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1(本站推荐)
校长论坛稿件
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我们校长能做
些什么
汀泗桥镇小学 田利 电话*** 职业倦怠是指职业的行为主体在能力、体力和精力上不能满足外界的要求、无法应对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的体能和心理的疲惫。常发生于从事教育行业和服务行业的个体身上。我走上校长工作岗位才一年多的时间,平时在学校我与我校的教师聊天,在聊天时发现教师对工作流露出恐惧、无奈感。老师说当老师时间长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种豪情壮志逐渐消失,希望桃了满天下的激情消失了,不少教师安于现状、平淡无为,久而久之成为了教书匠,甚至有些教师进入学校和教室就有一种厌恶感,看到学生就感觉到头痛,产生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再加上我校老师年龄结构老化,同时正是父母体弱需要照顾,儿女成人的时候,家庭生活压力较大。同时感觉压力特别大、工作好累好累,所有与工作有关的事都不想做,不想学习、不想研究,学校安排的事能拖就拖,什么荣誉都不要,如果再有提前退休政策该多好啊!经过观察思考我觉得这种现象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造成的。教师职业的倦怠一方面是身体上的疲劳,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厌烦,而更多地是体现在精神层面。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在社会的、职业的、心理的、组织的、人际的等种种压力下而产生的,它使得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表现为:(1)情绪衰竭,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热情和积极性,工作马虎,烦躁易怒,容忍度低,对生活和工作感到无助、漠然和悲观。(2)非人性化,以消极、麻木、否定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逃避社会交往,对人缺乏同情心,无心教育教学工作,容易迁怒学生或视学生为宣泄对象,丧失了往日的爱心和耐心。(3)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降低,缺乏自信心、不敢迎接挑战、工作不思进取、厌学、厌教、厌生,得过且过,消极对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职业倦怠现象呢?我总结形成原因如下:
1、职业特点。首先,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辛苦性、复杂性、创造性,同时社会责任大。它与其它从事物质生产的职业不同,它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尚未成熟的人,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教师要把他们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这个过程是比较艰巨的。教师这种职业是一种既要劳体又要劳心的工作,尤其需要劳心。小学教师面对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劳动强度要更大些。其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法。
2、工作环境。一是教师生活空间多局限于家庭、学校,活动圈子窄小,社会交际活动愈来愈少,经常在公众场所表现沉默、“失语”、尴尬,导致教师产生抑郁情绪;二是学生家庭背景各异、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对学生的管理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是社会以简单的各种“率”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处罚机制不健全,无意义的考评、评比太多等等,都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四是以个人劳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使教师产生孤僻性格,教师间人际关系紧张,群体结构不和谐。
3、个人因素。一是部分教师身心俱疲。由于营养不良、缺少锻炼,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来自学校内部压力和社会压力使教师在焦虑、疲劳等心理症状和对待物质利益冲突上造成极大心理障碍。二是功利化思想严重。过激对待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对学习和研究也带功利意识,消极对待各级各类理论研修活动,不能以古典心情对待学习。三是对待人事关系常常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这些表现与职业倦怠有较大的相关性。
4、社会因素。首先社会认同感出现反差。一方面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低,如政治生活不落实、现实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解决、家庭压力大;而另一方面社会对教育要求日益增强,教师工作经常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各阶层人士经常对学校、教师随意指手划脚。不知大家是否在手机短信或QQ群中看到过这样的对联:上联:囊中羞涩,无权无势,人生坎坷,心憔悴。下联:居无定所,难以成炊,衣带渐宽,终有悔。横批:教师倒霉这副对联的广泛传播不正是因数他真实地反应着当前许多教师的生活状况——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再则“应查教育”困扰也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上级验收检查名目繁多,学校、教师应接不暇,诸多本属于政府和社会行为(如关心下一代工作)转嫁到学校,教师苦不堪言。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倦怠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学校、教师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防止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呢?我认为,解决这一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教师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我们教师,以及教育管理阶层要与时俱进,从小事、从细微处做起,从源头和本质上有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1、提高教师自豪感。引导教师以开阔的心境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一个人是否幸福,不仅要看物质,更要看精神。从事教师职业,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经常感受人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所以,教师应当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
2、培养教师成就感。有追求才有劲头。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教学工作,教师都要有一个大追求和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完成自己的大追求。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来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试想,一位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他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
3、增强教师责任感。职业倦怠与兴致勃勃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与成功,有效地克服倦怠心理。、赢得社会认同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要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理解、支持教师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改变住房条件等。
5、转变学校管理观。探索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模式,让教师真正感受校园如乐园。构建学习型组织,树立工作就是学习、学习为了工作的观念,引导教师走上学习、研究这条幸福之路。
6、领导的评价对教师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管理者必须把自己的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对教师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不仅是监督,更主要是服务,想教师所想、忧教师所忧。在日常活动中,管理者只要发现教师在某个方面有一点进步或收获,都应用赞赏的语言和态度,抓住时机给予激励,让她们在一次次感受成功的同时树立自信心,进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从而把领导的要求期望变为教师工作的内趋力。
三、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这些都是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尊重教师的人格和个性,珍惜教师个体的劳动成果,为教师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不断地让教师们体验到成功的欣喜。
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我们还要尽所能的对教师进行精神上的引领。学校应形成正确的教师观。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专长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团队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其次,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快乐需要。学校和教育职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变监督管理为替教师着想、为教师服务,尽量缩减教师的压力源,帮助教师减轻负担,释放压力,从精神、环境、工作、物质、健康层面进行人文关怀,使教师心理舒畅、自信工作。同时,学校还要运用教师发展性评价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现行管理型的教师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注重的是管理者的评价,在内容上强化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对教师缺乏人文关怀,运用教师发展性评价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依靠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理念,坚持人本发展原则、激励性原则、导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等,引导教师主动自我发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自身努力体验成就感。
第二篇:教师阅读书目推荐走出职业倦怠
读《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有感
2009-10-11 14:50:17 分类:读书笔记
这个月,我在图书室里借了一本关于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的书,因为我曾经有过这种职业倦怠感,特别是当压力大的时候。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其中有一篇《谁偷走了你的激情》写得蛮好的,现在与大家来分享。
书中讲了教师工作是育人的职业,面对的是每天都在变化发展的学生,而人是最独特、最具魅力的,尤其中是小学生,他们又是富于变化、最具有可塑性的。面对“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学生,有些教师因为主客观原因,往往采取“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抱着陈旧的教案,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除非教材改了,迫于无奈,才不得不重新备课,重新写教案。至于平时注意去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储备、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老师,按比例而言显然不多。有些老师总是将自己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的原因归咎于太忙,没有时间。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是将责任外化的一种表现。为什么有些老师能做到教学和科研两头抓,提升自己,主动将自己塑造成为名师,而有些老师一辈子都是教书匠?为什么有些教师不仅教学科研成果优秀,而且通过努力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有些教师则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为什么有些教师成为学校领导的赏识和重点培养的对象,而有些教师则处于默默无闻、被边缘化的境地,有被学校的“末位淘汰制”淘汰的危险呢?先秦时期老子强调,人们凡事首先要自我反省,“反求诸己”,一味的怨天尤人是消极的人生观。
我针对作者所与的文章,反思了自己。我觉得前几年的我也是有以上的现象的,经常不动脑筋地抄教案,理由为太忙,没时间多想,结果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没有什么进步,也没有成为什么“名师”。不过,现在的我不再像十年前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我会积极面对各种新的挑战,面对领导的信任,我有责任将每一件事情尽自己的力量做好,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放心。所以,我现在工作的心情还是不错的,也没像以前一样有职业倦怠感了
寒假读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一书,深有感受。“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
从大量的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也有一些教师走进教师岗位两三年后,情感耗尽,职前的那种积极奉献、爱护学生、勤做园丁的理想会破灭,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倦怠心理。一些中老年教师,眼看自己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再如何勤勉也是白搭,还不如省省心,以提前退休的心态占着岗位,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加上目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口号上强调以人为本,既以学生为本,也以教师为本,但实践层面归根结底是以分数为本,以升学为本,原本一味追求分数也就罢了,现在还来了新课程改革,但评价指挥棒不改,于是造成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教育。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教师人格的分裂,尤其是那些有想法有抱负的教师。”
《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一书,可谓道出了一些教师的现状。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教师个人的努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悦纳教师职业。幸福是观念性的,如果以收入的多少、待遇的高低、付出与回报的比例来考量教师职业的工作面貌,可能很难找到幸福的答案。作为教师,要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淡泊名利,敬业爱岗,善于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和激情,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体验人生的幸福。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解决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个体应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只在一生中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2、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自尊与自信,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要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学会信任、奖励和善待自己。要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学习积极的方法,正确而科学地分析自己工作的得失,为自己喝彩,这样就会增强工作的效能感,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作为教师个体,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此外,还应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社区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等等。
3、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主动求发展,努力创造新自我,在工作中寻求自我实现。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一定产生职业倦怠。决定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最根本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减轻工作压力,克服职业倦怠,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内涵、提高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要注意创造新自我,完善新自我,进而寻求自我的实现。比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育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努力成为教育家。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事业的成就感。面对工作带来的压力,教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教师要学会适应教师职业紧张而繁忙的特点,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职业倦怠,做幸福快乐的教师,幸福快乐地做教师。
内容简介
教师职业倦怠不解决,损失的不是一群不想工作的庸才,而是学校最优秀、最具实力和潜力的师资力量。
是什么让中小学教师激情不再?是什么让灵魂的工程师感到自身灵魂枯竭?教学工作的重复。职业发展的前途预期,以及面对各项考核指标的压力让一线的教师们遭遇到严重的职业倦怠。
老师们该怎么办?该怎么来鼓舞起教学的热情?该怎么来阻绝职业倦怠?《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的作者金忠明、林炊利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学专家,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这些策略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指导新手教师解决职业瓶颈问题。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者也可以根据《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的指导,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让受挫教师再次拥抱阳光和雨露。
目录
第一篇 直面教师职业倦怠的“严寒”
第一章 激情:爱到尽头覆水难收
一、现状:从总书记的期望开说
二、焦虑:重复自己和精神重负
第二章 倦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诊断
第二篇 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的“黑匣”
第三章 问教师职业倦怠为何物
一、教师职业倦怠是什么
二、教师倦怠的层级水平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及过程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
《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读后感
作者:吕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1 更新时间:2010-6-21 学期结束前,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寒假读书活动我借阅了一本《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一直以来教师这份职业,由于工作量大、琐碎事务繁多,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来完成,因而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十分模糊,以致于精力透支,身心疲惫。想想自己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已有14年了,每天都是在忙碌、紧张的状态下度过,曾经的激情也已渐渐平淡,正在走进职业倦怠期。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有何灵丹妙药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把《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带回了家。
我曾经想,我是不是已经缺乏了上进心。看了这本书后,给我迷惘的心以安慰。职业倦怠是职业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弗洛姆说:“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聪明的人肯定是善于及时抽身倦怠,重鼓职业激情的人。”这一段话不仅对教师,对任何职业的人都有警世作用。面对职业倦怠,教师应采取积极行动,有效防范这种病症的侵袭。作为个体而言,可从具体的行动和心理两方面作好调适。
一、克服倦怠的心理调适
1、学习“水”的智慧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但是“攻强克坚”时,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的那种柔中有刚,刚柔一体的境界。水的智慧很值得教师思考、领悟和内化,教师若能领会水的智慧,那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总会怀揣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不可避免,那么只能改造主观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从而调适内心状态,以应对和排遣压力。
3、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当心理压力超过这处极限时,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阀门”,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4、心里要有“时间表”
在现实里,时间是个不变的常数。教师若能在常量的时间里管理好自己,提高办事效率,就会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就能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5、善待自己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教师很少为自己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再加上教师责任心很强,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要改变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善待自己。
二、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
1、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当身体强健,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就会远离倦怠。
2、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饮食是人生的享受,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3、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所处的周围环境。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人,遇到困境时就会有途径得到化解。教师通过建立自己交际圈中的良好人际关系,不仅会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而且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4、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中国社会向来给教师职业带上很美丽的“光环”,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确有崇高而重要的社会意义,但其本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要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过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学生学业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一人之力。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教师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或喜或悲。确立了这种合理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的教师,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年扰,最终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
5积极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因此,任何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去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有效投入课程改革实践,就很容易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各种变革折腾提厌倦不堪。
看了本书以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学会爱惜自己,适时地进行自我调适。这样职业倦怠就不会光顾,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读后感
寒冷冬日,我却时时感受着一股股的暖流。
因为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想想自己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已有十个年头了,职业倦怠是职业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弗洛姆说:“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聪明的人肯定是善于及时抽身倦怠,重鼓职业激情的人。”这一段话不仅对教师,对任何职业的人都有警示作用。面对职业倦怠,教师应客观公正的分析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在认清楚原因之后,采取积极行动,有效防范这种病症的侵袭。作为个体而言,可从具体的行为和心理两方面做好调适。
《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这本书的作者归纳了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十大原因:赞誉鱼显示背离;劳动价值鱼劳动报酬的反差;理念先进鱼评价体系落后的矛盾;新课程对教师的高要求鱼教师个人价值观的矛盾;圣人标志与常人心态的矛盾;角色价值观鱼个人价值观的矛盾;自我抱负高于工作准备不足的矛盾;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高精力投入于低成就感的矛盾。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这十大原因基本上囊括了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在这十大矛盾中,有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造就的;有的是教学改革新旧思想的冲突;有的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有的是基本的国情决定的;有的是教师自身的原因。对于这些原因我们一定要客观的认识和李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猛士必须是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可见正视是首要的条件。我想,只有在客观分析了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高喊口号的改革都是形式主义,最终只会落得镜中花、水中月的结局。
对于教师自身的原因,比如自身的业务水平;自我心理调节;教师个人的素质等原因造成的倦怠,作为个体,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善的。置身于目前这样一个各行业充满竞争,压力无处不在的社会大潮中,教师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可能不遇到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倦怠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如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陷入倦怠。生活的价值来之不易,已经有职业倦怠的教师,想要恢复失去的热情和活力,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没有上帝或者救世主能够让你的梦想一夜之间成真,而且这一切不要指望别人能够帮助你,这一点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讲更是如此,即使我们的社会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做出了比较大的改善,谁哟能够保证所有的教师不会再产生新型的职业倦怠呢?所以就目前来讲,改变自己才是摆脱职业倦怠的最实际可行的方法。“错过了太阳不要哭泣,否则你将错过月亮和星星”。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这本书是治疗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灵鸡汤”它提出的一些建议,从切实可行的角度给予广大教师人性关怀。《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非常巨大的,我想,接下来我要做的是避免走入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回首过去的工作,虽然会遇到一些小的挫折,但是在前辈们的鼓励下,我始终一饱满的热情和踏实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我坚信“我思,故我在!” 漫漫长路,好书相伴,是一件幸事!
每天都是在忙碌、紧张的状态下度过,经常在深夜的休息时间来备课,能达到理想中的如坐春风式的教学体验也不多,有时候不免感到身心疲惫,有些茫然,就在这时,读了《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这本书,非常庆幸,她让我转变了观念,重新认识自我,避免了走入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
一.克服倦怠的具体行为。
1.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
生理机能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当身体强健,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就会远离倦怠。2.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饮食是人生的享受,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3.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所处的周围环境。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人,遇到困境时就会有途径得到化解。教师通过监理自己交际圈中的良好人际关系,不仅会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而且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4.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中国社会向来给教师职业带上很美丽的“光环”,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却有崇高而重要的社会意义,但其本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要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够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学生学业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一人之力。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教师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学生堪称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或喜或悲。确立了这种合理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的教师,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干扰,最终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5.积极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因此,任何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去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作为教师,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有效投入课程改革实践,就很容易因为跟部上“时代潮流”而被各种变革折腾而厌倦不堪。二.克服倦怠的心理调适。1.学习“水”的智慧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但是“攻强克坚”时,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的那种柔中有刚,刚柔一体的境界。水的智慧很值得教师思考、领悟和内化,教师若能领会水的智慧,那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总会怀揣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不可避免,那么只能改造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从而调适内心状态,以应对和派遣压力。3.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当心理压力超过这处极限时,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而且身体健康也会收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砸门”,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4.心里要有“时间表”
在现实里,时间是个不变的常数。教师若能在常量的时间里管理好自己,提高办事效率,就会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就能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5.善待自己
犹豫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教师很少为主教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再加上教师责任心很强,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要改变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善待自己。
第三篇: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1
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高贤峰
2人本管理强调“自我与超我结合,制度与文化并重”的管理理念。在制度建设方面,企业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大多数企业不得要领,甚至陷入重重误区。分析陷入误区的原因,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就成为人本管理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建设有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和建设,经历了两个高潮。80年代初,以翻译出版美国学者迪尔和肯尼迪的专著《企业文化——走出管理的困境》一书为标志,掀起了第一轮企业文化的研究高潮。受理论界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纷纷设计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90年代初期,以企业策划和CIS导入为形式,又掀起了第二轮企业文化建设的高潮。这一轮比第一轮有明显的进步:企业不仅注重提炼自己的核心理念,也开始建构自己的整个形象识别系统。具体表现就是,不再停留于把自己的理念提炼出来挂在办公楼上,而是设计、编写甚至出版企业文化手册,从理念识别、制度识别,到视觉识别,从核心理念的提炼,到行为规范的制定,到文化的物质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但是,后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误区。许多企业开始追求文化建设的形式,急功近利的心理逐步控制了大多数企业家的行为,一些企业不惜重金,请策划公司进行专业策划,一时间,中国崛起了一大批所谓“点子大师”、策划大师。也确实有一批企业,随着知名度的“爆炸”式提高,销售额迅速提高。有些企业似乎一夜之间,找到了制胜的“法宝”!许多“大师”甚至吹响了“点遍中国”的“牛角”……
笔者把第一个高潮称为“企业文化的启蒙期”,第二个高潮称为“企业文化的躁动期”。在世界企业管理经过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推动下,中国企业也跌跌撞撞的加入文化建设的潮流之中。对中国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由概念启蒙到接受理论,到出现行为上的躁动,可能是无法逾越的阶段。但是,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的时候,在企业置身于知识经济环境的时候,在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的时候,企业应该冷静的思考: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应该如
本文受清华大学“985重点课题《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资助。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山东经济学院副教授。
何走?再沿着原来的思路、抱着原来的做法,只能在文化建设的误区中越陷越深。走出文化建设的误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迫切需要。
二、走出误区有办法
近几年,我们在企业咨询过程中,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企业文化理念和精神,要从企业历史中提炼。
在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中,一定会沉淀一些支撑员工思想的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隐藏在一些关键事件之中。把隐藏在这些事件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整理,就会发现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精神和理念,这就是企业的精神和理念。
按照这种原理,我们设计出了提炼企业精神的方法:
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在这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中,你认为对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让每个人再讲三个人:你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谁?这个人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由专人把每个人讲的故事进行记录;
第二步:把重复率最高的故事整理出来,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完整的故事; 第三步:找十个刚来企业一年左右的员工,最好是大中专学生,把整理好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向他们提问:这个故事你听说过没有?你听了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哪个情节最感动、最难忘?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用什么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第四步:把专家和有关企业领导集中封闭起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研究、加工,从中提炼出使用率最高的代表故事精神的词。这些词经过加工,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
第五步:按照提炼出来的反映精神或理念的核心词,重新改编故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写出集中反映核心词的企业自己的故事。假如提炼出“拼搏”一词,“拼搏”就用一个故事来诠释。当然,可能还有“创新”、“团结”等等,每一个词,都用一个甚至几个故事进行诠释。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从未来出发、从发展出发进行设计。
对行业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找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回答:要想缩短差距,实现目标,企业必须具备什么精神,应该用什么理念指导自己?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
把从历史中提炼的文化理念和从未来出发设计的理念结合,进行加工整理,就形成企业的核心理念和理念体系。
其三,企业文化的贯彻
企业理念设计提炼出来以后,企业就应该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贯彻,让其真正进入员工的理念系统,甚至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
首先,企业要应该制定一系列制度,保证文化理念的贯彻。例如,我们在企业咨询中,给企业制定了以下制度:每一个部门或单位,每个月必须寻找一个本部门发生的最能体现核心文化理念的案例,由企业文化中心或分管企业文化工作的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各部门上报的案例进行评比,评比出最能代表企业理念的案例,企业将这个案例当作典型案例,进行广泛宣传,对这个案例的当事人进行表彰。其作用是巨大的:当每一个员工处理工作事件时,他们会想:这个事件能成为企业需要的“案例”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案例?企业提倡什么理念?从而自觉地以企业理念作为自己的行为指针,使企业理念得到贯彻;
其次。要培训讲故事者。可以是企业领导、故事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宣传者或者专家,但是,不管是谁,必须按照事先的策划讲,要把故事中想表达的理念讲深刻、讲生动,使每一个员工,都记住、理解、并主动向新员工讲解这些理念和故事。这样,故事流传起来了,企业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
再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在提炼和设计出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培训之后,有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用理念做指导,做出具体的行动。这就是企业的骨干。这时,企业把这部分骨干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
最后,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使员工发生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
通过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的提炼、设计、培训和强化,企业就形成了“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这种管理环境有两大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正是这两种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
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方法背后是科学
企业文化建设的上述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从人本管理角度分析,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一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生存、交往、发展甚至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自我”为中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二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者“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共同影响的结果。“自我”与“超我”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主要动力体系。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主要是提出明确的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理念,并用它去影响员工,因此,启动的主要是超我动力。但是,文化、理念、价值观都是抽象的,能够直接接受的是少数人。而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只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才能发挥其作用。借助于典型故事和典型人物,可以使大多数人理解,从而认同。所以从故事中提炼文化与理念、再通过故事传播文化和理念,就成为一种有效的形式。
第四篇:走出误区让作文教学有效化
走出误区让作文教学有效化
【关键词】兴趣;观察;阅读;积累
【内容提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已经成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最主要的任务。本文着重从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原因,及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实现作文教学有效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抓好作文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所有语文代课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使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怎样才帮学生找回兴趣,让作文教学有效化呢?我认为:
一、学生写作兴趣缺失原因
1、缺少初步作文训练
一直以来低年级写作教学一直被我们所忽视,其实写作就应从一、二年级抓起,而往往我们低年级教师却忽略了平时的说话、写话训练,只是在考试前做一次强化练习,这样不仅使得考试成绩不尽人意,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写句子,这样到了三年级他们又怎么会写篇章。其实一、二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就是初步的作文训练,作文并非从三年级开始的,它是从一年级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训练,从“词→句→段→篇”逐步训练过渡而来的。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当然作文也不例外。
2、作文教学紧扣单元主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现阶段,教师在设计作文训练时总是局限于单元教学主题,而未考虑到其实这才是导致学生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例如,学了北师大课本第九册第一单元《马》,教师便循规蹈矩地安排了题为写“马”的习作,可却完全忽略了我们
学生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马”,他们除了学过几篇写“马”的文章,看了几幅有关“马”插图外,对“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试问我们老师这让学生从何写起?
二、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策略
1、将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末
在语文课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感情的领悟,而应深层次地去挖掘文章内在的写作技巧。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更应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文章的用词、立意、写作手法、整体布局去欣赏体会。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才能不断的提高,而不是仅仅依靠每周的两节作文课。
2、作文题目紧扣生活
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时,应尽量扣紧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用自己简短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显得有血有肉,有感情,才会感人。
3、引导观察,积累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所以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选择地用日记、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素材。
4、指导阅读,读写结合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它们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也要靠在读书中不断储存。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篇目或一些好的课外书籍和学生一起阅读,并适时的给予指导,让学生认真阅读,从用词、组句、立意、谋篇、选材、布局等方面去欣赏、揣摩,以作为自己写作的借鉴。并让学生及时记录读书笔记,将
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段落甚至篇章都可以摘录下来,作为我们自己写作的基石。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成册,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同学之间相互传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5、鼓励学生养成整体构思、列提纲的习惯
所谓胸有成竹,便是动笔之前要想好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如何组织等等,最好让学生养成列提纲的习惯,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条理、有层次,不至于东拉西扯。
总之,只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写出让人满意的习作,作文水平也能不断提高,作文基础也会扎扎实实,才能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
让作文教学有效化
走出误区
小学语文
第五篇:走出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的误区
走出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误区
双河小学谭 永 泉
教师工作成绩是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对教师考核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考核工作做得好,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谈如何正确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关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案例:
案例1:期末考试后,两位拟晋中级职称的老师因为学生成绩算错了影响了教师排名而争吵起来。俩人班上学生成绩只相差0.1,而教学成绩却相差一名。
案例2:开学报名时,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前来报名的学生说:“班上平均成绩是95分,而你才考85分。老师教不好你,你到更好的学校去读吧。”但该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历来排在该市前列。
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愿看到,但它们确实存在我们的校园里。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师内讧甚至赶撵“差生”呢?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原来,这些学校在评价考核教师的工作成绩时,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有的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为教师排名,再等差确定教师工作成绩得分;有的给学生考试成绩第一名的教师工作成绩打满分,其他教师以第一名教师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数作分母,本班学生成绩作分子等比给分。
这些学校的老师为了能提高工作成绩,以便评优晋级,就只能出此
下策了。教师的做法不对,但这些学校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办法就对吗?
笔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仅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学校还真不少。还有一部分学校虽然提倡全面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成绩,但最终的考核结果还是体现在学生考试成绩上。这些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其一,简单的等量代换:学生考试成绩=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师工作成绩,教师的其他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不计。用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教师无话可说;其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准确地说应该是学生考试分数);其三,学生考试成绩易量化排名,教师亦可直接对号入座,考核起来方便;其四,可以刺激教师强烈追求学生考试成绩,满足部分家长对学生考试高分的渴望;其五,可以鞭策教师勤于耕耘,防止教师疏于教学。
学校的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一举多得。撇开后面几个原因不说,难道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教师的工作成绩吗?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原因很多,如学生考试的发挥、特殊学生的多少、班上学生的多少、教师工作量的多少、教师的身体和年龄状况等。因此,仅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和考核教师工作成绩是不正确的。并且这样做造成的危害很大:
第一、教育走味。素质教育始终是空口号,教师为了切身利益始终绕着应试教育转,重智育,轻德育,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学生亦以学习成绩为尺子,以致于歧视差生,体罚学生等不良现
象发生。
第二、教学走调。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上新课的时间少,练习课多,学生作业多;提前一个月就上完了新课;一道题反复做了十几遍;留学生到天黑······这些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正如一句话:只要功夫深,低分变高分。教师沉浸在书山题海里,任劳任怨。
第三、学校走色。学校将师生捆在考试上,造成教师能力上不去,学生素质提不高,学校就难出人才;学校只注重抓教学,艺体、电教实验等其他工作顾止失彼,学校就难以形成特色;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得不到时间和师资的保障,就难以走科研兴校、与时俱进之路。
第四、教师走穴。一些教师平时保守资料和经验,期末为学生考试成绩分毫必争,更有甚者在学生考试环节上作文章:考前四处暗访试题,变相教学生作弊等,其师德何在?
第五、学生走样。试想,以上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的身心该受到何等摧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能提高吗?这样教出来的高分学生,不是天才,而是教师灌输知识的机器!
考试并没有错,错在我们怎样去对待它。以考试论成败,遭殃的不仅仅是学生,其实更苦更累的是教师。教师在承受巨大的理压力、历经辛勤的教书育人后,还要接受学生考试的检验。多少爱岗敬业的教师
都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面前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压才行。那么,学校要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让教师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管理上以人为本,目标导向人文化
1、正确区别对待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师岗位目标;
2、学生分班客观公正,教师搭配合理,照顾弱势教师;
3、肯定教师的劳动,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4、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资源,作好教育教学调控,切实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充分发掘和利用教师的特长,多给教师展示平台;
6、尽量减少考试次数,腾出时间让教师勤钻多研,多出教研教改成果。
二、教师工作成绩尤其是教学成绩的考核应等级化
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可根据教师完成岗位目标情况分为四个等级:A、B、C、D。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成绩可出现多个A,避免因根据考试排名只能有一个第一而引起教师争分逐名,矛盾丛生。
三、教师工作成绩的考核内容应多样化
笔者认为教师的工作成绩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成绩(40%);
2、教研教改成果(30%);3教育效果(10%);
4、六认真教学情况(10%);
5、教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革新(10%);
6、工作量大小(系数)。各项考核内容所占的比例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权
重,括号里的比例仅做参考。学校应严格按照考核内容客观公正地考核教师,不能因为麻烦而简化了事。
四、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的方法应多元化
改变由学校单一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的方法,让教师本人、学生、家长也加入到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中来,增加教师工作成绩考核的民主性和全面性。如: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家长综合评价等。考核方式上要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在关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笔者希望通过此篇拙作给教育管理者提个醒;关注教师——教育事业的青山,亦是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