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交往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交往问题案例分析
临清市金郝庄镇第三完小 石桂树
教育主题:
交往是人的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人,必须交往,否则就会感到孤独。人要交往,就要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友善的、和谐的。而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从每个人自己做起,从小做起,从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学习、办事的风格以及品行风度等方面做起,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达到友善与和谐。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这对当前的人际适应以及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案例故事:
“昨天是我最伤心的一天,因为爸爸妈妈坚持不同意给我过生日,我生了很大的气。可今天却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爸爸妈妈不但为了我的生日精心准备了许多水果、蛋糕和丰盛的晚餐,而且还邀请了我的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为我庆祝生日。当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吃、一起玩的时候,爸爸妈妈只是站在一旁看着我们。哼!昨天不听我的,今天,今天你们就只能看着我们吃、看着我们玩儿……”上面的一段文字来自我班一名同学写的日记《愉快的一天》。从中不难看出,孩子在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霸气、骄横,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现实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现象。导致小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享受长辈的过分保护、娇宠溺爱,甚至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都一一代劳。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家长虽然付出了全部,孩子却从小就认为长辈给他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就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好”的心理。
而且,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家长们只顾忙着自己的事业,而当停下来关心一下子女时,虽明知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但总因和孩子接触少,对孩子关心不够,感到有愧于孩子,存在补偿心理,所以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为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种下了“恶源”。
还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委屈的板凳》。孩子摔倒了,碰在板凳上,家长为了哄孩子不哭,就去打板凳,却不去分析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习以为常,孩子也就学会了推脱责任。
有些家长综合素质不高,处理问题处处以自我为出发点,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无论孩子之间发生什么样的矛盾,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对的。对于大人的这种处事方式,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做法。在学校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大事小事爱跑到老师面前给其他小朋友告状。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没怎么他,某某同学怎么怎么我了”,从来都是先给自己找“理由”。
2、社会因素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独生子女成长的少儿节目。有一些不良的现象,播出来本来是教育孩子的,可由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孩子不但不能学着改掉一些坏毛病,相反却把片中的糟粕学得是样样精通。总跟电视上比,别人有什么我也不能缺少。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不知道回报。有的还以此来威胁自己的父母,必须为自己付出什么。
诸多现象都表明:孩子形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是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的,但究竟有没有方法来纠正或避免呢?几年的工作经验提醒我们应该这样做:
1、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它说明了幼儿期性格心理的形成对终身的重大影响。抓住幼儿时期这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它时期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重任只能落在每一位家长身上。尤其是女性,作为人之初的第一任老师,无论如何都应该掌握一些育儿的正确方法和措施,把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良好的教育从父母抓起,无论父母学历高低,都应接受育儿育人教育,为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打上一个死扣。
对于已经入学孩子的家长,学校更应该承担起家长教育的重任。俗话说,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怎样引导,孩子就会画出什么样的图画。要想改善孩子的心理结构,首先就应该纠正家长错误的思想观点,教育父母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补上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一课。只有父母改变了错误的观念,孩子才会茁壮成长。为了新世纪的明天更辉煌,父母应从点滴学起,和孩子再重新成长一次。
2、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里做事情时,总会加上一句“老师是这样说的、老师是这样做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老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示范性。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需要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展开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我今天为父母做了一件什么事”,“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该怎样做”,不能光说,一定要去落实,建立笔录,存到小学生成长档案里,让每位家长都能看到孩子们的成长。经过不断的磨练与拼搏,我们的学生会在自己的行为上有质的变化。
3、媒体传播的正确引导
现在的电视节目,有一些栏目是指导我们怎样教育孩子的,或着是让孩子自己看了节目从中受到教育的。但是这一方面的栏目还太少。新闻媒体应从实际出发,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社会要存在,人们的素质必须全面提高。媒体就是一种导向,为了让人类,尤其是孩子们更积极健康向前发展,媒体应该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固定的播出时段,不断地给孩子一种正确的理念或信息,让他们自己分析是非、评判自我,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是某个单纯的因素造成的,所以也不会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为了明天的太阳更辉煌灿烂,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我们这群肩负着祖国神圣使命的人民教师。
小结: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众多人物在事业上的成败因素,证明取得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便是“与人真诚的合作”,而导致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则是“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多重要。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有交往能力的人。一个人在社会中孤军奋战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与人合作更令自己举步维艰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作为未来人才的培育者,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学会交往,我们责无旁贷。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我尝试了一些做法
一、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教会学生使用文明交际用语。
融洽感情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在与人交往中,礼貌是人际交往中表示友好和尊重的桥梁。今天的小学生长大后要进入社会,礼貌是一个人能否受到欢迎与尊重的重要方面,可以说,礼貌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学生学会了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融洽,在交往中有理智、有情感,增强了学生交往的信心。这样,小学生也就跨出了成功交往的第一步。
二、具体指导方法
提高交往能力学生光有交往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为其制定一些应遵守的准则。我用 “你会与人交往吗?”为主题的班会来指导学生的交往;我用齐国贤人受晏子钱粮之恩而涌泉相报的事例,说明在交往中要以诚待人;我用小安迪守信用而受伤的故事和班中守信用的同学的故事,说明做人要守信用。我开了以“交往从尊重起步”为主体的班会,会上同学们通过张良捡鞋和牧师与小男孩的两则故事,谈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最后谈到自己怎样怎样做才是尊重别人。在这次班会中学生们懂得让步是人际交往中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诚恳善意的让步可以感动对方,化解纠纷,增进友谊。
三、引导参与课堂交往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从重视知识到“育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往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的结果最终都会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养成敢于表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的激发,便会向老师所希望的方向不断进步。期望到最后形成不受任何环境影响、不需附加任何条件都能大方、自然地表达自己看法,有助于学习的习惯。2、积极开展交往实践活动: ⑴ 课堂上,重视四人小组的讨论学习。每星期换一次座位,使学生协作、交往的面更广了,能和许多同学“搭档”,使他们学着听取、补充意见,使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⑵ 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训练言语交际能力,为交往活动奠定基础。⑶ 编排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培养起学生的交往能力,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打好基础。⑷ 参加班级故事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发展个性,扩大知识面,创新意识和言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培养。⑸ 抓住生活提供的言语交际的机会进行说、写训练。
3、协调课任老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任老师的信任、鼓励、关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作用。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有自信心,心里才会有安全感,学习才有积极性,从而增强与他人交往的兴趣。
4、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热情和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和期望能化作亲切的鼓励和有力的督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朝着教师期望的目标努力发展。所以,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学生要真诚热情,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读就读,想写就写,从而使教学氛围趋于民主和谐。
四、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
1、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实行“小班主任制度”和“值周班长制度”,使每个学生在自己上岗的那一天充分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发挥其个性。
2、除原有的班委会职务外,还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状况,因地制宜设置合适的职务和岗位。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互相取长补短,合作互助。
五、开展多种活动
为学生营造交往的氛围和成功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能力,我设计了“给妈妈送上一杯热茶”、“给爷爷捶背”、“当爷爷、奶奶生病的时候”等活动,创设情境,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关心长辈、照顾家人技能,使学生体验亲情,学会关心家人。鼓励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孩子们体会到家长们的辛劳和来自长辈们夸奖的喜悦,使小学生逐步形成关心家人的意识和主动合作的行为,学会与家人平等交往,在家庭生活中丰富人生体验。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体味到合作的乐趣。形成和谐融洽的生生、师生平等的交流氛围。
以上是我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中的一些尝试,希望能唤起学生的交往意 识,开启他们心灵的大门,帮助他们消除交往中不良的心理因素,培养他们交往的兴趣,增强他们交往的信心,成为新世纪真正具有独特的个性,能终身发展,幸福健康的一代。
第二篇:小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的案例分析
一、具体案例
1、个人基本情况
柳卓浩是四年级一班的一位男同学,今年10岁。他个子不高,在班级里属于较聪明,很想表现自己,经常上课时抢着举手回答问题,但学习成绩不突出,行为习惯较差的孩子。他的眼神很特别,看人的时候总是低着头,斜着眼睛偷偷瞄,与人交谈时,从不注视对方,像是在躲闪。他的性格有些孤僻,如果没有和同学在操场上玩,就会一个人在操场上的篮球架下独自玩耍。他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不是他先招惹同学,就是同学不小心碰到他,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他要和同学大打出手,然后以他大哭大闹收场。有时在课堂上大哭不止,不管老师如何劝阻安慰都无济于事,甚至因为他的哭闹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只得把他带到办公室冷静,待他冷静后再回教室上课。
2、家庭基本情况
父母经商,开批发部,家庭条件在班级里算是较好的。母亲经常出差,主要由父亲监护其生活学习。
二、案例分析
1、家庭因素使其产生同伴交往困难
宋庆龄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柳卓浩的性格形成,与其家庭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柳卓浩的妈妈强势、控制欲强,性格急躁,难沟通,不论在哪所学校还是在哪个班级,他的妈妈都已经是出了名的。从第一次电话交流中,我就能明白为什么柳卓浩的性格会是如此。他的妈妈讲话语速很快,不容得别人插话,讲话的语气咄咄逼人,虽然表示对孩子关心,但她的关心简单粗暴。柳卓浩的爸爸则恰恰相反,话语不多,对孩子的提出的要求不会拒绝,对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能很好的引导。
因为父母性格的反差,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造成了柳卓浩性格的孤僻、不合群。由于家庭因素,这他幼小的心灵里受到了影响。影响了他心理的健康成长,为他同伴交往困难的形成埋下了火种。
2、个人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不讲道理、唯我独尊的个性。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
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班集体的活动也没有热情,没有责任感,成了一个完全孤立于集体之外的学生。
三、对策建议
当前,儿童青少年的交往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孩子由于家庭教育或是内心认知的一些误区,不愿与人交往,或是缺乏交往技能。当他们意识到交友的需要时,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惨痛的。
一般来说,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可以采用社会支持的方法。即学校与家庭配合,改善他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他们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爱与归属的需要,让他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之交往。同时要注意让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当他们能够接受别人与他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从与亲戚交往,扩大到与亲戚的朋友交往;从与一个同学交往,到与这个同学的朋友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对于严重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同比自己年龄小或低年级的学生交往,以显示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特别是多与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活动,情绪受到感染,也会使自己变得开朗起来。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第三篇:军人交往案例分析
近几年来,一些干部战士,由于交往不慎重,贪图小利,受不法分子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明显增多。
(举几名战士和干部因乱交往而犯罪的例子,说明乱交往的害处。)
某团战士夏忠开、陈嘉胜经不起地方不法分子“给好处”的引诱,参与抢劫“的士”司机,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
普宁市原市委常委、武装部长方若芒,热衷于吃喝玩乐,搞庸俗交往。在地方不法分子周某的支持下,他假冒部队“技侦站”建造生产窝点,非法复制光盘,生产假烟,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省军区警备处原参谋康国萍更加离谱,他在社交方面胆子很大,什么人都敢交,什么场合都敢去,什么花样都敢玩。他与地方老板叶某乱交往,经常一起赌博、看艳舞和人妖表演。结果,他是拿了人家的手软,吃了人家的嘴软,犯了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有人为康国萍等人算了三笔帐。
一是经济帐,他们是得不偿失。康国萍贪污20万,判了无期。他入狱前年收入约5万元,工作30年,收入超过150万。以150万换20万,损失有多大,可想而知。
二是进步帐,他们是咎由自取。方若芒从令人羡慕的市委常委、武装部长位置上跌下来,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从部长到罪犯,从“人上人”到阶下囚,差距有多大,教训有多深,损失有多惨!大家不妨算一算。
三是亲情帐,他们是愧对亲朋。他们一样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却要呆在牢狱中,短的三五年,长的一辈子。亲人恨啦,恨难消;亲人痛啊,痛在心。面对亲朋好友,悔有多深,苦有多长,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讲我认为,平等又讲服从,这是我军人际关系区别于其他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
首先,谈谈我军人际关系中的平等问题。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所有军人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亲疏远近之别。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兵兵之间都是以革命同志和阶级兄弟的平等身份相互进行交往的;二是军人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每个军人都享有相同的民主权利,都要承担相同的义务。军人在诸如选举、批评、建议’等权利上,在保卫国家、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等义务上,地位都是平等的,三是军人生活待遇上的平等。在过去战争年代物质生活十分菲薄的情况下,我军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官兵生活待遇一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和平建设时期,我军虽在干部中实行薪金制,但广大战士还是供给制,官兵生活待遇大体上是一致的,四是军人人格上的平等。军人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保持各自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军人在交往中,必须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情感,不允许打骂士兵、打骂群众、虐待俘虏等侮辱人格现象的出现。总之,在我军人际关系中,平等是第一原则,可以说,没有平等就没有我军的良好交往,没有平等,就不会出现我军的和谐人际关系。
再谈军人交往的服从问题:
服从命令,听众指挥,是每个军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调整军队内部下级与上级,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准则。服从指遵照或听从某种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从古至今,无论什么军队,都把服从看成是军人的首要要求。一是要认识“服从”是建立军队内部正常交往秩序的必要条件。军队是武装集团,调节内部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靠纪律和命令。如果没有服从,纪律和命令就不能得以推行,军队内部秩序就无法建立,整个军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二是要认识“服从”是军人应具备的起码“武德”。军人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服从”素质的养成,培养服从习惯,锻炼服从意识,这是由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最主要的转变。因为军队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而是执行战斗任务的武装集团,自觉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我军完成任务的可靠保证。所以每一个官兵都必须在饮食起居、举手投足、言行举止、礼节礼貌上时刻注意规范自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军人的“服从”要求。三是要认识“服从”是战争对军人的客观要求。打仗需要统一指挥、统一步调,军人只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才能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夺取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未来战争是诸兵种合成作战,参战部队如不服从统一指挥,就根本无法保证合得拢、展得开、正象诸葛亮所讲的:法之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之用。所以,作为一个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是一种不可动摇的意志,这是残酷的战争对军人的客观要求。
夏忠开、方若芒和康国萍等人的沉重教训表明,乱交往、滥交往,是产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谨慎交友!
关于军人交往的案例分析
学院五队:申海洋
2010-4-25
第四篇: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
一、小学生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能否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对其正常健康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下面通过一名小学生的案例对学校适应不良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
黄愉是某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家中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极少批评他。可是,黄愉的父母发现,他自上小学以后,话越来越少,而且吃东西也不如以前。从前那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有时无故乱发脾气,有时早上起来,就嘟囔着不愿去学校。父亲有些担心,就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他似乎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与同学们的交往也较少;一天到晚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爱回答问题。父亲问他为什么不积极发言,他说怕回答不正确,挨老师批评。
(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
黄愉同学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学校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一般在一年级及转校的小学生身上较为多见。产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上对父母过分依赖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里对他们过多的溺爱和娇惯,形成了他们对父母强烈的依恋。当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小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不安,想在教师那儿寻求依赖,而老师不像父母一样围绕自己转,而是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就想逃避这种陌生的环境,回到从前快乐的时光,躲在父母的保护下,便产生不愿意去学校的情绪。2.心理承受力较低
有些小学生,在家里父母事事顺着他们,很少批评,养成了小学生听不进批评的毛病,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低。而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老师会时常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者表扬或者批评。由于他们心理承受力低,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勇气去面对,就采取逃避的态度。上例中的黄愉就是这样,在家中听惯了表扬,到了学校,因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想要避免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干脆不愿去学校。3.对学校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小学,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幼儿园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要比幼儿园时复杂得多。有的小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低,和同学们的交往不是很融洽,再加上得不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所以产生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三)教育指导措施
教师首先应该找出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并根据其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改变这种适应不良现象。1.指导小学生的交往
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往状况不佳引起的。首先,教师应该主动地关心像黄愉这样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喜爱。其次,老师要指导他们与同学多接触、交往,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小组活动、自我介绍等,增加他们与同学的相互了解。再次,教会他们交往的技巧,如在与同学交往中要有礼貌,懂得谦让,关心他人等。另外,有意识要求班中的同学主动地与他们交流,关心、帮助他们。
2.培养热爱学校的情感
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融洽,有同学老师的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学生就会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的集体活动,如大扫除、爱护我们的校园等活动,使他们懂得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感,对学校、对班级集体就会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学校的热爱自然增加。同时要注意与父母的沟通,使父母配合学校的教育,改变父母对孩子关爱的方式,不过分溺爱,培养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父母的过分情感依赖。3.增强心理承受力
小学生面对挫折和批评的心理承受力差,有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学校适应,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力。教师的教育要以表扬为主,适当施以批评,但是要注意
批评的技巧和言词,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批评的目的是教育他们,而不是打击。要关注他们对批评的情感反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要他们懂得任何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人都受过表扬和批评,端正对表扬和批评的态度。受到表扬时,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做得更好;受到批评时,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努力改进。要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错误,找到原因后如何避免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对批评的心理承受力和对自我的认识。
总之,对于小学新生,有时会出现像黄愉这样的适应障碍,教师和家长应针对这些小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措施,从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进行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
二、小学生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小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小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小学生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小学生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李卫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李卫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李卫在校的情况,李卫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
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李卫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小学生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李卫,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李卫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小学生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小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小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小学生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小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小学生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案例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问题,甚至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心理、情感与行为的社会化发展,这种情况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下面通过一个小学生案例对学生的交往障碍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
三年级学生杨江,平时傲气十足,对同学不屑一顾,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与同学在一起,常常趾高气扬,喜欢指手划脚。如果同学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大发脾气,甚至骂人,弄得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不想理他。这导致杨江在班级里很孤立,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二)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
杨江表现出来的是人际交往不适应,小学生出现这种交往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自我中心的影响
有的小学生自我中心比较严重,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这种自我中心的影响,认为其他人都应该围绕自己转,因此导致交往不良。就杨江而言,他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认为别人都要听他的,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2.不良的情绪和自控力的影响
不良情绪也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小学生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周围的同学不能接受他们,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如上例中,杨江平时趾高气扬,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因此同学无法接受他。3.交往技能的缺乏
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刚由以游戏活动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由与父母交往为主,转为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为主。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他们不懂得在新的交往群体中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因而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影响交往的效能。
(三)教育指导措施
对于小学生人际交往适应问题,教师应予以重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主要指导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1.改变自我中心的交往观念
改变小学生自我中心的、片面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这是改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首先,老师和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让小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再次,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交往冲突的例子,引导小学生转换角色,体会对方的感受,冷静地进行自我批评等,使他们不仅仅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自己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同学和伙伴之间的双向互动。2.正确调控情绪,避免人际冲突
积极健康的情绪能促进小学生更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境,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控。即通过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来认识交往中不良情绪反应的不良后果,避免在人际交往中与同学产生冲突。同时,指导他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境时,如何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3.学习交往技能,注意灵活运用
处理人际关系是能力,也是技巧,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因此,老师和家长应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首先,增加与同学的交往频率是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人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建立友谊。而交往频率的增加,是增加接触、了解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学会真诚关心同学,真正为他人着想。只有对人真诚,才能获得真诚。教育学生不虚伪,不做作,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与他人坦诚相处,进行真正的交流。
第三,要讲究褒贬的方式。人人都有自尊心,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应注意尊重他人。
批评他人的缺点时要含蓄委婉,不夸大,不使他人难堪;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陈述看法时则要注意谦逊,切忌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教训别人;而在赞美别人时,应诚心诚意,实事求是。
第四,要学会聆听。耐心、虚心、会心的聆听,会使人有心领神会之感,而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等别人讲完就打断,甚至他说他的你做你的,则使人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感。如果在交往中还能注意运用一些身体语言,注意交往距离等,则可收到更好的交往效果。
对于小学生经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从情感、意志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着手培养,同时训练他们掌握适当的交往技巧,使之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创造一种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怎样疏导
---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李建玲
一、案例:班上有个女同学张小玉,已经12岁,学习成绩还算好,但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班级活动也不爱参加。一次小假结束,她所有的作业都一字没动,问她原因,她一句话都不说,再问,她就哭了。我只好打电话向她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那几天她的奶奶去世了,孩子最依恋奶奶,情绪受到很大打击。
二、对这件案例的分析:
首先是张小玉性格比较内向,从小到大,她妈妈对她要求都很严厉,稍有不是就会严加责罚,所以她很怕妈妈,越到高年级越沉默寡言。而她奶奶对她比较慈祥,奶奶的离去让她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
三、处理办法
1、对妈妈进行教育。首先,让妈妈知道,教育孩子不是一味的过分严格,也不是一味的溺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孩子下定论,有什么事情一定要问清楚孩子。就算是孩子做错了,也要心平气和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抛弃“棍棒之下出天才”的落后的教育方法。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平等地进行对话,做个民主的家长。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心理变化。让孩子多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对于张小玉,我们可以用理性情绪疗法,让她明白,妈妈其实很爱她,对她严格要求也是为了她好。奶奶已经不在了,但还有爸爸妈妈以及老师同学,大家都爱护她,她不是孤单的。另外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同学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在课堂上多关注她,发现优点及时表扬。
四、对这个案例的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张小玉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但是过于内向、不善于交际,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虽然,这个女同学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