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道德与法制》的编写依据与基本理念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制》的编写依据与基本理念
宋景堂
根据教育部安排,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初中 TPC《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于2016年秋季正式使 用。笔者就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基本理念等加以说明。
〇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
《道德与法治》(初中)教材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意 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教材编写的 基本依据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于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 程标准(2011年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 导纲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 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 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 界,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 军,形成了 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党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都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展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协调推 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加强 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 国际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发展环 境;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深刻回答 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 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贯通 结合,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道德与法治》(初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立 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 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 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 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 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 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 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 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 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 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 和集中表达。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 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 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 人平台。”“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 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 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 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教 育部组织编写《道德与法治》(初中)教材的依据。随 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 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 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 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 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 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 高要求,对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对2003年 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 稿)》作了修订。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思 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凸显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党 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 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011年 版课标导语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 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 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 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 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基 本理念强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 公民是课程核心”“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 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 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 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 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 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课程目标强调“促 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 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以增强学生公民意 识。二是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想品德课程 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 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关于课 程的综合性,实验稿课标规定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 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 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 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2011年版课标规定:“有机整合 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 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 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 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显然,前 者强调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后者在此基础上突出思维方式的 重要性。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 动,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遵守公共规则和 ; 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培育和践行公共精神。初中学生处于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注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 施,遵守公共秩序,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四是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 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 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 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课程内容规定感受个人成长与民 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 族自豪感。”“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 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活动建议规定:“分组搜集不 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 和丰富性。”五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搜集、处理、运用 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课程内容规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 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 社会公共生活。”活动建议规定开展‘假如没有网 络,我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 网络。”六是加强生命教育,感受生命的可贵,体会生 命的价值。课程内容规定:“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认识自己生命 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我救护。”“体 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 的点滴做起。”活动建议规定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 别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 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七 是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课程内容规定:“体会父母为 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 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八是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课程内容规定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要求。”九是凸显法律 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用严格的法律 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 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 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 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 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 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 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内容规定:“知道我国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 保护环境的义务。”活动建议规定以‘环境保护,人 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 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求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 值和现实意义,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 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 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016年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十八大以 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从“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来看,全面依法治国意义重大。没有全面依 法治国,就治不好政、理不好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就会落空。只有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才 能使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把全国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重大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 程,必须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全民守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社会 普法教育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把全民普 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 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 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 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十八届五中全会 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 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 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总书记强调:“要坚持 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和精神文化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 自觉行动。”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了青少年法治教育 的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 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 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 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 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 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 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 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 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高中 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其中义 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 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 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 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 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 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初中 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 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 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 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 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 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在中小 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 小学法治教育,教育部于2016年决定在中小学德育 教材体系中编写法治教育专册。编写建议要求根据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法治教育规律,密切联系学 生生活实际,精选教材内容,集中体现与分散融入相 结合,系统规划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法治教育内 容,确保各学段纵向有效衔接,确保专册主线清晰,单 元主题明确,体系相对完整,避免内容碎片化,科学设 计呈现方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初中法治专册教 材安排在八年级下册。在内容设计上,明确要求法治 专册教材要名实统一,全部是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要 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 神为主线,突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等重点内容,有机 结合中小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进行整体规划。
◦〇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关于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了明确的阐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 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 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 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 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 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越来越 多,与现实社会的接触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教材围绕初中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需要处 理的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整 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学会 面对现实的生活、学习、社会问题,体验成长过程,学 会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学会处理与自我、他人、集 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美 丑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过积 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基于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建构教材。社会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课堂、最好的老师,人们对 人和社会的认识归根到底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书本上 的道德知识归根到底要接受生活实践的检验。陶行 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 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 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 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只 有加强德育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才能增强教材的生命力、感染力、说服力,克服形式主 义和说教主义的倾向。从历史上看,“吾国学生最大 之缺点,即平日除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外,鲜谙社会真 正情状。故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阂,诸事棘 手。欲免此种弊病,最宜使学生与社会接近。”时至今 日,教育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与学生生活脱节的情况依 然存在。针对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实,毛泽东同志 于1965年12月21日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 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 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 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怎样交换,身体搞坏了,真 是害死人。”
2011年版课标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是课程的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 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 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 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 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课堂上听的、书本上讲 v 的到底对不对、是不是真理,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实 践的检验。离开自己的思考,离开切身的体验,就难 以真正理解书上所讲的道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谓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 教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体验问题、实践问 题。2011年版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 值引导菝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 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 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〇〇〇《道徳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基本内容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共设三课。第一课“中学 时代”引导学生走进中学生活,感受自身角色和学习生活新变化,体悟中学阶段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 价值和意义,激励学生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确立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 奋斗,塑造新的自我。第二课“学习新天地”引导学生 感受中学学习生活新变化,认识学习与成长之间的关 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激励学生在实践和 课堂中学习,在学习中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第三课 “发现自己”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学会客观、全面、辩证地评价自我,善于接纳和欣赏自己,做更好的 自己。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共设两课。第四课“友谊 与成长同行”引导学生走进感性的社会交往生活,感 受与人交往的甜蜜与苦涩,体认与人交往对自己健康 成长的意义,学会交往、享受交往的快乐,用信任和忠 诚赢得友谊。第五课“交友的智慧”引导学生学会建 立友谊的方式方法,学会呵护友谊,掌握网上交往之 道,慎重结交网友。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共设两课。第六课“师生之 间”引导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学会从多方面认 识教师,学会与教师交往,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个性 差异、劳动成果,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第七课 “亲情之爱”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家”,体味家人之间 血浓于水的情感,在爱的碰撞中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父 母的爱,善于用父母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以实际行动让家庭更加和睦温馨。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共设三课。第八课“探问 生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 生命都来之不易,从容面对生命中的不可预知,热爱 生命,敬畏生命。第九课“珍视生命”引导学生学会养 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敢于面对挫折,增强抗挫折能力。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引导学生 追问生命的意义,拒绝冷漠,学会关爱他人生命,在实 践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本文编辑:李娜)(100081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
第二篇:道德与法制
一.填空题
1.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它们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电脑有电脑()。农药可以:()。2.我们要()。
3.我们要学会在公共场所兼顾他的(),尊重他人的()。这样就是有一个受教养的人,一个讲文明的人。4.你喜欢的休闲生活有哪些:()。5.生活中的陷井有:()。6.吸烟对人的()。7.毒品是人类公害,这已是全世界的共识,吸毒不仅仅吸毒者本人的(),也给()。
8.克隆就是(),1996年,科学家克隆的的小羊()出生了。
9.科学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现在社会中仍存在着一些()和伪科学现象,我们应当学会用()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的眼光去判断,分析和认识事物,这样才不会因愚味无知,走入精神误区。10.在银行取款台前和安检入口都有一道黄色的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11.保持你,我,他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也体现了对他人()和()的()。12.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学会在公共场所所兼顾他人的()这样就是一个有()的人,一个讲()的人。
13.()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讲文明不仅为别人,收益的也是我们(),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也会给自己带来()。14.毒品是指()等,能够使人上瘾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二.判断
1.当别人打电话时,我们可以靠近
()2.当别人在交谈是可以插话
()3.当别人填写包裹单时可以上前看
()4.吸烟不像吸毒,吸两口没事()5.我吸烟为了好玩()
6.我觉得吸烟,大碗酒,很豪爽,像个男子汉()
第三篇:道德与法制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学校:东二营中小 姓名:王凤敏 时间:2016年9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 1 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
2、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让学生学会交际,懂得交新朋友。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1、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
2、让学生意识到在校园里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联系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第四篇:道德与法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金鸡小学
苏钦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第五篇:道德与法制
浅谈农村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与探索
2016年教育部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更加表明了我国提高小学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决心。修改后的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突出活动性和生活性。时代在发展,学生生活的大环境也在发生改变,新教材更加符合当下社会的生活需求。对与我们农村小学而言,让新教材结合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加生活化,成了学校每个授课老师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年多的时间,在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不断研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联系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实施上不断地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就将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时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简单介绍:
一、增强教师的道德、法律知识
在农村,《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一味的讲授和背诵为主,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所以在授课方面,自身的道德与法律知识非常匮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单一,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在每学期伊始,及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规划,认真学习最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强了对授课教师的道德法律意识,制定完善的学习任务。在学校内,定期开展道德与法律学习,聆听道德与法律讲座,进行集中培训,并做好业务笔记。同时,成立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研小组,定期组织课堂观摩,进行评课交流,不断提升学校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校外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一年多以来,老师们受益匪浅,不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通过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农村小学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授课形式往往内容老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执行力不强,达不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因此,学校想到了道德讲授与校园、校外甚至社区活动双管齐下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与道德教育的认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经常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等文化活动。学校每学期邀请司法工作人员为师生举行以法律道德为内容的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片,欣赏法治图片,每次观看后,组织学生讨论,写观后感。通过这些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教育的必要性。一年多以来,学校组织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清扫红领巾一条街,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利客来购物中心社会体验,田园劳作体验,风筝节放飞活动……通过行为感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道德与法治更加生活化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道德发展阶段,他们对道德意识的判断还很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德育为基础的学科,需要教师重视教学生活实践,既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因此,我们要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实践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勾起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加以体验,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总之,一年多以来,我们学校积极调动社会上的一切力量,利用社会上的一切资源,多角度、多层面的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建立“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深知,现在的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将再接再厉,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思路,力争把道德与法治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努力开展农村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