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文化强企”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几点思考
以“文化强企”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几点思考
澄合铁运分公司 杨XX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就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出四项任务及一系列具体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企盼。十八大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对于把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作为陕西省重点国有企业,如何用“文化强企”落实党中央“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本文做一下浅薄的分析。
一、实施“文化强企”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党和各级组织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各项事业的新胜利。
我国煤炭行业普遍明确推广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也走过了近十年
是影响企业行事规则的最重要的无形财富,是现代企业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是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实现不断追求卓越的目标,企业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那些与当今新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思想和做法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不断给予加强和改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内涵
在一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表象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认为企业文化是打造提炼企业精神而与企业管理关系不大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和一定的业绩来
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愈益显示出它的功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这样,企业实力的竞争也是这样。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思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实现“文化强企”的目标。
1、把握文化强企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企业所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环境,这就决定了文化强企是符合党的文化强国战略、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在遵循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律中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职工道德素质,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多,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发强大,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将文化指标化,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将文化功利化的倾向,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文化的价值和功能。
文化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一是队伍宣传企业良好形象,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二是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三是把握企业舆论等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5、加强组织学习,激发全员创新精神
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最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以学习提升职工素质。要充分利用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举办知识竞赛、创办简报、网站、组建文艺演出团队等形式,使职工个人和团队整体的学习力得到提升。同时,要把强化培训作为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出一支有文化、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力量,齐心协力加强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整合出企业文化的精髓,以“文化强企”践行“文化强国”,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梦”。
第二篇:文化强国战略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 11-2班 任课教师:张忠江
姓名: 学号: 成 绩: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其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进一步凸显,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内容。一个国家拥有优势文化就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先进的生产关系,有效地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够更好地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深入把握了国际竞争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引领作用。
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当前我国的局面:⑴我国文化肌体的“亚健康”主要表现是: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⑵在当今世界,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⑶放慢或忽略社区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⑷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
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 说,它们已经死亡了。⑸学界的交流可以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可以影响各自的决策者,下可以影响大众,而且是在文化的根本上产生影响。⑹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之势,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目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要 把这件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大力量。
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我认为 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②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③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 素质的提高。二是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三是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要打好对外传播的“名片”: 要有战略设计,在政策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世界交流的战略;把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重要任务。五加强文化交流与探讨:促进交流双方或多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放生产力的有力的手段,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其意义极端重大 参考文献:
1《求是》(2011年10月18日)胡锦涛
2《漫谈“文化强国” 漫谈“文化强国”战略》 3《十七届六中全会内容》
第三篇:以家园文化,托起强企强国梦(演讲稿)
以家园文化,托起强企强国梦
梦想,一个美好而充满希望的词汇。民族因梦想而兴盛,国家因梦想而富强,人生因梦想而精彩。2013年,注定是XX厂员工们值得记忆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站在历史的新坐标上,我们开启了一段筑梦的旅程。我们庆幸,庆幸自己也是这泼洒色彩的一员,我们正用年轻的身躯,用青春的热情,在历史的进程中高高擎起“中国梦”的旗帜。
与所有职工朋友们一样,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集点上,今天的XX职工们也怀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根植于企业发展的梦想之中。那就是秉承“XXXXX”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推动建设区域内一流电力企业梦想的实现,托起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的电力职工,我们深深的认识到,要实现企业“二次创业”的梦想,当前必先做好三件事情:学习、提升和创新。于是,在XX厂干部职工之间,创新创效活动已经蓝然成风,积极建言献策,提合理化建设,深入挖掘设备潜力,对标行业先进技术,努力探索经济煤种混配方式,大力开展修旧利废降低消耗,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已经渗透到各个工作环节。他们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超越自我,创新精神早已融入到XX青年血液之中,包含着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一股激流,奔流不息„„
想品味梦想的甘甜,就要备尝汗水的味道。不管是“中国梦”、“企业梦”,还是我们个人的梦想,都需要以汗水来孕育,以创新和实干为“脚”来丈量,这样,梦想才会越来越近。在XX厂刚刚尝试大量掺烧经济煤种之初,锅炉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结焦,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为了提高机组安全运行基数,XX厂组织技术骨干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通过在工作中细心观察,总结经验,最终由XX分场职工在原有捅焦工具上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再由XX分场职工组织实施,设计制作出了大、中、小不同型号,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的捅焦工具,适应了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设备特点。一项小小的工具改良,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XX厂燃料油库原有重油泵,因固定的运行方式和工艺要求,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厂用电。随着降本增效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降低设备空耗又能保证随时
供油,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广大职工主动参与设备改造任务,他们利用工余时间聚到一起认真研究设备,互相学习,相互探讨。经过反复论证,大胆实践,最终,改造终于获得了成功。改造后,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企业节约厂用电约52万千瓦时。既降低了油泵的空耗,也大大提高了设备的经济性。随着创新创效活动的深入展开,一个又一个不断涌现。通过典型的效应,在XX厂职工之间已经形成了以点带面,逐步带动,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回首往昔我们激情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承前启后我们任重而道远。2013年,XX厂正处在加快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时期,崭新的历史责任赋予了XX广大职工光荣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壮丽的发展蓝图为XX青年施展才华、实现远大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的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企业梦,除了勇气和胆略,还需要我们立足岗位勤于,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新时期电力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非凡的业绩。我相信,只要我们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工作激情,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上下同心,合力前行,我们必能在“圆梦”的过程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说青春,论志向,谈梦想。2013年,历史带着微笑,带着期待,把这样一个机遇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一种激情,一种冲动,在我们的血管中奔流,把自己融入发展,把自己融进岗位,为国家、为企业倾洒我们的热情和汗水。
我们很庆幸,庆幸我们的还年轻。
我们很庆幸,庆幸我们恰逢发展的盛世。
我们更庆幸,庆幸在这盛世里我们用青春挚起了“中国梦”的旗帜,这,将是我们一生的自豪。
第四篇: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
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 高瞻远瞩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8日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记者采访了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他认为,这次中央专门就文化发展问题召开全会,是一次高瞻远瞩的会议,能够集中全党的智慧研究文化强国战略,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远见。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张国祚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先进、繁荣的强大文化,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跨;如果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跨。当今世界风云突变,各种矛盾还很突出,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内来看,尽管经济发展很快,但我们也是各种矛盾多发的阶段,特别是目前我们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能不能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文化发展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国家经济规模发展很大,但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硬实力,一个是软实力。按世界统计,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远远超过我们中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当中,美国、欧盟、日本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而中国却非常少,这和中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要想使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张国祚表示,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召开中央全会研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的总结,把文化强国提升在战略层面上来思考,意义非常重大。
第五篇: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思考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远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强弱,事关国运
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引领国家前进的灵魂。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行,则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败。
苏联解体前,它的军事实力不仅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而且常令美国和西方寝食不安;它的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所有这些硬实力都不能避免它解体。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了。尽管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则是最深层、最直接的原因。同时,这和美国对苏联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密切相关。美国为了“和平演变”苏联,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广播电台,利用苏联各民族的语言,每天24小时对苏联广播。其广播内容不是空喊政治口号,而是以“揭露内幕”、“回忆录”、“亲历记”、“纪实”等形式,丑化苏联党和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美化西方的现状及其“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美国的这种宣传,比苏联那种近于“假大空”的宣传有吸引力。美、苏两国这种文化较量是导致两国“美长、苏消”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偌大一个中国曾急剧衰败、不堪一击。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因此完成自己的革命,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而在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1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落后,乃至龚自珍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沉闷、保守、僵化、封闭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但它无法战胜文化先进、野心勃勃、锐意进取的西方列强,不得不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结局,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践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担心中国在20世纪会亡国灭族。20世纪过去了,中国不但没有亡国灭族,反而逐步走向富强。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精神风貌。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显然,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弱则国弱;文化搞得好,可以兴邦;文化搞不好,必然误国。
二、形势逼人,任务紧迫
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
遇,也不得不应对严峻的风险挑战。
面对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发展壮大,国际社会羡慕者有之,高兴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担忧者有之,想搭顺风船者有之,想制造麻烦者有之,想围堵遏制者也有之。我国的周边并不太平,存在着领土争端、领海纠纷、局部战争等容易危及中国国家主权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刻也未停止过。所谓“中国威胁论”、所谓“中国操纵币值汇率”、所谓“中国侵犯知识产权”、所谓“中国践踏人权”等经常成为别有用心者抹黑中国的话题。如何制定明智的国际战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效地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广交朋友,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亟须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占领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这种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上,体现在民族凝聚力、社会向心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战略谋划力、道德感染力、精神鼓舞力、思想能动力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有的研究者统计,美国的广播和有线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的约56%,它的收费电视的收入约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的85%,而它的电影票房收入约占世界电影业收入的55%。美国文化产业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它最发达的军火工业收入。如此强大的文化产业,必然为传播美国的思想文化提供强大的载体和平台,使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双获益。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同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在各国精英出入集散的国际机场,很难找到中文的报刊图书;在世界许多国家各界精英休闲观光的旅游景点,很难找到中文的导游图、解说词;在培养世界未来各界精英的国外高校图书馆中,除少数著名大学,绝大多数大学的中文资料都很少。我们在世界各国已经建立了300多个孔子学院、200多个孔子学堂,对汉语的国际传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体制机制运行上,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上,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很受局限,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内情况来看,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已有的经济社会矛盾和新产生的经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势下,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还需要作出巨大努力。必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更好地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使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三、认清优势,坚定自信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自
信。
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虽然由于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难免有封建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内容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等经典名言,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思想情操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
自信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魂。正是在这个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起步于四分五裂、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战胜了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围堵、绞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拥有核武器的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之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为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这个魂为我们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使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正确地辨是非、权利弊、明善恶、察优劣、分主次、导思潮、御谬误、扬正气、振精神、择战略、制规划、统全局、不断开拓新境界。同时,这个魂可以帮助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等。
自信源于改革开放为我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文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世界各国虽然由于受政治制度的左右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的认识和所取态度各不相同。但是,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之处。积极进取的民族都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快速发展的国家都是善于借鉴别国经验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来都是以善于学习而著称的。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理应有更宽阔的胸襟、更高远的目光,敢于宽容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别国之优长并进行创新超越。
自信源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化的认识,已经超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初级阶段,而普遍把它看成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成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容易创新的领域。近年来,全国上下繁荣发展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倡导文化兴省、文化兴市、文化兴县(或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自觉性越来越强。例如,重庆市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了一个创造性的平台。唱红歌,唱出了光荣历史,唱出了浩然正气,唱出了团结和谐;读经典,读出了人类文明,读出了民族智慧,读出了理想信念;讲故事,讲出了感人事迹,讲出了光辉业绩,讲出了英雄楷模;传箴言,传出了时代真理,传出了创新格言,传出了人生警句。“唱、读、讲、传”不仅大大提升了重庆的精神境界,而且也为“五个重庆”建设和十项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精心谋划,狠抓落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制定了系统的战略规
划。可以说大政方针已定。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其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成为人们言行的自觉规范。
要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弘扬正气;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陶冶情操、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按照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类别、区别对待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要高度重视文化传媒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不断加大对文化传播平台、载体、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要提高国际战略的谋划水平,搞好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通过对策研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深谋远虑、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友好、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
要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深化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内外环境的认识,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发展对策研究,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部署重大攻关课题,及时组织力量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文化软实力人才队伍建设。
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只有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中国文化的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文化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文化发展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