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案例分析——IBM出售PC业务(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0: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略管理案例分析——IBM出售PC业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IBM出售PC业务》。

第一篇:战略管理案例分析——IBM出售PC业务

IBM出售PC业务案例分析

姓名:陆欢 学号:0811958 2011年5月20日

IBM出售PC业务案例分析

一、IBM出售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中国IT龙头企业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世界IT巨头IBM的PC部门。收购完成之后,IBM将持有联想集团大约18.5%的股份,同时IBM的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将出任联想集团新任首席执行长,而现任联想首席执行长杨元庆则改任公司董事长。

联想集团借助收购跃身成为一家拥有强大品牌、丰富产品组合和领先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按2003你那业绩算,联想将凭借约达120亿美元的全年收入成为世界第三大PC商。此次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莱州)研发中心。

收购完成之后,联想新PC部门的总部将设在纽约,但主要业务仍设在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州的洛里(Raleigh),这两个地方分别是联想和IBMPC部门的所在地。

二、IBM出售PC业务的具体操作内容

(一)价格

根据协议,联想需要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价值6.5亿美元的联想集团股票,以及承担IBMPC部门的5亿美元债务。

(二)员工

根据双方交易,原属IBMPC业务部门的一万名员工将转入新的联想集团,这一万名员工中25%在美国工作,30%在中国工作,其他的分散在世界各地。“吸收和利用“好这些员工显得至关重要。联想在收购之前,其国外的业务只占其总业务的3%,而收购之后,瞬间成了一个跨国大集团,需要为欧洲、美洲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这些员工正是联想所需要的,然而如何管理和领导这些自身不了解的外国员工,联想集团急需IBM的帮助。

(三)产品

交易规定为期5年的品牌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12月~2006年5月,18个月),在刚开始合作的一年半中,联想只能使用IBM原品牌及其旗下的Think系列。在此阶段,IBM将继续销售贴有其品牌的电脑,其目的是避免自己原有的客户不会被戴尔与惠普夺走。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8年3月,22个月),IBM与联想双方将合作开发新的标为“IBM”的新品牌,它将是IBM与联想的“混血儿”。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2月,20个月),标为“联想”(Lenovo)的品牌将成为双方合作中的主要品牌。这段时间,IBM将以标签的形式注明它在该品牌中的技术贡献。

(四)业务

联想在交易后所面对的不再是其了解的中国消费者,而是世界各地的顾客,如何保持这些需求并为之提供满意的产品是联想的一大挑战,同时也需要两家企业的互相协助,因为IBM的PC业务除了在中国盈利外,在其他地区都是亏损的。

三、IBM为什么要出售PC业务

IBM于1981年进入PC领域,第二年,IBM的第一部PC机便投向了市场,1983年,IBm的市场份额为26%,1984年,IBM占据了全球PV机市场41%的份额,一举超越专业PC机制造商苹果电脑公司,成为PC行业的老大,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达十年之久。虽然PC行业给IBM带来了利润,但是IBM长期以来在小型机、大型机和服务器上获得的利润远大于PC机,这导致了IBM没有对PC机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后来IBM将个人电脑微处理器设计交给了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将个人电脑软件操作系统外包给了另一个小公司——Intel。这两家公司在短短20年之内迅速成长成为行业巨头,成为IBM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1993~2003这IBM风光过后的10年时间中,微软公司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IBM的市场份额已经从1995年的7.3%降到了2004年的5%。可以说IBM在PC机领域已经战败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个人PC方面是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简便,而IBM投入大量研发经费的PC设计、制造和软件已不再是PC领域竞争的关键。这使得IBM的产品凭空增加了成本造成了价格劣势。IBM通常并不对外公布其个人电脑部门的财务状况的,但是2004年IBM向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提交的财务状况报告显示,IBM公司个人电脑部2001年亏损状况为3.97亿美元,2002年亏损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2.58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亏损1.39亿美元,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随着PC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个人PC的利润不断缩水,例如2004年IBMPC部门销售额约为100亿美元,2003年年度总销售额为891亿美元,虽然PC业务占了九分之一,但是由于利润实在太薄,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估计,IBM个人PC业务对该公司每股盈利贡献率不到1%。

IBM真正赚钱的业务是小型机、大型机和服务。例如eserverp570,一台16C的就要100多万,P590两米多高的机柜小型机,64核CPC一台要300多万。IBM为用户提供电脑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网络服务与软件支持,而网络服务占到了其营业收入的一半。又如中国移动一台核心小型机故障后,所有通话业务就会中断,这时IBM的工程师出门后,移动付费每小时5000美元,2小时恢复业务。

IBM以32.7%的收入份额排名全球服务器市场收入第一,服务器总收入实现了9%的年增长率:截止至2005年三季度,IBM的UNIX服务器收入已经连续5个季度实现了年增长,占据了29.4%的收入份额(增加了3.7%),总收入年增长率达12%;IBM的刀片服务器收入份额已经连续6个季度处于领先,占据了超过45%的收入份额,总收入年增长率达82%;全球Linux服务器总收入排名全球第一,占据了29.7%的收入份额,年增长率达32%;IBM eServer i系列系统收入年增长率为25%。

笔者对IBM在PC领域的形势进行了SWOT分析。优势:IBM是一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大公司,是计算机生产制造的鼻祖,独自拥有数千项专利,公司的员工也都是一流的人才,更兼有先进的管理运行机制。IBM的服务更是完美,IBM创始人之一小沃森的最大遗产也被概括成了“IBM就是服务”。2003年,IBM的咨询业务部门——IBM Global Services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为IBM公司公司带来了超过400亿美元的收入,而PC部门的收入仅是这一数字的十分之一。服务已经成为 IBM的优势。

劣势:因为兼容机的出现,IBM品牌优势不再明显,IBM个人计算机的获利率逐渐降低,但最大的冲击在于个人计算机越来越快,使用界面愈来愈友好,功能越来越强大,在使用便利性上,IBM大型计算机无法与之抗衡。当时大型计算机是IBM的“金母鸡”,毛利高达70%,然而好景不长,逐渐受到个人计算机的侵蚀,获利逐渐衰退,因此,PC部门着实成为IBM的劣势部门。

机会:如果去除PC业务,IBM就可以将战略重点放在更高价值的领域,进一步加强系统科技,软件和服务方面的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避开自身已经不熟悉的个人PC机领域,将资金运用于利润大且经验丰富的大型机等生产上面。可以从面面俱到转变为精通于某几个领域,切实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威胁:PC机领域变化迅速,IBM当时的战略计划无法使PC业务重新振作起来,且PC的利润已经相当微薄,与其继续硬撑下去,还不如抽出身来去谋求别的发展。

四、IBM为何选择联想

首先,联想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电脑生产企业,是中国第一PC品牌,在中国知名度最高,市场占有率最高,又获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TOP赞助商的地位,将PC业务出让给这样的一家企业,于IBM的品牌价值、市场发展、与IBM该部分员工的安置和发展,以及原有业务的延伸,都是最理想的。而且联想具有在个人消费者跟小型企业领域专业的技能,也有一个很高效率的营运团队,能够做的比IBM好。

其次,IBM看重联想的“国有”身份,联想是由中国科学院控股的,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当中,铁路、通信、有点、银行、公共安全等领域都需要网络设施,这里面隐藏的无限的商机,而联想的“国有”身份可以帮助IBM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顺利进入并控制这些领域,这于IBM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然后,IBM比较擅长的是大型机方面的生产,而戴尔和惠普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IBM需要一个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来寄托它的PC业务,联想正好符合了这一条件。最后,正如前面提到的,IBM的主要盈利领域并非PC机业务,当IBM自己运营时时不会发挥团队的最大效应的,投入产出比不高。而反过来,联想是把PC业务作为自己主要的盈利的领域的,联想是赔不起的,这要求联想发挥最大的潜力来把PC也做成功,跟IBM自己做起来成功的可能性要高的多。

那么联想为何选择IBM呢?第一,IBM是世界一流的老牌企业,在全世界拥有3400项专利,正是联想发展自身所没有的技术要求。第二,联想的发展轨迹同IBM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PC制造起家,同样是戴尔等PC的进入使得其市场占有率下降到了20%左右,PC业务的发展也遇到的瓶颈,尝试过多元化战略却惨遭失败。第三,联想集团在国内的市场已经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急需打开欧美市场,然而凭一己之力去树立品牌、打通渠道实在是没有多大效果,选择IBM就一下子解决了所有问题。

五、IBM出售PC业务是否双赢

IBM方面:IBM并没有把PC业务的全部卖给联想集团。众所周知,个人电脑业务当中服务器、客户融资、售后服务是三个产生最大利润的部分,而此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恰恰不包括这三个部分。而联想为了保持IBM品牌原有的高品质和优质客户服务,就必须使用IBM提供的服务器和IBM的售后服务系统,而且这是有偿的。根据前文的介绍,至少在5年内,无论新联想PC部的业务是否盈利,联想集团都将花钱购买IBM的服务器和售后服务。

IBM拥有联想集团约18.5%的股份,且独自保留了IIPC的一条生产线,既可以继续和联想集团合作,又可以抽身出来重操旧业,对IBM来说是一个进退自如的选择。联想只是作为其当时和惠普戴尔竞争的第二品牌。

联想方面:与IBM相反,联想在收购之后则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原先IBM的客户可能不再购买IBM的产品,据一家市场调研厂商的报告,有48%的IBM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潜在的美国企业客户称,在IBM出售其个人电脑业务后,他们准备考虑购买戴尔或惠普的产品。另外,企业文化的差异和人员的调整可能会导致原有IBM的高级员工离职。财务方面也是一个大问题,根据联想2004至2005年中期年报显示,联想共有约值31亿元的港币现金,很有可能是政府支持了联想了这次收购,而且除了之前提到的17.5亿美元之外,联想还需向IBM支付7.05亿美元的服务费用,从2005年第二季度起开始分三年(2.85亿美元。、2.33亿美元、1.97亿美元)支付给IBM。

依照协议,IBM5年后完全退出,到时候没有了IBM的技术支持,不知道联想能否继续保持并开拓市场,这次收购对联想实在是风险重重。能否双赢就看联想和IBM的和做与市场给予联想的机遇了。最后事实证明此次交易是一个双赢的交易。

六、总结

IBM出售PC业务是一种收缩型战略,表面上看似退出了个人PC机领域,实际上却是一种暂时收缩的“以退为进”。IBM公司曾经因为2001至2002年度的严重亏损,一次裁员近1.5万人,此次至多以会出售与这件事业有不少关联。

采用收缩型战略能够帮助IBM在PC业行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节约开支和费用,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避免了盲目地在PC行业投入大量资金以图扭亏为盈,正是IBM采用了收缩型战略,是公司更好的实行了资源整合,将资金运用到IBM擅长的小型机、大型机和服务器上去。企业运用收缩型战略的时候可以节约出一笔空闲资金,当机遇出现时就可以迅速果断地进行投资,这也能给企业带来好处。

当然任何战略都是有两方面的,收缩型战略也有自身的缺点,收缩型战略实施是时候必须把握好度,看好应该收缩那部分,不应该收缩那部分,如果IBM收缩的不是PC业务而是服务器业务,那么可想而知,IBM就自己遏制了自己的发展。一般的企业采取收缩型战略的时候都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像这次出售直接导致了一万名员工的工作变动,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积极做好企业内部的思想工作也是收缩型战略的一个部分。

这次IBM的出售是成功了,但是下次碰上别的企业,别的行业就不一定成功了,所以企业要在当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还是得依靠我们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制定正确的和最适合的战略。

第二篇: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我们都知道在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购买IBM PC业

务部,这件事引起了全球极大的关注和反响。同时宣布的几个消息是联想的总部将设在美国纽约,原联想总裁杨元庆将升任董事长,而新联想的CEO将由原来负责IMB PC业务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担任。同时新联想的官方语言很可能由原来的中文改成英文。这样的改变一定会使联想文化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而这一系列的变化,也使得新联想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我认为联想做了一个正确的决策就是收购IBM,因为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以对于联想来说收购了IBM PC业务部后,使得联想的PC成为了全球第三。但是这个决策也是一个风险性决策,在这种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或是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联想所经历的风险一便是市场风险,新公司成立后原来的客户是否承认你的产品,以前买IBM的客户是否会流失?联想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产品品牌不变;二是和客户打交道的业务人员不变;三是把总部设在纽约,说明这是一家真正的国际公司。风险二是员工流失,对此联想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IBM的高层骨干员工讲述新公司的远景;二是人员待遇不变,而且部分高层的待遇还大幅度提高。风险三也是最大的风险便是业务怎么整合,人员、文化怎么磨合?其实联想应该庆幸的是之前有经过ERP的业务整合和一系列的重大的改革措施,使得双方的工作语言是共同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个层次;双方的业务室互补的,这减少了碰撞的机会;再有就是史

蒂芬•沃德和杨元庆共同提出了三个词作为合作的指导思想:坦诚、尊重、妥协,他们在行动上为员工们做出了表率,使得两国人员配合融洽。联想这一系列的措施解决了所有的风险,大大地提高了新联想的业绩。

对于联想来说,所有的员工及所有的管理者拥有的各种技能都是不等的,而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而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工作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而联想的高层在决定之前,也是考虑到了这许许多多的后果以及中间关系,做大量的调查、市场分析等等。

柳传志说:“这个企业使我们的命,我们要靠它吃饭,所以会把很多问题想的清楚又清楚”,所以联想做了很久的利益权衡,最重要的是联想的计划工作和战略管理做得很好,人员配备、组织力量的调整、组织文化的交流等等都方方面面都想到.我们都知道IBM业务是在全世界的,而联想以前的业务是集中在国内的;IBM最好的产品是高端笔记本,联想是台式;IBM服务的多为高端客户,而联想服务的多位大众客户。这么强的互补性也真的算是并购成功的基础,所以联想也是幸运的。

从联想真正成功的那天起,中国拥有了真真正正的世界级的企业,使得中华民族的企业走进世界,这是一件令中华儿女兴奋的重大事件。

第三篇: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

铺垫:

一、投资

投资是经济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将一定数量的资产投入某种对象或者事业,以取得一定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的活动。

二、并购与跨国并购

企业并购是企业控制权的一种运动过程或者说让渡行为,是增强企业实力的外部扩张策略或途径。其目的或为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营;或为拓宽企业经营范围,实现分散经营或综合化经营。企业兼并行为和企业收购行为都以企业产权为交易对象。

图1 跨国并购结构图

跨国并购实质是企业并购的延伸,因此也可以细分为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跨国并购是企业根据全球经济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对企业自身的体制、结构、功能、规模等进行重新组合调整的组织变革或制度创新,是企业对国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案例分析:

一、并购背景

(一)并购双方简介

联想:联想集团成立于,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目前在全球66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在166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全球拥有超过25000名员工,己经发展成为一家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

IBM: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ehines Corporation)的英文缩写。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雇员31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联想并购IBM PC 案例描述 2004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 的全球 PC 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

同时联想集团宣布了高层变更调整。IBM 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任联想集团新 CEO,杨元庆则改任公司董事长。新的联想集团在五年内有权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的品牌,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这就使联想的产品在全球 PC市场上具有了最广泛的品牌认知。这次联想的收购行为,是中国IT行业在海外投资最大的一场,至此,联想集团将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 PC 厂商。

二、并购目的

在央视财经《高朋满座》论坛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在论坛上说道:“如果当时不做并购今天的联想充其量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企业,甚至有可能在这几年被强势国外企业兼并,落得温水煮青蛙的结果。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目的是:

(一)国际化战略的需要: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计算机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随着激烈的价格战,市场上个人电脑的平均售价逐渐降低,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利润空间逐渐变小,国际化已成为计算机行业攫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必由之路。对于有国际化战略的联想集团,并购成为其短时间之内获取有利资源的最佳选择。

(二)回归PC业务战略的需要:曾经,作为上市公司,联想主营业务单一,同时由于国内电脑市场同质化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联想CEO杨元庆提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但是实施过程中受阻,联想做出了回归PC主业、进行战略收缩、剥离IT服务的决定,将商标更改为“Lenovo”并成为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新的战略意图是“专业化、国际化”。

三、并购方案

(一)并购前评估:

2003年底,联想集团开始进行细致的调查评估并购的可能性,聘请麦肯锡作为战略顾问,全面了解IBM的PV业务和整合的可能,冯清高盛作为并购顾问,安永、普华永道作为财务顾问,奥美公司作为公关顾问。

(二)并购方法: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支付给IBM的交易代价为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及按2004年12 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 亿美元的联想股份。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股权。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1+1=股权 + 现金

并购后,IBM 将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在股权结构方面,IBM 成为联想集团的第二大股东。联想集团此次并购的总价为12.5亿美元,在三年锁定期结束时,IBM 将获得至少6.5 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至多6 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股票,此外联想还将承担来自 IBM约5 亿美元的净负债,IBM 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第二大股东,股权在三年之内不得出售。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游戏,使收购 I B M 后的联想将不是一个纯粹的联想,而是一个与IBM 捆绑的联想。另一方面,这也是IBM 的一种主动性安排。即便合并不成功,为确保IBM的PC 价值不至于贬值、不至于使原有IBM 人员大规模、快速流动。

那么,为什么联想收购采用的是“6.5 亿美元现金 +6 亿美元联想股票”?世纪证券卢长才:“应该说,并购中的税费是很重的,有时能占到整个并购成本的10%甚至更多的比例,不同的并购方式以及不同的并购结构,会产生差别迥异的税负。这时并购企业要学会调整法律架构,进行合理避税。”

联想从1999 年到2003年,其营业额从110亿港元增加231 亿港元,利润从4.3亿港元增长到11 亿港元,五年内实现了翻番。而在2004年,IBM PC业务持续亏损已达三年半之久,累计亏损额近10 亿美元。一个是年利润超过10亿港元,承担着巨额税负的新锐企业,一个是累计亏损额近10亿美元、亏损可能还在持续上涨但亏损递延及税收优惠仍有待继续的全球顶尖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并购,很大程度上带有税收筹划的色彩。

根据并购税制,6.5亿美元现金恰好是一个避税节点,IBM的亏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联想的税赋,联想并购IBM是随手筹划案例中的典范。2、1+1= 并购融资 + 股权投资

对于交易额中联想应支付的现金部分,联想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资金,还采取了合理转嫁风险的方式。

2005年3月31日,联想集团与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PacificGroup)、泛大西洋集团(GeneralAtlantic)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NewbridgeCapitalLLC)达成协议,三者向联想集团提供 3.5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其中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投资 2 亿美元、泛大西洋集团投资1 亿美元、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这3.5亿美元将用于收购 IBM 全球PC 业务,其中约 1.5亿美元将用做收购资金,余下约2 亿美元用做日常运营。

根据投资协议,联想集团将向三者发行优先股及认股权证:发行共27万余股非上市A 类优先股,以及可用做认购2 亿多股联想股份的非上市认股权证。这些优先股将获得每年4.5% 的固定累积优先现金股息(每季度支付),并且在交易完成后第七年起,联想或优先股持有人可随时赎回。在这种融资方式下,这三家投资者将最终共拥有约12.4% 的股权。这三家投资方还为联想吸纳了 20 家银行提供的五年期6亿美元的银行贷款。对于联想而言,引入三家战略投资者如此巨额的战略投资既是一个被动的选择,也是“一举三得”的决策。第一,联想集团并没有足够的全球经营经验,只有依靠必要的外来支持才可能度过全球化经营最为艰难的时期;第二,从提供并购融资到成为战略投资者,资本交易的安排保证了双方利益的逐步对接;第三,并购融资可以减少联想自身的资本投入,同时化解财务风险。

图2 交易前后联想股权结构图

(三)并购阶段:

1、第一阶段:平稳整合,保护能力

联想的第一阶段整合目标是保护组织能力,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0的整合方针。在这一阶段中,新联想采用双运营中心,原IBM PC部被划分为联想国际,从人员待遇到渠道销售,保持不变。联想国际和联想中国两块业务各自独立运作,任命前IBM个人系统集团总经理斯蒂夫#沃德(Steve研/ard)为联想全球CEO,沃德在IBM工作多年,个性沉稳,人脉广泛,是联想实现平稳过渡的合适人选。

与此同时,联想从部分容易整合的职能部门,如:财务、法务、采购等容易形成协同效应的部门开始整合,并购后60天的时间里就实现了1000万美元的协同效益。联想并购后的联想集团并购整合IBM PC业务05/06财年一季度(4一6月)财报显示:营业额为196亿港元,同比增长234%,净利润3.57亿港元,同比增长6%,集团整体毛利率较去年上升1.58%,达巧.3%,同时,从IBM处收购的个人电脑业务也取得增长。.业绩表明,联想第一阶段整合达到预期目标。

2、第二阶段:发展优势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经过第一阶段的平稳整合,联想只是达到了对能力的保护,实现了1+1=2。但是为了使组织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必须转移、扩散组织的能力产生协同达到1+1>2。(1)组织整合

钱德勒(Chandier)在5战略与结构6中指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紧随战略。因此整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权力、组织制度为了实现能力的提升必须匹配于战略导向,并随之改变而改变。

1双运营中心结构 ○ 联想在宣布交易之后没有急于进行大规模的组织结构整合,而是选择了分步整合,以降低震荡的风险,联想在组织整合过程基于以下路径:稳定、观察一融合、提升。这样做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联想缺乏国际性管理经验,管理能力无法向IBM有效扩散;二是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联想与IBM经营稳定,保护好双方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组织框架上IBM PC部成为联想国际与联想中国组成双运营中心(见图6一l),外部管理以外方为主,内部管理以中方为主,呈现/拼盘0特点 2调整全球组织框架 ○ 第二阶段联想在稳定局面之后,通过分析决定对组织框架进行变革、融合以符合中期的盈利性增长战略。具体调整内容是: A、业务整合:将全球的产品和产品营销业务整合为一个新的全球产品集团,下设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两个国际业务群组,同时还设有专门的数码等其它业务、客户服务和质量控制部门;

B、供应链整合:把供应链的各环节合并成一个新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包括:联想集团并购整合IBM PC业务问题研究采购、物流、销售支持、供应链战略规划及生产制造等全面运作; C、研发整合:把设在中国北京、日本大和与美国罗利的研发中心整合到一起,形成统一的全球研发架构;

D、区域总部整合:将区域总部由三个扩展到五个,除美国和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亚太区域总部外,还增加了中国区和印度区。(2)供应链整合联想并购IBM PC部属于横向并购,虽然主营业务都是PC,但是双方的供应链却有很大的不同:联想的供应链管理只是在亚太地区具有优势,使其的端到端成本收入比仅为1.4%,而IBM PC的供应链虽然覆盖全球市场,但却主要面向关系型客户并且与IBM集团共用的供应链并不适合PC的发展需要。联想引入戴尔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在集中采购方面节省了成本。(3)品牌整合

1联想的三大技术研发中心 ○ 联想通过并购不但得到了IBM在PC领域的全部专利技术,而且得到了位于美国罗利和日本大和的两个技术研发中心,再加上联想有的联想研究院,在技术研发上联想的实力得到增强。

2联想的“双品牌”战略 ○ Lenovo既是一个企业品牌又是产品品牌,而Think系列则是产品品牌,并且二者都有各自比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联想确立了三步的/双品牌0战略:第一步保持IBMThink品牌的稳定;第二步用Think品牌加强Lenov。的品牌,承诺保持丁hink品牌的高品质、创新性,从而反衬联想公司的定位;第三步全力打造Lenov。产品。(4)人力资源整合

目前,联想形成了“联想十IBM+戴尔十空降高管”的管理团队结构,联想的高额薪酬以及充分授权的发挥空间吸引了高级管理人才的加盟,高管团队的国际化有利于联想全球运营的需要,同时带来了不同公司的经营理念与管理风格有利于联想的学习提高(5)市场整合 1深耕中国市场 ○ 联想并购了IBM PC部之后,采取了三项主要措施深耕中国市场:发展中小企业市场、渗透五、六级乡镇市场、挖掘大客户市场,提出要冲破中国市场增长的/天花板0。2开拓海外市场 ○ 2005至2009年之间PC一半的销量来自新兴市场,其中包括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地区,因此新兴市场成为联想拓展的重点

3、第三阶段:培育联想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有机协调整合成为体系的共有知识。对于联想集团来说,形成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组织氛围就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发展中西结合的企业文化。

四、并购面临的风险和制约因素

(一)政治与法律因素

据熟悉美国法律的律师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的反垄断审查以及外国企业投资委员会(CFIUS)国家安全审查,是外商并购美国公司必须通过的两个最重要的政府审查环节。

2005年1月26日,3名美国共和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认为这一并购可能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决定,对此次展开全面调查,45天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宣布批准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5月1日,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

(二)市场因素

IBM电脑的金字招牌在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消费群体,当PC部门被一家中国的企业收购之后,推出的产品是否还会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避免客户流失是联想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在2002年,惠普收购康柏电脑时就造成了18%的客户资源流失。不仅要保留原有客户,而且联想需要制定新的市场战略吸引新客户的购买。并购前联想的市场范围仅为亚太地区,对于识别其他区域消费倾向能力,市场推广能力,服务能力等积累甚少,欧美市场能否认可联想品牌及其产品存在未知性。

(三)文化因素

联想集团与IBM公司是两家文化完全不同的公司。从公司的发展角度来看,IBM的公司历史比联想长80年,文化的深度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地区上的不同也造就了文化差异,联想是以亚太区为主的公司要接收管理IBM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PC机构,只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也可看出其中的管理难度。再者,新联想在文化整合时,也凸显了文化差异问题,到底是谁要融合谁的文化?是IBM将联想变成其PC业务部,还是联想的红色文化浸染蓝色巨人?突然间被一家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收购了,对于原有的JBM员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如何避免员工的大规模离职并使他们认同联想的管理模式与文化特征,对联想来说存在不小的整合难度。

五、并购带来的收益与机会

(一)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并购提高了企业规模,使联想对上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加大,控制供应链的能力增强,不但利用IBM原有的欧美供应链,而且双方的供应链可以合并使用降低全球采购成本。此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年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从而使得联想在目前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4倍。戴尔在全球PC市场以16.8%的份额位居第一,惠普紧随其后,而合并之后联想以约占全球PC份额的7.8%跻身前三

(二)有利于国际化战略实施

联想在多元化战略失败后,开始向专业化转型,回归PC主业并决心打造成为国际品牌。联想得到了全球认知度非常高的IBM旗下PC品牌Think,并可以五年内使用IBM品牌,为联想的品牌过渡做好铺垫。

图3 联想与IBM PC合并后市场占有率

(三)提升技术研发与产品竞争优势

通过并购,联想集团得到了IBM关于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的所有专利和位于美国罗利、日本大和的两个研发中心,对于联想在PC领域技术上的积累获得了优势,弥补了联想在核心领域缺少关键性技术的劣势

六、评价

企业并购案中,真正的挑战是在其并购后收购方所进行的一系列整合工作能否收到满意的效果。而所谓的“满意的效果”主要包括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组织与文化的整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执行等。

因此,在此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建立企业并购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4),以此分析企业并购之后的战略绩效,并对联想并购IBM PC业务部进行评价分析。

图4:企业并购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下主要采用传统财务分析方法,选取盈利、营运、偿债和增长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净资产报酬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准,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从营运能力来看,总资产周转率则是衡量该能力的代表性指标。选取资产负债率衡量偿债能力,该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从增长能力来看,销售收入增长率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及未来业务拓展趋势。

内部流程指标主要用以反映并购整合后新企业的运行状况,衡量并购活动对于企业运作 效率的影响,即运作效率指标。作为期间费用,财务费用和行政费用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因而,选取财务费用和行政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作为衡量运作效率的指标。

客户指标在于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评价并购的价值,而这里的“客户”除了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对象,还包括了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因而,选取市场指标和社会指标来评价企业并购的客户指标,并通过市场指标和社会指标下的市场份额及税收增长率来具体衡量。

学习和成长指标不仅用于衡量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更是衡量企业长期价值的基础。研发投入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选取研发费用增长率以及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作为衡量指标,不仅从纵向上反映出研发费用投入的变化,更从比值指标上反映出了企业对于研发创新的重视。

(一)财务指标

1、盈利能力

收购完成之后,联想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如何让联想国际业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盈利。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指标数值越高,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从联想盈利指标的变化来看,并购当年联想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出现大幅下降:并购前两 个 财 年 的 所 有 者 权 益 报 酬 率 分 别 为22.61%和20.99%,而 并 购 当 年 仅 有2.65%。

随着联想并购整合的逐步深入,其盈利指标分别回升:20007/2008财年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为28.84%,已经超越了并购前两个财 年 的 水平。联 想 的 整 合 收 到 了 一 定的效果,联想也正稳步前行。

之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型企业推迟PC的采购计划,并且降低IT费用,严重影响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需求。受此影响,联想2008/2009财年盈利出现负增长,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下降了27.27%。

从2009/2020财年开始,受惠于全球各国政府推出的刺激经济措施,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改善,全 球 个 人 电 脑 销 量 有 所 提 升:消费个人电脑市场增长强劲,商用个人电脑市场则相对疲软,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于经济前景仍持谨慎态度。受此影响,联想盈利指标22009/2010、2010/2011财 年 实 现 回 升,至2010/2011财年,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提升至14.89%。

图5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2、营运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从总资产周转率的 变化情 况 来 看,联 想 并 购 前 一 个 财 年2004/2005财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为2.6%,并购后基本维持并购前的总资产周转水平,仅在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总资产周转率下降至2.21%,此后两个财年也在此水平上下小幅波动。而从联想与戴尔、惠普的对比中发现,联想在总资产周转能力方面,与戴尔不相上下,惠普的总资产周转能力相对较弱。联想在并购前后基本保持了其较高的资产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图6 总资产周转率

3、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

联想在并购前两个财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45.84%、42.12%,表明联想在并购前有着较为稳定的偿债能力。并购后,联想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80%左右,联想的偿债能力不容乐观。

图7 资产负债率

4、增长能力

从联想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看,联想并购前后的增长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除去2005/2006财年并购IBM PC业务部后并入的总销售收入)。并购后初期,联想所进行的一系列整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增长指标均有大幅的提升,联想整体也呈现扩张的态势。而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联想的增长指标在2008/2009财年出现了负增长,销售收入下降了8.87%。随着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全球经济有所回暖,联想的增长指标又再次大幅增长。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联想的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增长率均高于戴尔和惠普,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联想在供应链上进行的“双模式”创新和市场战略上的“双拳”战略。联想整体的增长表现出强劲势头。

图8 销售收入增长率

(二)内部流程指标

1、行政费用

联想在并购当年的行政费用支出相当于前一财年的10倍多,此后行政费用的支出也总体呈上升态势。联想的整合尤其是其在2009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不利局面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行政费用比率有所降低。

2、财务费用

与行政费用同样作为期间费用的财务费用,其增长变动尤其是财务费用与营业收入比率(简称财务费用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内部运作的效率和风险。并购前联想的财务费用 比 率 保 持 较 低 水平,分 别 为0.01%和0.03%。并购活动当年受计入并购目标的财务费用及销售额影响,财务费用比率大幅上升,达0.39%。随后伴随联想并购整合活动的开展,财务 费 用 比 率 出 现 下 降。

(三)客户指标

1、客户满意度

根据联想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经过了并购整合活动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震荡,联想的客户满意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008年为86%,2009年 为90%,2010年 为89%,2011年Idea产品系列和Think产品系列分别为90.5%和90.9%。

2、市场份额

并购之前的联想只是国内PC市场的行业领先者,国际业务开展缓慢。通过并购IBMPC业务部,联想并购当年以合计后6.4%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三,仅排在戴尔和惠普之后。随着并购整合的深入、发展战略的调整,联想PC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变化,从06财年的第 五到08财 年 的 第 四,直 到2011年的第二,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3%.(四)学习和成长指标

研发投入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反映企业学习和成长水平的变换。联想并购后在研发费用的投入上大幅地增长,2010/2011财年的研发投入为30341万美元,较并购前一财年的研发投入增长了5倍。案例来源:

[1]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 2002 年第 11 期.[3]王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济后果研究———基于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7(2):94-106.

[4]刘楚峰.联想集团并购整合IBM PC业务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07. [5]中国青年报2005-05-20 新联想:收购IBM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6]美国星岛日报2004 年12 月10 日硅谷华人分析:联想并购IBM PC业务可创双赢局面.[7]金 蓉.并 购 后 整 合(PMI)过 程 中 的 评 价 问 题 研究———基于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案例 分 析[J].经济师,2008(2):19-21.

[8]网易财经新闻http://tech.163.com/05/0117/13/1AA7CIQ1000915BD.html [9]中国企业家网http://www.xiexiebang.com/link?url=r2UpnXA3a0Ow-75UTmt2obLVDuNKAngI9eCu8DvXtU8pnv66SrZs6a5EpNw2C4pLdN2Du5SRBwi1kUoJn-qHF_ [10]中国工业新闻网http://www.xiexiebang.com/link?url=Clv5Cud5ykDJq_bDPeNGekussPwLR6HzckJAQAzYkaIlk11pukb9ukC-JsG5Ebh2EIbCQaIxKua8ClGwPTngJ_

第四篇: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

事件:

2004年12月8日,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及个人电脑业务相关的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全球经销网络和服务中心。新联想将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的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的“think”商标的权利。联想收购的动机:

一、国内个人计算机市场遭遇瓶颈。

国外厂商的进入,国内个人电脑市场容量虽然增加,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PC产业的成熟,售价逐渐降低,并且幅度很大,利润空间大幅降低。

二、国际化发展的抱负,并购成为联想国际化路径的首选

联想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国际化的品牌的发展思路,但是树立品牌,打通渠道靠一己之力很难。

三、发展品牌、技术、营销渠道的需要

联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上品牌认知度不高,缺乏销售渠道。而IBM拥有覆盖全球的强大品牌知名度、世界领先的研发能力以及庞大分销和销售网络。

四、联想商誉的增加大于收购成本。

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时,必须考虑当时目标企业的全部重置成本与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总额的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并购可能性大。对于联想而言,完全凭借自身力量要打造IBM这样一个品牌,资金和时间上的成本不可预计。

IBM公司动机:

一、IBM面临危机

全球计算机需求量出现下滑,经济萧条导致企业开支缩减,IBM增长率下降。

二、PC业务拖累IBM的整体业绩

IBM的服务业务收入金额和占比在1994-2004年间成上升趋势,软件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维持在15%-18%之间,且利润贡献率达33%,但PC业务2001-2004年上半年期间累计亏损9.65亿美元。

三、IBM战略要求

IBM的市场战略已经与PC业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IBM要全力争夺的是IT服务以及服务器等高技术含量、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

四、进军中国市场的需要

通过交易IBM拥有联想18.9%的股份。而且其也能通过与在国内市场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联想合作来提升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开拓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第五篇: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例分析

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例分析

金融工程

1340416219 2班张羽

1.联想为什么要收购IBM—PC?

答: 1)联想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失败使其认识到必须走出国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早在之前,联想就开始面临国内PC市场饱和,增长缓慢,竞争激烈的情势,低端有国内厂商价格血拼,高端有欧美日各大品牌无可动摇的优势,联想既不能控制成本,又没有国外品牌的研发实力。当中国市场逐渐开放之后,联想面临的路会越来越窄,所以联想必须尽快扩展国外市场。

2)收购IBM可以使联想获得进军全球的渠道。联想此次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可以获得相应的品牌、销售渠道、人才和专利技术,使联想公司在国际化的进程上实现跃进,对公司的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选择。联想是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接掌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可以发挥专长,并弥补联想本身的技术缺陷,提高研发能力,而且可以继续使用IBM品牌五年,从而提高联想的品牌知名度有利于联想进入世界市场。

2.联想是如何收购IBM-PC的?

答:具体方式是:联想把手机业务剥离出去,留下非常单纯的电脑业务;同时IBM分拆出自己的台式机业务。然后,双方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把和电脑相关的这两块业务注进去。

联想收购 IBM 情况

交易总额 17.5 亿美元,其中现金 6.5 亿美元,联想普通股票 6亿美元,债务转让 5亿美元,IBM持有联想股票份额 18.9%,收购范围;IBM在全球的个人电脑业务

3.联想收购IBM—PC会遇到哪些风险?

答:1)并购前决策风险:并购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目标企业的选择和对自 身能力的评估是一个科学、理智、严密谨慎的分析过程,是企业实施并购决策的首要问题。如果对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和自身能力评估不当或失误,就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海外经验的中国企业并购一个大于自己数倍的跨国大公司业务,联想面对众多的质疑和决策风险。

2)并购中资金风险:联想集团在并购发生前公司运营多年积累了达20

3亿港元现金资产。这笔资金的存在可以说是联想集团公司保持良好资产结构的基础,即使短期内出现再大的经营风险也不会波及公司的整体财务运行。但是并购成交后,联想集团的这笔现金保证将不复存在,而且还要接收 5 亿美元的债务。这必将影响未来公司的资债结构,造成流动性风险。然后是融资风险。在公司的足够的现金资本存放于银行时,联想集团公司的资产信用等级当然是很高的,合并前的联想集团有着广阔的融资渠道。但是发生并购行为后,新公司资产结构产生变化,资产信用等级显然会受到影响。

3)并购后管理风险:第一,IBM 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善的渠道和稳定的客户群,但业务易主后,联想集团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客户对原品牌是否持续信任的问题,因为联想集团的品牌知名度在国际上是极其微弱的。如何实现整合后的规模效应,保证合并后整个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不会缩水将是新

联想集团面临的又一挑战。第二,如何实现企业文化整合?从IBM PC来看,IBM PC拥有10000 多名员工,员工国籍数量高达数十个。每个区域拥有每个区域的生活特点、文化风俗、管理特色以及法律规则,这一切将是架在联想集团人与IBM PC 全球员工之间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人员、文化怎么磨合?并购双方能否达成企业 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并购发生后到底是IBM PC文化融合联想集团文化,还是联想集团文化来融合IBM PC的文化呢?对于联想集团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第三,事实上仅保持原有经营模式也无法实现国外业务实施扭亏为盈的目标。因此如何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公司业务特点的管理模式是实现并购战略后联想所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4.联想收购IBM-PC的利弊

答:利:第一,可以继续使用IBM品牌五年,致使联想在IBM的带动下提升品牌知名度;第二,获得IBM的技术,渠道,研发能力,一流的管理团队等等,可以弥补联想本身的缺陷;第三,联想通过管理合资企业,能够介入到IBM公司PC业务的销售渠道当中,获得一些IBM的客户流,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第四,IBM在国内市场几乎很少有跟联想重叠的业务,因此并购之后对联想的国内市场营销方面并不需要太大的调整,也丰富了联想的产品涵盖的范围。

弊:第一,IBM的业务部门的运营体系非常成熟,虽说目前是蛇吞象,而联想本身的现金有限,能不能支撑起IBM原有的PC业务,以及对产品、销售队伍、以及渠道、研发的整合无疑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一招不慎,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第二,IBM公司PC业务存在多年的亏损,而且目前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仅约5%,联想的此次收购风险巨大;第三,联想收购IBM-PC是想借IBM的名声打开欧美市场,但由于欧美人天生的傲慢,对黄种人,黑种人的看不起,也许并不买票,从而便宜了戴尔,惠普等欧美企业;第四,IBM卖的只是PC薄利的制造销售等低端,可是不包括“服务”最赚钱的这一块,而且,协议规定联想必须把这一块交给IBM来做,利润大部分最终流到美国人的手里,只能是联想在为IBM打工。

下载战略管理案例分析——IBM出售PC业务(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略管理案例分析——IBM出售PC业务(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本站推荐)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报告一、联想、IBM简介联想集团成立于1989年11月,自1997年起,连续7年为中国最大PC厂商,自1999年起成为亚太区最大PC厂商。其主要业务为生产和销......

    联想收购IBM的PC案例利与弊的分析

    联想收购IBM的PC案例利与弊的分析 一、 案例回顾 (一)背景 2004年12月8日,中国和亚洲领先的个人计算机厂商——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和IBM宣布了一项重大协议: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

    IBM案例分析

    请思考: ibm公司的庆功会在公司内部究竟都有哪些重大意义?这种活动对其他公司有何借鉴呢? ibm公司的“金环庆典”活动属于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活动,它对企业公共关系有着极其......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H集团连锁品牌战略下的集团网络构建一、基本情况介绍公司状况:H集团是以特有的寒土地资源为依托,按农业产业化格局,以绿色、有机农业物产为开发对象,以打造具有特色的一流农副产......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2009年7月,宜宾市政府和五粮液集团突然向外界透露,公司计划投资270亿元,进行重装基地建设,主要有风电、核电、船载耗能等大型项目,以及机械制造等部分。对于五粮液集团......

    IBM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IBM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一 Charles Schwab建立个性化服务● 要点:在低费用的前提下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网站:www.xiexiebang.com● 位置:美国旧金山● 贸易:股票贸易和投资● 1999......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1

     案例材料: 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的柯达(KODAK)和日本的富士(FUJIFILM)主导了摄影胶片行业。虽然该行业中还存在德国的爱克发(AGFA)、中国的乐凯(LUCKY)以及一些其他的品牌存在,但是基本......

    中国移动战略管理分析案例

    中国移动1公司简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通信”)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