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时间:2019-05-15 00:1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第一篇: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第 12卷

第 1期 人

理 V o l.12, N o.1 1997年 3月 HUMA N GEOGRAPHY M ar.1997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刘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本文在概要介绍岭南文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 从地理环境 的角度 , 探讨了

岭南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岭南文化

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

岭南 ,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 指五岭以南地区 ,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 南傍南海 ,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 单元 ,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 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 用。

1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在封建 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 “ 重农抑商 ”、“ 贵 义贱利 ” 的价值观念 ,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 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 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 区 , “ 崇利 ” 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 人们逐利之广 , 上 至 官僚、地主 , 下至士子农人 ,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 “ 不务农业 ” 的居民就发展到 10万户之多 , 务商 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

业。与之相适应 ,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 方向发展。明代 时 ,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 经济作物生产成 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 次变为缺粮省 ,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 品 性目的。同样 , 手工业生产 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 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岭南地 处我国南疆边陲 , 位于南海之滨 ,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 广州是外国 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 向海外开拓 ,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 有 3000多万 , 而 粤人就占了 2000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 汉 朝以来 ,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 同时 ,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 西方科学知 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 郑观应、容闳、康 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资本的摇篮 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 特别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 放的试验基地 ,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 兼容并蓄 , 融 , 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 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 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 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 素 ,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 对 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 化这种包容 南北、兼纳中西 的特点 ,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

内容上均有反映 , 与其他 地域文化相比 ,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岭南文化 的区域构成看 ,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 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 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 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 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 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4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 受到以中原 汉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 岭南文化并没有被这种影响所 束缚 , 而且在很多文化物质上都迥异于中原 , 对中原传统文化表现出较大 的游离性和再创造性。如在 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中体现得很明显的重商性 , 就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大相径 庭。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说明 , 从儒学人才来看 , 从汉到隋长达八百余年 中 , 广东被朝庭察举人才总共不过 24人。唐朝开科取士 , 北方进士、诗人如群星灿烂 , 而在广东唐前 期 没有一个进士 , 唐后期广东进士仅 5人 , 占全国 0.7%, 仅在广西之上。儒学人才的稀缺 , 这一方面 说 明岭南文化发展较少受传统文化束缚 , 对各种外来文化能兼容 并蓄 , 并以探索、开拓、进取、革新的 精 神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 , 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 , 康梁的变法 , 孙中山的革命 , 国共两党合 作及北伐战 争 , 都以岭南为起点。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 ,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 并取得令世人 瞩目的成就。所有这些 , 从文化背景上考察 , 都可以在岭南文化的 远儒性或及传统性上得到说明。

2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文化作 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 , 它是由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多种因 素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但任何文化类型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 并接受其影响和制 约。岭南文化在 这一点上 , 则表现得更加明显。考察岭南文化的历史 , 地理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了重 要的作用。

2.1地理位置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2.1.1

自然地 理位置

岭 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 北隔五岭、南阻大海。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 ,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 是 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 , 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唐代以前 , 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上一无 所 知或知之甚少 , 斥之为 “ 蛮荒 ”、“ 徼外 ” 之地。同样岭南人也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 对中原的经济 文化了解更 少。因而在古代 , 岭南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上的封闭态势。另外 , 广东一 带疆域被海洋包围 , 又使它 与大洋彼岸世界隔离开来。岭南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极大地限制 了与先进的 中原文化的沟通 , 使得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 外来的影响少 , 又有利于形 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 , 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 , 形 成民族地方特色。在接受外地文化影响之 前 , 岭南文化已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 , 这是以后岭南文化 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深刻的基础。

2.1.2经济地 理位置

岭南靠 海 , 南面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隔海相望 , 是我国通 往东南亚、大洋 洲、中近东和非 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处。自三国时代以来 , 广州就已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到唐 代已成为世 界著名商埠 , 宋代广州与 50多个国家有通商及政治关系 , 元代广州与 140多个国家有贸易 关系。对外贸易 的发展 , 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 , 同时又伴随着各种海外文化不断向岭南输 入 , , , 迈 451期 刘

益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 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出国门 , 走上与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 , 从而逐渐打破封闭性 , 并最终使海洋给广东带来无限开放的优势 和生机。特别是 到了近代 , 海洋成为广东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 , 使广东能够得海外风气之先。历史发展 到今天 , 世界经济重心逐淅东移 , 海洋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更 加重要。广东又凭其临海位置率先实行对 外开放政策 , 并由此诱发了新文化意识勃兴的热潮 , 产生了许 多新文化景观。正是由于岭

南拥有经济地 理位置优势 , 使岭南文化得以在一种开放式的文 化态势下不断发展。

2.1.3政治地 理位置

古代岭南一直远离中国封建社会的 政治中心 , 加上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 使得岭南开发较迟 , 社会 经济落后 , 被中原王朝视为化外之 地。梁启超评价广东说 , “ 朝庭以羁縻视 之 , 而广东亦若自外于中国 , 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 , 则鸡肋而已 ”。“ 自百年以前 , 未尝出一非常之人物 , 可以为一国之轻重 ”。岭南 的这种政治地位和儒学人才的稀缺 , 使岭南文化得以未被强大的中原儒学文化同化。政治经济的落后 , 又使得岭南人没有中原人那种 固步自封的优越感 , 而更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并接受其影响。因而岭南 文化能在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基 础上 , 保 持着一种反传统性、又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特质。政治地理位置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还 表现在大规模的移民上。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时期 , 阶级斗争激 烈 , 民族矛盾复杂 , 战乱频频发生。而岭南由于地处偏远 ,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 加上岭南社会经济落后 , 开发潜力大 , 因而常成为北方人口逃避战乱的理想场所。历史 上共有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高潮 :秦汉 时期、两晋南北 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末时期。除秦汉时期移民是因戍边需要而有组织地输入外 , 其余 三次移民高潮均是因北方战乱而引起的。大 规模的人口南迁为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作出了重要、最为直接的贡献。而且由于南迁人口来源复 杂 , 在定 居地区的分布上差异很大。

2.2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 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 作用 , 主要表现在生存自然环境和生产自然环境 对岭南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

2.2.1生存自 然环境

岭南属 热带、亚热带气 候 , 日照时间长 , 气温高 , 雨量充足 , 河流纵横 , 原始森林茂密 , 毒蛇猛兽 和 “ 瘴疠病毒 ” 多。这样的生态环境 , 在生产力低下 的古代 , 显得十分恶劣 , 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 岭南说 :“ 南方暑湿 ,近夏瘴热 , 暴露水居 , 蝮蛇蜇生 , 疾疠多作 , 看作未刃血 , 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恶劣的生存环境 , 一方面使得外来人难以久居 , 岭南土著文化 只是混合于外来文化 , 而没有被外来文化 消灭。但另一方面岭南人为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 , 被迫与大 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 , 从而形成了岭南人 特有的文化 特征 :一方面 , 勤劳、勇敢、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神灵 , 笃信鬼 神 , 求助于超自然力的保护。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 , 这种求神拜佛 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

2.2.2生产自 然环境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 使得岭南各种资源极为丰富 , 为岭 南人民提供了优厚的生产条件。古代的岭 南 , 盛产各种奇珍异宝 , 诸 如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能言鸟、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 , 成 为岭南人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 珍品 , 并 吸引了大量商人来岭南贸易。农业生产方面 , 岭南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为农 业土地利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不仅粮食生产条件优越 , 而且极适于热带、亚热带水果 和经济作物生长 , 因而岭南 的农业生产在秦汉时代就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表现更 加明显。由于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 , 内涝严重 , 明代以来 , 当地劳动 人民总结长期的土地开发利用经验 , 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果基渔塘、桑基渔塘、蔗基渔塘 等基塘农业景观 , 既解决了水患 ,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 又发展了经济和渔业生产 , 以至于使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商品性农业区。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 使岭南 的农业生产 不断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 这与中原那种始终以农耕定居的 , “ 重本抑末 ”、“ 重农抑 商 ” 观 念占主导的农业社会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也是岭南文化 中重商性文化物质形成的物质基础。46人

理 12卷

第二篇: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

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

马伟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 蛮夷之地 ” 的岭南地区 ,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 ,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 ,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 ,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关键词: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移民

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北隔五岭、南阻大海。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 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唐代以前, 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上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斥之为“蛮荒”、“徼外”之地。同样岭南人也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对中原的经济文化了解更少。因而在古代, 岭南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上的封闭态势。另外, 广东一带疆域被海洋包围, 又使它与大洋彼岸世界隔离开来。岭南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与先进的中原文化的沟通, 使得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外来的影响少, 又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 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 形成民族地方特色。在接受外地文化影响之前, 岭南文化已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 这是以后岭南文化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深刻的基础。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岭南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受纬度与地形的影响 ,呈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分布 ,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特点 ,水、土、光、热、动植物等资源非常丰富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相互差异 ,又使得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居民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质。民系的形成与发展受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同是外来居民 ,他们在岭南所生存的环境不同 ,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来。如广府系的稻作文化是生活在平原或者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创造的;客家系则生活在交通比较闭塞的山区 ,山多田少 ,气候干爽 ,且与土著居民有冲突 ,为适应这一环境 ,他们以耕山为主 ,形成以梯田为代表的土地利用方式;粤东福佬系定居于沿海平原或三角洲 ,人多地少、粮食不足 ,从而迫使这一部分居民注重开发海洋 ,捕捞、养殖水产 ,发展海上运输和贸易 ,形成以亲海冒险为特色的海洋文化。

五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岭南地处僻远 ,远离中原政治中心 ,历史上战乱较少 ,社

会环境较为安定 ,政治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和稳定 ,与中原

地区动荡的政治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我国历次移民

运动 ,其基本方向都是自北向南 ,多以岭南为最终归宿。

岭南政治上远远落后于中原 ,土著和地方势力强大 ,封

建中央王朝在岭南实行特殊政策 ,形成多元政治格局 ,利于

移民休养生息和形成地方文化风貌 ,有助于各民系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如秦汉时期就开始的封建制度 ,在岭南

地区南越人的氏族制度却能够被保留下来 ,直至唐朝时期岭

南仍盛行奴隶买卖制度。这类特殊政策 ,还包括汉武帝时严

行抑商政策 ,却没有在岭南推行 ,这里“以其故俗治 ,毋赋

税 ” [ 2 ],免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文化的冲击;唐朝时在岭南

实行任命土人为官员的“ 南选 ” 制度 ,也有利于保持土著文

化。所有这些照顾地方特殊性、保护地方势力的政策和措

施 ,客观上使岭南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 ,有助于民系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岭南民族和政治格局的多元性无疑为后来汉族与土著

居民结合以及文化融合提供了多种取向与发展余地。如汉

初南越国几代君主 ,摄于南越人势力和文化强大 ,不得不尊

重南越人的风俗 ,连南越王赵佗也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

佗 ” [ 3 ]。

参考文献:

[ 1 ]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 ]南越列传.史记(卷一一三)[M ].[ 3 ]胡守为.岭南古史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第三篇:岭南文化地理-感想(写写帮推荐)

学岭南文化地理后感想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一个学期的期末,这才发觉我接触岭南文化也有一段不少的时间了。很多同学都认为选修课没有办法学到什么知识,但是我所得到的却远远超过了两个学分。我没去过什么地方旅游,所以我特喜欢这种课,因为选修课的老师们总会跟我们说一些有趣的事情,往往都会引起我的到处一游的渴望。不能亲临其境,能够在课堂得到这样的指导,对以后的生活还是很重要的。

岭南文化地理这门课,让我重新认识岭南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究竟是什么让那么多人对岭南文化着迷。上了这门课后,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岭南是那么迷人的一个地方,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学了这门课程后,对岭南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记等方面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认识到岭南的过去和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对岭南的热爱之情,更增强了我身为一个岭南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任何文化都在一定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就决定了这里的多样化的文化类型。靠近海边的地理位臵让它有很好的机会接触外来的知识文化,它的兼容性让它地吸收外来的文化,与自身成为一体,养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臵以及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对岭南文化的了解是相当少的,单单认为既然都是岭南地区,那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方面都会是差不多的,即使有差别,也不大。可是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才深深体会到文化的千差万别。即使同是客家人,但是风俗习惯还是存在差别的,同是客家话,口音还是很多种的,同是婚嫁礼俗,过程还是千变万化的。

我对岭南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是最感兴趣的。宗教文化是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岭南历史上曾有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并且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之一。不过在我眼里,很多广东人,特别是乡村地区,都不会是单单信仰一种类型宗教的。很多人往往都是即相信佛教又相信道教的,所以说只要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益的都会信仰。当然也会有不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的。所以总的来说,广东的宗教文化还是很复杂的。其实信仰宗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让人找到归属感的,也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我家是信佛的,我也是颇受影响,在爷爷的影响下,曾经读过两本经书,是圆满融摄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等教育,且达到此五种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细细回想,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所包涵的科系内容还要更加丰富。也读过一部心经,可是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很高深,我有很多都是无法弄个明白的,经常都是死记硬背。几年过去,也记不起都有些什么内容了,现在只是稀稀疏疏地记起几句,更不用说理解有多深了。事实上,我从未读懂过这一心经,以前只是背诵而已。其实其中囊括了多少的人生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只不过还是没有办法领悟到最精妙之处。不过也有很多经书是通俗易懂的。我记得前年过年的时候,我爷爷将经书拿出来读给我们听,让我们学习其中的道理。经书的名字我早就忘了,不过记得很清楚的就是因果循环,要孝顺父母长辈等一些道理。这次让我们看的经书并不是很难,道理也是容易让人明白的。所以国家不强制反对宗教信仰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我发现年轻一代对宗教的信仰越来越少,对这些佛法心经有所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一大缺失。因为这些也是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对文化财产的保护的意识远远不够。

因此,我对文化保护和发展有几个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尤其是在青少年间进行宣传,从小就耳濡目染,成效是颇大的。宣传也是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

2、实现城乡互动,发挥博物馆作用。小小的博物馆,就可能是一个朝代的缩影,或者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许一个博物馆就可以让你大概了解古代文化的优越。

3、建立传承制度,保护传承人。许多民间文化都是由于传承人的缺失而导致文化的丢失。对传承人的利益进行适当的保护,也是保护民间文化的有段之一。

4、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法律有时候是对保护文化是非常有用的。

5、各个有关机构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文化发展的制度,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

6、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汇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

另外,这么课程其实有好几个优点的,主要表现在: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尊重学生的爱好差异,让学生自行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做PPT,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培养学生自学,自编,自评的能力。在学习评价中运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帮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因为无论是一个好PPT还是一个缺点百出的PPT演讲,让你学到的东西都是无价的。优秀的你可以学习比你好的地方,有不良的地方你自会思考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我们就是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成长的。其实我在此次的PPT演讲中就担任一个重要的组长角色。无论是选择演讲内容、资料收集、工作分配还是PPT模板选择等都要经过一番讨论,查找才能确定下来,这都考验我的组织能力。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并是不选择讲节日风俗的,而是准备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资料的。可是在查找过程中,我发现我们选择的内容离我们团队所熟悉的内容太遥远,最终被迫停下手中工作,重新考虑演讲的内容。经过重重困难才将PPT完成。所幸的是选择的内容也是令老师和同学们满意的,这令我有不少成就感。

最后,我对这门课有一个建议:小组的PPT演讲有不少小组都是讲了重复的内容。我的建议是在选择演讲好演讲题目后,可以让各个小组讲那一章中的某一部分内容,不要重复。重复内容会使得同学们觉得乏味,而且演讲的小组也很难把握自己所讲的内容,会显得很空泛。

这课只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教学思想,它不是一种模式,它只能够给我们说明了岭南文化地理的精彩之处,无法向我们一一细说的,是需要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探索,才能学习更深的东西。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去探索,多花时间去不断思考,同时也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营养,拓宽思路,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期末是到了,这是意味着我们要停止了对岭南文化的学习吗?当然不是的,这门课程只是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引导,让我们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更多的岭南文化地理知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加地进步。

第四篇:海子诗歌形成与特点

海子的诗歌形成与特点

摘要:海子所生活的土地和他所受教育的文化影响形成了海子善良、质朴、自强而又执著、敏感、多思的精神气质和赤子情怀。他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就熔铸成海子远大的诗歌理想。海子的诗歌中意象美具有独特、成熟、贴切、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特点。海子不仅使诗歌作为纯文学形式得到了新的美学提升,同时在字里行间思考了更宏大的主题。海子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为诗歌,诗歌承载了海子的理想和信念,对于当下人们生存和精神境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海子;情怀;孤独;精神;融合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有人将海子的诗和汪峰的歌分别称为“睡着的歌”和“活跃的诗”。对于这些高度的评价并不是海子想要的。他的诗歌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他的诗歌又有什么特点呢?

一、海子精神世界和诗歌内涵的形成

虽然在人们心目中,海子是中国当代最具有神话色彩的诗人但他却是一位孤独的王者。从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海子居住在北京城边的小城昌平,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顶峰期。海子死后,他的朋友西川在为他而写的《怀恋》里提到他在那儿的生活:“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对于海子而言,选择诗歌就是选择孤独。海子呈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来自农村,对大地、村庄、土地上的生

命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在《活在珍贵的人间》中他写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①这种对土地的情感不可能是一个在都市生长的人所具有的,它只能出自一位自幼赤脚走在田埂和青草地上的农家之子之手,它混杂着诗人对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鲜活而美好的回忆。海子生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夕的1964年,这时的农村生活贫苦,母亲能识一些字,趁空闲时间捡一些破旧的报纸,凭着天生的聪慧和自身独有的一份求知欲望,她很快把这些读过的文章内容编成一个个简短的故事讲给儿子听。②虽然刚会爬走的海子不能听懂母亲的故事,但这种耳濡目染却使海子受到了最初的文化启蒙。不能忽视的是,这种言传身教对海子后来非凡的文字感悟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四岁时,海子就获得了当地背诵毛主席语录的冠军而被人们称为“神童”。③安庆的农村没有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高粱和麦地,这里尽是连绵的高山、河流,没有城市里的滑梯、秋千和玩具,放眼皆是水田,菜地和树林。小时侯的海子就在这片土地上玩着钓鱼、“打仗”的游戏。在这些游戏里,海子率领玩伴们上山下河,他是他们那一群孩子里的“头”。海子后来在他的诗歌里多次出现或者说迷恋“王”这个字眼,那种胸怀天下的王者霸气和宽容的心态与他这个时期形成的精神气质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农村成长的经历赋予了海子那种只有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独有的淳朴、憨实和对土地、农村、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大山、河流、青草、天空等粘有乡土气息的大自然元素都在海子的记忆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它们是海子一辈子留恋不已的乡土情结。生活在这样美丽而多情的环境里的海子感染了生养他的土地、亲人的质朴善良的品性和率真宽厚的爱,初步形成了海子善良、质朴、自强的性格和情怀。

十五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后,海子的精神气质和诗歌理想才得以最终形成。海子凭借他的聪慧和勤奋学习还读了除他本专业外的很多其他的书籍,这其中有关于美术的、文学的、哲学的,尤其是文学和哲学的。这时期的知识积累为海子日后的诗歌创作积淀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文学方面,自西方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古希伯莱民族的《圣经》到歌德的《浮士德》、海崖达尔的《孤筏重洋》,海子的阅读是对中西方文化由今及古的总体统摄。在他的长诗里,“我们会看到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等人以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等悲剧所呈示的诗剧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这种“大诗”

形式中,对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童话等多种文学样式的丰富包容;还可以看到古希伯莱民族的《圣经》中包含的近千年的犹太文献及其他民族具有神话和宗教色彩的古代历史传说、宗教法典、编年史家和诗人的作品、民间传说、故事谚语乃至爱情诗。由此,我们看到了海子在他的长诗中进行这种文化集成的依据,也同样从这种构成中看到他为自己这类诗歌创作所设置的诗歌理想,直追上古时代大书性的史诗”。[1]在哲学方面,海子阅读和思考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一系列西方哲学家系统的哲学著作,尤其是尼采、雅斯贝斯、海德格尔三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对海子世界观和诗歌理想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2]海德格尔曾说过“贫穷时代的真正诗人本质就在于在贫困时代中诗的活动在他身上成为诗的追问,他必须把自己诗化为诗的本质,只有诗性才适合于这个年迈已衰的世界的命运。”[3]海子对于哲学著作的阅读和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自己生命和使命的思考是指引海子走向诗歌道路的根本原因。海子从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感受到了与自己精神气质相通的地方,也意识到在这个不能让人满意的时代诗人的使命是何等的重大。

二、诗歌特点

海子的死和他的性格有着巨大的联系。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喜欢嘉宝那样的女人,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海子性格的形成,应该既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所谓后天因素,自然指的是其农业背景。海子是农民的儿子,他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海子在近乎疯狂的诗歌创作之中,不断创新,一方面继承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不断吸取西方文化的有利因素,使他的诗歌达到很高的境界。近来“海子热”升温不止,对于海子诗歌的价值,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两点是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一是海子诗诗歌中的意象美,再一个就是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最后是生命与艺术的融合。

(一)海子诗歌中的意象美

意象,是新诗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海子的诗歌意象具有独特、成熟、贴切、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特点,值得人们关注。

许多读者津津乐道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中的意象明显具有亲

切、温暖的特点:“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这在海子的诗歌中,并不算特别突出的作品,诗歌中所嵌入的一些意象,大海,喂马,劈柴,春暖花开,闪电,河流等等,仅是些普通的意象。而在海子的许多诗歌中,却随处闪烁着他所独创的诗歌意象:大地,自然,麦地,麦子,月亮„„这些活跃在他心灵深处的普通词汇,被他随手拿来,赋予其鲜活的意义。

“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答复》)为什么诗人会被麦子所灼伤?一定是因为爱到了极致。

“四姐妹抱着这一棵/一棵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四姐妹》)只因爱得太切,只因对其抱有太多的期望,所以就极易被其伤害。

海子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养育了他,因此,诗人对农村怀着深厚的不可言说的感情。长久的农村生活及特殊的农村情感,使“麦子(麦地)”这一农村特有的事物深深地根植于诗人的内心。诗人笔下的麦子,并不等同于普通的麦子,它没有地点、没有具体时间的限定,好像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一片空灵,给人以联想的空间,形象单纯而又高度概括,它甚至超越了单调和贫乏,具有了母题的性质。麦子(麦地)在海子的笔下,时常转换角色,使诗歌具有了灵动和宏大的特性,并有意识地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诗人西川曾说:“要深入谈论海子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是的,真正的诗人海子,一直就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与生存的意义,以自己才华横溢的诗歌诠释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在其长诗《传说》的题记中诗人写到:“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磨难中,句子变得简洁而短促。那些平静淡泊的山林在绢纸上闪烁出灯火与古道。”无疑,海子的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诗歌意象创造性的使用,将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着非凡的启示。

(二)海子诗歌的精神美

海子曾打过着这样的比喻,“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衣,在飞。”“山楂树是高大女神的自行车”。海子用先知的口吻来写诗,他常常走到风景的背后,对生命进行描摩和

畅想。在其诗中,生命用火来象征,“就像火走在柴中”。与火相对应的意象群有太阳、灯、黎明、黑暗、月亮、马、水、风等,这是能穿透一切,达到一切的神秘的生命大磁场。海子在他的诗歌中传递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从根本上说,这种视角是对整个人类文化的透视。这种创作视角,使他的诗歌意象很容易摆脱生活中一般形象的束缚,走向纯粹的诗。

在学术界,海子诗歌的哲学意义和美学贡献被不断发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诗歌透露出的昂扬生命力、积极情怀和明亮色彩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丰蕴的温暖感受,并在美学层面上实现了不小的超越。这正是他的诗作常被大声朗诵,而且不给人消极沉溺之感,反而对生命产生无限憧憬与向往的深刻原因。因此,海子诗歌有着宽博的精神世界,完全突破了大量浮光掠影的当代平庸之作,学术界也在为挖掘这位年轻诗人的精神财富做着极大努力。从九十年代至今,关于海子诗歌的解读和评论不断出现于各种书刊杂志,研究人员从能大量背诵其诗的青年学生到耄耋老学者,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年加大。

海子不仅使诗歌作为纯文学形式得到了新的美学提升,同时在字里行间思考了更宏大的主题。他对人类生命以及文明发展怀着深深的不满和焦虑,在日益物质化、欲望化的今天,海子通过诗歌的途径为拯救精神失落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带有终极性质的尝试。正因为如此,他的深刻反思和执著关注才具有了无上的价值和尊严。

(三)生命与艺术的融合

海子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为诗歌,诗歌承载了海子的理想和信念。他的诗歌内涵是其生命和诗歌艺术的互融。海子的诗歌分为短诗和长诗。海子的短诗主要是抒情诗,是建立在他赤子情怀上的青春歌吟和对生命哲思的高度浓缩。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短诗是“绝对抒情的”,具有“刀劈斧砍的力量”。鉴于篇幅和海子1985年后的短诗,尤其是1987年后的短诗实质上都是伴随着《太阳七部书》的行进而产生的,是“七部书”这一粗硕的太阳火轴辐射出的火星星群。[4]就像一滴海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海子的短诗同样折射着他的诗歌理想,所以本文将讨论重点放在海子抒情诗的内涵的分析上,而对他的长诗只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

海子抒情诗的意象分为三大类:1.大地上和天空中带有元素性质的景象;2.他所热爱的人们;3.永恒的时空和生命的死亡。他的诗歌形成的过程便是其诗歌生命

化的过程。我们在前文说过,海子对于大地有着永远割不断的“情结”,正是基于这一情结,海子的抒情诗里出现了以大地为基盘的那些带有大自然元素性质的意象。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说“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5]在海子的抒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象征黄土地文化的《亚洲铜》开始到麦地、麦子、房屋、白杨树,到草原、祁连山、远方的村庄、树林,再到西藏、喜玛拉雅,情感率真,语言奇谲而优美,它们承载着海子对终极价值的思索与追寻、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深沉感悟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眷恋的悲剧情怀所产生的迷惑与痛苦。[6]在《麦地与诗人》中,海子写道,"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面对乡村的土地,诗人感受到一种有若鞭子抽打般的拷问。海子笔下的乡村和大地,不是浪漫主义者或遁世者为着逃避现实而牧歌化了的田园山水,乡村和大地是他的血肉和生命。正是这些曾经留给过海子深刻印记、培养了他赤子般情怀的大地给予了海子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并承载了他的精神拷问。海子找到了大地上生命存在的元素感,把景色中的元素变成诗的呼吸和语言,并对这些元素怀有不可置疑的感恩之情,这样海子的诗歌便成为了一个完整结构的艺术生命体。海子在实现对大地的生命诗歌化后,遂开始了大地上空的精神漂泊。他以人类文化为心灵之境,折射大宇宙投射于生命的花纹。[7]

三、海子诗歌对于当下人们精神境况的意义

海子通过诗歌的途径为拯救当代人类走出人文精神失落、物质化、欲望化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带有终极性质的努力和尝试,他选择原始主义的风格,从人类文化的源头出发,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是一位人文主义诗人对这个不能让他满意的时代的既恨又爱的深沉反思与执著关注。首先,从海子献身艺术的精神来看海子是一位把自己生命艺术化了的诗人。诗歌在他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体现生命意识和本质的生命载体,写作和生活对于海子来说没有任何距离。这样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位真正诗人的必备素质。海子对待诗歌的精神抹去了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文学的物质性功利目的,他的这种纯粹献身艺术的精神和对待艺术犹如生命的虔诚信仰,是我们当下从事和激活艺术事业所必需的。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在艺术中感受自己身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才可能

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行进,从而发挥她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其次,海子诗歌内涵所折射出来的诗歌比如淳朴的乡土情怀、挚热而纯洁的爱情观、青春期执著于远方和未知的探求精神、“救世”精神为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不断被物质化、欲望化的粗糙灵魂注入了细腻的精神反思。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人们主要的时间都在从事机器化、秩序化工作,为了追求最高的物质利益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关系不和谐。人的精神家园荒芜,时代出现了人文关怀失落,人文精神萎缩的现象。人们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但感觉到内心世界寂寞、荒凉。海子在他的诗歌里回到人类远古时期,在那片神话世界里试图寻找拯救这个精神世界贫乏的时代的方法,让人们回归到生存的精神家园,回归到人性之美。这些闪耀着人的智慧之光的诗句和我们由此感悟到的美好生存和人性之美为我们这个心灵干燥如沙漠的时代浇灌了精神的甘露。如果说后工业时代是物质对人的异化,是精神凋萎的冬天;那么,海子的诗歌则是对精神家园的复归,是万物苏萌的春天。

海子的一生过于短暂。他的才华来不及充分地展示便宣告结束是他的不幸。但他以让人惊心动魄的短暂而赢得人们久远的怀念,而且,愈是久远这种怀念便愈是殷切,却非所有的诗人都能拥有的幸运。这不能说与他的猝然消失无关,但却与这位诗人对于诗歌的贡献绝对有关。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的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

注释:

①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海子《诗学:一份提纲》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914、917页。

② 余徐刚.《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版,第16页。③ 余徐刚.《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版,19页。参考文献: [1]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一版119页。[2] 吕鸿钧,孙燕冰.《试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

[3] 吕鸿钧,孙燕冰.《试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

[4]《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燎原,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一版318页。[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309页。[6] 阎怡秋.《自焚的火焰--试论海子的短诗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 汉文版),2000

年5月第2期。[7] 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骆一禾、海子及其麦地诗歌的启示》。

第五篇: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遗传和生理成熟)和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指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一)遗传的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就的外部表现。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性可能影响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延缓某些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遗传对性格的形成有某些影响,但它不起主要作用。

(二)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生活习惯等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三)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教师的榜样、态度,学校的校风、班风、传统、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团队生活、课外活动等,都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儿童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环境影响性格形成的中介桥梁。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是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虽然它们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却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地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与性格同步发展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分析自己性格的优劣和不足,加强自身的性格锻炼和修养,使其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下载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津饮食文化的形成分布特点

    天津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摘要:饮食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多的因素,地理因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本文以天津这一区域内的饮......

    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我希望在将来的5年里,也就是我工作10年的时候,达到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具体来说就可以有八个字表达:严谨,幽默,专一,博学。我希望在学生的眼中我就是......

    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关键词:中华饮食文化种类形成特点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

    5地理作业工业区位因素

    2018年9月29日地理作业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升龙工业区是越南北部历史最长、发展最完善的工业园区,距离越南首都河内市中 心约 16 千米。工业区......

    教学智慧的形成因素(最终5篇)

    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地教、智慧地学、教师教得学生更智慧,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田慧生,2005),21......

    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工程建设各阶段对质量形成的作用与影响 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1.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

    幼儿性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幼儿性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摘要: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为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点,是个人个性最重......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