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下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6)

时间:2019-05-15 04:0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语文九下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语文九下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6)》。

第一篇:人教语文九下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6)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思 路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一般性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学习时,可以查阅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的资料,以助于对本文的了解。也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三维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2.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及思想主张。

3.理解文章寓意,学习庄子善用寓言说明事理的方法。4.比较庄子和惠子思想、气质、志趣、性格的异同。5.正确理解庄子的“义”。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结合句子及积累推断字词句的意思;掌握论点及其论证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或由授课教师自行调整安排。教学过程及方法 随笔•反思 第一课时

一、先秦诸子散文

《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 《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 《荀子》行文气魄雄浑; 《老子》哲思清远深邃; 《墨子》质朴; 《庄子》„„

二、庄子简介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三、关于《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四、《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五、《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1.《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2.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第二课时

一、自读《惠子相梁》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3.把握故事的寓意。4.直译课文(请君对照)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二、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三、文章的美点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四、自读第二则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3.把握故事的辩论的实质。

4.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五、合作探究 1.精彩的诡辩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一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

(1)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

(2)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庄子说 :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 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 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机敏。)(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折射和外化,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3.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第一则庄子讲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喻志向高洁之士),将惠子比做鸱(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第二则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4.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析]此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则的艺术手法,也是对庄子说理语言特点的初步体会。[参考答案]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5.第二则,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析]设计此题,既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的应变和说话能力。[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六、拓展阅读(一)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天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二)----徐无鬼(节选)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1),使匠石斫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宋元君闻之(5),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注释](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尼水匠人。垩(â):白灰。漫:涂。(2)匠石:人名,木匠。祈(zhu ó):砍。(3)斤:斧。(4)失容:失色。(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6)质,质对,对象。[ 译文] 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六、本课小结

从《庄子》散文的几个片断,我们一斑窥豹:《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惠子相梁》是<庄子>一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故事。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鶵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采用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显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庄子〉故事两则》选的都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迷离倘恍,无所拘束。

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全正确的两项是(A、B)A、胡不见(xiàn 引见)我于王。

B、子墨子之守圉(yù 通“御”,抵挡)有余。C、惠子相(xiàng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梁。D、宋无长(cháng 多余的)木。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D)

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章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4.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B)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B.虽杀臣,不能绝也。翻译:虽然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C.乡为身死而不受。翻译: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污辱性的)施舍。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翻译: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欢乐呢?。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C)

A.通过看地图上等高线的分布和疏密情况,可以知晓大致的地形:等高线越密集,这一带的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这一带的坡度越缓。

B.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诗人自居易曾这样说:“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C.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由于一些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人民的生活、健康都受到威胁。

D.如果以花为喻,玫瑰象征春天,石榴象征夏天,争奇斗艳的菊花象征秋天,水仙则是冬天的使者了。

6、下列句子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A、李老师读起课文来,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动听。

B、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对于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广大群众是深恶痛疾的。

D、“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7.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出于保护文化遗址的考虑,余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遗址区域均处于未发掘。②根据《文

物保护法》的规定,大型基建工程施工,必须经过文物部门批准,但有些基建单位却擅自动工,导致破坏性挖掘而感到担忧。③目前,余杭区的文物保护规划已经正在制定中,以后文物保护就有了更为有力的措施。

(1)删去“处于”;或在末尾加上“的状态”。

(2)将“导致破坏性挖掘而感到担忧”改为“导致破坏性挖掘,令人感到担忧”。(3)去掉“已经”。

8.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痛苦虽然有令人难以承载的重量,但有时却能使人从容镇静;伟大虽然是人人所追求的方向,但有时却让人感到孤独寂寥。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9、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10、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假如你看见一位老人往京杭运河里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语气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二、语段阅读

(一)《鱼我所欲也》(文略)1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C)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②万钟于我何加焉!(获得益处)③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④此之谓失其本心(指舍生取义)1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D)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家,即使是过路的人也不愿意接受。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义就去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15.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德我而为之。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突出贤者守义不辱,存有本心,从而表明作者的观点及其高洁的品行。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分别比喻“生与义”;设喻的目的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引出中心论点。16.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孟子所主张的“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在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不过,孟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义,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我们在学习时应予分析批判。

(二)阅读《学会谅解》下文,回答问题。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能 ;谅解是,能。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遥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7、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答:从“谅解”的重要性和“怎样谅解”进行论述的。

18、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答: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相结合,论据典型而又有很强的说服力;作用在于突出“谅解”对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要作用。

19、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0、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使论证缺乏严密性,从而丧失议论文的说服力。

21、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寓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了“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苍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走 冲 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果然带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回那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于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意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这不可能。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捡个了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22.文中第一处画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什么? 答:突出女儿的优秀,为下文写“苦恼”伏笔,更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23.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1)于是就有(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2)老远就喊着(走 冲 迈)进门来了。

24.文中第二处划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不满意,继而感到不可理解,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暴风骤雨”。

25.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无论怎样努力,总会受到妈妈的职责。她妈妈苦恼的是:孩子总没能考到100分。

“我”苦恼的是:沉重的考分影响着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家庭教育悖离人的个性。26.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 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B 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C 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恼的笑。D 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27.作者写这篇文章有深刻的用意。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答:①片面追求考分而忽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②社会对人的评价仍以“分”论。„„

三、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真诚地向别人道歉,这是一个明智之人的明智之举,因为一个人不能保证他永远都不会有意或无意地做伤害别人的事。美国公关专家苏珊•雅各贝曾说,学会道歉,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技能。是的,真诚地道歉将会获得别人由衷的谅解,真诚的道歉将会使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并更加密切和珍视彼此间的关系和友谊。请以“真诚道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第二篇: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阅读理解两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5、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理解《静女》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诗经的相关资料;

2、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二、学生结合注解和相关资料简介《诗经》(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1、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也是“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

义基础。

3、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a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b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c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静女》题目解释

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全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四、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2、男生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即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的全过程。

五、展开想象,体会情趣美

1、欣赏第一章,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作用。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3、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

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

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4、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

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象,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六、深入探讨,分析形象,体会情感美 提问:

1、分析静女的形象。

2、诗中的“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和“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都表达了男子内心所想,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

1、静女形象:俏皮、害羞、细腻、热情、主动、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2、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七、朗读诗歌(根据内容读出情感),指导背诵

根据发展线索: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的进行背诵。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可适当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九、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

幽会场面

青年之恋

青年之城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通过学习《静女》,我们看到了古代自由浪漫的爱情,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是真挚而热烈的,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爱情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氓》就反映了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带来的巨大伤害。

二、简介《氓》的写作背景

《氓》是卫国的民歌。卫的都城在河南朝歌(淇县)一带。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春秋时期,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已经形成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妇女的婚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是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怨恨和反抗之情,反映了妇女在不平等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

三、诵读诗歌

1、全班朗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重点字的注音,2、意节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1、分组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找出难译的字词句。

2、互助解决疑难。(每组派代表发言,提出疑难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回答或老师解答。)

3、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五、情节和主题(在学生翻译后,紧接着总结。)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2、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3、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思考•练习

1、思考:《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a、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b、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

(1)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汝:通“你”。文中指代“彤管”。(2)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3)泣涕涟涟 涕:眼泪。

(4)以我贿迁 贿:财物。文中指“嫁妆”。(5)爱而不见 见:出现,露出。(6)来即我谋 即:靠近。(7)以尔车来 尔:你。(8)女也不爽 爽:差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C)A .氓之嗤嗤 来既我谋 秋以为期 B .既见复关 非来贸丝 乘彼诡垣 C .体无咎言 靡室劳矣 信誓旦旦 D .夙兴夜寐 其黄而损 无与土耽

七、作业

1、背诵《氓》。

2、改写《氓》800字左右的小故事。

八、板书设计 氓

(情节)恋爱 婚变(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决绝 第六章 亦已焉战 清醒、刚烈

第三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九下)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创新教案

从容说课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设计(二)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第四篇: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教学重点] 目标1、2、3、[教学难点] 目标2、3、[教法学法] 诵读、讲授、讨论、[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简释《左传》。

二、范读课文,注意个别生字的读音及部分句子的内部停顿。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对照注释,学习第一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间、鄙、遍、牺牲、信、福、狱、虽、可以、2、对照注释,学习第二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鼓,驰,故、3、对照注释,学习第三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故、靡、五、诵读课文,逐句翻译课文,熟读、初步背诵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内容,总结课文,背诵课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词语,文言句子。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归纳课文中心事件,理清课文结构层次,讨论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三、完成课后练习。

四、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一、文言词语:

二、课文内容: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写)

战争过程:略写。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详写)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详写)

三、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才能卓著

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庄子故事两则》说课稿(人教版九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庄子故事两则》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说课)

------------------

背景

说到春秋战国,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繁荣的第一个“春天”。当时周政权衰落,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到处网罗人才,富有学识的文士们纷纷著书立说,各成一派,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教育史学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同学们,知道所谓的诸子百家主要有哪几家么?(学生回答: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很好,那么知道“道家”的代表人物么?(学生回答:老子、庄子。)好!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常听的“井底之蛙”的故事么?(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庄子的另外两则故事,一起来感受庄子的机智、幽默、诙谐。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 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其思想成为不少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心灵慰藉,但是却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 其尖锐的时代,他不满现实,愤世嫉俗,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曾作过短暂的漆园吏,之后不再出仕为官。据传他生活贫穷困顿,却不接受楚王的重金聘用,力图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率性而为的人格。他一生淡泊名利,视权贵如腐鼠,追求逍遥自得的精神境界。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后学门人的说理散文集,据《汉书•艺文志》载,原有文章五十二篇。今见《庄子》共33篇,分内 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是庄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阐发。《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散文的特点

《庄子》散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灵活多变,构思巧妙精致,寓意高远深刻。庄子从不枯燥的说理,而是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的寓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道理,如著名的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惠子相梁》也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特点。面对惠子的薄情寡义、利欲熏心,庄子机智幽默地将功名贴切的比喻成腐鼠,表明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 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是“楚文化”的代表,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无论是在语言风貌、文学风格,还是哲学思想、精神内涵上,《庄子》都对后世文学界、思想界都产生过深厚的影响。例如

李白诗歌的恣肆,苏轼诗歌的理趣等就是直承《庄子》。

庄子故事两则

课文选的两则故事均节选自《庄子•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与惠子关系

故事两则都涉及到了惠子,那么惠子是何许人也?他和庄子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庄子和惠子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辩论。但是二人的性格、志趣却大不相同。庄子淡泊名利、自隐于市井;而惠子却热衷名利、醉心于“出仕”。从《惠子相梁》中鲜明的对照中就可以看出两个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崇尚自然,追求逍遥自在,对事物充满了审美观赏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美学家;而惠子刻板好辩,喜好追根溯源,对事物常带有认真求知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逻辑家。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差异。有人可能会问了,他们二人在现实生活中差异颇大,在学术观念上相互对立,惠子还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怎么会是朋友呢?也许,他们不及伯牙子期那么志趣相投,可是他们确实是思想交锋的好对手,在庄子心中惠子就是他的知音!我们在“匠石运斤”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们那段刻骨铭心的友谊!

匠石运斤//运斤成风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说明: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子去世的缅怀和不舍。虽然他们总是争辩,总是相互攻击,但是惠子是庄子生活中真正不可缺少的对手、知己!都说得一知己足矣,同学们一定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哦!

补充

关于庄子还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阅读,以便全面理解庄子的生活、思想,吸收其中的精华,进而提升我们的情感价值观。

面对名利他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面对生死离别他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庄子中有很多语言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中很多演变成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请同学们注意积累: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無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椿萱並茂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

探囊取物 舐痔舔痈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

作业

我们学习这两则故事,重在了解庄子的思想、生活态度,进而感受人生。同学们回去要仔细阅读、翻译课文,用心去玩味其中的思想精华。有不懂的地方,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

课文

惠子相(xiàng)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xià)我邪?”

字词解释

相: 辅助君主的人,这里作动词,做宰相。

国:国都、京城。

止:栖息。练实:竹实,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安:疑问代词,怎么。

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是:这。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字词解释

固:本来

循:遵循,译为从…说起

本:最初的话题 云者:如此如此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感悟

庄子身处乱世却能学识渊博,生活困顿却仍保持操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庄子那种率真任性、自由超脱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上要学习惠子那种认真求知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宽广的见识、旷达的心境、诗意的人生!

下载人教语文九下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6)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语文九下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教案 思 路 1.抓住论证层次进行构思教案; 2.要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维目标 1.重点积累:“欲、舍、甚、得”等实词 2.准确、明......

    人教语文五下第9课儿童诗两首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

    人教语文五年下第5单元复习提纲

    主题: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内容:《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 知识要点及教学过程 一、字 1、正音字。 立即( jí jì) 撞(zhuàng chuàng)碎 允(yǔn......

    人教语文五下第7课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我想请问大家在自学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呢?自由谈一谈。 学生可以交流字词的读音,片段的朗读,积累的ABB的词语,以及有关......

    人教语文五下第27课与象共舞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

    人教语文一年级下第二单元生字过关

    第二单元生字过关测试 一、 看汉字,写拼音。(74分)姓名认错碗筷关掉奇妙拖鞋眼睛棉被遍累合帮换愿改完躺太篇值病脱事替收顾旦元另午墙赛教精贴盖气票户装医刚蹈却夸母父扫音张......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作业设计[最终版]

    20课姓名: 1、据意思写词语::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追溯事物发......

    人教语文五下第24课金钱的魔力 (8)

    24、金钱的魔力 一、教材解读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