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0:5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理想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2、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三、信息反馈:

7、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4、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5、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6、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7、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8、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2、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3、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5、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三、信息反馈:、人生寓言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2、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3、整体感知

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3、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5、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比较阅读

4、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5、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6、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三、信息反馈:、我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馈:

10、《论语》十则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9我的信念 课型:自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法指导:以自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努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并读一读。

盛名()报酬()奢望()呵责()猝然()蹂躏()粗糙()弥漫()

★请用楷书把上面的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下列的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用这些词语试着造句或写段话。蹂躏: 造句: 奢望: 造句: 问心无愧: 造句: 迷醉: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居里夫人的情况,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居里夫人是个怎样的人(可用一个四字短语)?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可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默读课文,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坚忍不拔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信心沉醉于科学之美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环境自由

安静安静

时间

不谋利

自由工作

克制目标

坚忍不拔

信心

科学之美勤奋努力

2、通过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

B读后讨论 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从哪一件事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你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1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居里夫人是肯定的。因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他们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从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2、探究质疑:“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世界的优美”不是只自然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只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研究物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3、居里夫人对“蚕正在结茧”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轻巧夺冠31

4、“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同上)

5、文中“奢望”可以换成“希望”吗?为什么?(第一提案29)

6、“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中的“这种权益”指的是什么?

7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说“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可接着却说“孤独的过着求学的岁月”,“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典点25)

课堂小结: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等。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现身精神,把探讨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此外,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4.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或一句抄在读书笔记上,谢谢你的体会。

同学们当这堂课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吧,请将你的所得记录下来,等日后你定会收获更多的惊喜。三.拓展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得到很多。()⑵ 大醉,多用于比喻。()

⑶ 迷恋,陶醉。()⑷ 比喻督促。()

3、选词境空。

⑴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着我,正如蚕被_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鞭策。鞭答)

⑵ 我的推一

,是在一个自由国家 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希望。奢望)

⑶ 因为在24岁以前,找一直居住在被

的波兰。(蹂躏、占领)

4、居里夫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却两次获得诺贝尔金,写出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第一提案29)

巩固提高:

在居里的帮助下,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搬进了自己的实验仪器。实验证明,铀射线与化合物的含铀量成正比;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她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解释为是量子的一个特性。可是,为什么别的化学元素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呢?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不,应该检查已知的所有化学物质。不久,钍元素的射线就被她发现了。居里夫人把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在检验铀沥青矿石的时候,一种奇异的现象使居里夫人惊愕不已:测量表明,这里有一种比纯铀强大得多的放射性。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唤!一定!居里夫人这样判断着,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居里。居里也感到这一发现的重要,决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同自己的妻子合作,捕捉这个未知的放射性元素。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理科博士学院报告,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很强的两种元素的一种,为纪念玛丽的祖国,取名为“钋”紧接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又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为“镭”。

1、读拼音,写汉字。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 huàn _____ 2、解释词语:惊愕不已:

3、“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一句中的“其”是指____

4、与“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一句句意相同的是()A、这只是一种偶然;B、这不是一种偶然;C、这是不是一种偶然呢?

5、“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句中“十分简陋的棚屋”的作用是:

⑴。

⑵。

6、居里夫人“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这一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

8、居里夫人具有

的思想品质。

9、文中三个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10、文中生动描写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句子是:

1、具有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品质的科学家还有谁?你能举出一两个来吗?

〖答案〗 1唤2使人非常惊讶

3、铀射线

4、B

5、⑴ 玛丽工作环境简陋

⑵ 突出她的伟大发现更加可贵

6、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状态

7、她发现了两个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8、为科学而奋斗终生热爱祖国。

9、表现居里夫人的疑惑与思考,且承上启下。10、开始像一位打猎„„放射性物质 1

1、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

考点链接:

1.依次在下列语句中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D)(2分)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那么柔和,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那霏霏的春雨,像轻烟那么迷濛,使所有的景物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A.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B.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2006扬州)课题:论语十则

课型:教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朗读背诵《论语》十则。

3、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以及《论语》的一般知识。

4、掌握文言虚词“而”与“之”的基本用法,重点实词的用法及意义,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

5、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

学习重点:

目标2、4 学法指导: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自己把握不好的字音,并通过查字典注音,参考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课堂上问老师或者同学讨论。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查阅资料,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参考课下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课文大意,不懂得地方做出标记,课堂问老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联合国教课文组织确定了世界上十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名第一位?他又有怎样伟大的思想体系呢?他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和他的《论语》十则。

二、找一找,说一说。

三、读一读,议一议。(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

1、找一名同学读。

2、老师范读

3、齐声读

4、老师纠正。

5、个别同学读

四、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个别字的解释。

2、一名同学一句,疏通文意。同学补充,老师点拨。

五、找出本文中出现的“而”与“之”,归纳文言虚词的用法。

六、大声读课文,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一、问题研讨

1、《论语》十则里有的是探求知态度的,有的是谈学习方法的,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分别找出来。(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老师点拨确定)(中华一题33)

2、《论语》里有许多成语至今我们仍然运用着,找一找本文里有多少成语,你理解他们的意义及用法吗?(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老师点拨确定)

3、学一学,用一用。

《论语》里边有许多话告诉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下边老师举几个例子,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做才对

i.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空着就交上来了;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呢?

ii.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别人,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他应该怎样要求自己呢?

iii.你觉得自己哪几条做得还不够,今后应该怎样

二、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语句中“而”的不同用法。(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

(5)任重而道远()

(5)择其善者而从之()(作业本29)

3、记住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三、巩固提高

阅读下列文章,做后边的练习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未知者。

(1)翻译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其()斯()之谓与(3)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产生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附练习题答案:

1、贫穷而不谄媚猥琐,富贵而不骄奢淫逸,怎么样?

2、若:如

好:喜爱

其:大概、恐怕

斯:这

3、切磋琢磨

四、中考链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2、《论语》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 就能早日实现。

4、孔文子被称为“文”的原因是:----------。(2006年中考题)(2006安徽课改)《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中华一题34 :

课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前准备

1、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2、分组活动,各组按照选定的方向,组员分工合作,深入周围的世界,寻找生活中语文的足迹,获得对语文的直接体验。

3、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报告、图片展览、网页、动画、幻灯片、相声、小册子等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1、各小组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和自我评价。

2、投票评选“最受欢迎成果”。

3、教师评价。

4、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分组展开讨论 a、怎样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语文? b、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

c、怎样看待“默默无蚊(闻)的奉献”“钱(前)途无量”一类改动成语的广告? 小结;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在此基础上引入写作练习。

五、写作实践(课内1课时)

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课内完成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写作实践。如;“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中学到了语文等等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单元编写意图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五篇课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居里夫人)《我的信念》《〈论语〉十则》(。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分析起来,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息,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无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人生寓言》也讲了选择,白兔被赐予月亮,结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选择了弃权。落难王子,在厄运中挑战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归结起来是说,她相信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也是有获得,有牺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对的。《〈论语〉十则》除讲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本单元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三篇精读课文几乎通篇都是哲理。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很明显,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是不可倒置的,现在这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二单元,正值上半学期的学习高峰期,安排这么一个单元是合适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阅读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可以从中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著地奋斗不息。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本单元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理想》是一首诗,《短文两篇》是短而好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五篇课文编排的顺序是考虑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总起的性质,定为精读课文。接着的两课,对于《理想》一课来说,都具有举例性质,是从一般到个别,感受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充实对哲理的认识。读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树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难王子的形象,感受了这些形象,又可以具体地理解《理想》中的种种哲言睿语。在两课比较轻松愉快的略读之后,再精读《我的信念》,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关注周围人们的语文生活,一方面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文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继续练习朗读,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其中“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提出来的。拿两个单元中的两首诗来说,《在山的那边》,有象征意义,但是毕竟比较浅显,《理想》一诗则通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哲言睿语,非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不可。

第6课 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字斟句酌,细心研读种种哲言睿语。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阐述、赞美理想的熏陶感染中,净化灵魂,提高人生境界。

2、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

3、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理想”两个字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并且从小到大老师一直会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我们暂且不讨论大家的理想是什么,一起来用这个词造个句。

师:理想是种子,让贫瘠的心田变成绿洲。

理想是船浆,荡起驶向彼岸的生命之舟。

理想是翅膀,承载起翱翔于蓝天的力量。

现在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发挥想象,每人造一个句子。生: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名诗人了。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王家新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流沙河的一首关于理想的诗,看看诗人笔下的理想有着怎样深厚的含义,看看这两首诗是否有某些相通之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听一段范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范读,划分诗句朗读节奏,也可轻轻地跟着默读。

二、朗读

1、师播放音频文件范读

2、再次播放范读,生跟读一遍

师:下面我再将范读播放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其中的语调、音律和词语的轻重缓急,自己轻声地跟着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情感和韵味。(生有感情地跟读)

3、正音、正字。

师:将书P29的字词齐读3遍

4、自读

师:好的,刚才已经听了两遍范读,前几个星期我们已经反复地强调过,朗读要根据文中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来调整语气和节奏。在这首诗中,共有12个小节,根据内容和情感的转换,我们要注意对朗读语气作这样的把握:第1小节,明朗坚定的语气,2~7小节,悲壮沉思的语气,8~11小节,劝告警醒的语气,12小节,欢快奋发的语气。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揣摩这些语气的不同。

5、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选拔赛,每组读3小节,其他三组做评委,对朗读的这一组做出点评,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6、各小组作朗读点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比赛,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了,很好。我们反复强调,语文,尤其是诗歌,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背诵,才能逐步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具体来探讨每一小节的诗句。

三、精读研讨

1、品读第1节

师:这是一首哲理诗,现在再将第1小节的诗齐读一遍,四人小组讨论、思考:

a)这一小节的四句诗有什么特点?

b)这一小节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路”、“黎明” 指的分别是什么?

生:第一节诗句之间好象是一个连环套,一句扣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师:对了,在这一小节中,下一句诗的开头就是上一句结尾的词。这种“以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叫做“顶针”,又叫“顶真”。我们还可以形象地称作“蝉联”、“接龙”、“连环套”等。那么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使得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气势连贯。

师:很好,今天我们又学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那么在这一小节中,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用了4个比喻,分别把理想比作“石”、“火”、“灯”、“路”。师:很好,这里运用了4个比喻,使“理想”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那么,这里的“路”和“黎明”又分别指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生:“路”指人生前进的方向,“黎明”指理想境界。

师:很好,把这个意义加进去,诗句就变成了“理想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引你走到理想世界。”这里用了四个比喻,重点放在后两句,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这一小节起到一个总领全诗的作用,总说理想的意义。下面几个小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的意义作出诠释。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2~7 师:上节课,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比赛,这节课上,我们要举行一个诗歌评论会,请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说说你们最喜欢哪句诗,或者哪一小节的诗,为什么,好处体现在哪里?每位同学做一个小小诗歌评论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生: 明确:

①第2节: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想。

理想具有时代性、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也运用顶针,从生活状况、社会秩序两个角度说。)

②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珍珠链”:把理想比作珍珠,从古到今,人类的理想有如串起来的珍珠链。“脊梁骨”:一代一代人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③第4节:重点在后两句,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艰巨性和长期性。

罗盘,导引方向——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船舶,载你远航——理想必然能够实现

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④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

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人乐观

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人充满斗志

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人充满活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⑤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奋斗,往往要牺牲个人利益 理想应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黄金梦” 牺牲:黄金梦的破碎,个人利益;

获得:自私心得到洗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

⑥第7节: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反对,从而使奋斗者陷入寂寥的境地。

寂寥里的欢笑——享受斗争的欢乐 欢笑里的酸辛——遭人误解、反对

第三课时

一、精读探讨

1、品读8~11小节

师:后面几个小节的诗句较难理解,我给每个小节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只要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a)第8节中“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b)第9节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明了理想具有什么作用?

c)第10节中,请你举一个例子,说明理想被“玷污”或“扒窃”,“考验”指什么?

d)第11节中,为什么说英雄“可厌”、庸人“可笑”?

明确:

a)大写的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b)比喻,理想能让罪人恢复正常人的灵魂,引导浪子走回正轨,理想的教育引导作用。

c)“十年”间,共产主义理想被玷污,共产主义信念被动摇(扒窃),考验你是否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定不移。

d)英雄夸耀当年,不再立新功,躺在功名簿上争名夺利,因此可厌;庸人不愿意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因此可笑。

二、品读第12节

师:“理想开花”、“理想抽芽”比喻的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生:今天的理想之花,结出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长成明天的浓荫。师:很好,概括起来,也就是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为之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结句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照应开头?形容的是怎样的一片景象?

生: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时代。

师:很好,以这样的诗句做结,诗人是在鼓舞我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下面,我们将这首诗的脉络再做一次梳理。板书:

(1)总说理想的意义(2~3)理想的历史意义(4~7)理想的人格意义(8~11)理想的人生意义

(12)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全诗赞扬理想的意义,鼓舞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三、练习研讨

师: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四、作业布置

1、模仿第一段,写一段诗句,以爱心、亲情、生活、追求等为客体。

2、同步练

第7课 短文两篇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每人提出1——2个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把握课文主旨,深入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了解作者运用的象征、比较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4、在朗读与讨论中打开语言表达的闸门,培养学生交流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进而让学生多读、多说、自愿做、自愿学。

3、了解象征、比较手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书本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也是一种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多读、多观察、多交流是打好语文功底。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老师今天挺高兴的,因为老师找到了许多美丽的或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图片,你们有兴趣和老师一起看看吗?请欣赏![关于行道树、灯红酒绿、城市的烟囱、警察抓小偷、运动场上等6张图片] 这些图片美丽吧!看图片时你应该想到了一些词来描述图片吧,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描述,接下来就让我们慧眼识宝,再看几眼这些图片,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用到的词语:翠色欲流、郁郁葱葱、朦朦胧胧、舒适„„

看来大家的语文功底挺不错的。其实老师让大家看图片是想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行道树》的课文内容。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行道树》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吗?让我们来听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心语;

三、解答问题,品味文章大意。

1、为什么说“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因为跟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们寂寞、孤独,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车辆、烟囱不断地制造烟尘,污染城市环境,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但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囱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

3、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从事神圣事业的人甘愿自我牺牲,像行道树放弃原始森林的优越条件一样放弃了他们可以享受的幸福,放弃了可以得到的欢乐。但当你为神圣的事业承受痛苦。为人们的幸福牺牲个人幸福时,别人的幸福会使你幸福,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朝霞的彩旗”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

5、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文中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了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了。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毕竟力量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它们从事了能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神圣事业。]

四、完形填空,为“行道树”画像。

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的点缀。但我们会在春天(),在夏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而我们在(),在(),在不被了解的()。但我们苦熬着,牙龈(),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当我们看到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的呼吸着(),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是的,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要迎接()。师问:作者笔下的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行道树为他人而放弃安逸生活,甘愿承受痛苦,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是无私奉献者的化身。)

五、你说我说大家说: 话题:你身边有那些“行道树”一样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学生可能谈到的话题)讨论

1、清洁工清扫街道,为我们送来清爽;

2、解放军驻守边疆,使我们幸福安宁;

3、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让人们恢复健康;

4、人民教师勤勤恳恳,传递人类文明;

5、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我们带来感动;

6、航天员飞上太空,为人类积累航天经验;„„

[ 幻灯放映救死扶伤、逮捕罪犯、运动员拼搏等的图片]

六、了解写作手法,学习写作技巧。作者写的是“行道树”,但我们还会想到身边的其他人和事,这是因为作者用了一定的写作手法,谁能说说文章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用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塑造了无私奉献者的化身——行道树,使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象行道树一样的人和事)(2、作者用了比较手法,作者把行道树和谁作了怎样的比较)

生活环境: 舒适 优雅 生活环境:在城市的飞尘里

[a、作者把行道树和山上的伙伴做了比较,说:“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行道树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行道树认为是“自己选择的”,并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b、作者把行道树与城市中的人们也做了比较,文中说:“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灯红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说明行道树甘愿承受痛苦。] 师:作者恰当的运用了象征和比较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法,写出美文佳句来。

七、升华主题,帮助学生确立人生观。

是的,是科学家、是白衣天使、是航天员、是清洁工、是人民警察、是边防战士、是运动员„„是无数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祥和、清新与感动„„ 但是,在感动的背后蕴藏着无数奔波的辛酸和被人们误解的痛苦,这个你们了解吗?

师:这个事实也正是作者想通过《行道树》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就在课文中谁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放声朗读

感受这句话的含义。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那我们就不要当什么科学家、白衣天使、人民警察了,行不行?

师:对了,人是要有理想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会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有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心系社会的人生是灿烂辉煌的。在这里老师愿你们人人有梦,并祝愿你们把理想写在今天,把成功写在未来。

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行道树》,是以“我们”为中心,写了“我们”这些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

顾名思义,“行道树”就是马路两旁的高高耸立的绿树。它们在喧闹繁华的尘世之中,头顶没有凉凉的白云;身旁没有丛丛的花草;脚下,也没有清清的小溪。有的只是城市中的烟尘。它们被人忽视,没有人会去赞颂它们,欣赏它们。于是,它们懂得了“痛苦中的深沉”。再无怨恨,依旧吸进的二氧化碳,散发的是清新的空气;依旧默默地立在两旁,装点着这繁华的都市;依旧带着笑容,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不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么?不在乎旁人是否注意自己,只是一味地微笑地挺着胸膛,静静地努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点缀着世界,尽管也有寂寥,但同时也有“寂寥里的欢笑”。我们中国的雷锋!不就是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例子吗?一个沉默的英雄,中华的骄傲!

我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也没有无私奉献过,甚至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别提奉献了,有时我连小小的事也做不了,因为我并不想做。我现在还无法像雷锋叔叔那样舍己为人。但是难道我连一棵树都不如吗?行道树,用它们所能拥有力量为人类奉献着,我也有一份力量!我也可以奉献我所能做的小小的事:为穷苦的人捐资;给可怜的人多一点慈善爱;对别人多一点宽容„„,只要我,哦,不!是我们只要从小小的事做起,今后我们一定能做很多大大的事!就像,一排行道树一样。

路灯(仿写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路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我们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种命运使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黑暗中发出光亮,不必在风雪中傲立于路边,我们愿意在这里做一列路灯。有人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我们认为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工作了,发出光亮。而我们却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而我们仍然发出光亮,为行路的人们照亮夜行的方向,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带去温暖,为整个城市照亮夜间。

晚上或许有人下晚班的人们在匆匆地迎着光亮回家,或许有些人在有说有笑的散步。是的,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立在城市的风尘里,我们是一列没有华丽衣着的路灯,但我们是一列快乐的路灯。

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游泳------你们第一次的感觉怎么样?生:《第一次真好》!那么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作者简介

周素珊,台湾女作家

四、教师检查学生连词成段并作点评

五、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第一次看到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化小鸡,第一次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2、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明确:

(“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小鸟”是详写的,其它的“第一次”是略写的。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能更好地表现“第一次”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3、周素珊她认为“第一次真好”,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要求:速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后明确: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4、探究:既然说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5、下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

(要求: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经历和句子简单地写下来,然后回答。)

6、学生回答后小结: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请齐读最后一段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回答:因为第一次越多,经历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

7、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哪些第一次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可以尝试的”(如谈恋爱、吸毒、抢劫等)

9、(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三幅图片(①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及感言。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及其感言。③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及其感言。)

(2)引导学生看图片后总结:三位知名人士的第一次,感言各不相同,意义也各不相同。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杨利伟的第一次,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的第一次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正因为这么多人精彩的第一次,才推动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地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编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让这不寻常的第一次,把我们人类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

以《第一次,我忘不了你》为题,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喜悦——新奇 奇妙——低回品味——不可磨灭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作用:使生命多姿多彩 感悟:珍重第一次

第8课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 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第9课 我的信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 2报酬 3奢望 4蹂躏 5懊恼 6泯灭

7猝然长逝 8问心无愧 9获益匪浅 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问心无愧 尽己所能 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生活简单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五、课外作业

习作

第10课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第四篇: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英语《Unit 2 This is my sister》教案

The first period(section A 1a~2c)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家庭成员称谓的新单词。

2、学会家庭成员所用的指示代词:thisthat、thosethese.3、能用所教知识介绍自己的家人.4、Like to learn English.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家庭成员的表达;学会指示代词的用法。三.课前准备:挂图、照片、录音机

四.Teaching steps

Step1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i.Greet Ss with greeting language that we have learned “ hello, hi , how are you? Good xxx.”

ii.Revise “ This is xxx.Is this xxx? e tc,.with objects in the classroom.Step2 Presentation

Take out a photo of my family, and introduce my families with the sentence “This is xxx.” Then list these words on the right of the Bb, at the same time list “ this is” on the left of the Bb.Step 3 Learn new words

i.Teacher read the word, and get Ss to follow reading tw ice every word.And get Ss to read together twice every word.Take out the cards and get Ss to identify people in the card one by one, then spell the word.ii.Fast Response

Point 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chart at random and get Ss to fast answer in order to test their mastering degree.Take out their pictures , and work in pairs to introduce their own family.iii.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in 1a.Step 4.listen and circle(1b ,2a and 2b)

Give Ss the instruction and get them to listen and

circle the words you hear.Check the answers with Ss.Step 5.Presentation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ay “ This is xxx.These are

xxx.” list “ these are xxx on the Bb”.Teach Ss to learn how to use this, these,etc.Give them examples.Step 6.Look and say

Get them to introduce the people with “ this is xxx, and these are xxx.That is xxx, those are xxx.Step7 Pair work1c and 2c

According to the prompt on the Bb, and give them

clear instruction, g et them work in pairs.Check

several pairs.Homework:

1.Rember the names of family members.2.copy new words

The second period(Section 2d~3c)一. 教学目标: 1.巩固有关家庭成员的词汇。2.能熟练运用指示代词的句型。3.能用所教知识介绍自己的家人。4.To have fun.二.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家庭成员的表达;熟练运用指示代词的句型 三. 教具:挂图、图片 四. 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up

Greetings.Step2.Revision

Use “Thisthat is…

TheseThose are… Isthisthat…

Are thesethose…”

to introduce family members in the picture in 2b on page8.Step3.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T: Sally and Jane meet in the park.What are they talking ?Let us have a look.1.Get the Ss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have a good day”,then explain it.2.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in groups.Get the groups to go to the Bb to acy it out and have a competition.Step3.practice

3a: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and practice it with your parter.3b: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in the three boxes.Step4.Grammar focus

Step5.3c

1.Bring some family photos to class,take turns to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photos.2.Ask some Ss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 to introduce hisher family to others..Homework

Draw a picture of your family and write about the people in it.相关练习册。

The third period(section B 1a~2c)一.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所教知识介绍自己的家人。2.能听懂并辨认人物。

3.掌握新单词: daughter ,son, cousin, grandpa, grandma, aunt ,uncle.4.How to draw and introduce your familytree.5.Ss should respect and help their parents.二. 教学重难点:

1.辨认人物。

2.Have the Ss grasp the usage of who questions.3.Have the Ss read all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correctly.三. 教具:图片

四. 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up and Revision

i.Greet the Ss with greeting language

ii.Check the homework

Get Ss to draw the family tree on the Bb.Step 2.Guessing games(work in pairs)1a

Look at the family tree on the Bb, get Student A and B to do „Ask and answer‟ with “ Is this xxx? No, he isn‟t.Are they xxx? No, they aren‟t.”

Learn new words.Step 3.Listen and check

i.Look at EX.1b , listen and check the words you hear.Check the answer after they finished.ii.listen again.Which pictures are Jiangtao and Tom talking about?

iii.Check the answer.And get Ss try to introduce the picture that Jiangtao and Tom talking about

Step 4.Read and write

1.Wrire a passage about your family tree and draw a picture ,then tell your partners about your picturea.2.Find the male and female first names in this unit and write them in the male and female boxes on page11,2a.3.Read about Jenny‟‟s family on page 11,2b, and circle the names.4.Read it again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in 2c.Step5.c onsolidation

Take out some Chinese famous person family photos , and tell them relevant names.Every pair get a photo, and do pair work to talk about the photo.Get several pairs to play it.Step 6.summary

Summarize the knowledge that we have learned.Including the words that we learned and sentences.Homework:

Draw a picture of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and write down names

Rember and read 2b.The fourth period(Section 3a~ self check)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句型;学以致用。

2.能描绘人物并能流利谈论照片中人物。3.能用所教知识写短文介绍家人。

4.复习巩固Unit 2 的全部内容,完成单元随堂测试 二.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所

教知识写短文介绍家人。

2.Have the Ss grasp the usage of who questions.3.Have the Ss read all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correctly.三. 教具:

四. 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up

1.Greet Ss with greeting language

2.Questions storming.(Ask them questions that we have learned)

Step2.Revision

1.Take out their homework , and get several Ss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and 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it.2.Provide some words that need add the letter in them on the Bb.Get Ss to finish them.And get them to read them together.Step3.Drawing

Look at 3a, and read it.Then draw a picture according to the letter.Exchange the picture and check it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Step 4.Look and write

Get Ss to write relevant passage on the book in 3b.Get several Ss to read it before class.Ask the rest of Ss to exchange the letter and check each other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Step 5.Key word check

Design some words, get Ss to fill the letters in the blanks.Look at 1 and tick the words that they know.Compare with each other, who is the best word memory.Step 6.Write and say

Give them time to think about the dialogue while looking at the pictures.Check the answer.Divide Ss to three groups , get Ss to play it.Test which is the best group that most Ss have

finished the dialogue.Homework:

Draw a picture of your family and write down a passage to introduce your family.Revise the whole unite.做相关练习。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歌唱祖国》教案

教学内容

唱歌《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唱祖国》,体验进行曲风格的作品。

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祖国的美好。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弹唱《歌唱祖国》,学生分段学唱,进行识谱练习。

三、知识与技能

1、学唱歌曲《歌唱祖国》,能够准确把握节奏、节拍、音准等音乐要素。

2、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与力度的变化。

3、复习节拍、弱起节奏、附点八分音符等乐理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唱祖国》。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把握节奏、节拍、音准等音乐要素。

2、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与力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学生伴着歌曲的录音走进教室,体验歌曲的进行节奏和雄壮的风格。2、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曲。(1-2遍)

3、教师进行乐谱分析(如果学生音乐基础好,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分析),并做练习。

(1)调式、调性(D大调)和唱名;

(2)节拍及其特点(四二拍子、弱起小节、附点音符);(3)典型节奏型;(4)旋律进行特点;

(5)音乐结构,越短和乐句;(6)词曲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唱歌谱,然后边听录音(或跟琴)边唱乐谱,直到唱熟(4)5、再听一遍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等。同时,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三段体,以及它们所造成的“陈述——对比——再现”的艺术效果。

6、按照讨论出的音乐演唱风格,以自然、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

小结:

今天我们再次学唱了《歌唱祖国》这首颂歌,进一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热情带入学习等各方面中。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我的老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7、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 学案(苏教版) 第二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巩固古文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精选五篇)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学案 教师寄语:一心为了他人的事业才是神圣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常州市翠竹中学 薛韬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钢笔工整书写)。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教案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题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型 新 授 时 授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便西洋乐器; 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1、沟通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堂、课本、学校内外的联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认识二者关系密切; 2、练习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丰富多彩的语文世......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秋日撷英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

    人教七年级美术下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单元教学总目标 本单元以对春天景色的感受与表现为媒介,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并从较简单的铅笔淡彩画开始,学习用色彩这种艺术语言描绘景物的基本技法;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