第一篇:《溶液》说课材料
《溶液》说课材料
晁彦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课)需要1课时 教学分析: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围绕溶液的浓、稀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三个课题的学习,对溶质、溶剂、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对溶液的形成,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及其产生的原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有关计算,初步学会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和、分类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本节课我围绕课本44页《家庭小试验自制汽水》设计了12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所有问题以要求掌握的溶液知识点为主线。这样既可以整理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增强运用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讨论解决所有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并把学生总结的知识点板书突出,加强记忆。
二、知识网络化
通过问题复习,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有回忆了一遍,这样在进 行知识的系统化就比较容易了,而且学生在系统知识的同时又可查漏补缺,那末知识便实现了第二次重现。
本来零散的知识实现网络化之后,有利于学生把本部知识于其他内容相联系,为第二轮综合复习打基础。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类、概括的能力。
三、练习反馈
设计少量的典型练习题、易错题当堂完成,趁热打铁将知识应用,三现知识点。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特别说明一点:学生的错题一定要自己改正,有利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这样经过三次知识点重现,希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做到复习又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板书设计:
以突出知识点为目的,把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眼前重现。加深记忆。
五、作业:
课下作业设计了一道有层次的作业,总结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题型并举例,看谁找得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归纳自己可以掌握的题型于例题,通过下一节课的课上分享发现自己还没有掌握得题型。达到优等生提高,差等生学有所得。
第二篇: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
《溶液》复习课
一、情境反思
将某物质加入到水中
1.预测会出现几种现象?为什么?
2.那么分别形成什么体系?各有什么特点?
3.若固体为硝酸钾所形成的溶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4.若固体为生石灰,则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若取上层清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
5.还能说明该石灰水是什么溶液?如果水刚好为100 克,则里面所含的溶质的质量又是什么?
6.若要使该石灰水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 7.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若要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硝酸钾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8.若要从食盐溶液中得到固体食盐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9.若该溶液100 克中含有 10 克食盐,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0.若要使上述氯化钠溶液 ⑴ 稀释成 5 % 的溶液,则应加多少克水?若要浓缩为 20%的溶液,应蒸发多少克水?或加入多少克溶质?
11.若要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160克,则应加多少克溶质?多少克水?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方案?
12.若将 10% 的氯化钠溶液58.5 克中加入 155.85 克硝酸银溶液 ⑴、则可以得到多少克沉淀 ?⑵、该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二、知识整合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溶液
特征:均
一、稳定
现象:溶解中的温度变 组成——溶质、溶剂 根据溶质、溶剂 相对量粗略分类 根据溶解能力分类 浓溶液 稀溶液 饱和溶液(加溶剂)(变温)(加溶质)(蒸发溶剂)(变温)不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 o o o o o o 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溶液的组成 → 溶质的质量分数 结晶和乳化现象 分类 量度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三、练习达标
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设置强化和补充性练习题。
第三篇:溶液复习课教学反思
《溶液 复习课》教学反思
大岭山中学 周凌燕
在本节《溶液》复习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课前对第九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绘制思维导图,课堂上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由此引入复习要点。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对知识进行强化、迁移。练习由浅入深,尽量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复习,但贵在坚持,偶尔一次,只会让学生觉得新鲜,要让学生形成知识归纳整理的习惯,需要经常地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也要增加思维导图利用过程中的趣味性。
2、学生要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强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练习要精,要能充分反映教学重点,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很好的筛选。
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会对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展示学生的练习答案,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
5、本节课以下几点需注意:
(1)课堂上有请学生回答问题,但可以将更多的说话权交给学生,比如让学生去展示他们的思维导图、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
(2)在录播室上课,有些学生显得不太自然,需在学生心理上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更活跃。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
第3单元 溶液(复习提纲)
一、溶液
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特征:性;
溶液概念:叫做溶质。
溶质状态:态、态、组成概念: 叫做溶剂。
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但 等也可以做溶剂。
二、溶解过程:
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
(2)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
(3)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里加入某种 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
2、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四、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某固体物质在里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概念:表示物质的随。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下的或表示
随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面曲线上面(包括曲线)所表示的溶液为。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时,溶解在 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1、含义:之比。2╳100%
溶液质量
3溶液的稀释:溶液稀释(浓溶液与水混合或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时,稀释后溶液里所含溶质等于稀释前各溶液里所含溶质质量之和。
第五篇: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学中老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多媒体将微观的化学反应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模式教学,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载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教学中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有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全面提升。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多媒体与实验探究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反应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