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
从教学反思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的解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叙事记录多,理性思考少.教学反思仅仅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的、叙事性的记录,既不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深层次分析,也不对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2.独立自省多,互动交流少
教学反思仅局限于自我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评价,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很少走出去,请进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反思成果。
3、重教轻学的多,综合分析的少
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层面上,很少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及学习效果。
4、失败教训多,成功经验少
只有在感到教学失败或不顺时,才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某些失误进行自责,作出反省,而对教学的成功之处却很少加以总结和提炼,即使是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的灵感,也常常被不经意放过,或者仅仅限于一时的满足。
5、关注课后的多,重视课堂的少
习惯于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对课堂上已发生的既成事实的一些问题作出反省,而忽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的及时反思和调控。
二、问题诊断
1、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教学反思缺乏主动性,他们更多的是把教学反思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只是为了应负检查和考核,这样的教学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也有的老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反省,属于个人行为。无需与他人交流;还有的教师既怕向别人展示成功,恐有张扬之嫌,又怕在别人面前暴露问题,恐有失自尊,因此采取自我封闭式的反思,不愿与他人交流。
2、功底不实
部分教师既不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很少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其中除了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等一些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深奥难懂,又远离实际,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不大,因而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二是认为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足以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因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少动力。另外,再加上部分教师很少有机会聆听专家报告和指导,又难于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活动,导致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由于缺少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作支撑,教学反思难于有实质性的突破。
3、策略缺失
面对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内容和环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知道哪些需要教学反思,又该如何进行反思,这也正是目前教学反思中最普遍的问题。由于在教学反思方面缺乏应有的策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仅关注点狭窄,而且往往是泛泛而谈。这种既没有广度又缺少深度的教学反思,基本无法体现教学反思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应对策略
1、提高认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反思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学中必然存在得与失、成与败。敢于正视教学中的不足,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是一种反思,感受成功并对其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活化也是一种反思。反思既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需求,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理应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特征上看,教学反思是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通过认真地反省和自悟,从而总结并提出个人对教学的理解。但个人理解毕竟有局限性,再加上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个体单独进行的内省反思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对话、交流,征求不同意见,倾听多种声音,则可以启迪思维,清晰思路,深化认识,使反思更深刻、更全面。所以教学反思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集体的智慧。
2、努力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反思
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理性思考,它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效。一方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仅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足作出科学地分析和合理的改进,促进教学日臻完善和不断提高,而且帮助他们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使之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能不教师提供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新观点,拓宽教学反思的思路,开启教学反思的智慧,使教师能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日常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坚实的理论基础既是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广大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有关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自学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剖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反思的深度。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多读一些与化学教学有关的专业杂志,多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多聆听专家学者的指导,多汲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3、加强研究,用辩证的观点引领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验者,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建构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感受、收获与期待不仅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会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必须综合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刻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理性思考。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是否有利于学生经历过程和学会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和有意义的价值观;教学评价的形式是否具有激励性,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是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可以感受成功的机会。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教师只能经常用批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只有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教学反思才能有力度、有成效。因此不回避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认真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加以改进,是大多数教师能自觉进行
教学反思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动力。但教学反思的意义及其价值并不仅在于此,教学反思还应该特别关注教学中的成功之举和创新之作。教师要做教学的的有心人,对自己在教学的亮点和精彩、灵感和顿悟也应该在课后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认真加以总结和提炼。这样长期坚持,日集月累,不仅会为自己的的教学增添更多的自信,而且还将为自己日后的教学集累更多的宝贵经验,为形成自己的的教学风格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由于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学生,谁都无法准确预知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也都难以全面把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结束之后,经过亲身体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一定比备课时更深刻,对如何实施教学也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将这些认识、感受和思考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和记录,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也有利于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尽可能减少失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课后反思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应该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反思,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教学方案和调控教学进程,以减少教学失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善于反思并勤于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广大化学教师应积极参与以教学反思为主要方式的样本教研,经常地并自觉地用心对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列举出你的课堂中的三个优点。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②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
列出在教学中你想要改变的一件事情,你想如何改变?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加快课堂节奏.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是人尽皆知的学习方法,而且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常这样要求学生,学生也知道要这样做才会取得好的成绩。但实际的效果却不甚理想。问题在于,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我们都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有学习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是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成就感是学生获得动力的首要因素。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然后能够应用它解决问题,取得好的成绩,使其成功的愿望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感,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兴趣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而学生在建立最初的知识体系时不会无端的对物理公式或概念产生兴趣。即使有,也是难以持久的。因此,仅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是不够的,仅告诉预习的重要性也是不够的。没有督促,没有成功的吸引,学生不会主动去完成预习任务的,也未必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教师不但要强调预习的重要,还要定时检查预习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坚持一段时间后,有望学生会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个人实践表明,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充分预习课本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课后的基础练习题,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定义和公式等。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目标明确具体,老师讲课时就事半功倍,学生听课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通过预习减少了教师对一些简单概念的繁琐解释,平时一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在充分预习后只需半节课或者更少,可节约出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基于以上认识,要提高教学效率,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并在预习后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在没有形成习惯之前,要认真的督促,检查和落实,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二、取消书面作业,实行课堂练习
通常的物理教学都是教师讲解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老师批改作业。这样做看起来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然后独立完成作业任务,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若每个学科都一样的做法,势必占用学生大量的课
外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结果却不尽人意。
如前所说,对于课本后的练习题,学生完全可在预习时自行解决,即使少量题目有困难,教师也只需略加指点即可,没必要让学生浪费大量时间抄题目做题。事实上,很多老师可能发现,学生在书面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时,几乎没有什么困难。这样的书面作业不能正常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并且降低了有效信息反馈的速度,不利于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实行课后练习在课堂解决,而且可能的话,就在当堂课解决,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学生切实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课外时间可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或完成适量有一定难度的其它练习题。
三、改变测试方式,进行课堂测验
取消书面作业,是不是不让学生做作业了呢?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和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取消书面作业,只是免去学生抄写题目的过程,把课文后的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节约出时间完成更多其它练习题,力争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取消书面作业是为了做更多的“作业”,并不是不要学生做作业。我个人的做法是:编制单元练习,进行课堂测验。即每完成每一章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马上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测验。
1、根据课程进度将每章分成几个小的单元,事先准备好单元测验试卷,每完成一个单元就用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小的测验。
2、课堂测验卷的题量不宜过大,试题难度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以中、低档难度的题目为主,一般以10题左右为宜。
3、快速反馈测验成绩。学生对测验的成绩是很重视的。考得好会感到欣喜,信心百倍;考不好就会引起自责。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其反省,多加鼓励,使其奋发。而每次测验后及时评讲,从考试到反馈不超过一天,这样可使学生得到快速的有节奏的训练,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既巩固了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又锻炼出考试的技能和技巧。
上述以测验代替课外作业的做法,教师投入较多,工作量不但没有减少,反
而有所增加,所不同的是,教学效率确实可提高不少。
四、改变备课方式,调整课堂节奏
一般备课都是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安排好教具和实验,然后教师按计划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课堂上教师有讲、有问;学生有思、有答。课上得很完整: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点讲解清,学生听懂。但可能有一点美中不足: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听课或回答问题,而没有得到动手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结果往往是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课后面对题目时却又无从下手,听得明白却不会应用。我认为这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关。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备课和教学节律两方面入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步骤时应有预见性,尽可能在每一节课都能有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手脑并用。
备课时先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若干小块。教师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概念后立即让学生练习,之后再进行下一概念或者规律的教学,再练习,再讲„„,如此循环,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现行高中物理组第二册《电磁感应》一章第一节中,首先引入磁通量的概念,然后是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教师可以在完成“磁通量”概念教学后先让学生做两三道练习题以巩固所学,再用磁通概念来分析和解释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归纳实验后,再让学生完成课后的相关习题。这样一节课中就有两次课堂上的练习,达到让学生手脑并用的目的,而且不必把课后的练习题留到课外,减轻学生和老师负担。
这样备课和上课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和练习中,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其应用的方法和规律,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灵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课堂容量也比平时增大,节奏感增强,避免课上松懈课后紧张的不良现象。
五、进行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努力上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败,容易丧失信心,这就需要适时的加以鼓励,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肯定会取得进步的。同时,要经常对学业失败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重拾信心。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成绩,可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指导的另一个方法是让成绩好的学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把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与全班同学共享。事实上,学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的建议,他们有共同的出发点和共同的心理特征。学生间的交流,对成绩突出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使其更自信,同时产生自豪感,提供了持续努力的动力。
第二篇: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也导致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就显而易见,由以前的黑板板书变成多媒体的展示。在多媒体普及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出现。所以本文就现代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本文主要就多媒体制作、多媒体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性、多媒体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四方面提出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并以其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喜爱。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现就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浅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在课件制作上,粗制滥造,随意下载。有很多老师喜欢到网站上去下载课件,然后“东拼西凑”地组合成一个课件,甚或是看到一个还满意的课件就直接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的教学步骤似乎符合教学的基本常规,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课件有些杂乱无章。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注意进行优化。Ppt视图背景应统一,风格最好与课文的主题相契合。在制作内容上,应该注意内容的条理性与简洁性,不能什么内容都堆砌上去,尤其注意不要把课本上已有的东西在放到幻灯片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幻灯片中 1 文字的字号与颜色应统一规范,可以选择易于接受的颜色进行编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在课件的使用上,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些老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得很好,所以课件中总会插入一些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声音,这些固然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也会削弱学生思考的能力,而一味地去关注图片。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欣赏图片,图片这时占据了“课本”的主人地位。曾经听过一个老师公开课上的《杨修之死》,她先从导入入手,然后作者作品简介、字词过关、整体感知、探讨研究、拓展延伸。整个课堂教学程序严谨而又流畅,但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板书课件完全代替了板书,老师成了幻灯片的播放者,学生成了欣赏者。若是这样。便人人都能做老师了,只要会播放幻灯片就行,照着幻灯片念一遍内容即可。而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的辅助工具,绝不能代替了老师。比如在作者作完成品简介时,我们应该做的只是对课文注释的补充,字词过关应采用填空的方式完成,以免去我们板书于黑板上的时间浪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三、在课件的辅助性上,课件完全成了教师的“代言人”。比如英语单词的朗读上,有的老师在网上一下朗读,自己在课堂上就完全不进行示范朗读了,而一味地“交”给了课件的录音朗读。这种情况发生在语文老师身上也不少见,整篇整篇课文都是录音朗读,甚至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未听过自己老师的朗诵。而作为这两门语言学科,朗读很重要,老师的亲自朗诵不仅展示语言类教师 的基本素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理工科类教师,经常会遇到绘图等情况,可现代多媒体也能制作图形的绘画、物体的变化等,于是老师变成会操作电脑画圆柱,在黑板上却画布出一根直线。作为一个理科老师,这些能力难道可以消失?现代社会的老师。不仅要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要更能把黑板字写好、图画好、课文朗读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四、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显得本末倒置。下面是一小学老师讲的《坐井观天》课例:
师:这节课,两个动物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他们是谁呢?
(课件展示:一只飞翔的小鸟和一只呱呱叫的青蛙)
生:(很兴奋)小鸟!青蛙!
师:可是,小鸟和青蛙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你们想知道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听故事《坐井观天》。
(大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动画演示,并配有课文朗颂带)
生:(抬头看着大屏,津津有味。)在这个教学导入片段中,教师利用课件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较好的效果。但近十分钟内,学生的教科书始终搁置在一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通读教材的情况下,就直接向学生展示与课文配套的演示。虽然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文本的内容并非是由学生通过阅读而感知,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而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特别是低段的阅读教学,只有在文本中字、词、句上下功夫,才可能产生实效。
多媒体教学确实在现代教学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千万要弄谨记它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如果教师正确地使用,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事倍功半。
第三篇: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外部支持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1.强化师德教育。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如对学生的冷漠、报复、体罚等,反映了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总想用种种手段刁难学生,在心灵上伤害学生,反映了某些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因此,学校强化师德教育,使每个教师都能以讲师德为美,真正以热忱对待每个学生,以真情爱护每个学生。
2.加强尊师爱生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热爱教师,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有裨益,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良好心理的形成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关心教师生活。学校领导要不断地深入到教师中间,对教师的性格、家庭等了如指掌,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对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4.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要想方设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教师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使教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化解种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自我调控
1、转变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2、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
3、悦纳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好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4、拓宽心胸,寻找心理平衡点。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拼搏进取,要知道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法则,只有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才能适者生存。一味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像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是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5、换个眼光看周围的人。比如班里的后进生,各方面发展都很不理想,我迫切地想要转化他们,步步紧逼着他们进步,他们却往往“刀枪不入”,双方的较量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搞得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后来我接触到班级结构“三分之一”理论,即根据学生水平和表现可分成三等分,优等生三分之一,中等生三分之一,后进生三分之一,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这下我的心里舒坦多了。人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头顶上都有一片蓝天,每个学生脚底下都有一条大路,气质、性格、态度、情感、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要走不同的路,我不必为此而杞人忧天,也不必死拉硬拽逼着他们走进优秀的行列,不如教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而且人是会变化的,有的学生今天学不好,说不定他明天会突飞猛进后来居上。即使他永远也学不好功课,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也许他以后走上社会却能如鱼得水。经过这样的心理调节,我实现了心理平衡。心理一平衡,竟然发现后进生也不那么讨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变得有趣了许多。
6、学会放松。会休息才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是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同时,也应增强自控能力,合理释放情绪,在适当的情况下多找好朋友谈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心情抑郁不想做事时,请选择放下,想休息就休息,想娱乐就娱乐,美国斯坦福大学都要求学生不追求十全十美,何况我们教师呢!
总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定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浅谈高中美术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浅谈高中美术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浅谈高中美术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78-01
高中美术课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媒体”也逐渐多了起来。美术教学中的“媒体”由从前的教科书、范画、挂图等传统媒体发展到现在使用的幻灯、DV机,VCD、DVD影碟机、电视、电影、实物投影仪、电脑及其课件等现代媒体。这些媒体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并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大量运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制约其进一步、深层次的发展。
一、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已将高中美术教材划分了必修和选修九个模块。在这九个模块中,《美术鉴赏》是以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文化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属于理论课。这类理论课,即使有相关技能的介绍,也是由某个画派所延伸的。因此,鉴赏课上采用现代媒体教学是非常合适的,且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信息,使学生在整堂鉴赏课中目不暇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
细品味作品。所以,教师在制作美术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既要注重扩大教学信息量,同时也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主有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美术课中的优势。
二、不能正确处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就目前而言,我们教育对象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该是专业的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做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所帮助的终身有益的教育。高考中的基本能力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日常的美术课中,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地与高三接轨或寻求课堂上的轻松和谐,不惜大量把语文、音乐、生活
等知识引入美术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但是这些相关知识在什么时候用?要不要用?如何恰到好处?就是一个关键。笔者认为高一的学生没有必要渗透这些东西,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高二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有节制地渗透一点。高三学生在这些方法可以多渗透一些;总之,不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效果,使美术课堂变了“味道”。
三、过于求新求异,丧失学科特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体现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置于恰当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有利的条件。所以,教学课件制作的科学性、艺术性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但是,教师在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
中很容易顾此失彼,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一类顾此失彼的课件多表现为画蛇添足,喧宾夺主。比如: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术,将展示的绘画作品周围制作了一些不停闪动的小动画,这些动画不仅没有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作用,反而分散了学生欣赏绘画的注意力。这些“花哨”“好玩”的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识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己学习”,不是不要教师教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对与错。一方面学生美术知识、经验积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由他主到
自主也需要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一个渐进过程。自主学习老师不是没有责任而是责任更大了,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对重要的知识点不加以引导,学生表面上自主,实际上则是一种自发和自流的状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任何教材和教具都必须经过教师的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其原有的作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电教理论,熟悉多媒体的操作步骤,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并将操作与讲解融为一体,从而使课堂结构更加完美。
第五篇:走出教学设计的误区
走出教学设计的误区,追求课堂教学的真谛
在今天上午的视频学习中,我们聆听了来自北京的两位教育专家杨润泽和黄京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所做的精彩讲解,观后,收获颇多,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自己所了解掌握的一些情况,对思品教学设计上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总结。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设计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日益凸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把握不准确,致使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陷入误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割裂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
很多老师过多的看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忽视了情感目标的培养。也不乏有些老师一味的强调情感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三维目标是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中都需要贯彻落实的一个整体目标,但是目标在落实的时候应该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二、在课堂活动设计上,重形式,轻失效。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积极更新观念,将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改变了满堂灌的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是为了活动而去设计活动,致使有的活动脱离教学目标,与教学主题关联不大,还有的老师为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设置的活动次数频繁,形式多而杂,学生忙的不亦乐乎,但是最终却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活动的设计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据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必须要让它的存在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是不能杂乱,教师在活动进行时要适时进行引导、调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较为单一
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是以讲授为主,课堂氛围不是很好,教学效果不理想。
作为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接受能力。特别要选择使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利用多媒体手段等,将抽象概念和观点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重预设、轻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预设,讲什么,怎么讲,甚至提问什么问题,让哪些同学回答都设计好了,教师讲课好像在背台词,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在“作秀”,这种情况在一些观摩课优质课中出现的比较多。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子走,对于教学过程中即时的生成不重视,有的听而不闻,有的一带而过,就怕“脱轨”,教师的做法导致了学生只能是帮助老师演戏的道具。
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留出参与、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要凭借一双慧眼和自己的才智,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适时引导,及时评价,有效利用课堂中的即时生成,以弥补预设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华而不实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众多可以借助的教学手段,老师利用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让枯燥、抽象的只是变得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老师过分的依赖这些手段,一节课围着电脑转,自己好像成了一个放电影的,学生成了观众,还有的老师在课件设置上过于花哨,转移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只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手段,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但是用的要适时,要有效,课堂的主人是老师和学生,不能让机器喧宾夺主。
六、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过度依赖于网络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在网上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但也正是网络的这种便利性,让不少老师产生惰性,产生依赖性,不再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不再去认真钻研教材,而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教学设计、教案、课件、习题,甚至不加修改直接为我所用。长此以往,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对于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是不应该全盘吸收,这也违背三贴近的原则,我们应该通过借鉴网络优质资源,学他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从教学设计的误区中走出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实现对高效课堂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