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论文《怎样进行课堂提问》
怎样进行课堂提问
邮编:552101 织金县普翁乡杨柳河小学:彭颖 课堂教学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教师成为课堂交往中心,并且促进所有成员保持双向交往,效果最佳。课堂提问正是使师生双向交往认识的一种手段。其作用表现在:1.提问可以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有利于打破学生被动听老师讲课的局面。2.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反馈信息,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效果如何,有利于及时改正教学。3.提问可以产生悬念。可以组成清晰的逻辑思想脉络,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及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4.学生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一、要改变那些旧的观念。比如,不能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视学生为“敌人”;也不能把提问仅仅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还要用以促进学生好学深思,发展学生智能。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提问,让那种程度的学生回答,其结果可能如何,怎样引导等等,都要备课时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
三、提问的内容不能超过教材和学生知识范围,难度要适中。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用心思考。太浅,学生不能思考就会脱口而出,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太深,学生百思不解,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家积极思考。一个问题的提出不应是突然爆发出的冷炮,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把学生带到一个求知的境界,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要尽量避免判断性问题,如“为什么”、“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追根寻底。
五、要注意选择回答对象。课堂上不能点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深奥的问题,因为这样会浪费时间,还可能会造成学生反感,视之为教师故意让他为难,但也不能撇开他们不管,专问少数尖子生。提问要广泛,要注意让差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
六、提问对学生要有礼貌,语气热情、恳切。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地听,不要似听非听或看教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有的学生紧张语塞,教师不要催促,应给他们留出思考时间;或给他们提示,鼓励他们再想想。回答得对的,要肯定,要鼓励,让他们讲讲“怎样提出答案”,容易的问题让后进生答,同样要热情肯定成绩。有些学生不回答或者答错了,教师不可训斥、讽刺,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气氛。对不会回答的,请他们先坐下来,认真听别人的回答,然后再回答。学生回答完后,要请他们坐下,这是对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给老师以信息反馈的起码回礼。对学生的回答都应有忠肯的评价,优点要肯定,不足要补充,错误要指出,语病要纠正。不要答完了事,不加可否。
七、提问的问题要精练、明确。提问必须是有的放矢,目的明确,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如做到以上七个方面,就一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搞好基础知识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我是怎样进行课堂提问的
浅谈美术课堂的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绘画基础、智力水平设计提问,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自然生动,更活泼多样。
课堂提问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我们应该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有趣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在上《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有几位学生举手,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位让他回答,其答案大体上是对课本上有关文字的复述。老师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接着又以同样的方式提问: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可这一次看不到学生举手了,面对学生的无动于衷,这位老师只能开始代学生回答。最终这节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没有对如何进行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在上这一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很窄,单纯的没有设计的提问往往会演变成讲述,因为学生根本就无法回答你的问题,只能是你自己去回答。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其次,避免课堂提问的专业化。在《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一课中,为了讲清透视规律,我曾经先让学生预习,又出示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然后提问:你能从上述图片中指出哪些是平行透视,哪些是成角透视吗?学生多数对这一提问感到茫然。我马上意识到这个提问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过于专业化了。于是我立即改口:对这一问题如果弄不清不要紧,不过同学们总能在符合透视规律的立体图像中找出哪些线条由于离观察者近看起来长了,哪些线条由于离观察者远看起来短了?最后学生们在寻找这些变长了和变短了的线条过程中理解了透视规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近大远小。
我认为:准确生动而又富启发性的提问,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双向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顺利开展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希望老师们都能充分运用课堂提问这一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异彩纷呈,充满勃勃生机!
第三篇: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怎样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陈清香
本学期我,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通过探讨与交流,我们克服了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现将本学期研究的情况汇总如下:
一、收获
1、理论储备,充实自我。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关于有效提问与导答的一些书籍,如:()。课题组在活动时,总是将理论学习和问题探讨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验证理论。其次我们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最新的教育网页,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我们还经常走出校外观摩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吸取他们的先进理念。这样多层次的学习、培训、观摩、研讨,不断提升了课题组实践老师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2、深入反思,有效交流
我们始终坚持参加总课题例会。认真完成总课组布置的工作,同时结合本子课题,组员间做到定期不定期的相互交流,交流读书心得,交流新信息,新体会。本组成员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堂进行反思,针对课题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其中潘香君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功能》发表于《新课程》杂志上。
3、依托课例,实践研究。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经常深入同事们的课堂,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
4、完善表格,提升质量
本学期我们在记录课堂实例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我们的课堂观察表。我们还特意聆听了名教师工作室项阳老师如何指导她的成员记录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与理答技巧,观察了他们设计的课堂观察表、记录表、评价表。我们现在已经逐步完善了我们使用的表格,意在有效地进行操作研究,提升研究的质量。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档案袋,平时注重收集、整理好自己的一整套研究材料。
二、问题或不足:
通过研究学习,我们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提问还不能每个都是“精问”。
3、提问时不够全面,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
4、反思的深度不够。
5、对于有效导答知之甚少。
6、资源库的建设很少有学生的资料。
三、今后打算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针对以上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现状,提出今后课题研究的大致设想,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1、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不断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校外、网络教育资源,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继续深入课堂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3、搜集关于有效导答的资料,认真学习并内化导答的策略。
4、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搜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特别是学生的资源,逐步完善资源库的建设。
以上是我们子课题研究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以后我们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决不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第四篇:课堂提问的艺术教育论文
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1、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 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5.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
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 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 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 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 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第五篇:怎样进行课堂小结
“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系列活动发言稿 《让课堂小节更高效》
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巧妙的课堂小结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入很重视,因为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更因为好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很重视,因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一堂好课最出彩的地方;第三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很重视,因为它是发现问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面;也许课堂中应该重视的内容太多,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我把近两年听过的课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大多数教师最后的课堂小结都差不多问的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小结虽然改变了原来由老师的一手包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小结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然而事实情况如何呢?虽然学生能说出各个知识点,却很少能把知识点展开,更别说高度的梳理和概括了,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这样的课堂小结既反映了教师只重该环节的形式而忽视其实效性,也反映了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单一。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小结呢?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融为一体——知识梳理式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梳理知识可以采用四种不同的方式:
1、阅读式:例如“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我们使用的人教实验版教材上没有直接给出公式,可在课的结束时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看看课本,看看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教材是否相同,并在书上把公式填写完整。
2、问题式:师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结构。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1)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2)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3)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口诀式: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制口诀让学生朗读、记忆的总结方法。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4、图表式:用图表或列表的方法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整理复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概念非常多,应建立一个知识整体,通过这样的串联,理顺了思维的程序,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了原有结构,使学生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运用,发展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
二、妙趣横生——趣味性总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课的结束可以把这个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有教师在教学“2、3、3的倍数”时,当下课铃快响的十几秒钟内,从容地面对学生,黑板上写了个“2”,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先离开,再写3和5让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离开,最后再问:“我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走呢?”学生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余下的学生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又如在教学奇数和偶数这课时,我让一位学生两手共握15枚硬币,然后让他把左手硬币数乘以2,右手硬币数乘以3,再把所得结果之和是奇是偶告诉我,我立即说出哪手硬币数是偶数。更换助手,再做几次。最后请同学们思考:老师为什么能够准确地猜出来呢? 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三、埋下伏笔——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1)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2)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4)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5)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1)、(2)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4)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5)、(6)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又如,在教学“约分”这节课中,师生在总结约分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指出: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可以使分数化简,也可以使几个分数都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内容。在教学“通分”做总结时,可以向学生指出:通分不仅可以用于比较分数的大小,更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而且为课后的思考和以后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铺垫,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心理。
四、循循善诱——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学分解质因数,教师在总结时问:“谁能说出一个质数来?”“谁能说出一个质因数来?”(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仅有几名学生反问:“要我们找哪个合数的质因数呢?”)教师立即说:“你们问得很好,质因数是对某一个合数而言的,不可能单独地说2是质因数、3是质因数、„„质因数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它是某一个合数的因数;(2)它本身又是质数。”
我们说教无定法,对于数学课的结尾方法可说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以上几种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总之,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周密思考,精心地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我想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极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