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课程教案

时间:2019-05-15 00:5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淮阴侯课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淮阴侯课程教案》。

第一篇:淮阴侯课程教案

(一)新课教学(10分钟)1.导入

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2.回顾人物和相关背景

韩信出生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建功赫赫。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其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桩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

3.引入课题 板书:淮阴侯列传

1-3自然段的内容:早年屈辱 3-7自然段的内容:井陉之战 8自然段的内容:被贬之后 9-10自然段内容:谋反被诛 11自然段的内容:史官论赞

(二)研习课文(20分钟)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

要求明确: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要求明确:不能。

3.探究: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1)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2)相关提示: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

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讨论交流(2)教师小结

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

(3)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 ①知恩图报,拒绝造反。天下已定,造反已迟。手中无兵,怎能造反?与豨合谋,不怕告发?

②几年才反,不符常理。舍人弟告,安能相信?用兵如神,会如此反?,若真谋反,怎会怜之?

5.关于韩信谋反被诛,司马迁在文中有没有谈到自己的观点?(1)明确:第11节,学生齐读课文(2)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

(3)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4)补充资料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李笠《史记订补》

(5)学生思考并回答(6)教师小结

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

注: 曲笔:史家编史记是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是据实直书。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韩信的悲剧的确令人惋叹,韩信的悲剧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类人的悲剧?(1)明确:一类人

(2)教师补充资料:功臣遭遇知多少?

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使江山永远姓朱,大杀功臣到了残酷的程度,胡维庸被告谋反,被立刻斩首,还诛连一万五千多人,李善长有两道免死铁券也未免一死,且被抄家灭族七十多口,大将蓝玉谋反案又诛杀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功臣基本全被铲除,搞得人人自危

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四)教师总结(5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韩信之死,同学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发现,非常好,老师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同学们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我想重要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探究、发现的精神。

(4)学生齐读结束语: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五)课后作业:小论文(任选一题)(5分钟)1.韩信为什么只能成为一代名将?

2.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六)本课在音乐中结束:《十面埋伏》

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将军战术传千古。

云埋伏,雾埋伏;

功臣末路断头颅!

疑兵疑阵在何处? 战场埋伏、官场埋伏、朝廷埋伏、宫廷埋伏„„

啊!

帅才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如圣诏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第二篇:《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1

《淮阴侯列传》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作者司马迁。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若虽长大

(二)、通假字

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②晨炊蓐食

③不能死,出我袴下

④于是信孰视之,⑤俯出袴下,蒲伏。

(三)、文章结构

一(1-3)早年屈辱;二(4-7)井陉之战;三(8)被贬之后;四(9-10)谋反被诛;五(11)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

难句疏解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1、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二)、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七、研读文本11节

1、诵读论赞。

2、难句疏解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2、胯下之辱;3、妇人之仁;4、多多益善;5、逐鹿中原;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巩固与拓展:

一、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二、难句翻译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淮阴侯列传》教案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

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必修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在本文的落实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司马迁的身世经历中甘愿受宫刑,然后卑贱屈辱的苟活着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加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因为屈辱地受胯下之辱而青史留名的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要想了解真相,我们就来研读《淮阴侯列传》吧。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检查预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2、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3、韩信使人间视4、背水陈5、有生得者购千金

6、顾诸君不察耳7、信由此日夜怨望

8、弟举兵,吾从此助公9、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10、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乃敢引兵遂下大王乃肯临臣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为陛下所为淮阴人为余言必为二子所禽

3、辞于淮阴侯信钓于城下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4、诈令人从上所来为陛下所为

5、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三)本文叙事曲折,情节起伏有致,你的根据什么?

(师)先叙述韩信窝囊无用,再叙写韩信指挥对赵国德战争中显现出来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叙述韩信郁郁寡欢以及被夷三族的悲惨境遇。时时刻刻揪着读者的心。

四、研读文本1----3节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传》中记载,陈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七、研读文本11节

议论表达司马迁的看法,有钦佩有惋惜

八、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

略写微时的.三件事情,详写井陉之战的经过(战前、战时、战后)表现卓越的军事才能,详写被灭族的经过,暴露许多的漏洞。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注音

商贾()晨炊蓐()食漂()染井陉()裨()益

偏裨()辎()重

答案:商贾(gǔ)晨炊蓐(rù)食漂(piǎo)染井陉(xíng)裨(bì)益偏裨(pí)辎(zī)重

2、翻译文本中的几个文言句子

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少年)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不怕死亡的话,就刺杀我;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出去。”

②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砍柴割草后再煮饭,士兵们不吃不饱肚子。

③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您应该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使营垒坚固,不与他们作战。

④水上军开入之,复急战。

河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他们进去,继续与赵军激烈地作战。

3、总结一下出自文本的成语

(师)一饭千金背水一战多多益善胯下之辱逐鹿中原

二、阅读高考文言文语段,完成旧知到新知以及阅读能力的迁移的任务。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愈,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霸见义勇为。②(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W阳周氏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节“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动引历史故事,铁证如山地认为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对季布拱手作揖,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三、完成小论文《韩信英雄末路的原因分析》

提示:可以从客观原因角度和主观原因角度多角度作分析。

附例文(略)

第三篇:《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比较,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其二,要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借《淮阴侯列传》表达出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教学过程: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

蒯通

商贾

诸母漂

盗跖

阏与

井陉

樵苏

若虽长大(二)、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三)、文章结构

• 1-3 早年屈辱

• 4-7 井陉之战

• 8

被贬之后

• 9-10 谋反被诛

• 11

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难句疏解

讨论: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3、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 侧面表现

(二)、第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井陉之战。正面表现。(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

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七、研读文本11节

1、诵读论赞。

2、难句疏解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有三点内容:

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淮阴侯列传》知识积累

一、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三、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四、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五、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六、翻译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

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第四篇: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学习重点:

1、学习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学习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

1、学会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学习时数:3学时 学习过程:

第1学时

学习要点:了解故事背景,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疏通课文大意

想想: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一、人物简介和相关背景:

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各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二、积累文言知识:

(一)、注音: 商贾(gǔ)

晨炊蓐(rù)食

漂(piǎo)染

井陉(xíng)裨(b.....ì)益

偏裨(pí)挈(qiè)诏赦(zhào shè)辎(zī)重

.....

(二)、重点文言词语 : 1.又不能治生商贾

维持 .2.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把 .3.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运送 .4.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并列 .5.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给予 .6.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暗中 .7.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军营 .8.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重金收买 .9.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只是 .10.信由此日夜怨望

怨恨 .11.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只管 .12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夸耀 依仗 .13.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安定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蓐通褥 床褥)2.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 仔细)

3.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 跪在地上爬行)4.虏魏王,禽夏说(禽通擒 捉拿)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通疲 疲劳)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 隐蔽)7.出、背水陈(陈通阵 列成阵势)8.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 方向)9.兵法右倍山陵(倍通背 背靠 背向)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拊通抚)11.人言公之畔(畔通叛 叛乱)

12.上怒曰:“亨之。”(亨通烹 一种酷刑)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并解释: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名词活用为动词,给„„饭.吃)

2.众辱之曰(众,名词做状语,在众人面前).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饱). 4.陛下不过将十万。(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动词的使动;步,名词活用为动词,散步).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乌,名词做状语,像乌鸦一样).

(五)、重点句子翻译: 1.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匍匐着爬了过去。)

2.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于是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3.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4.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现在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6.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儿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7.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8.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三、疏通文意:

第一部分(1—3):早年屈辱

第二部分(4—7):井陉之战

第三部分(8):被贬之后

第四部分(9—10):谋反被诛

第五部分(11):史官论赞

第2学时

学习要点: 研读第一、二部分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2、分析每个故事中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二、研读第二部分

1、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

讨论: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

侧面描写 2、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4、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第3学时

学习要点:研读第三、四、五部分,小结

一、研读第三部分:

1.理解总结8—10节的内容要点: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结合文本请指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3.探讨: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二、研读第五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2.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三、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四、小结:韩信是怎样的一个人?

智慧超群,指挥若定,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心高气傲,不与常人为伍;

为人义气,知恩即报。

五、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知识链接:

1、韩信投身军伍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2、韩信被拜大将军

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在萧何的劝说下,才祭坛拜将。

3、文中韩信和张耳攻打赵国的背景: 项羽分封诸侯国和诸侯王之后,刘邦很快吞并了几个诸侯国,一些诸侯王也纷纷投降,但不久在攻打项羽失败后,不少诸侯王又反叛归楚,赵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刘邦命韩信收拾这些反叛者。

4、关于蒯通的计谋

在楚汉之争处于胶着状态时,项羽先派说客游说韩信,让他中立,不助刘邦,接着齐国辩士蒯通也以类似的计策说服韩信与楚汉鼎足三立,韩信以为,以自己的功劳,汉王不会夺去他的齐王地位,最终也没有接受,直到临死前才悔悟。

5、韩信报答漂母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6、韩信受到的屈辱

杀死项羽后,刘邦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法,立刻剥夺韩信的兵权,也由齐王改封为楚王。接着,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帝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见面后,皇上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带上了刑具,押在随行的车上。到了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由王改封为淮阴侯。韩信为了自保,所以才有了后来和陈稀的谋划。

第五篇: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习课文

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

明确: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

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明确:不能

3、探究: 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

明确: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

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

知恩图报,拒绝造反。天下已定,造反已迟。手中无兵,怎能造反?与豨合谋,不怕告发? 几年才反,不符常理。舍人弟告,安能相信?用兵如神,会如此反?,若真谋反,怎会怜之? „„

5、关于韩信谋反被诛,司马迁在文中有没有谈到自己的观点? 明确:第11节,学生齐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

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补充资料: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李笠《史记订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

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三)延伸拓展:韩信的悲剧的确令人惋叹,韩信的悲剧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类人的悲剧?

明确:一类人

教师补充资料: 功臣遭遇知多少?

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使江山永远姓朱,大杀功臣到了残酷的程度,胡维庸被告谋反,被立刻斩首,还诛连一万五千多人,李善长有两道免死铁券也未免一死,且被抄家灭族七十多口,大将蓝玉谋反案又诛杀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功臣基本全被铲除,搞得人人自危

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韩信之死,同学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发现,非常好,老师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同学们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我想重要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探究、发现的精神。

学生齐读结束语: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四):作业:小论文(任选一题)韩信为什么只能成为一代名将?

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五):本课在音乐中结束:《十面埋伏》

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将军战术传千古。

云埋伏,雾埋伏;

功臣末路断头颅!

疑兵疑阵在何处? 战场埋伏、官场埋伏、朝廷埋伏、宫廷埋伏„„

啊!

帅才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如圣诏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区公开课,之前在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试上过,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不同,每次效果也都不一样,对我来说,每次上这一节课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我不能完全预设课堂上学生会有怎样的观点与见解。教学思路是改了又改,力求适应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已是第四课时,是在疏通文意、熟悉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尝试的探究课,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新高考方案增加的探究能力接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好,敢于发表见解,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探究重点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说的机会,所用时间多了些,本节课后面的时间有点紧,略显仓促了些。但重难点比较突出。

在引导学生探究疑点时,学生侧重讨论韩信是否谋反,对文中的疑点虽有发现但还不到位,需要教师启发或补充,这种探究问题似乎是难了些,但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下载淮阴侯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淮阴侯课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

    淮阴侯列传教案三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二语文 第15周04 总编号:61 主备人:刘秀芳 淮阴侯列传(三)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 2. 翻译重要的句子。 2.......

    淮阴侯列传教案公开课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难点:......

    10 淮阴侯列传

    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语文选修课 10 淮阴侯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文言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

    淮阴侯列传1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一 班级 学号 姓名教学重点: 1.阅读全文,理解全文意思。 2.整理重点实词、虚词。 整理下面重点实词虚词: 1.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2. 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

    淮阴侯列传新

    高二语文教案上课时间 月日 淮阴侯列传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

    淮阴侯列传原文翻译

    淮阴侯列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淮阴侯列传原文翻译,大家一起来阅读吧!淮阴侯列传作者:司马迁王学孟 译注【说明】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

    淮阴侯列传学生版

    [键入文字] 如皋市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 活动单 《淮阴侯列传》(学生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