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如何走出体罚的误区(大全)
教师如何走出体罚的误区?
体罚教育是百害而无一利,它是一种极端愚昧、变态的非正常行为,存在着极大的不科学性和危害性。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致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画上句号。体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体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扩大了师生的感情距离。要想避免这些我们要注意: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取决与其积极主动的认识。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教育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学习倡导“爱”的教育,转变落后方式,通过学习、思考、剖析,使教师不断提高认识,形成观点,从而获得他律到自律的效果,告别体罚,杜绝体罚,自觉用“爱心”来教育学生,诲人不倦。
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常常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有扎实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和教育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老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以体罚学生来发泄自己的感情。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教师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三、学习课堂控制艺术
缺乏科学的教育艺术是产生体罚的重要原因。学校、教师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素养,使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避免体罚。课堂上老师的目光要辐射到每一位学生,目光所到之处,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我,这样学生们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学生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当他与老师的目光交织后,会回头继续认真地听讲,比大声训斥更有效,这就是老师眼睛会说话震慑力。
四、培养良好的性格
教师应该加强个性修养,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的习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心态,与学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要做到“心肠热”而“头脑冷”,要有热心、信心、恒心。这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既善于看到并发扬自己性格中的优良方面,也勇于发现并克服自己性格中缺陷,从扬长避短,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性格。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把学生看做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做事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但愿以后教师能“远离体罚”,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幸福快乐地工作。
第二篇:走出体罚学生的误区
走出体罚学生的误区
——桃笑小学段洪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园丁”、“蜡烛”等等,这众多的美誉都表达了对人民教师的崇敬,同时体现了教师岗位的重要和职责的神圣。这是让每一个教师为之自豪而振奋人心的赞誉。
处于这样的社会责任感下,在施教的道路上,每一个教师都在苦心钻研,力求真正的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力争做好每一个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为他们做好人生道路上的做领路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在这条求索的道路上出现一些教学教法,造成了一些既使教师困惑又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现象。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体罚。
据《法制日报》报道,山东省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张猛在期末考试时做错了5道数学题,老师在放寒假时规定,考试时每错一道题,假期中每天罚做100遍,因此他每天要被罚做500道题,21天的假期总共要被罚做10500题。张猛没有完成作业,心中害怕,开学第一天便跳崖自杀了。后来又相继发生了四川教师蔡某罚学生吃塑料片,陕西教师崔某罚学生用针在学生脸部刻个“贱”字并涂上红墨水,贵州教师罗某罚学生吃大粪,云南教师罚学生吞下1000只活蝇等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如果上述所列举的只是个别极端例子的话,那么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直接责打学生(教师打学生耳光,用教鞭抽打学生),让学生代行体罚(如让班干部体罚违纪学生)和让学生自罚(让违纪学生面对面互打对方耳光),罚学生劳动,罚学生做体育动作(如罚学生站立、跑步、做俯卧撑)等现象。这些都是教师在探索施教方法的道路上出现的一些认识不当的做法,以至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产生这些体罚学生的现象有些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看重人伦纲常、长幼尊卑,过分崇尚“师道尊严”,再加上“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存在,给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实践、教育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罚学生”虽初意为善但却是时代所不容的。这样的做法不仅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还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认为,表扬和批评作为性质不同的反馈方式对于学生的行为改变都是有效的,但是表扬的效果好于批评。其作用的好坏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权威、表扬和批评的频率、受教育者的性别和个性、表扬和批评的场合以及说服教育的可信度等因素。针对学生的过错或不良习惯进行的否定性评价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积极引导,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震荡,利于改正不良行为。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犯了一点错,或考试没考好,教师就对其进行各种体罚,当然老师的初意是好的,希望通过体罚来让学生改正错误,好好学习。可体罚之后呢?学生就真的能如老师所愿改正错误,好好学习吗?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灵上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而不是进行体罚。其次,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外语需要的是情境,所以,教师就要设置各种运用语言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课堂应变手段应该是积极的。我记得有个老师说过在课堂上学生睡觉,他就向这个学生投去了粉笔头,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我遇到学生有困意,我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个适合他回答的问题,让他来回答,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是需要精力非常集中的,这样学生的困意立即就消除了,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消除了他的困意。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心是很重要的。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我教书近三十年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一直奉行着这样一个原则:只要是我的学生,我就要为他负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给每一位孩子平等的教育和关爱。尽心尽力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爱生如爱子,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学到做人的道理,让每一个学生在将来都能真正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都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以上可知,要真正走出体罚学生的误区,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多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对于学生好的行为应进行鼓励,不好的行为则进行正面引导,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我们才能让真正从心灵上接受老师,以至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有一颗关爱与包容的心。让我们摆正施教路上出现的偏坡,走出体罚的误区,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和感化每一个学生,用爱之露去浇灌每一朵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第三篇:走出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的误区
走出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误区
双河小学谭 永 泉
教师工作成绩是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对教师考核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考核工作做得好,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谈如何正确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关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案例:
案例1:期末考试后,两位拟晋中级职称的老师因为学生成绩算错了影响了教师排名而争吵起来。俩人班上学生成绩只相差0.1,而教学成绩却相差一名。
案例2:开学报名时,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前来报名的学生说:“班上平均成绩是95分,而你才考85分。老师教不好你,你到更好的学校去读吧。”但该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历来排在该市前列。
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愿看到,但它们确实存在我们的校园里。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师内讧甚至赶撵“差生”呢?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原来,这些学校在评价考核教师的工作成绩时,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有的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为教师排名,再等差确定教师工作成绩得分;有的给学生考试成绩第一名的教师工作成绩打满分,其他教师以第一名教师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数作分母,本班学生成绩作分子等比给分。
这些学校的老师为了能提高工作成绩,以便评优晋级,就只能出此
下策了。教师的做法不对,但这些学校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办法就对吗?
笔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仅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学校还真不少。还有一部分学校虽然提倡全面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成绩,但最终的考核结果还是体现在学生考试成绩上。这些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其一,简单的等量代换:学生考试成绩=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师工作成绩,教师的其他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不计。用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教师无话可说;其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准确地说应该是学生考试分数);其三,学生考试成绩易量化排名,教师亦可直接对号入座,考核起来方便;其四,可以刺激教师强烈追求学生考试成绩,满足部分家长对学生考试高分的渴望;其五,可以鞭策教师勤于耕耘,防止教师疏于教学。
学校的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一举多得。撇开后面几个原因不说,难道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教师的工作成绩吗?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原因很多,如学生考试的发挥、特殊学生的多少、班上学生的多少、教师工作量的多少、教师的身体和年龄状况等。因此,仅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和考核教师工作成绩是不正确的。并且这样做造成的危害很大:
第一、教育走味。素质教育始终是空口号,教师为了切身利益始终绕着应试教育转,重智育,轻德育,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学生亦以学习成绩为尺子,以致于歧视差生,体罚学生等不良现
象发生。
第二、教学走调。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上新课的时间少,练习课多,学生作业多;提前一个月就上完了新课;一道题反复做了十几遍;留学生到天黑······这些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正如一句话:只要功夫深,低分变高分。教师沉浸在书山题海里,任劳任怨。
第三、学校走色。学校将师生捆在考试上,造成教师能力上不去,学生素质提不高,学校就难出人才;学校只注重抓教学,艺体、电教实验等其他工作顾止失彼,学校就难以形成特色;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得不到时间和师资的保障,就难以走科研兴校、与时俱进之路。
第四、教师走穴。一些教师平时保守资料和经验,期末为学生考试成绩分毫必争,更有甚者在学生考试环节上作文章:考前四处暗访试题,变相教学生作弊等,其师德何在?
第五、学生走样。试想,以上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的身心该受到何等摧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能提高吗?这样教出来的高分学生,不是天才,而是教师灌输知识的机器!
考试并没有错,错在我们怎样去对待它。以考试论成败,遭殃的不仅仅是学生,其实更苦更累的是教师。教师在承受巨大的理压力、历经辛勤的教书育人后,还要接受学生考试的检验。多少爱岗敬业的教师
都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面前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压才行。那么,学校要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让教师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管理上以人为本,目标导向人文化
1、正确区别对待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师岗位目标;
2、学生分班客观公正,教师搭配合理,照顾弱势教师;
3、肯定教师的劳动,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4、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资源,作好教育教学调控,切实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充分发掘和利用教师的特长,多给教师展示平台;
6、尽量减少考试次数,腾出时间让教师勤钻多研,多出教研教改成果。
二、教师工作成绩尤其是教学成绩的考核应等级化
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可根据教师完成岗位目标情况分为四个等级:A、B、C、D。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成绩可出现多个A,避免因根据考试排名只能有一个第一而引起教师争分逐名,矛盾丛生。
三、教师工作成绩的考核内容应多样化
笔者认为教师的工作成绩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成绩(40%);
2、教研教改成果(30%);3教育效果(10%);
4、六认真教学情况(10%);
5、教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革新(10%);
6、工作量大小(系数)。各项考核内容所占的比例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权
重,括号里的比例仅做参考。学校应严格按照考核内容客观公正地考核教师,不能因为麻烦而简化了事。
四、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的方法应多元化
改变由学校单一评价考核教师工作成绩的方法,让教师本人、学生、家长也加入到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中来,增加教师工作成绩考核的民主性和全面性。如: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家长综合评价等。考核方式上要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在关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笔者希望通过此篇拙作给教育管理者提个醒;关注教师——教育事业的青山,亦是同样重要。
第四篇: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
近十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幼儿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教师们对新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还欠透彻,因此,目前幼儿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如何走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是:(1)过于强调目标的阶段性。长期以来,教师以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依据,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制订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育方案。教师的眼光总是盯在孩子应当是怎样的,而不注意孩子实际上是怎样的。如:小班幼儿在作画选用颜色时,只能是红、黄、蓝、绿色,如果有幼儿提出选用其他颜色作画,多数教师会说这些颜色我们以后再用,缺乏鼓励孩子探索的意识,抑制了幼儿的发展。(2)目标预设的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大多明确要求幼儿学会或掌握某方面知识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示范画,然后用较长的时间讲解画面的内容、布局、色块、画法,最后才让幼儿绘画。幼儿开始绘画,教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有的教师巡回地看幼儿作画,有的教师则干脆坐着看幼儿作画。这种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幼儿美术教育,不符合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孩子的终身受益上,而不能只限于年龄阶段。年龄特征强调的仅仅是此阶段幼儿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从每个孩子具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目标的定位指向塑造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上,使孩子终身受益。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还应该把培养能力放在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位置上。当然,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知识和技能应是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多方面的经验,而不纯粹是通过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应该整合在一起。
二、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不能融为一体。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幼儿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幼儿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幼儿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确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具体地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幼儿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三、正确处理“即时效应”与“终身发展”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有些教师不是从幼儿的需要和幼儿园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教师、成人的需要出发,看到别人在搞什么就要求幼儿学什么,盲目地赶时髦。如,让孩子在幼儿园花大量时间进行线条画的强化训练,在某些家长看来,幼儿的线条画很像样;幼儿园也容易取得“即时效应”。可谁知那一幅幅凝聚着老师心血的作品的背后,却剥夺了幼儿许多游戏的时间。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我们应根据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幼儿选择既贴近生活又让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幼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教师可以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
四、正确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十分重视作品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幼儿看来都是“最好”的。教师只用一个预设目标去评价幼儿,有悖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我们以为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首先,要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其次,评价中要重视幼儿的探索与创造精神。教师应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再次,要重视培养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第五篇:走出备课的误区
走出备课的误区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惟有走出“备课”的误区,老师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备好课。
一、“备课不单是写教案”
和老师谈起备课的事,都说是在抄教案,没意思,是徒劳,但备课真的就是他们说的抄教案那么简单吗?凡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的知道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的一个准备过程。备课包括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师,备教具和写教案等步骤,“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子内容,是被包含的关系。所以,老师要明确“备课”与“写教案”之间是个不等式关系,并非写了教案就是备了课。何况更多老师还不是在写教案,是在抄教案,就更不是在备课了。
二、“备课不是给领导看的”。
这个误区,的直接诱因在学校的领导身上。本来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的前奏,但由于备课属性教学“六认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学校都把它归入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把安当成了考核教师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每次检查备课情况时,领导都只看了备课本。只要教案字迹工整,内容多,样式新,就是在“认真备课”。为何领导都要这样来检查备课呢?理由是在备课活动中,其他工作几乎是无形的,就数教案最直观,既看得见,还能辨他个仔细;领导检查备课不要紧,但结果又导致了些怪现象,一是只要听说学校检查备课,老师就会熬上一个晚上把备课全部“突击”到位;二是只要有领导来听课,都会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课时都夹着课本是“有备”进教室。
为了给领导一个备课的好印象,很多老师都会到书店去认真挑选一本好教案,作为自己备课的“临摹本”。备齐的概念这样转为狭义,而且又蒙上了功利和应付的面纱,备课自然演变成了不少老师的精神包袱,再也不能能为教学服务了。
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据调查,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龄去简化不该简化的过程,不说教案要写成详案,至少要写出对待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计划,记录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么在备课本上作以记录,要么在教材上进行旁批,以免出现教学中的“老糊涂”现象。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对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只要这样在上课前,师生都认真进行了准备,难道课堂还会不精彩吗?
五、“备课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团队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热闹,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
这样闭门造出的“车”,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算得上是课堂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的研究,又大张旗鼓地拿学生做实验。
六、“备课并非课课都详案”。
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都这么做。但在一个由全国教师加入的QQ群里,经调查,85%的教师不同意这么做。理由一:教案本身只是一个上课计划,可行度到底有多少还难说,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写教案上,还不如多钻石教材和研究学生上;理由二:教案本身就分为详案和略案两种,加之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写教案上也要有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课都详案。在编写详案时,不宜一味去追求什么师说,生
一、生二说的“预设”课,也不宜频繁回归到传统教案的套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重难点,组复新巩布等教学过程全部都呈现在书面上,更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都一一累赘到纸上。
七、“网上的能不搞‘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是个无穷的资源库。我们教师想要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从语文到美术,应有尽有,只要利用一搜索引擎工作,键入课文的名字或关键词,轻轻一点击,就会“网”到想要的教案。对此,不少老师开始用查找网上的“共享资源”,来代替过去的备课,“美其名曰”在搞什么“网络备课”。其实他们多是直接下载了教案,不用“加法”也不用“减法”,就直接用到了自己课堂。这样的“拿来就用”的方法,一是不利教师自己的成长。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路上,备课也是个“学习、研究的大课堂”,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但不会让自己教学的本领增强,而且会增长自己的工作惰性;二是经常用别人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很多时候做不到“对症下药”。久之,将会在学生中失去师者的“知识渊博”的好印象。
因此,教师在借鉴网络资源时,要学会“加一加”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减一减”别人不着边际的教法,把别人的先进理念补植到自己的大脑中,把别人先进的教法嫁接到自己的教法中,切实让自己的课堂也能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