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提升文化软实力 打造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提升 文化立法 文化创新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
一
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当前,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贸易额年年攀升。发达国家强劲的文化产业更是成为文化贸易的主导力量,其文化产业普遍优于其整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平均在10%以上。如英国文化产业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全国经济成长率的近2倍,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美国当前出口最大的已不再是农作物或是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文化——电影、电视节目、书籍、音乐和电脑软件等。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25%,超过了军火业。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43%,欧盟达到34%,整个亚洲和南太,仅占19%,而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在内一共才仅占4%。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制造”更是扬名世界。但在“中国制造”的背后,文化软实力是相对匮乏的。尽管“中国制造”享誉全球,我们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50%的摩托车,55%的电视,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但不能忘记的是,中国制造出口的每一台显示器都标识着:Intel inside。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很值得中国人深思的话:“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制造”更多的是硬件,而软件则多是来自国外尽管我们的制造业规模宏大,却只是世界的低端加工厂。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经济贸易赤字,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西方的巨大的文化贸易赤字。如电影业从2000年至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即使出口了,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当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已到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从现实来看,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不断增加。单纯卖物质产品,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少。而如果能够在产品中注入文化,则可有效地提高其附加价值。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将文化的基因移植入“中国制造”之中。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我国自古就重视软实力,知道仅凭硬实力是不够的。如“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提出即反映了朴素的文化软实力思想。古代中国曾一度强盛无比,未出兵占领周边的国家,但中国文化却对这些国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中华文明及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我们现在不少人的思维方式却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来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战略思考。有人认为抓经济可以“赚钱”,抓文化则是“烧钱”。领导者往往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发展经济上,因其见效快,容易出政绩。事实上,这种看法在理论上是有失偏颇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文化本身并不是反经济的,它同样具有经济的正向效应。今天的文化可能成为明天的经济利益。当一种文化被普遍接受以后,代表这种文化的经济利益其实现的过程也将变得更为容易。那种牺牲文化去发展经济的做法,可能经济在短期内发展了,却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一些社会风险。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地能够带来文化的崛起,甚至这一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伴随文化趋向衰落的过程,前苏联即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文化软实力差的国家,犹如一位没有头脑的泥塑巨人,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之下,将会很容易倒下。因此,应给予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摆在与工业、商业等产业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来看待。
二
文化软实力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一是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外国的舆论和媒体首先多是从领导人形象开始关注一国的变化。因此,领导人要率先垂范,当好领头人。要注重形象,展现出良好的个人魅力。执政者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学会广交好朋友,多交真朋友,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与其他大国打交道,要不亢不卑,有理有节,着眼长远。二是组织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一个组织,也有其内在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企业。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减少“以力压人”和“以利诱人”,而增加“以理服人”和“以礼待人”的做法。文化软实力在组织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价值观念、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的社会形象及其影响能力等等。三是个人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个人文化软实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组织、国家软实力的水平。提高每个个体的个人素质和精神涵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其根基来源于每个个体的文化崛起,它发乎个人的内心,体现在个人的行动之中。诚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仍然屹立不倒,说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应及时总结并发扬光大,要更多地去挖掘中华文化中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部分,并加入“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等价值取向,以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让其在不远的未来,彰显出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和”。“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讲求“仁”,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反对强权,同情弱者。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多元共存,反对战争和征伐。江泽民同志1991年访问莫斯科时,即引用了墨子“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的“和”文化。温家宝同志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中华文化历来主张和谐、包容,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倡导各民族之间应当和平共处。“和谐社会”的提法,无疑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来的一个极好的典范。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不竭的动力源泉。优秀的文化应当是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有创造性的融合能力。要使中国的文化体系积极参与世界的文化体系的建构,进而产生新的具有普世性的文化体系,就要注重对其他异质文明的学习,避免犯文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历史反复证明,文化的交流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树大,则必须要根深,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如何扎好我们的根,不仅是文化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经济持续多年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使得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对海内外的吸引力在日益增强。但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无疑还是初步的、薄弱的和有限的。当前,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迫切任务。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当前,文化的创造性和活力尚未被充分释放和激发出来,相关的抑制因素仍然存在。从根本上讲,旧有的文化体制弊端还没有被彻底根除,新的文化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因此,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对外贸易能力甚至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文化发展的产业化战略在当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中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尚属稀缺,其外贸的基础很弱。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本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2000年时,创意产业占到GDP的7.9%。在1997-2001年间,其出口增长率达15%左右,是其他行业出口增长速度的几倍。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美国以致于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事实上,在创意产业的重要方面——动漫产业,政府已有实质性的举措,如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打造动漫强国。财政部即表示将于未来五年中用30亿元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也出台配套措施以积极动漫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北京、长沙、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地方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地建立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并对动漫产业发展做出重大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文化部也为优秀的动漫作品提供大型的展示平台,可以说政府部门为创立我国自有的原创动漫品牌和培育一批动漫演出制作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世界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文化需求就会迅速增长。如果能够很好地因势利导,将非常有利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仅凭政府的实力是有限的,因此,要用更多的激励政策,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四
我国历届领导人均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军队如此,其他领域当然亦是如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认为“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提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必须要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单凭经济“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明的充盈是难以走远的,因此必须要有文化来大力支撑,要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而打造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资源大国,但她在目前却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如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较之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较长时期内均遭到了某种程度的轻视甚至是忽视,这也直接导致文化软实力还跟不上国家经济硬实力提升的速度,更跟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度。加快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对于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大国身份的获得及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文化软实力及其对外界的影响力。世界大国的成就,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需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国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不仅难以被世界上其他国家认可,可能其自身的发展也将成问题。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振兴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世界的目光也将越来越多的投向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本身也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造新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于溪滨.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产生背景及运用[J].当代世界,2006,(09).[2]布热津斯基(美).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李磊.打造中国软实力[J].商业文化,2006,(11).[4]沈望舒.“软实力”叩响中国之门[J].望新闻周刊,2005,(07).[5]赵诣.软实力:大国争雄的角力场[J].中国社会导刊,2005,(12).
第二篇:打造文化新引擎 提升文化软实力
打造文化新引擎 提升文化软实力(干部说干事)
杨柳荫《 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10日07 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市来说,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由北京原东城、崇文两区合并而成的东城区,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文化优势。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东城区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理念,加快推进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新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彰显古都文化魅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达7.8公里的旧城中轴线,是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也是东城区历史遗存最集中、文化特色最鲜明的区域。在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东城区以传统中轴线为依托,多途径探索文保区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与产业发展“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故宫、天坛为核心,推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和节点间联动发展,逐步恢复玉河、前门护城河、三里河等水系,在建筑形制、人文景观、商业业态等方面再现古都风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俗体验、饮食、休闲娱乐等特色产业,努力将该区域建设成古都风貌集中展示区、首都文化示范引领区。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培育文化品牌,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东城区依托皇城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注入时尚元素,着力打造“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皇城文化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国学文化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展现首都文化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巩固提升王府井、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历史街区品牌和“老字号”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力集聚国内外顶级品牌企业,推动实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相互交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瞄准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按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东城区积极把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经济强区转变。近年来,东城区瞄准研发设计、版权服务、要素交易、企业总部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三个功能区,积极培育中医药、体育休闲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文化与商业、旅游、金融、商务、信息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了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推动了文化经济的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体现。东城区大力整合利用区域内丰富的戏剧演艺、文化体育等各类资源,支持鼓励学校、社会单位的文体设施向公众开放或提供服务,努力构建“一刻钟文化圈”,满足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实用高效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重要文化工程和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了不同群体差异化的公共文化需求。
第三篇:上杭:打造“文化上杭”提升“软实力”(定)
上杭:全力打造“文化上杭”
通讯员 张强福郑志坚 唐育华
10月29日,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上,省长苏树林在参观考察龙岩市主题馆时,省长苏树林对上杭客家木偶工艺品爱不释手。他拿起一件木偶制作工艺品,饶有兴致地仔细端详着。一边听着参展工作人员有关木偶制作技艺的介绍,一边观看着木偶的表演,苏树林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随后,他被馆内的风情表演所吸引,和大家一起观赏了客家传统的舞狮表演。
作为代表全市参加此次文博会的县,上杭设计的主题馆融入了客家文庙的建筑风格,彰显了闽西客家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全省九个设区市综合评比中,龙岩馆荣获银奖,仅次于福州。这是该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文化上杭”,不断提升“软实力”的一个缩影。
大项目大投入撑起大文化骨架
11月6日,作为全省十大客家文化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15亿元客家缘文化中心工地热火朝天,几十台机械正紧张施工。到2015年,一个集客家族谱博物馆、展览馆及档案馆、图书馆、文化中心、会议酒店、市民广场、馆前广场等建筑群组成的综合性城市文化公园将在此崛起。
近年来,上杭县通过“三资运作”、“四大体系”建设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上杭县投入30亿资金用于文化项目建设,解决文化阵地基础设施,这种文化投资力度放眼海西为数不多。
2010年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体育中心,今年11月3日,又开工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城区市民服务中心。此前,该县还筹资近10亿元先后进行了古田会议旧址群的维修保护、林丹羽毛球馆、毛泽东才溪纪念馆、客家族谱馆、才溪山庄等,该县还对全县其余30多处革命遗址也得到了维修和保护,以及全县22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全县逾七成以上的村实施了全民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屋。
大项目大投入支撑大文化,有力解决了文化建设硬件偏软的问题,为打造“文化上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推动上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品牌建设贯通大文化血肉
138个姓氏、2300多部近20000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先后两次赴台展出,三次参加“海峡论坛”。上杭客家族谱已经成为两岸交流文化精品。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推进闽台族谱对接,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近年来,上杭通过客家族谱的收藏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两岸交流。上杭客家族谱馆自1993年完成台湾知名教授的族谱对接后,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加强两岸交流,先后接待台湾社团组织、台湾客家乡亲及学者6万余人次,在海内外客家乡亲特别是台湾客家人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以来,上杭客家族谱先后两次赴台展出,三次参加“海峡论坛”族谱展,成为海西对台工作的新亮点和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上杭还是著名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彰显,“党指挥枪”、“星星
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等毛泽东著名论断都在上杭萌发形成,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民主建政”的毛泽东思想发祥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实践,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革命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旧址、临江楼等。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古田会议会址和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处在全国
第7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今年前10个月,上杭红色旅游人数已突破百万。该县还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平台作用传播红色文化,编辑出版了《上杭苏区永流芳》、《上杭90年》、《杭川英烈》等红色书籍20多套,《生命的高度》等一系列反映红色文化的文学、书画、摄影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实现多个率先,创作了浓缩上杭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精华的《年年好节节高》、《古田曙光》、电视专题片《古田会议》、数字电影《古田,一九二九》等影视节目,参与《红色摇篮》等电视剧拍摄,组建红色宣讲团队,做到在传承中弘扬发展,著名苏区,红色上杭,声名远播,影响八方。
此外,上杭县委、县政府在旧城改造中高度重视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挖掘、传承,通过对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利用,传播客家祖地文化。上杭是客家民系成长的摇篮,在客家民系播迁发展中,从族谱中可以看到,大量家谱提到关于瓦子街迁出的翔实记录,其中就包括了朱德、郭沫若等后来入川的客家家族。瓦子街已成为许许多多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心灵精神家园。
该县在瓦子街改造过程中采取原地保护文物,形成了《时雨记》碑、孔庙、流芳坊、太忠庙、丘氏总祠、丁状元旧居、郭氏宗祠、中共上杭支部旧址等一体的瓦子街,并于今年1月1日隆重开街,成为当地群众重要文化活动场所。瓦子街的改造保留了城市的根脉,传承客家文化,形式独特,增强了海内外客家人对上杭客家祖地的认同感,形成厚重的瓦子街文化现象。
对台交流、红色文化、客家祖地三大品牌交相辉映,形成特色鲜明的上杭文化。
精品力作扮靓大文化的容颜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上杭县既注重“阳春白雪”也关照“下里巴人”,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齐并进,百花齐放,文化建设迎来灿烂的春天。上杭市民热衷文化消费,生活和谐,精神焕发,幸福指标随着该县“文化上杭”建设的推进日益提升。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两次来到上杭慰问演出,中国东方歌舞团深入上杭基层为老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今年以来,上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上杭华喦书画院成立、丘沺丘能鲁父子书画联展暨上杭当代书画作品展、萧山〃上杭友好区县书画摄影作品交流展、文化广场大家乐等一个个高雅艺术展,一出出好戏连台,为上杭市民献上文化大餐。
2010年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在古田镇五龙村过大年,在五龙民俗文化广场与村民跳起节节高舞,现场客家风格的舞龙舞狮、船灯等富有浓郁上杭地方特色的表演受到现场来宾喝彩。五龙民俗文化广场的表演从此也迎来了春天,至今已为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万人次的游客表演,成为该县全国闻名文化精品。
五龙民俗文化广场成功表演得益于长期以来上杭县高度重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也是该县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该县自2006年以来,上杭连续六年每年举办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将文化与体育融为一体,活动主要包括农民运动会、农民书画展、民间文艺调演等一大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项
目,参与活动的农民达60余万人次,成为该县综合性农民文化体育盛会。连续举办两届上杭县客家民俗文化大赛,举办两届中国闽西(上杭)首届国际客属龙舟邀请赛;上杭广场舞文化已深入到最偏远的山村,30000多人参与其中,犹如一缕春风让文明之花绽放于杭川大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杭县先后整合图书馆、客家族谱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客家龙舟、山歌、木偶等传统民间文化项目,重点保护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民间艺术,聘请342位村级文化协管员,拨出专款奖励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从2009年开始成立文化发展基金,每年县财政拨款200万元用以繁荣民众体育文化活动。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上杭县提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搞活市场”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前,该县正着手开展“文化上杭文明杭川”十个一系列活动,充分利用该县县情特点,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传播手段创新,以“十个一”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和全县人民的积极性,广泛参与“一个县标、一张名片、一句口号、一首歌曲、一种县树、一种县花、一台剧目、一套丛书、一项运动、一条名街”。同时,该县正着手策划红色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
第四篇:提升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新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际竞争力 国民素质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新时期,我们将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历史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软实力内容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文化的软实力呢?关其键在于此种文化的有效性,我们所说的有效的文化是说:
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
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与影响的人,聚拢起来,友好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仇视与分裂。
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第四、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同时又有足够的对于自身的传统的珍爱与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文化软实力作用及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具有强化精神、思想先导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文化力量的综合体现,其作用有:
第一,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
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
第五,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一,夯实物质基础,提高硬实力。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
第三,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对新世纪的文化竞争,我们应该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优秀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上的成就,更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而又对外有吸引力、亲和力的文化,且能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和影响。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有切实措施。
第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这样才能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掀起发展的热潮。同时,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我们要研究如何形成有利于我国影响力提升的传播制度,采取合乎传播规则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融入主流,保证信息传播正效应的最大化。
第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总体来看,我国的文化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我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主流文化市场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包括要不断扩展外贸的基础。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我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第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以至于美国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五,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瞄准学术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大胆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哲学社会科学家作为“思想库”、“智囊团”来看待,把软实力当做硬任务来抓,并积极主动地经常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家,向他们进行咨询,进而将他们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之中,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四,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第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六,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既要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又要加到文化的传播力。
第五篇:提升精气神 打造软实力
提升精气神 打造软实力
仅供参考 呵呵
古人云:“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精、气、神被认为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人的成长和生存需要精气神,成就事业更需要精气神。精气神是个人、集体、城市乃至国家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今年正逢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新时期呼唤新的精神激励,发展需要新的精神引领。“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已经成为提振江苏“两个率先”的“精气神”。而每一个城市同样有着自己的城市精神,它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江苏精神的引领下,省内各市的城市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与它对接、发扬,蕴蓄着更强大的发展劲头。对于高邮这个苏中古城来说,提升精气神就是要加强“五个高邮”建设,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提振精气神,是具有时代内涵、呼应人民期盼、推动社会发展的精气神。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提振精气神,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也是净化自我的过程。对党员干部来说,“精”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支柱,没有信念就如同没有支柱。支柱崩垮了,是最危险的;“气”是由“精”而生成的一种状态。精盛则气华,有好精神才有好气
势、好状态。好精神,可以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神”是由“精”和“气”所展示出的一种风采和形象。气势如虹、斗志昂扬,展示出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则是懒散的写照。精、气、神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我们要把精、气、神作为一个整体来提振,要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其内涵。良好的精气神,能充分凝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客观条件相结合,就能形成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动力,就能敏锐地抓住和用好机遇,有效地解决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工作和事业就充满希望。
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对个人、对事业都至关重要。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精、气、神,是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干好事业的内在动力。决胜现代化,人人作贡献,建设和谐美好的新高邮,党员干部要提振精气神,当好带头人。“精”神抖擞,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气”宇轩昂,做实施民心工程的带头人;“神”采飞扬,做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的带头人。做到像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