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阳梦 你的梦
罗阳梦 你的梦
“追,我们追,鼓起气来我们往前追;去追,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雄浑激昂的音乐回荡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楼北楼二楼晨兴剧场,北航原创音乐剧《罗阳》的排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舞蹈团的同学们身穿简单的白色T恤,在执行导演欧阳丹的指挥下,一遍又一遍地跳跃翻腾,合唱团的同学在指挥的带领下唱出一首首或气势磅礴或温暖动人的歌曲。音乐和舞蹈交织融合而成的艺术佳作,再次经历着创作者们的精心雕琢,而罗阳的航天报国梦也在艺术的诠释下得到了升华。
音乐剧《罗阳》是北航今年参加“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武汉汇演的重点剧目之一。这部音乐剧全篇以罗阳航空梦的树立、践行、坚守为主轴,展现他在北航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的青涩校园生活,以及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简称沈飞)努力工作时不断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的理想追求之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罗阳的气魄与胆识,梦想与坚守,终在2012年11月25日那一天画上句号。那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5战机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起降的日子,作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在看到飞机成功跃上天际,终于实现航天梦的那一刻,却留给了世界一个匆匆离去的背影。罗阳于当日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这个默默无闻的航天人用他的执着付出感动了整个中国。
作为罗阳母校的北航,选择以音乐剧的方式呈现罗阳低调而伟大的一生,这尤为特别。北航团委副书记支媛媛表示,北航之所以选择这种现代感强,富有创意的表演形式是因为,首先他们希望要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特别是贴近年轻观众;其次,北航也想借此机会打造一个经典剧目,使之成为大学新生入学的最好一课。
为了保证作品的水准,北航特意邀请到了强大的创作阵容来予以协助,其中包括当今最活跃的歌剧和音乐剧导演陈蔚,现代形体戏剧《蛛网》的编剧钱晓天,以及话剧《明》的作曲张巍,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张海庆领衔担任罗阳一角。
在谈到这部剧的创作时,总导演陈蔚表示:“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因为这是一个现实题材的音乐剧。它必须贴近罗阳的灵魂,真实地触碰罗阳的精神世界以及罗阳背后这一批批航天人航天报国的精神,并把它通过艺术的手段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而编剧钱晓天对罗阳这个人物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罗阳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北航一个普通的学生,但他又做了这样惊天动地的事。音乐剧《罗阳》的创作力图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人物是可以触碰的,是普通学子可以成为的人。他希望向年轻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罗阳的梦,其实也是你的梦。”
音乐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音乐了,本剧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作曲张巍创作出来的作品特别接地气。为了呈现罗阳炙热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剧中校园清新的气息,在罗阳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音乐表达,既符合罗阳生活的时代特点,又能满足当下观众的期待。特别是在罗阳最后牺牲的时候,音乐体现的不是悲情,而是理想与实现的感动。理想主义以及信念始终贯穿整部音乐剧。
罗阳角色的扮演者张海庆在诠释罗阳这个人物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个人物的平和与温暖,也被他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无论是否看得到希望都选择努力守候的精神深深感动。张海庆提到,罗阳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也是他在沈飞集团共事多年的同事,在看完他们的演出之后泣不成声地对张海庆说:“你演得太好了!” 而主演张海庆也在演出中对罗阳这个人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眼中,罗阳不是一个口号式的人物,他只是那些为梦想默默坚守在一线的航天人的一份子而已,他们平凡却伟大,共同用执着铸就着中国的航天梦。
第二篇:徐梦阳 综述
治理理论的学术史研究及其述评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姓名:徐梦阳 学号:201521160218
摘要:上世纪末在国际社会科学领域刮起了一股“治理”理论的旋风,“治理”迅速成为世界最前沿的理论热点之一。文章在回顾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治理”理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治理”理论的出现、学术史发展情况做出了梳理,同时对“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价值进行了总结性评述。关键词:治理理论,学术史,述评
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一份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用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状况。从此以后,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领域,治理一词便成为了学术热点,以治理为研究对象的著述大量涌现。
一、治理理论的产生的背景
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一是上世纪中叶以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市场失灵”现象,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问题不可能在市场体制内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政府作为纠错者被推向前台;然而政府过度地涉入经济领域窒息了经济成长的活力,无限度地向社会领域渗透缩小了人们的自由生存空间,结果导致社会的制约功能急剧衰退。市场的失灵由政府来纠错,那么政府的缺陷又应当由谁来弥补? 有研究者认为,治理是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新方式出现的,它是政府、第三部门与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一种良性互动的过程。[1]于是主张协调、综合政府与市场的自组织的治理理论便产生了。
二是源于科技的进步和西方公民社会的成长。20 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交流频繁,社会流动日益加快,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传统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越来越显得单一和效率低下,“如何在日益多样化的政府组织形式下保护公共利益,如何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以灵活的手段回应社会的公共需求”[2],便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社科二分法范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等)危机难以解释和描述现实世界,而现实中的经济危机、环境问题、跨国犯罪等等现象又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论出现来解释或解决这些新问题。“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超工业社会的巨锤将把一体化的社会砸得粉碎,小型组织的发展以及复杂社会的状况决定了国家再也不可能对社会进行一种集中化的管理”[3]。二战以后,民主化浪潮以各种方式影响了整个世界,社会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地分工,致使众多代表不同经济与政治利益的社会组织和集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总之,科技的进步和公民社会的成熟为治理理论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组织条件。于是,治理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关于“治理”的定义
在有关治理理论的规范性研究方面,中外学者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而明确的研究结论。90 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4]治理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罗茨在其著作《新治理: 没有政府的治理》中详细列举了六种关于治理的不同定义。在国内,普遍认可俞可平先生从政治学角度对“治理”所做的界定———从政治学意义上说,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5]纵观既有文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基点来审视治理:(1)治理理论所强调的多元化主体的具体构成是什么;(2)政府,在治理的多元格局中,将处于何种的位置其职能将如何界定并以何种方式继续发挥;(3)多元的主体间相互关系如何,如何维系和规范其相互间关系;(4)新的治理结构与既有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近年来有关于治理的相关理论,绝大部分都立足上述四个基点,从不同的面向进行理论拓展的。
(二)关于“治理”的类型
随着理论界对治理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研究目的,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治理进行了类型划分,具体如下:1.以治域为划分标准 武汉大学丁煜博士在 《多重治理 :机制、模式与关联》一文中,立足治理主体多元性的视角,按主体的地理空间大小划分的标准,从纵向面上构筑了一个由超国家、国家间、国家、次国家和非国家等不同治理区域为次第构成的以全球治理、区域治理、地方治理和公民治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多重治理模型。[6]2.以国家 — 社会重心为划分标准。[7]第一种治理类型较为传统,倾向于国家中心的治理框架,通常侧重政府如何凭借政治上的力量优势,以决策、协调等方法,调整社会与经济部门的关系,尤其注重国家因应行政环境变迁的能力与行政行为的自主性。另一种类型的治理,则相对的表现为社会取向分析,强调协调与自我治理以及不同正式或非正式的公私部门互动型态,特别是伙伴关系与网络的不同类型。
三、中国治理理论的发展
国内最早介绍“治理”或者“治道”的文章,源于 1995年发表于“公共论丛”第一辑《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上署名知贤的论文:《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2000 年,俞可平主编的论文集《治理与善治》出版,标志着治理理论在我国的系统介绍和引进。此后,在我国的社科领域出现了治理理论研究热潮,关于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争论也拉开了帷幕。
(一)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肯定态度
治理理论被引入中国后,立即引起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该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治理理论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时所作出的一次深刻的认识转折与制度突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治理理论“对于研究、总结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成就极为有用,”[8]对中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俞可平先生在《中国治理变迁30 年(1978—2008)》[9]一文中,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对 1978 年至 2008 年以来的中国治理变迁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从而对治理的中国适应性问题做了较为肯定的回答,并为“治理”概念赋予了中国内涵。郁建兴先生在《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10]一文中,从中国转型期特殊性和实施治理变革的策略性、能动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对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进行了理论辩护,得出了一种具有相对性的肯定性逻辑结论。总之,主张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学者更看重该理论的“激励”作用,希望将其引入中国,从而为中国未来的治理模式指明方向。
(二)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质疑态度
当许多学者围绕治理理论欢呼雀跃的时候,却有不少学者对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抱有怀疑的态度,希望冷静思考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
在 2001 年,《中国行政管理》第9期题为《中国离“善治”有多远》的笔谈中,多位作者对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表示了慎重的态度。《理论文萃》2003 年第 4 期以“反思与超越 ———— 解读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为总标题的一组文章,也表达了这种怀疑。其中,臧志军指出:“‘治理’离不开两个前提: 一是成熟的多元管理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伙伴关系; 二是民主、协作和妥协精神”。[11]刘建军也认为“在中国现代政治还没有完全成型之前,对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过分呼唤,会使中国重新掉入政治浪漫主义的陷阱”。[12]李春成认为,我们有意无意地赋予了治理以“进步”改革的光环,再加上我们把政府当作了治理的主持者,以及我们对治理寄予的殷切希望,我们往往将治理理想化为一种完美的事情,而忽视对于自主治理机制在中国推广的可行性条件以及治理风险问题的讨论。在这些怀疑论者看来,不顾中国的社会传统和政治文化,将西方治理理论直接“移植”于中国,会导致政治和行政发展中的根本性错误。
(三)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价值述评
关于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争论实则反应了学者们对当下中国的理解和判断:积极或消极;乐观或悲观。问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争论的双方都更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已。主张治理理论具有中国适用性的学者对中国现实的判断更为积极乐观,更强调该理论对中国的指引作用和规范作用。而质疑论者则更更强调治理的实现条件,以西方的经验作为我们的参照,对中国的判断较为消极慎重,更加“实证”。总之,治理理论的引入对中国政治生态创造了新的机制,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全新的国家治理理念。但同时,在看到治理理论的优长时,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有着迥于西方的传统、面临的许多问题并不同于西方。如果治理理论能促进人们对当下中国的思考,就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也就实现了它的功能,对中国就有一定的适用性。
四、结论
自从治理理论进入中国以来,在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显然已同中国本土学术相融合,并继续努力吸收着国际治理理论的最前沿成果,上述的网络治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同时,学界也以“治理”概念为重要的分析工具,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创造性的运用 “电子治理”、“危机治理”、“社会治理”、“协同治理 ”等概念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皆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其中,发展最快,成果最明显的是以城市社区治理和农村乡镇治理为研究主体的地方治理研究。笔者认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治理理论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伴随着中国社会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和公民社会孕育的不断成熟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治理理论将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不断发挥其更大的显著作用,体现出自身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国芳.《治理理论对我国治理变革的启示》[Z]. 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0 - 7 - 7 [2]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3).[3]常士訚.现代化的解构[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4]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5 [5]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7 [6]丁煜.多重治理 :机制、模式与关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7]吴得源.全球治理在公共政策理论发展之扩充 [J].行政暨政策学报,2006,(24)[8]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9]郁建兴,王诗宗.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J].哲学研究,2010,(11)
[10]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 30年(1978—2008)[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11] 藏志军.“治理”:乌托邦还是现实?.理论文萃》2003,(4).[12]刘建军.治理缓行跳出国家回归社会陷阱.理论文萃,2003(4).
第三篇:春雨梦你现代诗歌
<一>
又一场春天的雨
柔软的雨滴敲破了夜的宁静
……扰乱了我的思绪
<二>
沉醉在雨夜的天籁声音里
一幕幕爱恋的往事
在脑海里清晰再续
<三>
在情感的梦游中四处寻找着你
哦!怎么了得!
你依旧那般的美丽正如当年相遇
激情涌荡
心扉瞬间化成了多情的雨
丝丝牵绊着梦中的你
<四>
在细细的丝雨里
我回眸走过的足迹
一步步刻下了挥之不去的情意
梦中的你……如轻风细雨
催动在我的心里
荡起阵阵思念的涟漪
<五>
繁花般的记忆哟!
此时……
一一化作了漫长的春雨
一点一滴的潮湿了我的双眼
------淋湿了我的爱意
<六>
不想再去追忆
你是我梦中永远不变的痕迹……
第四篇:罗阳事迹
科研院党支部学习资料(2012年第2期)
“航空报国英模”罗阳事迹
来源:中航工业、新华社
一、罗阳简介
罗阳,男,1961年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生前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2年7月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调入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曾历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员,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所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所长,中航工业沈飞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等职,任歼-15飞机等多个型号研制现场总指挥。
二、罗阳同事、身边工作人员的深情追忆
11月24日,我国首款舰载机歼15在辽宁号航母上成功完成起降试验,举国欢庆。然而,短短十几个小时后,担任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年仅51岁,令人扼腕痛惜。很多网友自发在网络上悼念罗阳,称其“用生命擎起了舰载机起飞”。
新华社记者连日来走近罗阳生前的同事和身边工作人员,听他们追忆罗阳留下的那首生命的壮歌……
那些天,他太累了!
25日上午,完成舰载机起降试验的辽宁舰返航,在大连港靠岸,人们欢呼着,挥手迎接英雄们凯旋归来。舰上人员依次走下舰艇,在沈飞公司职工热切的企盼中,总经理罗阳才拖着缓慢的步伐出现在队伍的最末尾。罗阳走下扶梯,脸上的疲倦显而易见,没有热烈拥抱,没有高声欢呼,他微笑着与每个员工握手,随后转身坐上汽车。几个小时之后,庆功宴就要开场,然而罗阳留给很多人的记忆却停留在了这一刻。
沈飞党委书记谢根华回忆,歼15着舰起降成功后,中航工业集团准备25日下午举行庆功会,罗阳理应出席。但是回宾馆的路上,罗阳因为身体难受,请谢根华代替。一回到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横躺在床上,谢根华赶紧让人联系,将罗阳送往仅几公里外的大连市友谊医院。在距离医院大门还有100米左右,罗阳就喘不过气来,医护人员当即在医院门口大厅就做起了急救,但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来。
“罗阳是累倒的!”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只有亲身经历,你才能体验在航母上实验舰载机的巨大压力。作为歼15的生产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罗阳坚持记录了每批架次起降,也没有放过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而他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而在上舰之前的不到20天内,罗阳连续完成两个重点项目,紧接着参加珠海航展,17日飞回沈阳后,连家都没回就连夜从机场前往基地。算上在舰时间,他已连续在外出差17天。面对罗阳遗体,妻子王希利悲痛地呼喊“罗阳,我知道,这些天来你太累了!”的话语,让身边人不禁落泪。
铁肩担起报国志
资料显示,罗阳从2007年起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职务,上任以来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利润年均增长34%,带领公司迈入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26日在沈飞宾馆,记者见到了罗阳的秘书任仲凯,他正在打电话安排亲友参加29日罗阳的追悼会。这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眼眶发红,嘴唇有些干裂、面色蜡黄,显然已相当疲劳。对罗阳的离世,他至今难以接受。任仲凯说,罗阳生前既不喜欢喝酒也不抽烟,只是人到中年以后血压、血脂有些偏高。担任领导工作后,罗阳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工作忙的时候,他早晨6点多钟就上班,常常到后半夜才回家,平日极少请假。女儿参加高考时,罗阳才罕见地请了半天假陪她。
沈飞总工程师袁立是罗阳的同事,两家住上下楼,一提到罗阳他眼中就泛起泪光,“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但压力是实实在在的。他多少年来一直性情温和,但这些日子肝火旺盛,有时候说一说话声音就高了。”因为罗阳是研制现场总指挥,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调度、决断。
在同事的眼中,罗阳性格稍显内向,平日温文尔雅、很少发脾气,但工作起来毫不含糊。罗阳原来的同事,我国首席歼击机设计专家孙聪说,罗阳决策很慎重,但只要一决策就坚持到底,绝不轻易放弃,“我最怕罗阳请我吃饭,他一说吃饭我就知道,这是要我的部门在科研上闯关了,但没有他的强力支持,沈飞的科技水平绝不会进步得这么快。”
沈飞14厂职工赵传印参加工作已近40年了,他说:“罗阳绝对是个好干部,是我们沈飞任务太重,让他受苦了。罗阳对基层干部要求特别严格,车间生产出现问题,他一个集团老总居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解决问题。沈飞在他的率领下,工人特别关心生产质量,团队意识也特别强。”
将罗阳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27日的沈阳寒风阵阵,街上少有行人。而设置在沈飞宾馆内的公祭堂,却源源不断涌来要悼念罗阳的人们,各行各业送来的花圈把偌大的公祭堂围了整整三层,“鞠躬尽瘁为中华复兴,殚精竭虑铸航空大业”两道黑底白字的挽联垂下。
沈飞退休职工,今年已经74岁的夔长青说:“我担心进不了悼念现场,就带齐整了退休证、进门证、以前的介绍信,不图别的,就想给英雄送一程、道个别!”
沈飞的国际合作伙伴、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得知罗阳去世的消息后,也派出代表赶来祭奠。
庞巴迪公司工作人员罗斯告诉记者,他个人与罗阳并没有交情,但了解到罗阳对整个中国航空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罗阳去世无论是对沈飞还是中国都是巨大的损失。“我很敬重罗先生,他在中国航空业很有影响力,很难想象沈飞失去罗阳会有怎样的影响。这几天来,网上也是悼念如潮。新浪网友白杨说:“作为现场总指挥,罗阳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持续体力与精神的高强度消耗,压垮了这位为中国歼击机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功臣。”也有网友说,中国空军已经能撑起辽阔的蓝天,中国海军的步伐也将从祖国的黄色海洋到蓝色的星辰大海,总会有人倒在黎明,深鞠一躬,然后,继续前进,沿着他们未竟之路……
“今年8月辽宁号入列时,海外媒体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1年半,没想到我们仅用2个多月,就成功实现了最为关键的起降试验!”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说,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像罗阳这样千千万万航空人的不懈努力。
“‘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航空人要化悲痛为力量,完成罗阳未竟事业,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伟大战略做出更大贡献。”林左鸣说。
第五篇:罗阳事迹材料
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
【事迹】
《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
罗阳,男,51岁,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2时48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难题难点,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痛哉!失罗阳——“航空报国英模”罗阳的同事、身边工作人员的深情追忆
11月24日,我国首款舰载机歼15在辽宁号航母上成功完成起降试验,举国欢庆。然而,短短十几个小时后,担任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年仅51岁,令人扼腕痛惜。很多网友自发在网络上悼念罗阳,称其“用生命擎起了舰载机起飞”。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连日来走近罗阳生前的同事和身边工作人员,听他们追忆罗阳留下的那首生命的壮歌……
那些天,他太累了!25日上午,完成舰载机起降试验的辽宁舰返航,在大连港靠岸,人们欢呼着,挥手迎接英雄们凯旋归来。舰上人员依次走下舰艇,在沈飞公司职工热切的企盼中,总经理罗阳才拖着缓慢的步伐出现在队伍的最末尾。罗阳走下扶梯,脸上的疲倦显而易见,没有热烈拥抱,没有高声欢呼,他微笑着与每个员工握手,随后转身坐上汽车。几个小时之后,庆功宴就要开场,然而罗阳留给很多人的记忆却停留在了这一刻。
沈飞党委书记谢根华回忆,歼15着舰起降成功后,中航工业集团准备25日下午举行庆功会,罗阳理应出席。但是回宾馆的路上,罗阳因为身体难受,请谢根华代替。一回到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横躺在床上,谢根华赶紧让人联系,将罗阳送往仅几公里外的大连市友谊医院。在距离医院大门还有100米左右,罗阳就喘不过气来,医护人员当即在医院门口大厅就做起了急救,但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来。
“罗阳是累倒的!”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只有亲身经历,你才能体验在航母上实验舰载机的巨大压力。作为歼15的生产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罗阳坚持记录了每批架次起降,也没有放过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而他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而在上舰之前的不到20天内,罗阳连续完成两个重点项目,紧接着参加珠海航展,17日飞回沈阳后,连家都没回就连夜从机场前往基地。算上在舰时间,他已连续在外出差17天。面对罗阳遗体,妻子王希利悲痛地呼喊“罗阳,我知道,这些天来你太累了!”的话语,让身边人不禁落泪。
铁肩担起报国志
资料显示,罗阳从2007年起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职务,上任以来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利润年均增长34%,带领公司迈入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26日在沈飞宾馆,记者见到了罗阳的秘书任仲凯,他正在打电话安排亲友参加29日罗阳的追悼会。这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眼眶发红,嘴唇有些干裂、面色蜡黄,显然已相当疲劳。对罗阳的离世,他至今难以接受。
任仲凯说,罗阳生前既不喜欢喝酒也不抽烟,只是人到中年以后血压、血脂有些偏高。担任领导工作后,罗阳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工作忙的时候,他早晨6点多钟就上班,常常到后半夜才回家,平日极少请假。女儿参加高考时,罗阳才罕见地请了半天假陪她。沈飞总工程师袁立是罗阳的同事,两家住上下楼,一提到罗阳他眼中就泛起泪光,“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但压力是实实在在的。他多少年来一直性情温和,但这些日子肝火旺盛,有时候说一说话声音就高了。”因为罗阳是研制现场总指挥,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调度、决断。
在同事的眼中,罗阳性格稍显内向,平日温文尔雅、很少发脾气,但工作起来毫不含糊。罗阳原来的同事,我国首席歼击机设计专家孙聪说,罗阳决策很慎重,但只要一决策就坚持到底,绝不轻易放弃,“我最怕罗阳请我吃饭,他一说吃饭我就知道,这是要我的部门在科研上闯关了,但没有他的强力支持,沈飞的科技水平绝不会进步得这么快。”
沈飞14厂职工赵传印参加工作已近40年了,他说:“罗阳绝对是个好干部,是我们沈飞任务太重,让他受苦了。罗阳对基层干部要求特别严格,车间生产出现问题,他一个集团老总居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解决问题。沈飞在他的率领下,工人特别关心生产质量,团队意识也特别强。”
将罗阳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27日的沈阳寒风阵阵,街上少有行人。而设置在沈飞宾馆内的公祭堂,却源源不断涌来要悼念罗阳的人们,各行各业送来的花圈把偌大的公祭堂围了整整三层,“鞠躬尽瘁为中华复兴,殚精竭虑铸航空大业”两道黑底白字的挽联垂下。
沈飞退休职工,今年已经74岁的夔长青说:“我担心进不了悼念现场,就带齐整了退休证、进门证、以前的介绍信,不图别的,就想给英雄送一程、道个别!”
沈飞的国际合作伙伴、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得知罗阳去世的消息后,也派出代表赶来祭奠。
庞巴迪公司工作人员罗斯告诉记者,他个人与罗阳并没有交情,但了解到罗阳对整个中国航空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罗阳去世无论是对沈飞还是中国都是巨大的损失。“我很敬重罗先生,他在中国航空业很有影响力,很难想象沈飞失去罗阳会有怎样的影响。
这几天来,网上也是悼念如潮。新浪网友白杨说:“作为现场总指挥,罗阳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持续体力与精神的高强度消耗,压垮了这位为中国歼击机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功臣。”也有网友说,中国空军已经能撑起辽阔的蓝天,中国海军的步伐也将从祖国的黄色海洋到蓝色的星辰大海,总会有人倒在黎明,深鞠一躬,然后,继续前进,沿着他们未竟之路…… “今年8月辽宁号入列时,海外媒体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1年半,没想到我们仅用2个多月,就成功实现了最为关键的起降试验!”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说,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像罗阳这样千千万万航空人的不懈努力。
“‘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航空人要化悲痛为力量,完成罗阳未竟事业,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伟大战略做出更大贡献。”林左鸣说。
罗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苗玉华
我和罗阳共事10年,他是我们的好班长,也是我们的好兄弟,是我们企业的领航人、掌舵人,是忠于祖国、献身航空的楷模。
罗阳在航空工业战线整整奋斗了30年。第一个10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飞机设计员;第二个10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飞机设计研究团队领导;第三个10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飞机制造大型国有企业领导。2002年他任沈飞公司党委书记,2007年担任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沈飞相继研制成功5个型号的先进战机,一架架战鹰翱翔祖国蓝天。大家都知道的歼—15飞机,就是这些先进战机之中的一个。他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立下了卓越功勋。
罗阳是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我是研制现场副总指挥,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他为歼—15飞机早日腾飞走过的日日夜夜。我清楚地记得,是他提出了“面向制造的设计”和“面向设计的制造”的新理念,创造了“厂所一体、设计制造一体协作攻关”的新模式;是他紧紧跟踪世界航空技术最新动态,组建了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攻坚团队,带领沈飞奋力攀登先进航空制造技术新台阶;是他在歼—15飞机研制最紧要的关头,发出沈飞公司历史上第一个总经理令,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加快研制进程,终于攻克了难关。歼—15飞机从立项论证到设计发图,从设计图纸到首飞成功,从试验试飞到辽宁舰上成功起降,实现了我国航母工程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沈飞公司这几年一直是多个型号飞机并行制造,科研生产任务非常繁重。我有时劝罗阳:“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不行就放弃一个吧。”可他一个都不放弃,在任务节点上从来没有退缩过。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一定要“跳起脚来够一够”,一定要完成任务!有一次,我们拼到年底最后一天,终于完成了生产任务,罗阳请班子成员和家属坐到一起吃饭。当他给我敬酒时,我想到这一年简直是拼命干过来的,太不容易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像兄长一样拍着我的肩膀,感慨地说:“小苗,我知道你们很累!可是咱们都得挺住,航空报国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在罗阳的带领下,沈飞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利润年均增长3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实现职工收入翻一番。沈飞的军机生产捷报频传,民机生产红红火火。现在,沈飞交付民机的速率达到了一天一架,在国外供应商评级中获得最高分,有力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和能力!
面对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面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都感到担子重、压力大,罗阳的担子比我们更重、压力比我们更大,但他说:“沈飞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长子就得拿出长子的样子来!”
11月25日,罗阳突然离开了我们。我想起,和罗阳见的最后一面,是在11月7日。早上一上班,他就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向我交代3件事。他说,他8日要去珠海参加航展,不在单位期间,由我找设计人员,把飞机研制的一个质量上的事再碰一下,抓紧时间做完,不能影响装配。另一件事,找试飞站的人,把年底前要完成首飞的那架飞机的计划好好研究一下,研制周期节点很紧迫了,要以小时为单位排计划。第三件事,要我协调他18日上舰的事。
人们都说,看到罗阳,就懂得了什么叫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在他身上,体现了航空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报国情怀,体现了军工人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体现了国企责任人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
他,实在太累了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任仲凯
罗阳的突然离世,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肯相信是真的。我心目中的罗阳,永远充满着激情和活力,怎么可能说走就走了呢!沈飞人都说,罗阳完全是过度劳累累倒的。说起罗阳的劳累,就要说到我们沈飞的“711”和“724”工作制。“711”是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724”是攻坚大干时期吃住在厂,关键时刻24小时通宵达旦地生产。论711、724,罗阳是沈飞第一人,谁也比不过他!
2009年,我从基层分厂来到公司办公室,给罗阳当秘书。我在罗阳身边工作的这几年,正是沈飞多个机型同时并进、军机民机同时并进、主业辅业同时并进,年年大干、全年大干的时期。对罗阳,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满。我感觉,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他吃饭速度非常快,吃完起身就走。出差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就在路边小店随便吃一口。每次我陪他出去开会,都是事先定好返程票,极少参加会议主办方安排的参观活动。
一天深夜11点多,罗阳赶到一个分厂。车间里灯火通明,分厂领导正和技术人员做一项产品试验。罗阳对这个产品关注了很久,带来了突破新技术的好点子,带着大家反复试验,等到生产出合格产品,天已放亮。罗阳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简单眯了一会儿,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这样的干法,对罗阳来说很平常。只要他不出差,晚上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我们都说他太辛苦、太累了,但他总说,一线工人更辛苦、更劳累。
罗阳身体一直很好,也非常喜欢运动,但每天的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他擅长的排球没工夫打了,酷爱的摄影放下了,拿手的围棋也没机会下了。有几次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我看见他拿着手机下一会围棋,算是过过瘾。有一天下班的时候,他对我说:“小任,今天我走回家,不用送我。”从公司走到家,大约一个小时,这就算锻炼了一次身体。还有一次,他看完母亲,没让车送他,一路走回家,也是大约一个小时。我跟罗阳3年4个月,就看到他这么两次散步锻炼。他没时间逛商场,戴的那块旧电子表,黑色表带磨得露了白边,我看见他拿着笔用墨水把表带的白边涂黑,凑合着戴。
对罗阳,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他的睡眠太少。能把觉睡足,对罗阳来说是一件相当难得的事。每次一上车,他很快就睡着。为了让他多睡几分钟,司机总是偷偷放慢车速,而他总是跟司机说,能不能开快点,司机只好找些理由,和他在车速问题上“讨价还价”一番。
我记得,跟罗阳一段时间后,发现他头发长得有点长了,就提醒他,该理发了。可他没时间理,头发长得很长很长了,才在我的催促下,去了理发店。那是我第一次陪他理发,他一坐下,就对理发师说:越快越好。没过多会儿,就听理发师“哎呀”一声,连说“糟了糟了”。我过去一看,罗阳前额的头发被剪掉了一大块,原来他睡着了,头往下一垂,理发师没注意,一剪子就剪多了,没办法,只好把头发理得很短。罗阳回到公司,大家看见都有些诧异,有人问:“罗总,换发型了?”罗阳只是笑笑。
一天下班后,我陪罗阳去看他的母亲。罗阳的父亲7年前去世了,母亲一个人生活。罗阳只要不出差,晚上下班不超过9点,一定要到母亲那里坐一坐,陪母亲说说话。进到屋里,罗阳拉着母亲的手,问长问短,跟母亲在卧室里唠家常,我坐在外边的客厅里看电视。往常罗阳跟母亲唠上十多分钟,就出来了。可这次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出来,屋里也没有了说话的声音。我有点纳闷,就轻轻站起身往卧室看,原来罗阳倒在母亲的床上,斜靠在被子上睡着了,还拉着母亲的手。老妈妈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儿子,屋子里只有罗阳微微的鼾声。他,实在太累了。
技术攻关的领军人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工程部综合处处长、研究员 潘新
罗阳同志走了,但我一直觉得,他并没有离开,仍然和我们在一起,还在用他的智慧和激情,引领着、激励着我们。
研制航母舰载战斗机,中国是一张白纸、从零起步,关键技术外国人根本不卖给我们。罗阳下决心,我们自己干!他在攻坚动员会上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我们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
他担任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创造了先进的设计制造手段和先进的组织模式。设计阶段,沈飞几百人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提前介入设计。制造开始后,沈阳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进入沈飞,将设计延伸到制造,形成厂和所、设计和制造一体化态势,各方配合流畅,保证了技术快速突破、项目快速进展。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次次从困境中走出,突破了几百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我印象最深的是3次技术攻关。
第一次是制造折叠机翼。航母舰载机机翼必须能够折叠,而燃油、液压、操控各个系统都要通过折叠部分,无论机翼怎么折叠,这些系统都要正常工作,内部结构特别复杂,技术难度非常大。罗阳亲自点将,组建了折叠机翼研制攻关团队,进行技术突破和项目推进。他每天都要到工作现场,手里总是拿着两个本子,一个是所有攻坚项目进度表,另一个是密密麻麻的计算数据和他对技术难题的解决设想。大家说:罗总是一手拿着催账单,一手拿着锦囊妙计。
在罗阳带领下,折叠翼研制方案改了一遍又一遍,零部件做了一套又一套,一次次地从头做起,拔掉一颗颗技术“钉子”。中国人终于为自己的舰载机插上了收放自如的灵活翅膀!
第二次是制造拦阻系统。拦阻钩是拦阻系统的关键部件。我们曾一度被这个拦阻钩给拦住了,连续几个月不间断研制,拦阻钩就是达不到设计要求,大家都快崩溃了。罗阳说,“不就是个钩子吗,它拦不住我们!”他和我们一起,把可能影响产品达到设计要求的所有因素一项一项列出来,精度、尺寸、配合关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断调整研制思路和主攻方向,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进行拦阻系统综合试验时,有个部件出现故障。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更换新部件就行了。罗阳说,绝不能这么简单下结论,故障原因一定要查清楚,不能有一丝一毫含糊!他连夜启动设计制造全过程普查,将普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发现,故障并非偶然,原因在于对设计思想理解不到位,造成批次产品存在不确定因素,如果只是换换件,做简单处理,就会留下致命隐患。最后,这个部件重新研制,达到了完全可靠。在那以后,试验中无论出现什么故障,我们都会想起罗阳说过的话,不把故障原因追查清楚决不罢休。
第三次是舰上起降试验。舰载机生产出来了,罗阳要求研制团队全过程参加起降试验。他说,这好比我们的孩子,就要上考场了,我们一定要盯到底、跟到位,确保它的最佳状态。他组织我们研制团队多次长时间到现场跟随飞机试训,详细了解飞机功能性能状况,针对试飞遇到的问题,研究改进技术。当他听飞行员说,操控油门杆有些不适,就马上组织调整,直到飞行员感觉最舒适为止。
2012年11月23日,歼—15飞机成功着舰、滑跃起飞!我们欢呼雀跃,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辽宁舰入列时,有外媒预测,中国的舰载机要实现舰上起降,至少还需一年半时间。而刚刚过去两个月,我们的歼—15飞机就实现了在辽宁舰上的成功起降,创造了航母工程历史上的奇迹。我们成功了!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舰载战斗机!罗阳把先进战机早日装备部队当作自己最大的追求。他说,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国防更加强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罗阳的带领下,沈飞年年推出新型战机,接连突破国产大飞机关键技术,奠定了国产大飞机研制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像罗阳那样,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让中国的飞机飞得“更高、更远、更快”!
把员工装在心里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试飞站员工 刘一夫
罗阳常说:“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他时刻把我们生产一线员工装在心里,一次一次作出保障员工利益的硬性规定,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一项一项督促落实。
试飞站是飞机研制最后一道工序,每架飞机都要在这里试飞成功后交付使用。每到年底,试飞特别集中。数九寒天,空旷的机场跑道上冰冷刺骨。我们机务人员不能穿得太厚,更不能穿棉大衣,因为要随时跟踪调试飞机,穿厚了不方便操作,也容易出事故。
罗阳到试飞站指挥新机试飞时,看到我们套着单薄的机务马甲站在寒风中,就说,“这么冷,他们的衣服能不能再加厚点?想点什么办法,别叫他们冻着!”有人提到“暖腰宝”,可以充电,又很轻便。罗阳说,“马上买,每人配一个。”他还决定,调两辆空调大客车到试飞线上,让我们轮流上车避风取暖。我们戴着暖腰宝,坐在大客车里,想到罗阳指挥试飞那么紧张,还那么关心体贴我们,真是身上暖,心里更暖!
在一个重点机型研制的关键阶段,新机试制部很多员工都在生产线上没日没夜地干,到了后半夜,就在地上铺个垫子,找把椅子,对付着睡一觉。罗阳在现场了解到这个情况,马上掏出电话,安排人去买行军床。当天夜里,大干现场就支起了30张行军床,床上还有被褥、枕头,员工睡上了踏实觉。
罗阳想方设法让一线员工睡好觉,可他自己呢?我们再怎么大干,总有间歇休整的时候,而他是一年365天,天天都在大干!忙到后半夜,他就靠着沙发睡,趴在桌上睡。罗阳办公室里没有床,哪怕是一张简单的行军床!
这几年生产任务重,罗阳说,越是大干越不能忽视了一线员工的身体健康。过去,在我们沈飞公司,除了特殊工种,30岁以下的员工不安排体检,30岁到45岁5年体检一次,45岁以上3年一次。罗阳让工会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研究,扩大员工体检范围,缩短体检间隔。从2011年开始,40岁以上员工两年体检一次,40岁以下3年一次。今年,沈飞员工就有6000多人参加了体检。
去年夏天,罗阳在大干现场注意到一名员工显得很疲惫,就仔细询问是没休息好,还是哪不舒服,叮嘱那位员工千万别等别拖,小病及时治,大病早预防。之后,罗阳安排人联系大医院,请医生每周二上午到各个生产现场,为大干的工人检查身体,量血压,做心电图,随时监测大干员工的身体状况。从此,沈飞员工的体检不仅有“年检”,还有了“周检”。
我们试飞站和总装厂员工在大干的时候,天天吃住在厂里,很长时间不回家。因为保密的原因,又不能详细地告诉家里我们在干什么。罗阳说,要写感谢信,由他签名,送到员工家,让家属知道我们是在为国防建设做贡献,并感谢家属们的理解和支持。于是,公司党委写好感谢信,由分厂工会主席一家一家送到员工家属手中。家属们接到感谢信,都理解了自己的亲人,说,原来他们在干这么重要的事,表示一定要处理好家里的事情,支持员工投入到大干中去。后来,沈飞员工把送感谢信的专车称为“罗总送信专列”。
这些年,我们员工的工资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一直是只升不降。每次签订集体合同,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和卫生、保险以及福利、女职工特殊保护、技能培训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条款,罗阳都与职工代表反复商议,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
罗阳非常关注对困难职工家庭的帮扶。从2011年起,企业帮扶救助基金由原来的每年300万元增加到450万元。有一位老职工患病17年了,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儿子患有先天性智障。罗阳把这位职工作为自己的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协调有关部门,录用这位职工的妻子作临时工,智障的儿子在公司做绿化工作,每月有稳定收入。
辽宁舰上的72小时 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 倪宁
前不久,我在辽宁舰上采访报道了歼—15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起降训练。1月22日是我上舰第一天,第一次见到罗阳。
14点30分,我乘军用直升机飞抵辽宁舰,刚放下行李,就扛起摄像机采访。在狭窄的通道里,与一位身材高大的同志迎面相遇。他扶了扶眼镜,主动侧身让行,微笑着说:“以前试飞都不公开,这次看来要报道哇!”我于是问道:“师傅,您是哪个部门的?”他说:“我是航空部门的,搞飞机的。这次试验举国关注,压力大啊,可得一把成功!”旁边一位师傅说:“他是沈飞的罗总,歼—15就是他的孩子。”罗阳摆摆手说:“不说了,看明天。”
我当了十几年军事记者,对罗阳这位东北军工重镇老总早有耳闻。这次相遇,他的谦逊、沉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他比我早上舰四天,罗阳手里总是拿着个小本儿,里面记满了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数据和符号,像宝贝一样,开会时带着,吃饭时揣在兜儿里。
第二天,23日,歼—15正式着舰飞行。
6点,罗阳起床了,没等洗漱,就爬上甲板看天气。风小了,雪也停了,天边露出了霞光,他很兴奋,说:“是个好天气,能飞!”
8点30分,罗阳登上舰岛,在这里迎接歼—15的到来。
9点03分,一架歼—15飞临辽宁舰上空。大家指着天际时隐时现的黄色斑点,兴奋地小声议论着。罗阳仰起头不眨眼地紧盯着,不时拉长袖口擦拭着眼镜片。
500米,300米,200米,歼—15越来越近了,发动机的轰鸣震天撼地,巨大的战机高速扑向甲板,尾钩牢牢钩住拦阻索,稳稳停了下来。人群顿时欢呼起来,互相击掌、拥抱。一向沉稳的罗阳,也像个孩子一样跳了起来!
50分钟后,第二架歼—15成功着舰,人们的情感重新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了一遍。17点,罗阳参加航空口的例会。他手里拿着厚厚一摞数据表,认真审看,关键数据在小本上记下来。机械系统,正常!电传系统,正常!液压系统,正常!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孩子,没丢脸,真争气!”
21点,罗阳参加指挥部会议。各种会议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深夜。
23点50分,我找到罗阳住的舱室。这是个双人间,上下铺,他在床上和衣而卧。桌子上的资料摊开着,那个小本子倒放在上面,封底上有他写的一行字:航空报国从来不是荣誉,而是责任。
第三天,24日,继续进行歼—15着舰试验。3个架次又是把把成功!12点03分,最后一个架次成功着舰,稳稳停在甲板上。人们拥上甲板,争着与飞行员握手、拥抱。
20点,匆匆吃罢晚饭的罗阳,抓起小本子,又去转舱室了。他庆祝成功的方式,居然是拜师、讨教。
他敲开试飞部门负责人的房门,开门见山地问:“飞行员有什么感受?体征数据有哪些变化?”
对方认真回答,他认真地记。第四天,25日,辽宁舰返回港口。
6点,罗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同事问他:“罗总,你怎么了?”他轻声说:“不太舒服,胸口闷得慌。没事,躺一会儿就好了。”
8点30分,辽宁舰拉响几声短促的汽笛,航母要靠岸了,许多人跑上甲板。码头上锣鼓声、鞭炮声清晰可闻。
9点,辽宁舰停靠码头,人们开始离舰。罗阳拖着行李箱走出舱房。小战士想帮他提行李箱,他说:“谢谢,我自己来。”他走到舷梯口,迈上两级台阶,吃力地停了下来,回头请小战士帮他提行李箱,让小战士搀扶着上了甲板。
9点30分,罗阳一进到宾馆房间,就倒在床上,沈飞的同志们问:“罗总你怎么了?”他勉强回答:“胸口难受。”大家立即将他送往医院。9点40分,车离医院100米时,他昏迷过去。医生拼命抢救了3个多小时,12点48分,他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他应该出现在庆功宴上,和大家一起开怀畅饮,但庆功宴上没有他的身影……
怀念罗阳
罗阳同志的妻子 王希利
罗阳是个很低调的人,他总是说,活是大家干的,荣誉应该是大家的。他把荣誉和奖励总是尽量让给别人。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是他从没想过的事情。罗阳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却把永远的遗憾和怀念留给大家,留给我。“心痛”这个词,以前我明白它的意思,也会用,但是今天,我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心痛。
在单位,罗阳是领导,在家里,罗阳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他很牵挂这个家。7年前,罗阳的父亲去世了,78岁的妈妈一个人住。罗阳只要不出差,哪怕再忙再累,下班后都去看妈妈。进屋后,罗阳经常是疲惫地躺在妈妈的床上,拉着妈妈的手,跟妈妈说说话,每次也就十几分钟。看着一脸倦意的儿子,妈妈心疼。每次罗阳走的时候,妈妈就站在窗口望着楼下的儿子。罗阳就在楼下,抬起头,一只手扶着车门,挥着另一只手跟妈妈告别。这个经典动作,邻居都知道。老人们聚在一块常说“罗家有个孝顺儿子”。
罗阳对家人的牵挂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一次他去国外考察,觉得酒店的枕头很舒服,他想起我颈椎不好,就到超市去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枕头。他不知道买哪个高度的合适,索性高、中、低3个高度各买了一个,一路背回来。
女儿考上外地大学,入学时,罗阳和我没去送她,上学一年了,我们也没去看过她。有时罗阳出差、办事的地方离孩子学校也不算远,我跟他说,去看看女儿吧。罗阳何尝不想看看心爱的女儿,可他没时间去。他太忙了,女儿不怪他。
以往,罗阳的衬衫一直自己洗,每次洗还会拿个刷子仔仔细细地刷净衣领。可这半年,罗阳换下的衬衫有时就放在柜子上,没有去洗。他觉得我也忙,不肯麻烦我。这回我知道了,好几个重要任务在等着他,他没那个时间,也没那个心情了。
对中国的航空事业,罗阳倾注了满腔心血,对和他一起工作的团队、员工,他充满感情。每完成一次攻坚,每成功一次首飞,罗阳回家跟我说的第一句话都是“沈飞的员工真是太了不起了!”罗阳在沈飞工作10年,从来没休过周末。尤其近几年他更忙了,我说“这么辛苦怎么行呢?”他总是说:“你没上工厂去看,一线工人比我还辛苦。”他对员工充满敬意,也充满感激。
罗阳心里装的、脑子里想的,总是工作、飞机。我记得有一天早上,他早早就醒了,躺在床上看着天棚,我说你在想什么?他就问我,你怎么理解“恪尽职守”?然后他说,“恪尽职守”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守住自己的岗位,守住自己的责任。我哪里想到,他最后是用生命守住了他的岗位、他的责任!罗阳是军人的后代。高考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很多名校,他选择了航空专业,一定要报北航。毕业后30年他设计飞机、制造飞机,固守着自己的理想,绽放了生命之花。
12月9日,我在清理罗阳的遗物时,发现了罗阳对自己提的要求,我念给大家听: 要多为他人着想; 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长处;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 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不以批评的口气和他人说话; 不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不显示自己,不争名利; 不在背后说他人的短处; 不参加不必要的争论;
争论问题时不进行人身攻击,揭人短; 不可有虚荣心、嫉妒心和报复心; 要守信用;
不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尽可能地少发牢骚,更不要讽刺挖苦他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这就是真实的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