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精选多篇)

时间:2021-01-25 14:4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 蒯通 商贾 诸母漂 盗跖 阏与 井陉 樵苏 若虽长大

(二)通假字

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②晨炊蓐食。

③不能死,出我袴下。

④于是信孰视之。

⑤俯出袴下,蒲伏。

(三)文章结构

一(1-3)早年屈辱

二(4-7)井陉之战

三(8)被贬之后

四(9-10)谋反被诛

五(11)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

难句疏解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1、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二)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

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七、研读文本11节

1、诵读论赞。

2、难句疏解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学习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等语言现象。

2、体会司马迁借助本文要表达的独特的历史观。

3、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借助曲笔和反语表达情感的写法,使学生以现代人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翻译句子(4名同学到黑板上翻译,其余同学在错题本上写)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 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旗。

师生点评,巩固文言文翻译应注意事项。

二、继续学习课文:谋反被诛 史官赞词

1、学生齐读第9、10、11小节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疑难词句共同探讨明确(多媒体)

自由发言,师生补充明确

预设可能遇到的疑难句子:

(1)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阴:暗中 弟:只管,又写作“第”。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及太子。

与:介词,和; 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3)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于:介词,引出对象。

(4)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绐:欺骗 虽:即使 疾:生病 强:强打精神

(5)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纲绝而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 山东:崤山以东

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 鹿:指帝位

高材疾足: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焉:之

(6)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及耳

锐精:磨快武器 持锋:手持利刃 顾:只是

(7)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伐:夸耀 矜:自满;

(8)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务:致力 集:通“辑”安定 乃;却 夷灭:诛灭

3、问题探讨: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韩信谋反,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有没有可疑之处?

关于蒯通游说,《淮阴侯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述(多媒体)

齐人蒯通以相人说韩信……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曰……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读完后你认为韩信对刘邦的是否忠心?

陈豨造反,乃是因为宾客众多,太过招摇,由周昌密告引起,与韩信毫无关联,陈豨于高祖七年得封巨鹿守,在此之前未见韩信与他有任何过从,两人关系在连点头之交都称不上的情况下,韩信哪里有可能贸然要陈豨造反?况陈豨乃刘邦宠臣,韩信难道不怕陈豨向刘邦告密?加上若是高祖七年两人的密谈真有其事,直到高祖十年才起兵谋反,旷日已久,以韩信用兵之神,似不合常理。

韩信舍人之弟因其兄为韩信所囚,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的情况,其言是否属实尚未能确定,吕后却单凭一 面之词轻易相信,是其一;若韩信果真造反,有真凭实据在手,吕后大可正式下令逮捕韩信,出师有拒,则天下归之,根本不需要提拔韩信的萧何去将韩信骗进 宫斩杀之。当是其有意嫁祸,无出师之光明号召,因而不敢惊动天下,将韩信骗进长乐钟室暗中解决之。故知太史公记韩信与陈豨密谋此段,实乃其曲笔所在,行文运笔间无一不在告诉读者韩信是无辜的。

(3)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史官赞词一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三、思考讨论: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03°且喜且怜之03±,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成语:兔死狗烹)

补充: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四、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视课堂时间灵活安排,可留为课下作业)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解衣衣我,推食食我5、多多益善

6、逐鹿中原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五、作业:

整理本课文言现象并完成《创新课时训练》同步练习。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

教学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习课文

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

明确: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

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明确:不能

3、探究:

⑴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

明确:①才华出众;②狂妄傲慢;③功高震主

①才华出众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世所公认的,刘邦也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那么,司马迁又是在韩信的本传中,又是通过那件事情来表现韩信名将风采的?

明确:井陉之战

A、交战背景:

彭城会战,刘邦战败。其年八月,刘邦派张耳与韩信一同,统兵东进,向北攻击赵、代。韩信一路过关斩将,(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势不可挡,携新胜之师,剑指赵国。

B、井陉之战有哪些不利于汉军的因素?

兵力对比上:汉军数万,赵军“号称二十万”,差距大,敌众我寡。

兵员素质上:韩信所领汉军并非久经训练的虎狼之师(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而是一帮入伍不久的百姓,可以说战力低下;而人家愣是把QQ开出了法拉利的效果,带着数万的乌合之众,一路过关斩将,敢和号称二十万的赵国甲士叫板,神奇的是竟然还打赢了。这不是韩信开挂,这恰恰说明韩信善于用兵的军事才能。这才是韩信牛的地方。

地利上:汉军孤军深入(去国远斗),运粮不便(千里馈粮),道路难行(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而赵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构建营垒(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以逸待劳。

C、面对种种的不利因素,韩信又是怎样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的胜利的?

明确:

背水而阵,利诱赵军(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伍,不合常理;继而布出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麻痹敌军,让敌军认为汉军统帅无能;然后树起大将旗鼓诱惑敌军争功出战;撤退时,抛弃旗鼓,诱惑赵军空壁争汉鼓旗。

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偷袭成功,扰敌军心,军心一乱,士无斗志,内外夹击,兵败如山倒。

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是说韩信知道自己的士兵不行,所以设下背水战法,使得人自为战,取得胜利。(“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知彼是说韩信在探知了广武君的建议未被采纳,才带兵进入井陉狭道,并且针对敌军统帅迂腐,轻敌的性格,设下诱敌之计。

D、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E、井陉之战,韩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立下战功。而对这次战斗的详细描写是为了表现韩信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智、料事如神。表现韩信过人的军事才能。

韩信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当然韩信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设下了十面埋伏,必死项羽,一举帮刘邦定鼎天下。

F、那么,这样一位用兵如神的战将,刘邦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我们可以从《高祖本纪》中看到一些信息。

“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汉高祖四年(前203)6月,刘邦成皋突围。从成皋逃出的刘邦和夏侯婴一路跋山涉水逃到韩信驻兵之地。乘韩信、张耳还在熟睡之际,刘邦自称是汉王的使者,不声不响地进入了韩信的帐中。先取过韩信、张耳两人的兵符、令箭和将印,将两人的兵权全部夺到自己手中。这是修武夺军。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这是定陶夺军。

两次夺军情况不尽相同,但这背后都是刘邦对韩信深深的忌惮。韩信这个员工太能干了,以至于刘邦这个老板老是怕韩信会取代他。

② 狂妄傲慢

称病不朝

刘邦对韩信是不信任的,这点我们从前面的两次夺军就可以看出。打败项羽后,刘邦先是将韩信有齐王徙为楚王,后又借韩信谋反,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并且不让韩信回封地。被降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心里非常不痛快,称病不朝。一方面可能真的有病。打了那么多年的仗,风餐露宿的,什么风湿关节炎,胃溃疡之类的,估计是会有一点。但更主要的是韩信有心病,郁闷嘛。(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并且觉得再去上朝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羞与绛、灌等列)。为什么?因为韩信他本来是王爵——我们知道,古人上朝是按照官位大小排队的,叫做列,王、公贵族是一列,侯爵、大夫、将军这些是一列——韩信本来是站在高级的那一列的,现在把他降到低级那一列去了,原本是头等舱的,你给他降到经济舱去,他觉得很没面子。而周勃、灌婴在韩信的眼里都是莽夫,出身卑微,所以韩信羞于为伍,托病不朝,而且嘀嘀咕咕的,牢骚不断。

羞辱樊哙

有一天,韩信闲着没事,七逛八逛地,逛到了樊哙家里。樊哙也是汉初的风云人物,也是开同一大功臣,也是封了侯的。樊哙这个人厚道,一看韩信来了以后,扑通跪下来,表示欢迎,说,大王居然肯来光临小臣的寒舍,小臣感到无比的荣幸。那么韩信说什么?哈哈哈哈,哎呀呀,没想到我韩信落到和樊哙这种人来往了。(生乃与哙等为伍!)这是什么话嘛?樊哙是什么人?樊哙是刘邦(吕后)的妹夫,当年鸿门宴上要不是樊哙出来刘邦可能就没命了。可以说樊哙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你韩信跟他为伍怎么就丢人了?

无论是周勃、灌婴还是樊哙,都是刘邦引以为重的功臣,韩信的狂妄傲慢不仅得罪了这些人,其狂傲之语也让刘邦对他心生不满。

将兵多寡

一天,刘邦和韩信随意的谈论手下将官们能力的高下。当刘邦问自己能统帅多少部队时,韩信答不过十万。当问韩信能带多少时,韩信回答,多多益善。这明显就是当面打脸吗。这不就是说你刘邦没我能干吗。所以刘邦很生气,问了一句: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这里,刘邦内心的愠怒已经形于辞色。君臣隔阂可见一斑。

③ 功高震主

前面讲了,韩信这个人很有军事才华,史书记载“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一句“汉并天下,皆信力也”足以说明韩信的赫赫战功,但是,也正因为这个人太有能力了,功劳太大了,大到已经威胁到刘邦皇权的时候,那么刘邦就必定会想办法将之出去。事实上,刘邦杀功臣之事并不罕见,《高祖本纪》中记载:

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立国后大杀功臣,于刘邦起。正所谓“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第二课时

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

⑴知恩图报,拒绝造反。早在楚汉争霸时,项羽就曾派人劝降韩信,而韩信的回答是“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其次,韩信在做齐王时,谋臣蒯通说韩信“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劝他三分天下。“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但韩信依然感恩汉王而不愿背叛“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在韩信被夷后,当初劝反的蒯通悲痛的对刘邦讲“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由此可见,韩信知恩图报,并无反心。

⑵用兵如神,会如此反?舍人弟告,安能相信?

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唆使并协助陈豨兵变。(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我们来看看,作为军神的韩信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吗?降封淮阴侯,软禁于长安,手中无兵(军权早被刘邦夺了),此时造反可以成功?其次,韩信谋反的消息是谁首告的?舍人弟。而这个舍人因为得罪韩信要被韩信处死。这种情况下的告密,难道没有可疑之处?

⑶若真谋反,怎会怜之?

我们再来看看,刘邦听到韩信谋反被诛时的反应。司马迁用了四个字,叫做“且喜且怜之”喜得是什么?心头大患得以铲除,怜的是什么?这个字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如果韩信谋反是真,刘邦为什么会怜悯?

5、关于韩信谋反被诛,司马迁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明确:第11节,学生齐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

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补充资料: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李笠《史记订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项羽劝降时不反,蒯通劝三分天下也不反,非得等到刘邦平定天下了之后才反,韩信难道是脑子烧坏了?在此,“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这是曲笔。

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6、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韩信之死,同学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发现,非常好,老师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同学们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我想重要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探究、发现的精神。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主要分析韩信被夷的原因和韩信谋反是否为真,那么本文这些内容外,还讲了什么?

明确:韩信早年所受的屈辱

二、文本分析

1、学生归纳1-3节中叙述了韩信早年的哪些屈辱?

明确:“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小结:通过总结我们发现韩信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贫苦,且饱受屈辱。

2、再次认真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分析每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3、本文在何处再次表现了韩信的这种自尊和自信的性格?

明确:11段(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为母营葬,令其旁可置万家。表明韩信有封万户侯的自信。自矜功伐,是强烈自尊的表现。

有一段话用在韩信身上非常恰当。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三、拓展延伸

1、讨论:司马迁为什么单单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选择这三个故事来写?

明确:这三个故事最能反映韩信的性格特点,最能显示其早年生活,属于典型事件。另外展现其早年的屈辱和落魄,也是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的体现。

四、本文总结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第二篇:淮阴侯列传教案公开课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习课文

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

明确: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

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明确:不能

3、探究: 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

明确: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

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 知恩图报,拒绝造反。天下已定,造反已迟。手中无兵,怎能造反?与豨合谋,不怕告发? 几年才反,不符常理。舍人弟告,安能相信?用兵如神,会如此反?,若真谋反,怎会怜之? ……

5、关于韩信谋反被诛,司马迁在文中有没有谈到自己的观点? 明确:第11节,学生齐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

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补充资料: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李笠《史记订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

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三)延伸拓展:韩信的悲剧的确令人惋叹,韩信的悲剧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类人的悲剧? 明确:一类人 教师补充资料: 功臣遭遇知多少?

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使江山永远姓朱,大杀功臣到了残酷的程度,胡维庸被告谋反,被立刻斩首,还诛连一万五千多人,李善长有两道免死铁券也未免一死,且被抄家灭族七十多口,大将蓝玉谋反案又诛杀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功臣基本全被铲除,搞得人人自危

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韩信之死,同学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发现,非常好,老师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同学们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我想重要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探究、发现的精神。

学生齐读结束语: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四):作业:小论文(任选一题)韩信为什么只能成为一代名将?

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五):本课在音乐中结束:《十面埋伏》

亮煌煌几页史书,野茫茫十面埋伏。

云埋伏,雾埋伏; 战场埋伏、啊!

乱纷纷万马逐鹿。

山埋伏,水埋伏;

功臣末路断头颅!

朝廷埋伏、雄赳赳一代名将,将军战术传千古。

疑兵疑阵在何处?

宫廷埋伏……

官场埋伏、帅才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如圣诏书!

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区公开课,之前在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试上过,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不同,每次效果也都不一样,对我来说,每次上这一节课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我不能完全预设课堂上学生会有怎样的观点与见解。教学思路是改了又改,力求适应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已是第四课时,是在疏通文意、熟悉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尝试的探究课,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新高考方案增加的探究能力接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好,敢于发表见解,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探究重点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说的机会,所用时间多了些,本节课后面的时间有点紧,略显仓促了些。但重难点比较突出。

在引导学生探究疑点时,学生侧重讨论韩信是否谋反,对文中的疑点虽有发现但还不到位,需要教师启发或补充,这种探究问题似乎是难了些,但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点评(凭记忆略作整理,可能不完整): 吴老师点评:

两节课的共同点:都是赏析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比较好,学生敢说而且说得很不错。针对赏析课引发文言文姓“文”还是姓“言”的再思考,建议文言文教学“言”的色彩再浓一些。李老师点评:

开设的公开课是赏析课,注重“文”而非“言”;而平时的实际教学大多注重“言”。从选修教材的目的来看,主要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探究能力,还是比较偏重“文”的角度。学生的表现欲很强,胆子大,也比较能说,同学发言说得也很好。在已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探究也很好。建议:在赏析课文找依据时可以引导学生多去看看文言现象,顺便抓抓字词,兼顾“文”与“言”。

第三篇:读《史记》有感 淮阴侯列传

读《史记有感》-------淮阴侯列传

秦汉之际能称得上是军事家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项羽,一为韩信.项羽用兵如火,千里奔袭,简洁明了,以一当十,勇猛阳刚。韩信用兵如水,因物赋形,无孔不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正如孙子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的“汉中对”,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司马迁也称赞他“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人称他为“兵仙”,理固宜然!

作为秦末风云一时的人物,韩信的成功不是偶然,看完《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感慨颇多,时势造英雄,韩信不愧为国士无双。

韩信成功因素有很多:第一:运气好。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我读的时候想,假设当时韩信没有恰好碰到滕公,或滕公没有惜才和识才之能,韩信也许就成了刀下亡魂,也就不会有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一生。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第二:脸皮厚。韩信年轻时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然后被亭长之妻逼走后,又在漂母那竟漂数十日,当淮阴屠中少年侮辱韩信后,韩信又甘心忍受胯下之辱,只为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无一不体现韩信的脸皮厚。第三:有真材实料,善于谋略,屡出奇兵。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为刘邦的称王天下立下了汉马功勋。第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在攻克赵军后,听说成忆君有谋,以礼待之,向他诚心地求教攻齐之策。第五:心胸宽广,知恩图报。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连对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韩信成功后都能放过他,看到这不由感叹韩信的心胸之宽广。

按理说,他有这么多的优点和长处,结局应该很完美,不应该很悲惨,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无常,这当中,最主要的是他没有能够抓住机会,错失良机,而在最后,则又逆势而为所造成的。千载之下,仍让人嘘唏不已。

我想说一下自己对韩信悲惨结局的一些想法:第一:脸皮厚却心不黑。这是李宗吾《厚黑学》里对韩信的评价,也是从根本说明了韩信最后结局悲惨的原因。当时,当韩信攻下齐之后,项羽和刘邦打得难解难分,双方处于相持阶段,齐人谋士蒯通出奇策建议他“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然后内修明德,养其民,招贤纳士,外封侯,自己来称霸天下。更何况你功高震主,刘邦将视你为威胁,肯定会想方设法夺你的兵权和地盘,更举了战国时代的文种,范蠡的前车之鉴来告诫他。可惜,韩信心不够黑,因为刘邦曾经给的小恩小惠而错失良机。第二: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我在想韩信为何不效萧何自污以自保,或效张良从赤松子游?而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本该吸取教训,可是他却“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最后轻信知己萧何的话,以致身死。第三:政治上过于天真。韩信失势前没有完全看透刘邦这个人,认为刘邦会念在自己功劳上厚待自己,失势后,韩信却心有不甘,不识时务地和陈豨一起起来造反,计将不成,反为吕后设计所杀。第四:轻信于人。最终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代人杰,就这样陨落。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的话,那么至少会有以下两种结果:第一,如果当时,韩信能够相时而动。在楚军和汉军相持不下之时,采纳蒯通的建议,能够保持独立,两利而俱存。让他们两个斗的你死我活,而信则从中取利。内修其民,广纳人才,外封诸侯,说不定称王的就是他了。即使,项王败下来,韩信至少也会成为刘邦强有利的对手,汉王的天下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安定下来。第二种结果,在后来失势之后,若能保持淡定和从容,应势而为,辞官。我想,汉王肯定难很高兴的应允,因为他始终视韩信为威胁,真怕他会起来造反,早就想除之而后快。如果,自己能抢先用行动打消他的顾虑,也不至于被他人所害,遭受夷三族的惨痛后果。

当然历史不能重新改写,只是他的经历,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启迪。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其优点而学之,观其缺点戒之。

第四篇: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人如此评价韩信的一生,精辟而独到。早就听闻有关韩信的故事,不过那是道听途说,以及通过影视剧得来的,最近才去翻开了那篇《淮阴侯列传》,一窥淮阴侯之功过。

淮阴侯一生在太史公笔下徐徐拉开。韩信早年贫困而不得志,甚至无赖都欺负他,他忍了。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投奔刘邦,仍不受重用。在他离开刘邦之际,萧何把他追了回来,上演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于是,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一生,战绩卓著。然而天下平定后他却“谋反”了。于是,一代兵神就这样离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么?是他的一生?还是……

太史公认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么他是可与吕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谋反”了,掩卷而思,韩信之死所谓何故?

韩信之死首先与其性格有关,他很有才,也正因为有才,才有些心高气傲。刘邦问韩信自己可统多少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也许他在半开玩笑,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说这话的人面前说了这话。太史公评价其矜功伐能,可谓一针见血。韩信知道刘邦不善统兵却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却做不到啊!

如果韩信性格收敛,那么他能锦衣玉食地过下去吗?很难。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没了兵权,军中仍有许多旧部。连樊哙见了韩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将领可想而知。大汉家的天下姓刘,有了这种人物在,那“刘”字大纛还能安稳地在风中飘扬吗?即使韩信性格收敛,他的下场应该也可以预见。功高震主,军心所归。可惜伴君如伴虎。

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我觉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载,蒯通曾向韩信建议趁刘项对峙之时另立门户。而且从记载中蒯通的分析来看,如果韩信拉出队伍单干,是很有可能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到时凭借韩信的能力,许多事还很难说。然而韩信拒绝了。如果说韩信真有反意,那时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问题了?

当然,对于太史公治史的态度,我们不该怀疑。太史公吃的是汉禄,而且经过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东西。所以即使了解真相,太史公为了完成《史记》,怕也只能让韩信谋反了。从太史公叙述蒯通事件来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让后人发现什么呢?也许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

韩信的被杀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将军。

中国古代的将军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解甲归田,安享晚年;要么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最多的是谋反。

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晚年妻妾成群。一日,御史中丞卢杞来拜访他,他让身边的妻妾退下。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卢杞长得太丑,妻妾会笑他。万一将来他不在了,卢杞可能因此会害他的后人。试问一个对人心洞悉得如此透彻的人,晚年左拥右抱的是红妆美姬的如花笑靥,这背后的目的还用说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仍在宋朝的天空里回荡,抗金名将岳飞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亭。有人说这是秦桧干的,但若无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他敢对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下手吗?岳飞太直了,过刚易折。不贪财不好色,这样的人想要什么?当皇帝的不得不思考了。相反,韩世忠们则聪明得多。广置田产,兴修豪宅,与美姬欢乐,这种将领才让皇帝放心。

古代的将军是一把无柄之剑。皇帝用权力为柄,运掌此剑。青锋所指,敌军闻讯而逃。但毕竟此剑无柄,权力也不一定掌控的了,为了不让这把无柄之剑到时伤了自己,他们要么把剑折断,要么用财色让剑生锈。有的将领聪明,用自污的方法,自己生锈,而有的将领,却等着皇帝将其折断。

“待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是岳飞的心愿,然而在那个制度下,又有多少将军能了此夙愿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二)这篇传记讲的是韩信的故事。

其实韩信可能不长这样XD

他可能长这样

第一部分:文言词汇及古汉语词汇积累

又不能治生商贾:运货贩卖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这里用作动词,做买卖。

吾哀王孙而进食:类似“公子”,是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也是对年轻人的敬称。

为(wéi)连敖:即典客,指接待宾客的官员。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秦汉以来对皇帝的通称,这里指汉王。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木质的瓶子。

胯下之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木罂渡河:韩信通过将成排的木瓶口朝下捆成筏子,成功地率军渡过无船的渡口,出现在敌军后方,前后夹击将敌军击败的故事。(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兔死狗烹:这一成语也比喻西汉时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光的情形。汉五年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汉六年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汉十年,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虽然韩信的确是计划要谋反的+_+)。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第二部分:

韩信其人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韩信,可能是汉初三杰中,相关成语最多(233)、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个了。韩信与洗衣妇、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些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韩信早年的落魄与他做事为人的与众不同。他在离楚投汉、被萧何赏识之后,终于得以平步青云,开始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在与魏王豹的战争中,他巧妙渡河,击败魏国的军队,将魏王俘虏;用心理战术打败赵军,擒住赵王歇,使燕、齐两国闻风丧胆,接连向他投降;将齐楚联军诱困在河中央,以少胜多。可以说,韩信是刘邦成就霸业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在楚汉之争的中后期,不少人都发现,楚、汉之间谁将取得胜利几乎取决于指挥强大军队的韩信,韩信的抉择将会决定楚汉战争的走向。前来游说韩信的谋士中,就有齐国人蒯通。

蒯通告诉韩信:此时楚汉两国军队疲弊,百姓也厌倦了战争。你韩信占据人才济济的齐国,有了天时地利,完全可以顺应民意,为民请命,结束战争,自己一统天下。另一方面,您战功赫赫,功高盖主,战争结束后迟早会面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将军一定要三思啊。

可蒯通费尽口舌,韩信却再三犹豫,不忍背叛刘邦萧何的知遇之恩。()他一再谢绝蒯通的好意。蒯通见韩信不接受,只能装疯卖傻,逃避灾祸去了。

此时的韩信和蒯通,像极了《鸿门宴》里的项羽和范增。

在垓下,韩信率领的大军为楚汉之争画上句号。

正如蒯通所料,击败楚国后,早已猜疑韩信的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的官职也一降再降。无尽的猜疑横亘在君臣之间。

高帝十年,忍无可忍的韩信决定谋反,奈何天真的他中了萧何的计,谋反计划流产。长乐宫,将要被处决的韩信叹道:“要是我早听蒯通的话,也不至于今天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竟被灭三族。

他的一生,浮浮沉沉,实在令人感慨。

在我眼中,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像是一位最真实、最平凡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感觉他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韩信虽然早年境遇潦倒,但一直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太史公司马迁评韩信时谈到“韩信母亲去世时,无钱葬母的韩信并不将母亲草草埋了了事,而是将他的母亲埋在‘高敞地’‘其旁可置万家’”。此举足以说明韩信的与众不同。他的忍辱负重、勤奋好学,为他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他有着博大胸怀,能以德报怨,任命当年侮辱他的人为官,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敌方降将为他出谋划策。他的知恩图报,使他对当年施舍他饭食的洗衣妇报以千金,也让他在加入汉王旗下后一直跟随刘邦,不离不弃。

而韩信同样有缺点。战功赫赫的他会自高自傲。他曾因为自己的私心和表现欲让刘邦的谋臣郦食其在敌国死于非命。而他的知恩图报却蒙蔽了他的眼睛,给他带来的是悲惨的结局。

我仰慕韩信的卓越才能,也倾心于他的真性情——他的知恩图报,他的以德报怨,甚至是他对汉高祖会留他一命的天真期望。淮阴侯韩信有许多缺点,他会犯错、会犹豫,也不像精于算计的萧何一样得以善终;但他同样能指挥大军,退敌军于千里之外。这个和凡人一般的韩信,比其他在史书中八面玲珑的王侯将相更加鲜活、令人温暖。

胡千烨

2016.1.1

5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三)高中生读《史记》(5):淮阴侯列传

李愚、李佳欣

赵清芳老师按语:

两篇文章主题和写法比较相似,故放在一起阅读。从主题看,两位同学都谈权力对韩信人生的影响,李愚同学用“迷宫”比喻韩信的人生之路,感叹帝王之家本无出路。李佳欣同学用“盛宴”比喻权力的斗争,感叹王的盛宴让人欲罢不能。从写法看,李愚同学多用虚写,通篇皆着比喻色彩。李佳欣同学则用实写,主观抒情比较明显。

迷宫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2019届8班 李愚

它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宫殿,富丽堂皇,但也随时会倒。在这一个偌大的迷宫里,生存才是最基本的目标。

当你置身其中,是会塞满腰包,还是落荒而逃?时间或许所剩无几,但若两手空空,当初又何必冒险?

实在是心有不甘啊,于是你拿起了财宝,算着时间,谨慎而行。

些微收获,没有负担,但也没能将行囊装满……再拿一点,再拿一点。似乎有些重了,但你已经无所畏惧。

是继续财宝之路,还是选择脱身捷径?你放弃了后者。此时看来,前者并不危险,反而更加诱人。

在宝藏中不停地翻找,你强健的肩臂渐渐耷拉,你硬挺的脊梁垂如弯弓。时间所剩无几,你这才猛然发现,自己走进的是深深的绝路。

还来得及!你想起先前的路口,急忙返回。行色匆匆中,辛苦的收获散落一地,但已无暇顾及。

终于退回了那个你曾做出错误决定的地方。但你才发现,那条脱身的捷径早已被时间的坠石掩埋得无隐无踪。在堆积的乱石前,你喘息、努力、叹息、哭泣,直到迷宫轰然倒塌,你才被迫醒悟到一个真理:

帝王的城府,本就没有出口。

王的盛宴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2019届8班 李佳欣

在阴森的城墙里,权利与欲望黯然滋长,你被囚禁在这不透风的围墙中,置身于王的盛宴。

世人都笑你天真不知明哲保身,然你怎会不明了?乱世之中,生死难料,你早已将性命托付于权力的更迭。叹只叹,你难改你高傲之性!

傲骨之人总会自带光环,你也如此。作为关乎刘项二人存亡的关键一人,你的勇略盖世无不令人赞叹。你傲,你强,你刚,你沉,你知人,你气度非凡。你战必胜,攻必克,扫强楚,灭暴秦,为汉王打下一片江山,你是英雄。

正因如此,我为你叹息。都说你反叛自取灭亡,我却不以为然。你一片忠心却难躲猜疑,你太过优秀令君主担忧。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当一个人获得了权利,他便害怕失去。汉王不再需要你了,而你又太过强势,“假王之事”仅一时糊涂却成诛族之祸。在王的盛宴中,你终成了牺牲品。

你错了?你没错。历史长卷来来往往不过一世清梦,若有来世,宁有平淡一生。

只因卷入王的盛宴……

第五篇:《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1

《淮阴侯列传》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作者司马迁。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若虽长大

(二)、通假字

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②晨炊蓐食

③不能死,出我袴下

④于是信孰视之,⑤俯出袴下,蒲伏。

(三)、文章结构

一(1-3)早年屈辱;二(4-7)井陉之战;三(8)被贬之后;四(9-10)谋反被诛;五(11)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

难句疏解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1、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二)、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七、研读文本11节

1、诵读论赞。

2、难句疏解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2、胯下之辱;3、妇人之仁;4、多多益善;5、逐鹿中原;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巩固与拓展:

一、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二、难句翻译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淮阴侯列传》教案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

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必修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在本文的落实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司马迁的身世经历中甘愿受宫刑,然后卑贱屈辱的苟活着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加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因为屈辱地受胯下之辱而青史留名的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要想了解真相,我们就来研读《淮阴侯列传》吧。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检查预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2、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3、韩信使人间视4、背水陈5、有生得者购千金

6、顾诸君不察耳7、信由此日夜怨望

8、弟举兵,吾从此助公9、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10、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乃敢引兵遂下大王乃肯临臣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为陛下所为淮阴人为余言必为二子所禽

3、辞于淮阴侯信钓于城下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4、诈令人从上所来为陛下所为

5、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三)本文叙事曲折,情节起伏有致,你的根据什么?

(师)先叙述韩信窝囊无用,再叙写韩信指挥对赵国德战争中显现出来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叙述韩信郁郁寡欢以及被夷三族的悲惨境遇。时时刻刻揪着读者的心。

四、研读文本1----3节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传》中记载,陈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七、研读文本11节

议论表达司马迁的看法,有钦佩有惋惜

八、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

略写微时的.三件事情,详写井陉之战的经过(战前、战时、战后)表现卓越的军事才能,详写被灭族的经过,暴露许多的漏洞。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注音

商贾()晨炊蓐()食漂()染井陉()裨()益

偏裨()辎()重

答案:商贾(gǔ)晨炊蓐(rù)食漂(piǎo)染井陉(xíng)裨(bì)益偏裨(pí)辎(zī)重

2、翻译文本中的几个文言句子

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少年)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不怕死亡的话,就刺杀我;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出去。”

②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砍柴割草后再煮饭,士兵们不吃不饱肚子。

③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您应该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使营垒坚固,不与他们作战。

④水上军开入之,复急战。

河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他们进去,继续与赵军激烈地作战。

3、总结一下出自文本的成语

(师)一饭千金背水一战多多益善胯下之辱逐鹿中原

二、阅读高考文言文语段,完成旧知到新知以及阅读能力的迁移的任务。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愈,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霸见义勇为。②(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W阳周氏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节“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动引历史故事,铁证如山地认为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对季布拱手作揖,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三、完成小论文《韩信英雄末路的原因分析》

提示:可以从客观原因角度和主观原因角度多角度作分析。

附例文(略)

下载《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比较,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其二,要引......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能站在现......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

    《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范文)

    皇权的通病,历史的必然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在政治挂帅下,中国史书成为文字欺诈大本营。好不容易有个不畏强权的太史公,也未得上的嘉奖。为了完成心中的郁郁之志,也须......

    《史记·淮阴侯列传》创新教学设计

    张丹东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在叙述中蕴含情感的曲笔艺术。 2.拓宽视野,激发探究人物命运的兴趣。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说起韩信,我们就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飞......

    淮阴侯列传教案三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二语文 第15周04 总编号:61 主备人:刘秀芳 淮阴侯列传(三)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 2. 翻译重要的句子。 2.......

    10 淮阴侯列传

    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语文选修课 10 淮阴侯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文言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