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时间:2019-05-15 00: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第一篇: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教学大纲

根据福建师大为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省属重点师大的定位及文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并拥有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博士专业的学科地位、生源情况,本课程为培养高中语文教学骨干的主干应用理论课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内容;了解掌握语文新课改、新课程、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和重要理念,感受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热爱语文教学工作。

2、较熟练掌握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原理和实践技能;尤其对中学花时最多、难度最大、效率最低的阅读课,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模拟实践,使师范生认真领会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明了提高阅读课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学所学的中文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教育学科的知识理论,二者缺一不可,在于认真钻研课文,发现作品的奥秘,并善于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操作,从而引导中学生感悟一篇篇课文的精华要妙,体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和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其热爱语文,努力地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

本课程计划总学时为112学时,周学时7节。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1、语文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课程性质:

介绍新课改的由来及其重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核心理念; 介绍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缺一不可的综合体;介绍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学时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介绍:

介绍课标教材的最大变化是教学目标、内容从过去的虚拟性变为立足于真实性,介绍初中教材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结构特点和设计特色;

介绍高中教材既立足基础又立足个性发展的设计思想,介绍由此形成的高中课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特点。

4学时

3、语文教师素养:

阐述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的职业品格、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其理由。学时

4、阅读教学:

阐述真实阅读的基本规律;

阐述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遵循真实阅读的规律,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自主领悟优秀读物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秘妙(王国维语)”,体验、领悟读物“极要紧极精彩处(鲁迅语)”:

阐述教学操作之一是:指向秘妙,解读文本,阐述其三大任务:“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举例说明三“美”教学运作的具体要求、做法;

阐述教学操作之二是:运用知识,揭示奥秘,阐述掌握必要的知识、理论、方法的原因,介绍具体的阅读知识和具体鉴赏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阐述教学操作之三是:多元有界的阅读教学,阐述其理论依据,举例介绍多元认定、越界认定、创新认定的教学运作。

学时

5、写作教学:

阐述读写结合法、知识理论-例文指导法、先放后收法、多作多改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举例阐述如何综合上述四法进行具体的写前指导;

阐述作文批改的原则、方式、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贯彻运用,尤其是最重要的多就少改原则如何运用,最常见的评语如何拟写;

阐述作文讲评的要求、方式,尤其是表扬为主如何贯彻实施。

10学时

6、口语交际教学:

举例阐述口语交际的五大技能:现场交流感、形成共同主题、缩短心理距离、即兴应对、语言技巧;

举例介绍口语交际三种准备法:书面讲稿法、发言提纲法、完全腹稿法; 举例介绍课本中出现的八项口语交际教学情境:访谈、讨论、聊天、电话交谈、讲故事、演说、辩论等等。学时

7、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主要介绍这二种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内涵、优点和教学要求。学时

8、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案:

介绍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重点介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上述第四部分的三种教学操作凝结组织到课堂教学中,尤其重点介绍转化为教学处理的“四好”要求——设计出好的课堂问题(讨论题等)、好的课堂练习、拟想好教学语言、组织好课堂教学,以及重点介绍了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讲读法、讨论法、问答法、串讲法、评点法等等;

详细介绍教案的规范格式和撰写要求,举出实习生的优秀教案为例,说明如学时

9、模拟语文课堂:

举例介绍模拟讲课的具体要求、做法、步骤,主要包含将上述第四、第八部分等的要求融汇到“讲课”中,阐述讲课中的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板书设计技巧等;

举例介绍和阐述模拟说课的具体要求、做法、步骤。学时

10、实践教学:

核心部分为模拟讲课,学生每人30分钟讲课、10分钟说课; 对每位学生的模拟讲课、说课,均应进行师生现场评点;

辅助此模拟讲课核心环节的实践教学还有“课堂教学技能”和“教材与课例分析”。

52学时+8学时

三、考核内容及方法

1、考核内容:

学生课堂模拟讲课的内容:①钻研教材 ②教学基本环节: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③教学设计:设计讨论题,设计读、讲、议步骤。

实际教学效果:①模拟学生接受程度 ②模拟教师教态 ③教学语言明晰度 ④模拟课堂气氛

2、考核方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100分的40分;分数构成:教案8分+同学点评8分+小辅导员6分+教师18分(根据当堂效果)=40分。

何将规范格式与钻研课文、发现秘妙及转化为精巧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

四、补充说明

1、本教学大纲将本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中的较为虚泛的学科性质争论部分、学科历史沿革部分、上位教育学已经介绍的教学原则等等内容进行了压缩,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突出操作应用、突出前沿应用理论的九大知识模块,特别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这三大最重要的部分,许多内容都是过去的教材或者其他同类教材没有阐述或者没有着重阐述的,本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重点阐述。

2、本教学大纲要求在讲授中引入新课改和当代教育学的前沿理念,特别是要根据新课改真实体验、真实情境的理念,重视真实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入文艺学的鉴赏理论、细读理论,引入本课程的理论研究人员孙绍振的课文细读案例和钱梦龙、于漪等等特级教师的教例,形成重视钻研教材和转化为教学设计的教学思想。

3、本教学大纲要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此,模块顺序按学科内部结构排列,实际教学时可先集中上好最关键的阅读教学及其实践环节,即先上1、2、4、8、9模块和实践教学,再上5、6、7、3模块;也可按顺序上完九个知识模块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写作教学等同样要重视实践环节,如进行作文批改训练等。

4、本课程延伸的实践教学为“教育实习”。

附:中学语文教育实习大纲(见下页)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大纲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是高师中文毕业生职前训练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教育实习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本校带队教师和中学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技能,在中学从事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由此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际知识和能力,进而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检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收取反馈信息,扬长补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中学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语文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习内容

语文教育实习主要由语文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语文教育调查三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的课堂教学实习量应不少于8课时新教案(不含重复班教学量),即完成约1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和1次完整的作文教学(包括指导、批改、讲评)任务。

2、班主任工作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都要担任实习班主任,参与实习班级日常管理,学习做中学生思想工作,组织1~2次班级主题活动,家访3~5人次。

3、语文教育调查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应选择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中学语文教育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此外,每个实习队应根据本队实习生特长、实习学校的需求和实际条件,开展不拘一格的语文课外活动。

(二)实习要求

1、语文教学实习

中学语文教学实习,要严格遵循语文教学的原理和原则,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做好各项教学实习工作。(1)备课。语文实习教学备课应根据实习课文的教学目的展开,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精要和特点,科学拟订教学目标;二是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语文智能水平和学习习惯,恰当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三是坚持现代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教学。

(2)编写教案。编好教案是实习生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实习教案一般要求写详案,并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格式完备、规范。

实习生应提前将实习教案送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根据审阅意见认真修改,不断完善。未获指导教师认可的教案不得付诸实施。

(3)预讲。预讲是正式上课之前的练习和预演,目的在于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预案,锻炼胆量、语言表达和书写技能,还能发现备课及教案的不足,以利事前纠偏救失。预讲要依案施教,并有教师临场指导和实习生评议。预讲应以小组预讲为主,并加强个别预讲。

(4)随堂见习。目的是观察学情,学习老师的教学经验,直接补益实习教学。在进入实习学校后的见习阶段,实习生应列席实习班级的全部语文课,现场观摩任课老师的教学,条件许可时,还应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听课时,应注意观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认真体会执教老师处理教材的意图、组织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并作好听课记录。

(5)上课。这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核心环节,要求切实贯彻落实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尤须注意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矛盾,妥善处理“意外”情况。在教态仪表上,应力求自然大方,亲切和蔼,语速恰当,衣着整洁。

课后应反思总结,主动征求指导教师意见,虚心听取同伴的建议和中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6)听课和评课。除随堂见习外,听课还包括实习生之间相互听课(每人听课不少于6节),以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评课则主要指评议实习生的课,一般由指导老师组织评议,以帮助实习生正确评价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其他教学环节的实习。主要有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作文的指导、批改和讲评,语文测验的命题、批改和讲评,课外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等内容,同样要预先拟出方案,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实施。其中,作文的指导、讲评以及测验的讲评应编写较为具体的教案。(8)汇报课。指实习队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课,在年段或全校范围公开教学,宜安排在教学实习的中后期。汇报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全体实习生获得更全面、更广泛的指导,因此,课后评议会要精心组织,取得实效。

汇报课是全队的集体行为,承担任务的实习生要认真对待,其他实习生要积极参与,做到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2、班主任工作实习

(1)拟订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虽然实习时间较短,也应在了解学生基本状况和班级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拟订简明、切实的实习计划,经原班主任审定后依案实施。

(2)班主任工作见习。应在进校初期就向学校主管部门了解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并在见习阶段详细了解实习班级的学情,逐步熟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范围、内容和方法,参加主题班会,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

(3)日常工作。在原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承担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早读、课间操、课外活动等。要有敬业精神,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请示原班主任。

(4)组织主题活动。最常见的是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手段。举行主题班会应预拟方案,经原班主任同意后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并特别注意活动的安全。主题要有教育性,形式要新颖、有特色,能激发中学生的参与意愿。

(5)个别教育。即针对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其方式主要有个别谈话和家访。谈话应联系学生和班级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严禁粗暴态度和体罚行为。家访是加强家校沟通,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家访前,应当就家访的对象、目的、方法与原班主任充分协商。应坚决避免为“告状”的家访。

3、语文教育调查实习

语文教育调查,是了解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现状,研究教育教学具体问题,体悟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要方式。该项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实习生的科学精神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锻炼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研能力,增进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认识。

调查的程序包括确定专题、制定计划、实施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等五个环节。撰写调查报告要做到:格式规范,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分析合乎逻辑,结论明确,建议要具体,语言通畅。

三、语文教育实习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指进入实习学校前的准备阶段,约1~2周。准备工作包括:

1、组织准备:①成立学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②审查实习生资格条件,编组实习队。③制订本届教育实习工作计划,落实实习学校、实习班级和具体任务。

2、思想准备:①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意义和要求,提高实习生思想认识。②组织学习学校和学院实习计划、基础教育的文件及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等。③请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介绍教育现状和发展情况,请模范教师介绍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经验,请上届优秀实习生介绍教育实习体会。

3、资料准备:落实教学资料,提前备好实习所需的语文课本、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常用语文工具书等;根据预拟的课外活动主题,草拟活动方案并收集相关资料。

4、教学准备:①组织全体实习生观摩、讨论优秀语文教师示范教学课或录像。②实习生根据自己的实习任务,研究课程标准,编写教案,以队为单位进行预讲演练。

(二)实习阶段。

这是教育实习的主体阶段,一般在秋季进行,历时7~8周,语文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等各项工作都在这一阶段次第进行、全面展开。

1、见习(1~2周):实习生跟班见习,同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备课、预讲。

2、实教(5周,含国庆节例休):实习生正式走上讲台上课,批改作业、作文,开展班主任工作,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语文教育调查。

3、小结(1周):实习生总结、反思实习过程,撰写实习小结;整理、分析教育调查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带队教师写出工作总结。同时,双方指导教师(含原班主任)给实习生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

(三)评价和交流阶段。

这是实习工作的结束阶段。基本事项如下:

1、召开由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成员、带队教师、实习队长参加的实习总结研讨会,分析和评估教育实习工作质量和存在问题;研讨今后专业教学和教育实习工作的改革。

2、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完成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总结。

3、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和带队教师复评、核定实习生成绩。

4、向教务处上交学院实习工作经验总结、实习带队教师总结报告,选送优秀教案、优秀学生总结、优秀调查报告等。

5、必要时举行行实习成果展览;有条件时可编印《实习教案选》、《实习论文选》等。

四、语文教育实习的评价

语文教育实习的评价是实习工作的重要内容。

实习成绩评定包括语文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语文教育调查研究和实习总结等三个方面。单项成绩占实习总成绩的百分比为:语文教学工作实习成绩占50%;班主任工作实习成绩占30%;教育调查研究和实习总结成绩占20%。若因特殊情况无班主任工作成绩的,总成绩中教学工作实习成绩占70%,教育调查报告和实习总结成绩占30%。

实习成绩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原班主任写出鉴定,分别评定实习单项成绩,带队教师根据自己的指导、听课、实习生个人总结等情况,在征求实习小组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合理、公正的调整,评定每位实习生的成绩并提交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审定。

教育实习的单项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实习总成绩按单项成绩比例求和,总成绩按五级制记分,百分制换算成五级制:优(90~100分,一般不超过实习生总人数的20%),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实习成绩不及格者,教育实习要重修,一般安排参加下一年级实习。

五、语文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一)学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的职责

按照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成立由学院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

1、组织语文教学论专业教师编写各专业教育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制定实习计划。

2、与学校教务处协调,组织实施实习计划(确定指导教师,选择实习地点,学生的分组和实习过程的管理等。

3、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督促检查实习的准备、预讲、微格教学等工作。

4、有计划地定期到实习中学、基地检查,指导本院的实习工作,加强与实习中学的联系,收集反馈信息,做好本单位的教育实习工作总结以及延伸研究工作。

5、督促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的具体工作,检查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

6、评定教育实习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平衡教育实习各小组实习生的总评分,审定实习成绩。

7、组织实习经验交流会,评选实习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院级表彰并向学校推荐优秀教案、优秀教育调查报告。

8、负责实习经费的安排与开支的审核。

9、建立教育实习档案管理制度,将实习材料的整理、归档、上报。学生的教育实习总结和教育调查报告要保存电子文档,并刻录成光盘。在适当时候,利用档案进行专题研究,以利教学和实习工作改革,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教学质量。

10、负责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具体管理。

(二)带队教师的职责

带队教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带队教师要热爱语文教育事业,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并具有较为广博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较强的实习指导能力和组织才干。同时,懂得教育科学理论,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交际和领导能力。

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实习生的业务及表现情况,布置学习有关实习文件,了解实习的课程安排等。

2、向实习学校介绍实习生的情况,与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联系,制定实习计划,落实具体实习任务。

3、指导、督促、检查实习生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教育调查工作。

4、抓好集体备课和试讲工作,听实习生讲课,组织和参加课后评议会。负责选拔具有较好教学水平的实习生开公开课。

5、全面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

6、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实习生守则,并经常对实习生进行师德教育。

7、协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定实习成绩, 并写出评语。

8、及时向校、院领导和实习学校领导汇报工作。

9、具体负责实习经费的开支,严格执行经费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

10、实习结束后及时写出实习工作的书面总结或指导实习工作的经验体会,以及有关专业培养规格的意见和建议。

(三)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

1、介绍本课程教学情况,传授教学经验。

2、安排实习生的教学见习,指导实习生备课和试讲,审批教案。

3、听实习生试教和讲课,主持评议会,及时帮助实习生不断改进教学。

4、指导实习生批改作业和进行课外辅导。

5、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并写出评语。

6、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

7、向实习生介绍班级工作情况,传授班主任工作经验。

8、指导实习生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9、指导实习生组织好班级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学会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及家访等工作并主持对实习生组织活动后的评议会。

10、评定实习生的班主任工作实习成绩并写出评语。

(四)对实习生的要求

凡有学籍的我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参加实习的学生应自觉遵守《本科学生实习守则》,按照教育实习大纲的要求认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

在实习期间应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好听课评课以及主题班会、家访等记录,完成实习总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或论文。

实习结束后应在规定时间将学生教育实习手册上交学院,作为实习考核依据。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didactics

课程编号:414021250

适用专业:师范教育专业(本科)学时数: 32 学分数:2 执笔者:张玉清

一、考试总体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言

一、识记

1.课程与教学论

二、理解

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应用

1.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识记

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二、理解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应用

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识记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三种取向、二、理解

1.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2.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3.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三、应用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 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一、识记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课程开发的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常用的方法

二、理解

1.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三、应用

1.试评析泰勒目标评价模式。

第五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一、识记

教学、教学的本质

二、理解

1.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简要回答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3.简要回答优化教学的标准。

三、应用

1.简述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 教学目标

一、识记

教学目标

二、理解

1.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2.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3.简要回答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七章 教学模式

一、识记

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二、理解

1.教学模式有何特点? 2.教学模式有何发展趋势?

第八章 教学方法

一、识记

1.教学方法、讲授法、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 2.讲授法的类型、谈话法的形式、二、理解

1.采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2.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 教学手段

一、识记

教学手段

二、理解

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 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

一、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设计教学

二、简答题 1.国内外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具体的特点是什么?

三、应用

1.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及优缺点。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一、识记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学绩测验编制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管理

一、识记

课堂教学管理、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二、理解

1.制定课堂管理规则的基本要求。2.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有哪些。

三、应用

1.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一、识记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征

二、理解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2、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三、考试类型及比例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类型为闭卷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或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型从单纯识记到理解再到综合应用一应俱全,能比较好地考察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课程与教学论》的总分值是100分,名词解释分值比例为15%左右、填空题或单项选择分值比例为10%左右、多项选择题分值比例为10%左右、简答题分值比例为25%左右、论述题分值比例为20%左右、案例分析20%左右。

四、考试形式与时间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师范专业学位课,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学参考书:《课程与教学论》 王本陆著,2004年4月第一版

[1] 《教学论稿》 王策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二版

[2]《后现代课程观》<美> 多尔著 王红宇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3] 《现代教育论》黄济

王策三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4]《课程与课堂教学》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选编.学院音像出版社,2003年5月

[5]《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 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 [6]《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7]《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2002年7月第一版

教育学教研室

2011-02-20

第三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2.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对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的分析和结束之后所做的反思总结.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对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

教学设计:是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具有共同特性和个别特性。它们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科学运用教学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5.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7.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8.优先学习: 9.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10.行为主义: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式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形成固定的S-R联结,直到最后成功。行为主义特别强调“强化”的作用。

11.认知主义: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12.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1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14.教案设计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2.新课教学。3.练习例题。4.小结。5.作业 15.知识结构: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形成的整体。16.认知结构:人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综合及其组织。17.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特点:

(1)实践性(2)耦合性(3)多样性(4)发展性 18.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1)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2)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3)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4)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缺:(1)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2)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3)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9.多元智能理论: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运动智能,音乐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20.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与技巧:演示导入法,温故知新,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演示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游戏导入法。21.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22.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3)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则。(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安排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实施纲要 第一讲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6课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分析

重点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不同定义(p31)

基本含义: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美国学者把各种课程概念归结为六类:即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习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我国香港有学者把学科的定义分为五大类:第一,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及学科内容;第二,以课程为计划;第三,以课程为目标;第四,以课程为经验;第五,以其它的课程定义。

我国课程论家施良方教授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既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概念(p33-37)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重点掌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定义和内容。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始终顺序、教学时间和整体规划等。它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订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课程标准

当前的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定义的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

重点掌握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为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

重点掌握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p54-56)

1.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学校以及各种级别的学校之间的组织和比例关系。

2.课程传统,就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总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并继续发挥作用,3,课程理论,它直接引导着人们指定课程的行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重点理解课程目标的定义以及与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关系(p61-62)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关系:教育宗旨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率、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的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重点理解课程目标的四个形式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p63-65)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般了解)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重点掌握(p67-68)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一般了解)

(二)课程内容的取向(重点掌握P70-72)1.课程内容及教材或学科知识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一般了解)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一般了解)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重点掌握p75-78)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二讲

教学的理论与实践(6课时)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定义及其要素

重点掌握教学定义的不同理解,教学要素中的三要素内容及其关系(p123-130)第一种广义的定义,教学等同于人的生活实践。第二种广义的理解,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的影响活动,等同于教育;第三种狭义的理解,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第四种更狭义的理解,教学等同于技能训练。第五种具体的理解,是指现实发生的具体的教学。(了解)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学生。即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教师。

关系:见课本。

(二)教学的本质及其争论(一般了解)

(三)教学的历史发展

重点掌握现代教学的一般特征(p140-142)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重点掌握153-156)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重点掌握布鲁姆教学目标的三种分类及其内容(157-160)教学目标分类:

1. 认知领域。第一,知识。又称识记。主要指对各种现成知识的识别和再现。包括对名词事实规则、原理、结构等的回忆。第二,理解。理解是对知识的掌握,指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或概念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三,运用。运用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如理论、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第四,分析。分析是指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其组成原理。第五,综合。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或事实等综合成新的整体。六,评价。评价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判断。2. 情感领域。

3. 动作技能领域。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一般了解)

2、教学目标的编制和撰写(重点掌握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p166-168)

三种表现形式:即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三、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结构(重点掌握p176-177)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义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结构:

1,理论结构 2,教学目标 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

(二)几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重点掌握p189-192)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2,创新教学模式。3,活动教学模式。4,研究性教模式。5,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6,合作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一般了解)

第三讲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6课时)

(此讲以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为参考)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般了解)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点掌握)

新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管理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掌握)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重点掌握)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等

4、农村中学课程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主。

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六、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评价(一般了解)

选用教材: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五篇:语文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1.语文:通常意义的语文是指汉语文,作为一门普通教育的学科名称,指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读写的需要。

2.工具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种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含是指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言语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3.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能力。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情操,培养健全人格。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第二章

1.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2.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师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3.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4.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知识和能力这一角度,关注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过程和方法,关注的是学习主体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感和文化的积累,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发展,以奠定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与审美情趣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三章

1.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答: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构成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二: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三: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四:特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构建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程主动的建设者。五: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六: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教师的语文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及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以语言作品为载体的语言实践中得以整合。

语文知识: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 和为什么的知识。语文技能:是指运用有关听说读写的概念,规则,原理执行某项任务的复杂的语言操作系统。第五章 谈谈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本只是一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第九章 阅读:是指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阅读能力:1.分为认读能力:指的是对文本字,词,句对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的通读文本的能力。2.解读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词句的能力,理解段落的能力和理解篇章的能力。3.鉴赏能力: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的教学。

阅读教学目标:1.获取知识。2.培养能力。3.陶冶情操。4.发展思维。5.形成习惯。6.积累语言。

如何理解多元解读: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多元解读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阅读教学中。那么,如何理解多元解读呢?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多解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资质悟性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领悟也就不同。因此,在文学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理解,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同时,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见仁见智,承认答案的丰富多彩,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应努力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写一份教案: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 2.情境教学

一、导入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

对,《春》。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生字新词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差使 狼藉 簌簌 拭

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注的对不对。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

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课文中的这件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发生的,当时,作者朱自清和父亲一起赶回去奔丧,奔丧结束后,作者也回学校读书,父亲要去找工作,然后,在送孩子去读书和自己找工作之间,父亲是再三踌躇。那最终,父亲有没有亲自送朱自清去上学呢?送了。对,父亲本说定不送──茶房陪同──再三嘱咐──颇踌躇──自己送去,矛盾心理的刻画,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体贴、那份关爱。

正是因为是父亲亲自送儿子去上学,才有了我们课文《背影》这个故事。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⑵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⑶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⑷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好,课文四写背影,我们都已经把他们找出来了,我们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好,那我们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提示下,想象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啊?对,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思考3分钟)。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B.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好,那到现在为止,我们把课文都分析了,那文章的中心应该是非常明确了,是什么?──文章通过描写,表达了。(父亲送我去上学的事情、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好,下课。

第十章

写作:也称作文,只经过自己的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写作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方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分析:1.规范学生的口语。普通话,适当的语速,针对不同对象变换口语,按语法逻辑表发自己想法。2.历练口语交际能力。专注敏锐的倾听能力,清楚流利的表达能力,积极互动的表达能力。3.培养口语交际素养。耐心倾听他人表述,善于进行自己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内在精神世界完善。第十三章

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

1.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在于甄别和选拔功能,新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生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课程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2.评价的内容: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评价。

3.评价的重心:不仅关注教学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及其特点,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4.评价的主体:重视多方评价结合。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第十五章

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内容。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一名学生都乐学、会学。如果学生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有学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其次,现代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活动,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性为学习资源作为前提的。在个体 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 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如果只是接受,缺乏探究,那么,语文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探究过程是获取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探究乐趣,比探究获取的结果更为重要。

由此看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探究学习离不开自主,因为没有个人的自主就谈不上个人的探究;探究学习离不开合作,因为没有人际之间的合作就不会有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来进行探究。只有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改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合作学习是让学生的学习既个动又互动,探究学习则是让学生的学习由促动到能动

第十六章

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课程本身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综合提出课程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进行教学时,也应从上述三个维度,综合提出并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不能有所偏废。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还要搞好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第十七章

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不光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以教学行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这种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的做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称管理政策,教师必须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话,校本话课程的能力。4.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下载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定稿]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要求: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地理教育硕士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研究地理......

    2015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本章复习建议: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线索,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涵义,深刻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形成历......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合集5篇)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 识记并掌握两个核心概念:课程......

    语文学科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学科教学论》复习提纲 1、 当代教育学理论中教学是什么?P6 一般观点:当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本人观点:教学是师生共同引起......

    学科课程论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论(含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学科课程论(含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是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培养学......

    课程与教学论

    1.( )突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分组教学制的一种形式。 A.圣巴拉拉制 B.设计教学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答案:A 2.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的中心......

    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我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这学期我主要任小学6个班,6个班级的音乐课,对于这学期的工作我想做以下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我积极向上,......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