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第3篇问题答疑材料[推荐]

时间:2019-05-15 00: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论第3篇问题答疑材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论第3篇问题答疑材料[推荐]》。

第一篇:邓论第3篇问题答疑材料[推荐]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问题答疑材料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在我国,目前主要有以下形式: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信息等。①按资本要素分配。②按劳动力要素分配。③按技术要素分配。④按管理要素分配。⑤按信息要素分配。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策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构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小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主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收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

③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是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④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量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题、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②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③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形成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体系。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扩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成败、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新的科学判断。

4、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第一,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提高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增强实践的自觉性。

第三,提高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认识,自觉完善自己,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⑵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 第一,要紧紧抓住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二,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邓小平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结合起来。第三,要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第四,要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5、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必要标准: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提高人民收入。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四个特点: ①把解放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目标。

③把“同共富裕”作为社会主义规定中的最终目的。④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这一概括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时,赋予改革以解放生产力的性质,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

②这一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③这一概括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使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误解得以澄清,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由。这些理由是: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是生产为的性质和发展的要求,当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变革。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生产力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在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于社会产品还不够丰富,还不能充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只有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买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杜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从党建立第一天起,就把消灭剥削、为人民谋利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宗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要存在下去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目的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来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少数人富裕起来,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翼、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训读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现在,我国生产力仍然落后,人民生活还不富裕,而且我国的国情决定,达种状况不是短时期内能够改变的,而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只能靠我们自己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全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杜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我国现阶段除了主要矛盾以外,还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生产力落后所致。因此,要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首先要从解决上要矛盾入手,即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他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全面的把握,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围绕这个中心,而不能干扰和冲击这个中心。

7、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8、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回答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 于”的标准并非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条标准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从而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或者根本就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所需要和允许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9、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基本含义、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一历史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三,这个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作长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10、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进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对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开放。但我们对外开放的重点还是发达国家。2.多层次: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至今,我国建立了包括359个市、县,3亿多人口,50多万平方公里的对外开放地区。一个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已经颇具规模。

3.宽领域: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

11、社会组织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 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组织。

1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1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同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产生了两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进是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这个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为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体系。这是说新境界、新阶段的根本标志。这些基本问题过去也提出和回答过,但是不系统,有些回答还不正确,现在系统地正确回答了,所以叫第一次。说邓小平理论第一次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有一个状语: “初步”,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还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向前发展。这是后继者的职责。

14、为什么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按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己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环节,它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关键。

15、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谈话的内容主要有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邓小平南巡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谈话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1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表述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织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17、三个代表正式提出的具体时间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18、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

19、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1)开展对外贸易,也称进出口贸易。通过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节约社会劳动,创造外汇。

(2)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引进外资可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对外投资可以打破贸易壁垒保护,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弥补国内部分资源和物资的不足,保证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3)引进技术和输出技术。引进技术可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本国科研水平,增强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输出技术可以换得外汇,并带动技术出口方面的服务。

(4)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可以通过人员交流学习先进技术,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开展国际旅游业。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的特点。有“无烟工业”之称。并可以带动诸如交通、商业等多产业的发展,并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

20、近年来,我国作出的改善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规定包括哪几方面?

1.人大常委会增设各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

2.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 3.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4.改进和完善选举制度,把人民代表的选举由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5.改进和完善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

10(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2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

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都决定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首先,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是个遭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饱经战乱和穷困之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终于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建设自己的国家。中国人民从自己的悲惨遭遇中深刻体会到,和平是十分珍贵的。这样的经历和认识促使中国外交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其次,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绝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维护的奴役促进和压迫、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中国外交的宗旨和首要目标必须是和平与发展。第三,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需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保证,和平是中国发展繁荣最根本的前提。这是中国外交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宗旨和首要目标的重要原因。最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从优化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出发,也要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是在与苏联结盟时期,还是联美抗苏时期,中国都没有放弃独立自主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赋予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实行真正不结盟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从而更好地维护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在冷战后的新时期,中国与一些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但这只是协作友好关系,不是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更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目的是加强与该国的合作和交往,11 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独立自主,也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阐述了五项原则和平共处的设想。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先后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 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和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比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的法律原则更全面、更合理,是国际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它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是由多极化趋势和多样化世界的现实所决定的,是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的,最能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最符合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完全是可行的。(4)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政府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辩证统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作到尊重群众、尊重实践,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与 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都深刻地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是关键。

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般考选择题)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活动。它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创新勇气;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需的理论功底、知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及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一个实践准则和理论准则。

第二,“三个有利于”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生产目的的问题。

第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并不矛盾。在社会各个具体领域、各项工作中的具体标准都必须以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前提,最终应当而且能够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统一起来。

1.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果。

2.如何看待当前关于改革的争论。

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而且对领会贯彻“三个代表”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这就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 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根本要求虽然只有三句话,但却言简意赅、思想深邃、意义重大。

2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

政治协商 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 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参政议政 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27、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1.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相结合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则根本不存在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

2.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因而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制度,因而会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的目的。这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明确提出来了的。也是前述所有制结构所派生的一个结果。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消费品的分配自然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它充分体现了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的分配自然还须相应地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所谓其他分配方式,包括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产品,全部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所有(除去交纳的税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除按劳动力价值支付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和奖金外,其余都按出资的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所有,或者说实行按资分配原则。由于企业资本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企业主自有资本,有的是借入资本,因此这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部份,往往划分为利润、股息、利息等各种不同形式分给各个资本持有者。此外土地所有者也需分得一份地租。这样在非公有经济中的分配就有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和作为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的利润、利息、股息、地租以及个体小生产者的劳动产品等各种形式,而这各种形式的收入都是以各自提供不同的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为依据的,因此,这“其他分配方式”又可较具体地表述为“按要素”分配。所以十五大报告在论述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时,在重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之后,紧接着又具体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很显然,这里说的二者的“结合”,不言而喻的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要素分配为补充的条件下的相互结合,而不是二者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情况下的结合。

3.两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重大差别。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需要把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但二者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应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的作用就比较薄弱,即一般都限于间接的调控和参考性、意向性的计划。国家约束力比较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更有可能加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由于宏观计划反映的是国家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市场机制的调节只是以个别企业眼前的、局部利益为依据的,因此,要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计划的主导之下把宏观计划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从而使企业的眼前、局部的利益与国家长远、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使前者眼前、局部的利益服从于后者长远、整体的利益。

4.两种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实行按要素分配,形成两极分化,需求不足;加之,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配置资源方式下而形成无政府生产,必然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和严重的失业。因此,失业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伴侣和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便能兼顾公平与效率,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而不会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要在宏观计 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便能最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避免无政府生产和结构失调,同时也就能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失业,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这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

29、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30、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挹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1、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同现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弊端之间的矛盾、经济体制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政治体制表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通过改革,使基本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而实现的。

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表现形式,是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科技、教育等体制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最根本、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矛盾的特殊性质和具体表现,决定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对经济体制和其他各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再不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讲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都讲全了。邓小平在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主 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的科学论断。

32、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六大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包括两层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我国的具体国情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落后的小生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十三年,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 的艰苦奋斗。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3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 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34、如何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其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

首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千差万别,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包揽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能够起到拾遗补阙,繁荣城乡市场,满足各类消费层次需要的作用。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非公有制经济产权清晰,它生在市场,长在市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较强;它必须也只能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第三,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资源全球性流动,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外资将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继续进入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第四,现代经济伴随着高度社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集中与分散两种并行不悖的趋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社会分工也在不断深化,不仅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扩大,而且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一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变成专业化生产,客观上造成了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关系的企业并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35、为什么必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如果不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人民的民主权利就没有保障。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秩序地进行。

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中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五,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保证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正确有效地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有力打击和控制各种破坏和犯罪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3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蜗牛在线|学习者家园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3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同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再次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38、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邓小平还指出,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3)在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内地其他省区,享有基本法赋予的高度自治权。除外交事务和防务由中央政府管理外,特别行政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依法自行制定经济、贸易、金融货币、教育、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政策,继续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特别行政区保持财政独立,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中央政府不征税;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项合法权利和自由,外国在这里的经贸活动和投资利益等,都依法受到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也不派其他人员驻台。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邓小平多次讲到,“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对香港、澳门、台湾的政策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还会不变。” “实际上,五十年只是一个形象的讲法,五十年后也不会变。前五十年是不能变,五十年之后是不需要变。”邓小平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的思想,明确写进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9、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40.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邓小平理论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最终成熟,期间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提出阶段。此间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二大三次重要会议,在理论上实现了六个方面的突破:在发展阶段上,突破了毛泽东晚年急于过渡的“左”倾观念,开始意识到我国尚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模式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明确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根本任务上,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在农村工作上,突破了人民公社的体制,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突破了越大越公越是社会主义的观念和平均主义观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在对外关系上,突破了片面强调“独立自主”的自我封闭观念,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阶段。有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三次重要会议。在理论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和成果: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和内容具体化;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提出的12个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后,是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走向成熟时期。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概括为12条基本原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尤其有关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标志着的最终成熟。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一是关于姓“资”姓“社”问题,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这就为衡量改革开放得失成败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标准;二是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三是反“右”和防“左”的问题。正确开展反倾向斗争,事关重大,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长期的原则问题;四是关于两手抓的问题。《南巡谈话》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两手抓、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中“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该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基本途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42.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

21世纪,全球化已成为历史潮流。从经济层面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向正在迈向新世纪的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全球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当代世界基本的结构性矛盾的反映。人类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正确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是发展中国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要求。

43.当代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

在清华校庆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你们要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既要靠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更要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努力需要动力,努力需要信念,努力需要精神的力量。所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1、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明确方向和目标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无论是对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很重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深入地理解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牢固地树立起只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2、提高对培养“四有”新人的认识,自觉完善自己,为成才提供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努 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把自身的成才与祖国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前途统一起来,选择正确的成才方向,使自己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否则,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就有可能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举例考研)

3、提高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增强实践的自觉性

当代大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弄清现阶段只能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才能在进入社会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自觉地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提高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减少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工作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自身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者、实践者,将来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德才兼备”。所谓“德才兼备”除了它的政治内容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的生力军,当代中国青年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和锻炼,同时必须时刻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政治修养的核心内容。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这就是要求当代青年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不息,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中,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创造无悔的青春,取得成功。因此,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是当代中国青年加强自身修养,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内容。44.如何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要认真地、系统地读领袖原著和重要文献。包括:邓小平的著作、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马列的重要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2.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今天中国最大的 实际,就是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坚持历史与逻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以及发展过程;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观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以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党思想路线,懂得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后升华到理论,再来指导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还会创造出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4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第一位的构成要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第一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观点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的创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结论。

(2)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决定的。现代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之大,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科学技术不仅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同时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的贡献率迅速提高,最高已达8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因素。邓小平对此有敏锐的察觉,他把21世纪称为“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在1988年就前瞻地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时代警示,并且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3)这是由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科学研究是进行知识创新或进行创造知识的劳动,知识也属于生产力的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在知识经济中,作为经济驱动器的知识必须不断创新,而对从事知识创造新劳动的人就必须倍加重视。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是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发明创造的人才,注意 现代工人阶段状总和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但肯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系统中作用的提高,知识分子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4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什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论断非常重要。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48.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平等原则与社会事实真正一致。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要坚定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

这些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就是说,党的核心工作是保证党内民主和支持、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把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法制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到充分发挥,国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就安定,社会主义民主就得到发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稳步地向前发展;反之,什么时候法制建设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受到压抑和挫伤,国家和社会秩序就**不安,经济建设就受到损失。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法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第一、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活动,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人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而且还规定了人民行使这些权利的物质保障和法 26 律保障,对于一切侵犯人民民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没有社会主义法制的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就难以真正实现。

第二、镇压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并把“遵守公共秩序”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第三、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法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调整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具体地说,社会主义法制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保证按劳分配的原则,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关系,解决经济纠纷,打击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

第四、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看,社会主义法制积极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规定发展经济的各项经济法规,直接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49.邓小平理论对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旗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是需要若干代人经过顽强、艰巨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业。在它前进的道路上,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克林姆林宫顶上的红旗黯然落下的时候,西方政治家们预言:二十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将在二十世纪内灭亡。许多友好人士也都担心:下一个倒下来的会不会是中国?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偏偏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社会主义红旗高高飘扬,整个国家生机勃勃。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尽管,在我们面前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但是,这些成就和进步举世瞩目。

为什么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站住脚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有一个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就在于我们有一个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邓小平理论。历史和现实使我们获得这样一种共识:没有毛泽东,至少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邓小平,至少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会像今天这样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事实,都否认不了的真理。

中国的实践、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都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保证

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作出的重大抉择。我们这样一个有着56个民族、12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有着六千多万党员的大党,要从事这样一个伟大的、前无古人的现代化事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作指南,要取得成功和胜利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最根本的是靠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旗帜就是方向。邓小平理论指明了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道路和目标。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排除错误倾向的干扰,坚持正确方向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发展自己,不断探索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困难的新方法,顺利实现跨世纪的战略目标。

旗帜就是形象。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才能向广大人民、向整个世界展示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形象,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形象,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形象,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安定团结的国内局面。

旗帜就是力量。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这面伟大旗帜,才能把各个方面的力量号召起来,凝聚起来,同心同德,开拓前进,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

在新的历史征途中,要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它的科学体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用以指导工作、改造思想。以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四)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

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就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要着重领会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并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全面把握这个理论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从内在联系中加深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自觉性和坚定 性。

综上所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50.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1)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3)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51、经济特区及其意义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这既是对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实际作用的概括和总结。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52、我国的对外开放模式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

在建立经济特区的同时,1980年,中央决定开放从大连到北海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又进一步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在条件成熟时,又开发了山 东和辽宁省半岛。1990年又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战略决策。并且,还陆续开放内地省会及沿江、沿线、沿边(境)城市。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江和沿边地带,这样一个的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

5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以下新特点:(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双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解决。

5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一种观点。

55、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15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这种客观必然性表现为四个方面。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因为这种体制可以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运行,宏观调控以市场为基础,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大量的事实说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56、“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个新思想,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是社会主义学说和理论的新发展。

(1)“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原则性。1986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着共同的血缘、共同的生活习尚、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愿意维系在一起的民族感情,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割的。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一国两制”构想充分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几十年来,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状态,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如果再动干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必将带来更多的伤害和不幸。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中国政府是不会轻易使用武力的。由于台湾和大陆分离的时间比较长,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政治经济制度缺乏了解,他们有久已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所以,邓小平十分强调尊重台湾的现实,尊重台湾同胞的愿望和选择,提出了现行生活方式不变。几十年来,台湾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台湾的政治前途未卜,人心不稳,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地狭人密,资源匮乏,市场有限。从这种现实出发,用“一国两制”的构想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对台湾是十分有利的。台湾可以依托大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经济会发展更快,稳定繁荣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3)“一国两制”构想考虑到国际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邓小平说,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美国利益也不致受损害。一旦通过和平共处的办法解决了台湾问题,这个热点也就消失了,这对太平

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香港被英国统治了一个半世纪,英国在香港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香港又是国际金融中心,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在那里有大量的投资,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首先涉及到的是中英关系,其次还有中国和世界不少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同样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影响。邓小平说,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做不到三方面都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董建华评述说:“‘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代表12亿中国人对当代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

(4)“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邓小平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当今世界,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的推动下,各国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日趋加深,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的两大主题。尽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但用和平的、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所以,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的构想,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57、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和原则?

1、关于改革的对象。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我们改革的是具体体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2、关于改革的目的。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他多次强调,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3、关于改革的原则。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同富裕。

5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

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四有”新人)。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59、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根据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相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60、微观收入调节过程着眼点是什么?

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中贯彻效率原则,在宏观收入调节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观的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效率高、贡献大的人,获得的报酬就多,效率低、贡献小的人,获得的报酬就少。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既是效率标准的形成过程,也是市场机制贯彻按效率标准分配收入的过程。所以,国家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宏观收人调节的着眼点则在于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就要求把按效率标准分配引起的收入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者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家手里;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其调节过程和机制是:利用所得税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起来,作为收入保障基金的来源,再通过转移性支付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在为低收入提供社会保障方面,应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

61、如何认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过去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严重教训,在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中,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内在规律。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

建设,不能脱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以立为本”,着眼于立。(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文明建设比经济建设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精神文明建设弹性大,易反复,不进则退。精神文明建设要讲求实效。

6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6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七大措施

1、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

2、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

3、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

4、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5、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

6、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

7、建立全民的节约型社会 6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也是初级阶段的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改变这种不发达的过程。从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归纳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的特征。这种不发达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过去,我们曾经以为可以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越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认识到,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三)、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现代化进程又是以

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过程和科学发展的过程来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四)、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人民生活从贫困经过温饱,小康逐步走向富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充分体现的过程。

(五)、这个过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文化不仅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地区同不发达的地区同时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不平衡的基础上,由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逐步实现相对地区平衡,逐步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过程。

(六)、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曾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动荡,停滞和缓慢发展,起根本原因就是在体制上存在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体制改革推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七)、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这里说的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说的是整个阶段需要什麽样的精神状态。

(八)、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是从世界历史比较中和从中国历史发展中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担当的历史任务。曾经为古代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定将对世界现代闻名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65、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产权清晰。产权清晰是指产权关系明确,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都有明确的界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拥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权责明确。它是指所有者(出资者)与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不能不受所有者的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它是指政企职责分开。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

4.管理科学。它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66、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全部或部分劳动人民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因时而异。

1、社会所有制(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所有,社会作为整体成为客体掌握生产资料,这时商品经济不存在,整个以计划为安排,由于生产力欠发达,个人生活资料按劳分配,如果发达了,则按需分配但在实践上从未存在过。

2、全民所有制

从理论上,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劳动者基本做到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的平等,仅仅因为生产资料不同而造成所有者实际利益的不同,是不被允许的。

特点:1)全民不全,是同非全民所有制并存的一种所有制(非全民生产资料,一般处于不利条件下地位);2)在现阶段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出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1)国营;2)租赁经营;3)承包经济(国有民营);4)股份制经营。

3、集体所有制

即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部分劳动群众所有的一种公有制,是同生产力不变相联系的一种之一,在其内部存在生产资料所有的平等。但在集体之间存在事实上的,生产资料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衡须得到保护,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如:家庭联产承包,已经带入了一些个体经济的因素。中国的国际适于采用家庭联产承包,个体、集体经济都可容纳大规模生产、实现形式:集体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合作,家庭联产承包。

67、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高度发展。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36 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或者说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条件。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依靠人们长期的努力去创造。社会历史的规律本质上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它是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实现的。人类越来越自觉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而也就使人的全面发展一步一步地由可能变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促进每一个人和一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并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经过8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且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正在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在面向新世纪的征程中,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人类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经济所提供的条件。作为人类主体性之一的创造性必须在自身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因为物质生产的发展给人带来越来越多满足需要的产品,生活质量越来越提高,人的自由度和社会性不断增长,创造性也随之增强。没有经济的发展便没有人的自由与创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坚持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发展的着眼点集中在如何大力开发人的智能,发展人的才能和创造性上。人的全面发展与每个人自身的客观条件有密切关系,人所具有的体能、智能等无疑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个人体能、智能的差异,以及运用和发挥体能、智能的方法和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极大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创造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对个体人以及群体人的性格、情操、心理等内在素质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文化作为共同体的主观精神和创造力的历史凝聚与积淀,对每一个人都具有施加影响的功能,能够让他们接受共同体的规范及生活方式。由于文化固有的信息网络不断向人进行信息辐射与功能辐射,这势必影响着人们心理结构和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为达

到这个目标要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先进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来源于自然,是物质世界进化的产物。但人不是一般的自然之物,人可以从其他存在中提升出来,成为主体的存在。人既在改造自然中确证自己,也在改造自然中发展自己。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反向依赖是同时存在的。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手段,人们日益集约化地使用自然资源,从而改善自己文明发展条件和作为生物种的发展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力地推进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将大大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6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什么?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本身也是这个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可靠的保证。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其中经济建设是核心和主体。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进一步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动摇或改变了这个中心,也就等于动摇或改变了党的基本路线。

69、人民民主专政及其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使用专制的方法来对待敌对势力以维持人民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我国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平等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第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我国宪法第二章确认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70.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分工的基本力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交往将进一步增加。在这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具有雄厚的竞争实力,而且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只有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壮大我国的对外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只有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的主体,我国的市场体系才能完备、健全和发展,才能确保市场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髓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7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因为:

第一,在邓小平理论中;贯穿于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提,也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是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一种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邓小平理论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且科学地揭示了这个对象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它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研究和论证的主题,这就是关于道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它还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和突破口,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邓小平理论中的各个主要论断、观点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而不是各自孤立的甚至相互矛盾的。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这是它

已成为一个科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正如江泽民所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各个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要始终注意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去全面地正确地把握,不能搞片面性,否则是学不好和用不好这一理论的。”

第四,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它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重要论点,已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我们断言它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依据。

第五,邓小平理论既坚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丢马克思、思格斯,也没有丢列宁、毛泽东,也就是说老祖宗没有丢。但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7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⑴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第二,解放思想是为了破除思想僵化;第三,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⑵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并不单纯表现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表现为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总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74、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他郑重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革命胜利后,我们党又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立和发展了这个方针,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取得胜利。

第二篇:邓论第1章复习题

邓论第一章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

C.刘少奇D.周恩来

2.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党的()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

C.六届六中全会D.六届七中全会

3.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4.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新阶段》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5.1945年中共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朱德

6.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革命与独立B.战争与革命

C.和平与发展D.科技与创新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B.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C.社会主义建设实践D.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8.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B.大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

9.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0.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A.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B.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D.十三大

1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A.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C.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14.首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

15.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B.上海召开党建座谈会上

C.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D.中共十六大报告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B.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D.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18.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会议是党的(A.十四大B.十五大

C.十六大D.十七大)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的问题是()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

A.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D.求真务实

21.党的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

A.与时俱进B.求真务实

C.立党为公D.执政为民

2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A.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B.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

C.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D.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B.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以人为本D.构建和谐社会

2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

2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以人为本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可持续D.求真务实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是()

A.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

立了新中国

B.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其活的灵魂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艰苦奋斗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始终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7.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

A.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8.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实践上探索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中国特色的大跃进道路

C.中国特色的人民公社化道路

D.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哪些共同的显著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篇:《邓论》第三讲(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毛泽东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首先,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最先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

其次,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思想路线说到底就是认识路线. 第三,新解“事实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做了重要贡献.

第四,坚持不懈,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大部分时间里坚持了着条思想路线.

大跃进的经历

1958年“大跃进”,新闻报道昏话满篇,对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推波助澜。

华国锋“洋跃进”的是是非非

• 198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到1977年,农业机械作业率不到10%。3年之内,达到70%!•1985年,石油产量要达到2.5亿吨。1978年石油产量1·04亿吨,在没有地质勘探资料的情况下,提出“建设十个大庆“的口号。”

•1985年,钢产量要达到6000万吨。1978年实际产量只有3178万吨。

华国锋主持保存毛泽东的遗体,主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华国锋自任编辑委员会主任。

•华国锋的标准像和毛泽东像并列地挂在所有的公共场所,被人们景仰; •华国锋的题字风行全国。

•华国锋生于1921年,山西交城人。1938年投身抗日,任中共交城、阳曲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1949年随解放军南下,在湖南任县委书记、地委专员、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文革“期间担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76年4月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同年10月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军委主席。1980年9月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1981年6月又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人民日报》1976年10月22日:“揭出‘四人帮’反党集团,又一次证明毛主席关于资产阶级‘就在党内’的论断无比英明无比正确。‘四人帮’反党集团是党内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们上台,就是资产阶级上台,修正主义上台,法西斯上台,资本主义复辟,我们党就要变修,国家就要变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就会丧失……”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邓小平的贡献)

第一: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提出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第二:旗帜鲜明地批判“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第三:发动新的思想解放运动,领导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准确“"完整”领会毛泽东思想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2、“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邓选)2-39。•“毛泽东同志自己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说,一个人只要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一个人讲的话每句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8页。•如何对待 “两个凡是”,“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 „凡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页。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978.5.10,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常务副校长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领导大讨论,并将其发为展成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6月“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邓选》第2卷119页。

•就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指出: 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在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

•同胡耀邦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 的精髓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的讨论。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新时期的思想僵化:

•“与时俱进”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新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把“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深化“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与时俱进”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创造性升华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思想路线的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和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内涵的三个基本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理论,都依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当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随之而改变,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具有民族差别、国家差别的各个不同场合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原理和某些具体细节加以适当的改变,实施正确地适应民族和国家差别,而不能借口工人运动和国际策略的统一,要求消除多样性;而当马克思主义某个原理所反映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必须反映新的条件的新的结论,来取代以前的条件的过时的结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关系

•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地阻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反过来,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才会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才会有思想上的真正解放。因此,与时俱进与与解放思想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其二,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赶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

•其三,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来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创新的含义及其意义

•创新: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其实质就是突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在实践基础上发现事物的新属性、新规律、新问题,从而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江泽民对创新范畴的新界定

•2000年6月,江泽民在甘肃、宁夏考察时,进一步扩大了创新的范畴,第一次提出了三个创新,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并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意义,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理论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更加深刻、更加完整地认识,为人类提供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因此,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理论创新才能避免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随意性。因此,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二是,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其它几种创新概念:

•制度创新,使之改进现有制度安排或引入一种全新内容以提高制度效率及其合理性的创造性活动,如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创新是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而进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科技创新:即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人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文化创新:即是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求真,是指获取真实情况,把握事物运动客观规律;务实,是指从实际出发,追求实际效果。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务实事求真的目的。

•求真务实,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努力获取真实情况,把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实际,从而获得实际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第四篇:邓论心得体会

学习《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电大所开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学习,使我对邓小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考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中站稳了脚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才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不可能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指挥的捷径,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它是我们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我们只有立足于现代意境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才能不断地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时也应当是我们的行动依据。解放思想,我们可以

放开去学习先进的外国文化和科学技术;实事求是,让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让我们更客观的去对待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实事求是,对待人不以诚为本,如何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又如何可有未来可言?我们年轻一代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应该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邓小平理论,让我们认

识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准确性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的哲学性和博大精深。

对实事求是的意义,我们要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可见,实事求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我觉得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光是研究其理论内容本身,对于青年来说,真

正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导,不断要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

道理及人生观态度,健康成长。

作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重要的一点便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不会“纸上谈兵”。电大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同学们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请老师进行专门的辅导讲座、加深大家对某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提高了觉悟,取得了进步,可谓受益匪浅。

总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中国的大发展,才能有综合国力的大提高,才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改善,才能有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空前地位。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天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要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信念,明确责任,确立科教兴国战略,谋求祖国的更大发展。对此我们责无旁贷,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国家和人民所希望于我们的。我们是中国明天的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青春与汗水去谱写新中国最美好的乐章!

学习《邓小平理论》

心得体会

学校: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 1251001405456

专业:工 商 管 理

姓名:刘小兰

日期:2012年5月15日

第五篇:邓论-读后感

《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读后感

---伟大的理论创新指导伟大的社会实践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究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全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进一步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出现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历史越往前发展,就越会显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形式上是一部专题性论文集,实际上是一部理论专著。从内容上看,所选论著关涉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这部著作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成为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在研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书中,我深感这是一次重新学习、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深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博大精深。

下载邓论第3篇问题答疑材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论第3篇问题答疑材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论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探讨 学员九队沈磊3022005237[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邓论知识点

    名词解释:“三个有利于”是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开放的成败 与是非得失的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

    邓论讨论

    15、 论述“三步走”战略的内容及其完成和调整情况。 答: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

    邓论练习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 2.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

    邓论复习

    3. 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论述题 1. 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

    邓论读后感

    党来掌舵,水来载舟 本次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魅力源于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有赖于城市文明的支撑。如何构筑城市文明、城市精神和城市魅力?答案是“以人为本”......

    作业邓论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B. B。A。B。C。C。A。A。C。C。B 。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BCD。BCD。ABC。ABD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邓论-论述题

    论述题:(各点需展开)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反战的新阶段?2.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