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讲座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

时间:2019-05-12 03:4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心理讲座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心理讲座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讲座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

标题: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

武进区教育局 包丽娜

尊敬的家长同志:你们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家庭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真正让各位家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人生百年,转瞬即逝,有了孩子,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理想,才能子子孙孙,传之久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腾飞的新的历史时期,对子女的教育比过去任何历史时代更加吸引了千万父母的关注,也成为广大家长的焦虑和困惑。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变动,为子女的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无限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会带来极其严峻的挑战。如何帮助孩子作好准备,善于应对,争取最好的前途,不能不使父母们牵肠挂肚。而事实上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父母们大抵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孟子早就说过,“未有学养子而后嫁”。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即使在第一个孩子身上取得了经验,也没有办法用来改进对第二个孩子的教育。何况,人的成长不能重来,不是做试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代价太大了。新的历史时期,新事物扑面而来,孩子在不同于前人的新的环境中生活,他们面临的矛盾、问题也常常超出父母已有的经验。于是许多为父母者就不免于苦恼和困惑,常常为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期望不能实现,为自己对孩子教育不能奏效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而感到不解。其实,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被家长们给忽视了,这就是你的教育,没有点燃孩子内心深处向上的愿望,而是走入了教育的误区。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关于人的成长的学问是科学。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也要符合科学,还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这里首先得强调的就是作为家长、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走出教育的误区,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使教育走向成功。“成功的殿堂里没有名额的限制,但有条件的限制。”走进教育成功的殿堂。

一、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过多的攀比,给孩子带来满心的失望。

对于我们中国家长来说都非常爱孩子,但我们爱孩子更爱面子,经常拿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的孩子优点相比,越比越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并且家长是越比越伤心、越比越生气,一生气就情不自禁地训斥自己的孩子,目的是想激励一下孩子。殊不知,目前象初中学生,他们有思想,更有自尊,让你这样一比较,就大伤自己的自尊,因此,反而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另外,这种比较,家长没有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对孩子没有信心,促使孩子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

一味地攀比,还会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举例:[1]、邻居家孩子学习成绩的比较、竞赛的比较,[2]、考什么学校的比较,[3]、高中女生硫酸害人)结论,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多有烦恼,少有惊喜,原因在于不是用心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而总是盯着别人的孩子比较。要想让孩子真正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家长必须做到:“我是社会人,我要面子,但我更爱我的孩子”!

2、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

对子女期望过高,这是我国当今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现在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也确实失败不起,一个失败就是全军覆没。但是,就是因为你们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孩子造成害怕失败的心理,长此以往,使孩子内心 产生恐惧、忧虑等情绪,反而又促使孩子失败。(举例:优秀大学生跳楼事例、小女生事例)分析:不准失败,造成了孩子害怕失败。虽然失败的次数减少了,但失败所要站起来的时间就拉长了,而成功的实质就是“不怕失败”,而不准失败的教育就是使孩子远离成功!严重的是束缚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心灵的不自由。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家长,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在家长来说:(1)、千万不要给孩子规定每门功课该考多少分,急功近利要不得;只要孩子学习尽力就可以了;

(2)、家长不要给孩子规定具体考什么学校;(3)、家长尊重孩子学习的兴趣,相信孩子的自发性,不强行孩子学这学那,决不包办行事,也不过分干涉孩子的学习。

3、过度的溺爱,给孩子带来的无能,更是无情。

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只要你学习好,一切由得你,任何事情不让孩子操心。这样过分保护致使过分限制,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限制孩子接受挑战的机会。我们不能保护孩子的一生,我们也不应该这样做。我们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领,使他们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困难。溺爱的形式有:

(1)、包办(举例:大学生卖身事例、女学生事例);(2)、满足(小男孩事例);(3)、过度保护。(举例:北京大学生对孩子培养结果)分析:在育儿过程中,最不应该的事情,就是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有一项调查表明,不良少年走上歧途的最主要原因是:(1)、缺乏忍耐力和克制力;(2)、在被拒绝的环境中成长;(3)、过度的期待;(4)、过分的保护。我们可以看出,走上歧途的四个原因中就有两个与溺爱有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溺爱孩子。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溺爱的父母应仔细掂量一下“溺爱”的含义和分量。孩子们将来的路还很漫长,不要让自己 的爱“淹”死了孩子应有的能力,不要让爱毁了孩子的未来。结论:一个人越是被他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其自我管理能力就越低下,一个人自我管理能力越低下,社会适应性就越差。

4、家长的放任不管,给孩子带来无望。

说实在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发展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在农村一些地区的家长来说,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认为:我们从前的成长,从来也没有谁来要求自己做什么,或怎么做,而我们也一样成长、长大;现在的孩子也只能任其自然,要好自己好,做父母的也帮不了什么,对孩子几乎是放任不管(举例:选送学校例、就近读书家长毫不过问)。结果:孩子正当需要父母关爱、帮助时,却没有希望,给孩子的影响就是:我在父母心目中根本没有地位,他们对我没有信心,我也就没有希望了,不如玩个痛快吧!整天在电脑上打游戏或上网聊天,有的就过早地谈恋爱。。。

除此以外,还有短期功利等也是十分要不得的。

二、家庭教育的艺术。

1、给孩子积极的心态和成功的自信。

(事例:一个调皮生的成长、卢勤知心姐姐的书名)“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教育信念非常重要。实施这一教育信念的重要前提要让孩子建立起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和“我能行”的自信。哪怕孩子身上有很多的缺点,作为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也许家长们认为,初中孩子大了,不需要家长的鼓励了,其实不然。初中孩子看起来是大了,实质上他们也需要家长对他们的关注信任,尤其当他们学习失误、情绪波动,遇到困惑时都需要家长给他们自信、希望。

2、父母做孩子的表率,言行一致。

(事例:功在平时之例、女大学生受父母的点滴行为影响)父母的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你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你自己就不能采取欺骗、吓唬的手段;如果事先与孩子定好了制度,父母就更要认真对待。否则就是“娇纵”孩子。娇纵的结果,孩子就产生了一种“顺我者笑,逆我者闹”的思想,尤其严重的是在初中阶段会使学生遇到不顺自己的事就会离家出走等,使不良的心理品质得以强化。这样孩子会逐步变得执拗、任性,甚至霸道。父母的言行一致是保持自己权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及强者心理品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法。

3、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在乎孩子的爱。

(事例:分食物、高中学生的感恩活动)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或许不象100分奖杯那么现实,但却是人性路上的丰碑,是父母亲辛苦付出后最殷实的收获。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只知道为孩子奉献爱,对孩子给予自己的爱

却视而不见。他们更在乎孩子的分数。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去爱并能唤起爱的能力。马克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造就出爱,如果你作为爱者通过自己的生命表现未能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你的爱就是不幸的。”是的,如果不是心中充满阳光,如何能予人温暖?如果不是心中充满仁慈,如何能予人感动?如果不是心中充满真爱,又如何能予人幸福?只有一颗既能被他人感动,同时又能感动他人的心灵,才是真正可贵和可爱的。正确的爱的方式该是爱而有度。把孩子与自己放在同一个天平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做错了事情就给他们指出来,通过道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做错了。培养孩子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不能越俎代庖,一切为他们包办。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快乐成长,学会爱,又去播种爱。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甜,更不懂得珍惜,一旦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体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

在教育态度上要做到:

1、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知子是教子的必要前提。父母在了解孩子,认准孩子的“智能最佳点”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教子得法,教出成效,就要在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发现孩子这方面下工夫。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人有多种智能区:(1)、语言智能、(2)、数学逻辑智能、(3)、音乐智能、(4)、内省智能、(5)、视觉空间智能、(6)、身体运动智能、(7)、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等。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也是他们的各种智能表达最明显的时期,这时,尤其要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从而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举例:服装打扮、行为习惯、心境等)。

2、时刻尊重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是父母应当学会的基本态度。这种尊重不只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爱好与选择,思想和观念。(1)、尊重孩子的人格,(2)、尊重孩子的权利,(3)、互相平等,(4)、蹲下身体向孩子学习,向孩子请教,和孩子商量,(5)、解放孩子。[十个给予:时间、空间、条件、问题、困难、机遇、冲突、对手、权利、题目]只有这样,孩子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将得到空前的发展(举例略)。

3、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

孩子既脆弱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 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

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家长应充分给孩子信任的目光,信任的表情,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信任在孩子表现优点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家长往往感到失望,失去信任的原动力,其实这时孩子更需要家长支持,让孩子看到家长就象看见一座大山,浑身充满力量(举例:初中学生买小灵通事例)。另一方面,孩子感觉非常敏感,信任就是连接家长和孩子的通道,家长把信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孩子感觉到家长的信任,并内化为成长的动力(信任孩子的能力、道德品质、潜力)。

4、真诚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举例:学习好的学生处理、差的办法等),接纳孩子,对孩子的一生都受用。(家长首先不要自卑、缺乏自信,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去努力)。在教育行为上要做到:(略写)

1、激励孩子;

2、宽容孩子;

3、提醒孩子;4唤醒孩子。

(罗森 塔尔效应)。教育的核心是唤醒孩子的灵魂,唤醒孩子沉睡的意识。要做到这点,务必使家长们能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讲究科学的教子方法和教育艺术,真正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成长,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

时间: 2006-03-01

第二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教误区

呵护孩子成长

各位家长:上午好!今天,我的家庭报告的主题是《走出家教误区

呵护孩子成长》。首先,我要和各位家长谈一谈当前家庭教育的背景。

我和各位一样也是学生的家长,同时我也是很多学生的老师。做家长和做老师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少学生,总改不了一些坏习惯,被老师批评,被家长骂,可是我们每见到家长,就会从家长身上看到不少他的孩子身上的类似的坏习惯。这就应了我们的一个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欧美国家里,如果一个家长不合格,法庭会剥夺他的养育权,交给法律认为有资格的人家或者部门去养,这是因为做家长也是要有资格的。可是,在我们国家,现在许多行业上岗都需要培训,可就是家长不用培训,做得不好也不用承担什么后果,但是做不好家长,最终造成教育孩子的失误、贻误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不利于未来的社会。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各种社会制度及保障不完善的前提下,我们对于自己及自己的孩子的前景不免产生了种种不安全感及深深的危机感,我们都害怕自己将来拼不过官二代,富二代。害怕自己的孩现在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也就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家长在这种心态下对孩子教育就会发生偏差,有的时候甚至会犯毁灭性的错误。因为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今天,我就这个问题与在座的各位家长共同探讨,以期能引起我们共同的警醒与反思。

1、溺爱式

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水多了庄稼会溺死;教孩子不能没有爱,但爱过头了便是溺爱。俗话说:“娇子如杀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当家长的钱包鼓了,不差钱了,我们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新经历。加之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人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使孩子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如此,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千方百计的满足,不管合理与否总是有求必应,生怕孩子不高兴。对孩子的缺点、过错,无理要求姑息迁就,甚至掩饰,我校每当在下雨、下雪的上学天气里,孩子不上学的就增多。家长打来电话,理由无非是头疼,肚子疼等,第二天,天晴了,这些“生病”的孩子又都精神抖擞地背着书包来了。老师问啊,你怎么好得这么快啊,结果,大部分都是: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帮着撒谎。不是天气惹的祸,是人祸。

不少家长给孩子配手机,于是在农村的校园里也出现了准大款,比阔气,“上课手机响,下课上网忙”的不良现象。由于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们养成专横跋扈,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气。必然会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产生,严重的则发展到走上犯罪道路。

(新闻链接)2010年2月21日晚,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毕业于某政法大学的王利,因向父母提出购车要求遭拒,与父母 大打出手。2月22日中午12时许,怀揣弯刀的王利给父亲王平(化名)打电话说有事面谈,把父亲引至偏僻处。接过父亲的2000元钱后,王利又提起了高考 一事,认为父亲所说花3.5万元疏通关系让他上大学是欺骗,耽误了他的前途,要给他700万补偿费。索钱无望的王利在父亲发动汽车的瞬间,从怀里抽出弯 刀,朝父亲的脖子上划了一刀后又连砍数刀……王平断气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儿子,拿上钱快跑。”等父亲彻底没了动静,王利迅速向西南方向逃跑,并有预谋 地毁灭了罪证。

溺爱等于戕害。熟悉王家情况的人都认为从小娇生惯养是王利弑父的主因。王平对儿子一贯太溺爱,“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甚至遭儿子砍杀后临死前还要叫他“拿上钱快跑”。溺爱使王利恩将仇报,惹下杀身大祸。溺爱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话对,“再富不能宠孩子”这话更对!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指出:“为儿子牺牲一切的父母是最坏的教育者。”

2、放纵式

在管教孩子问题上,不少家长可谓呕心沥血,然而,一些家长或出于常年打工在外,或忙于农活,或由于家庭矛盾,离婚了,不少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这也就是困扰中国当前社会比较严重的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农村尤其严重。

一部分家长认为:国家也不包分配了,我既没权,也没钱,考上了,也找不到好工作。与其花钱上学,不如趁早外出打工挣钱,于是告诉孩子,你念你几天书,养好身板,会写自己名就行了,赶明个跟爸妈打工挣钱去。这样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这些都是导致了问题少年,问题青年的增多的原因。

2009届我校毕业生郭某,从西关校风转入时进时成绩尚好,而且是一位积极向上,尊师爱校的好学生。后来我发现他变了,上课时不听,经常旷课,而且还和校外不良人员有往来。经常用吓唬等手段从同学手中抢钱。毕业前,竟把同学用刀扎伤。发现这些不正常现象不,我们了解一些情况: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在家忙于农活,奶奶每天负责他的生活起居,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发现了该同学的不良表现,却不能与家庭取得联系,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到初中后这个孩子就流入社会,另人担心。少了亲情,少了联系,少了配合,孩子极易误入歧途。

放纵式的另一表现是家庭教育缺位,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推给学校。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事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我们只管给钱是行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非常舍得投入,把孩子安排进好的学校里。这好像是非常积极的做法,但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四间小学2011新生中有3个孩子,一个村的,都送到黑山南关小学,吃住在老师家,结果在下学期,这几名孩子全都转回到四间小学,为什么,都呆不了了,我们实际发现,这几个孩子都不爱说话,性格很内向都呆坏了。老师能代替父母吗?当他们受委屈的时候,他们想哭的时候,谁给孩子擦去眼角的泪水,谁给温暖的拥抱。他们在没有家的氛围中成长,个性压抑,性格扭曲。成人都不可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学校教育,更重要的还需要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学龄期、青春期。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人格模式、生活行为上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则要占主要责任。孩子在18岁人生观形成之前,他的健全人格养成了,他将来就发挥得好;没有养成,就发挥的不好;即使是考上了大学,将来他也很难成功。有些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太高,以为我花钱了,你就应该替我培养,有这个观念的家长,赶快调整,否则失去的不仅是金钱,还要搭上你的孩子。

现在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经常挂在嘴边说是,我们得钱都给你花了,我们养你不容易,你将来要怎么怎么对我们。实际上正确的态度是:教养孩子是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3)打骂式(数据链接):中央综治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目前发布的《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显示,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有15%的孩子在家“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由此可见。许多家长仍信奉着“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的封建信条。以为疏导的方法没有打骂的方法管用。因而他们在育儿实践中,经常用一巴掌打下去来解决问题。很多家长都以成绩论英雄。妄图用巴掌扇出一个清华北大来,这种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有的养成撒谎的坏习惯。有关材料表明,孩子第一次撒谎往往就是从逃避父母打骂开始的。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去年被各在媒体热炒的典型。把孩子打进北大的一位狼爸。(新闻链接):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并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2011年11月14日,“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狼爸”萧百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甚至于还实行连坐制,即,老二挨打了,老大也得挨打,理由是,老大没带好老二。在节目现场就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质疑1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质疑2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南京市十佳家长”、作家张姬雯:在“狼爸”萧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他的儿子萧尧也曾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

质疑3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

这们狼爸的做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网友们也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对这种教育方法的关切,认为,这是一种暴力且不能普遍适用,不成功的教育方法。

可悲的是,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绝不是只存在于萧百佑一个身上,有多少家长在把孩子当成动物来训练,让他们学会服从,多少孩子们的天性被“狼爸”们的棍棒扼杀了。至于孩子们的人生是否会变得枯燥乏味?孩子们的心理会不会留下阴影他们是不关心的!马戏团里的很多狮子滚球滚的非常的熟练,也可谓是成功的典范,只是没有人会想到狮子自己在想什么。

暴力教育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调查数据表明,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的孩子精神和行为都将受到一定的伤害,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性格懦弱,或是也具有暴力倾向,甚至是反社会的倾向。北大既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万能的标杆,2011年10月25日的北大硕士生廖某打骂父母就是个生动的例子。因为带孩子的原因,先后把母亲打走,把父亲打成轻伤害。廖某现为国家级公务员,法学硕士,精通英语,能说不成才吗,但能说成人了吗,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的孩子未来的榜样吗?

因此我们应该清楚:打进北大,清华,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我们培养孩子不能再停留在封建社会的“光宗耀祖”的标准里了,让孩子有一个拥有自我的多彩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

(4)强制式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不少家长为了使孩子成龙,从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整天要求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怎样做,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今年,辽宁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中小学一律禁止补课。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课业负担日益沉重的中小学生“减负”,让孩子们得到正常的休息。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可有些家长却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开小灶”,一切以成绩为最高目标,把学习成绩当成唯一的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尺。数落孩子时都是这样说:你看看你,才考那么点分,你看人家王小丫,总考第一,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蛋,我这辈子造了什么孽了?然后,就下死命令:告诉你。明个开始你不准出去玩,不准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

必须看书,必须考进前10名,必须。。

现在的家长一听老师谈孩子的问题,就紧张,只要成绩出现波动,就请家教,加班加点,让孩子无所适从,疏忽了孩子所需要的认可,关心、理解、鼓励。孩子感受到的是学习的痛苦,而不是学习的快乐。成绩反而下降了。

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度关注,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成绩,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发展。甚至酿成可怕的后果。(新闻链接):来源:人民网

2000年1月17日,一名17岁中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杀死生母。

悲剧发生后,在浙江省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在徐力就读的金华四中,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文静,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初二就入了团;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实际上徐力是父亲是一个铁路职工,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他的母校身上,母亲什么活也不让他干,就是让他学习,一个劲地学。他只要考试考不好,就数落他。为此母子二个经常争吵,从初中吵到高中,终于在一次考试之后,在争吵中徐力丧失了理智,举刀杀母。悲剧发生后,人们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暴行。

是什么? 是以成绩为至上的教育观彻底毁灭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

我们要明白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那有的家长要问,我不让他(她)学习,我让他(她)干嘛啊,其实通过通过让孩子做一做家务,让孩子融入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来,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能面对挫折,荣辱复杂的社会生活,有调查显示,能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能力比较强,是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的。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分担责任和学会面对问题的机会。

家长朋友们,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怎么样做个合格的家长?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不但要对孩子付出我们的爱,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孩子一起面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风雨与烦恼,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一同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是断线的风筝,而会成为一只天空中翱翔的雄鹰。骄傲着我们的骄傲,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越飞越高!谢谢。

第三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之联想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已成为全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公安部统计,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的23%,80至90年代,增加到70%以上。目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恶性、暴力趋势加重;犯罪形式向团伙化、智能化发展;作案时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盲目性;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趋向,16周岁以下的犯罪案件明显增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有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家庭教育的失当尤为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上升导致残缺家庭增多,使许多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少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此外,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据笔者了解,不当的家庭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溺爱型”。这类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高压型”。这类家庭奉行“棍棒政策”,父母对孩子稳定管教方法粗暴,动辄打骂训斥,严重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一旦犯罪,就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

三是“放任型”。这类家庭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一遇不良风气或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

四是“误导型”。父母的不良行为会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有的父母自身素质低下,举止不文明、品行不端,客观上不能当好孩子的“第一教师”,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家长经常搓麻将、逛舞厅,不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导致其放任自流,是非不分,最终沦为“小囚犯”。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节省的途径。父母们一定要牢记:孩子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更是全社会的。如果家庭教育不当而致子女违法犯罪,不仅是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灾难。

第四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范文模版)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白银区第九小学曾海科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当前家庭教育方式的三种误区,并分析了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性格的种种异化后果,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形势的发展,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全社会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然而毋庸讳言,在对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家长有着不少糊涂甚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专利”,自己只要保证子女的吃穿住用就行了;有的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分数高了,笑容满面,分数低了,便没有好脸色,轻者责骂,重者棍棒;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要啥给啥,电脑、手机、MP3一应俱全;有的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父母子女无法沟通,子女或动辄离家出走,或在外惹是生非,或沉溺网吧不能自拔„„青少年的种种不良表现和怪异性格,究其根源,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溺爱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任性自私性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以溺爱对待儿童,只会造成儿童的不诚实、虚伪和自私自利。”确实,现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普遍觉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子女过于溺爱,事无巨细家长一概包办,不让子女做一点家务事,唯恐孩子遭受挫折、委屈,致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的机会,也缺乏生存能力,无形中给子女埋下了只会享受的种子,等到将来步入社会,他们就只会索取而不愿奉献;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迁就,宠爱无度,千依百顺,今天“肯德基”,明日“多美丽”,要什么给什么,天长日久,欲壑难填,越惯越坏;有的父母竭力护短,包庇纵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致使子女放纵、嚣张;有的父母对子女出手大方,时时用金钱物质“激励”„„上述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在家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出了家门就成了“低能儿”,或任性、骄傲、利己,或缺乏独立精神和社会性,依赖、被动、胆怯,情绪不稳定。

二、专制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孤僻粗暴性格:

受中国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影响,家长把自己凌驾于子女之上,经常有自我中心式的管教语言——“你给我滚”,“你是我的儿子(女儿),就该听我的”;命令式的——“不许你去郊游”,“考试没考好不准踢足球”;翻旧账式的——“你又打碎了一个碗,去年你就打破了一个,今年上半年你又丢了一辆自行车„„”;更有置人死地式的——“我看你这个人没救了”。长此以往,子女要么与父母产生心理交流障碍,做事束手束脚,生怕遭到父母训斥责骂;要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而到了外面,就会把平时的压抑和不愉快全部发泄出来,在同学或同事面前唯我独尊,形成粗暴、孤僻、顽固、冷酷的性格,或怯弱、盲从、不诚实、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忽视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冷漠放荡性格:

父母因公务繁忙或忙于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根本不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更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或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感到灰心而放弃了对孩子的要求;或生活上只管给钱而不给关爱和亲情;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热衷“砌长城”、泡酒吧;有的父母“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闹离婚,对子女“踢皮球”或在子女面前互相诋毁对方;这种“养而不教”的家庭,导致子女妒忌、情绪不安、冷漠无情、放荡不羁的性格,或有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的坏习惯,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情绪。

上面列举的都属于青少年性格的异化,扭曲的人性会给青少年未来的人生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后果。如何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亟须所有的家庭充分重视并身体力行之。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话的原意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笔者觉得把它借用来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父母的理想、追求、品格、行为等等都可能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有意还是无意,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思想、性格,乃至自制力、思维灵活性等都会产生影响。

因而,每一个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社会观:孩子不是私有财产,而是社会的公民,未来的人才;其次是长远观:孩子的幸福不在于眼前的好吃好穿,而在于长远的发展;最后是综合素质观:孩子的发展靠综合素质的提高,仅有高分数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力的发展也是不牢靠的。只有从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观点出发,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才会从“学会做人”这个根本性的基础着手去培养孩子,亲子双方的互动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生活和学习的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充分地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个性,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养成美感。让良好的家庭居室环境不仅为孩子提供学习、休息的场所,也使孩子获得与自己的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所在。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它的作用巨大而深刻。法国思想家卢梭对此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创设互敬互爱、温暖和睦、爱而有度的教育氛围,在深沉的爱中对子女要有要求、有期望,并巧妙地渗透着督促和鞭策;创建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家风,在思想道德、学习劳动、生活休闲、信仰理想、是非价值、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身教重于言教”,作子女的表率,因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所有家庭教育的成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希望。愿所有的家长及早地唤醒自己的理

智,走出误区,回到家庭教育的良性轨道上来。梁启超曾说:“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移用一下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家教正则人才正,人才强则中国强。”

参考书目:

高亚兵主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第五篇: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

大家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往往家长也最难为自己的缺陷孩子办好家庭这个学校,当好他们的启蒙教师。在经过一番寻求治疗的努力下,有些家长会变得灰心丧气,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了任何的努力,让子女放任自流,听其自然,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其实,作为家长应该正确面对

现实,儿童的大脑活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伸缩性的。只要创造了适当的条件,一切都能达到并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差距尚没有拉得太大的时候,应及早采取措施抓好孩子的早期教育,差距就容易弥补,或者至少不再急剧扩大。

一、给孩子一份真正的爱,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真正的爱。很多智残儿童家长总感到有这样的孩子会为自己丢脸。再怎么关心他们也没什么出息,对孩子表现为冷漠、歧视、不闻不问。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是你家的烦恼与别人家有点不同,关键在于怎样调整心态,当然,这是不容易的,但很重要!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同龄孩子去比,而是欣喜于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那么一切也许并不可怕。在家里时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讲故事,相互交流信息,把家庭生活搞得和谐融洽,愉快幸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赏识教育”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老师,把自己全聋全哑的女儿培养成了一名赴美读研的大学生,也许大家觉得这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这个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周弘老师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他的女儿周婷婷在1岁半时因药物中毒导致双耳全聋,当他从医生那里得到这个噩耗时,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已记不清自己是怎样抱着婷婷回到家的,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周老师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在婷婷身上,他说:“我专找孩子的优点。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我们做家长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其成为燎原之势。这么夸张?记得我第一次给婷婷做应用题,十道只做对了一道。也许这时候有的家长巴掌早就过去了。但我没有。错的地方不打叉,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勾。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哎。’小婷婷听了这话,自豪极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的多,升初中考试,数学考了99分。”这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对自己缺陷女儿的赏识教育,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取代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取代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的并影响子女成长的温暖和亲昵的情感。周老师说:“要让孩子幸福,你就必须处于幸福状态,要让孩子自信,你先必须自信。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来到人间。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的。”

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逐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我在学生的家访和与家长们平时的交谈中,常常听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笨,如何如何不行,有的甚至会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笨蛋”,也有的家长会羡慕班里其他的孩子,说哪个怎样怎样好。可能家长在说这些话时是无心的,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却会留下阴影,孩子慢慢会觉得自己就是笨蛋,什么事情都不敢做,包括对学习也就不感兴趣,即使在做题目时也要做一道问一道“老师,对不对呀?”,明明是对的却不敢肯定,“为什么?”因为他们太缺乏自信,太需要赞美和表扬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我们作为孩子的教育者,要立体地看待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他的智商低一点,就和“笨蛋”联系在一起,即使他在学习方面不行,我们也要看到他其他方面的闪光之处。我们班里有个叫小钱的同学,去年7月刚刚毕业,他转来时已经13岁了,除了写自己的名字,别的什么都不会。但是,他特别喜欢运动,他的身体协调性很好,做什么动作都很到位,于是,我让他做体育小组长,上活动课时带领同学们排队;冬季晨跑时让他带队跑;学跳高、跳远、跳绳等动作时给大家做示范。这样一来,他的积极性可高啦!在同学们当中也特有威信,下课都喜欢跟他玩,我顺势引导,“你的体育这么棒,要是在学习上也能有这股劲,成绩肯定会赶上去的,老师相信你。”果然,他上课不再睡大觉了,当时学第一册的就他一人,我就在每堂课上抽些时间单独教他,从“5以内的加减法”开始教起,用小棒、卡片当教具,他的悟性还可以再加上肯认真自己做,这样一对一的教学,到学期结束时,已经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机会还真会优待有准备的人,2005年5月,嘉兴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海盐召开,残联来我们学校挑选运动员,我就把小钱报了上去,结果他获得了游泳和100米两个项目的冠军、跳远的亚军。后来,在05年暑假的浙江省残奥运动会上又获得50米自由泳和100米自由泳的双冠军;在全国首届特殊

下载青少年心理讲座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心理讲座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进孩子的心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论文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认识和走出这些误区,对于培养好我们的下一......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您会对您的孩子实行那些教育方法呢?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告诉我们,背单词,背唐诗,学算数,这些智力上的教育。您是否想过,幼儿早期的家庭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智力......

    “走出心灵的沼泽”大学生心理讲座心得

    “走出心灵的沼泽”大学生心理讲座心得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化环学院于11月18日下午在1教学术报告厅为全院学生举办了心理讲座。政法......

    创业女性如何走出心理误区(精选合集)

    创业女性如何走出心理误区 女性创业如何走出心理误区,在创业风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国胜利的女商人或女企业家为数不多,成大气者寥寥无几。专家认为,要害是关键是女子在创业......

    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引路灯——读《教育有道,耕心为上》有感荷塘小学六年级袁洪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拥有心对心的尊......

    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教师的信条。多少年来,为了架起师生间相互依赖的桥梁,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我常利用班会、队会给同学们......

    走出面对老板的心理误区

    走出面对老板的心理误区 笔者曾在企业主持招聘面试,对应聘主管以上职务的应聘者总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企业老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得到的回答虽五花八门,但大都包含:会......

    感悟直销内涵,走出心灵误区(最终版)

    爬山要懂山性,游泳要懂水性,做直销要懂人性。直销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人性的事业,然而很多人在从事直销很久后,依然没有感悟到直销至深的内涵,走出心灵的误区。这些误区促使很多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