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

时间:2019-05-15 00:0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

第一篇: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

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

目前,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其转企改制工作正在各个省市逐步启动,届时将会涉及到数十万家单位及上千万名职工。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涉及到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工商税务等优惠政策的配套等等方面的问题,而其中最为敏感和核心的无疑是事业单位职工的身份置换。在改革的大趋势下,成千上万的事业单位职工不得不经历一次新的洗礼,事业身份也随之发生转换。

一、职工身份置换的现有理论依据

职工身份置换在法律上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学术上有一系列探讨。最典型的说法有,一是剩余价值说,二是风险防范说。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职工在事业单位即全民所有制的体制下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了剩余价值,如果事业职工被置换为企业职工,将不再是全民所有的一个分子,职工自己已不再拥有原有的剩余价值,置换时所拿到一定数量补偿金,是对职工创造剩余价值的回报;风险防范理论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后盾,职工在事业单位时,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如今职工变成企业人,面对的风险加大,应当给予一定的费用作为补偿。上述理论上的探讨各有各的道理,但毕竟在法理上没有突破,而且每种理论都有缺陷。剩余价值说强调的是职工的贡献,但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最终是归全民所有,这里并不存在归那个人所有的问题,也不是一部分人的问题。风险防范说强调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带来的风险,但政府的责任是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而不是舍本逐末,事业单位的职工毕竟只是全社会的一部分,因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对这部分人给予补偿,对其他人明显不公平。

二、职工身份置换的法律依据应当是人事关系的解除

其实,从法律关系变更的角度对事业单位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可以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劳动者所归属的法律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改革前,单位的人就是国家的人,个人完全依附于单位,其生老病死皆有国家通过单位之手进行适当的扶助,个人的贡献也几乎全部归于单位,事业单位的人员来源是由国家之手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的分配进来的。而当前各地推进的人员聘用制度改革,是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的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办发[2000]15号)的精神,推行聘用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人发[2000]78号)的精神,“在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所有事业单位与职工都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可见,聘用合同强调的是单位与职工建立一种人事关系的合同,而不是一种劳动关系的合同。因此,从法律关系方面讲,职工和事业单位形成的人事关系,表面上看是个人和单位的关系,实际上背后还有一个保证人,那就是国家。

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职工的人事关系转化成劳动关系,国家的保证责任自然也得到了免除。那么变更原有法律关系,向相对方支付对价就是理所当然的。职工免除了单位和国家(保证人)的大包责任,单位和国家自然要向职工支付一定额度的补偿金,这样原有的法律关系便在自然和谐中予以消亡,新的法律关系得以产生。

三、职工身份置换的基本原则

职工身份置换标准的确定。职工身份置换标准是一个复杂又敏感的问题,各地、各行业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及可行性。鉴于多数事业单位已推行聘用制改革,在聘用合同中往往参照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而且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水平通常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因此,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依法解除与职工的人事关系后,应按照职工的实际工作年龄,每满一年发给职工一个月基本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职工原有身份不再保留,可以由改制后的企业重新聘用并签订劳动合同,也可以进入社会自谋职业。对重新聘用人员,经被聘用职工本人同意,可将其应得的经济补偿金转为改制后企业的个人股份。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安置职工的资金来源是国有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支付职工历年欠发工资、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用和安置富余职工。如国有资产变现资金仍有节余的,应按有关规定上缴财政。如国有资产变现资金不够支付职工安置成本的,应当由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解决,补足后,原则上不再向改制企业作新的投入。

转企改制后,职工应当按照国家和有关规定,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纳入本地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篇:长沙市联运总公司置换职工全民身份协议书

长沙市联运总公司

置换职工全民身份协议书

甲方:长沙市联运总公司

乙方:

根据长发[1999]29号、长政办发[2000]3号、长政办发[2000]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置换职工全民身份协议书。

一、乙方自愿按长发[1999]29号、长政办发[2000]3号、长政办发[2000]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一次性补偿,置换全民身份,终止原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取消全民职工身份。补偿计算截止时间:年月日

二、本协议书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甲、乙双方原签订的劳动合同同时终止。

三、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一份存乙方档案。

甲方:长沙市联运总公司(盖章)乙方:

年月日

第三篇:关于职工身份置换有关资料汇总

关于职工身份置换有关资料汇总

一、华锡集团所提出重组方案中的数据

1、华锡集团员工:

15192人

2、其他企业员工:

1783人

3、进入政策性破产的员工:

8411人

4、未进入政策性破产的员工:6781人

注:上述所谓其他企业是指进入政策性破产范围属河池市的矿山企业(已重组进拟政策性破产的企业)。

二、华锡集团提供的局部关闭破产基本情况资料中的数据

1、进入政策性破产的人员总计:12782人

其中:在职人员:

8411人

离退休人员:

3425人

2、进入政策性破产的在职人员:

8411人

其中:全民固定工:

4828人

合同工:

1921人

混岗工:

1662人

3、进入政策性破产的人员另有:

946人

其中:抚恤人员:

604人

退养家属工:

342人

三、华锡集团所提供的主辅分离实施情况资料中的数据

华锡集团下属单位26个,员工总数15219人,其中:辅业单位16个,员工5987人。另外主体单位中尚有部分辅业人员,辅业人员合计占华锡集团员工总数的50%以上。

四、华锡集团所提供职工情况表中的数据

1、在职职工:

15095人

(1)其中:在岗人员:

14759人

待岗人员:

224人

下岗人员:

12人

(2)其中:管理人员:

1705人

经营性人员:

12436人(包括辅业872人)

非经营性人员:

718人(包括学校和医院)

(3)其中:具备内退条件人员:

2773人

五、华锡集团所提供企业内部改革A资料中的数据 在职职工:

14775人

其中:生产人员占:

66.4%

辅助生产人员占:

24.23%

后勤人员占:

9.37%

六、华锡集团所提供企业内部改革B资料中的数据

在职职工:

15095人

其中:主业职工:

8904人

辅业职工:

5955人

下岗职工:

140人

离退休职工:

3915人

第四篇:关于企业化管理垢事业单位改制中运用《破产法》的思考

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改制运用《破产法》的思考

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换,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事业单位自身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仅涉及单位多、人员多,情况复杂,而且涉及事业单位机构布局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创新、运转机制的变化、职责利益的划分、人员编制的精简、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特别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工作,更是涉及到了观念、体制的更新和转变,也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我县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人社局从9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

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事业单位和为社会提供技术与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资产和职工身份双置换。通过转企改制,撤销事业机构,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中求生存,增活力,促发展。

二、事业单位改制的要求

(一)改企转制,要保全资产,力求增值。要依法进行资产清查、审计、评估、确认和产权界定。公有资产的出售转让,必须公开招标竞价,出让所得上缴财政专户储存,严格审批后可用于支付改制成本。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保证改制后的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改企转制,要善待职工,妥善安置。人员安置是事转企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这个问题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事转企工作的成败。要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明确相应的待遇和必要的补偿,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的续接工作,确保职工权利。

三、事业单位改制运用破产法的合法性

我县部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并取得了企业法人的合法资格,在经营不善着手改制的时候,根据《破产法》就直接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根据所提供的企业法人登记手续认定合法予以受理,运用《破产法》对其进行审理,宣告破产,事实上形成了事业单位运用企业《破产法》进行改革的事实,产生了合情但不合理又不合法。

企业破产重组是改革的一手种方式。依照《破产法》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依法清理债务,处置资产,安置职工。对于市场经济主体而言,解决的是市场退出与重组的问题,它是关乎企业的“死”与“再生”。

《破产法》从法律层面上讲,只能是运用到企业上,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他的性质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要真正实现与主管部门人、财、物的管理关系上的彻底脱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企业法人,只有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后,在进行改革的时候运用《破产法》才具有合法性,才能够真正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快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步伐。(何志光)

第五篇:事业单位改革中基层卫生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事业单位改革中基层卫生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作者:欧上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摘 要:重视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卫生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拟就改革中的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在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加强和创新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 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R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188-01

基层卫生院是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基础保障与维护场所。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目的就在于根据职工的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思想政治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提高医护质量,从而改善人民的身体健康。在市场经济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我国事业单位改革逐渐走向议程,2009年一些基层卫生院的试点改革就引起轰动。在此形式下,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思想、观念、方式以及工作机制、教育方法来完成新时期基层卫生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己经变得十分艰难。这就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指导基层卫生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基层卫生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切实的改进和创新。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从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凝聚人的目标出发,有效地调动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精力完成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服务与医护人才管理培养工作任务。面对新的形势,人们思想、观念上所发生的变化,客观上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日显突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内容和重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新问题新情况更多,职工思想更为活跃,如果错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时机,事过境迁,再周密的工作安排,也于事无补。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做好公立基层卫生院改革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新的途径,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医务人职工作中,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事业单位改革中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2.1 观念多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职工的价值观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职工价值取向产生偏移,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

不健康思想。有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德感削弱,义务感淡薄,在医疗活动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有的把医疗服务视为商品,把个人拥有的技术当作商品出卖,无利不医。

2.2 心态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基层卫生院制度的建立,部分基层卫生院职工出现了信仰危机,比如有的职工甚至对改革开放、对科学发展观、对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对中共领导的信任发生怀疑,心态失衡,出现空虚、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是影响基层卫生院改制基层卫生院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2.3 道德缺陷

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多样化的取向在道德观念中有深刻的反映,道德观在冲突中不断的整合。职工大都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知行反差较大。大多数职工的道德行为依旧存在着传统文化的特点,偏向于内求和自我修身。他们“向往崇高”,但很多职工却不能在日常行为中很好地实践自己的道德追求,经常表现出缺乏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事业单位改革中基层卫生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措施

3.1 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因此,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必须创新激励机制,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善于抓住职工的闪光点、兴奋点、敏感点和兴趣点等,才能使激励的效益最大化,才能使人不断奋进。其次要综合、适时地选择积极方法,在职工消极沮丧时,多用目标激励;在职工的行为有误时,多用惩罚激励和行为激励,在人取得成绩时,多用表扬激励。倡导院兴我荣,院衰我耻,让职工参与基层卫生院管理和各项活动,积极建言献策,让每个职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而激发出的工作热情将是巨大的。

3.2 创新调节机制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职工内部矛盾是建设和谐基层卫生院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有效合理的调节机制。创新调节机制时,(1)从职工的心理状态、环境氛围、人际关系的实际出发,创造调节的良好时机、氛围和方式;(2)切实准确的把握职工的利益目标,使调节更具有针对性;(3)综合运用心理咨询法、挫折调适法、思想转化法、环境熏陶法、利益调节法等。

3.3 创新政工方法

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狠抓基层卫生院政工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一是坚持政治大课制度。政治大课每季度一次,由党委主要领导授课。政治大课内容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党最新会议精神,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为促进基层卫生院的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二是实现从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的转变:从感性经验支配的方法向符合人们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的方法转变,这样能综合运用各个学科体系和知识,能把原有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提炼,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3.4 完善服务机制

职工的创新精神,是推动医学不断进步、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改革创新的内因所在。要鼓励创新,一是创造一个鼓励职工开拓创新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三是组织职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并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医疗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基层卫生院才能永葆生机。

总之,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和创新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基层卫生院越要发展,越要加强基层卫生院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陈成文,姜正国.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宋杰,杨锡焕.积极探索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J].辽宁行政科室学报,2007(8).[4] 冯瑶.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基层卫生院各项工作之中[J].群众,2007(4).

下载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