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案(范文)

时间:2019-05-15 00:5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教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教案(范文)》。

第一篇:长征教案(范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新华小学

吴小燕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年上册的第 25 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由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学生太过久远,学生对于为什么长征,以及长征过程中红军所受的苦难根本不知道,也不会理解,所以教学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引导学生对本课做深层次的探究,就需要图文并茂,再现当时情景,于是在授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长征的资料,让他们对长征有个大致了解,而我则做了课件,下载了视频,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的了解长征。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看有关《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短片。【设计意图:为学生学本诗做铺垫】

二、组织纪律。

三、学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一定听过不少的歌,有一首歌你们肯定没听过,想听吗?(放歌曲)是不是没听过?(是)想不想再听一遍?

(想)(再放歌曲)欣赏完歌曲,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你感觉怎么样?想学这首歌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25课七律长征(放课件并板书,学生齐读课题两遍)【设计意图:歌曲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讲解: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它是一种诗体名,分为八行四句,每两行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行为七个字,二、四、六、八行押韵。本首诗中长征是题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昨天查阅的资料来介绍一下长征。(2名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通过查资料既让学生了解了长征的背景,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查资料的能力。】

师:毛泽东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把这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浓缩成了一首诗,(放课件)师读创作背景。(二)出示学习目标(请一名同学读)

师:同学们明确本节课任务了吗?那咱们这节课采取“长征大闯关”的方式也来“长征”一下,看哪组战士最坚强、最勇敢,能取得最后胜利。小鬼们都准备好了吗?【设计意图:以比赛的形式展开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

(三)精讲课文

1、请看第一关:“长征开始”(出示课件,师读要求,请一人读课文)

师:注意“五岭”两个字读音都是三声,两个三声相连到一

起时,前面那个三声就变成二声了,“磅”是多音字。好,现在比赛开始,每组读诗一遍,(教师相机评比)太简单了吧,别太高兴,长征的路还很远,瞧,困难来了:“这首诗是围绕那一句来写的?”(指名回答)

师:它是本诗的诗眼,是本诗的诗魂,起到统领全诗的作用。“远征”说明了什么?(行程之远,时日之长)红军走了多远?(二万五千里)走了多长时间?(两年)在这么远的路途中,这么长的时间里,肯定历经了不少苦难,牺牲了不少战士。“远征难”就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万水千山”真指一万条水,一千座山吗?(不是,它是虚指,代表了红军经过了无数条水,无数座山。师板书)生补充:据统计:红军翻越了18座大山,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

2、“等闲”是什么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生回答)从中感悟到什么?从哪个词感到?应该怎么读?(指名读,小组开火车读)师:同学们读的棒极了,请看第二关“巧渡大渡河” 生:解释“五岭”磅礴“的意思。

3、师:请看图片:这是红军腾越五岭和疾跨乌蒙山的图片,看看这些山高不高,险不险,翻过去容易吗?作者分别把它们比做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红军把很大的山看做是不起眼的细浪、泥丸,从中体会到什么?(红军坚强勇敢,不怕困难,藐视困难乐观的精神)说的真对,男女生对读。

明白老师的安排吗?为什么?(男生声音大,把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读得有气势,女生声音小,就可以吧腾细浪和走泥丸读的简单轻松。)真聪明,这声音的一大一小,就突出了一难一闲。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这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呀!)【设计意图:抓住诗眼,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

4、师:经过了两关,我们每一个小组还是雄赳赳气昂昂呀!落后的小组不要气馁,咱们下一关再见,请看第三关“飞夺泸定桥“(出示课件)

师:在讨论之前,咱们先来了解背景,出示金沙江图师讲解背景。知道了背景,你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生回答)回答的真给力,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就取得了胜利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地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胜利了读——(课件出示泸定桥)问:看到画面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敢不敢从桥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不敢)【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引导朗读,真正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5、师:当时飞夺泸定桥时,桥下是湍急的流水,桥上是燃烧着的熊熊火焰,对面还有敌人猛烈地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红军要过桥非常的(难)肯定会(死伤无数)最后虽然夺下了泸定桥,但可想而知,那次战役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呀!怎么读这句?(指名读)

6、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暖”“寒”这对反义词?(出示课件,指2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是一点就透,确实是呀!(师读课件)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吧!(齐读)【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深刻体会“暖”和“寒”这对反义词的表面和内在的含义。】

7、师:金沙江水流湍急,大渡桥的铁索发出阵阵寒光,但却没有阻挡住红军战士的脚步,这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因为我们红军战士乐观、勇敢,所以我们什么都不怕。我们班的各个小组也越战越勇,现在请闯“第四关”(出示“喜踏岷山图”)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象的岷山是什么样的?图上人们的表情啥样?(高兴)他们喜什么?这句改为‘更喜岷山大草地’可以吗?为什么?(因为爬过雪山马上就胜利了,所以喜;因为草地非常难过,所以不应高兴,况且,过完草地,长征并没有结束)那这句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队战胜困难很有信心)

8、放课件师解释“更喜”的含义。(指导朗读)

师:我们已顺利通过第四关了,稍微放松一下(做课间操)【设计意图:放松一下,使教学张弛有度,让学生学得快乐又轻松。】

9、师:同学们请看第五关“过草地“的要求吧!(师读、学

生小声练读、指名读)

10、师:检查背诵情况,小组加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背诵能力】

师:你们真是太给力了,现在就让我们步入最后一关“胜利大会师”(出示课件,指名回答)齐读本诗,问:本诗押什么韵(an)除本诗外,毛泽东还写了其他三首有关长征的诗(看画面:自由读)【设计意图:拓展提升,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评出本节课比赛结果。【设计意图:有始有终,给学生一个最终结果,使其了解本组的优势和劣势,总结经验,以便日后能扬长避短。】

(五)师总结:毛泽东作为一名军事家、文学家、一代领袖、一名伟人,他还写了许多诗词,课后收集一下他的其他诗词。(伴着七律长征的歌曲下课)【设计意图:以同样的歌曲结课,既是对本诗的一个良好的巩固,又使课堂首尾照应,非常完整】

板书:

七律长征

不怕(大山图)只等闲

(流水图)

乐观

无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回想孩子们那激情澎湃的面庞和那饱含

激情的读书声,我觉得能取得如此成功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是:

1.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前,我播放了一段《长征》这首诗的朗读视频给学生看,片中深情的诵读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导课时播放了长征的歌曲,让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了解了长征的艰难。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整节课,课件贯穿始终,图文并茂,让学生有着直观印象,从而对本文的中心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2.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3以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热情

长征对于小学生来说很久远,为了教学不枯燥,本节课我采

取“长征”的比赛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学起来是热情高涨,学得快乐、学得轻松。

回想这节课,欣慰之余也感想颇多,作为教师就应该想学生之所想,竭尽全力,采取一切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手段,去为学生服务,去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造就全方面的人才。

班主任如何管理学生

班主任是一个令同学们既尊敬又敬畏的角色。班主任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当任班主任的教师深有体会,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我认为当好一个班主任应该这样做:

一、对学生多一些指导而少一些指责。

二、对学生多呵护而少呵斥。

三、对学生多管理而非管教。

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相信你一定会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班主任如何开班会

开班会是一个班主任必不可少的课程,我一直主张班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教育意义,又不乏单调、说教,所以,开班会应该这样做:

一、准备充分。

二、要有教育作用。

三、教师语言要生动幽默。

四、教师提出的方案要准确有力。

五、教师态度要真诚恳切。

六、所做班级决定要有所实施,有所评价。

让我们为当一名优秀班主任而努力吧!

新的课改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多认少写,认写分流,认写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分进合击”。其中“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这一理念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怎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呢?

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喜欢汉字,从而产生识字的愿望。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常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教学方法来促进孩子们识字,常用的游戏活动有:画一画、摘苹果、开火车、猜字谜、我说你猜、送生字卡„„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游戏能让学生多次与新字见面,课下,我还常利用给孩子们讲到故事的高潮处戛然而止的方法,来调他们的胃口,以促进他们主动识字;在生活中,更是让它们通过看电视,看广告牌等活动来增加他们的识字量。

此外,我还会寻找一些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儿歌、童谣、童话、寓言等读物,鼓励学生去诵读、积累。每星期一周会课都会对上个星期的识字量进行检查与评比,评出本周的“识字大王”。这些做法,通过实践证明,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从而大大促进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将会不断地去探索、去寻求更好的、更为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得到广大语文教师高度的认同,新课程实验激发了教师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但是,对新课程先进的理念和

方法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一个过程;新的理念和方法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需要实验和创造,需要有一个过程;彻底摆脱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惯性,对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继承和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加之,考试评价的配套改革不能及时到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行为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影响着教学。因此,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遇到很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积极地面对,也需要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给予很好的解答。

1.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没有被普遍采用

课程标准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有的地方并没有真正领会。有一些地区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有的地区对这个精神的实质并没有完全领会,还存在着拼命做题,题海战术的局面。很多老师对新课程理念领会得深,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不理会外在的阻碍,他不怕各种检测,反正学生是肯定做得好的,他有他的底气。我们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板子不能只打在老师身上,但是老师要重视这个问题,需要特别重视学生读书,落实“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学生阅读趣味与品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建立相应的指导、考核和管理制度予以保障,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支持。

2.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倡导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有些老师依据这些理念设计教学的时候,变成了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如一节课,前半段围绕着文本的解读,学习工具性的内容,后半段再联系实际,要给这节课加一个闪光的尾巴,赋予一定的人文内涵。这样上半节课工具性、下半节课人文性的做法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曲解。

3.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还未成为普遍行为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还未能真正成为普遍的行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只是在起步阶段,综合性学习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倾向。合作学习就存在着这种误区,动辄就开展小组讨论,讨论不到一分钟就打断,下边可能又一个讨论。合作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这个内容有没有必要讨论,对这些认识得都很肤浅。没有学生的独立学习,他们的大脑还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对文本没读过一遍,就要坐一起讨论,这种合作学习就是形式。

4.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没有太大的变化

较多教师的“灌输式”、“告诉式”教学行为没有太大变化。有些教师力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可师生“平等对话”流于表面形式。认为我告诉你了,你记住了,你再把这个结论回答出来,就算掌握了。至于师生的平等对话的学习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5.“对话”还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简单地理解对话,把对话理解为一连串问答,一问一答,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学过程中,学生、老师、教材、教材编者等构成了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对话的基础是民主平等,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对话的前提是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解决;对话的核心是探究,是学生主动积极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老师参与对话、组织引导对话。对话其实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如果老师仍然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控制教材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无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地简单地应付于完成老师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探究性学习,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6.教师的专业素质还不适应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

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除此而外,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在比较重视教师的说话、写字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这很重要,但教师的学养也很重要,课堂上有许多问题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

此外,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思潮,浮躁的社会风气、舆论的炒作,也不时地影响甚至干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大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师水平相对薄弱,也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学习心得

通过一个多月的继续教育学习,我从网上的专家、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与知识,也从别的老师的作业、日志、话题中汲取了许多营养,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巧妙的做法等,弥补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虽然学习的过程非常短暂,但学习效果确实实在而有效的,通过学习,是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要掌握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熟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真正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有一个乐观、向上、平和的心态,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引领学生。

箭在弦上,也可不发

曾看过一篇文章《箭在弦上,也可不发》,颇觉有道理,虽过去很多年,仍是念念不忘:确实如此,路在脚下,就一定要走吗?箭在弦上,就一定要发吗?

做人做事,一般都讲究“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该出

手时就出手。因此这就被人们奉为师人生的动态美、前进的风向标,却浑然忘却了:冲动是魔鬼。

我认为:有些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能逞一时之快。一味急于求成,约略等同于宋人的“拔苗助长”,只会让本该“冬眠”的也可不发,变成了“惊蛰”的不可不发,其结局往往很悲摧。就像帝王蛾的幼虫,身体通过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其成就双翼的关键,外力的强助,只会让他永远丧失飞向天际的机会。所以,凡事,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才是上上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事更要深思熟虑,不要只看现象,而忽略本质,不能简单而又粗暴,才能育出最美的花朵。

第二篇: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第九册第25课。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

感受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感情.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视频及其歌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诱入“难”字:

师:同学们,这几天真冷呀!你们上学有什么困难吗?(生答)你们学习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面对的呢?

【看似聊天,却为突破难点埋下情感基石,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大胆地表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但由于课前时间有限,教师一定得把握住时间,引出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二、铺垫背景,“难”字入题:

1、难字入题:

师:同学们,刚才听你们说得情真意切,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希望大家如实回答(课件出示):

【学生必然情不自禁地惊叹:难!相机板书大大的“难”字】

师:是呀,这看起来,真是一个任务比一个任务难,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可是,你们知道吗?中国工农红军曾面对过比这更难的事情:

2、出示长征地图,了解长征路线.边演示动画边讲述,介绍时代背景:

(课件图片解说词: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短短一年,跨越十一个省, 二万五千里,相当于38次徒步到武汉,521次步行到宜昌,2500倍宜化到学校的距离!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

【由于图片加上路线动画示意,再加上抑扬顿挫地解说,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氛围,对红军面对的艰难险阻发出更强地惊叹声,结合自已现实生活中困难地对比,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以震撼力!】

师: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长征的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3.学生介绍毛泽东资料.4.引导学生简单介绍七律.(相机板书课题及作者)

三、初读全诗,入字入词.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让我们一起突破今天学习中的第一道难关: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边读边注意其中的生字及多音字。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在读中正音,认识生字,强调多音字,【为节约时间,利用课件展示出要求认识及会写的生字,列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强调记忆。虽然全文仅仅56字,其中却暗含极多的多音字。若稍不细心,便不可能找齐全,学生在接受检查的一瞬亦会引发对自己细心度的反思。】

4.鼓励读准,强调读诗节奏.四、品读全诗,入境生情.(一)感受难:

1.(指着已板书的大大的难字)问:通过读,你发现了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在文中圈出:

远征难:万水千山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2.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出示: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适机拓展:“万千”这里不是实指,请说出用“万千”形容很多的四字词语。(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3、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强调先前的板书:难)

(二)感受“不怕”。

1.但红军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呢?诗中毛主席只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2.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3.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4.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用粉笔画一画五岭)【通过画,直观感受五岭的逶迤】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二十几个狼牙山那么高。(指名粉笔示意画出高大磅礴,结合图理解词语)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画一画)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听,看一看。

13.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边放边解说:

(解说词: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透过“暖”字,你感受到了毛主席与红军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在系列图片声音与激情配音解说中,学生已明显表现出兴奋快乐,难点在不知不觉中突破!】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请看:(课件展示大渡河与铁索桥图片与拓展题)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截取极少段飞泸定桥的悲壮录相,点到为止,烘出气氛】

17、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

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8、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难道这只有这些困难吗?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乐观主义态度。】

19、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20、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五、诵读全诗,升华诗情。

1、范读欣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视频,带给学极大的震撼力,充分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气势,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诗中,用自己的激情个性地演绎情感。学生个个激情高涨,准备尝试,将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2、感情朗读训练.(突出字眼,试着体会伟人胸襟,强调个性化朗读。)【重点强调“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等词语情感体现。】

3、<<长征>>歌曲播放,学生谈感受及眼前浮现出的画面.【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力的特点,此时,基本已处于疲惫状态,但在歌曲的背景视频中,加上音乐与诗的完美融合,学生再次全身心被吸引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对诗意再次形象化,让诗情再次升华,让这首短短的五十六字诗,深深地铭刻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达到人人当堂能背的效果!】

六、互动巩固,内化情感.同学们,学完了全诗,我们被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也被伟人的胸襟深深的感动着,面对生活中的小小难题,我们汲取了极大的勇气,让我们鼓起勇气,克服我们这节课最后一道难关,大胆地把全诗背下来,大胆地克服我们班胆小的毛病,找同学,找老师,去背一背全诗,好吗?

【学生的激情在课堂的尾声再次被点燃,红军大无畏的精神舞下,原本胆小学生,也大胆地找同学展示、找听课老师背诵评等级,由于诗短小易记,加上煸情地引导,学生背完后拿着陌生老师的评定等级的书本回到座位时,脸上洋溢的是一种胜过红军越过雪山后的激动与自豪!】

七、总结全诗,延续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如今,我们不需要再去用双脚重走那条长征路,但要用长征精神去面对人生的“长征”中的各种困难!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怎样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写一写,并收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读读。

【结尾与开头呼应,将自己感受到的红军藐视困难大无畏与乐观主义精神,充分运用于生活之中,充分显现于自己的习作之中,让情感延续,让精神延续,让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一次区级同课异构竞赛课中的教学设计。由于本班学生胆量很小,不爱发言,学困生较多,在有过一丝犹豫之后,仍然选择了用他们六十三人参加比赛。在没有经过任何试上及“演练包装”修饰之下,这节课不经意间,把学生带入了情感体验之中,最终把我自己也带入了那种“大无畏”的境界!尤其是在最后几个环节,濮存昕的朗诵之后,有点音乐底子的我即兴在学生们的感情朗诵中,夸张地充当了一回“指挥家”,和学生们一起进入了诗的气势之中。最让我惊喜的,便是竟然有那么多孩子大胆地去找那些陌生的老师展示评等级。课下,看到几个特差的孩子,也欣喜若狂地捧着课堂上得到的外校教师签名与“A”,不停地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着继续背诵全诗,整个幸福与自信从他们眉稍一直弥漫于我的心头!

其实对于我来说,每次参赛,课堂设计也只不过是根据学生个性及接受能力支起的一个框架,真正的细节也只是由学生带动着我随时变更的,甚至在课堂操作中面目全非。但课堂教材深记于心,重点难点紧拽于手,使其贯穿于始终,层层深入地隐于每个问题和活动之中。找准起点,把准尺度,精炼语言,挖出深度,靓出激情,但并不苛求“完美展示课”,是我洒脱的个性。感觉到学生已享受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自己也便享受满足了。因为,在我心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我对自己课堂评价的根本尺度。六年前,我也曾上过这课的优质课,赛前追求却完全不同了。突然顿悟,上语文课,如同练功夫!虚有花拳绣腿,空有一副架式,或是一味模仿硬搬,是无法达到一种境界的!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反思中探索,“内力”才会不断增长。

第三篇: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学简案

大公中学胡文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掌握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及意义,总结归纳长征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自觉地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二、重点难点

1、红军长征的经过

2、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教法

讲解法、比较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和故事穿插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情境导入:边播放视频剪辑《十送红军》片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歌曲提出问题:

(二)讲解新课:

一)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的经过

3、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的内容

2、遵义会议的意义

(三)扩展与延伸

1、总结归纳长征精神

2、集体朗读:《七律·长征》

五、小结

第四篇:《讲述长征》教案

《讲述长征(上讲)》讲稿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在历史课堂上,用两节课的时间,为大家《讲述长征》。让我们跟随红军的脚步,踏上漫漫征程,走遍万水千山,走近真实的长征。

一、危机苏区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连续遭受了天灾人祸,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长达好几年的军阀混战,战争造成上千万的百姓流离失所,逃离家园。

而就在这一片凋弊的国土之上,还有几块美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建的苏区。在这些苏区里边最大的一块,就是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那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年纪最大的代表是一位裹着小脚的6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接到开会的通知以后,步行了一个月才到达瑞金。当时的百姓和共产党人对红色政权抱有极大的热情。

但是,国民党、蒋介石是绝对不允许苏区存在的。从1930年底开始,蒋介石调动大军对苏区进行围剿。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毛主席为红军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所以在前四次反“围剿”的时候,蒋介石不但没有把苏区消灭掉,而苏区还在不断扩大,红军还在不断地壮大。

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由于国民党在上海制造了白色恐怖,临时中央被迫由上海迁至瑞金。临时中央的总负责人是博古,他到达中央苏区以后,无疑他掌握了党、政、军的大权。几个月以后,中央苏区又来了一个人,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叫李德。两个完全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权。原本擅长运动战,游击战的红军,被迫在李德和博古的指挥下,打城市攻坚战,堡垒攻坚战。事实证明,这是把红军导入一种险境之中。

那么此时,创建了中央苏区,创建了红军的毛泽东在做什么呢?那时毛泽东的职务只剩下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只是一个行政干部,只能管管选举问题,扫盲的问题,农作物的搭配的问题,苏区年轻人不要那么早结婚的问题等等。

1933年9月,也就是红军长征前一年,沿着苏区边界,枪炮声隆隆作响。蒋介石坐镇南昌,集中10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这个时候,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苏区的北部门户广昌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广昌是不好守的,前边都是开旷地,国民党的坦克可以没有阻拦地往前压的。结果红军官兵坚守了18天,最终广昌失守。

广昌丢失意味着中央苏区的大门打开了。这时候,传来了一个更加令人揪心的消息,国民党准备向中央苏区的核心瑞金城发动最后的冲击。

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喜欢吃鸭子。他住的房子是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边稻田里全是鸭子。但是,最近几天,红军官兵发现,鸭子越来越少,独立房子开会的人越来越多。独立房子这时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但是这次会议没有留下任何的会议资料,但是这个独立房子这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是无可置疑的,就是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换句话来说,就是红军要进行长征了。

二、出征准备

要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作为一个军事行动来说,这是万分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后方”没有了。那么,红军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首先是弹药。在转移之前,他们最需要的是手榴弹,于是兵工厂的同志们就没日没夜地加班生产。李德曾经检验过三颗手榴弹的质量,在一个空场实验手榴弹的制造质量,一颗刚丢出去,半天不听动静,等不急了,走近前去,“嘣”的一声就裂成了两半,没有一点杀伤力。再扔一颗,这次更惨,死活不爆炸。第三颗扔出去了,这次爆炸了,声音也不错,但是爆炸的时间不对,刚离开手就爆炸了,差点没把李德炸死。李德当时很高兴,对兵工厂的负责人说:“亲爱的同志们,今天三颗手榴弹,第一颗成了两半,第二颗没炸,第三颗爆炸了,说明你们的成功率是50%,你们能保证这个比例吗?”红军干部咬咬牙说,行!就是这些兵工厂的同志们,在红军出发前一天,有100多万发子弹,有7000多枚手榴弹,下发给了部队。

还有就是金钱方面的准备。中央苏区还有个银行,行长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在一个山洞里,有不少金银珠宝,都是红军作战打下县城之后缴获来的。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毛泽民把里边的金银珠宝下发给了部队。后来证明,在红军长征途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还有一个工作要做,就是要留一部分人留在苏区,这样,能迟滞敌人的主力部队对红军主力的追击。当时毛泽东也被列入了留在中央苏区的官兵名单中,但是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在部队中含有很高的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如果当时他被留下来,结果就很难预料了。红军长征以后,国民党占领了中央苏区以后,留下来的官兵几乎都被蒋介石杀害。

1934年10月16日,红军八万六千多人,聚集在于都河边,等待着天色暗下来,要夜间行军,因为有国民党的飞机侦察。终于天黑了,如此庞大的队伍,就要踏上征程„„

三、突出重围

红军要战略转移,怎样突破蒋介石的重重围困呢?至少是向哪个方面突围呢?中央红军决定:向南(广东方向)突围。

第一条封锁钱

第一道封锁线,是广东军阀防线,非常坚固。红三军团四师是进攻的主力部队,红三军团四师的师长洪超,骑着一头高头大马上了前线,洪超25岁,但是已经身经百战,一条胳膊,他的胳膊在以前反围剿的战斗中失去了。剩下一只手举着马刀往前冲。这时天色微明,敌人已经溃败,顺着公路往后冲,但跑不过马,一个士兵回过头,朦胧之中看见一匹高头大马朝他冲过来了,上边有一个挥着马刀的红军,那个空袖筒随风飘荡。这个情形使那个士兵很害怕,向洪超开了一枪,不偏不歪,正好打在洪超的胸口上。洪超立即跌下马,当时官兵围着洪超师长的尸体,悲痛欲绝。

撕开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进行了三天,红军渡过了桃江,这意味着红军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钱。

第二道封锁钱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以后的红军,折了个90度的弯往湖南的方向走。所以蒋介石赶紧布置第二道封锁线。

第二道封锁线的突破,是从占领城口这个小镇开始的。当时敌军也在往城口这个地方运动,如果被敌人抢占的话,那红军就没地方可走了。当时红军离城口有220里的路程,当时接受抢先占领城口的是曾保堂带领的部队,任务是要一个昼夜赶到。奔袭是红军的拿手好戏,在长征途中,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奔袭。天还没有黑下来,曾保堂带领的部队就开始长跑,跑得天昏地暗,红军饿得摇摇晃晃的时候,终于看到城口这个小镇,果然险要,这个小镇,前边有河,河边有一座桥。曾保堂带领士兵强行过桥。有一点需要解释,当时红军的服装不象电影中的,八角帽,整齐的军装,当时红军没有这个,可以说是有什么就装是什么,常常装的是国民党的军服,因为缴获了国民党军服,一看,挺好,就装上了。敌军一看:“哪儿的,哪部队的?”红军说:“我中央军的,叫你们长官出来说话。”那士兵说:“在后边,打牌呢,我去叫一下。”士兵的话音没落,一颗手榴弹就过去了,那手榴弹一爆炸,敌人立即跑了,没有一点抵抗能力。消灭了里边的守军,接着听到一个消息,敌人的1个师离城口只有20里。曾保堂是又惊又喜,喜的是先于敌人到达了城口,惊的是人家是一个师,一个整师啊,人家来了怎么办?很快得到了一个情报,对方自动向后退了40里,原来是人家弄不清曾保堂有多少人,以为红军主力来了,吓得连夜后撤了40里。

第二道封锁线就在国民党军的一片混乱当中过去了,1934年底,蒋介石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集了21个师,布置第三道封锁线。

第三道封锁钱

1934年11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了红军主力部队通过第三道封锁线的命令。林彪的红一军团接受抢占制高点九峰山,掩护大队人马从此经过的命令。马上出发,走到一个小村,地上发现了一根电线,顺着电线找到一部手摇的电话机,一接,还通了,对面是一个民团的首领,林彪就冒充中央军的军官,横骂了一顿,说“发现红军没有?”他说,红军倒没发现,说国民党的两个军团,一个到城里一个到九峰山去了。林彪赶紧命令耿彪那个团占领九峰山,到了九峰山,赶紧往上爬,红军在这边爬,敌军在那边爬,红军是顺风的,粤军是顶风的。结果是在最后一刻,红军占领了制高点,开了几枪,粤军就退下了。占领了制高点以后,红军的大部队就从下边滚滚而来。下着大雨,一片泥泞,那么庞大的一支部队,就在这一片泥泞中往前跑,所有的制高点上,都红旗飘飘。

连续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但是形势并不容乐观,此刻几十万国民党军正从四面八方围困而来,一场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战斗即将打响,红军官兵当中的很多人,即将在躺在前边那条叫湘江的河流的两岸上。

四、湘江之战

按博古、李德的意图是,中央红军按预定计划继续向西前进,北上湘西,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根据这个计划,西进的中央红军必须冲破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

可以这样说,中央红军相对安全地渡过这条河流,机会还是存在的。中央红军离湘江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的时候,白崇禧的桂军(广西军阀)从湘江上游封堵红军的那个防区往广西方向撤回了几十公里。由于桂军的擅自南撤,在湘江的防线上,造成了一个缺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缺口呢?总的来说,桂军这个时候的意图是:赶紧把红军送出广西。

湘江防线出现的这个缺口,对中央红军来主至关重要,红

一、红三军团先渡过湘江,并在两边建立了阻击阵地,控制了渡口。这时,敌人从各个方面扑了上来,所以阻击阵地上的红军官兵,都急切盼望着后续部队能赶快渡江。

当时红军的行军阵形是“甬道式”前进,这是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设计的,被刘伯承称之为“抬轿子”的阵形,这种行军阵形的特点是非常缓慢,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时间速度往往就是生命。

红军的缓慢行军,使湘江渡口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恶化,湘江两岸的阻击阵地上,国民党军正在全线压上。湘江战役当中,最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这三天。

(录像)

界首阵地,是彭德情的指挥部所在地,敌人的飞机在轰炸,还投下了燃烧弹,他们的阻击是从熊熊大火中开始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开旷地,在这片开旷地里,甚至产生了肉博,使这片开旷地里一片泥泞,双方的尸体交结在一起,鲜血使泥地呈现暗红色。10团团长沈树清决定实行反攻击,提着手枪,站起来,但站起来的一瞬间,几颗子弹穿过了他的胸膛,栽倒在泥地里。沈树清团长的牺牲使彭德怀非常着急,跑到了前沿,任命六师的杜中美为10团团长,继续反击。然后回到他的军团指挥部,但他刚进指挥部的门,后边跟进的人就跟他报告说,10团团长杜中美牺牲了。

即使战斗如此惨烈,红军官兵用血肉铸成的通道依然存在。1号,红军主力终于渡过了湘江。李德和博古终于到达了湘江,他们被看见的景象惊呆了,天上数十架飞机在轰炸,江上没有炸断的浮桥在摇摇晃晃,江上飘着木板、行李、人的尸体„„

掩护红军主力渡江的后卫部队是红34师,师长是陈树湘。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以后,湘江的各个渡口已被敌人封锁,已无法跟上部队。在一次突围战的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穿透了陈树湘师长的腹部,受重之后的陈树湘昏迷不醒,敌人用担架抬着他到长沙,准备向上级邀功请赏,抓到了一个师长。途中,陈树湘师长把手插秧进伤口,拉出里边的肠子,硬是把肠子扯断,壮烈牺牲,时年29岁。敌人把陈树湘师长的头颅挂在长沙城头上,在那个城头能看到他的家门,他就用这样的方式,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家乡。

五、遵义会议

湘江之战以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骤减至三万多人。随着长征中红军作战的不断失利,官兵中蕴酿着要求要求改变错误,改变领导的观点,尽快结束李德和博古的对中央红军错误的军事指挥。

遵义城里,黔军(贵州军阀)师长柏辉章,有一个很漂亮的房子。中国共产党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在柏辉章豪宅的二楼一个房间里召开的,史称遵义会议。

(录像)

毛泽东的发言,最后把矛头直接指上了李德,说他是纸上谈兵,根本不知道中国国情,根本不懂得红军还要吃饭,在纸上一画,说打伏就打伏。

李德也参加了会议,他一直就显得很被动,别人都围着桌子而坐,而他一直坐在门边,李德就好象坐在被告席上。李德在会议中不断地抽烟,还不断地插话,他根本就不承认自己有错误,他把错误归咎于客观原因。

遵义会议连续进行了三天,都是在晚上进行的。遵义会议最后改选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机构,补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取消了博古的政治局常委,也取消了李博的军事顾问的职务。这个决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极大,因为取消了博古政治局常委,表明了前一阵子的军事错误领导到此为止,取消了李德的军事顾问的职务,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切断了。

三天之后,中央纵队撤离遵义,柏辉章带着他的军队几乎是冲进了遵义城,直接就往家里跑。一看,豪宅还在,只是写满了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拖枪过来当红军。他从一楼跑到二楼,推开那间遵义会议召开的那个小房间,只看到一地的烟头„„

在遵义会议以后的行军途中,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个人组成的军事小组,作为最高统帅机构。从此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博古作为中央的总负责人,还是遵义会议的主持人,但他没有利用这个职权压制过不同意见,并且在遵义会议以后,坚决地执行中央的意见,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李德被取消了军事顾问,只有跟着行军,一直走到陕北,走完了长征的全过程。1937年,他离开延安,回到苏联以后,李德受到共产国际的审查,审查的结论是:虽然有错误,但是免予处分。然后他就到苏联的一家出版社工作,1974年在前东德逝世。

遵义会议进行的这三天,后来被称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天,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会议,使红军和党中央在危急时刻得以保存来了,并形成了党中央的第一代领导人。

第五篇:1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及律诗的常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2、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齐读课文。

4、体会诗意。(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以及页下注释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难点知识剖析(1)、《七律·长征》的一、二句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诗的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主旨。内容上是全诗总纲,“远征难”“万水千山”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思想感情上奠定全诗的基调,“不怕”“只等闲”充分表现了红军对艰难与牺牲的蔑视。何等的英雄!多么伟大的气魄!

(2)、“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体会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3)、诗词讲究炼字。这首诗就精于炼字,如“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有人认为,“寒”字反衬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了对死难烈士的哀思。有人 1 认为,“寒”字既写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也生动地反映了英勇的红军,令敌人胆寒的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有你自己的见解? 三种看法都有道理。第三种更自然些。

(4)、长征的艰难,包括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征服险恶环境两大方面。在这首诗里作者只提到“万水千山”中的几处,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这是为什么?

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从米或水中来,而又不是米或水本身,但确是米或水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写长征中的“万水千山”也好,写激烈的战斗也好,都不只是描山水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概括”。

4、理解难句含义。(1)、诗也有“眼睛”,称为“诗眼”。诗中最能概括内容、集中表现思想感情、最具表现力的字、词就是“诗眼”。反复吟诵这首诗,找出诗眼。①认为诗眼是“远征难”。诗的主要内容是写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具体地说就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风高浪急的金沙江、凌空高悬的大渡河铁索桥、千年积雪的岷山。②是“只等闲”。这三个字是红军战士对一切困难的回答,充分显示出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下面的六句都是具体地展示红军战士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③诗眼应是“喜”。一个“喜”字既突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形象且有表现力。(2)、“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更喜”怎样理解? 岷山最高峰 5000 米以上,终年积雪,又称“大雪山”。山上空气稀薄,从来很少有人能由此经过。翻过岷山也就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长征以红军的胜利结束;同时“更喜”表现了红军乐观的情绪,沿路的一切困难,在英雄的红军看来,都不够味儿,于是又喜冲冲地翻了一次大雪山。(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指什么?这样说是不是不尊重历史事实?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在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领导之下,还没有越过岷山。但毛泽乐希望他们克服分裂,相信他们定能战胜敌人和困难,完成长征。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2.做《金钥匙》

下载长征教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的: 1、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2、 讲述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体会红军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征》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

    七律长征教案

    25 七律·长征 孙红玲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

    长征组歌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 张春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征组歌》的写作背景;品评歌词概括性语言的表现力;了解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学习和掌握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2.能力目......

    七律长征教案

    2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数学 主备教师: 一、教材分析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