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
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是郭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思想,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2007年,生本教育被列为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的100多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幼儿园等进行了广泛 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还记得上班之初,初出茅庐的我对“生本教育”并不知晓,第一次讲公开课,是二年级的《晚上的“太阳”》。试讲时,我滔滔不绝,课堂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可是讲完后,孙主任对我说,教学并不是教给学生1+1=2,而是教给学生1+1等于几,甚至1+1等于3。当时听的迷迷糊糊,后来听了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才明白其中含义。
曾经一位企业家问郭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于是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现如今,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
还是家庭,都十分的重视教育,可偏偏是学习的主人公——孩子们讨厌教育,把学习当作压力,当作束缚,这该怎么办?郭思乐教授曾说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同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事情是学生自己愿意做的,他学什么都懂,不是他自愿的,硬强调也不行。课堂本来就是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老师讲多了,孩子们学习的空间就少了。课堂是孩子们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不是老师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老师们应该退居台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激扬学生的生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就是一种以教师为本的体系,一切为了老师好教而设计,而不是为学生好学服务。郭思乐教授称这种教育为“师本教育”。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传输状态,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
地位。教师和学生就像是大小两个齿轮,连带着进行运转。
常年来,教师辛苦付出不少,但收效甚微。郭思乐教授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这恰如我们师本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们。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在对师本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之上。他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认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教师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本教育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这时候的老师与学生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
关系,而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正如我们给了学生钥匙去开动汽车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就被激发出来了。
郭思乐教授有这样一句话“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说明脚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忘我的工作。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自己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就起了作用,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从这方面说,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是依靠生命自身。
(一)学生观:起点非零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是学生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总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不相信学生 的学习能力,总是担心学生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所以常常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做,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不可限量,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们应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
(二)教师观: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是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教学中,并不是不需要老师,而是老师退居台后,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要事先有所警惕等。教师不再是过去满堂灌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观:教皈依学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是“教皈依学”。
过去的教学可以概括为“我教你”,我们在课堂上过多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其实也就是忽略了学生本身。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我们应该把教学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
(四)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是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学生学习。但当把考试当成一种管理和控制工具时,学生就产生了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考试评价的意义也就变了。考试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应该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回归到激扬生命。
郭教授主张无为而治的原则,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考试评价中的比较竞争,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在评研试卷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评后讨论,接着让学生再出一套试题进行测试,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充分和扎实,也避免了传统评价中的控制效应,让学生在创造的氛围中激扬起学习的兴趣。
(五)哲学观:无为而为
生本教育的哲学观是“无为而为”。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许多问题作了哲学的思考,其中多次谈到“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教育中,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在教学中,教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习自主学习。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
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习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六)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四个流程: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郭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郭教授认为,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不平等的,教师都是有备而来,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们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
这里的先学,不是漫无目的的学,而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一个前置性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储备。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
出来的,我已经学会的,那第二天的课堂上他就有了展示的欲望,也为后来的小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前置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或对或错的有了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肯定会有更多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
然而如何让小组交流活而不乱,就需要我们老师恰当地引导。首先营造一种以互帮互助、合作学习为荣的学习氛围,另外可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小组内学生的互帮互学。
3、班级交流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已经学会知识的补充和分享,二是提出仍存在分歧、疑问的地方,大家交流讨论,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由学生自己探究讨论所得的知识会比老师直接告诉的知识更容易理解。
4、老师点拨是最后的环节,当学生通过个人先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仍存在疑问时,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引
导,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仍应留给学生自主交流,在质疑、合作、交流中主动学习,培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本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我们必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理论的学习再熟练,也需要付诸实践,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聆听到教育春天里最美妙的成长之声!
第二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让“生本教育”在我校开花结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昌黎镇第一中心小学
张玉芹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一、体现郭思乐教授教育思想的三个故事 1.插秧的启示
以前,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适得其反,水稻产量却很少。后来不知谁发明了拋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拋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模拟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的期望值过高时,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这正体现了郭教授提出“生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2.当鞋合脚时
“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3.很有意思的“新错误观”
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这就要建立起在这种格局下的错误观。要相信学生的“大器晚成”,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生本教育。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举个例子。教低年级的老师深有体会,我们在教初入学一年级小朋友汉语拼音的时候,有些孩子学得很吃力,因为那些字母有很多形近的,比如“b”和“d”、“p”和“q”,再加上这么多字母拼来拼去的,对5、6岁的孩子来说是太难了,有的孩子既不会写,也不会拼。这时候,我们教师不要太心急,允许孩子们犯错误,当他们对字母弄混时,不要批评他们,我们运用小故事、顺口溜等形式,帮助他们区分记忆。一册书学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些学习吃力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汉语拼音。
二、希望“生本教育”在我们学校开花结果
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也是咱们市教科所白主任大力倡导的。现在我们学校部分老师的教学就是按这个路子走的。比如,高年级语文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布置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的预习包括“文章背景”、“字词”、“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几个方面,正是白主任所提出的导学案的内容。老师们再根据学生的课前的“学”来定课上的“教”。因此,生本教育中的“教”比师本教育中的“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建立在教师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基础上,如果空泛地提“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这是对生本教育的误解。因此生本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以讨论交流来把“教”融入于学的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场景。
前几天听了邵晓亮老师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晓亮以导学卡的形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探究、精讲、达标练习,教学效果非常好。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我校“44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诠释了生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在小组汇报环节,一位同学上台讲面积公式的推倒过程,说得井井有条,表达清楚,赢得听课老师们热烈的掌声。其实,我们的孩子们真的很棒,老师们要给他们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把课堂的空间多留约孩子们。
最后,希望全校老师们致力于生本课堂的研究,让生本教育在我校开花结果。
第三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2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3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4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习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习,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习,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习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习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习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5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6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认为,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生本教育彻底改变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好,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场”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生本课堂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学得高效,学得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一堂成功的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意思上的好课,是教师一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也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传统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生本教育采用评研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避免了习惯性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心态等。
实际上,关于评价,郭思乐教授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他认为,评价是按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与“师本教育”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也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郭教授还主张,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评价的比较竞争的功能,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
第四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这学期我们研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为学生的设计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作为教师,备课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去询问一个教师“你会备课吗?”,可以说是一种侮辱——备课是教师的基本技能。然而看了上文郭教授的这段话,我们不妨再问问自己:“我会备课吗?”我们的备课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教还是学生怎样学?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是否只关注了自己和文本,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的基础等等?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教育要给人以自由,郭教授举了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插秧与抛秧。与插秧讲究整齐、细密相比,抛秧无疑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不再需要规范,那样随意地一抛一撒,任它落于何处,任它东倒西歪,然而带来的却是丰收。这看起来不是很奇怪吗?其实,这不正是因为插秧过多地限制、束缚了秧苗,而抛秧则给了秧苗自由生长的空间吗?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掌握好自由与限制的度,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第五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学习其实就是一段短暂的成长过程,成长是段过程,而不是终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自己的发展成长为己任,为学生成长为重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快乐,做教师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