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幼儿教育的常见误区
走出幼儿教育的常见误区
近些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幼儿教育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然而,这种对幼儿的过分关注却使当前的幼儿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形成了很多误区。作为幼教工作者,我就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常见的两大误区,与大家交流和沟通。
一、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误区
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通过一些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为了图个方便离家近离工作单位近,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环境,也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管理、师资力量等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的成功与否主要是根据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片面地将早期教育理解为早期知识教育。这样一来,很多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意愿,在平时开展大量的写字,算术、拼音甚至英语的教学,致使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和想象力。
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也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由于小学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参差不齐的教学进度,各式各样的执笔方法、不规范的拼音发音等都给小学入学教育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纠正的。何况,入学后,还要进行拼音、计算教学,好多学生由于已经会了,不愿再听老师讲已经知道的东西,致使入学后就形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不良学习习惯。
说这些,那么幼儿园是不是什么都不用教了呢?也不是的,幼儿园要适当的教些字词和进行必要的、规范的言语训练,也应该给孩子一些数的概念。但这些都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以孩子感兴趣操作活动和游戏性的体验来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取各种经验。生动、直观地接受知识,兴(举例)有些家长可能还是比较担心,担心什么?别的孩子在入小学前都学会了不少汉字,会几以内的加减运算,如果我的孩子什么都不会,那能跟得上去吗?这担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举例《伤仲咏》。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不具备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小的时候那么优秀最后也变成了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至于暂时的落后,关系不大,只要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很快就能赶上去的。幼儿阶段最重要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故事。就是在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聚会上,有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由此可见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1.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
幼儿时期奠定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个性的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大部分都是在幼儿期。如果孩子比较懂事,对人有礼貌,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懂
得关心、谦让、合作、向他人学习,这些好的品质,就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形成好的品质和习惯,以后花费再多功夫,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人的一生有许多关键期大都在六岁以前,如语言、动作、行为、习惯等,抓住了关键期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就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说,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让他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
2.培养孩子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热情大方,关心同伴,乐于助人,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人缘好,就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行为)习惯好。幼儿教育说到底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终生不可替代的老师。在今天,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孩子发展的主要差异主要在于家庭教育。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点,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
二、走出过度溺爱的误区
1.宠爱过度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对他们呵护备至、宠爱有加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想尽办法、办法想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在肯德基和百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给孩子买上一大堆,自己却陪在一旁看他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头,而孩子却只顾自己吃。举例:吃虾的母亲。
吃是小事,可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真的会变得自私、狭隘、冷漠、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像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2.不正确的引导
一位母亲到幼儿园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你为什么不抓他?”之后便去找那位小朋友、小朋友家长、老师„„真的是非常可悲!家长这样“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这样的家长还真的不少。来幼儿园接孩子,第一句话不是“今天玩得开心吗?和谁一起玩的?”而是“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这样时间一长,孩子也就特别关注这些方面,就会经常告状;“小朋友不和我玩,老师不喜欢我等等”。父母的爱心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
我们的传统教育,摔跤是由一块砖头引起的,家长就会去“打砖头”;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会去“打桌子”,板凳绊倒孩子打板凳,这样做法就是让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养成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的习惯。就拿板凳绊倒孩子来说,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特征。美国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承担,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3.包办代替
总认为我们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我们就什么都替他做,(穿衣、上卫生间、吃饭)尤其是隔代教育,喜欢替孩子包办代替,使孩子成为“无能”的人。举例:壮壮小朋友。家长应该多放手,让孩子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也许开始他做得不是很好,但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锻炼以及你赞许的目光,他会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三、对家长的寄语
第一点:要以身作则
苏联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日本人要求国民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现在我们年轻的家长,往往因为不经意间的疏漏,让我们榜样的力量大打折扣。我们命令孩子,对其灌输各种道理,自己却在行为上轻易违背,言行不一致。比如很多家长曾经许诺孩子,要一起出行游玩,却因为工作的忙碌或身体的疲惫而一再推迟。成人世界里,这样的失约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正在性格长成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切言行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力量,你的行动,便是他的是非标杆,所以你的失约,会让他做出“承诺其实是可以不去兑现的”这样的判断。
家长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为孩子的榜样,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一些好习惯、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的形成。
第二点: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
不仅是父母,还包括和孩子亲密接触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对孩子影响较大的要求要一致,不能爸爸这样说、妈妈那样说,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使孩子降低了对事情对错的分辨能力。好的行为习惯都难以养成。
第三点: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实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强调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就是给孩子和谐的家。“婚姻打喷嚏,孩子感冒。” 如果夫妻冲突,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
全国未成年犯调查表明,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的家庭关系不好的比例高出普通孩子好几倍。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孩子在这个家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让我们的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第二篇:走出幼儿教育的一个误区
看到一篇讨论圣诞节送什么礼物的文章,想起了去年圣诞节的一段事情.去年,5岁的女儿受教于南阳一家知名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管理规范,有较高的教育水准,孩子入园两年多来,我们一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感到欣喜.可是,前年到去年,幼儿园连续举办的圣诞庆祝活动,却让我心生担忧.前年,幼儿园在园内设置了圣诞树和圣诞老人,里面放了许多小玩具,活动开始后,幼儿园关闭了所有电灯,让家长带着孩子用小手电寻找“圣诞老人的礼物”.记得前年圣诞节晚上女儿跟妈妈回到家,兴致勃勃地展示她的礼物:小熊,小天鹅,小长颈鹿,冻得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去年,幼儿园改为以班为单位举行圣诞晚会,女儿要在班上演奏钢琴曲,提前好几天就在家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12月25日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时,一进大门,女儿抬头看见满园的圣诞树和圣诞老人,惊喜地睁大了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圣诞节真的来了.”就在那一刹那间,一股忧虑之情在我心中油然升起.我不知道,是幼儿园教育的偏差还是我跟不上形势.我知道,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后来演变为欧美一些国家的全民性节日.记得上大三,大四那两年,一些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已经热衷于过圣诞节,愚人节,其实,很多人只不过是跟着赶赶时髦.我觉得,对已经长大成人,但思想还未定型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允许他们对生活作出一些无害的尝试.但是作为幼儿教育,这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了.记得一篇文章提到,有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时问他:“您觉得什么对您的一生影响最大?”这位美籍物理学家毫不迟疑地回答:“是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生活习惯,学习规律,做人道理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态都在这一时期形成雏形.在幼儿期的教育中,教会孩子怎样认知世界,应该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基本课题.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是德国纳粹为了从文化上,心理上彻底改造占领区的法国人,强行让小学生丢弃法文,全部改学德文的故事.而今天,我们的幼儿教育是在自发地向孩子灌输所谓的“西方文化”.其实,就节日而言,西方节日也各有不同: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爱人的思念,愚人节是一种情绪的渲泄,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则是一种宗教性,纪念性的节日.西方国家过圣诞节,对于我们来说,就象马路对面楼上一户人家给祖父庆祝生日,人家祖父的生日,我们去凑什么热闹?我不知道,在幼儿园所谓的“西方文化”熏陶下,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文化心态? 这个问题恐怕连热衷于传输“西方文化”的幼儿园老师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误区到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来?
第三篇:幼儿教育误区
第一个:过分宠爱
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忙着抱或用车推。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专家提醒: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而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第二个:过多管制
有的爸妈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性格较为孤僻。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民主方式。第三个: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2、3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孩子(尤其是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
第四篇: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外部支持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1.强化师德教育。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如对学生的冷漠、报复、体罚等,反映了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总想用种种手段刁难学生,在心灵上伤害学生,反映了某些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因此,学校强化师德教育,使每个教师都能以讲师德为美,真正以热忱对待每个学生,以真情爱护每个学生。
2.加强尊师爱生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热爱教师,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有裨益,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良好心理的形成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关心教师生活。学校领导要不断地深入到教师中间,对教师的性格、家庭等了如指掌,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对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4.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要想方设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教师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使教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化解种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自我调控
1、转变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2、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
3、悦纳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好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4、拓宽心胸,寻找心理平衡点。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拼搏进取,要知道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法则,只有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才能适者生存。一味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像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是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5、换个眼光看周围的人。比如班里的后进生,各方面发展都很不理想,我迫切地想要转化他们,步步紧逼着他们进步,他们却往往“刀枪不入”,双方的较量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搞得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后来我接触到班级结构“三分之一”理论,即根据学生水平和表现可分成三等分,优等生三分之一,中等生三分之一,后进生三分之一,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这下我的心里舒坦多了。人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头顶上都有一片蓝天,每个学生脚底下都有一条大路,气质、性格、态度、情感、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要走不同的路,我不必为此而杞人忧天,也不必死拉硬拽逼着他们走进优秀的行列,不如教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而且人是会变化的,有的学生今天学不好,说不定他明天会突飞猛进后来居上。即使他永远也学不好功课,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也许他以后走上社会却能如鱼得水。经过这样的心理调节,我实现了心理平衡。心理一平衡,竟然发现后进生也不那么讨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变得有趣了许多。
6、学会放松。会休息才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是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同时,也应增强自控能力,合理释放情绪,在适当的情况下多找好朋友谈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心情抑郁不想做事时,请选择放下,想休息就休息,想娱乐就娱乐,美国斯坦福大学都要求学生不追求十全十美,何况我们教师呢!
总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定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也导致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就显而易见,由以前的黑板板书变成多媒体的展示。在多媒体普及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出现。所以本文就现代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本文主要就多媒体制作、多媒体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性、多媒体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四方面提出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并以其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喜爱。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现就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浅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在课件制作上,粗制滥造,随意下载。有很多老师喜欢到网站上去下载课件,然后“东拼西凑”地组合成一个课件,甚或是看到一个还满意的课件就直接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的教学步骤似乎符合教学的基本常规,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课件有些杂乱无章。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注意进行优化。Ppt视图背景应统一,风格最好与课文的主题相契合。在制作内容上,应该注意内容的条理性与简洁性,不能什么内容都堆砌上去,尤其注意不要把课本上已有的东西在放到幻灯片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幻灯片中 1 文字的字号与颜色应统一规范,可以选择易于接受的颜色进行编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在课件的使用上,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些老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得很好,所以课件中总会插入一些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声音,这些固然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也会削弱学生思考的能力,而一味地去关注图片。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欣赏图片,图片这时占据了“课本”的主人地位。曾经听过一个老师公开课上的《杨修之死》,她先从导入入手,然后作者作品简介、字词过关、整体感知、探讨研究、拓展延伸。整个课堂教学程序严谨而又流畅,但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板书课件完全代替了板书,老师成了幻灯片的播放者,学生成了欣赏者。若是这样。便人人都能做老师了,只要会播放幻灯片就行,照着幻灯片念一遍内容即可。而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的辅助工具,绝不能代替了老师。比如在作者作完成品简介时,我们应该做的只是对课文注释的补充,字词过关应采用填空的方式完成,以免去我们板书于黑板上的时间浪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三、在课件的辅助性上,课件完全成了教师的“代言人”。比如英语单词的朗读上,有的老师在网上一下朗读,自己在课堂上就完全不进行示范朗读了,而一味地“交”给了课件的录音朗读。这种情况发生在语文老师身上也不少见,整篇整篇课文都是录音朗读,甚至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未听过自己老师的朗诵。而作为这两门语言学科,朗读很重要,老师的亲自朗诵不仅展示语言类教师 的基本素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理工科类教师,经常会遇到绘图等情况,可现代多媒体也能制作图形的绘画、物体的变化等,于是老师变成会操作电脑画圆柱,在黑板上却画布出一根直线。作为一个理科老师,这些能力难道可以消失?现代社会的老师。不仅要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要更能把黑板字写好、图画好、课文朗读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四、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显得本末倒置。下面是一小学老师讲的《坐井观天》课例:
师:这节课,两个动物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他们是谁呢?
(课件展示:一只飞翔的小鸟和一只呱呱叫的青蛙)
生:(很兴奋)小鸟!青蛙!
师:可是,小鸟和青蛙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你们想知道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听故事《坐井观天》。
(大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动画演示,并配有课文朗颂带)
生:(抬头看着大屏,津津有味。)在这个教学导入片段中,教师利用课件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较好的效果。但近十分钟内,学生的教科书始终搁置在一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通读教材的情况下,就直接向学生展示与课文配套的演示。虽然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文本的内容并非是由学生通过阅读而感知,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而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特别是低段的阅读教学,只有在文本中字、词、句上下功夫,才可能产生实效。
多媒体教学确实在现代教学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千万要弄谨记它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如果教师正确地使用,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