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集

时间:2019-05-15 00:5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集》。

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集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一课的初读过程中我是这样指导的: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和老师一样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吗? 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大声地朗读三遍。生:(按要求大声自由地朗读诗歌三遍)师:(出示词语)

生:(领读词语,并读出词语色彩来)(如:和煦、乖乖低头、翩翩起舞、荒滩等)生:(分自然段朗读诗歌、齐读全诗)师:你了解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少先队员们去植树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1:我是从‚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体会到的。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上先队员们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2:我是从‚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体会到的。

生3:我是从‚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4:我读懂了只有我们人类多植树、爱护每一棵树,我们才会生活在绿色工厂里,才能染绿祖国的版图,才能战胜风沙,让鸟儿翩 翩起舞,才能建设‚四化‛。

生5:我读懂了我们只要没人载一棵树就可以多增添一片新绿,亿万人民就可以把祖国的版图染绿了。

师6:我知道了树木的作用有很多,对我们人类太重要了。……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歌,知道了那么多,老师为你们骄傲,为你们高兴,为你们鼓掌,现在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什么想知道的?也可以来问老师。

生7:什么是绿色工厂?(学生帮忙解决)生8:‚四化‛是指什么?(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生9:‚绿色的希望‛是指什么?(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生10: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师生讨论解决)生11:什么是‚快乐的音符‛?(共同讨论解决)……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棒!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习呀!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师:(再次出示词语)生:(有感情地齐读生词)

师:仔细观察生字,你是如何记住的?你觉得应该让大家注意些什么?

生:(观察后交流)

师:(板书范写,指点容易写错的地方)生:(书空)(描红)

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反思:

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呼唤。而教师的课堂职能已不是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习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做到:学生能自己读懂就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自己能讲的出来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学生自己能操作的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自己做;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尽力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

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的第一课时中,我就从以下四方面朴实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理念。

一.读的充分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执教以来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钻研教材的座右铭。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把朗读作为钻研教材的起点,而且在课堂中,我也务必安排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因为反复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课文细细咀嚼玩味的过程。让学生对无声的语言符号,用有声的语言去感悟文章语言的神韵,掌握文章结构的脉络,体会文章思想的精髓,从而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深刻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读,给他们时间去读,且每一次的读都‚读 有目的,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感受,读有反馈。‛

二.练的实在

生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加强写字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平时必须要重视写字教学,扎扎实实抓好。在教学字形的过程中通过形近字的比较,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方法让学生牢固掌握生字的字形,并当场练习书写生字。书写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的握笔方法及书写姿势,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问的宽松

老师的问能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读熟课文后提问‚你读了以后,了解到了些什么?体会了写什么?‛这种提问‚适而不死‛。学生每说到一点再继续深入,‚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解到的?‛从而又回到了课文中,同时也把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也融汇其中。过后又问‚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想了解的?‛这一问调动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也表现出一种求知欲望。

四.说的自由

教师宽松的问能让学生放开的说,促使学生说得自由:‚我体会到了植树的好处‛,‚我知道了树林是绿色工厂,是森林宝库‛,‚我想知道‘四化’指什么?‛,‚什么是快乐的音符‛……

整堂课上,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氛围,轻松、自由,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例及反思

《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始,学生们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它写的很美。师:美在哪里?

生: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找准训练的切合点,我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此时的不同心里状态,进而朗读一番。

师:下面的对话该怎样读?

生: ‚竺爷爷,杏花开了!‛应该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

生:‚什么时候?‛应该急切地问。‛

生: ‚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师:看来你也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你先说说原因。‛ 生: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重视孩子话的平易近人作风!在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的地步,从而实现了生生与文本的 生生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的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燕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生读最后一段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几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了春天的美,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认为句中“几痕”这个词用得不准确,电线应该用“几根”来形容.师:你很爱动脑筋,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电线是一根一根的,而不是说“一痕电线”.师:是啊,我们经常说“几根”电线,文中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根”呢 看来,值得推敲.(学生陷入思考,暂时出现冷场)师:在黑板上画了两组线,请同学自己读读句子,再结合老师的画想一想.(生恍然大悟)生:老师,我觉得“几痕”没有用错,写出了电线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特点.生:电线很高,作者站在地面上,距离很远,“几痕”反映了从远处看电线的真实情况.生:“几痕”表现出了电线若有若无.生:如果用“几根”显得文字平淡无味,“几痕”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很优美,所以要用“几痕”.生:(最先提出质疑的学生)我明白了,“几痕”写出了电线若有若无,能与优美的画面相协调,读起来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师:是的,这个“几痕”用得真是巧妙,令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课文,联系老师的简笔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可见,只要在阅读时多疑多思,一定会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多精彩的东西.师:再看最后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燕子停在电线上的情景比作“正待演奏的曲谱” 师:这样比喻贴切吗(生一时无语)师:又在线条上添了几笔 生:(若有所悟,齐声)贴切.师:让我们欣赏书中的插图,有感情地再读读这句话吧!师:这么优雅,美好的停歇,大家想想:燕子会谱什么歌,你能为它写一写歌词吗

生:春天像一幅美丽的画卷.看,五颜六色的花朵,碧绿碧绿的小草,还有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春天真美啊!生:春天像一首动听的歌.听,燕子唧唧地叫着,小溪缓缓地流着, 孩子们欢快地喊着,多美妙的乐曲啊!生:春天像一位纺织女,给大地披上了绿装,给花朵戴上了五彩斑斓的帽子,多么明丽的世界啊!生:春天像一位插花能手,把美丽的鲜花插满大地,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教后反思】

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捕捉到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一,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本案例中,我主动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了“几痕”这个词用得不准确时,我没有忙于其余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直接告之结果了之.而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通过真诚地赞扬,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乐于提问.并且及时地捕捉到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生 成性资源,从学生的错误中敏锐地捕捉合理的因素,巧借“几痕”这个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会成为他再问,再创造的动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激活群体思维,形成灿烂的理想景观.二,教师的巧妙点拨

课堂上,学生对课文中为什么用“几痕”一时无法理解,我没有采用讲解法,而是引导学生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利用形象生动的简笔画(一实一虚两组线)作巧妙点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几痕”这个词表现出了电线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特点,与优美的画面相协调,学生产生了独特感受,受到情感熏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个比喻句,我在一实一虚两组线上分别添画了几个音符和几支小燕子,拓展思维空间,学生情绪高涨,精彩生成不断,课堂成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对简笔画在教学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三,学生的多元解读

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像数学,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对每个学生精神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读完最后一段话后,学生可以有多种感受,如: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争奇斗艳的鲜花,吐出嫩 芽的绿树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小鸟的鸣叫声,溪水的流淌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奏出了一首春天的交响乐,美妙而动听;燕子从空中飞来,他们是报春的使者,向人们传递着春天来了的信息;春天像一位插花能手,给大地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像一位纺织女,给大地披上了彩衣,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都不能以我的传授灌输来代替.所以在课尾我设计了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环节:“看着燕子这么优雅,美好的停歇,燕子会谱什么歌,你能为它写一写歌词吗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拓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要敢于应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习第5自然段)

师:文中‚这样切苹果‛指的是怎样的切法? 生:是指‚拦腰切下去‛。生:是指‚横切‛。

师:你们说得都对。那么这一句话中两次用了‚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第一次拦腰切苹果的两种猜测。师:这件事情使我深有感触,我的感触有那些呢? 生:是说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生:是说苹果里隐藏着五角星这个秘密传到幼儿园,再传到我这儿,我又传给大家,证明它有很大的魅力。

生:由这个发现,能使人感到人的创造力是什么。

师:是的,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师:在学习或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在无意间有了意外的发现。

生:我做数学题时常常要用几种方法来解答。

生:有一次我把一个橙子横着切,我发现里面竟有一朵花。生:我从家里到学校的路很长,骑车要45分钟,现在我反复摸索找到了一条最近的路线,骑车只要35分钟了。

……

师:是呀,换一种思维方式,竟然会给你一个惊喜,这样的事在生活中还多着呢,只要我们去探索,相信聪明的你还会有许多发现。

【反思】: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确外延相等,我们理应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个苹果,一个横切,一个竖切,亲自试一试,比一比,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创造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以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学习的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 此我们应积极创设各种条件,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课内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能有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能有弹、唱、跳、画的机会,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在课外去接触生活,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探究新知,使语文学习充满充满趣味性、知识性。

《三顾茅庐》教学案例及反思

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 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 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 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 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破了以往 ‚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 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力地指导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例及反思

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关于母亲的文章,还记得有哪些吗?讲了些什么内容?

生:有《母亲的恩情》,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为他连夜缝衣服,早上送孟郊到村口。当孟郊看见沐浴着阳光的小草,不由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吟诵出了千古传诵的《游子吟》。

师:大家还记得这首诗是怎样的吗? 生齐说知道

师:那请大家一起背一下。

生齐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还有其它的课文吗? 生:还有《陈毅探母》。

生:陈毅元帅在外得知母亲病了,赶回家乡看望自己的母亲。一回到家,就到母亲病床前询问母亲的病情,陪母亲说话,并帮母亲洗衣服。陈毅元帅真是孝顺他的母亲啊!

师:刚才我们讲到的都是名人孝顺母亲的故事。你们喜欢这些课文吗?

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些名人很了不起,自己有所作为了,还不忘孝顺自己的母亲。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呢?

生: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孝顺自己的父母。

师:大家都是懂事的好孩子,都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该有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也是和母亲有关,而且也赞扬了这样的美德。(揭题板书:第一次抱母亲)

【反思】这是教学《第一次抱母亲》的开始,教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母亲的文章讲起,从已有知识背景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情感经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说出喜欢这些课文的原因,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深的感受母爱的伟大和对母亲的孝顺。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感情氛围,为情感迁移、学习新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鸟语》教学案例及反思

【课堂片段】

1、引读课文1、2节

(师)文中的‚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后来听爷爷说,鸟儿会说话的,有人也真懂鸟语。据说——(学生接读公冶长的故事)

2、细读课文第3节

(1)师引读第3节: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生接读第3节)

①指导读长句: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指名读,齐读。提示停顿,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②理解‚通晓‛的意思。简介‚公冶长‛

3、学习第10、11节

1、过渡:布谷鸟在学习上帮助了我,喜鹊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2、自由读第10节,说说喜鹊给我们带来什么乐趣?

3、指名读第11节,想一想:我还能编织出什么有趣的故事来?

4、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编写一段与画眉的有趣的对话,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在学生对鸟儿已有‚好感‛的基础上,我绘声绘色地讲述公冶长的故事,使鸟儿的魅力倍增,‚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此时也成为孩子们的心声。‚鸟儿‛真能表白?我们能否听懂?他们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走进文本。此时,把课文读通、感知课文内容便是‚触及精神需要‛,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进行自主、有效的对话。他们也想尝试着做鸟儿的知音,把自己的收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有我之境‛中,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进他们曾经经历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他们独特的心态聆听鸟语,并将他们的独特的感受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在文中搜索与‚我‛同感的句段,细细欣赏品味;有一位学生谈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这一句时说:‚有一次,我考了双百分,放学的路上,喜鹊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所以我认为喜鹊真能给我们带来喜讯。‛有的迫不及待地寻找恰当的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述:小燕子‚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布谷鸟‚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白鸽‚咕咕咕咕‛仿佛在说:‚世界和平,人类和平!‛白头翁在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们尽情地渲染着,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案例及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引读课题,读词——沙漠

师:谁来说说沙漠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一望无边 生:无边无际 生:荒凉。

师:是的,荒凉,什么都没有。我们一起来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示句,指导朗读,体会。

师:那么绿洲呢?又是怎样的?书上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对它进行了概括。

学生交流。

生: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指导学生朗读,抓住‚绿树成阴、鲜花遍地‛体会绿洲的特点。师:迪拜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想看吗? 出示一组迪拜现状的图片。

师述:迪拜人民就是在这样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环境中生活着。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川流不息的奔驰宝马,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与之相伴的还有绿树成阴,鲜花夹道,芳草成坪,你已经完全臵身于 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里了。

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我试图让学生围绕‚沙漠‛来说说它的特点,但是在课上学生就讲了三个词语,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因此课上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显得过于简单,缺乏教学机智,只是草草过场,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这里,我若课前能适当搜集一些描写沙漠的词语,以推荐的形式让大家读一读,我想学生必是很喜欢的。之后我让学生说说绿洲的样子,通过对比凸显绿洲的特点,这样再质疑阿联酋人们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而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学‛字中感受到了垂钓小孩十分可爱,其实这个小孩还十分顽皮,机灵呢。就连钓鱼时坐着的姿势,钓鱼的地方他都动了一番脑筋,请问同学们再读诗的一,二句,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个孩子顽皮可爱呢?

生1:这个孩子钓鱼时,不是正着坐,而是侧着身子坐再那儿,肯定是他一边看着别人怎么钓一边自己学着钓。

生2:他钓鱼都不好好坐着,说明他很调皮。

生3:他侧着身子坐是好一边钓鱼一边看爸爸是不是来找他了 师:他钓鱼时坐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生4:他钓鱼时,坐的地方草很多,把身体都映出来了。生5:草不是镜子,不能映出人影。是草很多,把身体挡住了,但又可以从草的缝隙中看到钓鱼小孩的影子。

生6:他故意找个草多的地方躲着钓鱼,怕别人打扰他。当学生从第一句的‚学‛字中感受到垂钓小儿的可爱之后,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自读第二行诗,从垂钓小儿坐的姿势和钓鱼环境的描写中继续感受着个孩子的顽皮机灵。引导学生通过充分想象来完善垂钓小儿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即天真烂漫,又顽皮可爱。此时,诗中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与丰满。

勿用老师再废口舌,学生自然而然就觉得这个孩子十分亲切,熟悉,产生认同感。再读起诗中的句子就感觉朗朗上口,真是‚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

由于这些课堂的意外生成,我临时将教学的重心由诗中的三,四句调

整到一,二句,让学生学习一,二句时就充分悟到这是个顽皮,可爱,聪明,机灵的垂钓小儿,为学习后两句诗做好了铺垫。当他们学习三,四句诗时,因为前面的感悟作基础,所以再演一演问路的情形时惟妙惟肖:有的一言不发,使劲地摇手;有的手指按在嘴边,做出‚嘘‛的动作……没有一个学 生发出声音,都笑眯眯地望着我这个‚路人‛。

反思:

低年级古诗诵读要求较低,甚至可以‚有口无心‛。但一首诗中 的诗眼却是诗人苦心孤诣炼字而成。其中蕴含多重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它在诗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像这样的地方绝不能成为教学中忽略的对象。但一年级的古诗诵读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学生生活积累少,语感不强,不会主动、深入地感悟文本,仅停留在直觉层面,而质疑则是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最佳突破口。它使学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字、词理解感受悟全文。

通过三次教《小儿垂钓》,我认为‚学‛字堪称全诗之眼。从中可以悟到小儿得可爱、顽皮、聪明。我抓住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层层深入地解读诗意,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理解,这样得来的比老师讲多遍有效的多,正是‚教全诗不如教一字,教一字不如质一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教学‚稠密‛一词时,我运用2次不同的处理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第一次教学:

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啊,大家看(指着图片),这些树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密)。大家还知道生活中除了树叶以外,什么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节场的时候,大街上人很多,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生:放学的时候,校门口人特别挤,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师:除了说人以外,还能想到些别的吗? 生:森林里树木很稠密。生:我的头发很稠密。

师:可是你的头发好象不是很多很密啊!生:邵老师的头发很稠密。……

师:那谁来用‚稠密‛来造句? 生:……(学生造不出什么句子)第二次教学:

师: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的,在这里,稠密和茂密意思相近,但两个词在具体用法上还是有区分的。请看黑板,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完成填空。(出示选词填空。)

稠密茂密

1.蜀南竹海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

2.全球变暖将影响地球大气层,进而影响蒸发和降雨,使地球上处于人口()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流量减少,危及全球大部分城市水源。

生:第一句填‚茂密‛,第二句填‚稠密‛。师:正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反思】:

教师对于这个‚稠密‛一词的处理进行了2次不同的设计,一次放手让学生理解,先作个铺垫,让学生说说什么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然后再进行造句。另一次是引导学生进行选词填空,从而理解‚稠密‛一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果单从环节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第一种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但从结果来看,第二种设计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对‚稠密‛一词有了认识与理解。由此,我不禁进行了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唯新课程理念为先?我们应不应该继承并发扬前人所长?正在我不断思考之时,新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发展首先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再联想到教学中又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心中不由恍然大悟:第二种教学设计不正是如此吗?看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是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更扎实的技能啊!

《黄河的主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臵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下面让我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充分。请读读这些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羊皮筏子 艄公 竹篙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如 履平地)(指名读,齐读。)师:这些新词你们读懂了吗?请先在自己的学习小组里互相交流。(四人小组热烈交流)生:我知道‚艄公‛就是指撑船的人。课文中指的是撑羊皮筏子渡乘客的人。

师:你见过艄公吗?你能想象一下艄公会是什么样儿的呢? 生:(摇摇头)我没见过艄公,但我想艄公的脸一定是饱经风霜的,他的皮肤一定是黝黑黝黑的,因为他长期生活在黄河上,风吹、日晒、雨淋。

(课件出示黄河上艄公的特写画面。)生:我读懂了‚如履平地‛,是指就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师:说说你是怎么读懂这个词语的。

生:我先查字典知道了‚履‛的意思是踩、踏,然后就理解了这个词。

师:很好!老师建议你再读读文中‚如履平地‛所在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看看对这个词是否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生:(轻声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生:

‚如履平地‛在这儿是指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撑着羊皮筏子,如同人在平地上行走一样稳。

生:我读懂了‚惊涛骇浪‛,是指让人感到可怕的大风浪。我也 是先查这个词中的关键字‚骇‛,‚骇‛是惊惧的意思,这样整个词我就理解了。而且我还发现文中有好几个词语的意思和‚惊涛骇浪‛差不多,如‚浊浪排空‛、‚汹涌激流‛、‚波浪滔滔‛。

师:你不仅说出了‚惊涛骇浪‛的意思,还给我们带出了一串词,真棒!对‚惊涛骇浪‛、‚波浪滔滔‛这些词谁还有感受想谈一谈呢?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黄河上的壶口瀑布,就像书上的那幅彩图一样。黄河滚滚,奔腾咆哮,震耳欲聋,看到那一排排巨浪汹涌地向岸边扑过来,真是让人感到害怕。

师:谢谢你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了我们‚惊涛骇浪‛‚波浪滔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生:我见过‚竹篙‛,它是用来撑船的,在乌镇坐船时,我还撑过竹篙呢。

师:现在屏幕上只剩下‚羊皮筏子‛这个词语没有人说,大家见过羊皮筏子吗?这里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看了这段录像,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它有所了解。

(课件播放制作皮筏子的剪辑过程。)师:从以上的交流中可见同学们生字新词的预习是很扎实的。…… 【反思】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我尝试着以词义的感悟为核

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我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感悟字词,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使学生对新词的解读得到了全方位地交流。

《最佳路径》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的读书效率真高,读了一遍,就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再读课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请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们各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生:第二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相机出示第二节内容)师:为什么这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生:我用波浪线画出了‚四十多年‛‚ 无数个难题‛‚大伤脑筋‛‚ 已修改了五十多次‛‚ 最微不足道的‛‚ 没有一次‛‚ 更加焦躁‛这些词,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细致、很负责任的人,付出了那么多,还不满足。

生:我觉得‚五十多次‛‚没有一次‛这两个词又能看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生:老师,我还有个补充。我从下一句中的‚焦躁‛、‚一结束就让司机‛‚清理思绪‛几个地方想到了格罗培斯并没有被迪斯尼乐园的设计成功所满足,他还要追求更完美的东西。

师:这个‚完美主义者‛说得真好!同学们谈得很深刻。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呢?(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师相机板书。

师:正是因为格罗培斯的严谨踏实,追求完美,才使他的设计成

为了 最佳路径。你从这一节还看出什么?(再指名学生读第二节,特别强调最后两句。)

生: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只要动脑筋,总会有办法。生: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先冷静地思考一下,然后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真动脑筋思考了,的确有收获。

师:现在我们继续去分享这份收获,谁再来谈谈他的想法,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6节,迪斯尼乐园的草地被踩出许多小径,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师: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一定很舒服吧。你把这一小节读一下吧,读出那种优雅的感觉。

师:还有同学有与他同样的感觉吗?也试试读读。

…… 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整堂中教师引导同学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课文,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机会,接着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整堂课学生很兴奋,参与的积极

性较高。他们用自己的记号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得到了体现。听着孩子们满意地自我评价,觉得很欣慰。

1、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读书做记号满足了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让他们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教师要尊重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说一句错误的话‛,呵护他们好奇的心灵。

那就让我们从《最佳的路径》一课中得到启发,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到:‚尊重、信任、给人自由与选择、顺其自然‛,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

9、《祁黄羊》案例反思

教学片断:

师:当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说他推荐杀父仇人解狐当中军尉时,纷纷登门,猜猜他们会说什么?

生:祁黄羊,你这个不孝之子,难道忘了杀父之仇了吗? 生:难道你不怕解狐当了中军尉后,再来害你吗?

生:祁黄羊,你父亲知道了会不瞑目的,你不仅不替他报仇,反而还举荐他,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生:是不是祁黄羊故意这样做,想让解狐担任中军尉,如果他干不好,那悼公不是要惩罚他,那他不就报了杀父之仇了吗?

师:是呀,听到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那么如果你是解狐,你会怎样想呢?

生:我想,我杀了祁黄羊的父亲,可他不计前嫌居然举荐我,他真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呀!

生:祁黄羊不计前嫌举荐我,都是出以公心,为我们晋国着想,我做了对不起他的事,真是无脸见他,我一定要去负荆请罪。

生:我觉得解狐不会这么想,他想,现在好了,我做了中军尉,权力就更大了,虽然我杀了他的父亲,但他也不能拿我怎样。

生:我也想解狐会沾沾自喜。

生:我不同意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你想中军尉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祁黄羊他不会随随便便举荐一个人,他举荐解狐,肯定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考虑才作出的决定,如果解狐真像你们所说的那种阴险的小

人,祁黄羊肯定早就看出来了,根本不会举荐他。

生:我也认为解狐不会恩将仇报。

师:看来,大家都是祁黄羊的知己,都读懂了他的心思。是呀,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应该像祁黄羊一样,以国家利益为重,这就是课文中说的‚做事要出以公心‛。

教后反思: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对话愿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本环节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话的愿望,并竭力拓展对话的空间,组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逐步加深理解、体验,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书指导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课堂上,学生时常会出现一些极富创意的想法,有些甚至是教师所意想不到的,但是如果学生的想法偏离课文的主旨,有背于正确的道德认识时,教师该怎么做?就像本堂课中,几个学生的见解是有些偏颇的。还好,在我不知该怎样引导时,孩子们给我解了围。课堂上富有个性的争议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确很有帮助,但正确的价值引领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尊重个性阅读,发散思维,而使教育的航线偏离正确的轨道,文道结合,健康的土壤才能开出最绚烂的花。

《永远的白衣战士》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 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白衣战士‛是穿白色衣服的战士吗? 生;‚白衣战士‛是谁?

生:为什么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

师:大家真不错,学着自己提问题了,这说明大家都动脑筋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想不想自己去找答案?

生:(很激动)想!

师: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吧。教学反思

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耳传‛,只是使学生‚懂‛,只是把知识或结论‚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而已;‚自得‛却包含着阅读能力的训练。也非常新教材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整体把握。如果老师占用了大量时间,讲得过细,不仅容易重新陷入无谓的烦琐分析,而且会冲断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实践已经证明:光靠老师讲是讲不出语文能力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读书的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读书有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去读书。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课题,并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能提出一两个问题,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课文。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自渎,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学生自己读懂了,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促使他们更认真、更主动地去读书。

2、教给读书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读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想‛。老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教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如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想什么(如它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告诉人们什么等。)要在指导学生自渎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掌握。学生仅有读书的欲望,还不够,还应该知道怎样去读。在教学上,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第一件实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第二件事引导学生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如我在《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片段2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斩钉截铁‛一词的意思,体会叶欣面对危险和死亡时对同事们说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应该怎么读,是怎样的语气。‚斩钉截铁‛这个词表现力特别强,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体会到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新课标还提倡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

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3、保证读书的时间,使学生能读书

传统的教学,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新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应该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读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大声读、小声读、默读;有的课文可以分角色读,有的课文可以带表情读,有的课文还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我不是最弱小的》案例反思

教学片断:

师:咱们班的同学个个号称‚识字大王‛,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认字本领呢?

生:(想)

师: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成功。出示:托利亚萨沙 弱小 周末 铃兰花 娇嫩 簇拥 芬芳扑鼻 聊天 掀起 递给 随风舞动 倾盆大雨 自己先练习认一认。

生:自己练习读。

师:咱们来进行一次比赛,行吗? 生:男女赛读。

师:男生的声音很洪亮,女生的声音很甜美。的确太棒了!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么神奇,有时一个词语就能表现一幅画面。你看到这些词语,会想到那些画面呢?

生1:随风舞动让我看到了许多花随风摆动,像在跳舞一样。生2:倾盆大雨让我看到了雨来的猛,下的大,就像用脸盆从上往下倒水一样。

生3:芬芳扑鼻让我闻到了一股花香。……

师:请大家带着丰富的想象再读这些词语。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请大家捧起课本读课文。‛也能让学生充分从读中去感悟,去体验。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读的形式多样,方法恰当,在老师一次次的引读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课后能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保护过比自己弱小的吗?

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巧妙,通过让学生看词语想像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已经很轻松的了解了词语。

《番茄太阳》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片断:

师: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中父亲的语言,看能发现什么?(指名读父亲说的话:这是黄瓜……)生:有很多标点符号。

生:基本上三四个字就用一个标点符号隔开。

师:你们那明亮的眼睛发现了,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却用了七八个标点符号。符号越多,表明父亲说话越慢,耐心越大。想想看,我们的父母亲在教我们认识事物时一般会怎么说?

生: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

师:而这位父亲是怎样说的?谁来说说。一学生将父亲的语言读了一遍,读得不够慢。

师:假如你就是明明,闭上眼睛,听着爸爸说的话,来摸一摸。生:这是黄瓜。师:摸到了吗? 生:长长的。师:感觉到了吗? 生:皮上有刺。师:小心,别扎着手。……

教学反思:

一、小标点,作用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和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小,所以不受重视,其实文字中标点符号是大有作用的。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说:做一位老师最少要能将‚走过来‛三个字会用30种表达方式说出来,我想,这‚不起眼‛的小标点,定是起

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仔细读《番茄太阳》一文中父亲的语言,里面的多个逗号与分号不仅表示父亲对盲童说话时的停顿与缓慢,还生动再现了父亲对女儿说话时的耐心与和蔼。最后的省略号更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想象他们的生活剪影:父亲教女儿认识的不仅仅是蔬菜等事物,还认识了生活的各方面;父亲在教女儿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心思与精力,这就是耐心,更是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看来这小小的标点符号里也藏着许多情感,它也是会说话的语言表达工具,细心读文字,可别忽视了标点那很强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透过文字看语言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的形式。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我们就管它叫文学。‛

仔细阅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语言文字,我们能读出父亲很小心,他怕伤害女儿,他想让女儿通过形状更快地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是作者对这位父亲言行的细微观察和赋予了言语生命力的表达。从而,我们能领会作者的心声,理解作者写人画物的思想与情感。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像绣花那样。

《云雀的心愿》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片断:

师:小云雀和妈妈飞到了大河的上空,它们看到了什么? 生: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

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中。

师:你觉得大河怎么样? 生:大河很凶猛。

师:我们一起看这条凶猛的大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了河水发出的巨大的声音,如野兽的吼叫似的。生:我们再来看书,你们能把大河的凶猛读出来吗?(指名读)师:她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得很有劲,我觉得她读出了大河的凶猛。

生:我不赞同,她读得是很有劲,但声音大不代表就读出大河的凶猛,要有力度才行。

师:你来读读,好吗?(生读)

师:你们两个读得都挺好的,各人有各人的读法,听了你们两个读的,教师都感受到了大河的凶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河水呢?

师:谁来读读云雀妈妈的话?(指名读)生:我听出了当时云雀妈妈可惜、伤心的心情。

生:如果‚唉‛的音能再拉得长些,声音越来越低就好了。师:谁再来试试?(生越读越好)

师:有一个问题老师不明白,为何把森林比作‚森林水库‛呢?现在咱们根据课文中云雀妈妈说的话,把它画下来,以示意图形式向大家讲解,先在四人小组内进行,好吗?

(生上台边展示图边讲解原因。)

师:现在咱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来读读小云雀和妈妈的话,可以运

用表演的形式。(生分小组排演,然后上台展示)

教学反思: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处于积极、活泼、自由的状态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也成了评价者,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学生对别人评价的过程也是自身水平提高的过程。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都有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我们要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如读‚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僵的野马,咆哮着向处游下去‛这句话时,学生的语气、音调不一,但从他们的读中能感受到大河的凶猛。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他们个性化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我们都应尊重。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丰富彼此的思考,提高彼此的水平。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分角色朗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及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XX)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2

永生的眼睛:备课之时,我已经被文本深深的感动了,我要通过教学,把这份感动带给我的学生,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捐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从而升华主题:永生的眼睛。

实施完一堂课,我觉得情感教育目标达到了,探究过程也很流畅,不过,学生动手写一写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原因是我的导语部分讲述棉弄双的故事过于细致,渗透太重的情感因素,以致自主研究时间少,显得讨论起来很紧张,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牢牢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设计的思路,做到张弛有度,不断求新。

生命生命: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花的勇气: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语言的精确,简洁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这样可减少课堂内的罗嗦现象。我在教学中有语言不够简洁,罗嗦的问题,对提问的目标指向性不明确。这是我该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课堂语言的精心设计,做到简洁凝练而准确。《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然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很多环节并未体现这点,要学会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他们也许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语言文字的品读要与文本结合,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品读。

乡下人家:有专家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要笨一点,傻一点。在这节课上,我就在想,用什么办法来遮掩一下自己的笨,自己的傻。这节课上我采用了比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文中的画面,如“雨后春笋图”、“ 群鸭戏水图”、“月夜虫鸣图”等,而且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品味则更是精彩,学生的思维活跃得几乎令我不敢相信!教参上品析的几个句子学生全部都自己品出来了,而且还很有“味儿”!牧场之国: 古诗三首:今天上《古诗三首》,昨天让学生回去预习,建议学生读读其他的田园诗,或是同一作者的其他诗,也可以往自己的大脑存货里寻一寻,预习时,看看自己在读本课诗的时候会想起以前学过的诗或是什么句子,如果你记忆模糊了,请找一找资料。可以说上课的设计我觉得挺顺当,整节课也有诗情画意,孩子们学得挺快,也有感触。可是细细观察,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慢几拍,这么多的句子要我重复过一两次,他们才反应得过来,其他孩子的朗朗的读诗声里,他们只是张着大嘴,基本上处于“哦”的状态。一看就知道他们在课前的预习中,没有做好足够的知识储备,到了课堂上什么都是第一次听说的模样,上课时就会处于被动的状态。这就是课文的读与不读,课外的读与不读的区别。面对这样的区别,我们的课堂是向左走——向没预习靠近,还是向右走——向预习靠近?阅读我们的课程标准,指导学生养成预习和阅读的习惯可是大大的任务

麦哨: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 1

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事线与情线交叉,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把课堂归还给孩子,这样老师也会轻松很多。这节课,我看到了学生们的风采,原本以为孩子的表达能力会有些欠缺,可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了每个孩子的亮点,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就是这节课的成功的地方。但是,课堂上,有些地方处理得还是欠妥当,如:学生在汇报时,有的同学不明白的时候应让学生向汇报者提问,这时负责汇报的学生就成为老师,耐心地把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同学,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这就会让学生更了更高的参与热情。

全神贯注:在《全神贯注》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教师课前出示名言,引导学生朗读、质疑、谈对课题的理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了“朗读比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按自己的理解去读,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意蕴深远、极富创意。一颗红心里写上“全神贯注”四个大字,中间套有一颗小红心写上“精益求精、如痴如醉”八个小字,一个箭头横穿过两颗红心,指向右边“成功”二字。这些都是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继续发扬的。

鱼游到了纸上:揭示课题时,我故意将课题写错了,写成了《鱼画到了纸上》,学生马上就指出了我的错误并纠正我。此时我故意说:“不会吧,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呢?”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父亲的菜园: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1)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寓言两则: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 2

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文成公主进藏: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复述了课文。教学伊始,先学习字词。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完婚——不朽功绩。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进藏之路的艰辛,文成公主的善良、智慧,以及故事的神奇;指导复述进藏的过程。接下来复述考验智慧,然后分组准备整篇文章的复述,最后抽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大家一起提建议,之后再请2个学生上来合作复述。他们复述得很好,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预设得再好,也难免会有缺点,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指导——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我,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和我都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我还是有点担心他们“研读”不到“重点”,不大敢放手,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导得太多。使学生的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

2、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因为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使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够,感情没有达到共鸣。

普罗米修斯: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注意到这些句子:“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取火”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读书的能力,围绕“普罗米修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怎样的神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以此来认识人物的不同特点。

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虽然学生都知道这并非是真实的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神话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渔夫的故事: 自古以来,童话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而《渔夫的故事》一课就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再加上全文主要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运用加定语的方法,填空“()的魔鬼”,“()的渔夫”。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好好体会体会。学生们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凶恶的魔鬼、恩将仇报的魔鬼、勇敢的渔夫、聪明的渔夫„„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而且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正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师生面前,最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及反思集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案例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和老师一样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吗? 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大声地朗读三遍。生:(按要求大声自由地朗读诗歌三遍)师:(出示词语)

生:(领读词语,并读出词语色彩来)(如:和煦、乖乖低头、翩翩起舞、荒滩等)生:(分自然段朗读诗歌、齐读全诗)师:你了解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少先队员们去植树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1:我是从‚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体会到的。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上先队员们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2:我是从‚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体会到的。

生3:我是从‚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4:我读懂了只有我们人类多植树、爱护每一棵树,我们才会生活在绿色工厂里,才能染绿祖国的版图,才能战胜风沙,让鸟儿翩翩起舞,才能建设‚四化‛。生5:我读懂了我们只要没人载一棵树就可以多增添一片新绿,亿万人民就可以把祖国的版图染绿了。

师6:我知道了树木的作用有很多,对我们人类太重要了。……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歌,知道了那么多,老师为你们骄傲,为你们高兴,为你们鼓掌,现在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什么想知道的?也可以来问老师。

生7:什么是绿色工厂?(学生帮忙解决)生8:‚四化‛是指什么?(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生9:‚绿色的希望‛是指什么?(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生10: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师生讨论解决)生11:什么是‚快乐的音符‛?(共同讨论解决)……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棒!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习呀!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师:(再次出示词语)生:(有感情地齐读生词)

师:仔细观察生字,你是如何记住的?你觉得应该让大家注意些什么?

生:(观察后交流)

师:(板书范写,指点容易写错的地方)生:(书空)(描红)

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例及反思

《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始,学生们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它写的很美。师:美在哪里?

生: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找准训练的切合点,我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此时的不同心里状态,进而朗读一番。

师:下面的对话该怎样读?

生: ‚竺爷爷,杏花开了!‛应该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

生:‚什么时候?‛应该急切地问。‛

生: ‚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师:看来你也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你先说说原因。‛ 生: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重视孩子话的平易近人作风!在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达到 真正走进文本的地步,从而实现了生生与文本的

生生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的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燕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生读最后一段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几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了春天的美,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认为句中“几痕”这个词用得不准确,电线应该用“几根”来形容.师:你很爱动脑筋,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电线是一根一根的,而不是说“一痕电线”.师:是啊,我们经常说“几根”电线,文中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根”呢 看来,值得推敲.(学生陷入思考,暂时出现冷场)师:在黑板上画了两组线,请同学自己读读句子,再结合老师的画想一想.(生恍然大悟)生:老师,我觉得“几痕”没有用错,写出了电线隐隐约约,看不清 楚的特点.生:电线很高,作者站在地面上,距离很远,“几痕”反映了从远处看电线的真实情况.生:“几痕”表现出了电线若有若无.生:如果用“几根”显得文字平淡无味,“几痕”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很优美,所以要用“几痕”.生:(最先提出质疑的学生)我明白了,“几痕”写出了电线若有若无,能与优美的画面相协调,读起来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师:是的,这个“几痕”用得真是巧妙,令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课文,联系老师的简笔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可见,只要在阅读时多疑多思,一定会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多精彩的东西.师:再看最后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燕子停在电线上的情景比作“正待演奏的曲谱” 师:这样比喻贴切吗(生一时无语)师:又在线条上添了几笔 生:(若有所悟,齐声)贴切.师:让我们欣赏书中的插图,有感情地再读读这句话吧!师:这么优雅,美好的停歇,大家想想:燕子会谱什么歌,你能为它写一写歌词吗

生:春天像一幅美丽的画卷.看,五颜六色的花朵,碧绿碧绿的小草,还有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春天真美啊!生:春天像一首动听的歌.听,燕子唧唧地叫着,小溪缓缓地流着,孩子们欢快地喊着,多美妙的乐曲啊!生:春天像一位纺织女,给大地披上了绿装,给花朵戴上了五彩斑斓的帽子,多么明丽的世界啊!生:春天像一位插花能手,把美丽的鲜花插满大地,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教后反思】

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捕捉到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一,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本案例中,我主动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了“几痕”这个词用得不准确时,我没有忙于其余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直接告之结果了之.而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通过真诚地赞扬,使学生有一种 愉快的心理体验,乐于提问.并且及时地捕捉到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从学生的错误中敏锐地捕捉合理的因素,巧借“几痕”这个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会成为他再问,再创造的动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激活群体思维,形成灿烂的理想景观.二,教师的巧妙点拨

课堂上,学生对课文中为什么用“几痕”一时无法理解,我没有采用讲解法,而是引导学生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利用形象生动的简笔画(一实一虚两组线)作巧妙点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几痕”这个词表现出了电线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特点,与优美的画面相协调,学生产生了独特感受,受到情感熏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个比喻句,我在一实一虚两组线上分别添画了几个音符和几支小燕子,拓展思维空间,学生情绪高涨,精彩生成不断,课堂成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对简笔画在教学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三,学生的多元解读

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像数学,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对每个学生精神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读完最后一段话后,学 生可以有多种感受,如: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争奇斗艳的鲜花,吐出嫩芽的绿树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小鸟的鸣叫声,溪水的流淌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奏出了一首春天的交响乐,美妙而动听;燕子从空中飞来,他们是报春的使者,向人们传递着春天来了的信息;春天像一位插花能手,给大地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像一位纺织女,给大地披上了彩衣,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都不能以我的传授灌输来代替.所以在课尾我设计了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环节:“看着燕子这么优雅,美好的停歇,燕子会谱什么歌,你能为它写一写歌词吗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拓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要敢于应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习第5自然段)

师:文中‚这样切苹果‛指的是怎样的切法? 生:是指‚拦腰切下去‛。生:是指‚横切‛。

师:你们说得都对。那么这一句话中两次用了‚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第一次拦腰切苹果的两种猜测。师:这件事情使我深有感触,我的感触有那些呢? 生:是说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生:是说苹果里隐藏着五角星这个秘密传到幼儿园,再传到我这儿,我又传给大家,证明它有很大的魅力。

生:由这个发现,能使人感到人的创造力是什么。

师:是的,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师:在学习或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在无意间有了意外的发现。

生:我做数学题时常常要用几种方法来解答。

生:有一次我把一个橙子横着切,我发现里面竟有一朵花。生:我从家里到学校的路很长,骑车要45分钟,现在我反复摸索找到了一条最近的路线,骑车只要35分钟了。

……

师:是呀,换一种思维方式,竟然会给你一个惊喜,这样的事在生活中还多着呢,只要我们去探索,相信聪明的你还会有许多发现。

【反思】: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确外延相等,我们理应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个苹果,一个横切,一个竖切,亲自试一试,比一比,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创造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以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学习的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应积极创设各种条件,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课内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能有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能有弹、唱、跳、画的机会,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在课外去接触生活,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探究新知,使语文学习充满充满趣味性、知识性。

《三顾茅庐》教学案例及反思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 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 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例

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关于母亲的文章,还记得有哪些吗?讲了些什么内容?

生:有《母亲的恩情》,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为他连夜缝衣服,早上送孟郊到村口。当孟郊看见沐浴着阳光的小草,不由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吟诵出了千古传诵的《游子吟》。

师:大家还记得这首诗是怎样的吗? 生齐说知道

师:那请大家一起背一下。

生齐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还有其它的课文吗? 生:还有《陈毅探母》。

生:陈毅元帅在外得知母亲病了,赶回家乡看望自己的母亲。一回到家,就到母亲病床前询问母亲的病情,陪母亲说话,并帮母亲洗衣服。陈毅元帅真是孝顺他的母亲啊!

师:刚才我们讲到的都是名人孝顺母亲的故事。你们喜欢这些课文吗?

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些名人很了不起,自己有所作为了,还不忘孝顺自己的母亲。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呢?

生: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孝顺自己的父母。

师:大家都是懂事的好孩子,都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该有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也是和母亲有关,而且也赞扬了这样的美德。(揭题板书:第一次抱母亲)

《鸟语》教学案例及反思

【课堂片段】

1、引读课文1、2节

(师)文中的‚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后来听爷爷说,鸟儿会说话的,有人也真懂鸟语。据说——(学生接读公冶长的故事)

2、细读课文第3节(1)师引读第3节: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生接读第3节)

①指导读长句: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指名读,齐读。提示停顿,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②理解‚通晓‛的意思。简介‚公冶长‛

3、学习第10、11节

1、过渡:布谷鸟在学习上帮助了我,喜鹊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2、自由读第10节,说说喜鹊给我们带来什么乐趣?

3、指名读第11节,想一想:我还能编织出什么有趣的故事来?

4、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编写一段与画眉的有趣的对话,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在学生对鸟儿已有‚好感‛的基础上,我绘声绘色地讲述公冶长的故事,使鸟儿的魅力倍增,‚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此时也成为孩子们的心声。‚鸟儿‛真能表白?我们能否听懂?他们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走进文本。此时,把课文读通、感知课文内容便是‚触及精神需要‛,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进行自主、有效的对话。他们也想尝试着做鸟儿的知音,把自己的收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有我之境‛中,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进他们曾经经历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他们独特的心态聆听鸟语,并将他们的独特的感受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在文 中搜索与‚我‛同感的句段,细细欣赏品味;有一位学生谈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这一句时说:‚有一次,我考了双百分,放学的路上,喜鹊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所以我认为喜鹊真能给我们带来喜讯。‛有的迫不及待地寻找恰当的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述:小燕子‚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布谷鸟‚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白鸽‚咕咕咕咕‛仿佛在说:‚世界和平,人类和平!‛白头翁在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们尽情地渲染着,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案例及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引读课题,读词——沙漠

师:谁来说说沙漠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一望无边 生:无边无际 生:荒凉。

师:是的,荒凉,什么都没有。我们一起来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示句,指导朗读,体会。师:那么绿洲呢?又是怎样的?书上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对它进行了概括。

学生交流。

生: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指导学生朗读,抓住‚绿树成阴、鲜花遍地‛体会绿洲的特点。师:迪拜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想看吗? 出示一组迪拜现状的图片。

师述:迪拜人民就是在这样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环境中生活着。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川流不息的奔驰宝马,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与之相伴的还有绿树成阴,鲜花夹道,芳草成坪,你已经完全臵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里了。

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我试图让学生围绕‚沙漠‛来说说它的特点,但是在课上学生就讲了三个词语,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因此课上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显得过于简单,缺乏教学机智,只是草草过场,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这里,我若课前能适当搜集一些描写沙漠的词语,以推荐的形式让大家读一读,我想学生必是很喜欢的。之后我让学生说说绿洲的样子,通过对比凸显绿洲的特点,这样再质疑阿联酋人们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而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学‛字中感受到了垂钓小孩十分可爱,其实这个小孩还十分顽皮,机灵呢。就连钓鱼时坐着的姿势,钓鱼的地方他都动了一番脑筋,请问同学们再读诗的一,二句,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个孩子顽皮可爱呢?

生1:这个孩子钓鱼时,不是正着坐,而是侧着身子坐再那儿,肯定是他一边看着别人怎么钓一边自己学着钓。

生2:他钓鱼都不好好坐着,说明他很调皮。

生3:他侧着身子坐是好一边钓鱼一边看爸爸是不是来找他了 师:他钓鱼时坐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生4:他钓鱼时,坐的地方草很多,把身体都映出来了。生5:草不是镜子,不能映出人影。是草很多,把身体挡住了,但又可以从草的缝隙中看到钓鱼小孩的影子。

生6:他故意找个草多的地方躲着钓鱼,怕别人打扰他。当学生从第一句的‚学‛字中感受到垂钓小儿的可爱之后,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自读第二行诗,从垂钓小儿坐的姿势和钓鱼环境的描写中继续感受着个孩子的顽皮机灵。引导学生通过充分想象来完善垂钓小儿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即天真烂漫,又顽皮可爱。此时,诗中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与丰满。

勿用老师再废口舌,学生自然而然就觉得这个孩子十分亲切,熟悉,产生认同感。再读起诗中的句子就感觉朗朗上口,真是‚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由于这些课堂的意外生成,我临时将教学的重心由诗中的三,四句调

整到一,二句,让学生学习一,二句时就充分悟到这是个顽皮,可爱,聪明,机灵的垂钓小儿,为学习后两句诗做好了铺垫。当他们学习三,四句诗时,因为前面的感悟作基础,所以再演一演问路的情形时惟妙惟肖:有的一言不发,使劲地摇手;有的手指按在嘴边,做出‚嘘‛的动作……没有一个学 生发出声音,都笑眯眯地望着我这个‚路人‛。

反思:

低年级古诗诵读要求较低,甚至可以‚有口无心‛。但一首诗中的诗眼却是诗人苦心孤诣炼字而成。其中蕴含多重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它在诗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像这样的地方绝不能成为教学中忽略的对象。但一年级的古诗诵读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学生生活积累少,语感不强,不会主动、深入地感悟文本,仅停留在直觉层面,而质疑则是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最佳突破口。它使学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字、词理解感受悟全文。

通过三次教《小儿垂钓》,我认为‚学‛字堪称全诗之眼。从中可以悟到小儿得可爱、顽皮、聪明。我抓住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层层深入地解读诗意,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理解,这样得来的比老师讲多遍有效的多,正是‚教全诗不如教一字,教一字不如质一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教学‚稠密‛一词时,我运用2次不同的处理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第一次教学:

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啊,大家看(指着图片),这些树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密)。大家还知道生活中除了树叶以外,什么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节场的时候,大街上人很多,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生:放学的时候,校门口人特别挤,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师:除了说人以外,还能想到些别的吗? 生:森林里树木很稠密。生:我的头发很稠密。

师:可是你的头发好象不是很多很密啊!生:邵老师的头发很稠密。……

师:那谁来用‚稠密‛来造句? 生:……(学生造不出什么句子)第二次教学:

师: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师:是的,在这里,稠密和茂密意思相近,但两个词在具体用法上还是有区分的。请看黑板,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完成填空。(出示选词填空。)

稠密茂密

1.蜀南竹海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

2.全球变暖将影响地球大气层,进而影响蒸发和降雨,使地球上处于人口()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流量减少,危及全球大部分城市水源。

生:第一句填‚茂密‛,第二句填‚稠密‛。师:正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反思】:

教师对于这个‚稠密‛一词的处理进行了2次不同的设计,一次放手让学生理解,先作个铺垫,让学生说说什么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然后再进行造句。另一次是引导学生进行选词填空,从而理解‚稠密‛一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果单从环节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第一种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但从结果来看,第二种设计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对‚稠密‛一词有了认识与理解。由此,我不禁进行了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唯新课程理念为先?我们应不应该继承并发扬前人所长?正在我不断思考之时,新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发展首先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再联想到教学中又有‚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心中不由恍然大悟:第二种教学设计不正是如此吗?看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是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更扎实的技能啊!

《黄河的主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臵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下面让我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充分。请读读这些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羊皮筏子 艄公 竹篙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指名读,齐读。)师:这些新词你们读懂了吗?请先在自己的学习小组里互相交流。(四人小组热烈交流)生:我知道‚艄公‛就是指撑船的人。课文中指的是撑羊皮筏子渡乘客的人。

师:你见过艄公吗?你能想象一下艄公会是什么样儿的呢? 生:(摇摇头)我没见过艄公,但我想艄公的脸一定是饱经风霜的,他的皮肤一定是黝黑黝黑的,因为他长期生活在黄河上,风吹、日晒、雨淋。

(课件出示黄河上艄公的特写画面。)生:我读懂了‚如履平地‛,是指就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师:说说你是怎么读懂这个词语的。

生:我先查字典知道了‚履‛的意思是踩、踏,然后就理解了这个词。

师:很好!老师建议你再读读文中‚如履平地‛所在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看看对这个词是否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生:(轻声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生:

‚如履平地‛在这儿是指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撑着羊皮筏子,如同人在平地上行走一样稳。

生:我读懂了‚惊涛骇浪‛,是指让人感到可怕的大风浪。我也是先查这个词中的关键字‚骇‛,‚骇‛是惊惧的意思,这样整个词我就理解了。而且我还发现文中有好几个词语的意思和‚惊涛骇浪‛差不多,如‚浊浪排空‛、‚汹涌激流‛、‚波浪滔滔‛。

师:你不仅说出了‚惊涛骇浪‛的意思,还给我们带出了一串词,真棒!对‚惊涛骇浪‛、‚波浪滔滔‛这些词谁还有感受想谈一谈呢?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黄河上的壶口瀑布,就像书上的那幅彩图一样。黄河滚滚,奔腾咆哮,震耳欲聋,看到那一排排巨浪汹涌地向岸边扑过来,真是让人感到害怕。

师:谢谢你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了我们‚惊涛骇浪‛‚波浪滔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生:我见过‚竹篙‛,它是用来撑船的,在乌镇坐船时,我还撑过竹篙呢。师:现在屏幕上只剩下‚羊皮筏子‛这个词语没有人说,大家见过羊皮筏子吗?这里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看了这段录像,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它有所了解。

(课件播放制作皮筏子的剪辑过程。)师:从以上的交流中可见同学们生字新词的预习是很扎实的。…… 【反思】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我尝试着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我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感悟字词,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使学生对新词的解读得到了全方位地交流。

《最佳路径》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的读书效率真高,读了一遍,就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再读课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请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们各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生:第二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相机出示第二节内容)师:为什么这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生:我用波浪线画出了‚四十多年‛‚ 无数个难题‛‚大伤脑筋‛‚ 已修改了五十多次‛‚ 最微不足道的‛‚ 没有一次‛‚ 更加焦躁‛这些词,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细致、很负

责任的人,付出了那么多,还不满足。

生:我觉得‚五十多次‛‚没有一次‛这两个词又能看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生:老师,我还有个补充。我从下一句中的‚焦躁‛、‚一结束就让司机‛‚清理思绪‛几个地方想到了格罗培斯并没有被迪斯尼乐园的设计成功所满足,他还要追求更完美的东西。

师:这个‚完美主义者‛说得真好!同学们谈得很深刻。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呢?(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师相机板书。

师:正是因为格罗培斯的严谨踏实,追求完美,才使他的设计成为了 最佳路径。你从这一节还看出什么?(再指名学生读第二节,特别强调最后两句。)

生: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只要动脑筋,总会有办法。生: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先冷静地思考一下,然后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真动脑筋思考了,的确有收获。

师:现在我们继续去分享这份收获,谁再来谈谈他的想法,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6节,迪斯尼乐园的草地被踩出许多小径,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师: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一定很舒服吧。你把这一小节读一下吧,读出那种优雅的感觉。

师:还有同学有与他同样的感觉吗?也试试读读。

…… 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整堂中教师引导同学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课文,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机会,接着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整堂课学生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他们用自己的记号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得到了体现。听着孩子们满意地自我评价,觉得很欣慰。

1、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读书做记号满足了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让他们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教师要尊重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说一句错误的话‛,呵护他们好奇的心灵。

那就让我们从《最佳的路径》一课中得到启发,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到:‚尊重、信任、给人自由与选择、顺其自然‛,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

9、《祁黄羊》案例反思

教学片断:

师:当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说他推荐杀父仇人解狐当中军尉时,纷纷登门,猜猜他们会说什么?

生:祁黄羊,你这个不孝之子,难道忘了杀父之仇了吗? 生:难道你不怕解狐当了中军尉后,再来害你吗?

生:祁黄羊,你父亲知道了会不瞑目的,你不仅不替他报仇,反而还举荐他,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生:是不是祁黄羊故意这样做,想让解狐担任中军尉,如果他干不好,那悼公不是要惩罚他,那他不就报了杀父之仇了吗?

师:是呀,听到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那么如果你是解狐,你会怎样想呢?

生:我想,我杀了祁黄羊的父亲,可他不计前嫌居然举荐我,他真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呀!

生:祁黄羊不计前嫌举荐我,都是出以公心,为我们晋国着想,我做了对不起他的事,真是无脸见他,我一定要去负荆请罪。

生:我觉得解狐不会这么想,他想,现在好了,我做了中军尉,权力就更大了,虽然我杀了他的父亲,但他也不能拿我怎样。

生:我也想解狐会沾沾自喜。

生:我不同意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你想中军尉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祁黄羊他不会随随便便举荐一个人,他举荐解狐,肯定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考虑才作出的决定,如果解狐真像你们所说的那种阴险的小人,祁黄羊肯定早就看出来了,根本不会举荐他。

生:我也认为解狐不会恩将仇报。

师:看来,大家都是祁黄羊的知己,都读懂了他的心思。是呀,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应该像祁黄羊一样,以国家利益为重,这就是课文中说的‚做事要出以公心‛。

教后反思: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对话愿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本环节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话的愿望,并竭力拓展对话的空间,组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逐步加深理解、体验,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书指导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

特感受和体验。课堂上,学生时常会出现一些极富创意的想法,有些甚至是教师所意想不到的,但是如果学生的想法偏离课文的主旨,有背于正确的道德认识时,教师该怎么做?就像本堂课中,几个学生的见解是有些偏颇的。还好,在我不知该怎样引导时,孩子们给我解了围。课堂上富有个性的争议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确很有帮助,但正确的价值引领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尊重个性阅读,发散思维,而使教育的航线偏离正确的轨道,文道结合,健康的土壤才能开出最绚烂的花。

《永远的白衣战士》案例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 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白衣战士‛是穿白色衣服的战士吗? 生;‚白衣战士‛是谁?

生:为什么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

师:大家真不错,学着自己提问题了,这说明大家都动脑筋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想不想自己去找答案?

生:(很激动)想!

师: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吧。

《我不是最弱小的》案例反思

教学片断:

师:咱们班的同学个个号称‚识字大王‛,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认字本领呢?

生:(想)

师: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成功。出示:托利亚萨沙 弱小 周末 铃兰花 娇嫩 簇拥 芬芳扑鼻 聊天 掀起 递给 随风舞动 倾盆大雨 自己先练习认一认。

生:自己练习读。

师:咱们来进行一次比赛,行吗? 生:男女赛读。

师:男生的声音很洪亮,女生的声音很甜美。的确太棒了!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么神奇,有时一个词语就能表现一幅画面。你看到这些词语,会想到那些画面呢?

生1:随风舞动让我看到了许多花随风摆动,像在跳舞一样。生2:倾盆大雨让我看到了雨来的猛,下的大,就像用脸盆从上往下倒水一样。

生3:芬芳扑鼻让我闻到了一股花香。……

师:请大家带着丰富的想象再读这些词语。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请大家捧起课本读

课文。‛也能让学生充分从读中去感悟,去体验。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读的形式多样,方法恰当,在老师一次次的引读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课后能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保护过比自己弱小的吗?

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巧妙,通过让学生看词语想像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已经很轻松的了解了词语。

《番茄太阳》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片断:

师: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中父亲的语言,看能发现什么?(指名读父亲说的话:这是黄瓜……)生:有很多标点符号。

生:基本上三四个字就用一个标点符号隔开。

师:你们那明亮的眼睛发现了,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却用了七八个标点符号。符号越多,表明父亲说话越慢,耐心越大。想想看,我们的父母亲在教我们认识事物时一般会怎么说?

生: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

师:而这位父亲是怎样说的?谁来说说。一学生将父亲的语言读了一遍,读得不够慢。

师:假如你就是明明,闭上眼睛,听着爸爸说的话,来摸一摸。

生:这是黄瓜。师:摸到了吗? 生:长长的。师:感觉到了吗? 生:皮上有刺。师:小心,别扎着手。……

教学反思:

一、小标点,作用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和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小,所以不受重视,其实文字中标点符号是大有作用的。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说:做一位老师最少要能将‚走过来‛三个字会用30种表达方式说出来,我想,这‚不起眼‛的小标点,定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仔细读《番茄太阳》一文中父亲的语言,里面的多个逗号与分号不仅表示父亲对盲童说话时的停顿与缓慢,还生动再现了父亲对女儿说话时的耐心与和蔼。最后的省略号更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想象他们的生活剪影:父亲教女儿认识的不仅仅是蔬菜等事物,还认识了生活的各方面;父亲在教女儿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心思与精力,这就是耐心,更是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看来这小小的标点符号里也藏着许多情感,它也是会说话的语言

表达工具,细心读文字,可别忽视了标点那很强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透过文字看语言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的形式。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我们就管它叫文学。‛

仔细阅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语言文字,我们能读出父亲很小心,他怕伤害女儿,他想让女儿通过形状更快地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是作者对这位父亲言行的细微观察和赋予了言语生命力的表达。从而,我们能领会作者的心声,理解作者写人画物的思想与情感。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像绣花那样。

《云雀的心愿》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片断:

师:小云雀和妈妈飞到了大河的上空,它们看到了什么? 生: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中。

师:你觉得大河怎么样? 生:大河很凶猛。

师:我们一起看这条凶猛的大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了河水发出的巨大的声音,如野兽的吼叫似的。生:我们再来看书,你们能把大河的凶猛读出来吗?(指名读)师:她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得很有劲,我觉得她读出了大河的凶猛。

生:我不赞同,她读得是很有劲,但声音大不代表就读出大河的凶猛,要有力度才行。

师:你来读读,好吗?(生读)

师:你们两个读得都挺好的,各人有各人的读法,听了你们两个读的,教师都感受到了大河的凶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河水呢?

师:谁来读读云雀妈妈的话?(指名读)生:我听出了当时云雀妈妈可惜、伤心的心情。

生:如果‚唉‛的音能再拉得长些,声音越来越低就好了。师:谁再来试试?(生越读越好)

师:有一个问题老师不明白,为何把森林比作‚森林水库‛呢?现在咱们根据课文中云雀妈妈说的话,把它画下来,以示意图形式向大家讲解,先在四人小组内进行,好吗?

(生上台边展示图边讲解原因。)

师:现在咱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来读读小云雀和妈妈的话,可以运用表演的形式。(生分小组排演,然后上台展示)

教学反思: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处于积极、活泼、自由的状态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也成了评价者,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学生对别人评价的过程也是自身水平提高的过

程。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都有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我们要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如读‚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僵的野马,咆哮着向处游下去‛这句话时,学生的语气、音调不一,但从他们的读中能感受到大河的凶猛。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他们个性化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我们都应尊重。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丰富彼此的思考,提高彼此的水平。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分角色朗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四年级下册

1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3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内洞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看图,练说,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4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针对本课,我选择了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的。

5.“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四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他们在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上,还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师为他们架桥铺路,帮助他们深入品悟语言文字。我在教学中,虽然注重学生的朗读,但在指导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够到位,学生在表演“父亲”开着车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时,显得有些拘谨,所以表达不是很流畅,对人物的内心理解不透彻,今后在教学此课时还应多指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同时还要多锻炼自己,注意课堂的生成,各种不足一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

6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7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人物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他的勤奋,努力又如何获得尊严及杰克逊大叔尊重和常识尊严。在设计上抓住杰克逊大叔对哈默评价的那句话,让学生找一找,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当学生读完这句话时,并不理解,随之问到为什么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呢,让学生画一画,把读书的感受写出来。这个问题既指向文章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来理解感悟内容,覆盖的阅读面比较大,给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大,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悟,实现有效阅读。

8.学生模仿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学会了表达方法,还受到了“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如果积累的语言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语言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要不断地将积累的语言成为动态,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我们学习生字新词时,可以采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动态的运用,一举多得。同时,我们也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进行了人物语言的仿写,这看起来不难,但有的学生对语言中“人称”的指代不明白,叙述不够清楚。于是,教学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让学生上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爷爷、老奶奶、阿姨、小同学等,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真实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了语言描写。

语文园地2:“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让学生写读后感,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起到了锤炼思想,锻炼表达的作用。其实读和写是一个互递的过程,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又密切联系。我想,无论作文和阅读我们都应抓住“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这些方面的“结合点”迁移训练,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有的、有序、有点、有法,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提高。

9.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在PPT上,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着将这些四字词语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课文大意的文段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于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良好,做题速度很快,掌握情况良好。不足在于,只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情况不明确。

10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同时,我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播放有关黄河不用时段,不用现状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1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2教学环节还可以精简。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读拼拼、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其实可以由五个环节精简到三个环节。即把读读拼拼和说说合二为一,自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读读画画和议议和二为一,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就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深。语文园地三:这个单元的习作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直接把所搜集的大自然现象搬到习作里就完事了。因此,在上课前,我们四年级的几个老师一起集备,确定本次单元习作指导的重点在于“从在自然现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着重指导学生从这些现象或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什么想法。13本课是一篇战争的课文,战争离学生比较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首先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阅读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课外书,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重点词、句、段,努力发掘文本的蕴义,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延伸活动中,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14本课我将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给学生充分交流的学习机会。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英雄?从哪些地方体会出雨来的英雄气概?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也比较集中,教学思路也比较清晰。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教学中为充分落实这一点,我通过创设情境,以情导读,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学习中,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1、播放伊拉克特别报道,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仇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感情铺垫。

2、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雷利无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导和平的心声。

3、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中要尽力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理解词语时,教师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词语的理解可以在初读课文时以检查词语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在指名朗读纠正读音中理解,还可以根据学情在课文的阅读感悟中检查,总之,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把握。在;理解感悟课文时,一定要做到以读代讲,要引导学生抓住“本来----可是”的转折朗读,体会战争的残酷,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把为什么的原因具体化,而不是用“战争”两字贴标签,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拓展补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点拨规范学生的语言,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17、《触摸春天》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18、《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1、《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须对课文内容做具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化的、活动化的处理和加工。延伸的实践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研读有一定内涵的句子必须在语境在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3、学习这篇课文,不必强求学生作一些号召性的表态性发言,如: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或让爸爸妈妈也去捐赠器官什么的。教育旨在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19、《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内涵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在引领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文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热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与命运抗争。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小“意外”。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20、《花的勇气》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我在让学生分段,谈完感受之后,进行了两方面的拓展: 1.你还被那些生命的勇气所感动?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2.誓词: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保证:像花儿一样有勇气,面对风雨不低头!像花儿一样有毅力,冲破艰难不退缩!像花儿一样有恒心,抗击干旱不屈服!让我们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的人!我让孩子们领读,谁的气势高昂让谁领读,谁的创编有特色让谁领读,一时间教室里充盈着学生们气势磅礴的誓言声,很是让人感动,情感已然升华!语文园地五: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查漏补缺、巩固,再加上适当的拓展,针对这些目标,我制定了这次的教学方案,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来说。相对来说,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不够,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后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加强。另外,学生在仿照句子写话时,反应不积极,课后我去调查原因,发现很大的原因还是在自己的身上,于是得出以下启示:引导性的语言一定要得当。那些事先没有想过的,临时想不起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有几个学生虽然写了,却没有在课堂上发言,我问他们原因,才知道是我引导时的语言不恰当,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今天我请学生仿造句子时,为了提醒学生,我说了一句:“像它们这样写一句话,能说明某个人的可爱或可恶。”而学生却因为他的句子既没有反映可爱,更没反映出可恶,以为不正确就不敢说了。这让我明白,引导语不得当,会让效果适得其反。

21、《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是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美文,读后让我久久回味。字斟句酌越品越有味,一种桃园风光般的仙境,滋润着我们这些大乡的儿女!故乡的情悄然涌上心头!这样一篇风光如画的美文,怎样能使孩子投入这其中呢?我深深地思量,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这书香中品到自然的气息、看到这如画的美景。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言之美

透过语言文字想象“雨后春笋、群鸭戏水、月明人静”的自然质朴、活泼风趣、人间天堂的美!在诵读中让学生感悟农家生活的独道之处。

二、联系生活、感悟想象之美

由农家的鸡群觅食想开去,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味城市生活不及田园生活的和谐美。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这种品读中,我和孩子们也确实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多给孩子品读的机会、想的机会、说的机会,学生收获的则是智慧、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启迪。

22、《牧场之国》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荷兰是一个另人神往的美丽国度,课文作者用华丽优美的语句描述着荷兰的美丽。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往往是读着很美,但真正要说出美在哪,为什么觉得美就很难。第一单元的一篇《七月的天山》,同样是语句非常优美,读完之后都觉得景色实在是美不胜收,但几乎没多少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那种美。也许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我在教学《牧场之国》时侧重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慢慢感受动物们在牧场上自由生活的场景,只要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牧场的和谐宁静,体会绵羊猪群骏马的悠然自得,那么这篇略读课文所要传递的感情就已经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之中了。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句想象画面,升华感受。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吸引你的理由,最后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反复读—悟—读,最后达到学习目标。

23、《古诗词三首》 古诗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成长起来。24《麦哨》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语文园地六:打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不难发现“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安排与以前有所改变,以前的习作是独成体系,习作与口语交际是独立分割的两部分,而这次教材的安排,有几个单元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融合在一起了。例如《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后,一起来交流交流收获。然后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是从中年段习作的实际出发,构建起来的作文教学新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对课文进行“重组”,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学生谈到这个问题时时,他们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

2、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把这一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在交流汇报时,把语数学科巧妙地结合,这样的理解也让我们再次证明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1、画图法。

2、抓住关键词。

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黄丹丹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 重的10倍,那么当1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另外,本课教学时,渗透给学生善于思考质疑、挑战权威的品质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点,这对他们一生都会受益的。

26、《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针对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我特别设计了在《全神贯注》这一课进行一个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因为在第二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作者却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全神贯注”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个很好的值得学习的段落。

读写结合的课,读是非常重要,要学生读得通、读得透、读得要有所感悟,那老师的导读就更为重要了。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打算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所以在对句子的解析中,都是略略带过,讲到了词时都是点到为止,因而造成了老师导得肤浅不够深入。没有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情绪时刻随着塑像的变化而起伏。

27、《鱼游到了纸上》

1、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28、《父亲的菜园》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教案中,我设计了:走近菜园——看到诱人的翠 绿;走向父亲——看到父亲的菜园;走进菜园——看到父亲的精神,这样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从对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炼,引申出其中蕴涵的可贵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很被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总结提高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

《语文园地七》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口语交际从未缺席。但是要想让学生说得好,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先学会“听”。例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 “怎样保护有益动物”这一训练内容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训练。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听”。即在上课的时候,多给学生创造“听”的机会。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说,我还设计了教师示范的环节,让学生注意听老师示范。并要求学生听完以后根据要求提出自己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认真听,养成听的习惯。因为只有认真听了以后,才能提出与要求相关的问题。

二、让学生在说的时候学会“听”。也就是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完的时候,其他学生提出听到的错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因为学生在说的时候,不仅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做到“耳到”。听到的信息马上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就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还锻炼了“听”的能力。

2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会让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30、《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

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复述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教学时,我紧扣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重点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复述了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读准字音。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带去生产技艺。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分两部分来复述:考验智慧和进藏。第一部分先让学生说怎么考验的?学生回答: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辨认马母子,第二个是识别真假公主。而后,分三大组比赛复述,一组一个题目,第三组复述两个,学生热情高涨,复述的很好,还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复述进藏的过程,还是分三大组,一组说两个故事,因为进藏的过程曲折,但每个故事内容也不多,所以分开复述,效果很好。分组复述完,然学生自己复述全文,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通过这节课,我得出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复述故事并不难,可以分几个部分来复述,复述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比赛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活跃气氛,用鼓励语和恰当的评价语来进行调动。

三、分部分复述时要掌握好时间,我这节课第一部分用时稍长,可采用男女生比赛,而后分组比赛。

四、板书要利于学生复述,把整个课文的框架列出来。

31、《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从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遭受惩罚——重获自由”三方面来写。重点抓住普罗米修斯所说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让学生反复诵读,从而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后所遭受的痛苦,已经普罗米修斯所做出这一切的伟大之处。

在拿取火种部分,运用说话训练,让学生想象,自从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后,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生活,从而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所造的福。课文重点感受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部分,从“锁”和“啄”两个词中,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 8 漫长的痛。另外,通过对其他人物如众神之王宙斯、火神、大力神的语言、心理的描写、想象,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精神,同时认识、了解神话的特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潜能,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多发表,只有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才能更快的成长。

32、《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一课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运用加定语的方法,填空“()的魔鬼”,“()的渔夫”。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好好体会体会。学生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凶恶的魔鬼、狡猾的魔鬼、勇敢的渔夫、聪明的渔夫„„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我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几人一个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1 9. 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

    四年级下册反思鄂教版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篇幅比较短小,比较好把握,因为故事夸张,学生也很喜欢。 学习《滥竽充数》,为了让学生理解不懂装懂的人混在队伍中的尴尬,我让他们想像南郭先生在装腔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三角形的分类》不仅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得基础,也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

    苏教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双桥中心学习二〇一八学年上学期 四年级(3)班语文教学计划 罗倩雯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主要工具,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从事各项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语文是一门思......

    四年级苏教美术教案

    四年级苏教美术教案 课题:魔幻的颜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苏教美术教案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动中,观察色彩的变化。 3、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苏......

    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下册《买菜》案例分析及反思

    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下册《买菜》案例分析及反思 课 型:演唱、活动、听赏相结合的综合课型 教学内容:苏少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唱:《买菜》 2、音乐游戏:《买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