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子讲的三个故事,十个人看完,九个人开悟!
庄子讲的三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表现。
庄子在《田子方》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列御寇,就是那个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满意得,满是骄矜之卸,拉满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一杯水,弯弓射箭。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呢,手臂上那杯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也正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
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达到大境界了吗?伯昏夫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夫人说:我现在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夫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岗,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站在这个地方,伯昏夫人请列御寇上来射箭。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
这时,伯昏夫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他对列御寇说:你现在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
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生活的状态。那么,一个人的内心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最好呢?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王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十天过去了,大王就去问这个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有去争斗,这还不行。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清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了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这是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削木为镶”。这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会雕饰着猛兽。这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
这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以为鬼斧神工啊,怎么会做得这么好?那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的名声传了出去,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
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以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好心态,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就是‘道’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
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爆炸时代,如果要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做的好,必要达到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这个很难吗?并不难!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
第二篇: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作者/四川 徐敬德
2012年12月7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斯德歌尔摩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讲了三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故事一】
告密
莫言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去参观苦难展览。参观时,同学们都放声大哭。为了让老师看见自己的表现,莫言舍不得擦掉脸上的泪水,可是有几位同学将唾沫涂在脸上冒充泪水,一位同学的脸上竟然一滴泪水也没有……事后莫言把这个脸上一滴泪水也没有的同学的表现报告了老师,为此,学校给这个同学以警告处分。许多年以后,莫言深为这件事忏悔,想找该同学道歉时,可他已经去世了。
【感悟】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的态度、表现、看法都一致,对不同的态度、丧现、看法应该尊重,持宽容的态度。众人都哭时,要允许有的人不哭,特别是当哭威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故事二】
论理
30多年前,莫言在部队工作。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首长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他对面的椅子,自言自语地说:“噢,没有人?”莫言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首长被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当时,莫言认为自已是英勇的斗士,多年后,却深深地内疚。
【感悟】
莫言为什么深深地内疚?因为他明白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体谅别人;如果为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过错。
【故事王】
八个泥瓦匠
这个故事是莫言的爷爷在许多年前讲给他听的。
8个泥瓦匠外出,遭遇暴雨,躲进了破庙里。雷声一阵紧似一阵,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怪叫声。众人都心惊胆颤,一个人说: “我们这些人中,必定有人干过伤天害理的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去接受惩罚吧,免得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是没有人出去。于是有人提议:“既然大家都不愿出去,那我们就将各自的草帽往外抛,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做了坏事,就让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结果,7个人的草帽都被刮回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风刮走了。于是众人抬起这个人,把他扔了出去。就在那个人被扔出去的一刹那,破庙倒塌了,那7个人全被压在了瓦砾之下。
(摘自《华西都市报》)
【感悟】
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而往往怀疑别人,指责别人,殊不知那个“伤天字理”的人就是自己。你是那七个人中的一个吗?
第三篇:母亲讲的三个故事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很多故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大都仿佛远行列车上的乘客渐行渐远,但有三个故事却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它们曾是那样深刻地告诉我一个道理:知恩图报。(一)深海中的鱼
传说在广阔的深海里有一种鱼,雌鱼产仔后,眼睛会失明,不能再去寻找食物。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食物,雌鱼就会饿死。为了母亲不致饿死,那些刚出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到母亲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让母亲吃掉自己。其实,它们何偿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养自己的母亲?可是,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个月后,母亲终于复明了。(二)老鼠和大象
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一头英俊的大象,它高大的身子像堵墙,它粗壮的四肢像四根木桩。有一天晚上,它出去散步,碰到一只掉在陷阱里的老鼠向它求救。大象疑惑地说:“你怎么会掉到陷阱里?”“一只野猫追我,一不小心就掉进来了!”老鼠沮丧的回答。“好吧。”好心的大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陷阱,老鼠顺利地爬了上来。“我要报答你!”站在大象的脚边,老鼠大声说。大象哈哈大笑着走了。有一天,大象被猎人网住了,第二就会被运走,它伤心极了。那只老鼠听说后,集合一群伙伴不停地啃网绳,终于在天亮之前救出了大象。(三)书生和蚂蚁
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书生和几位同乡进京应试。在一座破庙里歇息并拿出干粮来吃。正吃着,书生发现他的馒头上有一只小蚂蚁,他轻轻地把它捏下来。同伴们都喊:“捏死它,偷吃我们的干粮!”书生摇了摇头,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对它说:“去吧,可怜的小蚂蚁!”蚂蚁停留了片刻,飞快地爬走了。考完后,书生突然想起,“主人”的“主”字少写了一点,成了“王人”,气得捶胸顿足,直呼今年无望矣。但榜发下来,这位书生却高居榜首。原来小蚂蚁知道这件事后趴在了试卷上,主考官没看出来。我常常想起这三个故事,也常常想起挂在母亲嘴边的一句话:孩子呀,做人要知恩图报。我崇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高尚,我敬佩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意。也许以后的人生路我会走得坎坎坷坷,但无论身处何境,都不会放弃一种美德——知恩图报。
第四篇:九个人过桥的故事
教授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
——顺利过桥
走过去后,教授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
——吓了一跳
教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
——没人敢走了
教授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
——只有三个人愿意尝试
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
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
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爬下了。
教授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大家现在不怕了,说要知道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
只有一个人不敢走,教授问他,你怎么回事?
这个人说,我担心网不结实。这个试验揭示的原理 :心态影响能力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庄子故事两则》说课稿(人教版九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庄子故事两则》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说课)
------------------
背景
说到春秋战国,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繁荣的第一个“春天”。当时周政权衰落,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到处网罗人才,富有学识的文士们纷纷著书立说,各成一派,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教育史学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同学们,知道所谓的诸子百家主要有哪几家么?(学生回答: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很好,那么知道“道家”的代表人物么?(学生回答:老子、庄子。)好!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常听的“井底之蛙”的故事么?(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庄子的另外两则故事,一起来感受庄子的机智、幽默、诙谐。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 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其思想成为不少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心灵慰藉,但是却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 其尖锐的时代,他不满现实,愤世嫉俗,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曾作过短暂的漆园吏,之后不再出仕为官。据传他生活贫穷困顿,却不接受楚王的重金聘用,力图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率性而为的人格。他一生淡泊名利,视权贵如腐鼠,追求逍遥自得的精神境界。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后学门人的说理散文集,据《汉书•艺文志》载,原有文章五十二篇。今见《庄子》共33篇,分内 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是庄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阐发。《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散文的特点
《庄子》散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灵活多变,构思巧妙精致,寓意高远深刻。庄子从不枯燥的说理,而是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的寓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道理,如著名的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惠子相梁》也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特点。面对惠子的薄情寡义、利欲熏心,庄子机智幽默地将功名贴切的比喻成腐鼠,表明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 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是“楚文化”的代表,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无论是在语言风貌、文学风格,还是哲学思想、精神内涵上,《庄子》都对后世文学界、思想界都产生过深厚的影响。例如
李白诗歌的恣肆,苏轼诗歌的理趣等就是直承《庄子》。
庄子故事两则
课文选的两则故事均节选自《庄子•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与惠子关系
故事两则都涉及到了惠子,那么惠子是何许人也?他和庄子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庄子和惠子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辩论。但是二人的性格、志趣却大不相同。庄子淡泊名利、自隐于市井;而惠子却热衷名利、醉心于“出仕”。从《惠子相梁》中鲜明的对照中就可以看出两个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崇尚自然,追求逍遥自在,对事物充满了审美观赏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美学家;而惠子刻板好辩,喜好追根溯源,对事物常带有认真求知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逻辑家。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差异。有人可能会问了,他们二人在现实生活中差异颇大,在学术观念上相互对立,惠子还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怎么会是朋友呢?也许,他们不及伯牙子期那么志趣相投,可是他们确实是思想交锋的好对手,在庄子心中惠子就是他的知音!我们在“匠石运斤”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们那段刻骨铭心的友谊!
匠石运斤//运斤成风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说明: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子去世的缅怀和不舍。虽然他们总是争辩,总是相互攻击,但是惠子是庄子生活中真正不可缺少的对手、知己!都说得一知己足矣,同学们一定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哦!
补充
关于庄子还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阅读,以便全面理解庄子的生活、思想,吸收其中的精华,进而提升我们的情感价值观。
面对名利他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面对生死离别他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庄子中有很多语言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中很多演变成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请同学们注意积累: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無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椿萱並茂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
探囊取物 舐痔舔痈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
作业
我们学习这两则故事,重在了解庄子的思想、生活态度,进而感受人生。同学们回去要仔细阅读、翻译课文,用心去玩味其中的思想精华。有不懂的地方,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
课文
惠子相(xiàng)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xià)我邪?”
字词解释
相: 辅助君主的人,这里作动词,做宰相。
国:国都、京城。
止:栖息。练实:竹实,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安:疑问代词,怎么。
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是:这。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字词解释
固:本来
循:遵循,译为从…说起
本:最初的话题 云者:如此如此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感悟
庄子身处乱世却能学识渊博,生活困顿却仍保持操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庄子那种率真任性、自由超脱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上要学习惠子那种认真求知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宽广的见识、旷达的心境、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