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含解析
25课《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伤仲永》选取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临川先生文集》。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主要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福楼拜和左拉的性格特点。
C.《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D.《社戏》选自鲁迅的《呐喊》,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生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答案:A 解析:这里A中《伤仲永》选取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的认知能力。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下面的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记述了挪威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答案:C 解析:《社戏》是小说。
点评:在鲁迅作品集中,《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是小说集,《野草》是散文诗集。
3.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
葱岭脚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石头,紫红、黛青、黧黑、奶白、豆绿。传说,这里是共工怒触不 1 周山的地方,不周山就是葱岭。这色彩缤纷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之石吗?。在这块沧桑的大地上,今天,一代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人,从内地来到边疆,润色葱岭、美化葱岭。
①唐朝在此设立了“葱岭守捉”,高僧玄奘经此讲经月余,然后去天竺国取经。②当年周天子姬满曾驾着八骏到过这里。
③1876年左宗棠率军挺进新疆,驱除外寇,拱卫了这片神圣的国土。④汉朝的都护曾到此驻守。
A.③①④②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②④①③四句话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从周朝——汉朝——唐朝——1876年这片土地的经历。
点评:该题要注意前后的语句,从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衔接信息。也可以把每个选择项放在语境中通读再根据语感进行判断。(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另外,在初步排好句序后,要把语段通读一下,感知整个语段是否通顺,即再做一下检验。)
4.下列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本文有详有略,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乡间生活和社戏后的余波。
B.“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这句话选自《观舞记》,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两姐妹舞姿的柔美。
C.《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写的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D.《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神话。特点是: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答案:C 解析:《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
点评:考查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虞初新志》并非笔记体小说。
二、诗文原句填空。5.①江山代有才人出。②
,闲敲棋子落灯花。③,青山独归远。④正是江南好风景。⑤春潮带雨晚来急。⑥未至,道渴而死。
。⑦地不满东南。
答案:各领风骚数百年|有约不来过夜半|荷笠带斜阳|落花时节又逢君|野渡无人舟自横|弃其杖,化为邓林|故水潦尘埃归焉。
解析:7个小题都是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写出相关句子即可。小题1注意“风骚”的写法。小题3注意“荷笠”的写法. 小题7注意“水潦尘埃”的写法。
点评: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 ? ”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答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归雁”的写法。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7.《夸父逐日》的结尾句“,”,使故事增添诗意,突出表现了夸父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精神的可贵。答案:弃其杖 | 化为邓林
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杖”“ 邓林”的写法。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8.《渡荆门送别》中表达诗人对故乡山水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答案: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仍怜”的写法。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9.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答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婵娟”的写法,尤其“婵”不能写成“蝉”。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10.《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观点的句子是:“
。” 答案: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狱”“ 察”字的写法。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翻译下列句子。
1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很渴,想要喝水,(于是)来到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中的水不够,又到北方的大湖里去喝水。解析:日:太阳;逐:竞跑;欲:想;足:够。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
1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有走到,在路途中因太渴就死了。扔下他的手杖,(于是)手杖化为一片森林。解析:至:到达;道:在路途中;弃:扔下;杖:手杖;邓林:森林。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13.怒而触不周之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解析:触:撞倒;省略句,省略主语“共工”。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14.天柱折,地维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支撑天的柱子断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解析:天柱:支撑天的柱子;折:断;地维:系挂地的绳子;绝:断。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15.故水潦尘埃归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以江湖流水混着泥沙东归大海了。解析:故:所以;水潦尘埃:江湖流水混着泥沙。
点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先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然后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译成现代汉语。
二、阅读题。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解析:“怒”的基本义是“生气,愤怒”,文中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点评:考查人物性格特点,要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怒”就展现了共工性格上的暴躁、刚烈。
1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案: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支配与作为。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解析:结尾两句“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是当时的人 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而产生的一种理解,这是一种神话。
点评:古人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时,都认为是神在支配,都是神在主宰。
(二)一处弛则百处懈
李 拯
①读罢韩愈的《劝学解》,脑海中常常浮现当年场景:国子先生韩愈晨入太学,正欲对学生传道授业,言未毕而遭学生反问,“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反教人为?”然而,正是在这命与仇谋的艰难境遇中,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信念,才更显珍贵。
②如冬梅,因寒风来袭而愈显其幽香;如煅剑,因用力敲打而益增其锋芒。在韩愈身上,勤奋是逆境的坚守,是日常的修炼,有着夸父逐日的执着,蕴含水滴石穿的坚忍。就此而言,稍有懈怠,略有迟缓,则不可谓之勤矣。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弛则百处懈矣”。
③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青年毛泽东常常以此自警自励。心勤而身懒,则无非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勤而手懒,则不过是眼高手低、口惠而实不至;昨勤而今懒,则必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懈怠的病菌一旦侵入,就会四处扩散,不断摧营拔寨,直到腐蚀整个肌体、攻陷精神城堡,矢志勤奋又怎能不慎独慎微? ④观历史兴亡之变,察古今成败之理,功败垂成也好,功亏一篑也罢,失败往往是走过了90步,却不能坚持走完剩下的10步。一部二十四史,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年轻时底定江南、雄姿英发,在位日久而锐气渐消、惰气益长,晚年沉迷佛法,终至身死国灭,感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以史为镜,懒惰之害,懈怠之危,于斯见矣!
⑤晚清洋务大臣曾国藩,既是书斋里的饱学之士,也是疆场上的建功之将,而最令后人称道的,还是他的修身功夫与勤奋精神。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坚持每天记日记,某天晚上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真可谓下流”。
⑥有这种自省,才能不为懈怠所缚、不为成绩所惑;有这种自律,才能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声色所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没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忍,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修炼,哪能轻易见到彩虹? ⑦韩非子阐述竞马的要诀,其一就是“不耻最后”。不怕梦想太遥远,就怕不能坚持到底; 不怕目标太远大,就怕懒惰磨损了斗志。追逐梦想的人应该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坚持勤奋、驰而不息,纵然山重水复,也必会柳暗花明,在险峰之上收获无限风光。
18.文章开头举韩愈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案:作为事实论据;引出文章论述的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文写的是韩愈的例子,作用就是作为事实论据,为的是引出文章论述的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点评:此题考查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做好此题此题关键是知道开头段写的是什么?然后按照积累的开头段的作用来答。19.请简要概括③节的论证思路。
答案:先鲜明提出观点人“贵有恒”;再举青年毛泽东以此自警自励,终成伟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该观点;最后运用道理论证从反面论述懒惰、松懈的危害。
解析:答题思路是首先提出„„的观点,接着„„然后„„最后(得出„„结论)。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综合能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答题。20.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引用韩非子阐述竞马的要诀“不耻最后”?
答案:运用引用论证,论述“只要坚持勤奋,终会成功”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号召人们“不耻最后”,坚持勤奋,终会成功,收束全文。
解析:引用“韩非子阐述竞马的要诀“不耻最后”,论述“只要坚持勤奋,终会成功”的观点。
点评: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就是引用论证,引用论证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21.结合文章内容,再举一例,论述我们如何能使自己不“一处弛则百处懈”?
答案:①内容:有恒、自省、自律、“不耻最后”。②举例: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才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曹雪芹十载披阅,增删数次的呕心沥血,才有了鸿篇巨制《红楼梦》的问世。③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做好此题首先是结合文章内容,其次是围绕“一处弛则百处懈”来举例,论述言之成 理即可。
点评:此题是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论据要真实,典型。
(三)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霁(jì)威:息怒。霁:收敛。②严装:装备整齐。③鹞:猛禽。④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或逢上怒甚 或 .答案:有时
②尝谒告上冢 尝 .答案:曾经
解析: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尝”是“曾经”的意思。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23.与“而有胆略”中“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B.怒而触不周之山《夸父逐日》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答案:C 解析:例句中“而”是“可是,却”的意思,A项“而”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B项是连词,表修饰,一般译为“地”“着”,也可不译,D项表并列。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2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答案: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半路停下了。
解析:“初”:起初;“实”:确实;“畏”: 担心; “嗔”:责怪;“辍”: 停。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③
④①
②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25.这篇文章写了哪两件李世民害怕魏征的事?
答案:李世民害怕魏征责怪而取消出游;魏征故意拖延时间使得皇上藏于袖中的鹞被活活闷死。
解析:从“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两句话可以知道答案。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通读短文,疏通文意,然后概括写出李世民害怕魏征的两件事即可。
26.看完全文,你觉得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广开言路,知错能改,堪称一世明君。
解析:“善回人主意”可看出他“广开言路”,“故中辍耳” 可看出他“知错能改”。点评:仔细阅读短文,联系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总结出李世民的形象特征即可。
第二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而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加点字词注音。4分
夸父(kuā)
颛顼(zhuān)(xū)
水潦(lǎo)
二、解释加线字词
20分
1、逐日(追赶)
2、逐走(赛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想要)(喝水)
5、饮于河、渭(到)
6、河、渭不足
(黄河)(够)
7、北饮大泽(向北)
8、弃其杖(他的)
9、昔者(从前)
10、怒而触不周山(撞)
11、地维绝(绳子)(断)
12、故日月星辰移焉(所以)(到这里)
13、地不满东南(塌陷)
14、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聚集)
三、翻译重点语句
16分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淮南子》,它们都是 神话(体裁)。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4分)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或者:“邓林”就是桃林。夸父是因逐日口渴而死的,他的手杖却化为撑起一片绿阴而结满甘美果实的桃林。这就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表现了夸父那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的内涵更加丰富,夸父的形象更加丰满,整个神话也更具有浪漫色彩。)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4分)
表现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2分)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或者: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勇往直前,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10.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11、假如你无所不能力大无比你想干啥? 《夸父逐日》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①下列词句中的“走”与“夸父与日逐走”的“走”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走马观花
B.儿童疾走追蝴蝶
C.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D.虎大吼,众人夺路而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8、如何理解本文主题?
附答案:
一、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
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C
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8、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第三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一、导入
1、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二、翻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朱
逐走: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想要 于:介词,在河:黄河
北:名作状,向北 大泽:大湖
道:名作状,在路上
而:连词,表顺承 邓林:桃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合作学习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2.本文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想象。对于“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 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2.谈谈本课有哪些收获?
本文采用想象与夸张的写法,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文学常识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二、翻译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昔者:从前
为:做
而:连词,表修饰
触:碰,撞
折:折断
维:绳子
绝:断
焉:代词兼语气词,在这里,在那里。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去撞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系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三、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借共工撞击不周山的神话传说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现出古代人民认识自然的朴素思想。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总结: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篇: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
百里中学
郭英英
一、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一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教学法、激发想象法,探究讨论法。
诵读教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体味故事的深刻意蕴。
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探究讨论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a.自由读 b.指名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背一背。
(七)作业
六、说教学反思:
教者认为本节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时间把握的不够好,前松后紧。
2、教者精神状态欠佳,声音不够宏亮,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思想不集中,学习效果较差,教者应加强监控。
4、在指名学生背诵后,应再进行一次集体背诵,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五篇:《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
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设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说学情:
初中生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多,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但这篇文章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神话故事,对学生较有吸引力,可抓住神话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教学法、激发想象法,探究讨论法。诵读教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体味故事的深刻意蕴。
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探究讨论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说教学流程:
预习作业:发挥想象,讲述这则神话故事。课前作业采用“任务诱导法”来实现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目的。讲故事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想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要讲述故事必定要先理解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会自主解决文中字词,疏通文意,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一、情景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导语设计根据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进入课堂氛围。
二、展示资料:
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2、教师补充说明共工和颛顼的相关资料,更进一步理解背景内容。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 反面: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共工的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人物,让学生能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正确的、全面的看待事物。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场景。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 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教学预设)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 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 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此部分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复习学过的心理、神态、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方法。
五、比较阅读
你认为共工和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神话人物的特点,更深的理解神话的特点。
六、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短小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神话,积累文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