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应落实立意与行文
作文教学应落实立意与行文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怎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教学更为切实可行?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落实两点任务,一为立意,大处着眼;二是行文,小处落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写作,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写作的要领,以此更为有效地提升写作水平,从容应对作文写作的考察。
一、大处着眼
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立意,这是文章的根本,也是作文评价时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常说意在笔先,意的确立直接影响后面的行文。在评价作文时慢慢发现,立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作文的档次。在同样准确的立意之下,深刻的文章会更亮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立意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深刻。尽量放远眼光,加深文章的内涵。
如作文材料: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很有意味的两个词,没有格拉丹东冰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壮阔,浩荡千里;没有体积数倍于树冠的发达根系所提供的水分营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浓荫蔽日……
根,有的有形,有的无形……
有根的,又岂止是树……
在立意时指导学生尽量的深入考虑,有个人上升及国家,如中华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根,尽量避免父母是自己的根,在立意时放远眼光,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天堂。
二、小处落笔
高度达到以后,在行文的阐述时,要注重细节的设计,小到一字、一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学生每次的作文都要做到精雕细刻,以此追求作文展现时的尽善尽美,而不要因小失大。
1.表明观点
作文写作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看法,所以观点的阐述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刻地提醒学生,在作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将其放在开头较为醒目的地方。让看文章的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此信息。
如“特色”话题
蒙古包,轱辘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也确实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但是,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方的风情,演绎着和谐多姿的中华文化。
――张甜《多方特色》
再如“我心有主”话题
孤山、小道,一位盲僧在向一位老人问路:“那座罗刹宝寺在哪儿?”老人答道:“翻过两座山就是。”见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担心道:“长老双目失明,怎么能翻山越岭?”盲僧头也不回,从容抛下四字:“心中有道。”
――高圣益《我心有主》
2.联系话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见此种情况,文章写得如行云流水,单从文章来讲属于上品,但却背离了作文题目,只能按照跑题处理,十分可惜地将其列入下等。这也是在作文中常常困惑学生的难题,怎样让学生避免跑题的失误,让其作文能扣紧话题,这同样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跑题的文章基本没有联系话题,完全脱离话题本身行文。所以在作文指导中,我提醒学生要联系话题,话题和命题作文的关键字要在作文中,反复的提及,如“特色”为话题作文时,“特色”二字在作文中要不断出现;材料作文时,在行文时,要转述材料,以期扣紧材料本身。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在写作中时常的联系作文本身,不管文章怎样的天马行空,但主线是紧紧围绕话题本身。如同散文的要求:形散而神聚。
3.内容充实
在作文内容部分,我们常常形象的将其称为猪肚,可见内容写作时要做到充实,在写作时不能一味抒情,要适当的运用材料,以此拓展文章的内容。但是实际写作中,学生要不就一味大谈自己的感触,空洞无物;要不就运用万能材料,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是那几个人,几件事,一会而都讲“风度”,一会儿有具有“破碎的美丽”,让人看后大跌眼镜。以此反思作文写作,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并且为此不断积累,以期材料的新颖、独特。
如“特色”话题中,可用材料有:
季羡林:“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东西的愿望,也写不出。但非要动笔,则写出的东西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
阮籍、嵇康个性的张扬,行为的狂放不羁――个性人生
唐伯虎《骑驴思归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毕加索的几何画派――艺术解读人生
城市布局――地域特色
较为新颖材料有:
法国人对法语的捍卫,中国人宾馆中英语汉语混杂――民族特色消逝
阳光的特色――诗意地栖息
4.条理清晰
课标中提出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经典的作品,不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的文章,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人在读完之后,能获知其内容的大概。如经典作品《史记》其内容的设置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为框架,涉及到单篇都有明晰的思路,如《廉颇与蔺相如》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强调意在笔先,写作之前要有宏观意识,先确立写作的框架,设计好写作的思路,为此可以让学生列出写作的提纲。在作文讲评中将其作为内容之一,较为优秀的文章,在讲评时请大家研读其文本的条理,然后可让学生在修改时,重新审视自己文章的条理,看其是否符合要求,在对比中更能凸显不足,这样更易于日后作文时文章的条理的设置。
5.书写规范
写作中你立意再深刻,内容再充实,条理再清晰,都要依靠于文字之上,所以我们要注意规范书写,给阅读者一个好的印象,让作文处处体现写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二篇:“作文选材与立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作文选材与立意”教学设计
教师 杨兴利
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主题,且如何来为文章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题。
重点、难点:
怎样从材料中提炼出新颖、深刻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
为了能让学生对文章立意的认识与把握有所提升,我打算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指导点拨法。教师给予学生立意技巧以理论指导。
2、小组合作探究法。根据教师讲解,学生就具体作文内容讨论,探究立意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学生的一篇以《有效期限》为话题,将主题确立为“任何食物都有自己的保质期”这样一篇立意不高的文章为例,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抓住学生对立意的看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这种形式的导入,针对性较强,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学习状态。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小组讨论:何为主题?什么样的主题吸引人,算作好的主题?
2.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成,加以引导、指点,最终加深学生对两个问题的认识:
A.明确主题含义。立意,其中的“意”,即文章的主题。主题就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要实现的表达意图,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向和凝聚点。像以《陶醉》为题的文章,“何种美景让自己陶醉”,“怎样的亲情、友情让自己陶醉”这就是主题。有句话说:文不在多,有“仙”则“名”,“仙”就是主题,辞不在采,有“龙”则“灵”,“龙”就是主题。文章离开了主题,就会黯然失神,有了主题,则会神采流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主题在一篇文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B.确立主题要求:
(1)集中。一篇文章要让别人明白要来表现什么,并且要表现一个中心,不要既想表现这个,又想说明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
(2)新颖。也就是说文章要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做到。至于怎样做到这一点,我给学生归结了个“十六字方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同中求异”。给学生解释清楚后,我将两篇文章打印稿发给学生(文章篇幅较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三篇文章各有新意,其“新”体现在哪里?从而进一步体会新颖的立意的良好表达效果。
(3)深刻。所谓“深刻”,就是对材料作深入挖掘,强调文章要站在时代高度,透过生活高度,能“以小见大”,揭示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问题。学生九(上)学过的《孔乙己》,九(下)的《范进中举》都是通过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的落魄、痴迷、辛酸来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都是透过生活现象挖掘社会根源,可谓做到了一个“深”字。
[设计意图]确立主题的三个要求这一环节的设立,为下面立意方法的学习,从而最终确立好文章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立意方法
学生明确了确立主题的要求,那么究竟该怎样来确立主题,我给予他们具体方法的指导。1.让学生明确每一种方法的含义。2.举例解释。
3.让学生自己从学过的文章中找出此类文章谈谈,以加深对含义的理解。
我介绍了这样三种方法: A.联系发现法。
“联系”——即通过自己掌握的一些平凡小事情,去联系社会大背景,然后再“发现”这些小事情所表现的重大社会主题。也可算作“一滴水见太阳”法。
像学生学过的《变色龙》,通过一个小警官处理一起狗咬人案件中前后态度六次变化这样一件平凡小事折射出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最后一课》等等文章亦是如此。
B.反弹琵琶法。就是克服“思维定势,从事物的反面去进行立意作文。古语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而巴金先生却在《日》一文中大家赞扬飞蛾为追求光明而甘洒热血的精神。学生在阅读中接触的此类文章较多。
C.寓意作比法。此法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把要写的材料与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联系起来,找出两者的相似点;二是把自然界的某某事物与要表现的主题联系起来,并以此事物作比,赋予其新意。像学生学过的《行道树》,以行道树喻那些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失根的兰花》已无根底的兰花喻那些漂泊海外心系故乡的游子。这样来写,加深了文章立意。
[设计意图]:立意方法这一环节由理论到实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顾、联系以往知识,加深对立意方法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真正掌握立意技巧,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四)发展学生立意思维
1.将打印文章《笛声》发给学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篇文章各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主题的,并具体分析其特点。
3.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小组评价。
[《笛声》采用联系发现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立意水平和能力。
(五)拓展提高学生立意水平
给出学生《感受中国式温暖》、《关爱》两个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自行立意,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意技巧的把握。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明确了主题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为一篇文章确立较高立意。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细心思考和练习。思考能帮助同学们提炼出新颖、集中、深刻的主题,练习能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努力,就一定会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七)作业设计
就以下两个题目,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主题,并加以具体分析。
1.感动中国式人物 2.变化
第三篇:作文审题与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审题】
一、审读作文材料
二、审视作文范围
三、审清作文话题
四、审定作文要求
例题:
唐代诗人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诗人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法国哲学家休谟说:“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则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当代学者鲍鹏在评价庄子时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没有结伴的欲望?谁又不想结伴而行?谁没有经历过孤独?谁又不因孤独而痛苦?请以“结伴与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结伴与孤独”虽然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型话题,但从引导语来看,显然是倾向于肯定结伴而否定孤独。也就是说,结伴是生命的常态,愿意结伴的人与他人、与社会是协调一致的;而孤独则是人性的异化,孤独者与他人、与社会是不和谐甚至是对立的。]
如果从“结伴”的角度正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赞美珍贵的友情或爱情。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和谐共处。
③论述结伴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如果从“孤独”的角度反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探究孤独者与社会冲突的根源。
②发掘孤独者独特的思想或文化价值。
注意:在话题作文中 话题是议题话题是范围话题不是中心论点话题不是文章题目
【立意】
一、中心要明确,忌模糊、似是而非或面面俱到,多个中心
二、中心要新颖、独特,忌人云亦云
三、中心要积极,忌中心思想片面化、绝对化
四、中心选取角度要准确,大小适度
练习:
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爱抚,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请以“爱与溺爱”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四篇:《新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教学设计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设计
一、高三学年语文组 史丽宏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新材料作文的要求;
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三步法”的基本步骤。学生学会运用“三步法”分析新材料作文。
教学重点
作文材料立意角度的寻找。
教学难点:立意的创新。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启发教学
讨论法 教学过程:二、三、四、五、(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害怕写作文吗?害怕的同学究竟是怕什么呢?
如同学所说,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我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至关重要的一个——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二)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1、了解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2、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的发放和步骤。
(三)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
1、何谓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的这些特征,使得新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同时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
2、新材料作文审题的主要方法?
理清对象;分清主次;辨清关系;析清含义。
(四)通过导学案给出的作文材料及设置的相关问题来共同学习、探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步骤。
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阅读这则材料,思考:
(1)这则材料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对象?(2)它们都有哪些行为?
(3)乌鸦被牧羊人抓住的原因是什么?(4)透过乌鸦被抓这个现象,我们分析乌鸦被抓住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同样是抓小羊,老鹰抓小羊为什么不被抓,而乌鸦却被抓住了?
(5)面对乌鸦的这一行为和结果,牧羊人和孩子分别作出了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对乌鸦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肯定,肯定了什么?否定,否定了什么?(6)你怎样看待乌鸦的行为?你认为乌鸦的模仿是对还是错?请具体说明理由。
(7)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分别从乌鸦、牧羊人、孩子这三个角度去立意,可以提出怎样的观点?(讨论,自由发言)
1、知人难,知己更难。
2、要考虑自身条件(要量力而行)。
3、摆正自己的位置。
4、要有自知之明。
5、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
6、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拼命追求理想。
(五)、归纳小结
回头看看,我们刚才是通过哪些步骤,运用那些方法来确定这些立意的:
(六)、小结归纳:
简而言之,面对新材料作文,我们不要笼统的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可以做如下梳理:
第一步: 整体概括
1、何人——
2、何事——
3、何果——
第二步:追问原因
1、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第三步:确定立意
1、立意——
2、立意——
(七)做相应练习以熟悉方法: 材料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猪八戒站在镜子前,镜子里映出猪八戒丑陋的模样。八戒生气了,举起钉耙把镜子打得粉碎。他放下钉耙低头一瞧,无数个碎镜片里又映出无数个自己丑陋的模样。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分析: 整体概括:
1、何人——猪八戒
2、何事——打碎了镜子
3、何果——镜片又映出无数自己丑陋的模样。
追问原因:
1、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因为看到了自己丑陋的模样。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面对不足采取的方法不对。
确定立意:
1、赞美这种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渴望改正的精神。
2、正视不足,采取好的方法努力改正。
师小结:材料1只是涉及到一个对象的,比较简单,下面看材料2,当中涉及到几个对象,相对复杂一些。材料2:
阅读“滥竽充数”的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韩非子•内储说上》里说,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齐吹奏。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很多赏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王继承王位,却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整体概括:
1、何人——齐宣王;何事——听三百人一齐吹竽;何果—— 南郭滥竽充数
2、何人——齐缗王;何事——听每个人单独吹竽;何果—— 南郭逃跑了
3、何人——南郭;何事——根本不会吹竽,滥竽充数;何果——最后逃跑了
4、何人——南郭的同事们;何事——南郭不会吹竽,而不举报;何果——南郭滥竽充数
追问原因:
1、宣王当政,南郭为什么能够滥竽充数? 宣王为南郭滥竽充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为什么齐缗王当政会致使南郭逃跑呢? 缗王改革,南郭无处藏身。
3、南郭自己为什么要逃跑? 认识到自己没有真才实学。
4、为什么同事都知道南郭不会吹竽却不说出来?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确定立意:
1、“大锅饭”要不得
2、领导要有改革精神
3、①要有真才实学②人贵有自知之明
4、敢于抨击不正之风,好好先生要不得
(八)、巩固练习:
2008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附:参考立意
一.从乌龟的角度 何人----第一只小乌龟;
何事----出来侦察,被游客护送,安全游进大海。
何果----其他乌龟将被老鹰捉走
立意:
做好本职工作,尤其领导,不能带好“头”,将祸患无穷。
何人----后边的乌龟
何事----错误的信息使他们以为外边是安全的,鱼贯而出。
何果----将被老鹰蚕食
立意:
1.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
2.不能盲从
3.做事应谨慎小心
4.应加强把关。层层把关,保证万无一失。
二.从游客的角度 何人----游客;
何事----赶走老鹰,护送一只小海龟安全到海
何果----信息错误,将有更多海龟被老鹰蚕食
立意:1.爱有时也是伤害——可以谈家庭教育。2.人类的无知——谈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
3.大自然的神奇——谈人类的肤浅
4.竞争——谈自然的优胜劣汰。
5.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人类总是以自己的喜好保护什么,或者残害什么。
6.事与愿违——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三.从老鹰的角度
何人----老鹰;
何事----被游客赶走,但是等待时机,带更多的老鹰来。
何果----可以饱餐一顿。
立意:
1.不要被一时的困境所吓倒,坚持就是胜利。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凭借经验,将有大鱼上钩。
3.等待时机,把握机遇。
(九).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238页第三题。
第五篇:作文指导应如何落实
作文指导应如何落实?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教师一碰到作文教学就觉得棘手,学生对作文更有畏难情绪,因此学生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学生作文抄袭之风越来越重,虽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却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表情达意了。如何扭转这种现象,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情可抒,有感能发,有话可说”呢?就目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加大力度抓好作文指导。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无病呻吟,语言干瘪、缺乏情感的现象,往往与我们的作文指导有着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指导如何落实这一课标精神,使作文指导实现以“习作”为目的呢?学习了本次课程,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有如下方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在积累中丰富习作的语言和内容。
在平时交流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人谈起某事滔滔不绝,有些人则沉默寡言,为什么会不一样,主要是两个人的生活经验阅历不一样,或者说表达能力不一样。小学生的作文也如此,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平时,我尝试着做这些方面的引导,在班级或学校组织活动时,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观察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和当时的环境气氛,回来后写在日记上,在下第一场雪时,更赶上上课,孩子们被雪吸引了,我看到此情况,马上停止上课,让孩子
到窗前进行观赏,我则在旁边从量上、形状上引导学生观察,并要求学生以雪为题写一篇作文,正是由于学生平时进行积累,学生才会在童年趣事的描写中事例多,内容丰富。
2、指导阅读--积累语言。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丰
富了,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文章必须进行熟读成诵。例如《第一场雪》是一篇文辞兼美的文章,我让学生把全篇文章背诵下来,《鸟的天堂》后两段体现了动态美,我也让学生背下来。崔峦在全国教师观摩课上曾说过:“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写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要经常历练。”为了达到练写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写日记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结合相应的课文进行练写。例如:在讲完《游子吟》时,我让学生编故事,在学完《第一场雪》时,我让学生进行冬天的片断练习,在学完《凡卡》时我让学生写读后感。正是由于学生平时积累生活,积累语言,所以在进行写作文时,才不会因为没有素材而发愁。
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练说,再说中做到真实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强调
作文要真诚,说自己想说的话,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一篇文章,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无不在作文的字里行间表达出来,但受成人化的影响,学生作文中有意无意的说假话,抒假情的现象大量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鼓励学生直抒胸臆,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让学生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不要人云亦云。例如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让学生写读后感,有的学生认为爸妈说的都对,有的认为谁也不对,有的认为一方对,正是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再加上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而这时我们就应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在比如写《凡卡》的读后感,学生写得不够理想,让人感觉不到其中的情,为了使学生真真切切的体验,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凡卡,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进行感受,然后再对照自己现在的生活想一想,最后我让学生重写,这次呈上来的作文文字饱满,感情真挚,体会深刻。正是由
于我平时注重学生的感受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练说,学生基本上达到说真话抒真情。
三、以课文为范文进行指导,明确写作的目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优秀的作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读
带写,读为写引路”的原则,充分发挥课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立意、行文,让学生感知作文应写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从而知道作文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
四、引导学生体验,在体验中掌握方法。
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写作的心理活动,架设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习作指
导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他们的耳朵、眼睛、心来感受外面的世界,经历一个活动过程,感受一个真实的世界,萌发一份真实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动脑中获得内心的感受,涌动情感的波澜,从而笔随心动。例如:在学完《丰碑》一课后,由于本篇文章中设计了很多人物的描写方法,是一篇很好的有关人物描写方法的范例,因此我以此进行了练写,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文中所用的方法后,我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观察,我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挨批评和受表扬时的不同表情、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描述情境,学生由于掌握词汇和表达能力的不同,因此写的也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但都抓住了表演的精髓部分。而那几位表演的同学由于有切身的体验,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维妙维肖。在比如在写第六单元“我发现了什么”我引导学生回家亲自做实验,在亲身观察实践中学生的作文写得既有过程又有结论非常好。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情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了他们沉睡的记忆,使学生的个性充分达到了张扬。
五、利用资源,拓宽空间
目前的作文训练的渠道主要在课堂,训练的内容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作文题,训练的量明显不足。作文是复杂的心智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训练也是一种技能。一个人要熟练地掌握一项技能,必须有一定的训练量作保证。学生每周两节作文课,固然是进行作文训练的主渠道,但训练的量仅仅依赖这些是远
远不够的。我们应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多写多练,使各种写作技能在形式多样的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得到强化,促使其作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论述固然是针对整个语文教学而言的,但是,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求我们确立“大作文”教学观,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训练的空间,开辟多种习作训练的渠道。这些渠道主要有:
1、充分挖掘阅读课文中可供习作的素材。阅读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阅读课文中的练笔资源,及时把握练笔的时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学生的各种联系书籍上也有许多可供写作的素材。四年级的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除了完成园地要求的作文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实验:在学生的练习册(四年级下册)中的第12课的练习中介绍了“薄壳结构”,我利用了这个教材的资源,要求学生每人带一个鸡蛋,在课堂上进行了捏鸡蛋,鸡蛋是否会破的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各人带了一个鸡蛋进行实验。实验后我马上要求学生写一篇日志,记录试验经过,然后引出“薄壳结构”这个知识点。学生结合知识点,写成了一篇科普小短文。事实证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外多进行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并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
2、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习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擂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3、沟通作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善于从其他学科中发掘习作的素材。
例如:听音乐作文、画画作文、介绍一个有趣的自然实验,等等。
4、加强多种体裁的综合训练,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表达生活的形式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多的形式表达自己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围绕“我们的学校”这个题目,可以写一篇记叙文,记事、写人、绘景,也可以写一篇说明文,还可以对自己学校的未来发展进行畅想,写一篇想象文。
以上这些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这些训练,不仅可以弥补
课堂训练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的不足,而且可以为课堂训练提供更为宽广的智力背景,促进课堂训练效率的提高。
六、合理批改,激励成长
教师批改作文,都是脱离学生的静态批改,有时学生只注重老师的评,对评语不求甚解,这种批改方式缺乏平等对话意识,不利于学生构建式学习,违背了当今教育潮流。我尝试新的批改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提高习作能力。
1、小组互助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结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并对照别人习作作出评价与批改,正好满足了其展示自我的愿望,他们既积极又慎重,所做评价大都恰如其分。在小组互助中,他们身心愉悦,学会评价,学会欣赏,学会合作,辨别优劣,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很有收获,有很强的实效性。我总是选择几组在全班汇报,检测他们的交流效果,将此举落到了实处。
2、典型示范式。
批改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告诉学生要改些什么?怎样改?为什么这样改?然后学生自改,独立解决自己作文中表现出同类问题。
3、师生交流式。
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交换彼此想法,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一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保护学生的热情,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所以教
师应该及时批改,及时反馈,而且要多写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典型案例。某班学生告诉我,他们不怕作文。深入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位老师的做法。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让学生每周写四至五篇日记,应该说这是一件很艰难也很繁重的学习任务,但这位老师能让学生乐此不疲。原来老师让学生写日记时,注意了学生的心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给予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力量。老师在教室里办了一个专栏——“成功者的脚印”,当日记评讲时,很多学生会被老师称为成功者,在专栏上留下“脚印”——一朵朵成功的花。老师说,他对学生写日记,没有设置任何难度,每一个目标都是学生能够实现的。最初只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本子,能认真书写,不论写长短,就是成功者,结果学生都做到了。一星期后,他就在学生中发现闪光点,树立起榜样。榜样是力量,是向导,引着其他的学生向前发展。老师说,在他的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有嘉奖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不断地获得了成功。通过多种渠道鼓励那些哪怕是只有微小进步的进取者,燃起习作的熊熊火焰,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习作兴趣。
4、改变作文的交流时机
以前的作文交流只能集中在习作课中,任务多时间紧。教师可利用自习课,晨周课等,对学生作文之中的立意、选材、语言表达、态度、观察能力等等分类进行评议,树立榜样,激励学生。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
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好的平台,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积累、写作,较好地实现读写迁移,提高作文能力。只要用心钻研,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在写作上就一定会给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