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记·淮阴侯列传》创新教学设计
张丹东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在叙述中蕴含情感的曲笔艺术。2.拓宽视野,激发探究人物命运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说起韩信,我们就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今天我们继续了解他的人生轨迹,看他如何从一介布衣到叱咤风云,最后走向功臣末路断头颅的历程。
(二)探究文本
1.感受一下韩信的早年生活,看写了几个相关故事:
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解读:为了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来实现自己的夙愿,他曾寄食于南昌亭长家,求食于漂母,更受辱于恶少胯下。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若干年后,韩信做了楚王,衣锦还乡,这三个故事有了后续: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提问:这三种行为中,你最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三种行为各有高明,尤其是第三种。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同情弱者,韩信身为楚王,如果杀死这个无赖,大家都会同情他,觉得韩信是以强凌弱、仗势欺人。
韩信的高明就在于非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做中尉,尽显其心胸宽广,人情做足,他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让人永世难忘。
所以,海纳百川是多么宽广,你要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予了你帮助;也要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得坚强。2.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韩信遇上刘邦,有如蛟龙入海,尽显其睥睨千古的军事天才,而他人生中的巅峰之战当属——井陉之战。
从战前的形势来看,比较一下双方的优劣势:
汉 ———— 赵 3万 20万
客场 主场
千里奔袭 以逸待劳
明确:优势尽归赵国,但韩信又是用了什么独出心裁的计策扭转整个局势,打赢这一仗?(B)
A.隔岸观火 B.上屋抽梯 C.金蝉脱壳 D.暗度陈仓
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正因其用兵如神,后世兵家尊称他为兵仙。
3.兵法纵横天下的韩信南征北战,辅佐刘邦一举开创汉家四百年基业,但功成名就后,却未能安享荣华富贵,反而被族灭,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你觉得韩信谋反有无可疑之处?
提示:一般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蒯通原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没有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不大可信。
补充: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充分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对于韩信来说,这是最好的造反机会,蒯通劝说他:“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意思是刘邦之所以重用韩信是因为他的头号敌人项羽还在,一旦项羽被灭,下一个就轮到韩信。
但面对蒯通晓之以理的劝说,韩信表现出了优柔寡断,最终失去造反的最佳时机。
总结:韩信到底缘何而死,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普遍性认为在专横跋扈的汉武帝时代,司马迁不能直书其事,便留下有破绽的记载,任由后人评说。4.假如韩信没有涉嫌谋反,他能逃过被杀这一劫?
(1)功高盖主,做人臣的三大忌:功高盖主,权大压主,才大欺主。明朝大将袁崇焕也曾表达过这种忧虑:“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文武兼备无人可比,但是功高盖主就成了罪人。)试想,哪个君主的卧榻之旁容得他人酣睡?
(2)“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资治通鉴》)
刘邦对韩信早心有嫌隙,只是当时自顾不暇,一旦天下一统,韩信被剥夺军权,就失去依傍。
(3)未能功成身退,归隐山林。
“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钱若水)韩信不识时务,如果学习那泛舟五湖而去的范蠡,有功成身退的情怀,就不会有后来的下场。
韩信既功高盖主,又未能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再加上自身性格弱点,走向人生末路也是必然。
(三)拓展延伸
其余汉代异性王的下场。
汉代异性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继燕王卢绾、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等。唯一没被诛杀的是长沙王吴芮,因其地处偏远,国力弱小,又对中央政府言听计从,免于被戮。
刘邦晚年干脆与大臣杀白马定下白马之盟,规定只封刘氏为王,否则天下共击之。
(四)小结讨论
像这样的悲剧是一个人,还是一类人的?
提示:只要有家天下的存在,屠杀功臣就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实在是数不胜数。
(五)创设情境
谛听电视剧《淮阴侯韩信》主题曲——十面埋伏想当初,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逼得中华历史上最勇猛的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可是,韩信每打一次胜仗,即为自己的下场预设了一次埋伏。“拜将台埋伏着断头台,封侯路埋伏着葬身路。”而种种埋伏何止在战场?埋伏更贯穿于旧中国封建王朝二十四史中。
第二篇: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范文)
一、文言现象梳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注明用法并解释。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并说明。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贫无行
又不能治生商贾
我哀王孙而进食
二、难句翻译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三、能力自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月,亭长妻患之 患:厌恨。B.众辱之曰 众:众人 C.数以策干项羽。干:求取 D.与语,大说之 说:同“悦”,喜欢,高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乃晨饮蓐食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B.①王曰:“以为大将。” ②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C.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D.①汉王之入蜀 ②上未之奇也
3.以下六句都是萧何的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希望汉王重用韩信的一组是()
①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③顾王策安所决耳 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⑤虽为将,信必不留 ⑥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四.拓展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军 扞 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 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 3 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语兵事,大说之 兵事:武器方面的事情。
B.君擢之闾伍之中 闾伍:指平民。
C.士卒暴露于境 暴露:显露尸骨,指死亡。
D.然后反归寝 归寝:回去睡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既来之,则安之
D.何后期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患之 称代晋、燕伐齐,齐师败绩这件事。
B.加之大夫之上 称代将军的职衔。
C.不佞大夫亲戚送之 称代庄贾。
D.身自拊循之 称代士卒。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司马穰苴具有文武才能的一组是
①将兵扌干 燕、晋之师
②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③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
④最比其羸弱者 ⑤誓盟而后入邑
⑥景公与诸大夫郊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虽然仅是田氏的庶子,但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所以晏婴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司马穰苴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 鼓之急则忘其身”,这表明他具备了一个杰出将领舍家为国、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
C.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即使对国君的宠臣庄贾也决不宽恕,这是司马穰苴的军队具有严明的纪律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最终使晋、燕两国军队先后撤离的原因之一。
D.因为司马穰苴对士卒关怀备至,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痛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这也是他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译文:。
(2)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译文:
。
12.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参考答案
1.B(众,名词作状语,当众)
2.C(助词,都表示定语后置。A①㈠就,表示承接,②是,就是,表示判断。B①以(之)为,②认为。D①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②代词,代韩信)
3.B(①解释自己“亡”的原因。③是萧何询问汉王的决策。⑥指出汉王傲慢无礼,希望他慎重对待拜将一事)
4.B(不一定想到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毫不犹豫”与原文“熟视”不符合。接受侮辱重点是表现韩信好汉不吃眼前亏忍让之心)5.(1)满街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2)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3)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就逃走了。6.B A项“兵事”的意思是“有关军事方面的事”;C项“暴露”的意思是“在露天之下,触冒风雨寒暑”;D项“归寝”的意思是“返回寝宫”。
7.A A项第一句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不译;第二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意思是“而且,并且”。B项中两个“以为”都是动词,意思是“认为”。C项中两个“既”都是副词,意思是“已经”。D项中两个“为”都是表反诘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8.B B项中的“之”称代的是司马穰苴自己,可译为“我”。
9.D ①句说的是景公任命司马穰苴为将军 让他率领军队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还没有表现出有什么才干来;⑥句说的是景公和大夫们的事,无从表现司马穰苴的才干。其他几句都符合题干的要求。
10.A A句所说司马穰苴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与原文有出入。
11.(1)穰苴就放倒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中的水,进入军营,巡视军队,整顿士兵,宣布纪律。
(2)依照军队的法令,约定时间却迟到了人该怎么处置 仆,是使动用法,可译为“放倒”;表,木表,是古代立木杆看日影的计时工具。漏,铜壶滴漏,也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决漏,是把铜壶中的水放出去。行军,是巡视军队的意思。勒,是整顿的意思。申明,是宣布的意思。约束,指约束士兵的军规。
12.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第三篇: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范文)
皇权的通病,历史的必然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在政治挂帅下,中国史书成为文字欺诈大本营。好不容易有个不畏强权的太史公,也未得上的嘉奖。为了完成心中的郁郁之志,也须有所“讳”,或语焉不详,或成了没嘴的葫芦,倒是哭煞了好奇心害死猫的泱泱后人。虽是如此,后人如你我,若想要了解前史密经,还是少不得查阅那些在强权监督下书写的产物。
你我处于现代的小民,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若弃于古代,一旦得罪了尾大不掉之辈,就人人得而“诛”之。管它罪出有名或是无名,即便是忠诚义士,得罪了当权者,威胁了掌政者,入狱的入狱,杀头的杀头。想人家淮阴侯虽授上将军印,且念“汉王遇我甚厚”,终因“欲发以袭吕后、太子”而斩于长乐钟室。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其霸业、建立刘氏政权,离不开西汉三大开国功臣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然三人之中,为韩信被中央集团斩杀宫中,这又是为哪般?
其实,对于这三位西汉功臣,自认为张良最为聪明。他深谙帝王心理,明白刘邦为人。于是乎,他采取不争称病的应对之法。张良言“吾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位列侯,封万户,布衣至极,此生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最终归隐,成为山野散人。至于萧何。汉高祖刘邦死后,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死的尚算早,不知是否有内幕。
刘邦,生于沛县,曾任泗水亭长,当地有名“无赖”一枚。其本身并无多大才能,幸得萧何、韩信之辈在其畔出谋划策。而韩信曾事项王,“管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韩信乃胸怀大志之人,执戟郎中终不是他的追求。而项羽身侧,能者居多,想要短期上位,恐怕难度挺大。于是,在萧何的引荐下,“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于韩信而言,刘邦对其有知遇恩。都言项羽败于刘邦。但若是没有韩信,项羽如何能败?公元前202年春,楚汉两军于垓下决战。韩信独当中军。他令两翼部队对楚军进行侧击、合围,再四面楚歌皆起,终令项羽于乌江自刎。
韩信坐拥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且是西汉开国功臣,威望自在,功高盖主。假使韩信造反,刘季小儿显然胜算不大。我自以为,韩信是内心充满对人性幻想的诗人。在他灵魂深处,或许想要报答刘邦的知遇恩情,故而即便是能言善辩的蒯通也不能说服他反汉立王。但韩信自立为齐王,让刘邦觉得他是有野心的。因此在项羽败亡后,夺其兵权,徙为楚王,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自己身边。虽其羽翼伤损,但爪牙尚在。刘邦的皇位坐的仍不十分安稳。“飞鸟尽,良弓藏”。天下大势既定,武将的存在只能是皇权稳固的威胁。于是,刘邦的内心一直闷闷不舒,但又恐朝臣向背,世人指责,背上那千古骂名。于是乎,“贤内助”粉墨上场。“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还是以刘邦的心终安宣告结束。
刘邦为何欲除韩信?只能说是人心、局势逼迫,权力、欲望驱使。一代名将,死其非所,实堪哀伤。但回头想想,这似乎又是历史的必然性,不必深究。若非要知其所以然,不如归去,问那森森白骨。
----大学语文结业论文
第四篇:读《史记》有感 淮阴侯列传
读《史记有感》-------淮阴侯列传
秦汉之际能称得上是军事家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项羽,一为韩信.项羽用兵如火,千里奔袭,简洁明了,以一当十,勇猛阳刚。韩信用兵如水,因物赋形,无孔不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正如孙子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的“汉中对”,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司马迁也称赞他“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人称他为“兵仙”,理固宜然!
作为秦末风云一时的人物,韩信的成功不是偶然,看完《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感慨颇多,时势造英雄,韩信不愧为国士无双。
韩信成功因素有很多:第一:运气好。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我读的时候想,假设当时韩信没有恰好碰到滕公,或滕公没有惜才和识才之能,韩信也许就成了刀下亡魂,也就不会有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一生。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第二:脸皮厚。韩信年轻时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然后被亭长之妻逼走后,又在漂母那竟漂数十日,当淮阴屠中少年侮辱韩信后,韩信又甘心忍受胯下之辱,只为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无一不体现韩信的脸皮厚。第三:有真材实料,善于谋略,屡出奇兵。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为刘邦的称王天下立下了汉马功勋。第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在攻克赵军后,听说成忆君有谋,以礼待之,向他诚心地求教攻齐之策。第五:心胸宽广,知恩图报。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连对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韩信成功后都能放过他,看到这不由感叹韩信的心胸之宽广。
按理说,他有这么多的优点和长处,结局应该很完美,不应该很悲惨,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无常,这当中,最主要的是他没有能够抓住机会,错失良机,而在最后,则又逆势而为所造成的。千载之下,仍让人嘘唏不已。
我想说一下自己对韩信悲惨结局的一些想法:第一:脸皮厚却心不黑。这是李宗吾《厚黑学》里对韩信的评价,也是从根本说明了韩信最后结局悲惨的原因。当时,当韩信攻下齐之后,项羽和刘邦打得难解难分,双方处于相持阶段,齐人谋士蒯通出奇策建议他“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然后内修明德,养其民,招贤纳士,外封侯,自己来称霸天下。更何况你功高震主,刘邦将视你为威胁,肯定会想方设法夺你的兵权和地盘,更举了战国时代的文种,范蠡的前车之鉴来告诫他。可惜,韩信心不够黑,因为刘邦曾经给的小恩小惠而错失良机。第二: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我在想韩信为何不效萧何自污以自保,或效张良从赤松子游?而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本该吸取教训,可是他却“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最后轻信知己萧何的话,以致身死。第三:政治上过于天真。韩信失势前没有完全看透刘邦这个人,认为刘邦会念在自己功劳上厚待自己,失势后,韩信却心有不甘,不识时务地和陈豨一起起来造反,计将不成,反为吕后设计所杀。第四:轻信于人。最终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代人杰,就这样陨落。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的话,那么至少会有以下两种结果:第一,如果当时,韩信能够相时而动。在楚军和汉军相持不下之时,采纳蒯通的建议,能够保持独立,两利而俱存。让他们两个斗的你死我活,而信则从中取利。内修其民,广纳人才,外封诸侯,说不定称王的就是他了。即使,项王败下来,韩信至少也会成为刘邦强有利的对手,汉王的天下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安定下来。第二种结果,在后来失势之后,若能保持淡定和从容,应势而为,辞官。我想,汉王肯定难很高兴的应允,因为他始终视韩信为威胁,真怕他会起来造反,早就想除之而后快。如果,自己能抢先用行动打消他的顾虑,也不至于被他人所害,遭受夷三族的惨痛后果。
当然历史不能重新改写,只是他的经历,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启迪。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其优点而学之,观其缺点戒之。
第五篇: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人如此评价韩信的一生,精辟而独到。早就听闻有关韩信的故事,不过那是道听途说,以及通过影视剧得来的,最近才去翻开了那篇《淮阴侯列传》,一窥淮阴侯之功过。
淮阴侯一生在太史公笔下徐徐拉开。韩信早年贫困而不得志,甚至无赖都欺负他,他忍了。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投奔刘邦,仍不受重用。在他离开刘邦之际,萧何把他追了回来,上演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于是,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一生,战绩卓著。然而天下平定后他却“谋反”了。于是,一代兵神就这样离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么?是他的一生?还是……
太史公认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么他是可与吕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谋反”了,掩卷而思,韩信之死所谓何故?
韩信之死首先与其性格有关,他很有才,也正因为有才,才有些心高气傲。刘邦问韩信自己可统多少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也许他在半开玩笑,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说这话的人面前说了这话。太史公评价其矜功伐能,可谓一针见血。韩信知道刘邦不善统兵却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却做不到啊!
如果韩信性格收敛,那么他能锦衣玉食地过下去吗?很难。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没了兵权,军中仍有许多旧部。连樊哙见了韩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将领可想而知。大汉家的天下姓刘,有了这种人物在,那“刘”字大纛还能安稳地在风中飘扬吗?即使韩信性格收敛,他的下场应该也可以预见。功高震主,军心所归。可惜伴君如伴虎。
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我觉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载,蒯通曾向韩信建议趁刘项对峙之时另立门户。而且从记载中蒯通的分析来看,如果韩信拉出队伍单干,是很有可能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到时凭借韩信的能力,许多事还很难说。然而韩信拒绝了。如果说韩信真有反意,那时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问题了?
当然,对于太史公治史的态度,我们不该怀疑。太史公吃的是汉禄,而且经过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东西。所以即使了解真相,太史公为了完成《史记》,怕也只能让韩信谋反了。从太史公叙述蒯通事件来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让后人发现什么呢?也许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
韩信的被杀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将军。
中国古代的将军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解甲归田,安享晚年;要么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最多的是谋反。
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晚年妻妾成群。一日,御史中丞卢杞来拜访他,他让身边的妻妾退下。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卢杞长得太丑,妻妾会笑他。万一将来他不在了,卢杞可能因此会害他的后人。试问一个对人心洞悉得如此透彻的人,晚年左拥右抱的是红妆美姬的如花笑靥,这背后的目的还用说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仍在宋朝的天空里回荡,抗金名将岳飞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亭。有人说这是秦桧干的,但若无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他敢对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下手吗?岳飞太直了,过刚易折。不贪财不好色,这样的人想要什么?当皇帝的不得不思考了。相反,韩世忠们则聪明得多。广置田产,兴修豪宅,与美姬欢乐,这种将领才让皇帝放心。
古代的将军是一把无柄之剑。皇帝用权力为柄,运掌此剑。青锋所指,敌军闻讯而逃。但毕竟此剑无柄,权力也不一定掌控的了,为了不让这把无柄之剑到时伤了自己,他们要么把剑折断,要么用财色让剑生锈。有的将领聪明,用自污的方法,自己生锈,而有的将领,却等着皇帝将其折断。
“待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是岳飞的心愿,然而在那个制度下,又有多少将军能了此夙愿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二)这篇传记讲的是韩信的故事。
其实韩信可能不长这样XD
他可能长这样
第一部分:文言词汇及古汉语词汇积累
又不能治生商贾:运货贩卖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这里用作动词,做买卖。
吾哀王孙而进食:类似“公子”,是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也是对年轻人的敬称。
为(wéi)连敖:即典客,指接待宾客的官员。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秦汉以来对皇帝的通称,这里指汉王。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木质的瓶子。
胯下之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木罂渡河:韩信通过将成排的木瓶口朝下捆成筏子,成功地率军渡过无船的渡口,出现在敌军后方,前后夹击将敌军击败的故事。(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兔死狗烹:这一成语也比喻西汉时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光的情形。汉五年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汉六年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汉十年,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虽然韩信的确是计划要谋反的+_+)。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第二部分:
韩信其人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韩信,可能是汉初三杰中,相关成语最多(233)、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个了。韩信与洗衣妇、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些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韩信早年的落魄与他做事为人的与众不同。他在离楚投汉、被萧何赏识之后,终于得以平步青云,开始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在与魏王豹的战争中,他巧妙渡河,击败魏国的军队,将魏王俘虏;用心理战术打败赵军,擒住赵王歇,使燕、齐两国闻风丧胆,接连向他投降;将齐楚联军诱困在河中央,以少胜多。可以说,韩信是刘邦成就霸业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在楚汉之争的中后期,不少人都发现,楚、汉之间谁将取得胜利几乎取决于指挥强大军队的韩信,韩信的抉择将会决定楚汉战争的走向。前来游说韩信的谋士中,就有齐国人蒯通。
蒯通告诉韩信:此时楚汉两国军队疲弊,百姓也厌倦了战争。你韩信占据人才济济的齐国,有了天时地利,完全可以顺应民意,为民请命,结束战争,自己一统天下。另一方面,您战功赫赫,功高盖主,战争结束后迟早会面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将军一定要三思啊。
可蒯通费尽口舌,韩信却再三犹豫,不忍背叛刘邦萧何的知遇之恩。()他一再谢绝蒯通的好意。蒯通见韩信不接受,只能装疯卖傻,逃避灾祸去了。
此时的韩信和蒯通,像极了《鸿门宴》里的项羽和范增。
在垓下,韩信率领的大军为楚汉之争画上句号。
正如蒯通所料,击败楚国后,早已猜疑韩信的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的官职也一降再降。无尽的猜疑横亘在君臣之间。
高帝十年,忍无可忍的韩信决定谋反,奈何天真的他中了萧何的计,谋反计划流产。长乐宫,将要被处决的韩信叹道:“要是我早听蒯通的话,也不至于今天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竟被灭三族。
他的一生,浮浮沉沉,实在令人感慨。
在我眼中,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像是一位最真实、最平凡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感觉他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韩信虽然早年境遇潦倒,但一直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太史公司马迁评韩信时谈到“韩信母亲去世时,无钱葬母的韩信并不将母亲草草埋了了事,而是将他的母亲埋在‘高敞地’‘其旁可置万家’”。此举足以说明韩信的与众不同。他的忍辱负重、勤奋好学,为他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他有着博大胸怀,能以德报怨,任命当年侮辱他的人为官,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敌方降将为他出谋划策。他的知恩图报,使他对当年施舍他饭食的洗衣妇报以千金,也让他在加入汉王旗下后一直跟随刘邦,不离不弃。
而韩信同样有缺点。战功赫赫的他会自高自傲。他曾因为自己的私心和表现欲让刘邦的谋臣郦食其在敌国死于非命。而他的知恩图报却蒙蔽了他的眼睛,给他带来的是悲惨的结局。
我仰慕韩信的卓越才能,也倾心于他的真性情——他的知恩图报,他的以德报怨,甚至是他对汉高祖会留他一命的天真期望。淮阴侯韩信有许多缺点,他会犯错、会犹豫,也不像精于算计的萧何一样得以善终;但他同样能指挥大军,退敌军于千里之外。这个和凡人一般的韩信,比其他在史书中八面玲珑的王侯将相更加鲜活、令人温暖。
胡千烨
2016.1.1
5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三)高中生读《史记》(5):淮阴侯列传
李愚、李佳欣
赵清芳老师按语:
两篇文章主题和写法比较相似,故放在一起阅读。从主题看,两位同学都谈权力对韩信人生的影响,李愚同学用“迷宫”比喻韩信的人生之路,感叹帝王之家本无出路。李佳欣同学用“盛宴”比喻权力的斗争,感叹王的盛宴让人欲罢不能。从写法看,李愚同学多用虚写,通篇皆着比喻色彩。李佳欣同学则用实写,主观抒情比较明显。
迷宫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2019届8班 李愚
它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宫殿,富丽堂皇,但也随时会倒。在这一个偌大的迷宫里,生存才是最基本的目标。
当你置身其中,是会塞满腰包,还是落荒而逃?时间或许所剩无几,但若两手空空,当初又何必冒险?
实在是心有不甘啊,于是你拿起了财宝,算着时间,谨慎而行。
些微收获,没有负担,但也没能将行囊装满……再拿一点,再拿一点。似乎有些重了,但你已经无所畏惧。
是继续财宝之路,还是选择脱身捷径?你放弃了后者。此时看来,前者并不危险,反而更加诱人。
在宝藏中不停地翻找,你强健的肩臂渐渐耷拉,你硬挺的脊梁垂如弯弓。时间所剩无几,你这才猛然发现,自己走进的是深深的绝路。
还来得及!你想起先前的路口,急忙返回。行色匆匆中,辛苦的收获散落一地,但已无暇顾及。
终于退回了那个你曾做出错误决定的地方。但你才发现,那条脱身的捷径早已被时间的坠石掩埋得无隐无踪。在堆积的乱石前,你喘息、努力、叹息、哭泣,直到迷宫轰然倒塌,你才被迫醒悟到一个真理:
帝王的城府,本就没有出口。
王的盛宴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2019届8班 李佳欣
在阴森的城墙里,权利与欲望黯然滋长,你被囚禁在这不透风的围墙中,置身于王的盛宴。
世人都笑你天真不知明哲保身,然你怎会不明了?乱世之中,生死难料,你早已将性命托付于权力的更迭。叹只叹,你难改你高傲之性!
傲骨之人总会自带光环,你也如此。作为关乎刘项二人存亡的关键一人,你的勇略盖世无不令人赞叹。你傲,你强,你刚,你沉,你知人,你气度非凡。你战必胜,攻必克,扫强楚,灭暴秦,为汉王打下一片江山,你是英雄。
正因如此,我为你叹息。都说你反叛自取灭亡,我却不以为然。你一片忠心却难躲猜疑,你太过优秀令君主担忧。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当一个人获得了权利,他便害怕失去。汉王不再需要你了,而你又太过强势,“假王之事”仅一时糊涂却成诛族之祸。在王的盛宴中,你终成了牺牲品。
你错了?你没错。历史长卷来来往往不过一世清梦,若有来世,宁有平淡一生。
只因卷入王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