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论语》对当今大学生的启发
《论语》对当今大学生的启发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从小学我们就接触到《论语》,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一直从小学一直伴随着我们到大学,它教诲我们学习和做人,但是现在我想阐述我对《论语》其他方面的读书心得,我相信,这对我们大学生涯以及出到社会的工作与磨砺有很大的帮助。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孔子在这里详细分析了共同求学之人,共同求道之人,共同求立之人,共同求变之人的同与不同之处。孔子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追求尽管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想共同之处是都可以有彼此借鉴和帮助的地方,不同之处,应该是彼此的利益关系会有所不同。
这就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利益不发生关系时,比如大家都是同学,彼此之间并无太大利益关系,那么彼此差异很大也没有什么障碍,一样可以继续一起求学。但是如果彼此的利益发生了碰撞,比如一起经营企业等,彼此之间如果没有高度的默契和共识,就很容易发生矛盾。
所以在朋友之间为了求得某种利益而共同合作时,我们一定要预先制定好明确的规定,包括怎样去投入,怎样去分担风险和收益,怎样去管理,怎样去发展,怎样去用人等等,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开始以仇人结束的悲剧。
再有,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过程来比喻一个人学习的过程,暗示我们的学习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不努力,很可能在学习期满后得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我觉得所有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都有应该以这一条提醒自己,不要以为只要进了大学就一定拿到毕业证书,混到毕业以后就一定能有好的前途。现在已经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具备足够的真才实学,是很难预期有好的结果的。如果不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毕业之后很可能成为一个“秀而不实”的空头大学生。
在谈论了如何地学习,接下面我要讲述一下我们要如何地交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评论你的不是者,乃诤友也。孔子曰:“益着三友,损着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朋友划分为六种,认为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好处,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坏处。这话从理论上讲,确实有道理,所谓“跟好人学好,跟叫花子学讨”,多与诚信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有学问的朋友交往,自己也能有所提高。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比较难以操作。首先,这里所说的六种朋友的表现,很可能同事交叉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无法将其逐矣区别开来,比如一个见闻广博的人也可能是能言善辩的人,我们是与其交往,还是不与其交往呢?其次,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我们不通过长期的交往,怎么能辨别出他属于哪一种朋友呢?再其次,一个人曾经有过某一种缺点,难道他不会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改变吗?最后,怎样的交友标准也太势利了一点,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素质去影响那些有这样那样缺点和不足的人呢?如果大家都只愿意与有学问的人去交往,那么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要与不太有学问的人交往呢?
所以交朋友确实需要挑选,但是也不能那么太过势力,即便某些朋友有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只要我们不去学习他的缺点和不足,也就行了,没有必要拒绝与他们交往。
因此,我们看待事情和问题,不仅在别人身上看起,更要从自身看起,交朋友是反省自己也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难不断提高,逐渐走向完美。这里提到了反省的三个方面,我觉得基本上概括了一个人的所有方面:其一,对
待事业是否敬业;其二,与人交往是否诚信,虽然文字上是说“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但是我们可以扩大到与人交往的范围;其三,是否能温故知新,这一点与前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相呼应的。
一个人是否能具备反省的能力,就自然会变得谦虚不傲慢,变得彬彬有礼不自以为是,在与人交往时也就能善于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自然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盲从。因此,我以为,一个人身高具备反省能力,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善于反省自己,才能在大学生活中活得多姿多彩,在朋友亲人中亲近而无话不谈,在工作中独立而出色。
通过读《论语》这本书,我悟出了人生道理,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如何交友与相处,如何练就我们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这都要从一步步做起,不能骄躁,虚心,耐心,用心,真心地去学习每一件自己不懂的事或物,日积月累,我们必定果实累累,希望每一位读过《论语》的人都能读以致用。
第二篇:七一讲话对大学生的启发
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七一”讲话精神
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中国人不懈奋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在挫折与机遇中总结出了属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领导着中国向世界强国迈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把精神懈怠作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在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前辈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为国为民的精神,我们应正视新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刻,“七一”讲话是灯塔也是警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用专门篇幅语重心长地论述了青年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建设祖国美好未来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当代中国青年应自觉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期待和要求。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民族必须兼备优秀的思想文化意识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时代呼吁英才,希望在与青年。漫漫人生,唯有奋力拼搏,才能抵达光明的彼岸。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为大学生点亮了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为实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大学生成才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生要认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的要素、内涵,努力内化为思想自觉,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树立合理的发展预期和坚定的奋斗精神;要正确看待当前的社会矛盾,从历史的跨度和合理的历史比较中分析认识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认识理解情感问题,努力锤炼自身的道德品质;要树立正确的信仰,既尊重物质财富创造,又始终保持精神追求,真正热爱祖国和人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理想是灵魂,是前路奋斗的灯塔,而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亦不可或缺。
大学生应当对中国历史,党领导下的拼搏奋斗史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客观地认识前人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时的曲折艰辛以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并汲取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开创未来,坚定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共产党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我们可以坚定信心。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走出课堂,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党的先进性。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党的理论要反映时代要求,必须坚持机房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实践活动要具有时代的意义,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紧贴基本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站在民主复兴的起点,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能不能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任何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具生命力的群体。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经历90年风衣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当代大学生只有满怀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主动融入人民群众之中,深入基层一线,向人民学习,亲身实践,经风雨才能长才干。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无悔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第三篇:论语警示当今执政者的十句话
《论语》警示当今执政者的十句话
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流淌了千万年,淘洗了虚浮,涤滤出精华。两千年来,《论语》以其深远广大的思想成为世代黄皮肤读书人的行为准则,让泱泱中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在《论语》经历了否定、肯定、再否定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两千年多前那位孔夫子站在泰山脚下所讲的只言片语对于今天之社会还有价值吗?
一路高唱凯歌,蓦然回首,却发觉我们丢弃的太多太多。物质的繁华掩饰不了精神的贫乏,谁来引领我们于思想混乱中找寻失正确的方向?反思传统文化,我们惊讶于《论语》的睿智竟能穿透时空,警示当代。把灰色和孔子和多彩的世界相链接,闪现的居然是如此和谐又充满朝气的思想之光。
今从《论语》中采撷十朵浪花,谨赠当今执政者,倘有一二致用,亦为无量功德。
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评点:这是孔子直接对执政者的忠告。“敬事”,就是执政态度要端正,动机要纯正。“信”,就是要取信于民,提高政府公信力。“节用”是明确反对奢侈,毛泽东倡导的“艰苦朴素”作风不应过时。“爱人”是要求执政者善待百姓,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
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评点:当依法治国、建设法制社会的呼声高起时,我们将这个最麻烦、最说不清又最令人讨厌的“德”字埋了起来。其结果是法制没有健全,德治失去踪影。“为人民服务”变成立于政府门前的一个道具。以权术取代服务,以欺诈替换诚信。失去了“德”这个精神内核后,功利之风盛行,利益成为追求,执政党“北辰”的地位受到影响,当我们失去信仰时,还能追求什么呢?
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评点:世风日下,这个物化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的?有人慨叹儒家文化的沦丧,有人责怪西方思想的入侵,执政者有没有从自身找出些原因呢?为政者之德直接影响着公众之德,导向的作用无可估量。执政党的职责不光是对GDP的追求,一个和谐社会的形成应包括对百姓的教化、对社会风气的纯化。执政者应该明白,加强自身建设不可空谈。
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评点:为官者本身能否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能在荣与辱之间作出正确选择,这是他是否身正的表现。有句话叫“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大小小的领导人如果只在大会小会上滔滔不绝,作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言行不能一致,那么一切的言语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当政令不行时,执政者恐怕应该反思点什么了吧。
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评点:当鲁哀公问使民信服之法时,孔子的这一回答经典地概括了选用官员的标准。选用一个正直的、贤良的官员,便可安民心,顺民意,起来率先垂范的作用。如若任用了腐败贪官,上行下效,败坏的不仅仅是一个官员的形象,危害的将会是整个社会。
六、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评点:这是一个人才观的问题。国家的建设离不了人才,怎样才算人才?孔子认为要“选贤与能”,先要考虑德,而后才是能。而今,官员腐败愈演愈烈,我们的执政者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用人之道呢?有魄力有才干固然重要,然而如果唯才是举,无视其德之优劣,那么,反腐只能是越反越腐。
七、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评点:为官者如果总是以一己之利为目的而行事,难免招致他人的怨恨。冯友兰把人生分成四种境界,我们都处于功利境界,执政之人也不免。那么执政者如果不能以民为本,忽视人民的切身利益,必会导致国富民穷。甚至,执政者作为既得利益者,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肯改革现有体制,人为制约社会发展,那么民怨就自然难免。
八、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季氏》)
评点:建国之初我们的生活普遍贫穷,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整体富裕了许多,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呢?是因为贫富悬殊,我们普遍存在被剥夺感,幸福感荡然无存。不管行业收入相差十五倍的统计是否准确,贫富两极分化的现状是事实。如果解决不了这一问题,那么辛苦得来的改革成果必将丧失。
九、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评点:只要心中常想着“道”,“道”又有什么遥远的呢?有时我们会觉得执政者似乎十分用心和努力,想把事情做好,比如反腐,比如处理强拆,可是收效总是甚微。孔子的话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没有真正想做,不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作隔靴搔痒。什么时候执政者真的想通了,真正去做了,我们会发现,很多事其实没有想像得那么难。
十、欲速则不达。(《子路》)
评点:这是一句永不过时的真理。这样的教训还少吗?刚刚建国,我们就发誓十年之内赶英超美,结果谁也没赶上,还弄得非正常死亡三千万。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盲目追求GDP,给国家带来的是一系列立体化的破坏。执政者应当从这句话中进行反思,要科学执政。可是对于那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人来说,谈何容易。
我们不能只在显眼的地方立一座孔子的雕像就为尊崇了他,细细地品味圣人之言,那无穷的智慧恐怕要远胜于会场里大大小小的报告。多么希望夫子之言能够顺着二月的清风飘到执政者的耳中,化作一滴甘泉,滋润初春的草芽。
天安门东侧,合掌的孔圣人微微地笑了。2011.2.26.(金色秋风原创)
第四篇: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
大学生回流中小城市
——当光荣与梦想遭遇冷峻现实
青共校编号 410946
院系年级 工程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姓名 郭潇
学号091279017
联系方式1529838798
5关键字: 大学生 就业 中小城市
概述:眼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究竟是什么驱使着大学生群体一反常态的选择回到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竞争公平,工资待遇高,创业成功率高,创业空间广阔。中小城市生活质量更高,求职创业机遇多,竞争不激烈,城市文化突出,并且有优惠政策。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理性,选择城市也越来越慎重,中小城市似乎已经成了先于大城市的第一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 “回流”潮
曾经,大城市是所有大学生心驰神往的天堂。大城市现代、雍容华贵、环绕着财富和权力,这些无一不是大学生一直奋力追求的。而对于那些偏远的中小城市,大学生们当年曾是如此的不屑一顾,仿佛在那里工作生活是社会地位低下,人生价值没有得到实现的象征。
如今,大学生就业率高低在备受关注的同时,就业结构、就业地域不平衡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眼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大学生更多的青睐。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最新公布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数据显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
到底是坚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当蚁族,还是到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城市去就业创业?是考虑生活成本,还是更看重未来预期?是要安稳,还是艰苦打拼?在就业的选择上,怎样才是理性的态度?
究竟是什么驱使着那些当年高喊着“不留大城市誓不为人”的充满理想与狂热的大学生群体一反常态的选择回到中小城市发展?
二、就业“回流潮”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标准
选择工作的城市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抉择。选择的城市很有可能将是自己度过终生的地方,因此理性的大学生们会愈发的慎重。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往往考虑这几个层面:薪酬待遇、精神文化生活、职业发展空间。一个城市是否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优厚的薪酬、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是这个城市能否对大学生产生致命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当大学生进行选择的时候,会考虑城市的特色、发展状况,自己能否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等因素,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归属地。
而在分析一个城市对自己事业的前景如何时,首先会考虑城市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了一个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纳能力,而且每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自己希望工作的行业在这个城市受到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自己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和机遇的大小。
其次,考虑城市的文化。大城市的文化比较单一,一些中小城市的文化底蕴比较丰厚,因此可以让自己得到精神层面的栖息和净化,不必为大城市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所牵扯。一些大城市只会让心灵愈加的空虚,失去归属感,成为心灵的浪子。
再次,考虑城市的发展状况。一个城市的经济越发达竞争也就会越激烈。激烈的竞争会让自己的求职之路变得崎岖而又坎坷,竞争不激烈的城市可以给自己更多选择的余地,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职业。
而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整体思想下,财富,地位,权力对大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这也导致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向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二)追逐大城市——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
大城市对毕业生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选择前往大城市发展,正是近年来这么多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蚁族》主编、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说,大学毕业生趋向大城市就业是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现象,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国外也有这个现象。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娇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从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有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而导致他们毅然选择留在大城市,希冀着飞黄腾达的一天。
对于毕业生,大城市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
首先,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竞争公平。一线城市发展配套设施齐全,聚集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择业。大城市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而在中小城市往往“关系网”复杂,外地大学生难以施展才华。
再者,大城市里的工资待遇高。专业相同、能力相当的大学毕业生,在不同的城市就业,工资的水平是不同的,有时差异很大。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企业的工资会比中小城市高很多,而工资待遇恰恰大学生们普遍最关注的问题,毕竟维持问题才是最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不仅如此,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在大城市工作,个人进步比在中小城市快很多。大城市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最先接触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能够紧跟或超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也能让人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从而全方位的提升自己。
更吸引大学生的是,大城市拥有很高的创业成功率,创业空间广阔。在经济
发达的城市,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当今社会专业化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这时,有特长、专业化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
在这么多优势光环下,尽管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但大学生们还是愿意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
(三)回流中小城市——是做尘埃还是做金币
当大城市人才饱和、生存压力增大时,回到中小城市发展是一名大学生理性的选择。
统计资料表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大连、厦门等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发生了颠倒: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 “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开始选择回流到中小城市。
大学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考虑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最直接的会考虑必然是生活成本问题,大城市房价和物价普遍偏高,在大城市生活的日常开支要比在中小城市生活大很多。而且,中小城市的生活质量可能更高,因为虽然工资较之北京、上海等地区从数量上看要少一些,但相比大城市的高消费高支出,在中小城市用更少的钱能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然后大家便会考虑就业竞争的压力,近两年大学扩招,毕业生人大幅上升,大城市就业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这一现状使大学生的心态愈发务实,开始考虑其他的城市。而中小城市现在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求职创业机遇多,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对一些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自己的求职压力就不会那么大。
另外,中小城市的城市文化更突出。如今所有的大城市都开始趋同化,变得追求财富与效率,形成紧张的生活节奏。相反,二线城市可能保留了更多的城市韵味,生活的步伐没有那么急促,精神世界也可以得到满足。
而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就业,也出台了很多鼓励与优惠政策,这使得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有更多凸显个人价值的空间。中小城市重视人才,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清了现实,开始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然后再决定自己的最终归属。而在客观的现实下,中小城市似乎越来越适合他们,于是,大学生们开始大批的往中小城市迁移,最终形成就业的“回流潮”。
三、直面就业“回流潮”
就业回流潮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必然会有其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首先,这可以为中国紧张的就业问题创造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今大学生的数量大幅上升,国家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大学生群体向中小城市的回流,减轻了大城市的就业负担,缓解了大量毕业生积压在大城市的状况。
其次,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大学生们前往中小城市,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小城市与老百姓的生活、人民群众、社会实际更加贴近,对白领阶层更有需求。大学生们在这里更容易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得到物质和心灵的双丰收。
而选择毕业后先到中小城市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
回到大城市工作,事业的起点会更高。这种逆向发展的道路可能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因此,应当积极的去直面就业“回流”的风潮,应当鼓励这种理性的选择。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不应盲目跟风,认定了大城市变不放手,这很可能便会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只有理性客观的考虑选择,才能最终走向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片热土。
四、回应就业“回流潮”
在当今这样人才至上的时代,人才的回流对中小城市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这对中小城市来说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要好好把握,不能错失良机。
中小城市吸引人才,不仅仅是引进一个人才本身,而是应当建立起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这样才能长期持续的吸引大学生到自己这里创业工作,最终实现大学生与自己的双重发展,实现利益的双赢。
当地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回流,并在创业的过程中予以必要的扶助和指导。
只有这样,就业的“回流潮”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当今大学生的指导意义1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今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新民主主义时期确立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对当代大学生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实事求是是说真话,追求真理,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大学的校园里关于学习却呈现着太多让人很不如愿的现象,学与不学明显有两极分化!其实大家都知道,学与多学是一种生活,不学与少学也是一种生活。相比较而言,学与多学更充实些,那为何不选择前者呢?“学而优则仕”,没有一种知识,学了之后会多余,没有一种技能,学了之后,会成累赘。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我们的生存却面临越来越多的的压力和竞争,“物竞天择优生劣汰”,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法则,茫茫宇宙,没有谁会忘记这条法则。在这个时代,也许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只有那一席之地。作为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冰山一角的校园,而是整个社会,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价值,才能拼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就对我们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实事求是,首先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控能力的强和弱直接可以影响到每个人的成败,态度是自己去控制而不是说端正就能端正的, 没人喜欢枯燥的学习,但真正控制好了我们定能事半功倍。“实事求是”,作为实践范畴的中国式表述,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实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因而“是”也并不是那种与人无关的所谓“客观规律”,而是关于人自己的存在的真理;“求”作为对这种存在论真理的追求,本身也属于人自己的一种存在论事实。理解实事求是的实践意义后,真正的实践过程也必然能成为我们不断长进的过程!
实事求是,说到底还得去“求”,就是说要实践。无论对实事的认识多么客观,如果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那么永远也得不出什么结论,永远也做不出什么成绩。因此,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落到实践上,而实践的结果如何,这要靠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所以说,既要敢于实践,更要讲求科学。讲科学,就是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此,确实要做到实事求是,探得一点真知就要崇尚科学,勇于实践。
稍加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中国学生的努力程度基本呈抛物线,高考一般是学习努力程度的顶点,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后,学习努力程度就进入了抛物线的后半段,持续下滑,以往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所形成的努力学习的优良传统逐渐消失。这完全违背了学习边际成本(也就是学习的努力程度)应该不断上升的客观规律。本来随着掌握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本科生所学比中学生所学难,硕士生所学比本科生所学难),学习的努力程度应该是不断地增加,但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实际情况却是相反。有许多人大学读完了,都没有大学入门,未能领悟大学的真谛,冥冥中视如成家从业,仿佛一条天生的路。大学,谓之高等教育,区别于初等中等的教育,即是传播高等水平知识的场所。初等中等教育所涉及的知识,多已成经典。而高等教育跨越人类所掌握知识的纵深,涉及当今人类所纷争或无知的众多领域,对于一般走向社会的过渡,大学的阶段还是能培育心智更完善的人。根本上,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去钻研、去学习。现在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将自己的时间挥金如土般毫无计划地荒费,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缺乏实事求是的思想,我们的大学读了也等于白读。我们当代大学生正是学习成才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好务实好“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