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时间:2019-05-12 03:0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第一篇: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您会对您的孩子实行那些教育方法呢?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告诉我们,背单词,背唐诗,学算数,这些智力上的教育。您是否想过,幼儿早期的家庭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智力培养,很多孩子需要了解的人生道理,需要学会的良好习惯,都要在这一时间教育好,想给您的孩子一个真正的教育,我们带您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幼儿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这么几点您一定要注意。很多家长现在忙于孩子的各种培训班,我们不反对您注重知识的灌输做法,但是智力培养绝不是现在最重要的事,很多方法不当的培养,更会制约孩子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我们建议您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非物质上的,我们更看重的是精神,爸爸妈妈做好孩子生活上的榜样,教育孩子的品格等各方面成长,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发展的。

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是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爱孩子是最正常的事,但是能不能爱的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了。您是否能理智的惩罚孩子,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孩子一个及时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也是很多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说道惩罚,另一种极端做法就是用暴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不会以理服人,将惩罚看做是“常规武器”,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教育方式,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建议您幼儿的缺点错误要具体分析,正常范围内的淘气、贪玩行为,不必过分追究,只要告诉幼儿合理的做法就够了。超越了正常范围的坏毛病,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尽量不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在家长讲理的时候,要说得具体,见好就收。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给幼儿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空洞说教,幼儿不但难以听懂,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孩子承认错误后,家长要适当给幼儿一个“台阶”下。例如,幼儿抢了小伙伴的玩具,母亲可以对他说:“拿别人的东西不对,咱们把玩具送还给小朋友,待会爸爸回来,听说你这么乖,一定很高兴。”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让您的教育更有意义,就从现在开始。请您在心底摆正家庭教育的位置,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了解家庭教育的真正意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和孩子主动沟通,不溺爱,不暴力,您的孩子就会犹如阳光下的花朵,在您的爱护下茁壮成长。

第二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教误区

呵护孩子成长

各位家长:上午好!今天,我的家庭报告的主题是《走出家教误区

呵护孩子成长》。首先,我要和各位家长谈一谈当前家庭教育的背景。

我和各位一样也是学生的家长,同时我也是很多学生的老师。做家长和做老师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少学生,总改不了一些坏习惯,被老师批评,被家长骂,可是我们每见到家长,就会从家长身上看到不少他的孩子身上的类似的坏习惯。这就应了我们的一个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欧美国家里,如果一个家长不合格,法庭会剥夺他的养育权,交给法律认为有资格的人家或者部门去养,这是因为做家长也是要有资格的。可是,在我们国家,现在许多行业上岗都需要培训,可就是家长不用培训,做得不好也不用承担什么后果,但是做不好家长,最终造成教育孩子的失误、贻误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不利于未来的社会。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各种社会制度及保障不完善的前提下,我们对于自己及自己的孩子的前景不免产生了种种不安全感及深深的危机感,我们都害怕自己将来拼不过官二代,富二代。害怕自己的孩现在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也就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家长在这种心态下对孩子教育就会发生偏差,有的时候甚至会犯毁灭性的错误。因为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今天,我就这个问题与在座的各位家长共同探讨,以期能引起我们共同的警醒与反思。

1、溺爱式

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水多了庄稼会溺死;教孩子不能没有爱,但爱过头了便是溺爱。俗话说:“娇子如杀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当家长的钱包鼓了,不差钱了,我们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新经历。加之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人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使孩子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如此,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千方百计的满足,不管合理与否总是有求必应,生怕孩子不高兴。对孩子的缺点、过错,无理要求姑息迁就,甚至掩饰,我校每当在下雨、下雪的上学天气里,孩子不上学的就增多。家长打来电话,理由无非是头疼,肚子疼等,第二天,天晴了,这些“生病”的孩子又都精神抖擞地背着书包来了。老师问啊,你怎么好得这么快啊,结果,大部分都是: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帮着撒谎。不是天气惹的祸,是人祸。

不少家长给孩子配手机,于是在农村的校园里也出现了准大款,比阔气,“上课手机响,下课上网忙”的不良现象。由于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们养成专横跋扈,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气。必然会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产生,严重的则发展到走上犯罪道路。

(新闻链接)2010年2月21日晚,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毕业于某政法大学的王利,因向父母提出购车要求遭拒,与父母 大打出手。2月22日中午12时许,怀揣弯刀的王利给父亲王平(化名)打电话说有事面谈,把父亲引至偏僻处。接过父亲的2000元钱后,王利又提起了高考 一事,认为父亲所说花3.5万元疏通关系让他上大学是欺骗,耽误了他的前途,要给他700万补偿费。索钱无望的王利在父亲发动汽车的瞬间,从怀里抽出弯 刀,朝父亲的脖子上划了一刀后又连砍数刀……王平断气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儿子,拿上钱快跑。”等父亲彻底没了动静,王利迅速向西南方向逃跑,并有预谋 地毁灭了罪证。

溺爱等于戕害。熟悉王家情况的人都认为从小娇生惯养是王利弑父的主因。王平对儿子一贯太溺爱,“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甚至遭儿子砍杀后临死前还要叫他“拿上钱快跑”。溺爱使王利恩将仇报,惹下杀身大祸。溺爱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话对,“再富不能宠孩子”这话更对!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指出:“为儿子牺牲一切的父母是最坏的教育者。”

2、放纵式

在管教孩子问题上,不少家长可谓呕心沥血,然而,一些家长或出于常年打工在外,或忙于农活,或由于家庭矛盾,离婚了,不少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这也就是困扰中国当前社会比较严重的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农村尤其严重。

一部分家长认为:国家也不包分配了,我既没权,也没钱,考上了,也找不到好工作。与其花钱上学,不如趁早外出打工挣钱,于是告诉孩子,你念你几天书,养好身板,会写自己名就行了,赶明个跟爸妈打工挣钱去。这样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这些都是导致了问题少年,问题青年的增多的原因。

2009届我校毕业生郭某,从西关校风转入时进时成绩尚好,而且是一位积极向上,尊师爱校的好学生。后来我发现他变了,上课时不听,经常旷课,而且还和校外不良人员有往来。经常用吓唬等手段从同学手中抢钱。毕业前,竟把同学用刀扎伤。发现这些不正常现象不,我们了解一些情况: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在家忙于农活,奶奶每天负责他的生活起居,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发现了该同学的不良表现,却不能与家庭取得联系,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到初中后这个孩子就流入社会,另人担心。少了亲情,少了联系,少了配合,孩子极易误入歧途。

放纵式的另一表现是家庭教育缺位,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推给学校。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事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我们只管给钱是行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非常舍得投入,把孩子安排进好的学校里。这好像是非常积极的做法,但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四间小学2011新生中有3个孩子,一个村的,都送到黑山南关小学,吃住在老师家,结果在下学期,这几名孩子全都转回到四间小学,为什么,都呆不了了,我们实际发现,这几个孩子都不爱说话,性格很内向都呆坏了。老师能代替父母吗?当他们受委屈的时候,他们想哭的时候,谁给孩子擦去眼角的泪水,谁给温暖的拥抱。他们在没有家的氛围中成长,个性压抑,性格扭曲。成人都不可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学校教育,更重要的还需要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学龄期、青春期。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人格模式、生活行为上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则要占主要责任。孩子在18岁人生观形成之前,他的健全人格养成了,他将来就发挥得好;没有养成,就发挥的不好;即使是考上了大学,将来他也很难成功。有些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太高,以为我花钱了,你就应该替我培养,有这个观念的家长,赶快调整,否则失去的不仅是金钱,还要搭上你的孩子。

现在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经常挂在嘴边说是,我们得钱都给你花了,我们养你不容易,你将来要怎么怎么对我们。实际上正确的态度是:教养孩子是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3)打骂式(数据链接):中央综治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目前发布的《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显示,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有15%的孩子在家“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由此可见。许多家长仍信奉着“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的封建信条。以为疏导的方法没有打骂的方法管用。因而他们在育儿实践中,经常用一巴掌打下去来解决问题。很多家长都以成绩论英雄。妄图用巴掌扇出一个清华北大来,这种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有的养成撒谎的坏习惯。有关材料表明,孩子第一次撒谎往往就是从逃避父母打骂开始的。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去年被各在媒体热炒的典型。把孩子打进北大的一位狼爸。(新闻链接):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并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2011年11月14日,“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狼爸”萧百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甚至于还实行连坐制,即,老二挨打了,老大也得挨打,理由是,老大没带好老二。在节目现场就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质疑1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质疑2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南京市十佳家长”、作家张姬雯:在“狼爸”萧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他的儿子萧尧也曾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

质疑3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

这们狼爸的做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网友们也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对这种教育方法的关切,认为,这是一种暴力且不能普遍适用,不成功的教育方法。

可悲的是,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绝不是只存在于萧百佑一个身上,有多少家长在把孩子当成动物来训练,让他们学会服从,多少孩子们的天性被“狼爸”们的棍棒扼杀了。至于孩子们的人生是否会变得枯燥乏味?孩子们的心理会不会留下阴影他们是不关心的!马戏团里的很多狮子滚球滚的非常的熟练,也可谓是成功的典范,只是没有人会想到狮子自己在想什么。

暴力教育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调查数据表明,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的孩子精神和行为都将受到一定的伤害,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性格懦弱,或是也具有暴力倾向,甚至是反社会的倾向。北大既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万能的标杆,2011年10月25日的北大硕士生廖某打骂父母就是个生动的例子。因为带孩子的原因,先后把母亲打走,把父亲打成轻伤害。廖某现为国家级公务员,法学硕士,精通英语,能说不成才吗,但能说成人了吗,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的孩子未来的榜样吗?

因此我们应该清楚:打进北大,清华,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我们培养孩子不能再停留在封建社会的“光宗耀祖”的标准里了,让孩子有一个拥有自我的多彩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

(4)强制式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不少家长为了使孩子成龙,从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整天要求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怎样做,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今年,辽宁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中小学一律禁止补课。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课业负担日益沉重的中小学生“减负”,让孩子们得到正常的休息。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可有些家长却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开小灶”,一切以成绩为最高目标,把学习成绩当成唯一的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尺。数落孩子时都是这样说:你看看你,才考那么点分,你看人家王小丫,总考第一,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蛋,我这辈子造了什么孽了?然后,就下死命令:告诉你。明个开始你不准出去玩,不准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

必须看书,必须考进前10名,必须。。

现在的家长一听老师谈孩子的问题,就紧张,只要成绩出现波动,就请家教,加班加点,让孩子无所适从,疏忽了孩子所需要的认可,关心、理解、鼓励。孩子感受到的是学习的痛苦,而不是学习的快乐。成绩反而下降了。

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度关注,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成绩,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发展。甚至酿成可怕的后果。(新闻链接):来源:人民网

2000年1月17日,一名17岁中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杀死生母。

悲剧发生后,在浙江省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在徐力就读的金华四中,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文静,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初二就入了团;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实际上徐力是父亲是一个铁路职工,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他的母校身上,母亲什么活也不让他干,就是让他学习,一个劲地学。他只要考试考不好,就数落他。为此母子二个经常争吵,从初中吵到高中,终于在一次考试之后,在争吵中徐力丧失了理智,举刀杀母。悲剧发生后,人们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暴行。

是什么? 是以成绩为至上的教育观彻底毁灭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

我们要明白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那有的家长要问,我不让他(她)学习,我让他(她)干嘛啊,其实通过通过让孩子做一做家务,让孩子融入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来,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能面对挫折,荣辱复杂的社会生活,有调查显示,能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能力比较强,是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的。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分担责任和学会面对问题的机会。

家长朋友们,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怎么样做个合格的家长?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不但要对孩子付出我们的爱,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孩子一起面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风雨与烦恼,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一同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是断线的风筝,而会成为一只天空中翱翔的雄鹰。骄傲着我们的骄傲,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越飞越高!谢谢。

第三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之联想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已成为全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公安部统计,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的23%,80至90年代,增加到70%以上。目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恶性、暴力趋势加重;犯罪形式向团伙化、智能化发展;作案时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盲目性;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趋向,16周岁以下的犯罪案件明显增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有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家庭教育的失当尤为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上升导致残缺家庭增多,使许多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少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此外,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据笔者了解,不当的家庭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溺爱型”。这类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高压型”。这类家庭奉行“棍棒政策”,父母对孩子稳定管教方法粗暴,动辄打骂训斥,严重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一旦犯罪,就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

三是“放任型”。这类家庭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一遇不良风气或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

四是“误导型”。父母的不良行为会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有的父母自身素质低下,举止不文明、品行不端,客观上不能当好孩子的“第一教师”,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家长经常搓麻将、逛舞厅,不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导致其放任自流,是非不分,最终沦为“小囚犯”。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节省的途径。父母们一定要牢记:孩子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更是全社会的。如果家庭教育不当而致子女违法犯罪,不仅是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灾难。

第四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范文模版)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白银区第九小学曾海科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当前家庭教育方式的三种误区,并分析了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性格的种种异化后果,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形势的发展,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全社会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然而毋庸讳言,在对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家长有着不少糊涂甚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专利”,自己只要保证子女的吃穿住用就行了;有的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分数高了,笑容满面,分数低了,便没有好脸色,轻者责骂,重者棍棒;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要啥给啥,电脑、手机、MP3一应俱全;有的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父母子女无法沟通,子女或动辄离家出走,或在外惹是生非,或沉溺网吧不能自拔„„青少年的种种不良表现和怪异性格,究其根源,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溺爱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任性自私性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以溺爱对待儿童,只会造成儿童的不诚实、虚伪和自私自利。”确实,现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普遍觉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子女过于溺爱,事无巨细家长一概包办,不让子女做一点家务事,唯恐孩子遭受挫折、委屈,致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的机会,也缺乏生存能力,无形中给子女埋下了只会享受的种子,等到将来步入社会,他们就只会索取而不愿奉献;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迁就,宠爱无度,千依百顺,今天“肯德基”,明日“多美丽”,要什么给什么,天长日久,欲壑难填,越惯越坏;有的父母竭力护短,包庇纵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致使子女放纵、嚣张;有的父母对子女出手大方,时时用金钱物质“激励”„„上述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在家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出了家门就成了“低能儿”,或任性、骄傲、利己,或缺乏独立精神和社会性,依赖、被动、胆怯,情绪不稳定。

二、专制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孤僻粗暴性格:

受中国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影响,家长把自己凌驾于子女之上,经常有自我中心式的管教语言——“你给我滚”,“你是我的儿子(女儿),就该听我的”;命令式的——“不许你去郊游”,“考试没考好不准踢足球”;翻旧账式的——“你又打碎了一个碗,去年你就打破了一个,今年上半年你又丢了一辆自行车„„”;更有置人死地式的——“我看你这个人没救了”。长此以往,子女要么与父母产生心理交流障碍,做事束手束脚,生怕遭到父母训斥责骂;要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而到了外面,就会把平时的压抑和不愉快全部发泄出来,在同学或同事面前唯我独尊,形成粗暴、孤僻、顽固、冷酷的性格,或怯弱、盲从、不诚实、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忽视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冷漠放荡性格:

父母因公务繁忙或忙于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根本不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更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或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感到灰心而放弃了对孩子的要求;或生活上只管给钱而不给关爱和亲情;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热衷“砌长城”、泡酒吧;有的父母“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闹离婚,对子女“踢皮球”或在子女面前互相诋毁对方;这种“养而不教”的家庭,导致子女妒忌、情绪不安、冷漠无情、放荡不羁的性格,或有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的坏习惯,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情绪。

上面列举的都属于青少年性格的异化,扭曲的人性会给青少年未来的人生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后果。如何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亟须所有的家庭充分重视并身体力行之。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话的原意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笔者觉得把它借用来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父母的理想、追求、品格、行为等等都可能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有意还是无意,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思想、性格,乃至自制力、思维灵活性等都会产生影响。

因而,每一个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社会观:孩子不是私有财产,而是社会的公民,未来的人才;其次是长远观:孩子的幸福不在于眼前的好吃好穿,而在于长远的发展;最后是综合素质观:孩子的发展靠综合素质的提高,仅有高分数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力的发展也是不牢靠的。只有从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观点出发,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才会从“学会做人”这个根本性的基础着手去培养孩子,亲子双方的互动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生活和学习的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充分地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个性,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养成美感。让良好的家庭居室环境不仅为孩子提供学习、休息的场所,也使孩子获得与自己的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所在。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它的作用巨大而深刻。法国思想家卢梭对此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创设互敬互爱、温暖和睦、爱而有度的教育氛围,在深沉的爱中对子女要有要求、有期望,并巧妙地渗透着督促和鞭策;创建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家风,在思想道德、学习劳动、生活休闲、信仰理想、是非价值、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身教重于言教”,作子女的表率,因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所有家庭教育的成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希望。愿所有的家长及早地唤醒自己的理

智,走出误区,回到家庭教育的良性轨道上来。梁启超曾说:“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移用一下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家教正则人才正,人才强则中国强。”

参考书目:

高亚兵主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第五篇: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

近十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幼儿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教师们对新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还欠透彻,因此,目前幼儿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如何走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是:(1)过于强调目标的阶段性。长期以来,教师以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依据,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制订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育方案。教师的眼光总是盯在孩子应当是怎样的,而不注意孩子实际上是怎样的。如:小班幼儿在作画选用颜色时,只能是红、黄、蓝、绿色,如果有幼儿提出选用其他颜色作画,多数教师会说这些颜色我们以后再用,缺乏鼓励孩子探索的意识,抑制了幼儿的发展。(2)目标预设的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大多明确要求幼儿学会或掌握某方面知识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示范画,然后用较长的时间讲解画面的内容、布局、色块、画法,最后才让幼儿绘画。幼儿开始绘画,教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有的教师巡回地看幼儿作画,有的教师则干脆坐着看幼儿作画。这种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幼儿美术教育,不符合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孩子的终身受益上,而不能只限于年龄阶段。年龄特征强调的仅仅是此阶段幼儿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从每个孩子具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目标的定位指向塑造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上,使孩子终身受益。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还应该把培养能力放在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位置上。当然,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知识和技能应是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多方面的经验,而不纯粹是通过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应该整合在一起。

二、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不能融为一体。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幼儿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幼儿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幼儿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确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具体地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幼儿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三、正确处理“即时效应”与“终身发展”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有些教师不是从幼儿的需要和幼儿园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教师、成人的需要出发,看到别人在搞什么就要求幼儿学什么,盲目地赶时髦。如,让孩子在幼儿园花大量时间进行线条画的强化训练,在某些家长看来,幼儿的线条画很像样;幼儿园也容易取得“即时效应”。可谁知那一幅幅凝聚着老师心血的作品的背后,却剥夺了幼儿许多游戏的时间。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我们应根据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幼儿选择既贴近生活又让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幼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教师可以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

四、正确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十分重视作品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幼儿看来都是“最好”的。教师只用一个预设目标去评价幼儿,有悖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我们以为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首先,要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其次,评价中要重视幼儿的探索与创造精神。教师应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再次,要重视培养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下载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论文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认识和走出这些误区,对于培养好我们的下一......

    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

    论文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三大误区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三大误区 江苏江都市大桥镇中心幼儿园 冯小兰 幼儿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

    大家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往往家长也最难为自己的缺陷孩子办好家庭这个学校,当好他们的启蒙......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推荐]

    ××××× 专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专 业:班 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20××级) 学前教育专业 20××级××班 ××××× 20×× 年××......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也导致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就显而易见,由以前的黑板板书变成多媒体的展示。在多媒体普及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出......

    走出听课的误区大全

    走出听课的误区 郎文涛 听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更是青年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捷径之一。因此,现在许多学校都设有“课堂开放周”,甚至“课堂......

    如何顺利走出面试误区?

    HR工具-文本范例 如何顺利走出面试误区? 一、面试常见误区分析: 1.内容准备不够: 有些招聘者临时被拉来负责招聘工作,事先对要招的岗位要求缺少了解,不知道招聘对方应具备何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