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顺利走出面试误区?
HR工具-文本范例
如何顺利走出面试误区?
一、面试常见误区分析:
1.内容准备不够:
有些招聘者临时被拉来负责招聘工作,事先对要招的岗位要求缺少了解,不知道招聘对方应具备何种能力、专长、学历才能符合岗位要求,匆匆披挂上阵,他们不清楚需要选择哪些方面的问题来发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问,因而面试效果不佳。
2.时间仓促:
有些大公司在招聘时,由于岗位待遇颇诱惑人,因而应者云集,而招聘人时间不多,因而分配给每个应聘者的时间非常有限,以至于不能对应聘者做出判断。
有些招聘者一边在与应聘者谈话,一边对部下批示或对秘书布置工作,或者应接电话,面试过程经常被打断,使应聘者感到不受重视而愤懑,恼火。
3.忽视姿态语言:
面试过程中,双方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限于语言,也包括姿态和行为。如果对方一连串的表情、姿势与它语言表达的内容一致、协调,那么就可以充分想念对方的陈述,否则很可能受对方的迷惑和欺骗。
4.缺少语言艺术:
面试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而说话是一种艺术,语言规范、发音清楚、语速者应予注意。
5.说得太多:
面试的过程是招聘者对应聘者进行了解、判断的过程。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要对应聘者有个清楚的了解,应该让应聘者多说,多表露自己的观点。而有些招聘者忽视了这一点,说得多了,必然听的少,以至不能从应聘者那里获取需要了解的东西。
6.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根据不完全的信息即第一印象做出的对被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人与人见面约5分钟后就会产生第一印象。最好的办法是用驳回代替确认,即利用预先判断作为假设,围绕其假设进行提问,并试图将其驳回。总之,第一个五分钟对应聘至关重要,招聘者切不可妄下结论。
7.轻视应征者:
有些大公司于知名度高,福利待遇好,招聘时门庭若市,招聘者便有抓一把随便挑挑的想法,以至不尊重应聘者的人格,在面试时有意无意地贬低应聘人的才能及过去的成就,故意弄些问题为难应聘人,如此不但不能了解应聘者,反而使应聘人产生对立、戒备情绪,甚至于破坏公司的形象,招不到真正想要的人才。
8.倾听错误:
所谓倾听是一种听对方讲话的技巧,可惜的是,招聘人员在倾听上不下功夫,造成了许多的倾听错误。
9.联想效应:
所谓“联想效应”,是指当报考人表露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时,主试人便由此而联想到他在其他方面也无所不能。
10.过于自信:
有些主试过分自信,自己认为怎么样思想上已经有个定式,不管被试者反应如何,他都根据自己事先已经考虑好的东西去判断,这样就造成失误。
1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指有时对某个人产生一种固定的印象。例如,一听到老年人,马上就认为这是一种保守的人,认为穿牛仔裤的人一定是思想开放的人。这种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主试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客观、准确地评价被试者。
12.与我相似:
与我相拟这种心理因素就是指当听到被试者某种背景和自己相似,就会对他产生好感,产生同情这样一种心理活动。
13.“光环(halo)”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面试官喜欢,或受应试者的吸引,从而对他们持肯定态度。结果是面试官“爱屋及乌”,对候选人回答的问题采取很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客观评价答案本身的内容。
14.“触角(horn)”效应:
触角效应与光环效应相反,面试官会从应试者所说的话中挑刺。如果有多个面试官参加面试(如面试小组形式),则这种个人好恶偏见的影响可以消除。
二、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少选拔面试的不良效果,从而提高其总体水平呢?
(一)利用闭路电视系统对参与面试的经理、主管或“人事”专职人员实施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受训者能从实践中得到指导和训练。
(二)确保面试向面试官或面试小组成员提供所需的资料(即岗位规范、岗位描述、应聘者填好的申请表或简历),使他们在面试前有充足的时间掌握有关情况。
(三)应选择合适的地点作面试场所,家具应适当摆放。具体见“面试中的环境布置”。
(四)做好面试的接待工作:
报考人前来参加面试,大都有一种忐忑不安心理。一是对考场和考官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怯意,有点高深莫测;另一方面担心一旦面试不过关,则前功尽弃。这就要求主考官能理解报考人的这种心理,进行面试时应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报考人情绪获得调整、缓和其紧张心情,以便使他们的水平正常发挥出来。
(五)平等地对待应聘者:
招聘者应该了解应聘者,并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应聘者,为此招聘者必须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状态。比如:面试时间应合理安排,并使每位应试者的受试时间基本相同。
(六)面谈的结束:
一般在面试官的正式提问后,应给应聘者一些时间、一个机会让他们问些问题,并自由发表一些评论。
面谈的结束应采取轻松的方式。其目的是:一是使应试者感觉受到重视和尊敬,而不是面谈完了彼此分手,这可以引起应试者对公司的好感,提高公司的形象;二是正式面谈结束后的轻松谈话可真实反映出应试者的性格和某些观点。
(七)把心理测试和证明人(最好是书面的)信息与面试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后面对心理测试和证明人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八)小组面试与一对一面试相比,可以减小因面试官的个人偏见产生的后果(如“光环”或“触角”效果),而且也能比一对一更全面、从容地掌握信息。所以,在招聘中可以采用二个招聘者对一个应聘者,也可以采用多个招聘者对一个应聘者。采访时,一个招聘者进行谈话,其他的注意倾听,提一些主要提问者忽略的问题。在谈话中几个主试可以交换角色,但不要几个人同时提问。记录员记录谈话内容,以便事后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消除招聘者的主观偏见,力求公正。然而,面试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免给应试者造成紧张感。三至五人的规模比较正常。
(九)以被试为中心:
主试应避免说很长的或评价性的话语。一般主试者的讲话所占时间比例约为10%,被试者应占90%,以被试为主体。
(十)对应试者要充分重视。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面谈应是一种友好地具有目的的会话。主试者应对应试者的谈话表示相当的兴趣,就如同听一个朋友在讲一个有趣的经验一样,主试者切忌一种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酸架子,这只能导致应试者的不真实反应。提问应是双方共有的行为,主试者应鼓励应试者提问题,并坦白地据实回答应试者的问题。
(十一)注意倾听:
所谓倾听是一种听对方讲话的技巧,即把握住说话者的信息含义,了解说话者的情感,并正确理解说话者的谈话内容。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说话者语言的精确理解上,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发出者的传递的情绪强度,了解他的真实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把你的理解反映给说话者。
在面试中听觉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面试中听觉的运用主要是考察被试者的言语表达行为以及准确地把握面试的节秦、气氛等。在面试中主试应倾听被试者的谈话;对被试者的回答进行适度的反映;当对方的谈话与所提问题无关时,可进行巧妙的引导;在倾听被试者的谈话时,应边听边思索,及时归纳整理,抓住关键实质之处,不失时机地做出反映;还可根据被试者讲话的腔调、音量、速度、粗细程度以至遣词造句等言语表达行为来判断被试者的态度、性格等心理素质。
(十二)提问技巧:
主试正确地把握提问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他不仅可以直接地起到有针对性地了解被试者某一方面的情况或素质的作用,而且对于驾驭面试进程,净化面试的主题,形成良好的面试心理气氛,都有着重要影响。
1.提问的方式:
通常,面试主考官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封闭性提问:要求面试人员做出简单的回答。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你是不是了解这个职位?”、“你是不是喜欢做×××(某个职位)?”。这种问话方式明快简洁,但是少用为妙,因为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鼓励应聘者开口说话。
2)开放性提问:鼓励面试人员自由发挥。开放式提问迫使应聘者非回答不可,“你对OJT(on the job training=工作场所教育)有什么看法?”、“你对目前的市场形势看法如何?”。开放式提问是最正确、应用最多的问话方式。
3)假设性提问:用于考察面试人员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采用“如果”的问题方式,如“如果你与客户谈判,你会怎样安排呢?”。若是用的得当,很可能让你了解应聘者的想法和能力。
4)连串性提问:主要考察面试人员的反应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又称多项式提问。指同时连续提出好几个问题。如“你以前的职位都做些什么?有什么特点?你在职位上有什么优势?劣势?”然而这种问法往往很难得到完善的答案。
5)压迫性提问:主要用于考察面试人员在压力情景下的反应。
6)引导性提问:主要用于征询面试人员的某些意向、需要或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问话的目的在于引导应聘者回答你所希望的答案。如“你对目前的市场形势看法如何?„„不是很好吧?” 这种问法一般来说最好避免,除非你心中有数。
提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开放式问题:
在 如果条件允许,除了简单的“是/否”选择外,应要求应试者回答一些开放式的与岗位有关的问题。答案应加以小结后返回给应试者,以便检查一下面试官是否完全理解了他们的本意。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2)“非导引”式的谈话方法:
面试中,主试与被试谈话的方法,可大体分为“导引式”和“非导引式”两类,在“导引式”谈话中,一方面问的是“特定”的问题,另一方只好作“特定”的回答。“非导引式”谈话正相反。主试人所提问题内涵丰富,涉及面较广泛。主试人提问后,应试者可以充分发挥,尽量说出心中的感受、意见、看法或评伦。
同“导引式”谈话相比,在“非导引式”谈话中,报考人可尽量说,以为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可以取得丰富的资料:报考人的阅历、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便得到了充分展现,有利于主试做出客观的评价。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提问:
面试的问题,一般都是根据重点内容的需求拟定的。
在面试进行时,可将那些应试者熟悉、容易回答的问题排列在前面。这样有利于应试者逐渐适应,展开思路,进入“角色”。在面谈开始时,还要注意题目与目的的相关性。有经验的主试者的提问一般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例如,当其随手翻阅申请表时问:“我看到你以前在某公司工作,你觉得那里的工作怎么样?”比之诸如“你喜欢那个工作吗?”或“你为什么离开那里的工作?”等更具有综合性,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对一入考场显得紧张、拘谨的应试者,应先提一些适合他回答的问题,帮助他树立信心,诱导他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对已经适应的应试者,可逐步加大提问难度。
4)注意面试节秦,把握好面试时间:
面试要富有节奏感,避免“流水账”。面试应规定一个时间界限,所谈的问题要集中,对每一个应试者前后要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这样的面试结果即不理想也有失公平。如果频率低,缺乏节秦和变化,往往会使双方都感到沉闷乏味;如果频率过高,缺乏思考和回味余地,则容易导致应试者浮光掠影地回答,评委无暇细致地评判,从而降低面试质量。这就要求主考官提问应该简洁、明了、不要对问题反复解释,生怕别人不明白;另外,主试人根据时间的要求,要把握好进度,特别是对有些问题不要同报考人纠缠,以免延误时间。一般来说,一次30分钟左右的面试,提10个左右问题为宜。
5)避免暗示性问题。
面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了解应试者的真实情况和不受他人影响的反应,因此要注意避免暗示性或诱导性问题。例如诸如“我刚才说的工作不是很有意思吗?”或“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位女同志,你不会反对吧?”以及“这个工作比较艰苦,你喜欢艰苦的工作吗?”等等,这些提问都带有应试者的主观色彩,很难得到应试者的真实回答。
2.主持人的“自问”准备
面试之前,主试人最好进行以下“自问”准备,让自己“心里有数”,从而提高成功录用机会:
1)该申请人需要具备怎样的人际沟通技巧和技术性技能,才能胜任有关职位?
2)我需要该申请人在有关职位上工作多久?
3)该申请人以前在有关职位上工作了多久?
4)我们将会给予什么样的晋升机会?会安排训练吗?
5)假如有关人选的工作表現不如意或对工作的要求过高,我将会面对什么困难?
6)该申请人将会与途径样的同事合作?我需要他们一起参与大幅度的过程吗?
7)我将与该申请人以什么形式合作?
8)该申请人在工作范畴上有机会代表公司对外发言或传播消息吗?
3.如何编制面试问话提纲
1)面试提纲是整个面试过程中的问话提纲。主试人根据面试提纲,向应聘者提出问题,了解应聘者素质和能力,控制面试进程。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2)面试提纲必须围绕面试的重点内容来编制。
3)提问的题目应具体、明确。
4)面试提纲由若干面试项目组成,如“公关能力”、“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每一面试项目均应编制相应的提问提纲以便面试时有针对性地提问、考察。
5)同时,应聘者有着不同的情况和经历,不必要每个人选都用同一套提纲依序一问到底。因此,每一面试项目可从不同角度出一组题目,以便于面试时选择。
6)面试提纲可以分为通用提纲和重点提纲两部分。通用提纲涉及问题较多,适合于提问各类应聘者。重点提纲则是针对应聘者的特点提出的,以便对职位要求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有所了解。
(十三)注意非语言行为:
人们的语言行为往往是通过大脑的深思熟虑才讲出来的,尤其在面试的时候,被试者往往事先做过充分准备,他讲话的时候往往把最好的一面反映出来,但是要真正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素质,有时应该仍仔细地观察被试者的非语言行为,这里边包括他的表情、动作、语调等等。
(十四)避免重复谈话。
(十五)不要大规模地运用面试,也就是说面试的人数不要太多,否则会使主试感到疲倦,而使面试的测评结果前后不一致。
(十六)在面试前不要让主试了解太多有关被试者的资料,因为这样会使主试造成种种偏见,不利于面试的进行。
(十七)要运用一个有程序的结构形式,而不要运用一个没有程序的散漫形式,这样才能够自始至终比较一致地对每一个被试者进行面试。
(十八)运用标准的评分表。在面试以前,首先应该制定好客观的标准答案,在面试时就要运用标准的评分表来给每个被试者进行评分。
(十九)运用一块面试控制板,把有关主要的要点、目标、要求、程序、需要提的问题写在一块板上或者写在一张纸上,这样就能够保证面试规范化。
(二十)培训主试。主试一般应该是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有关的专家,但是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主试进行培训,主要是提高主试接受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观察行为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运用标准答案的能力等等。
仅供参考
第二篇:2014事业单位面试技巧:走出面试误区
2014事业单位面试技巧:走出面试误区
事业单位面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考生需要认真备考,一定要做到“事无巨细”。这样才能在面试中表现出良好的情绪控制力、语言表达力、自我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下面介绍的是事业单位面试中的一些误区,考生需要多加注意,避免这些误区。
一、心理误区
第一:井底之蛙型。
典型表现:闭门造车、一叶障目、自以为是„„这种考生一般出现在一些笔试成绩排名比较靠前,他们一般都认为自己很优秀,对自己充满自信。但是笔试与面试不能同日而语,面试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考察的是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协同性。第二:费力不讨好型。
典型表现:抱着1000题啃上N遍,什么题都见过,可是一到考场就歇菜„„这种考生对考试期望过高,想要通过面试考试,无形的给自己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但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模板只是教给你一种答题办法,考试更多的是测查综合素质和综合才能,平常多关注时事政治。因此,需要考生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考试,正确认知自己。第三:死记硬背型。
典型表现:别人的表现永远比自己好„„有些考生认为自己进入面试纯粹是一种偶然,与那么多精英一起竞争没有什么优势,总觉得自己不行。这样的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考生的考场发挥,所以考生首先要做好面试前准备,仔细备考,多多练习,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的练习,同时还应以平常心来看待,这样才有助于拿高分。因此考生应该在考前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建立起自信心,找准定位。
二、表达误区
第一过于追求完美,表达不流畅。
部分考生在答题时追求用词的准确性和词汇的丰富性,对每句话都仔细推敲,结果适得其反,经常卡壳,表达不连贯,造成不好印象。
第二语言啰嗦,废话过多。
部分考生想展现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在答题时喜欢堆砌词藻,一个意思反复表达,或是答题时总在绕,回答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要点,看似回答了很久,实际答题内容很少。
第三生搬硬套,表达单一。
部分考生想走捷径去找了些所谓套话,答题时直接套用,也不管题目的特殊性,不懂变通,结果答所有题像答同一道题目,没有任何特点。
三、内容误区
第一,就事论事与无限拔高。
有的考生不注意积累,不关心时事热点,尤其是在回答综合分析题时,看问题浮于表面,无法剖析问题核心,答题没有深度和高度;也有考生为了表现理论性和高度,就上纲上线,言必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等,生硬空洞。
第二,立场错误和观点模糊。
观点是答题的核心,也是考生与教官交流的主要内容。部分考生血气方刚,在面对社会丑恶现象批判上,容易激动说出偏激的观点,而不是站在职位角度上客观冷静的分析问题,或者为了追求效果,剑走偏峰,与主流观点不同;而另一些考生为了安全起见答题必说“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我们要全面的看待这一问题”等等,并认为自己是在用辩证的观点回答,实则没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立场,观点模糊。
第三空洞无物和过度堆砌。
部分考生苦恼无话可说,空洞无物,没有名言警句铺垫,没有鲜明事例论证,没有规范语言支撑,甚至无法寻找合适语言组织答案;而另一类考生则相反,答题任何一题必用名言警句开场,甚至不管其是否合适,用正反事例反复论证,长篇大论,过于累加,导致没有自己的思考。
中公教育新疆事业单位:
第三篇: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外部支持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1.强化师德教育。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如对学生的冷漠、报复、体罚等,反映了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总想用种种手段刁难学生,在心灵上伤害学生,反映了某些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因此,学校强化师德教育,使每个教师都能以讲师德为美,真正以热忱对待每个学生,以真情爱护每个学生。
2.加强尊师爱生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热爱教师,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有裨益,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良好心理的形成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关心教师生活。学校领导要不断地深入到教师中间,对教师的性格、家庭等了如指掌,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对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4.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要想方设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教师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使教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化解种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自我调控
1、转变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2、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
3、悦纳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好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4、拓宽心胸,寻找心理平衡点。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拼搏进取,要知道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法则,只有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才能适者生存。一味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像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是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5、换个眼光看周围的人。比如班里的后进生,各方面发展都很不理想,我迫切地想要转化他们,步步紧逼着他们进步,他们却往往“刀枪不入”,双方的较量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搞得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后来我接触到班级结构“三分之一”理论,即根据学生水平和表现可分成三等分,优等生三分之一,中等生三分之一,后进生三分之一,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这下我的心里舒坦多了。人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头顶上都有一片蓝天,每个学生脚底下都有一条大路,气质、性格、态度、情感、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要走不同的路,我不必为此而杞人忧天,也不必死拉硬拽逼着他们走进优秀的行列,不如教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而且人是会变化的,有的学生今天学不好,说不定他明天会突飞猛进后来居上。即使他永远也学不好功课,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也许他以后走上社会却能如鱼得水。经过这样的心理调节,我实现了心理平衡。心理一平衡,竟然发现后进生也不那么讨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变得有趣了许多。
6、学会放松。会休息才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是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同时,也应增强自控能力,合理释放情绪,在适当的情况下多找好朋友谈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心情抑郁不想做事时,请选择放下,想休息就休息,想娱乐就娱乐,美国斯坦福大学都要求学生不追求十全十美,何况我们教师呢!
总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定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也导致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就显而易见,由以前的黑板板书变成多媒体的展示。在多媒体普及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出现。所以本文就现代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本文主要就多媒体制作、多媒体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性、多媒体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四方面提出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并以其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喜爱。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现就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浅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在课件制作上,粗制滥造,随意下载。有很多老师喜欢到网站上去下载课件,然后“东拼西凑”地组合成一个课件,甚或是看到一个还满意的课件就直接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的教学步骤似乎符合教学的基本常规,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课件有些杂乱无章。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注意进行优化。Ppt视图背景应统一,风格最好与课文的主题相契合。在制作内容上,应该注意内容的条理性与简洁性,不能什么内容都堆砌上去,尤其注意不要把课本上已有的东西在放到幻灯片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幻灯片中 1 文字的字号与颜色应统一规范,可以选择易于接受的颜色进行编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在课件的使用上,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些老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得很好,所以课件中总会插入一些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声音,这些固然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也会削弱学生思考的能力,而一味地去关注图片。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欣赏图片,图片这时占据了“课本”的主人地位。曾经听过一个老师公开课上的《杨修之死》,她先从导入入手,然后作者作品简介、字词过关、整体感知、探讨研究、拓展延伸。整个课堂教学程序严谨而又流畅,但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板书课件完全代替了板书,老师成了幻灯片的播放者,学生成了欣赏者。若是这样。便人人都能做老师了,只要会播放幻灯片就行,照着幻灯片念一遍内容即可。而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的辅助工具,绝不能代替了老师。比如在作者作完成品简介时,我们应该做的只是对课文注释的补充,字词过关应采用填空的方式完成,以免去我们板书于黑板上的时间浪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三、在课件的辅助性上,课件完全成了教师的“代言人”。比如英语单词的朗读上,有的老师在网上一下朗读,自己在课堂上就完全不进行示范朗读了,而一味地“交”给了课件的录音朗读。这种情况发生在语文老师身上也不少见,整篇整篇课文都是录音朗读,甚至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未听过自己老师的朗诵。而作为这两门语言学科,朗读很重要,老师的亲自朗诵不仅展示语言类教师 的基本素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理工科类教师,经常会遇到绘图等情况,可现代多媒体也能制作图形的绘画、物体的变化等,于是老师变成会操作电脑画圆柱,在黑板上却画布出一根直线。作为一个理科老师,这些能力难道可以消失?现代社会的老师。不仅要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要更能把黑板字写好、图画好、课文朗读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四、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显得本末倒置。下面是一小学老师讲的《坐井观天》课例:
师:这节课,两个动物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他们是谁呢?
(课件展示:一只飞翔的小鸟和一只呱呱叫的青蛙)
生:(很兴奋)小鸟!青蛙!
师:可是,小鸟和青蛙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你们想知道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听故事《坐井观天》。
(大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动画演示,并配有课文朗颂带)
生:(抬头看着大屏,津津有味。)在这个教学导入片段中,教师利用课件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较好的效果。但近十分钟内,学生的教科书始终搁置在一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通读教材的情况下,就直接向学生展示与课文配套的演示。虽然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文本的内容并非是由学生通过阅读而感知,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而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特别是低段的阅读教学,只有在文本中字、词、句上下功夫,才可能产生实效。
多媒体教学确实在现代教学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千万要弄谨记它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如果教师正确地使用,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事倍功半。
第五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教误区
呵护孩子成长
各位家长:上午好!今天,我的家庭报告的主题是《走出家教误区
呵护孩子成长》。首先,我要和各位家长谈一谈当前家庭教育的背景。
我和各位一样也是学生的家长,同时我也是很多学生的老师。做家长和做老师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少学生,总改不了一些坏习惯,被老师批评,被家长骂,可是我们每见到家长,就会从家长身上看到不少他的孩子身上的类似的坏习惯。这就应了我们的一个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欧美国家里,如果一个家长不合格,法庭会剥夺他的养育权,交给法律认为有资格的人家或者部门去养,这是因为做家长也是要有资格的。可是,在我们国家,现在许多行业上岗都需要培训,可就是家长不用培训,做得不好也不用承担什么后果,但是做不好家长,最终造成教育孩子的失误、贻误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不利于未来的社会。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各种社会制度及保障不完善的前提下,我们对于自己及自己的孩子的前景不免产生了种种不安全感及深深的危机感,我们都害怕自己将来拼不过官二代,富二代。害怕自己的孩现在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也就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家长在这种心态下对孩子教育就会发生偏差,有的时候甚至会犯毁灭性的错误。因为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今天,我就这个问题与在座的各位家长共同探讨,以期能引起我们共同的警醒与反思。
1、溺爱式
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水多了庄稼会溺死;教孩子不能没有爱,但爱过头了便是溺爱。俗话说:“娇子如杀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当家长的钱包鼓了,不差钱了,我们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新经历。加之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人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使孩子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如此,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千方百计的满足,不管合理与否总是有求必应,生怕孩子不高兴。对孩子的缺点、过错,无理要求姑息迁就,甚至掩饰,我校每当在下雨、下雪的上学天气里,孩子不上学的就增多。家长打来电话,理由无非是头疼,肚子疼等,第二天,天晴了,这些“生病”的孩子又都精神抖擞地背着书包来了。老师问啊,你怎么好得这么快啊,结果,大部分都是: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帮着撒谎。不是天气惹的祸,是人祸。
不少家长给孩子配手机,于是在农村的校园里也出现了准大款,比阔气,“上课手机响,下课上网忙”的不良现象。由于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们养成专横跋扈,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气。必然会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产生,严重的则发展到走上犯罪道路。
(新闻链接)2010年2月21日晚,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毕业于某政法大学的王利,因向父母提出购车要求遭拒,与父母 大打出手。2月22日中午12时许,怀揣弯刀的王利给父亲王平(化名)打电话说有事面谈,把父亲引至偏僻处。接过父亲的2000元钱后,王利又提起了高考 一事,认为父亲所说花3.5万元疏通关系让他上大学是欺骗,耽误了他的前途,要给他700万补偿费。索钱无望的王利在父亲发动汽车的瞬间,从怀里抽出弯 刀,朝父亲的脖子上划了一刀后又连砍数刀……王平断气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儿子,拿上钱快跑。”等父亲彻底没了动静,王利迅速向西南方向逃跑,并有预谋 地毁灭了罪证。
溺爱等于戕害。熟悉王家情况的人都认为从小娇生惯养是王利弑父的主因。王平对儿子一贯太溺爱,“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甚至遭儿子砍杀后临死前还要叫他“拿上钱快跑”。溺爱使王利恩将仇报,惹下杀身大祸。溺爱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话对,“再富不能宠孩子”这话更对!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指出:“为儿子牺牲一切的父母是最坏的教育者。”
2、放纵式
在管教孩子问题上,不少家长可谓呕心沥血,然而,一些家长或出于常年打工在外,或忙于农活,或由于家庭矛盾,离婚了,不少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这也就是困扰中国当前社会比较严重的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农村尤其严重。
一部分家长认为:国家也不包分配了,我既没权,也没钱,考上了,也找不到好工作。与其花钱上学,不如趁早外出打工挣钱,于是告诉孩子,你念你几天书,养好身板,会写自己名就行了,赶明个跟爸妈打工挣钱去。这样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这些都是导致了问题少年,问题青年的增多的原因。
2009届我校毕业生郭某,从西关校风转入时进时成绩尚好,而且是一位积极向上,尊师爱校的好学生。后来我发现他变了,上课时不听,经常旷课,而且还和校外不良人员有往来。经常用吓唬等手段从同学手中抢钱。毕业前,竟把同学用刀扎伤。发现这些不正常现象不,我们了解一些情况: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在家忙于农活,奶奶每天负责他的生活起居,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发现了该同学的不良表现,却不能与家庭取得联系,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到初中后这个孩子就流入社会,另人担心。少了亲情,少了联系,少了配合,孩子极易误入歧途。
放纵式的另一表现是家庭教育缺位,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推给学校。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事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我们只管给钱是行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非常舍得投入,把孩子安排进好的学校里。这好像是非常积极的做法,但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四间小学2011新生中有3个孩子,一个村的,都送到黑山南关小学,吃住在老师家,结果在下学期,这几名孩子全都转回到四间小学,为什么,都呆不了了,我们实际发现,这几个孩子都不爱说话,性格很内向都呆坏了。老师能代替父母吗?当他们受委屈的时候,他们想哭的时候,谁给孩子擦去眼角的泪水,谁给温暖的拥抱。他们在没有家的氛围中成长,个性压抑,性格扭曲。成人都不可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学校教育,更重要的还需要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学龄期、青春期。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人格模式、生活行为上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则要占主要责任。孩子在18岁人生观形成之前,他的健全人格养成了,他将来就发挥得好;没有养成,就发挥的不好;即使是考上了大学,将来他也很难成功。有些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太高,以为我花钱了,你就应该替我培养,有这个观念的家长,赶快调整,否则失去的不仅是金钱,还要搭上你的孩子。
现在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经常挂在嘴边说是,我们得钱都给你花了,我们养你不容易,你将来要怎么怎么对我们。实际上正确的态度是:教养孩子是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3)打骂式(数据链接):中央综治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目前发布的《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显示,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有15%的孩子在家“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由此可见。许多家长仍信奉着“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的封建信条。以为疏导的方法没有打骂的方法管用。因而他们在育儿实践中,经常用一巴掌打下去来解决问题。很多家长都以成绩论英雄。妄图用巴掌扇出一个清华北大来,这种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有的养成撒谎的坏习惯。有关材料表明,孩子第一次撒谎往往就是从逃避父母打骂开始的。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去年被各在媒体热炒的典型。把孩子打进北大的一位狼爸。(新闻链接):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并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2011年11月14日,“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狼爸”萧百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甚至于还实行连坐制,即,老二挨打了,老大也得挨打,理由是,老大没带好老二。在节目现场就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质疑1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质疑2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南京市十佳家长”、作家张姬雯:在“狼爸”萧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他的儿子萧尧也曾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
质疑3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
这们狼爸的做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网友们也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对这种教育方法的关切,认为,这是一种暴力且不能普遍适用,不成功的教育方法。
可悲的是,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绝不是只存在于萧百佑一个身上,有多少家长在把孩子当成动物来训练,让他们学会服从,多少孩子们的天性被“狼爸”们的棍棒扼杀了。至于孩子们的人生是否会变得枯燥乏味?孩子们的心理会不会留下阴影他们是不关心的!马戏团里的很多狮子滚球滚的非常的熟练,也可谓是成功的典范,只是没有人会想到狮子自己在想什么。
暴力教育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调查数据表明,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的孩子精神和行为都将受到一定的伤害,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性格懦弱,或是也具有暴力倾向,甚至是反社会的倾向。北大既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万能的标杆,2011年10月25日的北大硕士生廖某打骂父母就是个生动的例子。因为带孩子的原因,先后把母亲打走,把父亲打成轻伤害。廖某现为国家级公务员,法学硕士,精通英语,能说不成才吗,但能说成人了吗,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的孩子未来的榜样吗?
因此我们应该清楚:打进北大,清华,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我们培养孩子不能再停留在封建社会的“光宗耀祖”的标准里了,让孩子有一个拥有自我的多彩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
(4)强制式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不少家长为了使孩子成龙,从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整天要求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怎样做,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今年,辽宁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中小学一律禁止补课。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课业负担日益沉重的中小学生“减负”,让孩子们得到正常的休息。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可有些家长却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开小灶”,一切以成绩为最高目标,把学习成绩当成唯一的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尺。数落孩子时都是这样说:你看看你,才考那么点分,你看人家王小丫,总考第一,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蛋,我这辈子造了什么孽了?然后,就下死命令:告诉你。明个开始你不准出去玩,不准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
必须看书,必须考进前10名,必须。。
现在的家长一听老师谈孩子的问题,就紧张,只要成绩出现波动,就请家教,加班加点,让孩子无所适从,疏忽了孩子所需要的认可,关心、理解、鼓励。孩子感受到的是学习的痛苦,而不是学习的快乐。成绩反而下降了。
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度关注,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成绩,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发展。甚至酿成可怕的后果。(新闻链接):来源:人民网
2000年1月17日,一名17岁中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杀死生母。
悲剧发生后,在浙江省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在徐力就读的金华四中,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文静,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初二就入了团;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实际上徐力是父亲是一个铁路职工,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他的母校身上,母亲什么活也不让他干,就是让他学习,一个劲地学。他只要考试考不好,就数落他。为此母子二个经常争吵,从初中吵到高中,终于在一次考试之后,在争吵中徐力丧失了理智,举刀杀母。悲剧发生后,人们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暴行。
是什么? 是以成绩为至上的教育观彻底毁灭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
我们要明白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那有的家长要问,我不让他(她)学习,我让他(她)干嘛啊,其实通过通过让孩子做一做家务,让孩子融入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来,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能面对挫折,荣辱复杂的社会生活,有调查显示,能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能力比较强,是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的。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分担责任和学会面对问题的机会。
家长朋友们,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怎么样做个合格的家长?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不但要对孩子付出我们的爱,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孩子一起面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风雨与烦恼,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一同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是断线的风筝,而会成为一只天空中翱翔的雄鹰。骄傲着我们的骄傲,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越飞越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