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时间:2019-05-15 00:0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印证,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中国特色个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首先,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自新中国建立就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2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在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认为1978年召开的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自此之后,我们沿着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秉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其次,我们应当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我们逐歩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政治制度上,我们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我国现阶段并且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等问题。我们仍旧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悬殊、西方资本主义围剿、官员贪污腐败严重、民众信仰缺失等等。我个人认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民众信仰缺失问题。正是因为民众缺乏坚定的信仰,才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人民群众中间存进几种影响力较大的信仰,比如马克思主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马克思主义在党员群体中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很好的教化作用。大部分群众信仰不坚定,容易受到升官发财等腐朽思想侵蚀,因而道德伦理缺失,做人做事找不到平衡点,造就了他们无止境地贪婪,最终引发恶果。部分人甚至打着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号,恣意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故意把一些歪风邪气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谋私,损公肥私。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肃清这种败类,净化社会风气,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理念。

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未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一帆风顺,它必将面临诸多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一如既往地帮助中国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并且会在新的环境与新的发展之路上再放异彩,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之我见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这一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问题,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点。

关键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分配制度新农村建设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紧密相连的基本问题而展开,内涵十分丰富。而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要正确认识当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已经为公有制结构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

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具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不可少也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的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有效的认识也不断认识,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还要质量和效益“高”。提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功夫。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科技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

力竞争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要做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资环学院 环科0902班邓玖林0120908270207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踏入现代的步伐,中国一直处在各种势力的围追堵截中,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处处受打击,处处受排挤,我们的先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的探索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其中的最重要的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奋斗历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并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就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下面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建国之初受苏联的影响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50年代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样就压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的性,创造性,使得原本应该生机怏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先后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积极的反省,探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我们要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之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发展的进程中要主义把握“好”与“快”直之间的度和先后顺序,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我们都应该好字当先,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两型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万代的生存问题,因此不容忽视。

我们一直在追求小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发展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这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这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中的一个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的政体,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挥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不同,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参与选举的代表们可以是共产党员,民族党派人士也可以是无党派人士,这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多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能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值得骄傲的,现在我们是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党在建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的产物,它和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政治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风再次世界民族之林引起一翻狂潮,这就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任务,我们要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

生:兰景丽

号:09111040126 专

业:应用心理学

级:2009级一班

指导老师:李志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摘要

1978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

改革开放三十二年以来,中国一度从贫穷落后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的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食难裹腹到总体小康,这样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变,形成了如此历史性的转折。纵有如此傲人的成就,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却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的某次讲话中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① 或许,这就是矛盾的普遍存在的共性。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矛盾,然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关键词:贫富差距

腐败

引言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同身份的、不同立场的、不同阶级的、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的等等的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见解。总的来说,我们在取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些许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是一两个人三言两语就能够将其剖析陈述得客观、深刻、清晰和全面的。而我,作为一个当代的、关注国家发展的大学生,虽然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很有限,但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大力推行。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最引人注目的则首推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的转变,相信每一个国人都有着深刻地切身体会。农作物大幅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厂房机器轰鸣。而作为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逐渐从温饱线以下、低矮的土墙房慢慢变成拥有大彩电、小楼房的普通农家。

经济社会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举国上下都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据世界银行估算,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攀升至0.47,这意味着财富已经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中国的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称,中国居民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10%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21倍扩大到55倍。这个数据,比台湾还严重。②

首先,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新中国的的建设始于中国千百年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也在此基础开始。由此可见,九亿勤劳的、朴素的农民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怎样的巨大的贡献。虽然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转变和改善,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像其他社会阶级层一样充分的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因为从一开始,国家就实行的是倾斜的政策。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因为工业更能在短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加速国家建设,于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辅助工业”的政策便出台了。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表明,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透露,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同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副院长孔祥智认为,当务之急是先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此外,使农民在各个方面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比如加入新农合后,即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120元的补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收入的提高。③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农民工就业难、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农民看病难等一些列问题都还亟待解决。虽然国家已经有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和政策相继出台,如:减免了农业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新农合”、“工业反哺农业”和调整个人所得税起点等,但是,这些措施具体落实到地方的效果,并非如何的明显。诚然,我们不能要求这些举措起着立竿见影的作用,因为如此愈加明显和加大的贫富差距不是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就能解决的,况且,我国的农民基数又是如此之大。但是,我想,我们的国家适当的加强力度是绝对有必要的。

其次,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创建了深圳等沿海城市为经济特区,因此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随后,又开放了大连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无论是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还是城镇居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抑或是人民的生活质量,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有相关数据表明: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的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1.92∶1∶0.90;1990年,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1.64∶1∶0.90;到了2002年,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2.32∶1∶0.94。④

虽然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差距;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缩小,但是,在此之后,因为东部地区凭借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和国家的优惠政策与扶持等有利条件,同中西部的差距幅度更加远远超过了前期缩小的水平。所以也就出现了广大群众在就业时喊出“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幢房”的现象。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但是,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很大。

现阶段,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财富和贫穷的这两大积累的两极分化的趋势越越大,因此,少数富人或为富不仁,或铺张浪费,或富二代飞扬跋扈等等,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憎恶,甚至引起了少数人产生了仇富心理。譬如说:某某高校出现的富二代大学生开着昂贵的轿车、跑车在校园穿梭。而有一些贫困的学生却连学费都要靠国家的资助,如此才能完成学业。贫富差距,由此可见。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中,以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⑤ 邓小平曾说:“一部分地区(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带动后发展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 而面对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成为了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阻碍。所以,我们必须足够重视并加强解决的力度,增加解决的措施,以便更好的、早日的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腐败问题屡反不绝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翻身把歌唱。先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后来又引领着我们进行经济和国家的建设。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深入人心。因而,广大的人民群众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增长,中国共产党的“腐败”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反腐败”,也几乎成为了近些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在我看来,与腐败紧密相连的事物就是,权利与金钱。

官员们公权私化,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官场上的“潜规则”。腐败也因此成为了普遍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腐败官员的党的先进性与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也因此丧失。比如:09年重庆的打黑风暴调查,有50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近日,原甘肃省兰州市市长张玉舜涉嫌受贿被逮捕;近日,四川原副省长李达昌滥用职权案被移交北京检方;“外逃贪官杨秀珠牵出14人,浙原打私办副主任被判11年”;原海南纪检干部张庆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无期徒刑,等等。还有因此而产生的诸如“我爸是李刚”等恶性事件的“官二代”的不良现象。甚至还有官员“裸官”,自己只身在国,而将妻子儿女全部转移至国外,为自己“不落马”早早地铺好了后路,准备随时逃之夭夭。

权利和金钱,将其双眼蒙蔽。每个落马的官员在东窗事发之间都抱以一种“鸵鸟心理”、侥幸心理。殊不知,古人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终将难逃法律的制裁。

对于这样的现象与问题,我觉得,源于我们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我们的民主基础还很薄弱,官员们的权利又过分集中。最基本的、基础的群众几乎没有实现自治。绝大数的官员的产生都是有上级考核委派,并非出自群众的选票。这一点,和西方的民主就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的官员为了提升或其他,则不余余力地“巴结讨好”上级,一系列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因此不断产生,劳民伤财。而西方有些国家则恰恰相反,由于政治体制的缘故,他们不敢如同中国一般。为了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们努力为选民做实事,一切为选民服务。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民主基础太薄弱。很多时候,群众都“手无缚鸡之力”。如此,官员的权力集中与膨胀,显得“在所难免”。

针对于腐败问题,国家也十二分的重视。毕竟作为执政党的内部出现了如此可能威胁执政地位的问题,当然不敢小觑。反贪局也因此而成立。用以专门调查和处理贪污腐败案件。但是,我想问的是:反贪局又由谁来有力监督和查办呢?

腐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成是政府官员们对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财富的公然抢劫和剥削。我们在加重对这种现象的反省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对当前政治体制制度的合理性进行探索,以便做出适当的、符合发展的、相应的调整。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直接民主也是必要的。为了适应国家更好的发展,适当的调整我们的政治体制制度更是有必要的。我们要吸取西方的一切肯定的、有价值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并且,在建设我们自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注意借鉴西方的在民主建设方面的有益成分,以实现我们自身社会主义民主。

三、小结

事物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会不断遇到矛盾与阻碍。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前途也是光明而充满生机与希望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面对以上问题,和其他一些作为我认识水平还达不到因而没认识到却客观存在着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党的指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共同努力解决。并且,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有那样的执政实力与责任心。我们会永跟党的正确步伐,坚定地迈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

为早日实现全民小康而努力!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②:资料网 《世界银行估算 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攀升至0.47》 2010年8月27日

③:凤凰网(财经类)2010年2月25日

④:罗文东、吴波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⑤:罗文东、吴波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

院 别: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

专 业: 光学工程

学生姓名: 王玮

学 号: 20114239013

授课教师:

陆树程

考试日期: 2011年 10 月 8 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苏南的实践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理论体系为苏南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思想基础,对苏南的发展实践起到有力推进作用,先后形成了“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苏南又好又快发展实践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典范。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苏南 苏南模式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中国共产党将该理论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1992-1997年成为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的时期。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在国内建设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六、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它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苏南人民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独具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主要特点:

一、城乡联动的工业化之路。苏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以工业化为引擎的,而苏南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农村工业加速发展为特征、城乡工业联动发展的工业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工业是在近代民族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因而发展缓慢;而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工业的主力军,它们凭借着直接面向市场、“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期,无论是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都进入了调整阶段。一方面,城市工业在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外资、民资大量注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城市工业的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改制改组工作的顺利推进,农村工业也基本实现了民营化、股份化、外向化,并逐步向园区集中,从而与城市工业融合发展。目前,苏南地区正在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逐步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苏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苏南这一工业化路径不仅是苏南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且为本地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经济国际化之路。以外促内、内外互动是苏南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国际化的一大特色。苏南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但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苏南一直在“外”字上做文章,坚持“两头在外”,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是利用外部技术和市场,将上海和附近大中城市的技术、人才与自身良好的社队企业基础相结合,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成功地为农村工业进行了初期的资本积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利用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农村工业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主要是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本,通过开发区引进外资,奠定了开放型经济的基本格局;本世纪初,主要是主动承接国际产业的整体转移,着力打造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从而迅速提高了经济国际化水平。目前,苏南地区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以外贸引外资、靠外资促外贸、外贸与外资带外经,“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全面介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态势已经确立。可以说,苏南地区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成功典范。

三、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之路。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园区经济的蓬勃兴起,园区经济已经成为苏南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南城乡工业迅速发展,但是分散经营的工业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发挥集约优势、争取优惠政策,苏南把开发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苏南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港口开发区、特色工业开发区、农业综合性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38个;其中苏州、无锡、南京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外资企业的大量进驻,使得园区成为苏南发展的外资高地;各类企业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使得园区成为苏南发展的产业高地;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园区成为苏南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大量入驻为标志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使得园区正在成为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所以,蓬勃发展的各类园区已经成为集中展示苏南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协调发展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四、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城市化,苏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并进的。这不仅有助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建设;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城乡壁垒逐渐打破,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的步伐加快,苏南地区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2002年开始苏南的城市规划开始了大调整,南京市城市规划面积占到南京市地域总面积的71%以上,首次超过了农村地域;无锡市周边13个小城镇并入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小城镇;苏州市在中心城市扩容增量的同时,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城市群崛起,形成了南接太湖、北临长江,环绕大上海的新兴城市群。苏南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为苏南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空间。

五、以创新为动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苏南的县域经济是独具活力和特色的,他们在创新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协调,形成了一条以创新为动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在最新公布的“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前10位中,苏南就占了6席,其中的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通常被称为“苏南四小龙”,其经济特色和发展经验分别被誉为“江阴现象”、常熟“富民兴市”、“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和协调发展是苏南全面繁荣的一大亮点。

六、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富民之路。长期以来,苏南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苏南不仅一直保持着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且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与此同时,苏南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苏锡常90%以上的乡镇为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成为苏南基础教育的主体,在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了幼儿园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了30%,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也已基本形成;苏南的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苏南的文化网络健全完善、文化活动特色鲜明、文化品牌优势突显、文物保护成绩显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苏南的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人口预期寿命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以说,全面发展是苏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指导和影响下,苏南地区各方面发展显著,先后形成了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苏南又好又快发展实践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典范。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班级:13级冶金2班学号:2013102105姓名:杜培培摘要: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在于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奠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方面都的研究日趋深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本色与特色的辩证关系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中特这门课程虽然看似与自己的专业并不相关,且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但现在研究生阶段再次学习该课程仍让我受益匪浅。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名词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在本科阶段我们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而考研期间又将这些重新“认识”了一边,但通过......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包括以下哪一项? (A社会和谐) 2.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A“三步走”发展战略) 3.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