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试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四川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四川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决定课程地位的因素是(C)
A课程内容 B课程结构 C课程性质 D课程管理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约占总课时的(B)
A18%—20% B20% —22%
C23%—25% D26% 3.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这三个维度是(C)
A知识、能力、方法 B知识、过程、价值观
C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4.《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分别是阶段目标和(D)
A年目标 B月目标 C周目标 D总目标 5.小学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D)A 2万字
B 3万字
C 4万字
D 5万字 6.小学三至四年级,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A)A 2500个
B 2300个
C 2100个
D2000个以下 7.小学三至四年级,在习作方面,要求课内习作每年(C)A 5次左右
B10次左右
C 16次左右
D 20次左右 8.小学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会写常用汉字(C)A 1500个 B 2500个 C 3000个
D 3500个
9.小学五至六年级,在习作方面,要求学生40分钟能完成(C)A 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B 300字的习作 C 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D 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10.充分利用课本中那些精致而传神的插图教儿童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体方法,被称为(B)
A 实物演示法
B情境图示法
C 情感激发法
D媒体辅助法
11.小学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A)
A 70万字 B80万字 C 90万字 D 100万字 12.小学三至四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是(B)A 让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B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
C 让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文和想象文 D 让学生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13.在写作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设写作情境,一是参与活动,二是(D)
A 重视交流 B再现生活 C 奇思妙想 D 角色体验 14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D)
A 模式化的学习 B标准化的学习 C 结论式的知识掌握
D 学生全员参与与全程体验
15.“观察—表达”的学习方式主要安排在(A)
A 低年级 B高年级
C 二年级和五年级
D 四年级和六年级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每个阶段目标都是从几个方面提出要求,这几个方面是(B,C,D,E)
A教学手段
B识字与写字
C阅读
D写作 E口语交际
17.辩论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在组织学生辩论时,教师应该(B,C,D,E)
A抓共同处
B抓有疑处
C 抓分歧处
D抓关键处
E抓矛盾处 18.关于口语交际的目标,内容,与以下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A, B,C, D,E,)
A时代化 B互动化 C 基础性 D 生活化
E连贯性 19.基于网络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包括(A.C,D,E)
A 网上游戏 B观察现实生活 C 专题研究 D 发表习作
E远程交流
20.改革语文考试是实施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措施可以包括(A,B,C,D,E)
A 题型的开放 B命题的开放 C 多套试题 D 允许多次考试
E自主展示学习成果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判断正误,对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21.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为将来实现汉语拼音化打下基础。(F)
22.工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T)23.语文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语文课程应着重让学生掌握系统和完整的知识。(F)
24.小学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T)25.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应强化文体意识。
(F)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述如何创设自主阅读过程。
(1)、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2)、变革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而对求知的探究,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不可或缺。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抓有疑处、抓分歧处、抓关键处、抓矛盾处)、开展活动(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27.简述写作教学中如何强调“真情实感”。
答: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要求学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强调言之有物,写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求他们尊重他人,对自己说过的话、写过的文字负责任。这些都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品和文风。
28.简述在口语交际中拓展交流渠道的措施。
答:首先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之中,以课本为主,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相贯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其次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要适当布置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其实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第三,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要引导学生从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实践、发展、提高口语交际能
29简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意义。
答:有利于培养信息素养,搜索、筛选、传播等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语文有责无旁贷。有利于提高基本技能,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了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和教学的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构想成为了现实。
30简述在写字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
答:美育和写字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字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美育的过程,“美”贯穿于写字教学的全过程。(1)在指导中发现美,首先要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其次,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提高审美感受力,通过静心读帖,使学生体会到每一个汉字的造型都符合美的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审美内涵。(2)在监摹中实践美,一是加强基本笔画的训练,二是不断总结汉字基本偏旁部首的书写规律,三是研究汉字的结构形式、布势,根据不同的高低大小形态来合理搭配结构。(4)在讲评中鉴赏美,经常性地点评学生中一些代表性的习作,就使学生认识到怎样写才美,怎样写就不美,同时教师的评语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总之,在写字教学中重视美的教育,让学生在习字过程中自觉发现美,实践美,鉴赏美,激发他们的还应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学生自然能写出一手正确、端正、美观的字来。
五、论述题(每小题12.5分,共25分)31.试论识字教学的策略。
答: 识字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多识字,是最好的选择。新课标有以下优化策略:(1)探究心理,激发兴趣:儿歌识字(碧)、字谜识字(告、喜)、形象识字(看、影、疑)、游戏识字、连环识字;(2)改革方式,提高能力:自主识字(识字与生活结合、自己“造”字“品”)、合作识字(同方合作、小组合作、自由选择合作)、探究识字探究识字就是在识字的过程中找规律,培养识字能力(笔)。(3)拓宽渠道,识用并举:要拓宽识字渠道,力求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识用并举,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趣味性。生活处处皆语文,自制卡片课堂交流、展示,(4)凭借字理,发展思维:汉字是表意文字,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的方法。
32.试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策略。
答:从教学策略方面看,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有许多新的思考:(1)时间上更灵活,可先学拼音后识字,也可以先学一段时间的字,再学拼音,起止时间不作统一规定;(2)教学方式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努力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语境;(3)应与学说普通话相结合;(4)应与识字教学相结合;(5)应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准汉字,独立识字、查字典的习惯和能力;(6)应考虑本地方言特点,明确难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第二篇:《英语课程标准》与《英语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英语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摘要: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学英语教学目的的确定及教学任务的设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制定一部更贴近时代、更加切实可行、更为科学的教学大纲十分必要。本文通过《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英语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多角度、多方位地对《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与论证,旨在说明其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与研究;结论
Abstract:The English Curriculum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aims and the teaching assignments.Hence,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n English curriculum of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feasibility.By describing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 and the used English curriculum for middle school,this pap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 f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the used English curriculum;the contrastive analysis;conclusions
一、大纲教学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而编定的指导性文件。它通常由两个基本的部分构成,即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说明部分主要阐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的基本思想;提出教材编写的依据和编写的具体要求;本学科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等。本文部分是对该学科基本内容的规定,是大纲的核心。它根据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对教材的主要课题和纲目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对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时数及基本论点做出的规定。
二、中国成立后的几部中学英语大纲
新中国的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大纲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1.1954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英语教学大纲。
2.1957年,教育部颁发了《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3.1963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它总结了50年代两个教学大纲的经验教训,规定内容更为完备,更为科学。
4.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大纲(试行草案)》这是在63年大纲基础上制定的。
5.198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该大纲没有全面推广实施。
6.1986年原国家教委把1980年大纲(第二版)修订为《全日制中学英语大纲》。
7.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该大纲更为重视语言交际功能、教学方法与规律。8.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993年又颁布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9.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对比分析与研究
本文试图把92年和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目前仍在执行和使用的两个大纲与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对比。(以下将92年和93年的两个大纲简称为“旧大纲”,将2001年的英语课程标准简称为“《标准》”。)
1、编写背景对比分析与研究
旧大纲是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倡导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制定的。其中初中大纲明确指出“外国语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大纲指出要“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人才。”而《标准》是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现状尚不适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的形式下制定的。《标准》的重点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词汇的讲授,忽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合作型学习和“任务式”教学,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2、大纲体例对比分析与研究
旧大纲
一、前言
二、教学要求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考试、考查 附表
一、日常交际用语
附表
二、语音项目
附表
三、词汇表
附表
四、语法项目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前言 ①课程性质 ②基本理念 ③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标准 ①语言技能 ②语言知识 ③情感态度 ④学习策略 ⑤文化意识
四、实施建议 ①教学建议 ②评价建议 ③资源开发与利用 ④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
附录表 ①语音项目 ②语法项目 ③功能意识项目 ④话题项目 ⑤技能教学参考 ⑥课堂教学用语 ⑦词汇表
3、教学建议对比分析与研究
旧大纲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标准》中变为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旧大纲中共有11条,而《标准》中只有9条,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变化。
旧大纲中的11条教学原则或建议是:
1.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2.精讲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着重培养交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初中)
3.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中)
4.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不同阶段略有侧重。(初中)
5.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高中)
6.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
7.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增加语言实践的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初中)9.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高中)
10.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1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努力创造英语环境。
《标准》中的9条教育教学建议是: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8.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9.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提倡“任务型”教学,更突出的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发展需要。其中有三点与旧大纲相似:①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②组织课外活动;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考试、考查(评价建议)对比分析与研究
从考试、考查形式上看,有笔试、口试、听力测试等几种形式。旧大纲侧重笔试,口试量非常少。高中阶段都以高考为中心,平时测试的题型也都是高考中出现的题型,测试不全面。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英语学习者听说能力差的现状。
《标准》将考试、考查移为评价体系。该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统一。
5、教学目的或任务对比分析与研究
旧大纲中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四项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和和书面上初步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
《标准》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内容对比分析与研究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旧大纲从四个方面规定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日常交际用语、语言、词汇和语法。旧大纲高中英语也在这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学内容。概述如下:在日常交际用语方面,大纲按功能项目列出了“问候”、“介绍”等41项内容,而初中大纲只列出了30项内容,高中内容是在初中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在语言项目方面,高中英语大纲和初中英语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基本相同。在词汇方面,大纲给了两个词汇表。第一个词汇表中有1200个单词及相关的固定的搭配和习惯用法,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第二个词汇表包括800个词,只要求学生认识,不要求详细掌握。在语法项目方面可参照附录。
《标准》除了规定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增加了三个新项目,即话题项目、教学技能参考和教学用语。《标准》把日常交流用语改为“功能意念”,共列11大项66小项,比旧大纲有明显的增加。新增加了“话题项目”,介绍了“个人情况”、“家庭、朋友和周围的人”等24项内容;新增加了“技能教学参考”,详细地规定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基本技能、主要课堂活动、材料选择和教师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操作起来很方便;新增加了“课堂教学用语”,提供了从“上课”到“下课”的135条课堂用语,为教师上课提供规范的口语。
旧大纲与《标准》教学内容的比较,给人总的印象是:《标准》不仅仅内容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而且都给每一级要求做了具体规定,便于操作,便于检查,这是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吸收和应用,必定会使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7、教学要求对比分析与研究
教学要求是根据学科课程计划制定的,对学生所应掌握的该学科的知识总体内容及要求的规定。旧大纲中初、高中分别对听、说、读、写和语言、语法和词汇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比如:初中大纲对“听”的要求是:①能听懂课堂用语,并做出相应反映②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概要或故事。③能听懂基本上没有生词、相当于所学语言知识的英语国家人士录音的材料。④每分钟语速为90~100个词左右,听三遍正确率达到70%。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等级。各个等级都给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标准》对这五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目标,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也提出了二、五、八级目标要求。例如“写”的二级要求是:①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了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②能根据课文写摘要。③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④能根据用文字和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
四、结论
本文简要地对《标准》与旧大纲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其中对比分析比较多,研究较少,主要是因为《标准》尚在试用实验阶段,缺乏必要的应用反馈信息,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与研究。最后,再做一总结,希望能对二者的对比分析与研究作一个更为清晰的比较轮廓。
第一,旧大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上。
第二,旧大纲的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语法和词汇四个方面,而《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话题项目”、“技能教学参考”和“课堂教学用语”三项教学内容,并且,内容有所扩大,难度有所提高。
第三,旧大纲的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和语言、词汇、语法方面都作了具体要求。《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对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分别作1—9级要求;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也分别作了二、五、八级要求。
第四,在教学建议和方法上,旧大纲强调精讲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标准》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的策略指导,通过“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第五,在考试或评价方面,旧大纲强调笔试,虽也有口试,但不够重视;考试题型单调,测试不全面,产生“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现象。《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成两者的统一。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第六,旧大纲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意念—功能大纲,属终端式大纲或产品式大纲,始于70年代,采用的是交际教学法。《标准》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意念—功能大纲和程序大纲或任务性大纲的综合运用。任务性大纲始于20世纪80年代,倡导“任务型”教学。其实,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好外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选用哪一个英语大纲标准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系统综合各大纲标准的优点,并将之灵活地运用于外语教学之中。8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已十分重视外语教学理论的综合问题,系统综合意识不断增强,这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 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吉林:基础教育外 语教学研究,2001,(4):7—24.
[2]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
[6]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99.
[7]Robert Keith Johnson.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Susan M Gass,Jacquelyn Schacbter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9]Stephen D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第三篇:教师自考《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语文简答题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语文简答题
1、简述如何创设自主阅读的过程?
答:
1、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2、变革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组织讨论、开展活动。
2、简述写作教学中如何强调“真情实感”?
答:在写作教学时,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要求学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强调言之有物,写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求他们尊重他人,对自己说过的话、写过的文字负责任。这些都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品和文风。
3、简述在口语交际中拓展交流渠道的措施?
答: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中;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
4、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意义?
答:有利于培养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基本技能;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
5、简述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实现美育?
答:美育和写字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字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美育的过程,“美”贯穿于写字教学的全过程:
1、在指导中发现美;
2、在临摹中实践美;
3、在讲评中鉴赏美。总之,在写字教学中应重视美育,这样学生自然能写出一手正确、端正、美
观的字来。
6、简述写字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1、培养习惯;
2、加强指导(常规性指导、规律性指导);
3、训练速度;
4、改革评价;
5、体验美感(在指导中发现美、在临摹中实践美、在讲评中鉴赏美)。
7、简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8、简述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答: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课程标准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8、简述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答: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课程标准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9、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答:
1、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论述题:
1、试论述识字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1、探究心理,激发兴趣。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儿歌识字、字谜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连环识字等。
2、改革方式,提高能力: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探究识字等等。
3、拓宽渠道,识用并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趣味性。
4、凭借字理,发展思维。汉字是表意文字,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
2、试论述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策略?
答: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老师们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
1、形象化,包括情境图示法、实物演示法;
2、活动化,通过活动,使学生手口脑耳互动互助,和谐合作,加强记忆。
3、情境化,能使单调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变得有情趣,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包括故事创境、情感激发、媒体辅助;
4、生活化,语文教材本身就取村于自然,取材于生活,引生活的活水于课堂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联合。在拼音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论述口语交际的策略优化?
答:
1、创设情境,激情交际兴趣。情境创设的方法有语言创境、媒体渲染、角色扮演、实物创境、绘制图画制作道具等等;
2、加强互动,提供交际机会。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创高多个连贯的互动情景;
3、开放空间,拓宽交际渠道。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之中、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
4、论述习作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一)激发兴趣,培养乐写心理。从四方面着手:
1、适当降低要求;
2、少写命题作文;
3、鼓励写想象文;
4、大胆创作,自由抒情。
(二)丰富感知,积累写作材料。
1、指导观察生活;
2、开展种类活动;
3、进行广泛阅读。
(三)弘扬个性,鼓励自主表达。
1、多写放胆作文;
2、多奇思妙想。
(四)注重实践,优化写作过程。
1、创设写作情境(参与活动、角色体验);
2、再现生活情境;
3、开放写作空间;
4、多途径强化评改过程(老师示范评改、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互改、依托网络评改);
5、多渠道创造写作机会(结合阅读增加练笔的机会、在跨学科活动中练笔、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
(五)重视交流,分享写作乐趣。
1、提供舞台,享受展示的快乐;
2、融入生活,体会应用的快乐。
5、论述阅读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一)更新教学理念: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2、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2、阅读的过程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二)培养阅读能力:
1、加强朗读和诵读;
2、强化体验,注重感悟(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给予选择的自由、珍视独特的体验、适时点拔与指
导、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3、注重积累,形成语感(增加背诵量、拓展阅读面)。
(三)创设自主阅读过程:
1、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2、变革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组织讨论、开展活动)。
(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一、与小学数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相比较有很大的变化。下面从基本理念、体例结构、目标定位和内容标准等方面分别介绍。
1.基本理念上的变化
国家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工作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展开:一是对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及部分教材进行修订,主要精神是: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强调数学教育要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研制面向21世纪新的数学课程体系,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已在全国各省(市)实验区开始实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在1992年5月形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基础上修订并于2000年3月出版的。现行《大纲》的修订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思路,借鉴和吸收了当时正在制订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做法,精简、调整(增加、降低)部分教学内容,适当控制了教学难度,加强了情感教育,优化了教学方法,改革了评估方式。修订后的大纲的出版对改善面上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进素质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课程标准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课程标准从《大纲》增减知识的逐步调整转向了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从《大纲》以知识的传授、继承为重点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课程标准和《大纲》相比较,具有理念新、起点高的特点,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学制、课时的变化
(1)学制
现行《大纲》是五年制、六年制两种学制并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年级编排;课程标准整体考虑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其中小学阶段的六年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学段,将不再分五年制和六年制,这样不仅规范了义务教育学制,而且使数学教学和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弹性。
(2)课时
现行《大纲》中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周课时安排如下:
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五年制总课时为980课时,六年制总课时为1015课时。课程标准中九年的数学课时比例占总课时比例的13%~15%,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小学阶段数学周课时和学年总课时安排情况如下(见下表),小学六年合计数学总课时在780~980之间,和《大纲》规定的课时相比略有减少。减少的课时增加到艺术、体育和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上。
(3)体例结构的安排
现行《大纲》为:
一、前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五年制与六年制两种);附录(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课程标准为: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标准(按学段分类安排);
四、课程实施建议(按学段分类提出)。“前言”分总述、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三个组成部分。总述段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数学的内涵、地位、作用和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发展变化、应用范围的拓展,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和普遍适用的技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既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
“基本理念”部分鲜明地突出了数学课程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仅把它作为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而且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来看待。数学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
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组成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文化。而《大纲》修订只是将原来的表述“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改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比《大纲》的表述更详细也更具体。“基本理念”部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作了规定,要求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强调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元化,学习数学的方式要实现由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到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转变。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索活动机会,真正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因为负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如果数学学习对学生具有内在吸引力,“负担”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角色就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本理念”中涉及到了评价的改革。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还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基本理念”中还对信息技术给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予以充分地注意,强调“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使之成为探索性数学活动的强有力的工具。
“设计思路”部分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目标的解释、学习内容和实施建议的说明。目标解释从知识技能和过程性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使用了有关的行为动词并对操作定义予以了具体说明;过程性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设计思路”部分还对学习内容的四个领域进行了说明,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对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列出了主要表现的内容。
(4)教学目标定位
在现行《大纲》中,教学目的列了三条:
①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②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大纲》关于“教学目的”从知识、能力和思品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将过去的“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外延更宽,不仅只培养逻辑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3条还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注重了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人格教育。在教学要求方面对上述目的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了具体的说明,也增加了一些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语言,但从整体上看,教学目的还基本上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范畴。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阐述。将课程目标设置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并把发展性目标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前。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具体讲,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知识的特征及探索过程有所认识;使学生的兴趣及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逻辑推理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对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方面有所发展。一个中心,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分段目标的制订和内容标准的确定上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阐述了“知识与技能”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辩证关系,强调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段目标中还对这四个方面分学段给予具体阐述。
(5)内容标准的重组
现行《大纲》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上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必学内容。同时也考虑了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差异,适当安排了一些选学内容。修订时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具体的增、删、减等工作。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如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将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写作5×3。3 ×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叫因数)。除法的含义不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将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整小数应用题计算步骤≤3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计算步骤≤2步,四则混合运算步骤≤3步。几何图形的学习顺序改为:立体一平面一立体。三角形内角和由过去的选学内容变为必学内容。量的计量和统计知识适当提前学习。将珠算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介绍,不要求用珠算运算,增加了实践活动。低年级结合学生的
生活实际,高年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简单的社会问题安排实践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只是对知识的局部增减和调整,其内容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里将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七大类,归纳如下:①数与计算;②量与计量;③几何初步知识;④代数初步知识;⑤比和比例;⑥应用题;⑦统计初步知识。
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结构如下:
新课程标准将现行《大纲》教学内容中的“量与计量”并入“空间与图形”之中,更加重视量与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并且减少了复杂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的反叙应用题作为思考题出现,降低了要求;将小学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建立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解答应用题,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独立成章,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注,并且人为编造痕迹明显、技巧性过强,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极易导致数学学习上的大量“问题儿童”,使教学进入恶性循环。课程标准大力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和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选择了现实的、真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倡运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惟一。
课程标准进一步删除繁杂计算和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如较大数目、多位数小数和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笔算加减法原则上只要求三位数以内,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对于大数的意义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来感受,并能进行估计。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器)技术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用笔算的方式对大数目进行计算,繁杂的运算训练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积极的情感体验受阻。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第二学段里增加“负数”内容,要求在熟悉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小学两个学段都强调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第一学段里提倡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里鼓励算法多样化。强调避免程序化地叙述“算理”和机械训练应用题。
课程标准加强和改善了传统的几何学习内容。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重视在测量过程中学会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重视估测的作用,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制作、图案设计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有效、清晰地表示数据,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恰当的决策。对这一处理信息的全过程,课程标准用了较多的笔墨,多次阐述其内涵,这是一种适应学习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反映。所以,“统计与概率”部分增幅较大,对一、二学段都提出了具体标准。现行《大纲》中“统计初步知识”从五年制的三年级和六年制的四年级才开始安排,除保留原来的统计图表的内容外,增加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内容。
现行《大纲》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安排内容,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与现行《大纲》相比,从量上有提高,从质上有变化。
(6)课程实施的建议
现行《大纲》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为块提出了主要侧重于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并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分别阐述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以下6个方面:
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②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③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⑤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⑥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实施建议的内容,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呈现“课程实施建议”,涵盖面广,这一领域主要涉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几个方面,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具体例子供实施时参考。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
二、与初中教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1.课程标准与《大纲》的相似之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由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有大钢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成果,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后于2000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因而两者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数学教学活动建议等有较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控制了内容难度
在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仍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组、函数、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以及统计的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现行数
学教学大纲已在原大纲的基础上删去了那些知识过于陈旧落后、过于繁杂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内容;削弱了困现代技术的发展而滞后的内容;控制了容易导致人为综合和变相拔高的内容。课程标准则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提出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增强和强化探究活动
深究性活动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如何应用的。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钢提供了三个探究活动的例子(初一年级的“长方体和它的表面”,初二年级的“a=bc型的数学关系”,初三年级的“镶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课题学习,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供了一个案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中提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倡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行教学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要提倡广泛使用科学计算器,并按照需要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采用模型、投影、录像和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
2.课程标准与《大纲》的不同之处
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重要方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它应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它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一场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等一系列的革新,与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主要表现在数学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
(1)数学课程理念的变化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而它的基本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1963年大纲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受当时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的制约,它确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数学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被动式反应;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在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的标准下,全国同年级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从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性,忽视了学生包括态度、情感、人格等的发展,忽视了社会和数学自身的进步,忽视了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
(2)课程标准结构的变化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整个数学标准课程结构十分清晰,层次分明,分四大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前言分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进行了总体说明,提纲挚领地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在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分别详细阐述了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给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对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有一个基本的结构,可以称为“总论+分论”。总论由“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测试和评估(这是2000年修订大纲的新增部分)”构成,是大纲的灵魂和中枢,规范和控制着分论部分的去向。分论一般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大纲的躯体,受着总论的制约。
从数学课程标准结构和数学教学大纲的结构相比较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则更多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
(3)课程内容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给出,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代数”与“几何”两个部分)相比,除保证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①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删除或降低了有关内容与要求。如删去了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降低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的要求(以三步为主);证明的要求控制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②在现有大纲基础上加强了对合情推理、估算的要求。如要求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等等。
③加强了统计初步知识,增加了概率的内容。对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统计初步知识进行了加强,如要求能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概率则属于新增内容。④深化了探究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作为单独的一部分,对探究性学习更加深入与具体化,它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4)课程实施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基本未涉及的内容。
关于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主要有如下的变化:
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②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命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并获得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够的,从而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
③对学生的评价提出应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等等。
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主要是: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直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关于课程资源主要就实践活动材料、音像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的资源、课外活动小组、图书馆资源、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等媒体、社区、少年宫、博物馆等活动场所、智力资源等八个方面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新课程标准体系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革新,是由过去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实践、探索、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整合社会、时代的要求,学科的发展。总之,新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小学数学2001版与2011版课程标准解读对比
小学数学(斯苗儿)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