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一)

时间:2019-05-12 03: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一)》。

第一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一)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一)

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孩子进学校以前,其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甚至于价值观,都已经初步形成了。

有很多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根源于孩子在0-6岁的学前阶段没有得到较多的信号刺激和适时的训练,当他们进入学龄阶段后,各种能力都会出现问题。所谓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家长着急是没有用的,应该要有耐心,同时要想办法尽快播种,因为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真正“人”的形成很重要。

可如何呵护家长对于孩子的爱,使得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是所有家长所面临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Highway学生课堂李喜伟教授,提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的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好像糖水一样。很多家长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错误的以为给予孩子的爱越多越好。

凡是皆有度,看得太紧反而容易走样。孩子虽由父母而来,但却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TA长大以后,所有的问题将由TA独自面对。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一生都陪伴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接受各种教育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让他拥有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家长们,过度的“爱心”让孩子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不但会毫无责任感,而且还会自私自利,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所以,我们需要让父母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当他们误入错误的方向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才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发现生活的美好,以及自我的价值。

可是,总有家长以“不放心”等众多理由为借口,他们想一直陪着孩子,想到忘记了自然的规律,所以他们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总是无度的。就如同现在“抗生素”被滥用的情况,一生病就开始用抗生素以为是正确的,事实上也无错,“抗生素”可以杀死病毒。但他们都忘记了我们面对的都是生物体,“抗生素”用多了病毒也会产生抗体。而在孩子身上加注过多的爱就将使良药变为毒药,可以悔掉孩子的一生。

还有些家长更是极端,他们对于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可是对于他们的缺点确实如数家珍,他们给予孩子正规的训练,不袒护,不扶持,他们让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探索。但他们从不将眼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他们认为孩子改正了他们认为“缺点”,就将变为他们心中最完美的人。这样的结果只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设想在发展,更是让孩子没有了一点的个性。

第二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二)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二)

北京师范大学Highway学生课堂的李喜伟教授提出的“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对于孩子我们要像“滴灌”一样,将最重要的资源用在最有用的部位。适度的爱对孩子来讲,不仅仅让他觉得获得了保护,更重要的是,让他能在这种适度的环境之下,自我探索。

做为家长,适度施爱还体现在:关心TA,而不侵扰TA

我们需要去关心自己的孩子,因为在TA的成长期,大多数情况下,TA还需要你们的鼓励和关怀。是否还记得在TA幼儿的时候,TA发现一个新鲜的事物总会先找您,指给您看。TA不断的与您分享TA的发现。在您要离开TA的时候,TA总是围绕在您周围不让您走,TA找不到您,而拼命哭泣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TA最需要的是被您关注。我们可以看到被人关注的孩子,做事的时候总是充满信心,因为TA知道,无论自己做对还是做错,总有一个人看着自己,支持着自己。

关注TA,其实并非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心思,每天抽一小会时间,和TA谈谈当天的生活和想法。“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吗?”“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吗?”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这些简简单单的问题,不仅传达了您对TA的关注,增加了你们之间的互动,更让您能深入了解TA的内心,帮助TA更好的成长。

但TA也有TA自己的空间,我们要尊重TA,要做到关心TA,而非侵扰TA。

大人们有时也可能做得过火。可能向孩子提出过多的问题,而且往往是基于不正当的理由,从而给孩子带来侵扰。这时候,孩子们可能视这些问题为唐突的盘问而闭口不言。

家长要爱真实的TA,同时给TA真实的爱,而不是你期望的TA。

家长总爱关注那些被他们视之为缺点的东西,并对自己为孩子编织的未来之梦感到担忧,一方面他们担忧孩子不会按照自己的设想而前行,一方面他们担忧孩子没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而前行,最终他们担忧的还是为孩子编织的愿望可能会落空。在这一点上,他们只是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世界。TA的世界不喜欢被打扰,TA的设想需要的是你的支持和引导,而非您无理的否认。

对孩子过多的期望就等于无望,因为这样成长后的孩子,并不是TA自己,而是您设想的TA。如果家长沉湎于一种理性化的未来,现实总会让您失望,如果家长将这中失望的情绪表现出来,只会削弱TA的自信。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别人接受,认可其真实的自我。实现TA的各项需求。所以,爱并接受你真实的孩子,才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才是“适度施爱,把握原则”

第三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教误区

呵护孩子成长

各位家长:上午好!今天,我的家庭报告的主题是《走出家教误区

呵护孩子成长》。首先,我要和各位家长谈一谈当前家庭教育的背景。

我和各位一样也是学生的家长,同时我也是很多学生的老师。做家长和做老师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少学生,总改不了一些坏习惯,被老师批评,被家长骂,可是我们每见到家长,就会从家长身上看到不少他的孩子身上的类似的坏习惯。这就应了我们的一个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欧美国家里,如果一个家长不合格,法庭会剥夺他的养育权,交给法律认为有资格的人家或者部门去养,这是因为做家长也是要有资格的。可是,在我们国家,现在许多行业上岗都需要培训,可就是家长不用培训,做得不好也不用承担什么后果,但是做不好家长,最终造成教育孩子的失误、贻误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不利于未来的社会。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各种社会制度及保障不完善的前提下,我们对于自己及自己的孩子的前景不免产生了种种不安全感及深深的危机感,我们都害怕自己将来拼不过官二代,富二代。害怕自己的孩现在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也就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家长在这种心态下对孩子教育就会发生偏差,有的时候甚至会犯毁灭性的错误。因为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今天,我就这个问题与在座的各位家长共同探讨,以期能引起我们共同的警醒与反思。

1、溺爱式

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水多了庄稼会溺死;教孩子不能没有爱,但爱过头了便是溺爱。俗话说:“娇子如杀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当家长的钱包鼓了,不差钱了,我们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新经历。加之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人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使孩子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如此,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千方百计的满足,不管合理与否总是有求必应,生怕孩子不高兴。对孩子的缺点、过错,无理要求姑息迁就,甚至掩饰,我校每当在下雨、下雪的上学天气里,孩子不上学的就增多。家长打来电话,理由无非是头疼,肚子疼等,第二天,天晴了,这些“生病”的孩子又都精神抖擞地背着书包来了。老师问啊,你怎么好得这么快啊,结果,大部分都是: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帮着撒谎。不是天气惹的祸,是人祸。

不少家长给孩子配手机,于是在农村的校园里也出现了准大款,比阔气,“上课手机响,下课上网忙”的不良现象。由于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们养成专横跋扈,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气。必然会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产生,严重的则发展到走上犯罪道路。

(新闻链接)2010年2月21日晚,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毕业于某政法大学的王利,因向父母提出购车要求遭拒,与父母 大打出手。2月22日中午12时许,怀揣弯刀的王利给父亲王平(化名)打电话说有事面谈,把父亲引至偏僻处。接过父亲的2000元钱后,王利又提起了高考 一事,认为父亲所说花3.5万元疏通关系让他上大学是欺骗,耽误了他的前途,要给他700万补偿费。索钱无望的王利在父亲发动汽车的瞬间,从怀里抽出弯 刀,朝父亲的脖子上划了一刀后又连砍数刀……王平断气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儿子,拿上钱快跑。”等父亲彻底没了动静,王利迅速向西南方向逃跑,并有预谋 地毁灭了罪证。

溺爱等于戕害。熟悉王家情况的人都认为从小娇生惯养是王利弑父的主因。王平对儿子一贯太溺爱,“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甚至遭儿子砍杀后临死前还要叫他“拿上钱快跑”。溺爱使王利恩将仇报,惹下杀身大祸。溺爱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话对,“再富不能宠孩子”这话更对!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指出:“为儿子牺牲一切的父母是最坏的教育者。”

2、放纵式

在管教孩子问题上,不少家长可谓呕心沥血,然而,一些家长或出于常年打工在外,或忙于农活,或由于家庭矛盾,离婚了,不少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这也就是困扰中国当前社会比较严重的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农村尤其严重。

一部分家长认为:国家也不包分配了,我既没权,也没钱,考上了,也找不到好工作。与其花钱上学,不如趁早外出打工挣钱,于是告诉孩子,你念你几天书,养好身板,会写自己名就行了,赶明个跟爸妈打工挣钱去。这样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这些都是导致了问题少年,问题青年的增多的原因。

2009届我校毕业生郭某,从西关校风转入时进时成绩尚好,而且是一位积极向上,尊师爱校的好学生。后来我发现他变了,上课时不听,经常旷课,而且还和校外不良人员有往来。经常用吓唬等手段从同学手中抢钱。毕业前,竟把同学用刀扎伤。发现这些不正常现象不,我们了解一些情况: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在家忙于农活,奶奶每天负责他的生活起居,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发现了该同学的不良表现,却不能与家庭取得联系,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到初中后这个孩子就流入社会,另人担心。少了亲情,少了联系,少了配合,孩子极易误入歧途。

放纵式的另一表现是家庭教育缺位,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推给学校。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事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我们只管给钱是行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非常舍得投入,把孩子安排进好的学校里。这好像是非常积极的做法,但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四间小学2011新生中有3个孩子,一个村的,都送到黑山南关小学,吃住在老师家,结果在下学期,这几名孩子全都转回到四间小学,为什么,都呆不了了,我们实际发现,这几个孩子都不爱说话,性格很内向都呆坏了。老师能代替父母吗?当他们受委屈的时候,他们想哭的时候,谁给孩子擦去眼角的泪水,谁给温暖的拥抱。他们在没有家的氛围中成长,个性压抑,性格扭曲。成人都不可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学校教育,更重要的还需要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学龄期、青春期。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人格模式、生活行为上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则要占主要责任。孩子在18岁人生观形成之前,他的健全人格养成了,他将来就发挥得好;没有养成,就发挥的不好;即使是考上了大学,将来他也很难成功。有些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太高,以为我花钱了,你就应该替我培养,有这个观念的家长,赶快调整,否则失去的不仅是金钱,还要搭上你的孩子。

现在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经常挂在嘴边说是,我们得钱都给你花了,我们养你不容易,你将来要怎么怎么对我们。实际上正确的态度是:教养孩子是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3)打骂式(数据链接):中央综治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目前发布的《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显示,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有15%的孩子在家“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由此可见。许多家长仍信奉着“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的封建信条。以为疏导的方法没有打骂的方法管用。因而他们在育儿实践中,经常用一巴掌打下去来解决问题。很多家长都以成绩论英雄。妄图用巴掌扇出一个清华北大来,这种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有的养成撒谎的坏习惯。有关材料表明,孩子第一次撒谎往往就是从逃避父母打骂开始的。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去年被各在媒体热炒的典型。把孩子打进北大的一位狼爸。(新闻链接):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并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2011年11月14日,“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狼爸”萧百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甚至于还实行连坐制,即,老二挨打了,老大也得挨打,理由是,老大没带好老二。在节目现场就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质疑1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质疑2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南京市十佳家长”、作家张姬雯:在“狼爸”萧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他的儿子萧尧也曾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

质疑3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

这们狼爸的做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网友们也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对这种教育方法的关切,认为,这是一种暴力且不能普遍适用,不成功的教育方法。

可悲的是,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绝不是只存在于萧百佑一个身上,有多少家长在把孩子当成动物来训练,让他们学会服从,多少孩子们的天性被“狼爸”们的棍棒扼杀了。至于孩子们的人生是否会变得枯燥乏味?孩子们的心理会不会留下阴影他们是不关心的!马戏团里的很多狮子滚球滚的非常的熟练,也可谓是成功的典范,只是没有人会想到狮子自己在想什么。

暴力教育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调查数据表明,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的孩子精神和行为都将受到一定的伤害,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性格懦弱,或是也具有暴力倾向,甚至是反社会的倾向。北大既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万能的标杆,2011年10月25日的北大硕士生廖某打骂父母就是个生动的例子。因为带孩子的原因,先后把母亲打走,把父亲打成轻伤害。廖某现为国家级公务员,法学硕士,精通英语,能说不成才吗,但能说成人了吗,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的孩子未来的榜样吗?

因此我们应该清楚:打进北大,清华,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我们培养孩子不能再停留在封建社会的“光宗耀祖”的标准里了,让孩子有一个拥有自我的多彩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

(4)强制式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不少家长为了使孩子成龙,从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整天要求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怎样做,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今年,辽宁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中小学一律禁止补课。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课业负担日益沉重的中小学生“减负”,让孩子们得到正常的休息。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可有些家长却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开小灶”,一切以成绩为最高目标,把学习成绩当成唯一的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尺。数落孩子时都是这样说:你看看你,才考那么点分,你看人家王小丫,总考第一,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蛋,我这辈子造了什么孽了?然后,就下死命令:告诉你。明个开始你不准出去玩,不准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

必须看书,必须考进前10名,必须。。

现在的家长一听老师谈孩子的问题,就紧张,只要成绩出现波动,就请家教,加班加点,让孩子无所适从,疏忽了孩子所需要的认可,关心、理解、鼓励。孩子感受到的是学习的痛苦,而不是学习的快乐。成绩反而下降了。

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度关注,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成绩,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发展。甚至酿成可怕的后果。(新闻链接):来源:人民网

2000年1月17日,一名17岁中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杀死生母。

悲剧发生后,在浙江省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在徐力就读的金华四中,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文静,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初二就入了团;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实际上徐力是父亲是一个铁路职工,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他的母校身上,母亲什么活也不让他干,就是让他学习,一个劲地学。他只要考试考不好,就数落他。为此母子二个经常争吵,从初中吵到高中,终于在一次考试之后,在争吵中徐力丧失了理智,举刀杀母。悲剧发生后,人们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暴行。

是什么? 是以成绩为至上的教育观彻底毁灭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

我们要明白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那有的家长要问,我不让他(她)学习,我让他(她)干嘛啊,其实通过通过让孩子做一做家务,让孩子融入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来,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能面对挫折,荣辱复杂的社会生活,有调查显示,能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能力比较强,是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的。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分担责任和学会面对问题的机会。

家长朋友们,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怎么样做个合格的家长?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不但要对孩子付出我们的爱,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孩子一起面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风雨与烦恼,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一同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是断线的风筝,而会成为一只天空中翱翔的雄鹰。骄傲着我们的骄傲,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越飞越高!谢谢。

第四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之联想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已成为全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公安部统计,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的23%,80至90年代,增加到70%以上。目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恶性、暴力趋势加重;犯罪形式向团伙化、智能化发展;作案时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盲目性;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趋向,16周岁以下的犯罪案件明显增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有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家庭教育的失当尤为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上升导致残缺家庭增多,使许多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少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此外,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据笔者了解,不当的家庭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溺爱型”。这类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高压型”。这类家庭奉行“棍棒政策”,父母对孩子稳定管教方法粗暴,动辄打骂训斥,严重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一旦犯罪,就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

三是“放任型”。这类家庭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一遇不良风气或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

四是“误导型”。父母的不良行为会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有的父母自身素质低下,举止不文明、品行不端,客观上不能当好孩子的“第一教师”,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家长经常搓麻将、逛舞厅,不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导致其放任自流,是非不分,最终沦为“小囚犯”。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节省的途径。父母们一定要牢记:孩子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更是全社会的。如果家庭教育不当而致子女违法犯罪,不仅是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灾难。

第五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范文模版)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白银区第九小学曾海科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当前家庭教育方式的三种误区,并分析了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性格的种种异化后果,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形势的发展,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全社会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然而毋庸讳言,在对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家长有着不少糊涂甚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专利”,自己只要保证子女的吃穿住用就行了;有的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分数高了,笑容满面,分数低了,便没有好脸色,轻者责骂,重者棍棒;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要啥给啥,电脑、手机、MP3一应俱全;有的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父母子女无法沟通,子女或动辄离家出走,或在外惹是生非,或沉溺网吧不能自拔„„青少年的种种不良表现和怪异性格,究其根源,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溺爱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任性自私性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以溺爱对待儿童,只会造成儿童的不诚实、虚伪和自私自利。”确实,现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普遍觉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子女过于溺爱,事无巨细家长一概包办,不让子女做一点家务事,唯恐孩子遭受挫折、委屈,致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的机会,也缺乏生存能力,无形中给子女埋下了只会享受的种子,等到将来步入社会,他们就只会索取而不愿奉献;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迁就,宠爱无度,千依百顺,今天“肯德基”,明日“多美丽”,要什么给什么,天长日久,欲壑难填,越惯越坏;有的父母竭力护短,包庇纵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致使子女放纵、嚣张;有的父母对子女出手大方,时时用金钱物质“激励”„„上述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在家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出了家门就成了“低能儿”,或任性、骄傲、利己,或缺乏独立精神和社会性,依赖、被动、胆怯,情绪不稳定。

二、专制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孤僻粗暴性格:

受中国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影响,家长把自己凌驾于子女之上,经常有自我中心式的管教语言——“你给我滚”,“你是我的儿子(女儿),就该听我的”;命令式的——“不许你去郊游”,“考试没考好不准踢足球”;翻旧账式的——“你又打碎了一个碗,去年你就打破了一个,今年上半年你又丢了一辆自行车„„”;更有置人死地式的——“我看你这个人没救了”。长此以往,子女要么与父母产生心理交流障碍,做事束手束脚,生怕遭到父母训斥责骂;要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而到了外面,就会把平时的压抑和不愉快全部发泄出来,在同学或同事面前唯我独尊,形成粗暴、孤僻、顽固、冷酷的性格,或怯弱、盲从、不诚实、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忽视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冷漠放荡性格:

父母因公务繁忙或忙于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根本不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更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或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感到灰心而放弃了对孩子的要求;或生活上只管给钱而不给关爱和亲情;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热衷“砌长城”、泡酒吧;有的父母“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闹离婚,对子女“踢皮球”或在子女面前互相诋毁对方;这种“养而不教”的家庭,导致子女妒忌、情绪不安、冷漠无情、放荡不羁的性格,或有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的坏习惯,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情绪。

上面列举的都属于青少年性格的异化,扭曲的人性会给青少年未来的人生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后果。如何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亟须所有的家庭充分重视并身体力行之。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话的原意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笔者觉得把它借用来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父母的理想、追求、品格、行为等等都可能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有意还是无意,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思想、性格,乃至自制力、思维灵活性等都会产生影响。

因而,每一个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社会观:孩子不是私有财产,而是社会的公民,未来的人才;其次是长远观:孩子的幸福不在于眼前的好吃好穿,而在于长远的发展;最后是综合素质观:孩子的发展靠综合素质的提高,仅有高分数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力的发展也是不牢靠的。只有从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观点出发,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才会从“学会做人”这个根本性的基础着手去培养孩子,亲子双方的互动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生活和学习的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充分地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个性,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养成美感。让良好的家庭居室环境不仅为孩子提供学习、休息的场所,也使孩子获得与自己的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所在。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它的作用巨大而深刻。法国思想家卢梭对此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创设互敬互爱、温暖和睦、爱而有度的教育氛围,在深沉的爱中对子女要有要求、有期望,并巧妙地渗透着督促和鞭策;创建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家风,在思想道德、学习劳动、生活休闲、信仰理想、是非价值、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身教重于言教”,作子女的表率,因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所有家庭教育的成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希望。愿所有的家长及早地唤醒自己的理

智,走出误区,回到家庭教育的良性轨道上来。梁启超曾说:“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移用一下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家教正则人才正,人才强则中国强。”

参考书目:

高亚兵主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下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适度施爱,把握原则(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论文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认识和走出这些误区,对于培养好我们的下一......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您会对您的孩子实行那些教育方法呢?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告诉我们,背单词,背唐诗,学算数,这些智力上的教育。您是否想过,幼儿早期的家庭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智力......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

    大家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往往家长也最难为自己的缺陷孩子办好家庭这个学校,当好他们的启蒙......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推荐]

    ××××× 专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专 业:班 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20××级) 学前教育专业 20××级××班 ××××× 20×× 年××......

    走出爱的误区让师爱充满智慧(推荐)

    走出爱的误区,让师爱充满智慧 冰心老师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在学习了《师爱的智慧》之后,我被其中的精彩论述所折......

    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理念更新 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的建议

    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理念更新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的建议现在,很多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

    青少年心理讲座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

    标题: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武进区教育局 包丽娜 尊敬的家长同志:你们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家庭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走出家庭教育的误......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一定要避免的六大误区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一定要避免的六大误区 6岁至18岁是人生黄金时期,是幸福人生的奠基阶段,育人无疑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是复杂的,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需求,采用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