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地理备考六大误区
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
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没有热点问题,将所谓热点问题搞得沸沸扬扬、草木皆兵是不可取的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2009年地理高考大纲已经颁布,纵观今年大纲要求,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地理高考依然体现了坚持考查地理思维能力,突出表现思维理性、逻辑的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要求。
目前多数学校已经进入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笔者从近年来高三地理复习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误区一:死记硬背知识碎片
基础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本的观念和结论。它们基本上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功能、能够形成再生知识。它们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且多为考查的内容。学习地理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否则就无法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了解上,不但不能说出其内涵与外延,更谈不到理解识记了。比如2004年“北京市文综试卷”第36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内力作用在云贵高原的表现形式,多数学生回答为喀斯特地貌。说明学生对内力作用的概念没有理解与识记,因此不能正确回答。如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呢?笔者认为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帮助学生再现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再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在使用中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专题复习反馈练习时,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本题应用了哪些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它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起什么作用。笔者认为,地理知识要掌握得非常熟练,要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误区二:忽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
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笔者认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教师在高三第二轮的复习中,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误区三:把握不住主干知识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
例如,高中地理中的大气环流知识就是主干知识,我们知道区域特征认定是地理考查的重点,而区域特征认定的基础之一就是要运用纬度位置、地形因素以及大气环流知识等展开逻辑推理,一旦有了区域的纬度位置与经度位置(海陆位置),我们就能确定这个地区的热量带,是热带、温带还是寒带,根据纬度位置,我们可以确定控制这个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结合地形特征(等高线),就可以根据其海陆位置,知道该地区的水分状况,也就了解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而根据逻辑推理,就能够得知该地区的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还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与畜牧业等。因此,可以说没有大气环流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就不可能完成区域特征认定以及区域发展状况等。
误区四:陷入“热点问题”陷阱
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根本没有热点问题,如果一定要说热点问题的话,笔者认为对于热点问题的理解,应该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来认识热点问题。首先热点问题必须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其二是能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其三是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其四是要考虑其时效性,如果是过眼烟云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才具有讨论的意义。
笔者认为所谓热点问题模拟训练,可以看成是一种运用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活动。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运用相关概念、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少而精的模拟训练是必需的,没有必要的训练,考生见到考卷就会发懵。分析热点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讲与练相结合,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当然,如果将热点问题搞到沸沸扬扬、草木皆兵的程度是不可取的。
误区五: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新增加的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一是人文地理、二是国土整治与开发。不少学生与教师认为不好学、不好教,更不好复习。其实笔者认为,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
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就够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过多地追求细节,特别是具体的地名及其整治措施。其基本复习思路是这个区域是哪(区域的地理位置)?运用有关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分析区域特征,结合人类活动,分析人地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选修教材的复习中要始终贯彻地理思维方法。即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展开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授之以复习的方法与策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地理思维方法的渗透,引导他们把感性的地理知识上升到理性中去认识。并且加以迁移,运用所习得的方法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这是学以致用的唯一途径。
我们说高考中的区域只是地理背景,而系统地理才是考查的对象。考查的是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分析具体区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于高考大纲中的十三个世界区域、八个国家以及中国的四个分区在理解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其实高考大纲中所列举的上述地区与国家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地区与国家的学习掌握分析具体区域与国家的方法,而不少学校的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其内涵,反复复习上述区域与国家,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我们可以将对上述区域与国家的要求概括为“区域特征认定”。只要我们运用了空间定位原理确定了某个区域或国家,然后就可以联系我们所掌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去逻辑推理,得出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这才是复习地理区域必须掌握的原则与方法。
误区六:习惯于平面思维线性思维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不能习惯运用传统的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解决问题。
空间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
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注重方法的养成。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地理图像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高考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源泉,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地理图像包括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等等。学好用好地图是复习地理的基础。
面对高考,读图训练是基本功,必须常抓不懈,比如等值线图、示意图、区域地图的阅读等都有其阅读的方法与步骤,比如等值线的基础是等高线,其他等值线都是由其演化来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多幅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加以比较归纳,比如等值线凸出或密集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现象,填写相关的表格,以便观察熟悉。我们可以将等值线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与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地理思维能力训练要贯彻在复习的全过程。在第二轮复习中,更要通过具体的专题复习,强化思维训练,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新图像与问题,首先第一步是仔细研究设问,这些问题需要运用什么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予以完成,第二步是从图像上和提供的资料中能够获取哪些信息,第三步是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迅速组织自己的答案。但是这种答案,必须是使用地理语言的答案。一般来说,一些概念、原理与规律在平时理解问题上就足够了,但是完成高考中的地理答案,必须回归教材的严格表述。
第二篇:走出年终总结的六大误区
走出年终总结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总结一定要低调”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话: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切忌浮夸铺张。尤其对于需要配合的部门之间,经理人往往更愿意充当一个教练、智囊的角色。因此,“低调为人”是这类经理们普遍的职业心态。
于是,“低调”的总结中总是贯穿着“在上级的关怀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下”这类的套话,难免让人觉得言之无物。因此,总结中要增加实质内容,而非过多的官话、套话。还有一种情况是,把自己的失误总结得过于细致。这种“放大缺点”的做法,更会让领导怀疑你的能力。
而装模作样地所谓“自我检视”,就使得年终总结难免带有更多的压抑与灰色。
其实,我们不妨走出窠臼,重新审视一下现实。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提升,许多领导人越来越放权,客观地说即便是直线领导也并不能充分了解每一名下属的工作情况。因此,下属不要再幻想自己的所作所为“领导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我们需要通过总结来沟通、来展现自己取得的成绩,往往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总结也是一个加强上下级沟通、加深了解的过程。
因此,一份智慧与自信的总结,一定会让你的上司对你刮目相看。同时,作为部门经理,你的总结不仅关系到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印象,甚至还关系到本部门在上司心中的印象。因此,适度 “当仁不让”地表现自己的“作为”,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误区二:“总结就是要格式化”
其实,总结也是一个人思维模式的体现。比如,A君是理工科出身的项目经理,他习惯于用数字说话,他的总结通常都是数字和图表。A君认为:这样的总结清晰而明朗,可以客观、量化的反映工作情况,同时由于他原来的老板很喜欢这种图表方式。然而新任的老板似乎并不以为然,把他的总结比喻为“冰冷的项目报告”。
而B君是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年轻人,平日里激情四射,比较喜欢展示自己。而他的年终总结,也像他本人一样,扬扬洒洒、激情飞扬,然而,似乎又缺少了客观的总结和系统性思考,让人们热血沸腾之余,没有看到什么真正的内容。
因此,年终总结既不能只有客观数据、理性分析的“一目了解”,也不能是纪实文学似的长篇报道,而应该是一个有系统性的报告,既有表格、图表作为辅助,又要有清晰明朗的文字汇报。
同时,在年终总结的汇报形式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给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年终汇报。
总之,一个能被上司赞许的总结,是需要能“跳出来”的总结。当然,前提是摸清并符合上司的要求与口味。
误区三:“报喜不报忧是上策”
在总结中,大部分人都希望谈及自己得意的事,而对于错误、失误、不愉快会不自觉的避重就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职场人士在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时,往往会不自觉的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自己非常优秀”、“他们都没有眼光”等等有利于自己的心理暗示。因此,人们也更愿意谈及自己的成功方面,以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因此,许多人都会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有的公司规定:在总结中,一定要至少总结出自己的三点失误和不足。但是有人依然会避重就轻,只谈些无伤大雅的小失误,甚至明贬暗褒的“好缺点”。
当然,历史总有历史的原因。有一个部门经理人说:我以前也爱总结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但是发现领导会认为是你的能力不行,甚至会常常拿这个说事儿,或者需要你越来越多地进行汇报,开始感觉是领导的关心,但后来却有不被别人信任的感觉,非常不舒服。
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你不主动提及失误,当由领导发现你的失误时,你又该如何应对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领导越来越少了,领导有权并且需要知道真实的情况,包括失误的原因。
一位部门经理说:面对失误,我会更重视分析原因和改进的对策,同时,我也要让领导意识到失误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比如:有的失误包括部门间的配合不利,下属执行层的偏差,领导监督控制不利等原因,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总结该如何避免这种失误再次发生,我要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误区四:“总结就要面面俱到”
年终总结对于部门经理来说,不仅是要总结自己,而且还要总结部门情况,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一年的工作情况。但是,这里所说的全面绝对不是事无巨细,更不是月总结或者周总结的堆砌,一定要抓住这一年来的工作重点和几个突出的成绩、亮点进行阐述,不能让领导产生“事情做了不少,但都印象不深”之感。总结既要有需要浓墨重彩的渲染,也要有点到为止的内敛,所谓张弛有度,层次分明。
在总结来年的计划和展望时,往往存在只有“轮廓”而没有“清晰线条”的感觉。其实,这也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细致还是粗放。
有一个外企经理人说:我们在年终总结时,除了要总结今年做的事情外,还要我们写下自己第二年要做的100件事情。我开始觉得,这太恐怖了,工作上能写出要做的50件事,就相当不容易了。但是这就是我们企业的文化:追求计划性。最后,我总结的这100件事情中,不仅包括工作计划,还包括了与同事之间要处理好的事情,个人工作与生活的事情等等,更像是个人来年的人生规划,回头看一下觉得还挺有意义的。
误区五:“总结难免临阵磨枪”
年底的业务通常都是最忙的。可年终总结这时还要“凑热闹”,又要忙业务又要写总结,怎能不临阵磨枪、不草草了事?
其实非也。
许多部门每周、甚至每日都会开例会,而例会上的总结恰恰是年终总结时可以参考的素材。因此,一份好的年终总结不是临阵磨枪、拍拍脑袋就能成就的,它其实也需要日常的积累和进行阶段性总结。只有把平时的总结做好了,才能“多快好省”地写出一份到位的年终总结。
同时,总结和工作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尤其作为中层管理者,如果你注意总结和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就能不断地改善部门工作状况,那么年终总结中能有更丰富的内容,并且在不断改善中,领导会领略你的管理方式、管理思路和管理能力,从而会对你有更为准确的评价。
总之,总结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绩与问题,也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地化解和解决。而总结的意义也在于通过不断地总结,使个人、部门和企业规避错误,取得更好的成绩。
误区六:“总结要向全体汇报”
许多单位做年终总结,都是采取在全体同仁面前进行汇报的形式。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总结都适合全体会的形式,也应该分为“汇报总结”和“书面总结”。也就是说,员工在集体汇报时,只总结工作内容,比如一年来已经完成了哪些任务,或者超额完成了多少,还未完成哪些任务,对于工作失误要分析原因,制定来年的工作计划等等。
但对有些问题可能只适合向上司汇报,因此这一部分不妨只作为书面汇报。否则年终总结会上,听到的难免是“形势一片大好”的喜讯,而少了些深刻而沉痛的反思。
对于一些需要书面汇报的内容,领导审阅后,也可以事后再与汇报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总之,年终总结无论形式如何,关键是要看总结的效果如何。
第三篇:走出企业管理的六大误区--高松
日期:2011-10-15
主题:老板必须做的5件事
地点:鲅鱼圈金海湾酒店
主讲人:高松老师
与会人:中道公司成员 客户
内容:
成功核心要素
(1)拿来主义拿来 借鉴 参考 复制
(2)做你想做的人他们认为他们能够做那么大,进入角色
毛泽东一直认为自己就是能解放中国的人
周恩来 12岁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梦想
乔布斯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我就是谁………
老板必须做的5件事
定战略 建规则 搭班子 抓市场 播文化
这5件事中缺1件就是障碍,缺2件就是致命伤
(1)定战略 A.战略能解决什么,改变什么, B.战略要有规划 C.想10年、看5年、扎扎实实做1年 D.一切以数字说话
(2)建立规则 A.建立分配机制和管理机制 B.制度中必须有电网 触碰就死路一条 C.制度要明确规定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D.制度要去执行。
(3)搭班子 A.选择和建立高层管理团队 B.如何选人 用人 培养人 留人,这些做好了就是商人,做不好就是商贩 C.老板思维一定要直接
(4)抓市场 A.围绕客户需求抓市场营销,关注,问讯,检查。B.老板的心应该关注在什么地方
(5)播文化:建立传播企业文化,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及各种文化理念。E.丰田的文化:影响、改善、以老带新
E.三征老总 领导抓什么,就有什么
你的精专领域一定要坚持,老板并不是什么都要学。
高管必须掌握通用管理知识
高管和老板的理解力要一致才对,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发展,但是他们往往高度是不一样的。
面对企业管理误区,从哪突围
企业五大管理系统: 战略管理发展战略 业务战略
组织管理企业文化 组织设计 业务流程
人力资源薪酬设计 招聘管理
营销管理营销策划 促销计划
生产管理产品流程 工序重点
第四篇:走出教育学统考复习六大误区
走出教育学统考复习六大误区
5月,新一轮考研复习已经开始。我们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而忽视那些默默无闻的失败者。学子们往往热衷于去打听状元们的“独门秘笈”,其实很多时候,教训比经验更可贵。为此,勤思教育专业课辅导老师与一些刚刚参加完2014年教育学统考的考生做深入的交流,揭露教育学统考“血的教训”,总结出教育学统考复习的六大误区,以供2015年的考研学子们参考。
误区一:“熟读大纲解析,必定万无一失。”
小许学的是小学教育学,报考“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由于小许就读的专业偏重实践,除教育学原理外,教育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没有学过。于是她痛下决心背完《大纲解析》,心想只要试卷不超纲,背完大纲解析基本上就把教育学统考的知识点掌握了。之后,她买了两本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大纲解析》,拿出高考复习的劲头,通宵达旦看了几个月的书,基本上把两本大纲解析的内容背下来了。然而,最终她的专业课只考了180多分,因总分未达到要求而失败。这位勤奋的女生最后悔的就是复习时自己太过于依赖统考课的《大纲解析》了。
参加过考研的人一般都知道,如果把政治大纲(即著名的“红宝书”)弄透彻,那么政治往往能得高分。那是因为政治大纲解析的编写者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而教育学大纲解析是由不同院校或出版社自行编写,难免有一些内容在大纲解析中没有提及。比如2008年真题:“感情丰富、敏感多疑属于哪种气质类型(选择);试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简答第2小题)。”这是大多数大纲解析没有涉及到或者只用一句话提到,并没有展开分析,甚至还有一些考题的考点是某些版本的大纲解析完全没有提及的内容。
备考提示:2011年出现在市场上的统考课“大纲解析”的相关书籍非常多,很难说哪本更权威或者哪本更全面,建议考生根据自己复习的情况选取1-2本,最好选取一本报考院校编著的版本(也许在阅卷时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大纲指导下充分利用各门课的经典教材,而这需要一定复习时间为前提。
误区二:“只需记熟考点,无须笔头练习。”
曲阜师范大学的小柯觉得自己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几年的专业课学得比较努力,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只需要把细节问题和需要死记硬背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考试时应该会没问题,所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公共课英语上,结果因为总分稍低,在复试中被理想的大学末位淘汰了。
其实,教育学这样的文科学科也需要笔头练习,对于客观题,适度的练习可以起到强化记忆、检查复习效果、避免盲目自信的作用。而对于主观题,虽然笔头练习比较花费时间,但是充分的练习可以找到好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还可以从枯燥的读背记忆中解放出来,加深知识点的印象。特别是面对“采点给分”的阅卷方式,没有足够的笔头练习作基础,到了考场很可能找不到答题的感觉或者因为思路混乱不能答到“得分点”上去。
备考提示:近几年教育学统考试卷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题目开始变活,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对于那些不讲方法、盲目死记硬背的考生就会觉得题目“难”了。根据研究
生招生改革的趋势,以后的考试必定越来越注重能力和素质。所以复习时采取“阅读—理解(思考)—记忆—练习—反思”的复习方式,才能在考试竞争中游刃有余。
误区三:“我已复习妥当,考前不抱拂脚。”
所谓“临时抱拂脚”,本意是鼓励人们“工夫在平时”,现在却广泛被理解为“考前还看书往往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小肖和小田是教育学专业同班同学,准备考同样的学校,考试时结伴住宾馆同一房间,考完英语后小田就不停地翻看教育学的大纲解析,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也不忘把大纲解析再看看;小肖则一直斜躺在床上听歌。小田预计教育学统考有可能会考到“欧美主要国家近代教育”中的一堆法案,而且这一堆很难记忆的法案自己平时一直没攻下来,所以早上特地又看了一遍。试卷发下后,《巴尔福教育法》赫然在列,而且“德育体谅模式”的知识点昨晚也复习到了。小肖平时的复习效果一点儿也不比小田差,考前模拟考试的成绩也彼此相当,但是在考试时看到“体谅模式”的题目后便后悔不迭:“这个知识点我明明记得很清楚的,前几天还特意看过,就是突然想不起来,时间浪费了不少,结果还是把代表人物写成了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做选择题时也感觉到不少概念答卷时不能确定,交了试卷后又想起来了。”
备考提示:教育学考试中的确会出现不少需要记忆的内容,而且人的记忆很奇怪,有些遗忘遵从“遗忘曲线”,有些东西“说忘就忘”。所以教育学考前翻翻书还是比较有作用的,如果能碰上原题更好;如果实在没碰上,至少让你对教育学的知识保持临场熟悉感,考试时候也能更快进入到教育学的情境中。如果平时复习的时候,清楚自己的重点、难点、盲点,还有薄弱点,临考前再看看书效果更好。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考前不适宜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这个工作可以在平时多做,有利于互相交流、查补缺漏),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误区四:“„教育研究‟只考大题,不必注意细节。”
福州大学小刘在2014年的复习中认为在复习教育研究方法时不必拘泥于细节,只需要掌握大体框架和比较成块的知识点其他的就可以忽略。但是在答卷时,选做题“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他复习的薄弱点,小刘不得不选做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题目,题目要求用符号来表示实验的基本模式,但小刘在答题中太不记得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只能乱写几个字母碰碰运气。
备考提示:虽然统考中教育研究方法所占分值不多,但是对后续学习却有重要意义。运用常用的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等来探讨教育现象或研究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基本能力。研究方法注重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尽量参与一些实践。由于很多考生没有真正参与教育研究,因此,在答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在平时参与了一些教育研究,才能真正地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答题时才能更加全面。此外,《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研究方法不考选择题,一旦考了选择题,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教育实验的类型、教育实验的格式、定量分析的方法、变量控制的方法等等知识点都是难度很大的考点。
误区五:“教育事件人物,一章一节过关。”
“中外教育史”犹如一座大碉堡。学科的知识点不仅包括有众多的教育家、教育文件、教
育事件,而且在考试中还很容易出现一些大而化之的相关论述题,另外还有专注考查细节问题的选择题,复习起来难度极大,不少同学尽管花了苦功,但是效果并不一定好。
四川大学的小林开始信心满满的进行教育史复习,复习思路打算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攻克知识点。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可是当他复习完中国近代教育,开始复习中国现代教育的时候,却发现最开始复习中国古代教育已经记忆模糊了。于是改变学习方法,开始背诵,又从中国古代教育开始,足足花了一个月才勉强把中国古代教育史背得比较熟,但这样一来复习时间又不够了,于是小林加快背诵的速度,吃了不少苦头,等教育史全部背完,还是发现一些细节知识忘记了。考试临近,小林还发现自己不是把荀子的思想说成是孟子的思想就是把唐朝的制度当成宋朝的制度。
备考提示:中外很多教育家的思想彼此有融合点,很容易混淆。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比较杂,需要理清层次。先说外国教育史,外国的教育家比较多,对于我们相对陌生,而且人名和各自的教育模式都不好记忆,这就需要花时间死记硬背。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是形成体系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思想,一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因此可以把他们的思想用一条线窜起来,只要想到第一点,后面的就跟着出来了,尤其是他思想里最突出的部分一定要记牢。对于中国教育史,所涉及的教育家我们多少都些了解些,重要的是区别开来。比如中国教育史我们可以区分成中国教育制度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制度就可以挖掘出科举史,私学史,书院史……,思想就可以分为人物和作品,而人物有可以分别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学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历史影响……各个层面来进行列表比较对比记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温习一下,也许又产生了新的复习思路。
误区六:“本章去年已考,今年可以省去。”
今年有一些考生一度抱怨“试题有问题”,认为“怎么去年刚刚考到的知识点今年又继续考?”的确,从两年的试卷来看,一些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复现率”,比如2007年教育学考查了“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订的。” 因此就有不少考生大胆预言2008年“教育目的”不会再考。但在2008年的试卷中,依然出现了这样的题型:“有教师认为,对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对教学目标把握”。可见,两年试题中都考到了“教育目的”这一知识点。此外“教育实验”的知识点也是一考再考,2008年选择题的“终身教育”在2007年论述题已考,“身心发展的特征”、“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两年均考到,所以如果在2009年的试卷中出现前两年已经考到的考点,大家一定不要感到奇怪。
备考提示:在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要投机取巧。当然一些重复考到的考点有一定的特征:即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考点,比如“教育实验”就是“教育研究方法”里面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动机”、,“认知策略”这样的知识点是重点,设计成考题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至于“终身教育”则是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关注的问题。为此考点的重复出现更需关注。
(我是教育学考研老师,在考研方面有任何疑问的话可以向老师咨询,扣扣:前三位是197,中间三位是六零七,最后四位是9373.请记住,既然选择了考研,就要坚持下去。在考研这条艰难而又充实的路上,老师一直与你们相伴,让我们一起加油!)
第五篇:口译备考要走出三大误区
口译备考要走出三大误区
对于第一次参加口试的考生,怎么复习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而对于已经参加过口试而失利的考生,该怎么复习以应对第二次挑战同样也很重要。笔者将结合在新*东*方中高级口译课堂的教学经历和口译口试监考的心得体会,从口译备考中的 3 大误区谈一下提高口译能力的方法。
第一个口译考试误区是认为口语不重要。
很多人在口译备考时都会忽略口语准备,认为口语部分好应付,很容易通过,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背词汇方面。固然,词汇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偏废口语的练习。在新*东*方学校,笔者曾教过一些初中和高中生,他们的笔试成绩平平,但口试却一次通过,原因是他们的英语口语非常流利,表达合乎习惯,换句说法,也就是语感好。口译和一个人的口语水平息息相关,如果口语不出色,做汉译英时翻出来的句子可能不是很通顺,抑或存在语病。
口语是练出来的,练好口语关键的就是多说,如果有机会和英语国家的人经常交流是最好不过的,这样的交流有极大好处:第一,很容易学会他们的语音语调;第二,通过交流,学习到课本中学不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第三,由于是相互交流,在说英语之前,你一般得听懂对方在讲什么,因此,你首先提高了自己的听力,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反应能力
当然,如果没有机会常和老外练习口语,不妨多听磁带和多看原版片,主要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看多了,听多了,很多表达便会脱口而出。跟着磁带大声朗诵可以使自己的发音和语调纯正,特别是有些同学说英语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一定要花时间纠正,虽然我们不必像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但有严重发音问题的考生往往口试不能过关,因此马虎不得。
另外,背诵好的演讲稿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提高口语的办法,特别是CCTV 大学生演讲比赛的获奖者的演讲文章,这是因为比赛的命题演讲的题目和即席演讲的题目都与中国现实社会密切相关,和很多口语的考题重叠,因此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当然,提高口语还和提高词汇量和表达有关,阅读报纸会帮助你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词汇量。此外,由于口语的考试比较类似口头作文,平常多看和多模仿一些作文不仅有助于你的写作能力,更能帮助你在短时间内组织篇章结构,很多作文中的技巧都可以在口语考试中使用。
第二个口译考试误区是死背书。
很多考生考前都会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背教材中的译文,希望能押中考题。其实,口译考题有四篇,来自教材的最多是四分之一,因为有的一套题目有一篇来自课内,有的全部来自课外,而且最近的几次考试更表现出这种趋势。
笔者认为,中高级口译考试主要是突出口译能力的考核,因此以后出题来自课内的内容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多,但教材依然非常重要。这是由于课本里几乎囊括了常见的口译题材,但每篇皆背绝不是一个好方法。
首先,没有必要。我们都知道,口译主要看信息的准确及完整,只要把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表达出来即可。译文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意思正确,语法fff">基本无误。所以,把译文当作正确答*案来背没有必要。
第二,这样做太耗时。参考译文一般是笔译,是让读者作为参考的,一般语言比较正式,句型较为复杂,如果死记硬背,花的时间很多,而且没有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
正确的复习方法是,先过一遍生词,然后做口译练习,英译汉最好是听录音做,这样可以练习自己的听力理解力;汉译英较难,要先看一下课文,把其中的难点划出,然后看参考译文,将这些难点解决,接下来可以做视译,或者边听边译。不要强求与答*案一致,但要注意积累一些套话和提高词汇量。
第三个口译考试误区是只听新闻。
很多考生也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因此每天听,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听力。听新闻固然不错,可以扩大词汇量和适应快语速,但不是最佳的听力选择。口译考试从来不会拿一段新闻让考生翻译,因为将来工作也没有这样的需求。在日*本,由于媒体的开放,口译新闻是一大职业,这种口译是同传的一种形式。通常,口译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看着稿子口译,这种口译我们称为半口译,难度也很高。英语中高级口译的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我们是为了满足国际会议、商贸洽谈等口译需求而进行的资格认证考试。
为了确保拿到口译合格证*书的人可以尽快适应口译工作,中高级口译专家小组在出题时一般都采用真正的口译案例来考,因此推荐大家阅读人教社出版的英汉和汉英口译实战案例,以及新*东*方出版的《中/高级口译口试备考精要》中的中级和高级口译案例各 60 篇,平时多观摩记者招待会的口译案例。
练习听力要选择英汉口译实战案例中的领导人发言及商界、教育界领导人的发言,这样不仅提高了听力,而且针对口译考试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