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美术:神奇的保护衣
主题:《动物大世界》 活动名称:神奇的保护衣 年龄段:大班
设计思路:“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进行至今,孩子们已积累了许多有关动物的经验了,孩子们对动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形态生动习性各异的动物深深吸引着他们,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动物怎样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聪明的人类从动物的这个本能中学到了什么?活动的第一步分我从孩子们图片中总结的“为了保护自己,有的动物会让自己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很像”过渡到ppt中有的动物形态和周围环境很像,还有的动物甚至会变色,对幼儿的经验有所提升。
其中从动物到人的过渡是一个难点,孩子们无发从动物自身的本领直接联想到人类的迷彩衣,对成人来说可能有已有的经验,知道人类以前曾用树叶遮体来掩护自己,再发明了迷彩衣,可对幼儿来说它们未必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了解人类从中学到的本领”中,我直接告诉他们人类虽然不能变色,但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设计了“如果人要在不同环境下保护自己该怎么办?”的半开放半封闭式的提问来引导幼儿来过渡。
由于保护衣直接牵涉到色调的问题,涉及到美术的元素,所以我选用了美工的手段来让幼儿表现对保护衣的认识,又能提高对色调的敏感性。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动物具有保护色的特征,了解人类可以从动物的这个特征中得到启发,来保护自己。
2、尝试设计与环境色调一致的迷彩衣,提高对色调的敏感性。活动准备:
动物保护色的图片若干
动物保护色的PPT 立体实景(花丛、树林、土丘)
人形卡纸若干
剪刀、浆糊、抹布、蜡笔、海绵球、颜料、活动过程:
一、交流、探究动物的保护色
1、出示动物的保护色的图片,让幼儿说说在什么地方找到了什么动物?它的颜色和什么很像?(以老师对幼儿提问、幼儿对老师提问、幼儿对幼儿提问三种形式进行)
2、刚才的这些动物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会选择和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环境来保护自己,这就是保护色)。还有些动物本领更大,看看你们能发现它们吗?
(播放动物保护色的PPT)
突出:变色龙会变色、竹节虫的它的身体形态也和周围的环境很像,比刚才的动物本领更大!
小结:为了保护自己,有的动物会让自己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很像,有的动物形态和周围环境很像,还有的动物甚至会变色。
3、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呢?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很相近的保护色,以此来隐蔽自己,不让敌人发现,或者去捕食。
二、了解人类从中学到的本领
1、保护色是动物以生俱来的本领,可是我们人有没有动物的这种本领?但是我们任何聪明,我们受到启发,学到了这种本领,你们想想如果人要在不同环境下保护自己该怎么办?幼儿回答后请出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小朋友,你认识这种衣服吗?这种衣服在什么时候穿的?为什么?(可出示预备图片)
2、丰富词语:迷彩服
为什么叫迷彩服?迷彩的彩是什么意思?看看颜色,迷彩服是不是只有一种颜色?例举:森林、海洋、沙漠(有深有浅的同种色)
三、感受、创作
1、现在有些小朋友要在我们的《春天公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要把自己隐蔽起来,你们说他们穿这些衣服能隐蔽的了吗?那该怎么办呢?迷彩服的颜色可以随便用吗?那该怎么选颜色?(举例:桃花丛中)
2、幼儿2人选择一个人形画迷彩服。可选择蜡笔画、颜料画和剪纸的方法来表现。
四、分享交流
(幼儿将自己画好的人放入相应的背景中)
是不是每个人都隐藏起来了,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哪些人不容易被发现,哪些人被发现了,为什么?
延伸: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先进地利用了保护色,如军事武器,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更多的资料,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地观察,还有哪些动物有保护色,人们还怎样利用,老师等着小朋友有更多的发现来告诉我。
第二篇:大班美术《神奇的花瓶》
大班美术活动:神奇的花瓶
设计意图:
美术教学如何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体验,既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又有利于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美术教学又如何能让我们教师跳出技法教学的樊篱,而又不落入空有想象,缺乏技能技巧支撑的窠臼?在我园美术园本课程的实施中,这两个问题一直是我们这些老师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神奇的花瓶》正是在力求解决上述这两个困惑的实践中所生成的一堂教学活动。
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花瓶的结构比较简单,如果仅仅是画出它的样子,既缺乏一定的难度又不能很好地引发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我以花瓶的形状为依托,通过多媒体对花瓶各个局部进行极限放大、缩小以及通过对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原本单一的物体马上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幼儿的想象,启发幼儿的创作。同时通过这样一堂活动又能让幼儿在对实物的观察中,了解花瓶的结构特点,这样既能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支架,又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使幼儿获得了一种观察的技能。
《纲要》中还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而花瓶这一物体正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实物,虽然这一活动只是一堂教学个案,但我们发现借用活动中这种“借物想象”、“一物多变”的方法,使美术活动的题材不再仅仅只限于教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都可以成为我们老师信手拈来的教学内容,使教育贴近生活不再成为一句空话。活动目标:
1.在观察青花瓷特征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其部分结构并启发想象,任意地进行创造性作画。
2.培养幼儿观察、求异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幼儿做事专著、细致、大胆的行为习惯。活动准备:
青花瓷实物花瓶一只,多媒体课件,勾线笔若干,画纸。活动过程:
一、多媒体演示实物——花瓶,总结花瓶的形状。
1、引出课题。
①提问: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好吗?(出示实物花瓶。)
2、介绍青花瓷。
①教师:这是什么花瓶?(青花瓷的花瓶。)
②教师简单介绍青花瓷:青花瓷是元朝时景德镇的瓷工发明的,距离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的一种珍贵的瓷器。
3、引导幼儿观察花瓶的形状。
①教师:那这个花瓶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吧。(引导幼儿看实物花瓶)
②教师:花瓶的上面这个部分叫什么?(瓶嘴)你们看上去瓶嘴是什么形状的?(椭圆或一条线,在此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③教师:瓶嘴的下面是什么?(瓶颈)瓶颈是什么样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回答。)④教师:瓶颈下面是什么?(瓶身)瓶身是什么样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回答。)⑤教师小结:对了,花瓶有个椭圆形的瓶嘴,瘦瘦长长的瓶颈,有个大大圆圆的瓶身,还有一个底座。(多媒体演示花瓶,并一一勾勒出花瓶的简单构造, 见组图1。)
二、多媒体演示会变的花瓶,引导幼儿想象。
教师:我这个花瓶还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看看吧
1、多媒体演示瓶颈变大的花瓶,引导幼儿想象。①教师:花瓶花瓶,变变变,瞧花瓶的什么地方变了?变得怎么样了,(瓶颈变大),有趣吗?想不想让它再变大点,花瓶花瓶,变变变,还要不要再大一点,那老师一个人的魔法不够大,请小儿朋友来帮帮老师好吗?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喊魔语好吗?(多媒体分四次演示瓶颈逐渐变大的过程,见组图二。)
②教师:哇!真大呀,这个时候你们觉得花瓶宝宝 变得象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教师:花瓶宝宝 转个身,这个时候,你们觉得象什么,再来转一下,这会儿象什么呢?(幼儿自由想象,多媒体演示转个角度的花瓶,见图三,图四。)
2、多媒体演示瓶身变大的花瓶,引导幼儿想象。
①教师:拿出我们的魔棒,我们的花瓶又要变了,花瓶花瓶,变变变。
②教师:这会儿花瓶的哪里变了,变的怎么样了,再让他变大点好吗?花瓶花瓶,变变变,要不要再大一点,花瓶花瓶,变变变。
③教师:哇,花瓶变得好大呀,这个时候你们觉得花瓶宝宝变得象什么?你觉得可以给花瓶添上什么让它变一变呢?(幼儿自由想象,多媒体分四次演示瓶身逐渐变大的过程,见组图五。)
④教师:给花瓶宝宝翻跟斗拉,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变呢?(幼儿自由想象,多媒体演示转个角度的花瓶,见图六。)
3、多媒体演示变得很小很多的花瓶,引导幼儿想象。①教师:我的花瓶又要开始变了,我们一起把它变出来吧,这次我们喊魔语的时候声音轻轻的,看看花瓶会怎么变好吗?(幼儿跟着老师轻声喊出魔语。)②教师:咦,我的花瓶变得怎么样了?(变小了)变变变,出来了好多的花瓶宝宝,再变,再变,这么多的花瓶宝宝在一起你们觉的象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多媒体分四次演示逐渐变小,变多的花瓶的过程,见组图七。)
三、范画欣赏,引导幼儿观察。
①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几张其他小朋友画的画,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画里面的花瓶宝宝都变成了什么?(多媒体演示范画,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一点出画面中用花瓶变得东西,见组图八。)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原来我们的花瓶宝宝可以变成这么多有趣的东西,那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来当小小魔术师,把你的花瓶宝宝也变成有趣的东西好吗?等会上来讲给大家听好吗?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讲评。
1、幼儿互评: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猜猜小作者把花瓶变成了什么。
2、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别具创意的作品。
六、结束。
教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棒,把花瓶宝宝变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请小朋友带着你们的作品,去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好吗? 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给人的强烈感受是趣味盎然、充满魅力。教师定位于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在主动的观察和讨论中,由对花瓶形状的粗浅认识,逐步了解花瓶的结构和变化,感受花瓶的神奇,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幼儿主动获取信息,体验创作的乐趣。整个活动体现了以下特点:
1、选择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这个活动源于幼儿生话,深受大班幼儿的喜爱。该活动以花瓶为载体,引导幼儿想象,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找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口。
2、提供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材料。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材料,使幼儿很快掌握作画花瓶的要领,动态层次的花瓶变化,不仅使作品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萌发作画的愿望和兴趣。
3、设计了一个层次清晰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水到渠成。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主动观察、讨论、发现、感受、创作,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得到了一种新的艺术体验和快乐,受到一次美的熏陶。自我欣赏作品使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互相欣赏作品又使幼儿绘画水平得到共同提高。这无一不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幼儿自始至终兴趣浓厚,活动安排从头到尾围绕中心,这也是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第三篇:彩云衣 美术
美术教案 龙岗小学 郑丽
一、教材彩云衣分析
漂亮的花布和衣裳在生活中一直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彩云衣本课以服装为主题,渗透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和色彩知识,让学生领略装饰工艺的形式美感。本课彩云衣涉及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彩云衣两个活动培养学生初浅的设计意识。
活动一:学习内容主要是通过欣赏服装及服装色彩的搭配练习,彩云衣帮助学生了解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知识,提供学生探寻色彩规律的途径,丰富他们的色彩表现形式。彩云衣本课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围绕色相的对比或明度的对比知识设置活动,以几幅摄影图片作为小训练让学生辨析:较大的几种饱和颜色搭配能产生较为强烈跳跃的色彩刺激,.产生的是强烈对比;较为接近的几种颜色搭配,色彩变化柔和或较统一,产生的是柔和对比。彩云衣关于服装色彩的调和问题,教师应理解:同色调和应注意色彩的深浅变化或明暗差距;类似色调和应着重色相本身的共同因素调和;对比色和补色调和应注意色彩的面积,有宾主之分;无彩色与有彩色搭配,确定一个色系为主时,另一个色系则为辅助。作业练习中,色彩搭配不当会产生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以上基本原理,从学生易于理解的深浅搭配、面积大小搭配、主次色的处理、黑白灰的适当运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指导。
活动二:学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案的秩序美感,学习连续式图案的设计运用方法。连续纹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类,本课着重于设计服饰花边——二方连续纹样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其单位纹样的一致性、间隔的恒定性和排列的定向连贯性。教材中以添画补充花边为小训练,实则是让学生掌握骨式规律,如:直立式纹样具有统一向上或向下的方向特点;斜线式纹样以倾斜的走势形成连续;折线式纹样以折线为骨格排列;波纹式纹样骨架如波浪状交织起伏。花边能使人产生秩序感、节奏感,生活中剪纸、栏杆等处经常运用,因其装饰性强,又具有集中引导视线的作用,一般也多用于服装的衣边、腰带等部位,因此,在指导学生给服装添花边时,应根据不同的部位灵活运用,以达到预期的装饰效果。关于四方连续纹样的知识,未作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表现就可以了。
活动二中同学之间的服装配套设计既能搭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的桥梁,又能训练学生对服装整体色彩的搭配能力。要使两人的作品协调,应抓住主调色彩。学习屋实际上是活动的延伸,孩子们可依据生活需求,为自己或他人选择服装,能根据周围环境合理选择着装,将自己的审美观念与学习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本课关于色彩与图案知识的学习属于刚性课程,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柔化处理,既制定指标,又放宽要求。
二、教学目标
◆能收集资料,欣赏各种各样的服装,领略服装的艺术美感。
◆能在生活中合理选择服装,体现自己应有的审美取向和独特的衣着风格。
◆能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知识进行服装的色彩搭配。
◆能利用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为服装设计花边或满地纹。
三、教学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明确,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着重思考本课知识的定位在何种位置状态,教学显得更有意义,通过何种教学形式、方法来揭示概念规律。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与合理安排。本课学习过程应从如下方面思考:一是概念的习得,二是规律的应用,三是大胆地创造。
活动一的教学过程安排建议为:收集资料——掌握概念——自主表现——评析交流。师生共同收集关于服装的资料,相互交流欣赏后,选取专门的范例,如教材中的摄影图片提出了问题,学生通过图片的分析比较,了解色彩搭配的相关知识、概念,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服装的配色练习之中,通过评析检验学生的达标水平和发展水平。
活动二的教学过程安排建议为:提出问题——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评析交流。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未完成的花边作业,让学生观察练习,自主探究二方连续纹样的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基本概念,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单件服装设计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换作业后,再根据他人设计的服装进行配套设计、相互学习。
教学评价应落到实处,一方面要结合本课实际作业水平进行检测,色彩搭配是否合理,是否出现脏、乱和其他不协调的颜色混浊现象,图案呈现是否具有一定的秩序美感,与同学配套设计的服装是否美观,体现创意;另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可充分利用学习屋中的评价栏让学生自主评价填写,并相互交流。
四、教学选择
1.可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指标。教材以服装的色彩、纹样知识为重点,款式的选择却采用极其开放的态度,只需让学生了解服装一般由衣领、衣袖、衣身几部分组成即可,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教师可让学生选择教材中既定的服装进行色彩搭配练习,也可让学生自主设计服装款式并配色。
2.可根据课时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有的教师把活动二分成几个课时来完成。方式一:分3课时完成,1课时画有花边的服装,1课时画全身图案的服装,1课时完成同学之间的服装配套设计。方式二:用1课时完成上述3项内容。
3.教学策略可选择发现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或先行组织者模式。
五、教学建议
1.收集图片、文字资料时,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在考虑范例呈现顺序时,应将具有概念鲜明特征的范例最先呈现,呈现的顺序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图片的呈现符合国情和道德标准,不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2.高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评价时,不宜只用“漂亮”这些词语来表达,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综合本课及以往所学过的知识,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优秀大师作品或同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小学高年级美术知识的传输,依然强调以感觉、感知为主,认知的概念,探究的规律,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教师应有良好的课程观,课时目标安排合理。今天这个班的学生不一定个个成为服装设计师,但我们希望他们能怀着健康向上的审美追求,穿着美观得体的服装幸福地生活。
六、教学资料
1.服装的造型要素
在服装造型的三大要素中,款式设计起着主体构架的作用,面料是体现款式结构的基本素材,色彩是创造服装的整体视觉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三大要素在服装设计和服装造型过程中,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服装发生的标志——骨针与串饰
现已发现的距今约二万年的用于缝纫的骨针,是人类服饰文化的杰出标志和信物。
3.服装配色的原则 服饰的配色应掌握如下原则:(1)要按一定的计划和次序搭配颜色;(2)相互搭配的色彩主次分明;(3)对比与调和;(4)对称与均衡;(5)色彩不单是色与色的组合问题,还与色的面积、形状、肌理有关。
4.色彩的对比现象
服装色彩的对比是指服装的色彩与色彩之间彼此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与单看一个色彩时不同的感觉。它主要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
5.色彩的调和原理
两种以上的色彩合理搭配,能够产生和谐的图像,从而使观者的心情感到舒适愉快,称之为色彩调和;反之,如果色彩搭配不合适,会让人感到有拙劣、粗俗的感觉。基本的色彩调和有:同色调和、类似色调和、对比色调和、补色调和、多色调和、无彩色与有彩色调和六项。
6.二方连续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由一个或几个基本纹样组成单位纹样,向左右或上下两个方向有条理地重复排列,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散点式、波纹式、连环式、折线式、综合式。
7.四方连续纹样
四方连续纹样是由一个或几个基本纹样组成单位纹样,在一定的空间内,向上、下、左、右重复排列形成的纹样。四方连续的排列比较复杂,它不仅要求纹样造型严谨生动、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穿插得当,还必须注意连续后所产生的整体艺术效果。
8.上、下装色彩的配套
上、下装色彩的配套要特别注意上、下装色彩的面积比例,如果选用对比色相的话,最好拉开二色相之间的明度或纯度差距。选用花色面料时,以上衣花色配下衣单色或上衣单色配下衣花色为宜;如果上下都用花色面料,最好选择同一花形色彩。
第四篇:神奇的线条(大班美术绘画)
活动名称:神奇的线条(大班美术绘画)活动目标:
1.欣赏线描画,了解线描画装饰的特点。
2.尝试用不同的线条装饰表现树叶、恐龙的基本特征。3.感受线描画的独特美感。活动重点:了解线描画装饰的特点。
活动难点:尝试用不同的线条装饰表现树叶、恐龙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1.线描画作品7—8张。
2.幼儿人手一只双头记号笔、已画有框架的画纸一张。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提问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我们常用的线条有哪些?(直线、短直线、曲线、波浪线、锯齿线、虚线等)这些线可以怎么排列?除了线以外我们还可以在画上面装饰什么?(横着排、竖着排、斜着排)
(二)幼儿先尝试绘画线条画,教师观察。
师:(出示图片)你见过这种美术作品吗?画面里面有什么?这些画是运用什么工具画的?和你平时的美术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师:点和线的组合会让我们的美术作品更加有层次感。教师小结:线条是绘画造型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丰富的表现力。排列的方式,描绘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轻重不同,使线产生许多的变化,如曲直、长短、粗细、软硬、强弱、疏密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不同的线去表现一幅线描作品。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线条一起来装饰这些树叶、恐龙吧!
二、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一)交带规则
师:绘画时运用粗细的笔进行绘画,画笔用完后将笔盖改好收放整齐。
对能力强的幼儿除了装饰画纸上的作品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装饰,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2人一起合作完成一幅作品。
幼儿完成作品后在作品标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不会的老师可以进行帮助。
三、作品欣赏
(一)幼儿介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你用了哪些线条装饰你的美术作品?除了线条你还用了哪些图案装饰?在绘画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二)带领幼儿将作品粘贴在作品展示区。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神奇的帽子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神奇的帽子
设计意图:
借助一顶帽子,让幼儿说说它的形状、大小等,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让幼儿看看、想想、说说、画画的过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并能在绘画的过程中,表现出他们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学生铺设表现美、创造美的条件。
2、通过学习绘画的过程,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地表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
2、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1、视频展示台
2、玩具小白兔
3、帽子实物及帽子的图片
4、小动物的图片
5、情景图片若干
6、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
一、观察想象今天,有一个新朋友要和大家认识,(出示小白兔)它就是勤劳、善良的小白兔。
(师说故事)小白兔一大早就起来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来和小朋友见面,在半路上,它捡到了一顶帽子(出示实物帽子,展示后交幼儿传看观察)。
提问:
1、“这顶帽子看起来像什么?”
2、“把帽子倒过来又像什么?”(幼儿回答帽子象飞碟、房子、小船、篮子等,老师给予赞赏)〔这一环节是启发幼儿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同样的物体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但应注意如果此时他的奇思妙想受到了质疑,就会使他们失去创造的勇气,所以不应该束缚他们的思路,不能以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接受,应该打破常规,打破权威性,鼓励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创造不平凡的东西,超越自我。这样才不会压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提高他们绘画兴趣,实现他们思维的发展。〕
二、想象,丰富创作内容(故事继续)
小白兔决定把这顶帽子送给需要它的小伙伴,它来到森林里。
小老鼠看见了说:呀,这顶帽真大呀,我要用它来(出示河流图片,幼儿想象)做一只小船。(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回答问题,教师加以概括,给出答案)〔运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方式,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想象、利用自身的动作,将幼儿的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较快地进入一个有一定目的且积极主动的状态。因此活动一开始,便采用问答、互动动等融合引导幼儿进入主题,请幼儿来表现对生活的认识。〕小松鼠看见了说:呀,好柔软的帽子呀,用来当床(师示范做睡觉的动作,幼儿想象)一定很舒服。
小蜗牛看见了说:呀,好漂亮的帽子,用它来做(展示蜗牛壳破损图片,幼儿想象)房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公鸡说:我可以用它做(展示下雨图片,幼儿想象)把伞。
小羊说:我可以把它做成(提示小羊要购物,幼儿想象)篮子。
师:看来,这真是一顶神奇的帽子,它的作用可真大,小朋友们再来动动脑筋,这顶帽子还可以做什么?(师适当提示,幼儿自由发挥,并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教师进行总结,修正学生的部分不合理想象,引导正确思维。)〔这一环节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按幼儿的心理需要尝试不同的示范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将思维向前推进一步。〕
三、创作要求
1、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小动物的卡片。
2、要求幼儿用动物图片与帽子图片在视频展示台上进行情景组合。(如:公鸡用帽子做伞、小猴子用帽子做降落伞……)
3、要求幼儿发挥想象,组合更多的情景。(教师给与适当诱导和鼓励)(幼儿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和示范。)
四、幼儿创作
1、教师示范作画:
取绘画工具,在视频展示台上示范一至两种情景画。
a讲解帽子和小动物的遮挡关系,简单装饰帽子;b用拟人化手法给小动物添加快乐的表情和情景动作;c添加场景(提示可根据需要添加小河流、草地、树林……)
2、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提出适当意见,进行适当修改。
3、幼儿创作(要求不可按教师示范绘画)
五、作业点评
1、展示、介绍作品。
〔因为幼儿有喜欢成人或同伴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加以关注和肯定的心理特点,我让小朋友自由参观同伴的作品,相互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看看谁的画最美?谁的画最有趣?谁的画最有创意?然后尽可能多地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既乐于欣赏技能强、创意新的作品,又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也促进了老师和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2、点评作品优劣。(让幼儿参与,通过鼓励、正面评价幼儿的作品)〔幼儿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好听与不好听,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我让幼儿主动参与评价同伴的作品,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发展和巩固幼儿的评价观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绝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或局限于幼儿的操作结果,而应包括幼儿各种能力、意志品质、情绪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状况。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在以后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创作精神)课后小结:
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启发幼儿想象力为主,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好奇心。儿童的思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应当为幼儿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一些有吸引力的内容,并能将这些内容与幼儿的实际能力相联系,用不同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