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及反思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
教学案例与反思
【 教学案例 】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 150();那一箱苹果约重10(),能填上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 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吨的认识
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
生: 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 40个同学吗?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吨=()千克 2000千克=()吨
生: 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
生: 1000千克就是1吨,2000千克就是2个1吨,就是2吨。
3、归纳小结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板书:吨——千克——克)
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很重、很轻)
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
生:注意交通安全!3、(电脑显示)拓展应用。
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 7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
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
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第二篇: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表达了台湾著名残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文章从寻常生活小事入笔,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含义深刻,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子发芽、聆听心跳三个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倾听,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二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三个事例所引发的感悟。”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感悟生命的宝贵,珍惜生命是本课的难点。围绕这篇极具感染力的课文,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进入第二自然段教学。
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作者虽然不可能一下子找到答案,但她从飞蛾求生的现象中有了一些感悟,谁接着往下读?
一生大声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作者感悟到了些什么呢?
学生们迟疑一会儿,几名学生举手,一生站起来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师看着学生微笑倾听后点头说道:原来,作者感悟的东西深深藏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细细地去读,边读边体会,看看哪些词一下子越入你的眼帘,抓住它,反复地读。
学生轻声再读第二自然段。
师:来,谁来说说哪些词一下子跃入你的眼帘?
生: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师:为什么呢?
生:小飞蛾被人捏着,希望快点从作者手中挣脱出来,挣扎和极力写出了飞蛾努力挣脱的样子。
师认真倾听并点头:体会得很好,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突出挣扎、极力两词)
师:真看不出,你体会得好,读得更好。还有哪些词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
十几名学生举手,教师指名一位同学。
生:我觉得“越动”这个词也能看出飞蛾想求生。
师:什么是越动?
生:就是一上一下的跳动。
师声音低沉,边描述边做动作:想象一下画面,(边做手势)一只飞蛾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
生:它会使劲扑着翅膀,要飞走。
师继续描述:当它挣扎了一下,它仍没逃脱,它还会怎么做?
生:它会更加使劲的扑着翅膀。
师:如果飞蛾会喊叫,此刻它会怎么叫?它会叫些什么?我请一位同学跟老师一起合作,听听飞蛾会叫些什么?
七八名学生举手,师指名一位学生。
师:准备好了吗?咱们合作来试试,注意听──但我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喊叫着──(生:“求求你放了我,我还没有活够呢?我还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动。
师:如此危急的时刻,它会这么叫吗?谁再来试试?
师又指一位同学:但我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喊叫着──(生:“我要活着,快放了我。”)──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动。
师点头赞许:体会得很好,咱们把这些感受融进去,注意抓住刚才体会到的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词。再来练习读读这一句。
生纷纷举手。一生大声朗读,但感情投入一般。
师面向全体学生:你们感受到强烈的求生欲了吗?
全班学生摇头。
师:还不够强烈!你还没有抓住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词。再给你一次机会,相信你能有所提高。
该生第二次读进步明显。众生又纷纷举手要求朗读。
师走近一名学生:请你帮助老师推荐一名你认为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推荐一名学生,被推荐学生读的声情并貌,全班响起掌声。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你的心已和飞蛾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众生又纷纷举手要求朗读。
师:这样吧,我想把机会让给平常读书机会较少的一位同学。班长推荐一名同学。
班长起立推荐了一位坐在前排男同学。男同学缅典地站了起来。
师关切和蔼的看着这名男生,轻声问道:敢读吗?
男同学点点头。
师又问:有信心吗?(男同学又点点头)
师:请你像他这样读。
男同学充满自信的大声朗读。
师:和平时比,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生点点头。
师:祝贺你,说明你在进步。
男同学高兴地坐下。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感受一下飞蛾的强烈的生命欲望。
全班学生非常投入地有感情此句。
师:生命脆弱的飞蛾在遭遇意外时,它极力挣扎着,它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生欲令我震惊,也为它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而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又是怎样拨动作者心弦的呢?了)
[ 分析与反思 ] 一节课四十分钟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上被关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此话说来容易做到难。在胡老师的教学片段中,老师努力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推荐一名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读。”“推荐一名朗读机会少的同学读一读。”,这些语言充分说明了教师关注了全体学生,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朗读中都获得了提高,最好的优生通过全体学生的掌声,实现了自己的课堂价值,平时朗读机会少的同学,和自己比较也取得了进步。读得一般的同学老师再给他机会再读一读。体现老师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获得发展的关注。力争让每一名学生在自己四十分钟的课堂上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中不足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答都是一对一的单向评价交流。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在班级授课制的制约下,教师无法做到时刻掌握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变化。有时由于受到教学环节的限制也不能做到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尽量通过你的体态、眼神、评价语等多种调控课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注他。回顾教师让学生推荐一名朗读机会少的同学读课文这一教学细节,在学生读完后,教师问你和自己比较有进步吗?学生回答有时步,并对自己课堂表现感到满意,教师随即说到“祝贺你有进步”,然后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将“祝贺你有进步”拓展一下,“相信更多的同学和你一样,在今天的课堂中会越来越有进步。”这样,使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的单项关注,拓展为对全体学生的整体关注
第三篇:教学案例及反思
《认识物体》的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景,激情促思 1.说学具。
师: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送给每个小组一袋神秘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快把眼睛闭上
吧!(伴随着音乐、老师发礼物)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一看,得到什么礼物了,你认识什么,就给组内的小朋友说什么。
2.提要求。
小精灵还给大家提了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小组合作
(这里用卡通人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操作感知,合作探究 1.分一分,揭示概念。
① 活动,按要求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师巡视 ② 小组汇报 ③ 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生说,师依次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2.摸一摸,感知特点。
①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② 汇报交流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体: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 球:是光光的,圆圆的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图形。 2.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① 师:如果告诉你们物体的形状,让你们摸一摸,你能从这么多的物体中摸出来吗?
指一生上台,闭上眼睛,师说形状,生摸物体。
② 同桌合作(一生先报图形的名称,另一生摸出相应的物品,做完这一轮游戏后,请两个同学交换进行游戏。)
③ 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师:同学们真能干,摸得这么准,那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呢?(生汇报)(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巩固练习,体验特征 1.完成第33面第1题。
①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能滚动。
② 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搭一搭。 2.数图形,练习五第2题。
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
(五)、交流小结,提升认识
(六)、搭拼学具,拓展创新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这四个小伙伴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些物体搭一件最喜欢的东西,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允许学生相互欣赏,鼓励学生将这一活动当作课余游戏来玩)
[评析]: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难度,根据《课标》所说,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着重两个方面的培养:
(一)提供观察操作机会,鼓励积极探索,使孩子成为课堂主 1.首先从创设“猜猜看袋子里有什么”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参与猜测、思考、表达等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主动探索这四种物体之间的区别,从而加强对这四种物体的认识。
2.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并和同桌说一说,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与同桌同学交流。在这里给予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时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大胆地探索知识,做到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探索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形的特征。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提供数学交流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是为了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互相争论中,加深对这四类物体形状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的能力。
2.让学生搭拼学具,目的是再次扭转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此时低年级学生的精神已开始处于一种疲劳,在即将要分散转移时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收拢,让学生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学会在参与过程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在这一环节中,允许学生下位去观赏,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数一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二、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熊猫图,你们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了不起,还有别的数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
师:引导学生观察全部算式,比较后,说说哪种数法较好。
生观察思考并发言:横着一排一排数,或竖着一列一列地数,比较好,计算起来较简便.(2)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圆片?学生独立看图,按规律数一数,并列式.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6+6+6+6=24 4+4+4+4+4+4=24
(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 等于24;6个4 等于24)
(3)试着数有 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三):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三、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3、看图写加法算式。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数一数,算一算中去体验、感悟乘法的意义,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是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如:
6+6+6+6+6=30
5+5+5+5=20
3+3+3+3+3+3+3+3+3+3+3+3+3+3+3=45 之后,让学生会感觉到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进行计算。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由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物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特征,能识别它们的形状。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四种形体的模型与实物。学生:每人准备四种形体的实物。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知道都是些什么吗?那好,快把桌面上的袋子打开,仔细看一看,在组内说一说有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各种形状的实物进行拼搭,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这4种形状的特征。
提问:哪些物体容易搭牢,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哪些物体拼搭时受到限制。
2、分类
先在小组内商量并合作完成,再全班交流,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三、结合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的主要特征。
1、让学生先通过仔细观察,然后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实物,感受和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把长方的特征表达出来。
2、认识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过程同上,注意一定要让学生看看,摸没摸,并说出他们感受到的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一点特征,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要求不易过高。)
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
教师引导:那么把这四种形体画下来又是什么样的?(出示挂图)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巩固提高
1、找朋友
2、数立体图形。
让学生数一数,并回答:一共有几个长方体、几个正方体、几个圆柱和几个球?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区分左右,并说说它们的名字。物体知多少。
五、小结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时,通过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玩一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且知道它们的名称与特征,能识别它们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迎新年》的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动画音乐情景引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多媒体课件)
听了刚才的音乐,你们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节日?
生:新年
师:对,新年就快到了,你们打算怎么来迎新年呢?开展什么活动?(学生积极发言)
生:唱歌、跳舞、武术、做游戏„„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为了迎接新年,我们中兴小学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
生:好!(多媒体课件)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们在做什么?(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时间)
生:有唱歌的,跳舞的,弹琴的,还有看演出的。师: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能帮帮老师完成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逐个出示)指名学生回答。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回答)。生1:跳舞的比弹琴的多几人?5-1=4 生2:观看的有几人?9+9=18 生3:观看的比跳舞的多几人?19-5=14 生4:唱歌的和跳舞的一共有几人?11+5=16 生5:观看的比唱歌的多几人?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谁会解答
19-11=8(人)
这位同学真棒,这么难的问题都会解答。
二、游戏
师:看完了精彩的表演,我们来放松一下。在这次晚会上,我们中兴小学还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节目名叫“投分游戏”。邀请你们参加,想去吗? 生:想。(非常兴奋)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练习一下。每个同学投两次,再把投中的分加起来,看谁投的多。每两人
一组,一个投,另一个记分,多的同学得一面小红旗。(放音乐)
一组:生1,一次8
二次3
8+3=11
(交换)
生2,一次7 师:这位同学要想超过他,至少必须投中多少分呢?(5分)生:7分。(结果这位学生投中9分)7+9=16 师:就送给这位同学一面小红旗,下面我们再找几位同学来投分。
(一组女同学)
(一组男女同学)
师:谁愿意和老师比一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你们“投分游戏”练的真不错,到新年那天一定请你们去。刚才老师发现你们在玩游戏时,计算得分时用的什么方法? 生:加法。
师:加法你们掌握的真棒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有一样小礼物送给你们。(多媒体出示)
三、破密码:
师:礼物就在箱里,这是“密码箱”,你们破了密码,礼物就得到了。老师先破第一个密码箱。
箱上有四道题,同学们注意看第一个密码箱。
15-9=6
12-3=9
11-4=7
16-8=8
密码是:6978(边讲解边演示课件)
师:你们知道,老师怎么破的密码吗? 生:把4道题全做正确,就得到密码了。
师:你们真聪明,那么现在开始吧,咱分组完成。
1、2组做第2个密码箱3、4组做第3个密码箱5、6组做第4个密码箱 生:分组完成。
师:请各小组派一个代表。第2个密码箱 学生回答。
(多媒体演示)
密码:3958 出来一个“年”。
(这时课堂出现一个小高潮,有学生猜出后面两个箱子是“快”,“乐”)。
师: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请后面几个小组给你们答案吧。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演示,得出“快乐”。
师:你们真棒。密码箱,全被你们破解了了,这就是老师送你们的礼物。祝你们“新年快乐”。
你们会唱这支歌吗?跟着一起唱,好吗?(多媒体课件)
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本节课是我们中兴小学与实验一小、联兴小学三校教研活动的一节教学研究课。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的进行了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中兴小学要举行元旦晚会,这一熟悉的快乐情境引入,激发儿童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活动中,知道制作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方法,并初步学会从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二、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教学中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的机会,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三、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因子。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教材中的“小强、小丽等小朋友投分游戏”我巧改为联欢会的一个游戏节目——“投标算积分”游戏,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使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游戏中的一员,更加生动、亲切,从而增加题目的趣味性,牢牢抓住学生的双眼,在轻松、愉快、趣味中获取知识。
《5以内减法》的教学案例
“5以内减法”是第一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5以内减法计算。从整体上说,课文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算法,教师可以引入自己喜爱的方法,学生也可以发展他们自己的方法,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为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留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所以我是这样进行例题教学的:
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我问5-2等于几?
学生齐说:5-2等于3
我又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准备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出现了以下算法),再派代表回答:
甲:看图数数1,2,3
乙:倒数法:4,3
丙:因为5比2大3,所以5-2=3
丁:因为2+3=5,所以5-2=3
戊:因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己:5-3=2,所以5-2=3
(看,学生的算法是如此多样,有几种连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的。)
然后,老师不点明哪种算法好,或要求学生用那种算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有次序地,即不重复、不遗漏地把5以内减法全说出来,并看板书说说发现的规律,最后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正确口算5以内减法的教学目的。
但是,这样教学,最后练习时我只进行了一个基本练习,即看算式说得数(开火车口算)和综合游戏:帮小鸽子找家(看算式找得数)。对于新课的学习,我发现个别优生不但已会正确口算,而且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大多数学生会正确口算但不熟练,个别学困生有时还出现算错的现象。而接下去按教材编排又是新课,那么上一节课没有彻底解决拖下来的问题怎么办呢?毫无疑问肯定要到课后去补,要给学生“开小灶”。而学生由于当堂知识没有当堂消化,做起作业来,也肯定质量不高,交上来批改后又要订正,又要“开小灶”,引起恶性循环。
三、反思
上面片断的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虽然算法的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每节课化太多的时间侧重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室里看上去总是热热闹闹,而老师不去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不会扎实,基本技能有没有掌握,那么学生应该会做的题目不会做,应该会解决的问题不会解决,各种考试成绩出不来,合格率和优秀率没有达标,成绩太差,在现行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或真正替代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家长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学校没有发挥优势,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取长补短?
我认为:
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明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再者,在平时备课时我努力遵循教材编写的宗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内化过程,积极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型,即老师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书中创设了购物的情境,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有15支铅笔,售出9支,还有几支?学生探究算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连减法:把9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把15 分成10和5,先算10-9,再算5+1;也有想加算减,还有一根一根地数数法等,方法多样化,人人动脑参与学习过程。接着我出示同类问题,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再次,以教材为主线,充分吸取教材的优点,如追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等,撇开它们有时教学思路单
一、死板的缺点,所以平时备课时,根据需要把教材的内容补充进去,新授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新授之后努力提高课堂练习密度,深度与广度。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再上一节练习课,以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有时,新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有些困难,就分两教时教学。
或许同仁们会有更好的办好,我只想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以期抛砖引玉。《6和7的认识》的教学案例
(先让学生数数0-5,用圆片表示3、4)
师:请你在刚才4个圆片后面添上一个表示5(学生操作)如果继续这样一个一个摆下去,会出现哪些数呢?
生1:(利用已有经验抢答)6、7、8、9
生2:10、11、12、13、14……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数字朋友——6和7。(出示课题:6和7的认识)
【片段二】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
(CAI创设教室里师生劳动的场面。先让学生从总体上说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进行思想教育,再让学生通过说、数、指,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师:其实在生活中6和7还可以表示很多事物,例如:老师家有6口人等。
生1:(争先恐后地抢答)6盏灯、6盆花、7朵云、7只笔。
生2:今天星期六。
生3:今年我6岁……
师:大家真棒!你们能用6、7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说几句话吗?
(引导学生由一句话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话。)
生1:今天星期六,我们一家3口乘42路公共汽车去武汉动物园玩。
生2:(一本正经地说)昨天,妈妈去武汉广场花362元钱买了一件衣服,妈妈说还是打7折呢,我觉得太贵了。
……
师:其实生活中还藏着许多数,只要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它。(CAI播放录像:生活中的数)
【片段三】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概念
小结后设计学生最喜欢的游戏:“老鹰捉小鸡”,游戏结束后提问:
师:
1、“参加游戏的共有几名小朋友?
2、“谁是最后一只小鸡?”
3、(指任意一只小鸡)“他排第几?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从鸡妈妈开始数的。
生2:我是从老鹰开始数的。
生3:我是倒着数的。
反思: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解决)→ 数学问题(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习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认识钟表》复习课教学案例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板书:11:00 3时 5:30 9:00 6时半 1:30 4:30)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 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教学策略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习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习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习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教学反思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习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习。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习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习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习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又如在“认识图形”单元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类整理,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正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圆柱的两个平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分类整理。这样,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剖析知识的分化点,求同存异,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四篇:教学案例及反思
《数、认、读、写11~20各数》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武宣县东乡镇河马小学
罗国林
教学内容
教材60~62页 经历数11~20各数、认数与读写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数11~20各数、认数与读写的过程。过程 与方法:能数20以内的数,能认、读、写11~20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估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点数11~20各数,学会11~20各数的读、写。难点:激发学生估计、数数的兴趣,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投影仪。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小把花生米。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都喜欢吃什么水果?(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各自喜欢吃的水果)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水果店看一看,在水果店里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数、认、读、写11~20各数)。看一看,这么多水果,你们都认识它们吗?
(给学生充足交流各自认识水果名称的时间,对于学生不知道的水果由教师介绍)
设计意图:孩子们都喜欢吃水果,从他们熟悉的物品入手,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探求新知。
(一)数一数。
师:你能估一估每种水果的数量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估每种水果数量的时间,只要数量基本适合(与实际数量差距不大),教师均给予表扬)
师:想不想知道每种水果实际有多少个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可以吗?(师生共同数一数每种水果有多少个,在学生交流各有多少时,教师多多关注学生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数数,防止漏数和多数)师:下面我们一起把水果的个数由少到多整理到黑板上(学生边说水果及其个数,教师边板书)。
生1:芒果11个,鸭梨12个,西瓜13个,火龙果14个,桃子15个。生2:橘子16个,菠萝17个,石榴18个,苹果19个,香蕉20个。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数出各种水果个数,为认数打好基础。
(二)数花生。
师:刚刚同学们数得很好,水果的个数都数对了。为了奖励你们,下面我们做一个数花生米的游戏好吗?玩游戏,必须要遵循游戏规则,我们这个游戏规则:(1)抓一小把花生米。(2)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3)放在桌子上数一数。
(教师指名学生做示范:一名学生抓一把花生米;全班猜出这把花生米可能有几个(师把学生猜的数字分别写在黑板上);这名学生把实物投影到大屏幕上,实际数一数个数。对于估计与数的结果一致的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桌或小组合作数。每人抓一把花生米,先让同桌或组内其他成员估计有多少粒,再一起数一数。)设计意图:
1.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数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到了示范作用。2.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起来,亲自经历猜数到数数的过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三)数一数、认一认。
(课件依次出示教材61页鸡蛋托盘示意图)
师:观察一盘鸡蛋示意图,看一看鸡蛋托盘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鸡蛋托盘,如果放满鸡蛋是10个。
师:(认识11)观察示意图,你又发现了什么?现在情景图中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生1:在一盘放:10个鸡蛋的托盘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盘装1个鸡蛋的托盘。生2:现在情景图中共有11个鸡蛋。
师:观察11这个数字,说一说在田字格中怎样写?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请学生先书空,再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并引导学生读出十一并板书)
设计意图:在原来一满盘鸡蛋是10个的基础上,再出示一盘装1个鸡蛋的托盘,使学生了解一盘满10个,另一盘有1个,就是11个。感知10和1合起来是11个,然后写出1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教学层次要体现讲、扶、放的原则。
(按照上面的方法在组内学习其余数字:学生先数出有多少个鸡蛋,然后指名说用什么数字表示,再说一说这个数字怎么书写。在田字格里和老师一起写12~20几个数字并分别板书读出各个数字)
设计意图:利用装鸡蛋的托盘认识11~20各数,让学生形象地了解10个再加上1个是11个,11个再加上1个是12个,进而认识10个和2个合起来是12个。让学生直观感知11~20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最后先让学生按顺序齐读11~20几个数字,再在组内读数或指名提出数数的要求,同桌互相数数)
设计意图: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知新。1.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先拿出自己的尺子,从0开始按顺序读一读。(2)出示示意图。学生看插图,从10开始读。
(3)同学之间交流彼此互相依次数11~20,再倒着数。并指名读出自己的数法。2.身边的数学。
(1)出示示意图。仔细观察示意图,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如,玩足球的同学上衣的号码是11号......)(2)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数。设计意图:
教互练的方式,一方面提高练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达标反馈。
1、遮住的都是什么数?你知道吗?
2、按顺序连一连,看看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认、读、写11~20各数。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如果数出并读、写出20以内数的个数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确定要数物体。
2.先数出10个圈起来,再依次数出多余的数量,10个物体再加上几个就是十几个。特别注意的是:两个10就是20。3.先明确11~20各数的特点,再书写。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1.先圈出10个,再写一写,读一读。
写作:()读作:()写作:()读作:()2.按顺序填空。3.有12个棋子,如果1个1个地数,要数()次;2个2个地数,要数()次;3个3个地数,要数()次;4个4个地数;6个6个地数,只需要数()次就可以了。板书设计
数、认、读、写11~20各数
芒果:11,读作:十一; 鸭梨:12,读作:十二;
西瓜:13,读作:十三; 火龙果:14,读作:十四;
桃子:15,读作:十五; 橘子:16,读作:十六;
菠萝:17,读作:十七; 石榴:18,读作:十八;
苹果:19,读作:十九; 香蕉:20,读作:二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认识各种水果入手。再结合依次数出各种水果的数量以及鸡蛋托盘并书写11到20各数。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及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让他们“玩儿”。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做为学校的电教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A)
在七年级有一课是教学生在word中插入图片,对图片进行设置。我下午一共是两节课,第一节是(4)班。在给(4)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是就说,我指导同学们打开word文档,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但我还是要下去给每个同学解释。最终把自己搞的很累,自己累点能出成果那也可喜。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插入了图片并设置好格式。
接下去的一节课是(3)班的。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3)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我们的文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原来美观了很多,但是还有一点小缺陷。同学们想想,我们还能怎么改进,让我们的文档更加美观漂亮。同学们异口同声,在文档里加入图片。那么图片怎么加呢,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给出几个关键字插入---图片---剪贴画---图片格式---版式,根据我的提示进行操作,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插入图片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某某已经成功的加入了图片,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
下面还没有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90%的同学能成功的插入图片并设置好图片格式。
案例描述(B):
因为在(3)班因为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在三(1)班文字标题艺术化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给出关键字插入---图片---艺术字,然后叫学生把文档中适当的地方插入艺术字。但是当我去下面去转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分析反思
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种组织对比实验。A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B案例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一组对比,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深刻体会到两点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在上课的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但是在整个任务完成的全过程可以鼓励大家互相帮助,因为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原先具备的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各有异同。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发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2、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3、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电子报刊等)。
4、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5、合作性,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任务,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帮助学困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