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
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
乌 画 王国平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9日07 版)
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要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及时反映时代的新发展、群众的新风貌,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从而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治国理政、强国富民的经验源远流长。比如生产方式提倡不涸泽而渔,消费方式提倡量入为出,生活方式提倡简朴自然,思维方式倡导“致中和”等。在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旨的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恰恰是中国的重要比较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焕发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篇:打造文化软实力
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结硕果
...集团是一家具有60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建设、宣传企业文化,使集团的愿景、使命、规划和各种管理理念成为职工的积极追求和自觉行动,成为集团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核心,促进集团实现了规模式扩张和跨越式发展。集团被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企业家协会、省企业文化研究会选树为“省企业文化示范单位”,集团公司及两家子公司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一、深入谋划,战略引领,吹响集团文化建设的“集结号”
集团党委、董事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纳入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部署。一是坚持以战略引领文化,形成凝聚职工的奋斗目标。自2003年以来,先后提出了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海外业务和项目投资“四轮驱动”战略,做实做强、做强做大、做大做优“三步走”战略,打造百亿集团、提前实现集团“十一五”规划的跨越发展战略,母公司经营多元化、子公司管理扁平化、分公司体制法人化、项目部机制股份化,母公司转变为投资决策和战略管控中心的“四化一转”战略,做强两大主业、打造五大板块等战略,1均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全集团万名职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与集团发展规划统一计划、同时落实、同步检查,使集团文化建设与集团愿景规划、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精品战略、创新战略等相匹配、相融合、相支撑。三是党委制定集团文化具体实施方案,实施软实力工程,把任务和职责分配到有关部门和人员,明确时限和质量要求,确保集团文化及时提升、各种宣传活动不断创新,建设成效持续改进。近年来,集团文化建设系统成绩突出,为集团获得“省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工会”、“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理念武装,愿景激励,树立集团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集团万名职工发扬“优质、高效、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一丝不苟打造精品,实现了企业兴、职工富,打造了领军河北、多元发展的建工集团新形象。集团先后荣获国家、部、省级优质工程奖...余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项,彰显了集团的综合实力。集团继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位次提升了76位;连续第8次入选中国承包商企业60强,位次提升了9位;市场覆盖面已经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美誉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强化。
回顾集团做大做强的历程,每当在集团爬坡进位的关键阶段,集团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宣传和树立的先进理念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全员入市的大讨论,催生了全员入市经营开发机制。2002年,党委大力宣传全员闯市场、人人扛指标的理念,重点强调思想入市、行动入市,奖励入市中标承揽工程的部门和主要贡献者。这场讨论促成了集团职工的思想和角色由行政管理主体向市场竞争主体的重大转变,开辟了集团新的发展道路。集团母公司产值规模连年跨越增长,从2002年到2012年扩大了50余倍。二是国有企业体制、民营企业机制观念的大讨论,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三项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形成了上岗靠竞争、晋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的改革成果,成为集团向百亿集团迈进的强大动力,全集团职工年均工资每年增长,住房和办公条件迅速改善;三是产值规模的大讨论,激发了母子公司职工“快鱼吃慢鱼”的危机感和做大做强、争当排头兵的紧迫感,实现了产值连续翻番,8年增长了10倍。四是产品、市场、经营、产业结构单一的大讨论,孕育了“四化一转”战略的实施,当前,集团正在形成以建筑施工、房地产为两大主业,建材物流、设计咨询、科技引领、海外业务、项目投资五大板块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集团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加速器”。
三、海纳百川,鼓励特色,培育集团文化建设的“百花
园”
集团不断整合企业文化,提出了集团经营理念、管理方针、市场理念、人才理念和集团职工行为准则,制订了集团VI系统使用范围和标准,颁行了《集团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范了工地各部位宣传内容和样式,对集团标志、名称等做出了统一规定。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各部室文化,由集团党委统一设计制作并公开张贴。
对于具有五、六十年光荣传统的子公司文化建设,集团尊重历史,鼓励各子公司在集团文化的大原则下进行探索完善,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集团文化、子公司文化、部门文化构成集团文化的立体结构,主次分明、相互映衬,极具企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四、强化阵地,丰富载体,铸就集团文化建设的“桥头堡”
集团母子公司不但建立了报纸、板报、条幅、标语、橱窗、学习园地、图书室、娱乐室等传统阵地,而且利用电子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内外网站、电子屏幕等快捷阵地。利用这些阵地,集团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展成果,高扬主旋律,使这些阵地成为职工培养情操、钻研业务、丰富生活、健康休闲的重要去处,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快餐。
集团母子公司党委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领导党群组织创设了书画摄影展、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卡
拉OK比赛及健步走、游泳等文化体育活动载体,定期开展活动。集团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正在组织第6届,成为集团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受到企业内外的广泛赞誉。每年暑期集团分批分期组织职工及其亲属休闲旅游,增进了职工之间、职工家属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企业报均多次被评为省会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集团一个职工书屋被评为全国优秀职工书屋,多个工地图书室被评为省直建设职工“十佳书屋”。
五、多出人才,多创精品,扮靓集团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人才培养和使用等理念是集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员工,集团确立了“三年独当一面、五年撑起一摊”的理念,完善了青年培养、使用、考核、认定、奖励、淘汰的配套做法。对全体员工,集团形成了赛马场上选骏马、不拘一格聘中层的理念,和三年一竞聘、一年一考核的成熟做法。为加速职工成才,集团坚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逐年提高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学习专业知识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每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各种专业的培训千余人次,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壹级建造师考前辅导,奖励考取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并向其发放津贴。集团与高校联办的硕士班成为青年才俊知识更新的好平台。目前集团共有中级以上技术人员近两千人,其中教授级高工近百人,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人,国家认定的壹级项目经理和壹级建造师近四百人。集团拥有。。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各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撰写的。。部专著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十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拥有省级以上工法近百项,取得国家专利数十项。广大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这些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既解决了诸多施工难题,也提升了工程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筑造的精品工程既是职工实践集团文化的成果,更成为深化文化创建、扮靓集团名片的新动力。
文化因发展而生,发展因文化而兴。发展的持续跨越源自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集团将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建设更加适应市场、更加善于更新、更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武装和激励职工创造科学发展的新辉煌!
第三篇:谈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纲领性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的宏伟目标。全会发出的声音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西班牙的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在其《中国实施‘软实力’战略面临挑战》一文中指出:“经过多年的概念尝试后,‘软实力’时代看来已经正式来到了中国。不久前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将这一概念全面添加到官方政治词典中去,并将其作为未来的优先议题逐步落实。”同时指出,“我们都认同保护中国的国家形象,这需要一个坚实有力的文化产业。中国在文化领域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将助推巩固国家安全和提升影响力。”把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提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认定和定位,显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对“中国软实力”的直观认识
2000年,失明8年、37岁的杨佳以惊人毅力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她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课程。她的毕业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征服了曾效力于4位美国总统的顶尖教授大卫·戈根,破例给她打出了哈佛的最高分“A+”。在2001年的毕业典礼上,她从该院院长手上接过证书时,“软实力”发明人约瑟夫·奈对她说:“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地起立,为哈佛建校300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文化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是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产生影响的大小强弱来衡量。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原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在《政治学刊》、《外交政策》等刊物上连续发表系列文章,提出“软实力”概念。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实力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导向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赞赏和认可程度等要素构成的“软实力”。他强调,“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最近,约瑟夫·奈在他发表的《世界政治面临两种实力转换形式》一文中认为:“在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更取决于谁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在中美实力对比分析方面,他强调,“当前所做的全球均势将向中国一方倾斜的预测大都主要基于一点: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实现线性增长。但他们忽视了,实力还包括军事实力和软实力,更不用说要将这些实力综合成巧战略会面临诸多政策难题。”该文通篇都在向崛起的中国叫板,充满了火药味。这预示着信息时代,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在显现为文化竞争,也提醒我们更加关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文化战争和文化安全问题。
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向度和着力点
近日我国顶尖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参加北京一个论坛时说:“中国经济至少还能高速发展20年,但同时要提防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消失。”据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同时他指出,“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昧着良心而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和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林毅夫先生的话,既不是“唯GDP主义”,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逆耳忠言。在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不能“人们的钱袋子鼓了而脑袋瓜子空了”。前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全面崩溃。
从文化功能来说,它的影响力、凝聚力、生命力和传播力是超时空的。我国古代兵书圣典《孙子兵法》,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美国西点军校、海军指挥学院和英国皇家指挥学院的第一本必读书。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重视被称为“新的文化软实力”的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传播力和杀伤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文化产业已超过传统的航空、重工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生产总值约占美国GDP的25%左右。据国内专家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居世界第7位,显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是不相称的。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向度应是“以文化人”、“文化天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述中国故事和建设新的文化软实力等五大系统工程是支撑点和着力点。对内强调“以文化人”,充分发挥它的“凝聚党心民心”功能,通过文化精品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发展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全面提升全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和价值的凝聚力。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凸显“文化天下”的向度,即“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在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动。在这些“流”背后都承载着不为人察觉的“文化流”。讲述生动的、鲜活的、具体的“中国故事”,乃是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宏伟工程之要义所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远方的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史”的浓缩版。(柳中权)(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四篇:如何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如何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流行的关键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了“软实力”的概念。它主要强调: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在我国,有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社会实践古已有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子路》)的治国理念,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的文化涵育力量,铸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现状。
在近现代我国文化建设落后了。因此,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新的文化力量”与“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一起,作为革命胜利的“三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不仅需要迅速摆脱经济上的“穷”,而且需要迅速填补文化上的“白”。他亲自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落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具备两个根本优势:一是思想理论优势,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政治制度优势,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两大优势,保证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文化落后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从量的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从质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我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对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还不够强。存在这“三个不够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文化体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还不相适应。这样,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成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三、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即人化,是人的外化,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的文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发展是以渐进的积累的方式进行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和熏陶才能实现。一方面,文化如火,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它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鼓舞了人民斗争的士气;另一方面,文化如水,滋润万物而又悄然无声,它浸润着人的心田,滋养着人的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了思想,提高了境界,陶冶了情操,这就是文化的独特作用和特殊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才能对文化建设实行正确有效的领导,才能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党和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建设。
四、如何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提高认识、深化研究。
1、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一元主导和百花齐放的关系。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这就需要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对主流价值观的知晓、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主要命题有哪些、真理性和说服力在哪里等,都需要加强研究和推介。二是处理好事业性与产业性之间的关系。以“壮大产业、繁荣事业”作为文化发展目标,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业并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共进,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三是处理好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地学习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以增加新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因子和元素,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处理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设立阶段性、较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期目标。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和盘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资源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探索一条从国情出发、向国外延伸、与国际接轨,既不崇外又不排外、既以我为主又不唯我独尊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之路。
2、认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价值观的内涵。可以说,在当今这个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深入的时代,一个大国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其政治价值观、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是不是具有合理性和共享性。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所创造的理论和学说的研究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到位。一些学者习惯于用别人的理论标签来看待我们的理论、政策和意识形态,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概念来剪裁中国的历史、衡量中国的事情,这样自然得不出正确结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开展工作,综合运用政府、学界、媒体和民间的资源,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价值观的内涵,勇敢地加以宣讲。在涉及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问题时,要掌握概念定义权、使用权、议题设置权和讲故事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知晓度和认同感,让全世界听到中国人讲的有关自己的民主故事、自由故事、人权故事和法治故事,让世人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
3、做好国家营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硬实力,但西方媒体渲染的所谓中国商品倾销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国家营销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西方国家运用经济的、文化的方式,以各种产品和服务为载体来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其方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具体而言,以国家形象推广为核心的国家营销包括:打造国家形象文化产品,其中既包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也包括国家形象建设者如政府、企业和国民所应具备的品格;明确国家形象品牌定位,或创新、或严谨、或时尚,建立国家品牌;拓展国家形象传播渠道,政府间交流、民间交往、媒体宣传、商业运作以及各种社会活动都可用来推动国家形象建设。
第五篇: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
——2011京西发展博士论坛有感
在门头沟区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建设门头沟新城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门头沟区全力打出人才牌,第三届京西发展博士论坛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题是:人才·发展·环境—京西人才生态圈与门头沟区跨越式发展。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博士论坛,主题发言给我很大的启发,其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我想联系妙峰山镇浅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人们也开始从关注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二、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文化涵养、精神风貌都
不同于硬件建设,文化软实力表面上似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作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农村,发展经济固为重要,但没有文化的经济,再发达也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博士论坛其中一位学者这样说,山水景色、楼台轩榭都可以建设,缺乏文化的景观只能是模式的复制,而不是一个地区真正的代表。文化事业是保证经济发展成果,延续经济生命力的必要措施。有了文化气息的妙峰山才拥有了灵魂,才能吸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三、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实现妙峰山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1、深度挖掘妙峰山镇民俗文化突出点进行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朝圣庙会,是北京周边最具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区。作为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用好、用活,不仅要将民俗文化发扬好更要将其传承好,将时代感赋予古老的民俗文化中,令其焕发新的生机。
2、着力发展民间文化,组织民俗队伍,鼓励民间艺人的发展。
妙峰山镇从来不缺才艺双全的民俗队伍,炭厂村的太平鼓、水峪嘴村现代秧歌、下苇甸村霸王鞭,总能将京郊传统民俗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游客。我们在鼓励民间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该为其创造条件,不仅能使民间艺人队伍走出去,还要将游客引进来,游览山水的同时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
3、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品牌效应。
妙峰山镇近年来关闭了山场,每个村都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开始发展旅游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壮大,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旅游业优势产业链的延伸也是创造经济的利润点。文化产业衍生品的重要性不仅在额外收入上,更是创造品牌必不可少的,通过文化产品的发行,能够形成集销售、宣传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