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大型作业

时间:2019-05-12 19:0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论大型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论大型作业》。

第一篇:邓论大型作业

《关于取消农业税的思考与分析》

指导老师:陈 志 宏

一.关键词:取消农业税的必要性,意义,负面效应

二、引言:温家堡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自2006年起全国全部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中国农民将彻底告别千年“皇粮国税”,“以农养政”时代宣告结束,一个“后农业税时代”正在到来,但正如温家堡总理指出的:取消农业税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巩固改革成果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走更长的路。”(摘自百度资料)

三、摘要:我国长期实行的传统农业税制度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已经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它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缓和农村社会矛盾,还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但取消农业税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财政收入锐减、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学生在对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必要性与负面影响想在本次作业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四、基本内容:〈1〉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必要性

1.农民是我国低收入群体,取消农业税是公平原则的要求。农业税是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税种,同时具有增值税和所得税的性质。然而,和其它职业劳动所交纳的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相比,农业税存在明显不公平现象。首先是和增值税相比。农业税征收对象为农业收入,农业收入中包含农民的生产投入,农民要缴纳占农业收入8。4%的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如果把农业税的税额改增值税,就要扣除农民的生产投入。目前,我国的农民生产投入要达到收入的80%左右,折合成增值税,其税率在40%以上,是其它劳动者所交17%的增值税税率的2.5倍;其次是和个人所得税相比。个人所得税税法规定,劳动者月收入扣除800元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2622元,月收入仅200多元,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却要交8.4%的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2.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我国农村拥有全国2/3以上的人口,如果没有

农村的小康,就根本谈不上全面小康。以保护农业、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农民与其它劳动者收入差距、缩小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富差

距角度出发,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我国已在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宣布取消农

业税,但这些地方农民根本不缺钱,取消农业税对他们意义不大。真正要取消农

业税的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才有望实现我国全面小康。

3.取消农业税是适应加入WTO后农产品竞争的需要。在世贸组织成员内,各主要农产品生产国,不仅不向农民征税,而且给农民大量补贴,增强其它农产

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而我国人多地少,农民的农业生产平均土地占有量十分有

限,在结构转换中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压力本身就较大,征收农税无形中又提高

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如江苏省从2004年起农业税税率从7%统一调整为4%,计税

常年产量和计税价格不变,农业税附加按调整后农业税税额的20%计征,税率调

低后农业税及附加综合征收率为4.8%。如江苏盐城市楼王镇的农业税亩平均负

担由2003年的75.768元降为43.296元。为平均减负32.472元,大幅减轻了农

民负担过重。显而易见,如果完全取消农业税,可直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

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竞争力。

〈2〉全面取消农业税意义重大

1.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虽然从表面上看税收绝对

数额不高,但对低收入的农民来说,负担并不算小,农民负担不断增加。过重的负担挤占了农民家庭消费,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农业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减负也是增收,逐步取消农业税就是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取消农

业税,对农民实施“零负担”政策后也将拆除一些地方政府借农业税“搭车收

费”的平台,有利于农民保护自身利益,也有利于农民负担监督工作有效开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缓轻农村社会矛盾

由于农业税的特定征收对象和现行农村的治理特点,只要农业税存在下去,基层政府与农业税的征收行为始终会难解难分的纠结在一起,而且某些基层政府

把农业税的征收演化成了竭泽而渔式的恶性“收、养”机制,造成了农村干群关

系长期以来的不可调解。农业税的取消无形地剥离了基层政府不规范权力的又一

依仗,基层政府的行为将会逐步得到规范,有利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缓轻社会

矛盾。

3.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谐调发展的基础上的。“三农”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

须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经

济、缩小城乡差距和缓和农村社会矛盾等,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分析全面取消农业税的负面影响(参考文登考研资料)

1.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制约农村基层政府功能发挥

农业税是地方收地方用,尤其是在农业主产区,农业税仍然是乡镇财政的主

要收入来源,是基层政府的重要财力保障。因此,取消农业税使得乡镇政府的收

入锐减,给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带来了财政困难。而当前县级财政又普遍困难,难

以挤出财力安排对乡镇、村转移支付。这样,乡镇一级政府受到财力约束,从而

制约了农村基层政权功能的发挥。

2.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都是以农业税作为资金保障的。全面取

消农业税造成了乡镇财政收入的严重减少,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社会公共职

能,直接影响到农村公益事业的长足发展。如没有乡镇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

就无法新建和管理维护、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难以实施等。

3.农业新品种和技术服务推广更加困难

我国农村的新品种和技术服务推广一直以来都是举步维艰。一方面是由于新

品种和技术推广一般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农民收

入较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我国农民自古以来都是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唯恐一旦尝试失败会造成经济损失。通常地方政府都是通过地

方财政直接补贴或建立赔偿制度来缓解这些问题,而如今全面取消农业税,地方

财政收入锐减,农业新品种和技术服务推广将更加困难。

4.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面临困境

农业税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农民是义务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取

消农业税后,农村义务教育虽然由县、乡财政拨付,但县、乡财政缺口较大,拖

欠教师工资的事时常发生,而县、乡拨付费用也难以及时到位。另外,许多县、乡为适应农村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多次为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栽培等多种生产技术,深受农民欢迎。现在资金来源中

断,使得各类培训班无法继续开展下去,农民生产技能无法进一步提高,不利于

农业长期高效发展。

〈4〉综合分析

全面取消农业税意义重大,但取消农业税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也不能忽视。

因此,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我们要加快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

以上层建筑为主的综合配套改革。

1.转变基层政府职能,适应改革需要

目前乡镇政府职能仍然以经济管理为主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相对

较少。免征农业税后,县乡两级政府空闲出大量精力,正好可以腾出手来着力促

进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基层政府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

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

设和谐社会上,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加快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公共财政体制,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县、乡镇财政收入新增部

分要提高对农村投入的比重,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向农村

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科学界定县与乡镇

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范围和收入来源,使财权财力承担的职能相当,以财权划定

事权,从制度上规范县乡财力分配。在财政体制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基层政府提

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财力需求,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时向农民倾斜,真正将

农村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之内,同时加大对困难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

层政权机构正常运转。

3.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的筹资和管理机制

缺少了地方财政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只能通过多元化筹资渠道解

决: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部分资金;二是采取“一事

一议”的办法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基础上按照“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和方

式,鼓励农民、个体或企业以独资或股分制度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县、乡镇地方政府通过减压其它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通过

申请补贴或申请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可以引入竞

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具体做法为:对已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

断,所变卖资金由村委会集中起来就地专门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滚

动发展;对容易管护或维修的基础设施有偿承包,由承包人定期对管护的基础设

施进行维修,村委会按照目标责任管理合同书规定支付其劳动报酬。

4.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是政府的公共职能之一,理应由政府出资解决。在新一轮

改革中,要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把农村义务

教育的责任以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

任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总述及总结: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5年12月29日以高票通

过一个正文只有94字的决定,现行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这也标志着在中国存在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彻底成为历史。

(1)取消农业税的这一有力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

乡差距,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改革中得

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对入世的严峻挑战,促进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它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维护

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

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彻底消除农

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积极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这是全面深化农村

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如从2007年起全国

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基层和农民的经济负担与压力。三

是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权事权相统一的新机制。除此以外,还要进

行农村投资融资体制、土地经营与征用、劳动力就业、集体产权制度等一系

列改革。尤其重要的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农村税费改革实

现“少取”的基础上,逐步向“多予”推进,扩大改革成果,建立符合我国

国情的包括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制度

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结尾语:

经过一个学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学习,使

我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一门课的基本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

学体系、基本观点、历史地位、指导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比较深的理解。

学生陈宝磊以此篇论文,其中肯定有许多不当的地方,恳请陈老师批评指正。

最后我衷心得感谢陈老师一个学期的教育,祝愿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心想事成!

六、参考文献:

[1]陈爱成.取消农业税的效应及应对措施[J].北方经济.2004,(8)

[2]江苏省教育厅.《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苏州大学出

版社2004.7

[3]陈先奎.《文登考研内部资料2007》.学苑出版社.2006.12

[4]王强.百度百科资料.2006.10

第二篇:作业邓论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B. B。A。B。C。C。A。A。C。C。B。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BCD。BCD。ABC。ABD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指什么?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和巨大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根据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一书将其主要内容展开为16条。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选做2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

(1)邓小平理论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到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CCBCCBBBAAAA

二、多项选择: 1 ABCD2 ABCD3 CD4 ABCD

三、简答题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2(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方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挥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看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九九二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定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系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认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弄清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为我们正确地“再认识”社会本质所确定的思想路线。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即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翻,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策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2、(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层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这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的第一次明确提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置,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列入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ABABCAACABCC

二、多项选择: 1 AB2 ABCD3 ABD4 ACD

三、简答题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2)改革是动力,改革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1)从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2)从法治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等程度的富裕,我们必须走一条先富到共富道路,否则就只能共同富裕,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裕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兼顾公平。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在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转变,即由平衡发展,而不平衡发展的目的是达到最后的平衡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同步富裕或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

2、十七大报告在总体强调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同时,突出地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加以强调,其意义重大。

(1)正确地反映了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2)把基层群众自治的问题明确地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层面加以强调。

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健全基层党的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②全心全意依靠工人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③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

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它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演进的“自然历史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作业四

一、单项选择:ACBBBBCCBCAB

二、多项选择:1 CD2 ACD3 AC4 ABCD

三、简答

1(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来。

(4)社会程度是国家面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2(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国家基本构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国建设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特异功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局面。

3.第一: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第一: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第二: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要求和原则。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6.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

第二、与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用。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

四、论述

1.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坚持国家主权第一的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维护“一国”的规定,如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等,同时对“两制”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如原有的法律,司法体制,公务员制度不变等。

3.中国共产党适当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中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是也要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订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应该说,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时间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三篇:《邓论》作业3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2.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C),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A.政企分开B.打破铁饭碗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在对外开放中坚持(A)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依造外援C.开放我国市场

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上

A.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5.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C)所决定的A.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产条件

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6.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A.注重公平B.注重效率C.注重发展

7.人民通过(A)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

A.思想领导B.组织领导C.政治领导

9.人民政协覆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

A.团结,民主B.团结,发展C.民主,发展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B)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B.培育“四有”新人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持

1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

A.爱国主义B.为人民服务C.集体主义 A)

1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

A.实现国家统一

B.增强人民凝聚力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AB)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A.“引进来”B.“走出去”

C.生产加工D.转口贸易

2.目标,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D)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3.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BCD)

A.政治思想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D.法制建设

4.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ABCD)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形成学习型社会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结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制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

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怍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四篇:学习邓论的心得体会(作业)

学习邓论的心得体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考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中站稳了脚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才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不可能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指挥的捷径,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它是我们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我们只有立足于现代意境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才能不断地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时也应当是我们的行动依据。解放思想,我们可以放开去学习先进的外国文化和科学技术;实事求是,让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让我们更客观的去对待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实事求是,对待人不以诚为本,如何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又如何可有未来可言?我们年轻一代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应该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邓小平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准确性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的哲学性和博大精深。对实事求是的意义,我们要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可见,实事求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多同学认为科学发展观与自己很遥远。殊不知,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生要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激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的责任感。同时,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健全的人格可以让我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发展。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应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锻造坚强过硬心理品质以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 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我们学生党员还要树立宣传意识和组织意识。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适当承担校内外相应工作职责,尝试社会兼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和实践领域,在已涉足领域要争取有新突破,未涉足领域要大胆尝试,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将这些理论思想融入自己、联系自己并体现出来呢? 我想我们应该从如何做“四有”新人出发,从争做“四有”新人出发。“四有”新人就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对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四有”新人的提出是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我们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精神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中。这是我对这门课的学习之后最深刻的感受理解。有理想、有道德是人品与人格的培养;有文化强调的是智力的开发;守纪律是法制观念的养成。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词了,它们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可是一旦要真正做到这些,却也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我要从现在起,时时以“四有”新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现代化的大学生。

第五篇:邓论调查报告

邓论调查报告

【关 键 词】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正 文 】

一、拨乱反正——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精神文明思想的萌芽时期 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形成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首先,它是建立在对世界形势冷静观察的基础之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机会取得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苏联东欧国家改革普遍陷入困境。而有些第三世界国家则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挤进了中等工业国的行列。通过对日、美等国的出访,邓小平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现代化了”,感受到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这一思想也是对十年“文革”浩劫的深刻反思。“文革”不仅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且败坏了党风、军风和社会风气。因此,要缩小差距,关键是要端正党的思想路线进而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同时,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加快中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围绕这两件大事,这一时期邓小平做了一系列工作,而这一切都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当时在思想领域,“左”倾登峰造极,迷信僵化盛行,弄虚作假、形而上学大行其道。某些人顽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造成党和国家工作的徘徊局面。因此,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首先要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早在1975年整顿时,邓小平就批判了林彪一伙对待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的做法,认为毛泽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完整的一套,不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片面割裂地宣传毛泽东思想〔1〕(P36-37)。在粉碎“四人帮”后这一段时期,针对“两个凡是”这种新的庸俗化,他特别强调了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党风的重要性。1977年4月,他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党中央,指出要用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5月,他又指出“两个凡是”不行,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1〕(P38)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在12月的一次讲话中,他严厉抨击了“四人帮”对军队作风的破坏,指出军队非讲纪律不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团结。1978年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用了很长的篇幅着重讲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9月,又再次强调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许多干部逐渐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开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为工作重心的转移打下了思想基础。在1978年12月13日的那篇著名讲话中,邓小平郑重警告道:“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P143)科技教育领域是“文革”的重灾区。当时,人们以“交白卷”为荣,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学校荒废,科教人才严重断层。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已经开始整顿科技教育。1975年9月,他严肃指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1〕(P32)。“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1〕(P34)1977年复出后,他又勇挑重担主动抓

这个“重灾区”。在这年5月的一次谈话时他说,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抓教育和人才。要从小学抓起,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8月,在教育和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批判了“四人帮”一伙全盘否定“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的“两个估计”,并再次强调要尊重人才,切实解决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恢复国家科委,制定科技规划等。为了早出人才、早出成果,他还毅然决定立即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在邓小平的努力下,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曾被关闭十年之久的考场,27.3万人被录取。时隔半年,610万人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40.2万人被录取。高考的恢复,激发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教育部门率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邓小平结合当今世界的现实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论述了科学技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关键地位,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个月后,他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特别强调了要抓好被破坏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1〕(P10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从1975年9月26日至1978年12月13日的主要讲话,共19篇,其中,关于思想路线的7篇,关于科技教育的9篇,共16篇,反映了在工作重点转移之前他已经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

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是邓小平精神文明思想的形成时期 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邓小平开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去思考精神文明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提出了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的概念是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叶剑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紧接着,邓小平在10月30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P208)1981年1月,他说:“‘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精神上的问题很多,所以搞现代化,要增加精神文明的内容„„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2〕(P179)8月,他又说,精神文明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没有理想、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行,精神面貌可以直接影响物质,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精神有决定意义。1985年9月,他特别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P144)1986年1月,他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3](P152-154)2.概括了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当时中国科学院负责人给邓小平写信,呼吁要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邓小平批复此信,并在25日的大会讲话中首次论述了精神文明的内容。他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1〕(P367)这实际上已经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3.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1980年12月,邓小平提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1982年7月,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P408)9月1日,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将“讲道德”改为“有道德”,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即席讲话,将“守纪律”改为“有纪律”。从此,简练明确的“四有”一词传播开来,精神文明建设具体落实到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上。后来他又对此作过多次论述。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党中央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文件中都强调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以及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指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保证方向的作用,它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是我国现代化的三大目标之一。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深刻论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党的领导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了系统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正式形成。

三、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至1992年春南巡讲话,是邓小平精神文明思想的深化时期

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各种矛盾纷至沓来,党和国家经历了几次严重的政治**。1986年底,部分城市出现学生闹事事件,1989年春出现更为严重的政治**,接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经受了严峻考验。历经危局,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进一步深化,更加成熟。

1.顶住逆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面对反共逆流,党内外有不少人认为应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重新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对此,邓小平指出,只要中国不倒,社会主义将始终站得住脚,只要保持较快的发展,就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敏锐地看到,没有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六?四”**就过不去,“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P370-371)他在89岁高龄时视察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在诸如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防止“左”和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观点。它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其新鲜的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高涨,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极端重要性。1986年12月,他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至少还要搞二十年,1987年3月,他又指出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因此,还要再加五十年。之所以如此,因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3〕(P284)而资产阶级自由化只会导致国家一盘散沙、全面内乱,根本无法建设。

3.加强对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1989年3月,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后来他多次重申这一点。他认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而“四有”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要强化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教育工作。

4.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1988年9月的两次谈话中,邓小平三次谈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他看来,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3〕(P279)1992年的南方谈话又特别强调了这一观点。1991年4月,他为高科技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他还说,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是一个战略方针、战略措施〔3〕(P275-276)。

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总结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教训,邓小平认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上去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经济犯罪、卖淫、嫖娼、吸毒、腐败等丑恶现象要通过加强法制或者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去解决。他强调,只要真正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一定可以搞上去。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并落到实处。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专门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未来15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全面部署。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今年2月,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新思想,6月中央又相继召开了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发展是:思想理论上,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其写进党章和宪法,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新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理论作出若干重要发展;科学教育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会议,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文化方面,作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的论断;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把“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在实践中,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以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党风和社会风气出现好转。这些,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下载邓论大型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论大型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论和三个代表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

    邓论读后感

    邓论读后感 政治学理论 309030201011 谢坤 邓小平理论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条件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并且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

    邓论-读后感

    《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读后感 ---伟大的理论创新指导伟大的社会实践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论心得体会

    学习《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电大所开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学习,使我对邓小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邓论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探讨 学员九队沈磊3022005237[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邓论知识点

    名词解释:“三个有利于”是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开放的成败 与是非得失的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

    邓论心得

    学号:1***6姓名:黄圣茂 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心得体会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是切实搞好本次两个《条......

    邓论选择(范文)

    >>>>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重点选择题答案与解释 一.重点单项选择题(12道) 1.“三个代表”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