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教师资格考试:学生与团队管理课本总结(76题)
第一章:学生管理概述
1、学生管理定义:学校管理者通过学校各种组织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3、学生管理的特点: 复杂性,全面性、教育性、周期性、沟通性
4、学生管理的目的:以“育人”为目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学生管理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为什么说学生管理具有复杂性(1)管理者和管理的对象都是人,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学生管理要受到校内教育条件和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制约。它具有牵涉面广,制约因素多以及对学生管理的质量难以用量化进行评估等特性。
7、为什么说学生管理具有教育性
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具有很强的教育性,突出其培养人的管理特性,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目标、过程、原则和方法等,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手段来实施,这些规章制度和措施手段都应该把培养人放在管理的第一位,离开这一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用。
8、学生管理的作用:稳定性作用、导向作用
9、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
10、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的评价
11、团队的内涵: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
12、团队的特点
(1)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即具有一定的目标(2)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3)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13、团队的核心要素 :一般来讲,一个成熟团队都有五个基本要素,简称“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职权(Power)和计划(P1an)。
14、团队的定位
团队的定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团队中整体的定位,包括团队在组织中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成员,团队最终应该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等;二是团队中个体的定位,包括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指导成员制定计划,还是帮助其具体实施或评估等。
15、团队的职权
所谓职权是指团队负有的职权和相应的权限。团队的职权问题会随着团队的类型、团队的目标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
16、团队的组织形式:(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
(3)多功能型团队(4)虚拟型团队
17、团队的构建(1)共同愿景(2)共同的目标(3)合理配制成员(4)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18、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
(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第二章:班级管理工作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的含义: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是以“班”或“级”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基层教学群体,即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2)有得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交流更加方便、顺畅
但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即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团队工作者等(2)受教育者:各级年龄相近、知识层次和能力相同的学生(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5)班级规范
4、班集体的标志:四个共同(1)共同的目的(2)共同的活动(3)共同的领导机构(4)共同的舆论
4、班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制定的依据:
基本依据——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学校的总体要求
理论依据——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 实践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
5、目标制定的步骤: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
6、目标制定的方法:
师生共商法:即班级管理者和班干部或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并提出目标。它适合用在发展良好的班级中,其优越性在于可以集思广益、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沟通师生情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
班主任定夺法:即由班级管理者做出决定,向班级提出要求。它适合用于班级初步建设或相对乱、差的班级中,其优越性为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了解等问题,并且可以避免差、乱班级不良因素的干扰,但它不利于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目标制定的原则: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8、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管理
9、班级管理的特点
(1)目的的教育性:其内容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目标为核心的。因此,它的起点、过程和归宿都以教育为宗旨,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2)内容的广泛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含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班级管理也相应地会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它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多的特点,如班级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后勤卫生的实施和检查、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等均是班级管理的内容。
(3)对象的不成熟性:中小学生一般都是处于6~18岁的未成年阶段。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逐步成熟,知识积累不断增多和渐渐学会做人的时期。他们还不够成熟,没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和帮助。10.班级管理的意义:(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由班级管理工作开始起步的,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归属于一定的班级成员。
(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管理者和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1.班级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进行总结
方法:(1)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2)说理法(3)自我管理法
(4)其他方法:情感激励法、实践锻炼法、创新管理法。
12.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3)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13.班级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一切文化要素。
狭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14.班级文化的分类
一般来讲,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15.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16、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1)班级物质文化(2)班级行为文化(3)班级制度文化(4)班级精神文化
17.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3)打造班级精神,形成班级精神文化(4)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8、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制定班规并认真地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9.班主任的素质:(1)思想品德素质(2)知识和能力素质(3)身体和心理素质
第三章少先队工作
1、少先队的历史概述
第一阶段,1924年到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军;
第二阶段,1927年到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儿童团;
第三阶段,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
第四阶段,1946年到1949年建立的少年先锋队;
第五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2、少先队的性质: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可以成为队员。超过14周岁的队员应该离队,由大队举行离队仪式。
性质:革命性、教育性、儿童性、群众性、自主性。
3、少先队的任务
根本任务:学习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准备为共 产主义事业奋斗。(呼号)新时期任务:(1)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2)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3)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4、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具体内容
(1)队与党、团组织关系的教育;
(2)队的性质、任务的教育;
(3)队的历史的教育;
(4)队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5)队的组织制度的教育;
(6)队的组织纪律的教育;
(7)队员的权利及义务的教育
5、少先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1)精心挑选合格的队干部(2)实行队干部轮换制
(3)做好队干部的培训:实行队干部例会制,加强工作方法的指导、实行队会观摩制,加强组织能力的培养、实行监督考评制,加强自治能力的培养
6、少先队文化内容:(1)组织管理文化(2)活动文化(3)礼仪文化(4)辅导文化(5)理论文化
7、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五个方面):引领者、组织者、服务者、保护者和氛围的营造者。
8、少先队辅导员的任务:抓基础建设、抓礼仪建设、抓阵地建设。
9、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方法(三抓):抓典型(发现、培养、宣传、保护)、抓骨干(教育、培训、引导)、抓关系(典型与一般的关系、骨干和群众的关系、抓各种矛盾的关系。)
第四章:共青团工作
1、共青团的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2、共青团的成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
共青团的组织原则:(1)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2)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3)团体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4)团体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5)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3、共青团的基本职能:三个方面:(1)党的后备军(2)国家政权的支柱(3)联系群众的纽带
4、入团与离团: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团员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团员加入共产党员以后仍保留团籍,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
5、享有的权利
(1)参加团的有关会议和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训。(2)在团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3)在团的会议和团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团的工作和青年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对团的工作提出建议,监督、批评团的领导机关和团的工作人员。
(4)对团的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并且可以向团的上级组织提出。
(5)参加团组织讨论对自己处分的会议,并且可以申辩,其他团员可以为其作证和辩护。
(6)向团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委员会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6、团章的基本内容:现行团章共包括两大部分:总则和条文。其中条文部分共九章三十九条,分为八章。
7、团章的产生和修改程序:现行团章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82年12月24日通过。团章必须经过团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而生效
8、团旗的象征意义: 团旗为长方形,它的长与高之比是3:2,通用的尺度三种:(1)长288厘米,高192厘米(2)长192厘米,高128厘米(3)长96厘米,高64厘米
9、团歌:2003年7月22日 :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把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定为团歌。(胡宏伟词、雷雨声曲)
10、学校团组织的机构设置
一级团组织为校团委、二级团组织为年级的团总支、三级团组织为班级的团支部
第五章学生会组织
1、学生会的含义:是在校党委、团委指导下,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众团体。
2、学生会职责:(1)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2)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4)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3、学生会的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榜样带头作用
4、学生会的工作思路:(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5、学生会的工作要求:(1)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2)明确学生会的基本任(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6、学生会的制度建设(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7、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六章 同辈群体的认识与管理
1、群体的含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一般来讲,群体通常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的特点:(1)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如少先队有少先队的目标,共青团有共青团的目标(2)制度化的人际关系:如班集体,有班主任,有学生干部,还有一般的学生。班干部中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等。(3)稳定的组织机构:比如,共青团,校团委、年级团总支,班团支部。(4)较为固定的角色定位:老师、学生
3、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没有行政的外力,出于自愿。如:第六章的同辈群体。
很多学者认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关键,在许多时候甚至超过教师了和父母。
4、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又称同侪(chai)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一是“同辈”,决定了群体的年龄层次,强调的是年龄的相近性;
二是 “意愿” 决定了同辈群体选择的自愿性,体现的是个体在自愿选择,自由结合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群体。
5、同辈群体的分类(1)娱乐型群体(2)学习型群体(3)违规型群体
6、同辈群体的特征(1)交往的自愿性(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7、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有哪些(1)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为学生的举发展创造了机会(4)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8、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如:
心理缺陷说”: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越轨或犯罪是由学生的“心理缺陷”引起的。
“挫折—侵犯说”:该学说认为,越轨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2)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差异交往说”:一个人通过与越轨的群体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
“控制缺乏说”:群体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行为。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亚文化理论”:犯罪的根源是亚文化群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
“标签理论”:越轨行为的标签或身份使个人成为“圈外人”。被迫承担与遵从“越轨者”的角色并表现在行为上。启示 :
第一,从心理上讲,学生的犯罪与其心理的满足度密切相关,当其心理受到严重挫折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的偏差,走向犯罪的道路。第二,从社会交往上讲,学生的犯罪与他受到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同辈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当学生交友不慎或处在一种不良的亚文化中时,往往会受“哥们义气”的感染,无心学习,为所欲为,最终走向犯罪的导论。
9、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消极性影响有哪些(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10、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11、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的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12、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2)网络成瘾(3)群体极化
13、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同辈群体管理“宜疏不宜堵”、同辈群体管理应灵活多样,分类管理、同辈群体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
(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参照群体”是一个群体心理学常用概念,指个体在实现其社会行为时,将某一或某些群体的规范、定向和目标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动机。(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要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其次,要不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第二篇: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了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教职责与任务;班主任的素质;优秀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育。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 学生管理周期包括:计划、执行、检查、班主任是办学思想的贯彻者、班级的;学生、家长、任课老师的反馈 总结。直接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第四章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三位一体教育管理体系以学校德育为主者。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题、以家庭教育为补充、以社区教育为班级管理的构成要件有:教育者。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党的后备军,国依托。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相连,受教育者。班级活动环境。班级教家政权的支柱,联系群众的纽带 形成一个德育网络。育与管理的内容。班级规范。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重视团加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基本依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据:确定班级管理目标必须依据教用。规范团员队伍建设。加强团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在学生管理工作育的总体要求。确定班级管理目标干部的管理。做好思想、组织和上、才能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一切难必须依据学校的总体要求:1理论作风建设 题迎刃而解。依据。科学的理论依据包括教育理团干部的作用先锋作用核心作用 行政管理法:依据学校行政工作的计划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共青团活动的要求内容决定形式。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经社会学理论。2实践依据 从实际出发。适合青少年特点 法、评价的管理方法。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保持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教育类活动。生学生管理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致性和体现针对性;包含全面和突产类活动。科技类活动。公益类活整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出重点;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动。组织类活动。文娱类活动。体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程序性原则;班级学习管理包括:营造学习管育类活动 社会协调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理;对学生计划的指导;自学能力共青团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具有学生管理的内容包括:学生学籍的管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特色的活动,各种文体活动 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班级物质文共青团活动的意义:通过活动吸生学习的管理。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通过活动学生管理的方法包括:班级管理法;自班级精神文化 增添团组织的活动。通过活动教育我管理法;思想教育法;行政管理法;班级的建设:通过选拔和培养干广大团体。通过活动是团体干部和制度管理法。部;确立班级建设目标;制定规章团员受到锻炼 班级管理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类:说服教制度;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学生会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原育法;榜样示范法;活动教育法;情境班主任的素质:班主任的思想品德则;弹性结构原则;责权统一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素质;班主任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则;民主监督严责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班主任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学生会的制度建设:建立汇报工作方面:加强学校民主建设,促进学生自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要有制度;建立会议制度;监理检查考我管理。搞好学生组织建设,强化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进核制度;建立批评表彰和奖惩制度 自我管理。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完善学取精神;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选拔贤生自我管理。高的精神境界; 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学生管理的目的学生管理是以“育人”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为目的的活动 生的高尚品质 工作积极性。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学生管理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的特点?目的的教育性;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管理的特点?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学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不成熟性 学生会的工作思路?以学生全面生管理的全面性;学生管理的教育性;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发展为管理理念。建立引导型的工学生管理的周期性;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作方式。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管理?加强组织领规工作管理;班级管理的过程?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班级管理的总结班级管理计划的制定;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的志趣、者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学生班级管理计划的实施;班级管理计划实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的德育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施情况的检查 群体关系。影响作用。班级文化特点?教育性;凝聚性;我国中学生的交往目的和活动倾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重视制约性;自主性 向,把学生同辈群体分为以下三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精心装点类:娱乐性群体;学习型群体;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学习做出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规性群体 积极的评价 围;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同辈群体的特征:交往的自愿性;学生管理的任务? 制度文化;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关系的平等性;群体的凝聚性;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级精神文化 价值的趋向性
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组织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同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辈群体亚文化的影响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首要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务;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群体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发表《大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组织与开展交往的开放性。群体交往的超时教学论》一书。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空性。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的最早雏形作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1901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开启对班主任评价的依据?班主任的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 了平台。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1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2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2网络成瘾3群体极化 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的观点有: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教学技能包含三层含义: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表现;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贯彻目的性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技能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提高训练指导课的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进行具体辅导。贯彻分解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分解训练目标。弄清教学技能的内部结构。贯彻示范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训练者自身的技能修养。示范要有针对性。示范要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贯彻反馈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反馈要及时准确;开拓多种反馈渠道。自反馈与外反馈相结合。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 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备课的两个层次: 一是要统观全局,从“宏观”上考虑制定学期(或学年)的教学
工作计划;二是深入章节,从“微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课堂观”上考虑制定课时(或单元)对话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学计划方案(即教案,或称教课堂对话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学活动设计)到了提高。
备课的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堂对话的类型:人与客体的对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身的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对话三方面。
备课的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营造对话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的气氛;
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真诚地学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生言说;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要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
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
课堂板书的特点:直观形象性、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
1、通览教材,全高度概括性、艺术性。
面理解;
2、精读教材,深层领会 ;
3、课堂板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内精细加工,再创教材
在逻辑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教学内理发展状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即将容的补充知识。
学习的知识的认知状况;学生已有的能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要精选内力和经验基础;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状况;容,突出重点;要条理清晰,层学生的学习意志、情绪和自信心;学生次分明;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文字要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班集体情况。
恰当;
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和谈话法;调查研究书写要规范;时机要恰恰当。法;教学反馈法;摸底测验法;资料分析法;教学反馈的作用:激励、调控、阶段判别法。
媒介、预测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要以促进与方法;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多途径获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包括四部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反馈必须及分: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时;反馈必须准确;
表现行为的条件和学习程度。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根据课堂教学技能的功能和作用的不教学强化的类型:按操作手段的同,课堂教学可分为:课堂导入技能、不同,分为:语言强化;标志强课堂讲授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听技能、课堂对话技能、课堂板书技能、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强化目标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结课技能、布置要明确;
和批改作业技能。
强化态度要诚恳;强化时机要恰课堂教学技能
当;强化方式要灵活;强化要与课堂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引发兴趣;反馈有机结合。
进入课题。
结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结课堂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复习导入; 课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直接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审题和总结并使之系统化;结课有助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
于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结课有助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导入要有针对性; 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导入要有启发性;导入要有趣味性; 结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新知识;要恰当把握导入的 “度”;导入要有艺强课具有教学过渡的作用。术性。
结课的方法:归纳结课;比较结课堂教授的类型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课;活动结课;悬念结课;拓展和讲演。
延伸结课。
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语言要规范、简结课的基本要求 :结课要有针明、生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性;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紧密联系学性;结课要简洁明快;结课要有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分类:分为回忆提问、理解作业分类:-,按完成作业的时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间和目的不同进行分类(1、课和评价提问。
前预习作业;
2、课堂作业;
3、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合理地设计问题; 课后复习作业。)二,按完成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提问目的要明确; 业的方式不同进行分类(1、口提问的语言要准确;提问的态度要温和头作业;
2、书面作业;
3、观察自然;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作业;
4、实践作业)。三,按作课堂倾听的内容:学生的回答与讨论; 业的难易程度不同进行分类(1 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学生的需要和情感; 基础性作业;2 发展性作业)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批改作业的方法:全批全改;抽课堂倾听的类型:介入型倾听;非介入查批改;当面批改;教师指导下型倾听。
学生自批或互批。
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创设平等的师生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作用 :加深对话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学欣赏学生的独特性;要倾听不同学生的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声音;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度;有效地调控教学。
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内容要精边性;开放性;倾听性。
心选择;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课堂对话的作用:课堂对话使教
当;题目要有启发性;形式要灵
活。
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批改作业要及时;批改方式要灵活;要尊重学生;批改态度要认真;批改符号要统一;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课堂观察的方法:-,目视法;扫视法式;巡视法;注视法;凝视法。二,提问法。
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学习成绩;光环效应;期望效应;刻板效应。
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将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随堂测验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随堂测验可使学生形成必要的学习张力,激发其学习动机;其次,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第三,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随堂测验的策略:在测验组织上,一是形式化,二是试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三是教师要及时进行评阅和讲评,将测验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其明确学习上的优缺点。四是测验时间不宜过长,难度不宜过大。
在测验内容上,一是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贯通;二是要注意知识的比较;三是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测验题的设计上,一是要有新意;二是要抓要害;三是要精心设置问题;四是要注意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学业成绩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学业成绩考试的基本程序:制定考试目标;选择考试方式; 编制考试试卷
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教学口语的功能:传递信息;调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提供语言示范;美育教学。
教学口语的分类:依据口语内容的性质:说明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论证式语言、抒情式语言、评价性语言、演示性语言和概述性语言。
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提高内在修养水平;强化语言外化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科逻辑;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连续性;表情性;动作性;情境性。教态语言的功能:教育功能 传递信息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
教态语言的分类:三个方面,身姿变化(站姿、走姿、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微笑)外表修饰
(服装服饰、发型配饰、化妆)。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身姿要稳重端庄;表情要真实自然;衣着要朴实整洁。
教师常用文体写作:听课笔记;教学笔记;操行评语;教育科研论文。
学法指导的途径: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召开学习方法研讨会。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要明确目的;要遵循学习规律;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与学情相结合;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学习素养的转化。
常规学法指导技能:指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指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从实际出发;要全面安排学习和生活;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要有灵活性。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明确要记录的内容;记笔记的方法要恰当;建立记录符号系统。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后
复习指导:复习要及时;复习要全面、系统;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指导学生审题;指导学生做题;指导学生检查作业;指导学生自我提高。对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四个方面。
学生的信息能力:一般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获取信息:调查和观察;实践和实验;利用图书馆和网络。
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第一,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第二,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在做中学;第四,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第五,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采取多种指导方式。合作学习指导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分组要合理;选择恰当的合作方法;全班共享合作成果。
探究学习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做好总结交流。教学反思特点:超越性、实践性、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教学反思的途径: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规的功能: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教育法规的特点: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法规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法规的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的 加强教育法规建设的措施: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做好原有教育法规的整理工作;加强教育法学的研究工作;群策群力搞好教育立法工作
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等型教育法律关系;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义务教育的正确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是: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教育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家长的教育权利、国家的教育权利和教师的教育权利等,其中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教师教育权利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学生权;获取工资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参加进修权。教师的义务教育包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育立法的原则: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点;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教育执法的原则: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教育执法的措施:掌握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广泛宣传教育法规;模范遵守教育法规;检查指
导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教育守法的条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健全教育法律系统,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立法程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社会力量的监督主要是指非国家机关的监督,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法规实施的监督。人民政协对教育法规的监督: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通过举行会议;通过政协委员的视察、访问和调研。
教育政策的特点: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教育政策的功能: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 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的;拟定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确定教育政策目标一般要考虑四个因素:方向正确;抓住要害;适度;具体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育人事政策、课程与教学政策、学制政策 国家教育政策分为纲领性教育政策、基本教育政策和具体教育政策三个层次
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 学校可行使的的办学自主权规定: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
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它员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适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校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 ;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为学生和其合法监护人;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高级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一般由省一级教育、物价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依法接受监督 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明确与规范作用;约束与激励作用;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学校规章制度体系的体系结构:制度系统;制度观念系统;制度执行系统;制度教育系统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要求:整体性原则;重点突出原则;适量适度原则
教师的基本权利: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1.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学生品行评定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获取报酬权(1.按时获取工资报酬权2.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权3.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基本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招聘;续聘;辞聘;解聘
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
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负法律责任;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负法律责任;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负法律责任
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特权;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享有申诉权;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以纠纷存在为基础;以受损为前提;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其他渠道 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的含义一,校内学生申诉。二,教育行政申诉。
学生申诉制度的特点:法定性;行政性;准司法性;准独立性;非诉性
教育行政复议的基本特征: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带有司法性质的特殊的行政行为;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依据申请的行政行为。;教育行政复议的对象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是抽象行政行为;教育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教育行政复议执行不适用调解的原则。
教育行政诉讼作为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手段,具有如下特点:主管恒定;诉讼专属;被告举证;不得调解
教育行政赔偿有如下特点: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侵权伤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违法行为,因果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
道德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 ;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调节功能
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教师职业道德构成因素: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鲜明的继承性 ;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严格的标准性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明显特征。
教师的思想品德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来表现其独特的示范性的。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 文化价值 伦理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区别于其它类型职业道德的标志。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明了老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
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道德的理论和实践的概括总结
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调整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也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一)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
(二)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三)必须反映教师 职业活动的特点。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 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
依法执教的必要性:1依法执教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2依法
执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3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4依法执教是教 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2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 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再 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廉洁从教意义: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1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保证;2是培训高质量人才的保证;3是维护良好育人环境的保证;4是学校 各项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
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1安贫乐教,无私奉献。2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1公正执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2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3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教师礼仪的主要内容:1教师的个人礼仪;2教师的学校礼仪;3教师的交往礼仪;4教师的公共礼仪
教师礼仪的特点:1率先性;2示范性;3整体性;4影响深远性
教师注重礼仪的作用: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遵守公德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2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3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应做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如何做?):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主体自律意识;2加强宣传舆论,深化社会公德教育;3严格要求自己,立足从我做 起。
尊重家长的道德要求:1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2认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3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4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2有利于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4有利于增进教师职 业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热爱学生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1热爱学生 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2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 机;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要始终信任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要平等对待学生。
如何严格要求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
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明确教书的内容;把握育人的方向;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如何把握育人的方向: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职责必备的品德之一。
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严谨治学的途径:
1、教师要夯实专业知识;
2、教师要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3、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教师如何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
1、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2、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3、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教师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教师要有高雅的生活品味。
教师的道德品质具有什么特征:
一,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二,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凝结。三,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其四,教师道德品质具有动态的稳定性。教师如何做身体力行的践履者:1教师要仪表大方。(1)教师要朴实整洁(2)教师要举止稳重端庄;2教师要语言文明。(1)教师的语言要规范;(2)教师的语言要准确。3教师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1)严格要求自己;(2)言行一致。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特点、功能,让学生能够充分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方便学习、生活。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 遵守网络上交流、游戏等的规则,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要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差别,强化 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使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而且能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环境道德的内容: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使用物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教师环境道德修养:教师要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教师要明确环境道德教育的职责;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2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3扩大环保教育内容。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网络社会的交互性。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1、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辩;
2、网络社会中善恶难辩;
3、网络社会中美丑难识。
教师网络道德修养:教师要正确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教师要正确地进行网络道德评价;教师要及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
教师如何正确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1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2恰当地运用网络技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要具备三个
条件:其一,它必须是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其二,它必须体现教师职业道德 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显示去向不明2认识与掌握职业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其三,它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并能时时指挥和影响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
(一)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
(二)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 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教师义务的内容: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教师义务的作用:首先,教师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减少和协调教师工作中矛盾和冲突,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其
次,教师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在教 育工作中自觉遵循教师道德要求,选择最佳教育行为。
最后,教师积极履行教师义务有益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良心的特点:1公正性;2综合性;3稳定性;4内隐性;5广泛性
教师良心的作用:
1、指导作用;
2、自我监督作用。
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
教师公正的内容:1坚持真理; 2秉公办事;3奖罚分明。教师公正的作用: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 环境。教师荣誉的内容:
1、光荣的角色称号;
2、无私的职业特性;
3、崇高的人格形象。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
1、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
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
3、磨练教师锻炼意志;4、培养教师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其一,影响的深刻性;其二,空间的广泛性;其三,时间的持久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职 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
1、指挥定向功能;
2、教育发展功能;
3、分等鉴定功能;
4、督促激励功能;
5、问题诊断功能。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1、自我评价法;
2、学生评价法;
3、社会评价法;
4、加减评分法;
5、模糊综合评判法。
第三篇: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基本概念及基本性质: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学校的各种组织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
二,学生管理的特点
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1,学生管理的复杂性
(1)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和管理的对象都是人,而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2)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同时还要在一定的程序上参与管理。(3)学生管理要受到校内教育条件和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制约。
2,学生管理的全面性 3,学生管理的教育性 4,学生管理的周期性 5,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 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对学生学习做出积极的评价。三,学生管理的目的与原则
(一)学生管理的目的
1,学生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 2,学生管理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团队管理概说
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
(二)团队的特点
1,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 2,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
3,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二,团队的核心要素与组织形式
(一)团队的核心要素
有五个基本要素,简称“5P”。即目标,人员,定位,职权和计划。
团队的定位:团队上档决定了团队的定位。团队的定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团队中整体的定位,包括团队在组织中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成员,团队最终应该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等 二是团队中个体的定位,包括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指导成员制定计划,还是帮助其具体实施或评估等。
(二)团队的组织形式 1,问题解决型团队 2,自我管理型团队 3,多功能型团队 4,虚拟型团队
三,团队的构建与意义
(一)团队的构建
1,共同愿景
2,共同目标
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也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 3,合理配制成员
4,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团队的灵魂,直接决定着团队的生存与消亡。新时期,少先队文化包括:“五爱”的核心的教育目的:“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思想作风;少先队特有的礼仪制度等 四,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
(一)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
(二)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三)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第二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管理工作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它包含或“级“为单位,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基层教学群体。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主要有:第一,有利于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第二,有利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老师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和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第三,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因此,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二)班级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1,班级管理的含义
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一般有:教育者,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团队工作者等;教育者,就是各级年龄相近,知识层次和能力相同 的学生;班级活动环境;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班级规范。2,班级管理的特点
(1)目的的教育性(2)内容的广泛性(3)对象的不成熟性
(三)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是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归属于一定的班级成员 3,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
4,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 5,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1)基本依据
第一,确定班级管理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的总体要求(2)理论依据
科学的理论包括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3)实践依据
刻考虑到学生的 具体实际情况 2定五星级管理目标的步骤与方法(1)分析现状(2)研究信息
(3)把握理论(4)体察民心(5)确立目标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方法很多。一般有两种:一是师生共商法。其优越性在于可以集思广益,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沟通师生情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二是班级管理者定夺法。其优越性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了解等问题,并且可以避免差,乱班级不良因素的干扰。4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
(1)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2)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3)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及其案例
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以及班级常规管理等。
四,班级管理的过程及其案例 1,五星级管理计划的制定 2,班级管理计划的实施 3,班级管理的总结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及案例 一,了解学生的方法 1,观察法
2,书面材料分析法 3,谈话法 4,调查法 二,说理法 1,因材说理 三,自我管理法 四,其它方法 1,情感激励法 2,实践锻炼法 3,创新管理法
第二节,班级文化建设 一,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
1,营造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重视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 3,构建和谐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版主能力的发挥 二,班级文化的 内涵与特征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一般来讲,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而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三)班级文化的特点
1,教育性 2,凝聚性 3,制约性 4,自主性
三,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 1,班级物质文化 2,班级行为文化 3,班级制度文化 4,班级精神文化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
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3,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职责及其案例
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拔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3,制定班规并认真的贯彻执行 4,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二,班主任的素质及其案例 1,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 2,班主任的知识和能力素质 3,班主任的身体的心理素质
第三章,少年先锋队
第一节,少年先锋队的基本认识 一,少先队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24年到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军
第二阶段,1927年到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儿童团 第三阶段,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 第四阶段,1946年到1949年建立的少年先锋队
第五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二,少先队的标志及寓意
少先队的标志包括:少先队的红领巾;少先队的队礼;少先队的队旗;少先队的呼号;少先队的鼓号和少先队的队会仪式。三,少先队的性质与任务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 少先队的性质具体说来,有如下五个特点: 1,革命性 2,教育性 3,儿童性 4,群众性
5,自主性
(三)少先队的任务
根本任务是:学习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交给少年先锋队的任务是,1,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 2,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动 3,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四,少先队的组织教育 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内容
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队与党,团组织关系的教育
2,队的性质,任务的教育 3,队的历史的教育 4,队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5,队的组织制度的教育
6,队的组织纪律的教育
7,队员的权利及义务的教育等
第三节,少年先锋队的文化建设与管理 三,少先队文化的特征 1,政治性和导向性 2,组织性和教育性 3,版主性入创新性 4,实践性和社会性 少先队文化的基本内容 1,组织管理文化 2,活动文化 3,礼仪文化 4,辅导文化 5,理论文化
第五节,先锋队辅导员工作 一,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达到以下要求: 1,少年儿童人生的引导者 2,少年儿童实践的组织者 3,少年儿童健康的服务者 4,少年儿童权益的保护者 5,少年儿童发展的营造者 二,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1,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 2,抓好少先队的礼仪建设 3,做好少先队的阵地建设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方法 1,抓典型
2,培养骨干分子
3,善于协调团队各种关系
第四章,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一节,共青团的知识概述 一,共青团的成长与发展历程
共青团的性质是另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的后备军。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二,共青团的基本任务与组织原则
(二)共青团的组织原则
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团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五年举行一次。
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其基本组织原则是
1,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2,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团的领导机关是同级团的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团委员会。3,团的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
4,团的各级领导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 5,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三,共青团的基本职能
(一)党的后备军
(二)国家政权的支柱
(三)联系群众的纽带 四团员的权利及义务
(一)入团与离团
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
团员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
团员加入共产党员以后仍保留团籍,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
(二)享有的权利
1,参加团的有关会议和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接受团组织教育和培训 2,在团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3,在团的会议和团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团的工作和青年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对团的工作提出建议,监督,批评团的领导机关和团的工作人员
4,对团的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并且可以向团的上级组织提出
5,参加团组织讨论对自己处分的会议,并且可以申辩,其他团员可以为其作证和辩护
6,向团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委员会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三)履行的义务 五团的标志 1,团徽
2,团章
基本内容
团章的产生和修改程序
团章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82年12月24日通过
。团章
必须经过团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而生效。
3,团旗
团旗的象征意义:团旗为长方形,它的长与高之比是3:2,通用的尺度有三种:第一,长288厘米,高192厘米;第二,长192厘米,高128厘米;第三,长96厘米,高64厘米。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有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着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4团歌
2003年7月22日,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反《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定为团歌。
三,学校团组织的机构设置
1,团的组织系统一般分为三级:一级团组织为校团委
二级团组织为年级团总支,三级团组织为团支部
第五章,学生会组织
第一节,学生会工作概述 一,学生会的职责
1,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 2,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 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4,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二,学生会的作用
学生会是在校党委,团委指导下,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众团体。1,桥梁纽带作用
一方面要做好代表学生的正当利益,反映学生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宣传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传达执行学校党政部门有关决策精神和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开展有关活动的工作。
2,榜样示范作用
第二节,学生会的工作思路与要求 一,学生会的工作思路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 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 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
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三,学生会的工作要求
1,健全学生会组织
学生会管理着学生方面面的工作,只有健全的组织,才能保证学生会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2,确立学生会基本任务
学生会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团结全体学生,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为目标,积极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活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公民,保证《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行。
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学生会工作要求各部之间职责明确,密切配合,使各部门各尽所能,相互扶持,协调发展。
第三节,学生会的制度与队伍建设
一,学生会的制度建设 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 2,建立会议制度 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
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二,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
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
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六章,同辈群体的认识与管理 这些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制度化的人际关系,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较为固定的角色定位均属于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
第一节,同辈群体概述 一,同辈群体的含义
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指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级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关键词应该有四个,一是“同辈”二是“意愿”。“同辈”一词决定了群体的年龄层次,强调的是年龄的相近性;“意愿”一词决定了同辈选择的自愿性,体现的是个体在自愿选择,自由结合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群体。
四,同辈群体的分类
(一)娱乐型群体
(二)学习型群体
(三)违规型群体
违规型群体有着较强的反抗意识。他们常常是学校中比较“调皮”,“后进”的“问题行为”学生。
五,同辈群体的特征 1,交往的自愿性 2,关系的平等性
3,群体的凝聚性
4,价值的趋同性
第二节,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一,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
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共同构成了学生生活的三重社会
二,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 三,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
四,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 五,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第三节,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
1,心理缺陷说
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越轨或犯罪是由学生的“心理缺陷”引起的。2,挫折一侵犯说
该学说认为,越轨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二)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1,差异交往说
3,控制缺乏说 4,亚文化理论 5,标签理论
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从心理上讲
第二,从社会交往上讲,学生的犯罪与他受到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同辈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同辈群休亚文化的消极影响
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
“重要他人”专指个体的社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人偶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重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同辈群体中学生的重要他人一般是互动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
其年龄的增长依次为:家长----教师-----同伴-----不存在重要他人。
第四节,网络中的虚拟同辈群体 一,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及特征
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是指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的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并以情感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网络频繁互动的群体。
(二)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 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 3,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 4,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二,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 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 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
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二)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 1,信息混乱 2,网络成瘾 3,群体极化
第五节,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一,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 1,同辈群体管理”宜疏不宜堵”
2,同辈群体管理应灵活多样,分类管理
3,同辈群体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制“领头羊”效应
四,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要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不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第四篇:2012年《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练习题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管理的目标是教育目标和 的集中反映: B(P17)
A、教育目标 B、管理目标 C、学习目标 D、评价目标
2、创建高效团队的关键步骤是: C(P27)
A、共同愿景 B、共同目标 C、合理配置成员 D、良好的团队文化
3、班级的概念是随着 的提出而出现的。A(P32)
A、班级授课制 B、班级管理制 C、集中授课制 D、班级
4、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是: A(P32)
A、艾拉斯莫斯 B、鲁迅 C、斯宾塞 D、孔子
5、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著作是: A(P32)
A、《大教学论》 B、《教学论》 C、《孔子》 D、《孟子》
6、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A(P34)
A、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B、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C、组织开展班会活动 D、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
7、班主任利用精神和物质刺激,使学生产生追求班级德育目标的心理,并发掘自身潜力向着目标奋进的方法是: A(P42)A、激励法 B、谈话法 C、情感激励法 D、刺激法
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创造美好的情景来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是: A(P56)
A、情感激励法 B、说理法 C、自我管理法 D、激励法
9、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 A(P53)
A、观察法法 B、书面材料分析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10、组织学生参加时间活动,培养良好品质的方法是: A(P56)
A、实践锻炼法 B、陶冶法 C、情感激励法 D、自我锻炼法
11、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B(P64-65)
A、班级物质文化 B、班级行为文化 C、班级制度文化 D、班级精神文化
12、在班级文化结构中,居于深层次的班级核心文化是: D(P64-65)
A、班级物质文化 B、班级行为文化 C、班级制度文化 D、班级精神文化
13、班集体的组织核心是: B(P69)
A、班主任 B、班干部 C、学生会 D、班长
14、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P70)
A、上课 B、教学 C、团队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我国最早的革命儿童组织是: A(P100)
A、劳动童子团 B、劳动童子军 C、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 D、劳动儿童团
16、少年儿童要成为少先队员,其年龄应为: A(P111)
A、7--14周岁 B、7—12周岁 C、14—18周岁 D、7—28周岁
17、少先队干部的选拔是由: A(P125)A、队员竞选产生 B、领导任命 C、个人申请 D、队员投票
18、少先队文化集中体现在: A(P131)
A、少先队章程 B、队会仪式 C、队旗 D、呼号
19、同辈群体与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相比,缺乏 和组织原则的支配: A(P192)
A、正式规范的支配 B、年龄的限制 C、共同准则的支配 D、正规组织有效的指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管理的基本要素有:ABC(P2)A、管理者 B、管理手段 C、管理对象 D、管理方法
2、学生管理的特点有:ABCDE(P2-4)A、复杂性 B、全面性 C、教育性 D、周期性 E、沟通性
3、管理者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手段有:ABCD(P4)
A、信息的传递 B、管理者的控制 C、管理者的激励 D、情感的交流
4、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有:ABCD(P5-10)A、学籍管理 B、常规管理 C、德育管理 D、学习管理
5、学生的常规管理主要有:ABCDE(P8)
A、品德常规 B、学习常规 C、对学生教育活动常规 D、学籍常规
E、生活常规
6、学生管理的方法有:ABCDE(P13-16)
A、班级管理法 B、自我管理法 C、思想教育法 D、行政管理法 E、制度管理法
7、学生管理目标具有的功能有:ABCDE(P19)
A、导向 B、激励 C、调控 D、评价法 E、制度管理法
8、团队的核心要素有:ABCDE(P23)A、目标 B、人员 C、定位 D、职权 E、计划
9、团队的组织形式有:ABCD(P25)
A、问题解决型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多功能型团队 D、虚拟性团队
10、团队的构建要素有:ABCD(P26-28)
A、共同愿景 B、共同目标 C、合理配制成员 D、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11、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有:ABCDE(P33-34)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班级活动环境 D、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E、班级规范
12、班级管理的特点有:ABC(P34)
A、目的的教育性 B、内容的广泛性 C、对象的不成熟性 D、对象的不稳定性
13、班级德育管理常用的方法是:ABC(P42)
A、组织法 B、激励法 C、规章制度法 D、讨论法
14、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ABCD(P42)A、德育管理 B、学习管理 C、文体活动管理 D、常规管理
15、班级学习管理的内容有: BCDE(P43-44)
A、提高升学率 B、制定学习计划 C、培养自学能力 D、培养学习习惯 E、营造学习环境
16、班级管理的过程是:ABC(P48-50)
A、班级管理计划的制定 B、班级管理计划的实施 C、班级管理的总结 D、班级管理计划的评价
17、班级管理的方法有:ABCDEF(P52-56)
A、了解学生的方法 B、说理法 C、自我管理法 D、情感激励法 E、实践锻炼法 F、创新管理法
18、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有:ABCD(P53)A、观察法 B、书面材料分析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19、班级文化的特点有:ABCD(P63-64)A、教育性 B、凝聚性 C、制约性 D、自主性
20、班级文化的内容有:ABCD(P64-65)
A、班级物质文化 B、班级行为文化 C、班级制度文化 D、班级精神文化
21、班集体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ABCD(P68-69)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机构 C、共同的生活准则 D、平等和融洽的氛围
22、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应具备的因素有:ABCD(P69-70)
A、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B、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C、制定班规并认真贯彻执行 D、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23、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 ABC(P80-85)
A、思想品德素质 B、知识和能力素质 C、身体心理素质 D、较高的综合素质
24、对班主任进行培养的途径有:ABC(P88-90)
A、开展全员培训 B、实施岗前培训 C、进行专项培训 D、进行素质拓展培训
25、班主任评价的作用有:ABCD(P90-91)A、目标导向 B、反馈调节 C、监督促进 D、保证作用
26、班主任评价的依据是:ABCD(P91-92)
A、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B、班主任的素质
C、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 D、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反馈
27、少先队的标志包括:ABCDE(P107)
A、红领巾 B、队礼 C、队旗 D、呼号 E、鼓号 F、队会仪式
28、少先队的性质是:ABCDE(P111-115)
A、革命性 B、教育性 C、儿童性 D、群众性 E、自主性 A、《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 A、少先队队旗 B、少先队规章制度 C、少先队呼号
29、少先队组织教育的特点有:ABCD(P124)
A、文化教育性 B、管理型 C、集体教育性 D、自我教育性 30、少先队文化的特征有:ABCD(P131-132)
A、政治性和导向性 B、组织性和教育性 C、自主性和创新性 D、实践性和社会性
31、少先队文化的的内容有:ABCDE(P134-136)
A、组织管理文化 B、活动文化 C、礼仪文化 D、辅导文化 E、理论文化
32、少先队活动的原则有:ABCDE(P136-137)
A、全面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趣味性原则 E、自主性原则
33、共青团的标志有:ABC(P153-155)
A、团徽 B、团章 C、团旗 D、呼号
34、共青团的基本职能有:ABC(P151-152)A、党的后备军 B、国家政权的支柱 C、联系群众的纽带
35、共青团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有:ABCD(P167-168)A、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 B、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 C、通过活动叫与广大团员 D、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
36、共青团活动的内容有:ABCD(P169-170)
A、教育类和科技活动 B、生产类和公益类活动 C、组织类活动 D、文娱和体育类活动
37、共青团活动的形式有:ABC(P170-171)
A、团日活动 B、具有特色的活动 C、各种文体活动 D、主题班会活动
38、团干部的作用有:AB(P164)A、先锋作用 B、核心作用 C、桥梁和纽带作用 D、组织和管理作用
39、学生会的作用有:AB(P177-178)A、桥梁纽带作用 B、榜样示范作用 C、先锋作用 D、核心作用
40、学生会的工作原则有:ABCD(P185-186)
A、民主集中制原则 B、弹性结构原则 C、责权统一原则 D、民主监督原则
41、根据我国中学生的交往目的和活动倾向,同辈群体可以分为:ABC(P195-196)
A、娱乐性群体 B、学习型群体 C、违规型群体 D、综合性群体
42、同辈群体的特征有:ABCD(P197-198)
A、交往的自愿性 B、关系的平等性 C、群体的凝聚性 D、价值的趋同性
43、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有:ABC(P220-222)
A、群体交往的开放性 B、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 C、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D、群体交往的不确定性
44、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有:ABC(P227-231)
A、信息混乱 B、网络成瘾 C、群体极化 D、影响学习
三、判断正误:
(∨)
1、学生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教育性。(P3)(∨)
2、相对于其他管理,学生管理的过程周期性比较强。(P3)
(×)
3、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P10)(∨)
4、对学生进行管理,要坚持人文管理和理性管理相结合。(P17)
(∨)
5、团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P22)
(∨)
6、团队文化是团队的灵魂,直接决定着团队的生存与消亡。(P28)
(∨)
7、班级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P31)(×)
8、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大学堂。(P32)(×)
9、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全班学生学号功课,提高智力。(P42)
(∨)
10、班主任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班级的直接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P68)
(∨)
11、班主任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班级的直接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P68)
(×)
12、少代会的代表是由学校综合学生各方面表现择优指定产生的。(P117)(∨)
13、少先队基层组织的“五有”建设是指有组织、有辅导员、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P121)
(∨)
14、少先队干部的选拔应实行干部轮换制。(P125-126)
(×)
15、根据少先队活动的自主性原则,少先队的活动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和组织,辅导员要彻底放手,不要指手画脚。(P137)
(∨)
16、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P146)(∨)
17、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P146)(∨)
18、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P151)
(×)
19、根据团的章程规定,凡年满28周岁的团员应办理离团手续。(P152)(∨)20、团员的年龄段应为14—28周岁。(P152)
(∨)
21、学生会是在校党委、团委指导下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体组织。(P177)
(×)
22、“同辈群体”是指有相同辈分和共同兴趣的人员组成的群体。(P191)(×)
23、同辈群体中权威人物往往利用其权力对其他成员进行干涉。(P192)
(×)
24、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成瘾已经使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害,因此,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尽量杜绝青少年上网。
(×)
25、非正式群体是以集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群体。(P191)(×)
26、作为非正式群体的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负面的。(P199-205)
(∨)
27、社会化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的过程。(P200)(∨)
28、“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P207)
(×)
29、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群体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正式群体。(P218)
四、简答题:
1、学生的德育管理有哪些要求?(P8-10)
2、学生管理的任务与作用有哪些?(P19-20)
3、团队的特点有哪些?(P22)
4、如何打造与管理高效的团队?(P29)
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哪些?(P33)
6、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P34-35)
7、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何贯彻“自我管理的方法”?(P55-56)
8、如何建设班级文化?(P66-67)
9、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有哪些?(P68-73)10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P69-70)
11、如何开展少先队社区工作?(P128-130)
12、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有哪些?(13、学生会的基本职责有哪些?(P176-177)
14、学生会的工作思路有哪些?(P182-184)
15、如何培养学生会干部?(P188-190)
16、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作用?(P199-205)
17、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有哪些影响?(P210-215)
18、如何利用同辈群体克服青少年犯罪?(P217)
19、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有哪些影响?(P223-231)20、网络成瘾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230)
21、如何做好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P233-236)P141-145)
第五篇:教师资格考试-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uczjeing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第一章 学生管理概论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学校的各种组织和方式,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目的:育人。
1.学生管理的特点: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学生管理的全面性;教育性;周期性;沟通性。2.学生管理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监理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3.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管理;学生常规管理(分类:按管理的不同性质、内容,可分为品德常规管理、学习常规管理、教育活动常规管理、学籍常规的管理和生活常规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学生学习的管理。4.学生常规管理的内涵:中小学的常规管理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具体实际,针对中小学生的行为常规而实施的管理。学生常规管理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的管理工作。根据常规管理的性质、内容,学生常规管理可以分为学生品德的常规管理、学生学习的常规管理、教学活动的常规管理、学生学籍的常规管理和学生生活的常规管理。
5.班级管理的目标: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在于它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活动纲领。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组织核心,担负着整个班级的日常事务与领导工作,是组织、团结和凝聚全班同学的重要力量。
6.学校共青团管理的方法:用多种形式加强共青团管理;做好青年人才建设;大胆创新团队的管理工作。
7.问题学生:分为学习问题生、品行问题生、学习品性都有问题的学生。特点:自卑感强;逆反心理较强。形成原因: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影响;学校管理。
8.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尊重、理解问题行为学生;帮助问题行为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与社会、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
9.新时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摆正学生管理工作的位置;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建立学生管理团队;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第二章 班级管理工作与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它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任务和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教育管理、教学职能的正式群体。班级管理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班级活动环境;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班级规范。1.班级管理的特点:目的的教育性;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不成熟性。2.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基本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3.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环节: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4.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管理。5.德育管理的方法:组织法;激励法;规章制度法。
6.班级管理的总结:是对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整个计划实施过程的终结性评价。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学期总结、学年总结、阶段总结、班级总结和个人总结。7.班级管理的方法: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方法、手段和技巧的总和。
8.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9.班级管理的其他方法:情感激励法;实践锻炼法;创新管理法。
10.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班级的直接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11.班主任工作概述: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的中心任务;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12.良好班集体的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相容的氛围。
13.良好班级的形成要做到: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制定班规并认真地贯彻执行;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4.班会程序:确定班会活动的主题;设计班会活动方案;实施班会活动;班会活动的总结和深化。
15.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的能力;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应变能力;广泛的交往协调能力;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章 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1.少先队的历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儿童团;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解放战争时期的少先队儿童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少先队。
2.少先队的特点:革命性;教育性;儿童性;群众性;自主性;
3.少先队文化的特征:政治性和导向性;组织性和教育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4.少先队基层组织五有建设:有组织、有辅导员、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
5.少先队辅导员的任务:抓好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抓好礼仪建设;做好阵地建设。
6.少先队活动的原则:全面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第四章 共青团工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1.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
2.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党的后备作用;国家的政权作用;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
3.共青团活动的意义: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
4.共青团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具有特色的活动;各种文体活动。
共青团活动的要求:要由内容确定形式;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合青少年特点。共青团活动的内容:教育类活动;科技类;公益类;组织类;文娱类;体育类。第五章 学生会组织
1.学生会的基本职责:学生会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共青团组织领导帮助下,学生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是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是广大学生利益的忠实代表。
2.学生会组织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弹性结构原则;责权一致原则;民主与监督原则。第六章 同辈群体的认识和管理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同辈群体的分类:娱乐型群体;学习型群体;违规型群体。
2.同辈群体的特征:交往的自愿性;关系的平等性;群体的凝聚性;价值的趋同性。
3.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筑建了平台;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5.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群体交往的开放性;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6.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