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当前的初中学生特别聪明、懂事、也特别调皮好动,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锐意改革,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瓶颈,让素质教育再上台阶呢?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谈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380-01
语文课本该是最生动最富感情最吸引人的学科之一,而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理应酷爱语文课才对,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某些初中语文教师爱将活生生的课文当作死尸,非细细解剖并将五脏六腑掏出来展览不可,这实在令人反感。其实,课堂课堂,上课的天堂,绝非打坐的禅房。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实践,学校的设备,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
1.面向全体学生,促成共同提高
任何一个班的学生的语文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要使整体得到提高,就得人人都有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排斥任何一名后进生,以“为了一切学生”为纲,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教学技艺为网来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纳教材于胸中,更要纳学生于胸中。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心理个性的了解研究要深要透,然后根据教材和学生选择适当的教法。早在两千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理论,即是面向全体的一个有力佐证。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根据这种思想采用“分项分层推进”的方法,使集体中的个体也都得到发展。
一般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语文水平,分听说读写等方面将学生分成A、B、C三层(各层人数不限,只要达到相应层次的水平即为该层成员),建立一个分层推进的评价系统,依据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和效果,随时调整层次人数,定期进行量化。这样,及时激励了后进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促进中等生,使他们感到压力;鞭策优等生,令其精益求精,树立远大理想,大大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真正去爱每一位学生,并鼓励帮助他们(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那么在校园就决没有不可雕的朽木了。
2.注重培养听说读写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所提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语文中的全面发展,人们认为是听读说写能力的综合发展。笔者认为语文素质中也包括演(指围绕课文内容组织的表演)。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素质教育所提的全面发展究竟有何关联呢?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梁启超先生说:“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可见,语文在国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由语文所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具体地说,语文首先是智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语文在德育、美育中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通过文学作品和文字形体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阅读能力强也为学习劳动技术提供了条件等。这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3.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大语文”真正“大”起来
当前,一些教师还停留在释词、析句、分段、归纳大意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等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上,以为中考考的就是这些,就得这样教,只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只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将语文越教越死,以至走向一个死胡同。
创新其实并非很难和高不可攀。我国教育界老前辈刘佛年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新。”在教学中,应明确告诉同学们:“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好或各有千秋,没有唯一不可变更的答案,只有不好,没有错误”(主要针对主观题而言)。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多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看法,最终找出最好、最有创意的答案。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可进行相同的训练,如学过《愚公移山》后可问:“愚公真的很愚吗?”“愚公难道不愚吗?”“一搬家就可以解决'出入之迂'的困境了吗?”等等,或者就某处敏感问题或焦点问题举行答记者问、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就自然有热烈的讨论,论文中观点新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4.改教本为学本,变讲堂为练堂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与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必须改“教本”为“学本”;在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上,必须变“讲堂”为“练堂”。
4.1让“讲读课”名不符实。这是教材处理的一种策略,许多同行认为“讲读课”就应当大讲特讲,就要慢咽细嚼,其实没有必要讲得太多。因为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新信息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中没有)不超过20%,一般均在10%左右。既然如此,就应当充分利用学生旧有信息量,设计适量的新颖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操作,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然后稍加点拨和讲解,学生会学得活泼,学得有效。必要时,教师才帮助做些归纳和总结之类的工作。
4.2让“自读课”名符其实。许多同行出于良好的愿望,把自读课也作讲读课处理,有的甚至每一课用2课时去精讲多练,笔者认为此法不当。新信息量大大低于讲读课,所以笔者的做法是结合学生语文实际,根据单元要求,或组一套思考题,让学生当堂作答,或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读读议议,一堂课解决问题。这种处理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让“自读课”名符其实,是语文素质教育处理教材的又一种策略。
4.3让“讲师”成“导师”。语文教材的人文色彩重,文化信息量丰富,很多地方只须欣赏、鉴赏就可以消化、吸收、内化,并不一定要练。笔者认为,语文素质教育,教师应当实现由“讲师”到“导师”的角色变换。导师的作用,是我导你学,你不懂我点拨,我示范你练习,有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导师”只宜引导,指导,相机授予,相机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应当让学习主体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能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苦练基本功,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为他们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提供舞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第二篇: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作文教学应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培养创造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素质教育的教育角度中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作文教学模式应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变一篇文章的写作教学为中学生写作基础素质的作文训练式教学,革除过去为作文而作文、为教师而作文、为升学考试而作文的弊端,立足于培养一个人在后半生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中从事写作活动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作文素养。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呢?总结近几年的作文教学模式,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养成良好习惯
1、应养成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大脑必须有大量丰富信息量,才能从中提取到足够的写作素材。大脑信息量的丰富与否往往关系到文章的好坏。勿庸置疑,现在学生了解各种信息的途径广了,但通过阅读书籍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有有计划地养成学生自觉阅读课内外书籍的习惯。,才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积累写作素材。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2、应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众所周知,写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一旦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他就能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长此以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本无定法,日记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
我教的一位学生,刚进中学时作文 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只能胡编乱造。指导他写日记后,慢慢地他能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体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再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素材,此外,写日记还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提高作文水平不可少的。
3、应养成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观察事物,人们才能认识事物。一个人不善于观察,就不能做生活有心人,就会缺乏对事物应有的认识,也就不能积累下足够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会缺少依据。在观察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方法。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打破思维定势,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A.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 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B.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除此之外,平时学生在阅读别人的作文时,也应注意思考。“学而不思则贻”。一个人阅读 别人的作文时不思考收获是很少的,学生看别人作文,应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理清文章的结构方式等等。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C.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比如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
D.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引进,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等,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如1999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构思就特别,采用了“广告”的形式;学生作文还可学用如下文学话语;拖住青春的尾巴、抖落一地人眼珠来、她脸上噼哩啪啦盛开出一片粉嫩的桃花来、高蝉正用一枝鸣、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
4、应养成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平时可有意识的增加面批次数,师生共同交流,让学生学会批改的依据,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互批互改。
5、应强化作文训练速度。布置学生作文,尤其是课堂作文,学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迟交现象甚重。我认为,这是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强化速度训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按时完成作文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一遇作文他们不是开动自己的脑筋,而是一味地想走捷径——期望找到一篇类似范文来“依葫芦画瓢”。甚至照搬。只有强化作文训练,这样才能避免恶性循环,确实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创新,笔者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主张把“中学作文教学”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写作素材。
2、教会学生欣赏卡通和立体图画:如“神奇山谷”、“宝莲灯”、“罗宾汉”等;教会学生欣赏风光片和科教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动物世界、科教之窗、科技大观园等。
3、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艺术之美。
4、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都具有独创性,又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艺术欣赏的教育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以张扬学生对末来的幻想般的追求之心。
5、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走入第三课堂(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例如本学期结合“当非典袭来的时候”的征文比赛而开展的以“抗非典”为中心的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
针对课堂教学中,我则常用以下方法以营造创新氛围:
1、即兴片段法。所谓即兴片段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上学生即兴的进行作文的片段写作训练。这不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求写一段话或列出作文提纲,讲出作文思路等等即可,字数从几十字到一二 百字不限。这旨在清除学生的作文畏难心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在上《我的老师》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此法。
2、知识讲解分散法。我们教师爱安排专门的作文训练课,并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作文技巧,写作方法等。但学生却往往难于接受或接受得甚少。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作文知识的讲解分散到课文阅读教学中去,不要人为地割断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教读《松鼠》一课,列出写作提纲后,我就开始启发学生类似地列出《猪》、《老鼠》、《狗》、等的写作提纲,这不啻又是一次小型的作文训练课。在课文教学中,注重给作文教学寻找范例,学生也比较熟悉。也就易于理解。接受。
3、作文题目激发学生情感法。学作活动往往来源于情感,巧妙地设计作文题目也可刺激学生的情感,触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一次作文课,要求写人。我先出了一个题目《我的XX》,问学生:“你们有不少亲人吧!你们还有邻居、朋友、同学、老师„„他们当中,你们对谁最熟悉,对谁最有感情?如果选择一个写,又是谁?”于是,学生开始思考了„„然后,我又将这个题目作了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写作动机:《你是我最---的人》、《我的XX,我又梦见了你》、《XX呀,你的白头发又添了》,这些题目往黑板上一写,学生大都能较好地表达与邻里、同学、朋友的情谊,表达对师长的敬意和感激。可见,题目的设计,触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4、学生互批互改法。学生一旦完成一篇作文后,往往迫不及待的相知道作文的好坏,有时还想知道教师的判断依据,以免再犯类似错误、毛病。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地 让学生互批互改,将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了解学习教师的批改依据后,对自己的类似错误、毛病将引起警戒,同时,也将更快地反馈学生的作文成绩,减少作文的积压,也有利于增加作文训练次数。
三、根据教学实际,勤于教法改革
1、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班级、学校环境、学生学习状况等特点,适时制宜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954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发表的《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要多种多样,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他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都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建立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因材施教。”
2、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并重,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说,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教育理念或观念上的差异。通过学习,我们就能了解到当代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体现在作文教学上,“教是为了不教”,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的教学上要注重教法的改进。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张仁宇单位:湖南省龙山县红岩溪初级中学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其次,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再次,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
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
还有,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也是和谐自然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辩论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宣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语文学科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共识,但如何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我觉得,关键是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是其最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要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务必要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重教法和学法改革,重效果,重良好品德的塑就,重视人文教育,改善思维品质,强化应用意识,使学生的能力水平、精神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的发展,真正能在知识经济浪潮和空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刻思考、明确认识且积极践行的课题。
关键词:革新观念,关注品德,拓展视野,改善思维,强化应用。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应落实素质教育。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且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显而易见,初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意义重大,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如何,不仅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自身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异化为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也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
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学好语文与为了一切学生学好语文的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能为全体学生接受
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现行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这方面做得较好,教学目标制定就鲜明地体验了上述思想。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笔者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一: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一次要用多少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出一个答案。此疑一出,激起千尺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仔细看课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说两三天的;有说五六年的„„并引用课文内容作为证据,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稍加点拨,就顺利完成了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一)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科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表现。还要使学生明白: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一直保持统一、稳步演变,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广,占人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语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汉语的影响;汉语又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优越性为世界所公认,是联合国的五种语言之一等等。通过语文教学渗透这些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要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的话,那么祖国的形象则是锦绣河山,热爱祖国也要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祖国河山在教材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烟波浩淼,岸芷汀兰,让人心旷神怡;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的大明湖,湖光山色,芦花摇曳,使人叹赏不绝;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的五月的青岛,鸟语花香,眼明神爽,令人陶醉其中;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的西子湖,山色空蒙,水光潋滟,叫人留连忘返„„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三)要热爱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我国从黄帝算起,已有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来自古典名著,它们真正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为我国宋代毕升首创,它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至于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的古典文学艺术中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让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操的熏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伟大人物,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英雄之魂塑造学生的灵魂,发扬榜样的无穷力量,鞭策学生走上爱国主义道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处理国事,尽心尽责,报国之心何等忠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之心何等诚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面对诱降,视死如归,爱国之心何等壮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远渡重洋,寻找真理,救国之心何等崇高„„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教学使这些英雄形象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感悟之三:人文教育要得到加强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感悟之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一般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法要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其一,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多的人们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如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窗》一文后,教师用卑劣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墙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
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们初中语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新向思维等,下面仅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作之初步的探讨:
关于发散思维。它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内容很多,试举两例:如用作文题象《0的联想》、《?的联想》、《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如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法对同一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等。
关于逆向思维。要求以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这种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样可以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象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训练等。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初步培养。
感悟之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前些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这一点往往被忽略: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掌握,轻语文能力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的恶果是有的学生考试能得高分,但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不成文章(指运用语言生吞活剥、套话多、学生腔重等),讲不好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落实素质教育,人们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中考中也加大了出语文应用题力度,把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引入中考,不能不说是对初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成功尝试。当然在平时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初中语文教学法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法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陆有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叶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江泽民 人民出版社
[4]《教师教色与学生行为》 余文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吴刚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时,既分别阐明了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和要求,又注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全文贯穿着“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地关联”的观点,在这三者当中,义理是灵魂,是统帅,形式为内容服务,材料又是由观点来统帅的,这又使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这样写,既肯定了成绩,鼓舞了士气;又找出了不足,提高了认识。这又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文章,该文的主要内容是:部分地区受了水灾,有的地方灾情十分严重。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完全可以变成好事。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怎样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的:①坏事不会永远是坏事,只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强的意志和很大的干劲,“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体现发展的观点。②“坏事”和“好事”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灾情十分重,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不应该只看到困难,而灰心丧气,还应看到困难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有这么一个作文题《入迷与入门》,可引导学生分析“入迷”与“入门”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科学、对事业的追求达到着迷的程度,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达到“入门”;反过来,入门又促使人更加入迷,一个人只要入了门,就会更加执着于所追求的学业和事业,所以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再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开卷有益”之我见》,大多数学生抓住了“益”字,谈读书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即“开卷未必有益”,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传入我国,黄色淫秽书刊充斥市场,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