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十八谈-----科学理财惠民生
科学理财惠民生
(一)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政者,为国之要而万事之统。
现代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之基,是财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调控之手,是财政;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保障之源,还是财政。财政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就在于它事关全局,关系发展,关系民生。
(二)从历史纵深看,但凡轻徭薄赋、颐养生息,则百姓乐业,国运昌盛;但凡竭泽而渔、横征暴敛,则民怨沸腾,国祚艰难。王朝政权更迭的活剧,无不与财政的丰寡紧密相连。
从现实需要看,“财凭政聚,政以财存”。财政状况,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休戚相关。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正确的财政政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举足轻重。
从发展规律看,“理财者,乃为民而理,理民之财尔”。理财施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充分体现惠及民生这个根本,善谋富民之策,恪尽安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广兴安民之举,才能顺应人心民意,筑牢执政根基。
(三)“国以家为基,邦以民为本”。新中国成立62年,河南的财政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连续七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累计筹措财政资金300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中原父老尤为津津乐道。
承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成为历史,农民种粮非但不交税,还要拿到国家的各项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连年超千亿斤;
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养老保险正在飞进平民百姓家中,最低生活保障线年年看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无死角,病有所医渐行渐近;
廉租房、“村村通”、农家书屋……伴随河南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民生支出成为财政保障重点,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已达60%以上,执政为民的意识更加强烈,理财为民的形象更加凸显。
(四)民生改善无止境,改善民生要持续。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事关亿万人民福祉的宏图大业,也是对理财能力锤炼和理财方式转变新的“大考”:既要持续破解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 这个“老四难”,又要积极应对“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 这个“新四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件件都不能忽视,干啥都需要花钱,没有财政的有力支撑就会寸步难行。
(五)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改善民生的要求,我们在思考:
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探索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如何不断改变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人均投入水平处在全国落后地位的尴尬局面?
如何持续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居住在16.7万平方公里上的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如何统筹发展与民生改善,实现在发展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通过民生的持续改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
(六)“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生财、聚财、用财,困难重重:
生财之难,难在财源不优,难在底子不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百元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国最低;财政总收入排全国第十位,人均财力水平全国最低。这可喜亦忧的“成长烦恼”,源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偏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变这些状况,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聚财之难,难在利益调整,难在统筹运作。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偷税漏税逃费等并存。税费制度不完善、资源能源有效利用调节不到位与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并存。统筹运作政府性资金、资产、资源、资本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事、难事的有效办理。
用财之难,难在僧多粥少,难在管理粗放。人均投入与全国差距较大,财力可能与需求矛盾突出,合理把握财政分配顺序与轻重缓急难。资金使用“撒胡椒面”,形不成规模效益。截留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现象时有发生。
(七)困难,困难,困住才难。难题的困扰,固然与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有关,但其根源还在于理财观念、理财方式不科学。
重总量,轻质量。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忽视经济运行质量,数字好看不好用,可供改善民生的财力较少。
重习惯,轻创新。一些地方因循守旧,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传统理财方式,不注重用市场经济办法和改革思路研究解决问题,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表面看似解决问题,实际制造新的矛盾。
重投入,轻绩效。一些地方和部门争钱时胃口很高,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用钱时大手大脚,不关心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为投入不足叫苦,另一方面又为铺张浪费开门,甚至重点投入“重点”浪费。
重当前,轻长远。一些地方不注重调整产品结构,不注重涵养财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长期性、战略性、机制性问题研究不够。一些地方寅吃卯粮,还去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重收支,轻谋划。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不注重统筹运作,不注重主动谋划,不注重主动服务,安于当“账房先生”、“好好先生”,就收支论收支,就财政论财政,推动发展思路窄,改善民生实招少。
(八)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事情在新形势下是必需的,不能持旧观念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问题;有些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好的,不能以新要求为借口而不把问题当问题。
思想解放是总开关,观念一转天地宽。破解难题,根本途径在于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理财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方式方法,转变体制机制,以理财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就是要进一步凸显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方式转变,进一步凸显民生改善”。
(九)凸显科学发展,是夯实基础的必然选择。
发展决定民生。发展是民生的基础,是民生的关键,是民生的保障。真的解决民生问题,靠的是真的实现科学发展。要使经济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优,必须始终把握发展方向不变,紧紧扭住发展要务不放,坚持创新发展举措不断,大力推动发展进程不停。
遵循规律,营造环境。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是经济的缩影。“政府的作用是建立一个舞台,一种背景,好让产生经济增长的演员们把他们的戏演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把更多精力、财力用在转变政府职能上,用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用在营造公平、有序发展财税环境上,用在支持破解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上,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站位全局,突出重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富民强省。要围绕这个中心,坚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成功做法,超前谋划,统筹运作各项资金,破解主要矛盾和问题,自觉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审视和把握财政工作,主动谋划,主动献策,主动买单,早筹资,早安排,早实施,早见效,实现服务全局与财政工作的“无缝对接”。抓住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坚持政府与市场和自我努力与中央支持有机结合,注重“四资”运作,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活力,夯实发展基础。
注重统筹,探索提升。“分好蛋糕就能做大蛋糕”。要找准支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资金需求的黄金分割点,妥善处理支持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妥善处理支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关系。
(十)凸显方式转变,是提高效能的现实需要。
钱是有限的,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是无限的。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效能势在必行。
效能是推动工作的目的,效能是检验工作的标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清醒: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只要除以1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份额;而推动民生改善的投入,只要乘以1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数字。在经济尚不发达、财力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加快科学发展和大力改善民生的双重需求,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老观念老框框,探索科学的新思路新办法。
省长郭庚茂要求,“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运作各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
集中财力办大事。要集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显然是难以奏效的。“撒胡椒面”看似公允,实不可取。如此做法只能使一些问题累积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找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下定决心,集中财力打“歼灭战”,办一件,成一件,制度化一件。
巧用四两拨千斤。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单靠公共财政难以完成。要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圈子,树立政府性资产、资金、资本、资源统筹使用的理念,找准财政杠杆“撬动”支点,设计好政府与市场有效合作的结合点,创新支持方式,统筹安排,有效推动,持续运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求活力。机制是导向,更是“指挥棒”。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和促进发展机制,鼓励引导更多资源服务于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继续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引导各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竞相发展。
科学管理重实效。“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古人警言,引以为戒。一方面,要坚持开源,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激励培育壮大财源,实现“源远流长”。一方面,要坚持节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意识,狠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等歪风,坚持“有钢使到刀刃上,有钱先尽老百姓”的理念,“节省每个铜板”,用于发展,用于民生。
(十一)凸显民生改善,是理财施政的根本归宿。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推动发展,发展惠及民生。没有发展的民生无疑是一句空话,不能改善民生的发展就谈不上“硬道理”。
改善民生,需问民意。百姓需求,是我们改善民生的着力点。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把钱花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地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善民生,需抓实事。老百姓关心你说什么,更关心你干什么,怎么干。十大民生工程之所以受欢迎,就是群众在一件件实事中看到了党和政府为民谋利的决心。“三具两基一抓手”之所以受欢迎,就因为群众从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变化。抓实事,就要抓眼下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难”、“物价高”、“住房贵”和“上好学”、“就好医”等问题,从具体事情入手深入下去,有所突破,抓好落实。
改善民生,需重持续。持续是党性人品,是从政品格,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要始终如一,不多变、不折腾、不懈怠,使民生改善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要求真务实,立足实际,把群众愿望与可用财力和现有条件结合起来,找准、解决关键问题;要坚定信念,强化“为民理财”的思想,始终坚持财政资金依法花、科学花、阳光花,树立理财为民的形象。
(十二)科学理财,任重道远;改善民生,大有可为。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铿锵步伐,公共财政的蛋糕必将会越做越大,公共财政的阳光必将会惠泽万家,中原儿女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财茂民丰
何平
立国为政,非财莫举。善为国者,必先理民之财。
财如清泉,源远流长则生生不息;财似甘霖,倾情播撒则万物滋润;财是杠杆,运用得力则事半功倍;财乃食粮,仓廪殷实则民生无忧。
聚财为公,理财为民。“柴智”的《科学理财惠民生》,纵观历史,横揽现实,胸怀全局,立足本职,条分缕析何为理财,深刻阐述如何惠民,让我们明政之要,知财之重,更加坚定了为民理财的信念。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聚财讲方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张弛有度,与民施政,政善促民殷。
理财凭科学,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用活存量,做大增量,财多能国富。
用财重成效,收凭政策,支有圭绳,取之于众,用之于民,国脉系苍生。
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人口多、底子薄、任务重,做好财政大文章,确立新的思想观念,运用新的工作方式,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为民惠民,关乎全局、事关发展、涉及长远。
为民理财,就要着眼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做大“蛋糕”,好钢用到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
为民理财,就要着力转变、加快转变、持续转变,做优“蛋糕”,小资金推动大变化,巧用四两拨千斤。
为民理财,就要体恤民情、关切民生、维护民利,分好“蛋糕”,有钱先尽老百姓,阳光财政见真情。
为民理财,就要敢于负责、认真履责、尽心尽责,管好“蛋糕”,当家理财不言烦,责随职走无旁骛。
财力倾黎庶,政声自远扬。为民理财,让我们更加主动,更加求实,更加创新,更加为民。○
第二篇:0915新十八谈 民生篇
“新十八谈”〃民生篇——《科学理财惠民生》
(一)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政者,为国之要而万事之统。现代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之基,是财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调控之手,是财政;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保障之源,还是财政。财政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就在于它事关全局,关系发展,关系民生。
(二)从历史纵深看,但凡轻徭薄赋、颐养生息,则百姓乐业,国运昌盛;但凡竭泽而渔、横征暴敛,则民怨沸腾,国祚艰难。王朝政权更迭的活剧,无不与财政的丰寡紧密相连。
从现实需要看,“财凭政聚,政以财存”。财政状况,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休戚相关。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正确的财政政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举足轻重。
从发展规律看,“理财者,乃为民而理,理民之财尔”。理财施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充分体现惠及民生这个根本,善谋富民之策,恪尽安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广兴安民之举,才能顺应人心民意,筑牢执政根基。
(三)“国以家为基,邦以民为本”。新中国成立62年,河南的财政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连续七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累计筹措财政资金300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中原父老尤为津津乐道。
承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成为历史,农民种粮非但不交税,还要拿到国家的各项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连年超千亿斤;
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养老保险正在飞进平民百姓家中,最低生活保障线年年看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无死角,病有所医渐行渐近;
廉租房、“村村通”、农家书屋……伴随河南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民生支出成为财政保障重点,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已达60%以上,执政为民的意识更加强烈,理财为民的形象更加凸显。
(四)民生改善无止境,改善民生要持续。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事关亿万人民福祉的宏图大业,也是对理财能力锤炼和理财方式转变新的“大考”:既要持续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个“老四难”,又要积极应对“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这个“新四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件件都不能忽视,干啥都需要花钱,没有财政的有力支撑就会寸步难行。
(五)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改善民生的要求,我们在思考:
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探索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如何不断改变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人均投入水平处在全国落后地位的尴尬局面?
如何持续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居住在16.7万平方公里上的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如何统筹发展与民生改善,实现在发展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通过民生的持续改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
(六)“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生财、聚财、用财,困难重重:
生财之难,难在财源不优,难在底子不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百元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国最低;财政总收入排全国第十位,人均财力水平全国最低。这可喜亦忧的“成长烦恼”,源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偏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变这些状况,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聚财之难,难在利益调整,难在统筹运作。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偷税漏税逃费等并存。税费制度不完善、资源能源有效利用调节不到位与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并存。统筹运作政府性资金、资产、资源、资本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事、难事的有效办理。
用财之难,难在僧多粥少,难在管理粗放。人均投入与全国差距较大,财力可能与需求矛盾突出,合理把握财政分配顺序与轻重缓急难。资金使用“撒胡椒面”,形不成规模效益。截留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现象时有发生。
(七)困难,困难,困住才难。难题的困扰,固然与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有关,但其根源还在于理财观念、理财方式不科学。
重总量,轻质量。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忽视经济运行质量,数字好看不好用,可供改善民生的财力较少。
重习惯,轻创新。一些地方因循守旧,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传统理财方式,不注重用市场经济办法和改革思路研究解决问题,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表面看似解决问题,实际制造新的矛盾。
重投入,轻绩效。一些地方和部门争钱时胃口很高,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用钱时大手大脚,不关心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为投入不足叫苦,另一方面又为铺张浪费开门,甚至重点投入“重点”浪费。
重当前,轻长远。一些地方不注重调整产品结构,不注重涵养财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长期性、战略性、机制性问题研究不够。一些地方寅吃卯粮,还去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重收支,轻谋划。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不注重统筹运作,不注重主动谋划,不注重主动服务,安于当“账房先生”、“好好先生”,就收支论收支,就财政论财政,推动发展思路窄,改善民生实招少。
(八)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事情在新形势下是必需的,不能持旧观念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问题;有些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好的,不能以新要求为借口而不把问题当问题。
思想解放是总开关,观念一转天地宽。破解难题,根本途径在于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理财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方式方法,转变体制机制,以理财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就是要进一步凸显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方式转变,进一步凸显民生改善”。
(九)凸显科学发展,是夯实基础的必然选择。
发展决定民生。发展是民生的基础,是民生的关键,是民生的保障。真的解决民生问题,靠的是真的实现科学发展。要使经济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优,必须始终把握发展方向不变,紧紧扭住发展要务不放,坚持创新发展举措不断,大力推动发展进程不停。
遵循规律,营造环境。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是经济的缩影。“政府的作用是建立一个舞台,一种背景,好让产生经济增长的演员们把他们的戏演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把更多精力、财力用在转变政府职能上,用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用在营造公平、有序发展财税环境上,用在支持破解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上,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站位全局,突出重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富民强省。要围绕这个中心,坚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成功做法,超前谋划,统筹运作各项资金,破解主要矛盾和问题,自觉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审视和把握财政工作,主动谋划,主动献策,主动买单,早筹资,早安排,早实施,早见效,实现服务全局与财政工作的“无缝对接”。抓住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坚持政府与市场和自我努力与中央支持有机结合,注重“四资”运作,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活力,夯实发展基础。
注重统筹,探索提升。“分好蛋糕就能做大蛋糕”。要找准支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资金需求的黄金分割点,妥善处理支持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妥善处理支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关系。
(十)凸显方式转变,是提高效能的现实需要。
钱是有限的,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是无限的。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效能势在必行。
效能是推动工作的目的,效能是检验工作的标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清醒: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只要除以1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份额;而推动民生改善的投入,只要乘以1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数字。在经济尚不发达、财力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加快科学发展和大力改善民生的双重需求,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老观念老框框,探索科学的新思路新办法。
省长郭庚茂要求,“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运作各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
集中财力办大事。要集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显然是难以奏效的。“撒胡椒面”看似公允,实不可取。如此做法只能使一些问题累积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找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下定决心,集中财力打“歼灭战”,办一件,成一件,制度化一件。
巧用四两拨千斤。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单靠公共财政难以完成。要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圈子,树立政府性资产、资金、资本、资源统筹使用的理念,找准财政杠杆“撬动”支点,设计好政府与市场有效合作的结合点,创新支持方式,统筹安排,有效推动,持续运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求活力。机制是导向,更是“指挥棒”。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和促进发展机制,鼓励引导更多资源服务于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继续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引导各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竞相发展。
科学管理重实效。“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古人警言,引以为戒。一方面,要坚持开源,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激励培育壮大财源,实现“源远流长”。一方面,要坚持节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意识,狠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等歪风,坚持“有钢使到刀刃上,有钱先尽老百姓”的理念,“节省每个铜板”,用于发展,用于民生。
(十一)凸显民生改善,是理财施政的根本归宿。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推动发展,发展惠及民生。没有发展的民生无疑是一句空话,不能改善民生的发展就谈不上“硬道理”。
改善民生,需问民意。百姓需求,是我们改善民生的着力点。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把钱花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地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善民生,需抓实事。老百姓关心你说什么,更关心你干什么,怎么干。十大民生工程之所以受欢迎,就是群众在一件件实事中看到了党和政府为民谋利的决心。“三具两基一抓手”之所以受欢迎,就因为群众从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变化。抓实事,就要抓眼下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难”、“物价高”、“住房贵”和“上好学”、“就好医”等问题,从具体事情入手深入下去,有所突破,抓好落实。
改善民生,需重持续。持续是党性人品,是从政品格,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要始终如一,不多变、不折腾、不懈怠,使民生改善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要求真务实,立足实际,把群众愿望与可用财力和现有条件结合起来,找准、解决关键问题;要坚定信念,强化“为民理财”的思想,始终坚持财政资金依法花、科学花、阳光花,树立理财为民的形象。
(十二)科学理财,任重道远;改善民生,大有可为。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铿锵步伐,公共财政的蛋糕必将会越做越大,公共财政的阳光必将会惠泽万家,中原儿女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第三篇:读《科学理财惠民生》有感
读《科学理财惠民生》有感
行政服务科:陈广旭
首先,这篇文章讲了财政位置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分析了河南财政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有发展中原经济区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及存在的问题、要求和思考,最重要的是为国担忧的大智警言。分析的非常到位,也是求真务实的讲法。这两年,我县的经济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制度的健全,各项收入增幅、涨幅均在省市排序的前列,成绩喜人。作为财政人就如何转变理财方式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感染身边人 作为一名财政干部,工作质量的好与坏,工作效率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到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当今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对我们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结合新的实践再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务必加强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通过个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感染人,从而影响和带动身力的同志搞好财政工作。
三、认清权力和责任的关系
因为财政是以服务于政府的预算管理单位,也是控制政府四资的预算管理单位,要科学理财,加强财政监督。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是我们的权力也是我们的义务。一方面我们要谨慎行使理财权力,坚决杜绝理财商品化,将权钱交易渗入财政管理领域。坚决杜绝财权庸俗化,防范不讲工作原则,讲交情,不讲纪律讲关系的倾向。另一方面要善于体贴民情、关心民意、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是组织赋予的,要做依法理财的表率,要做格尽职守之典范。
三、清正廉洁、树一身正气,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工作作风关系财政人的形象,关系党的生命。作为一名为民理财的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财政的形象,切实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带头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以好的党风带动机关风气的好转,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四、结合实际,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三具两基一抓手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兢兢业业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以坚定的党性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民理财、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财政事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科学治水惠民生
科学治水惠民生
——宜章县水利建设的几点启示
李荣生刊载于郴州通讯2010/7
宜章背依三湘四水,境内有河流276条,水资源总量为20.5亿立方米.理论蕴藏量为17.1万kw,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水资源丰富的背后既有水利的价值,也有水害的隐患。对此,我们牢牢抓住中央“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机遇,坚持科学治水,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民生水利的工作思路,强力推动水利全面发展。水利工作出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保障有力,抗灾有效,管理有序.发展加快的良好态势,首次荣获了2009“郴江杯”水利建设竞赛一等奖,开创了投入最大、项目最多、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科学治水新篇章。
启示一:加强组织领导是科学治水的根本保
科学治水,组织领导是关键。一是领导重视有力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国务院安委会水利安全专项督查组.副省长徐明华,省、市水利部门主要领导曾多次亲临宜章水利现场视察、指导、督查、调研水利建设。宜章县委、县政府对水利的发展极为重视,市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向曙光,县委副书记、县长欧阳锋,亲自调研水利建设工作,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庭国,副县长李定邦多次听取专
题汇报并亲临工地一线工作。上级领导对宜章水利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和鞭策全局上下齐努力,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强化组织有方。2009年,围绕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水利建设现场会上提出的“用2—3年时间创建全省水利建设十强县”的目标要求。水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了宜章县水利建设指挥部,各乡镇相继成立了水利建设领导小组,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实行水利建设行政首长责任制,将水利建设任务分解到村组,层层落实责任,实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工程项目的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的“三位一体”技术责任制。定期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奖励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和工程项目。三是竞争推动有效。我们制定出台了《宜章县水利工程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推行“以奖代投”、“一事一议”的模式,采用“先规划后设计”、“先自筹后立项”的激励机制,实行“谁的积极性高,谁自筹资金先到位就先安排谁”的立项原则。充分调动了受益群众筹资投劳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其中总投资196万元的麻田镇集中供水工程,6个受益村共筹集资金120万元,“麻田模式”被作为全省人饮工程典型经验推介。四是部门配合有为。我们按照“渠道不变,资金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变管理为服务,积极提供技术服务指导,为烟草、农业开发、国土等部门涉农工程做好水利项目配套,做到部门联动,调集资金,全面规划,整片推进.形成规模效应。全县各项水利整合资金由2008年的896万元增加到2380万元,形成了“财政投入逐障。年增加,群众自筹足额到位,涉农
资金整合有序”的工作新局面。
启示二:搞好规划建设是科学治水的基础工作。
科学治水,规划先行。一是高起点规划。我们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项目储备筛选上报工作,努力形成“竣工一批、建设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水利项目建设新格局。安排规划编制专项资金200万元,组织技术力量完成了《宜章县小型病险水库治理规划》、《2010—2013年饮水安全人口复核规划》等12大水利规划的修编工作以及7l座水库普查造册工作。目前,已有十大规划进入省厅计划笼子,预计2—3年内水利项目投资规模上亿元。二是高水平设计。在设计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我们更新水利设计观念,不是只考虑眼前的局部经济效益,而是谋长远,注重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活质量、水生态保护等统筹考虑。保证了水利工程内在高质量,外观高艺术。三是高标准建设。我们对符合招标条件的工程,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坚持工程设计、施工、验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和规范施工,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我们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肃工程管理纪律,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落到实处,用在刀刃上,努力建成一批精品工程。四是高效能管理。一方面,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保障水管人员经费,提高水管人员待遇,形成有人管事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强用水管理,提高水管效率,我们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展“用水户协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费,有效扭转了工程管护难和水管征收难等问题,形成了共赢长效机制。
启示三:搞好资金筹措是科学治水的关键所在。
科学治水需要科学调度和筹措水利项目建设资金。一是争资立项。我们紧跟国家投资动向,认真研究.吃透政策,把水利争资立项工作作为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关键。主动“跑市进厅”,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畅通信息渠道,确保项目投资不比别人少,同时争取珠委对我县防洪和流域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支持。2009年共争取上级投入我县水利资金4166.1万元。二是多元投入。按照“大干水利决心坚决不动摇,资金投入力度坚决不减弱”的工作理念,我们千方百计调拨资金,预算内水利投资由2008年的420万元增加到491万元。同时发动社会贤达人士捐助,整合退耕还林、扶贫资金、烟水配套、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国土整治、粮食产能建设等各类涉水支农资金达2416万元,全县水利投人前所未有。启示四:坚持民生优先是科学治水的最终目标。天大地大.民生最大,科学治水,民生优先。一年来,全县动工各类水利工程3124处,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0416万元,投工89.6万个.土石方131万方,水利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比率进一步增强。一是狠抓病险水库治理。争取中央资金1830万元,省、市配套资金464万元,对林子坪(中型)、南冲(小I型)、大津(小I型)3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县财政投资
234万元,对麻塘、大塘面、天塘、南石湾、上山等11座小Ⅱ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其中标准化处理5座。二是狠抓人饮工程建设。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完成投资1471.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51万元,省、市、县配套410万元.群众自筹510.3万元,共解决农村28716人饮水安全。投人2256万元新建成的黄岑二期引水工程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三是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补助491万元(其中用于病险水库专项治理234万元),整合农业开发、烟水配套、新农村建设、高速公路土地青苗补偿、土地平整、帮扶单位扶持以及社会捐助等水利资金30余宗约2380万元,完成了一六镇廖家渠道灌区、城南乡新田灌区、天塘乡满塘灌区等重大农田水利项目,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呈现出“领导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水利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群众参与前所未有”的可喜变化。四是狠抓民生安全水利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灾害预警建设,精心修编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各中小型水库防洪预案、抗旱预案等各类预案;加强广东北江流域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合作,搭建湘粤两省珠江流域防汛平台;实施了“五个一”工程措施,即每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明确一名预警信息员、安装一块避灾预警警示牌.每座小Ⅱ型水库明确一名水库管理员,办好一期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班,举行一次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演练。切实加强防办能力建设,县财政安排40万元完成了功能齐全的防汛会商中心装修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安置。配备了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摄像机、数码
相机等办公设备,并总投资460万元建设县防汛指挥信息系统。(作者系宜章县水利局局长)
第五篇:一事一议惠民生,科学理财促三农
一事一议惠民生,科学理财促三农
---县财政局用“一事一议”奖补方式 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社会效益明显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财政局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科学探索惠农利民的有效途径,全力落实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政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一段时期以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滞后,日益成为致约我县三农发展的瓶颈。如何发挥、利用好上级政策,盘活有限的财政资金,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民生财政理念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成为县财政局领导的重要任务和自觉行动。
县财政局通过调研发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仅靠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数额有限,也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采取财政奖补方式,引导农民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使两者形成合力,既可以使财政投入落到实处,又可以解决农民筹资筹劳规模小的瓶颈问题,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实效。2008年,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我县正式启动。
县财政局奖补政策主要为:
明确奖补对象。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村内街道硬化、小型水利、人畜饮水、环卫设施、公共绿化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
明确奖补标准。按奖补项目的性质和奖补对象的不同分为两档:第一档为当年列为省文明生态村创建行列的村兴办的一事一议项目,在村民或筹资主体年筹资20元限额内,按村民筹资总额1:3给予奖励补助;第二档为其他村兴办的一事一议项目,按照村民筹资总额1:1给予奖励补助。
严格奖补程序。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中,县财政局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和资金管理规定,所议之事必须符合大多数农民需要,切实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受益,议事过程坚持民主程序,阳光操作,实施过程和结果完全由群众参与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2008年,全县共完成建设项目90个,参加筹资农民达到11万人,筹资总额218万元,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265万元,建设项目总投资达550多万元。村内路面硬化3万多米,安装自来水6500多户,修建排水管道3000多米,兴建了一些环卫设施和健身活动场所。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调动了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建设,使村上的路平了、水通了、灯亮了,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四季喝咸水、夜晚一片黑的落后条件。老百姓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真是暖人心啊。截止到目前,我县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已初步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站在新的起点,放眼新的发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县财政局将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扬科学发展的旗帜,奏响奋发有为的号角,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强县富民的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