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如何解决电力企业团青工作存在的问题[精选]
浅论如何解决电力企业团青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2-000-01
摘 要 在电力改革得到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青年员工在公司的所占比不断增加,在电力企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电力企业团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展开了探讨,通过加强培训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技能,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使电力企业团青的工作效果得到提高,员工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团青工作 工作效果 技能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改革也面临着一定挑战。但有些企业对于团青工作的培训方法不得当,导致团青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团青技术不过关的问题屡见不?r。要想改变这一问题,电力企业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自己原有的工作模式,只有积极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吸引更多优秀年轻人的加入。
一、电力企业团青工作的现状
(一)思想认识的不足
现阶段电力企业员工在思想认识上还有一些不足,不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不能很好的做到积极团结组织。对于一些年轻员工来说,不仅没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甚至产生了厌烦心理,导致集体活动的开展愈发困难。对于年轻的团青人员来说,传统的组织方式很难吸引团青的参与热情,导致团青在组织活动方面的实际执行力不高。而且团青思想问题比较严重,大大降低了团青工作的效果。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团青人员才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不重视培养青年员工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员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员工数量越来越多,有些企业对于年轻员工的培养不够重视,出现了职位空缺的现象。由于企业在培养年轻员工的方法不正确,导致年轻员工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性,还需要在工作中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增加技能小组比赛,才能使青年员工在企业发挥出关键作用。
二、对于提高电力企业团青工作效果的措施
(一)提高团青组织凝集力
电力企业关系着国家电网建设,但是很多团青由于年纪小缺乏经验,以及个人工作态度的原因,工作的状态散漫、没有工作积极性、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然而有关国家电网的工作必须认真负责。此外,随着团青工作人员的增加,还需要公司增加与利于团队建设的活动,让团青人员感受到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提高个人归属感,才能提高工作效果。例如,在团青工作中,电力企业领导可以组织团青员工开展活动,从而在调动团青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工作技术。具体来讲,就是领导需要将团青划分成两个小组并且准备两个题为每组每个人出不同的有关技术或者安全知识的题目。在领导喊开始后,第一个团青需要将题版上的第一题写出答案并传给下一个人,每人必须按顺序答题,先完成游戏并且答案更加准确的队即为胜利的小组,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在团青工作之余合理的进行技术知识竞赛,通过比赛可以使年轻员工发现自己的不足,比赛奖励的设置能够激励团青学习技术,在游戏的过程中明确自己要学习的目标。
(二)增强电力企业团青工作中的技能培训
企业的运营发展与员工的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其制定的目标与实际相差甚远,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青人员在企业中的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效果,电力企业团青人员的工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尤为显著。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团青人员的技能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力企业可以聘请优秀的电力工作者讲座,让团青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技能的不足,感受到工作技能的重要性,进而实现提高团青专业技能的目标。
(三)改变电力企业团青工作中的传统模式
1.合理运用科技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对于团青组织来说,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思考如何转变固有工作模式,合理的运用科技可以使团青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树立起优秀的团青形象。青年员工可以将最新政策发布到网络上,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使用网络工作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随时随地的沟通,在团青工作时,合理利用网络设施可以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团青的工作效率才能够提高,发挥出年轻员工思维方式的特点,与企业共同进步。
2.创建多元化的工作模式。由于年轻员工经验不足,需要企业在培养年轻员工的时候,适当的增加一些鼓励,这样才能够使年轻员工积极地投入到电力企业的工作中。另外企业需要改变团青的工作模式,变成适合年轻员工的工作方式,在休息时可以开展一些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游戏等,使团青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发挥出年轻员工思维方式的优势,与企业共同进步。例如,在工作休息时,电力企业领导可以带领团青员工进行团队建设。具体来讲,就是领导需要将团青划分成两个小组,每个组的成员需要分别站出来做一个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动做或者舞蹈,可以做到的组即为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有利于团队合作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团青在游戏中增强归属感,还有利于团青之间的沟通。
三、结语
在电力企业中,随着青年员工的所占比率不断增加,要想企业有更快的发展,就要注重对于青年员工的培养,通过改变传统工作方法,提高年轻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年轻员工对电力企业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提高个人归属感,才能提高工作效果。团青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发挥出年轻员工思维方式的特点,与企业共同进步。青年员工自身才能得以发挥,这样电力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惠.对电力企业团青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401.[2] 王超.加强团青工作提高电力企业凝聚力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1):101-102.
第二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一是一些工作部署,缺乏相应的落实措施,督导调度不及时,抓落实的力度不够。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深入,下基层联系群众少,到田间地头少,一般性指导多,点对点、面对面、对下面着实有益的具体指导不多的问题。
三是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精品化建设上尚有很多难点问题需要破解,工作中仍旧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的问题。
四是新技术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特色农业产业没有广泛形成。
二、解决措施:
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进一步健全组织、优化队伍、夯实阵地、完善制度、保障落实,着力解决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淡化、服务本领弱化、服务内容浅化、服务手段虚化等内容。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统筹兼顾,有的放矢的建设好守信念、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组织带头人,以提升群众满意度。
1.强化举措。全面落实小春田间管理、大春备耕、春育春播和农资市场管理工作。
2.重政策宣传。切实增强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紧紧围绕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地落实。
3.听群众心声。用心倾听基层干部对当前农村形势的看法,对中央农村政策和工作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在抓农抓粮方面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操心什么、担忧什么;认真倾听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农村政策的看法和期盼、对农业技术服务的要求,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方面关心什么、盼望什么、需要什么。
4.重科技支撑。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广泛开展服务和指导,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先进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里,应用到田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5.突出中心工作。一是稳步粮食生产。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生产示范基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确保粮食丰收。力争全县总播面积稳定在72万亩,总产达到**万吨以上。二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为纽带,大力发展乌兰布和沙产业,推进葡萄、山药、红枣等产业发展为磴口县特色产业。
第三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源机电井5万眼,其中大井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大大高于全省20%的水平。拥有喷灌、微滴灌设备8500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小型集蓄水池67个,库容1682万立方米。农业桥、涵、闸数量1145个,农田高低压线路265公里,水田防渗渠道7.9公里,逐步改善靠天吃饭局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加强了抗旱保收田建设,但仍有部分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如遇大的旱情,影响种植业生产。已建的农田水源井井房和电网不完善,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全市灌排渠道布置杂乱无序,配套建筑物破坏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电、路、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方配套难度 大,部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没有完成消险加固,影响防洪减灾效果。沼气、太阳能、秸秆燃气等新能源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利用于农业生产。仍有近7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特别是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病虫害防治、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性工程,虽然我市是产粮大县,却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中,地方财政匹配和农民自筹占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有投入,但要求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受益者,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
3、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建设成效。虽然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实验场所,但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且非专业人员多、技术素质不高。农机合作的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成果还有待检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安排建后运行资金(现代化试点),在未落实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下,项目运转困难。
对策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相对少的 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做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奖励和补助等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在投入上,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每年应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规模,发挥其杠杆作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担保、贴息和项目资金匹配,调动金融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财力和其他行业资本转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动员大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大企业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引导动员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员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第三,加大对上资金争取。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强行业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握产业投向,争取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 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标准粮田、农机装备、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集蓄水工程、灌区改造、动物疫病防治等国家和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大、能耗高,成本增加导致运行不畅,建议在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节本降耗。二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具备熟练应用农业设施设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维护困难,短期难完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转变建设思路,以其他方式实现建设效果,以水田防渗渠道为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统一渠道规划、控制灌溉技术等手段,达到降低水资源消耗目的。
5、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营者对农民服务收费不宜过高,应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对于一些收益较差的基础设施,如我市偏远地区的农田水源井,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交由农民使用管理。二是对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运营和管理。我市的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短期无法改变土地分散状况的情况下,以组织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并带来一定的经营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山市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1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80000亩。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程度的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初步探索了土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 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农闲时从事农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充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不少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
2、土地流转还不够规范,原有流转遗留问题较多。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以口头约定、“君子协议”为主,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遇到利益冲突时,解决难度大。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台账登记和变更工作还需跟上。
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开发保护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从开发保护措施看,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产出率。但当前对大户和农业企业承包经营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大,个别群众过分地提高土地流转费,使大户感到左右为难,扩大规模、搞活经营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土地的开发流转。
4、土地流转规模小,引进开发业主难度大。从流转规 模看,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流转规模小、农业收益比较低,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
推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
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从是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 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地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3、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 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形式。创新农村经营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不拘一格。我市推广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业主规模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折股,由种养能人或工商业主进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土地量化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培育典型,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坚持因地地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手段。试点乡镇成立示范领导班子,以农村经管队伍为主体,组建工作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提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为试点示范提供基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有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 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加强对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的政策引导。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构建优势产业入手,重点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打造信息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我们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形成了以水稻产加销、大豆产加销、颗粒饲料产加销、豆奶产加销四个链条组成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以山葡萄产加销、玉米产加销二个链条组成的酒类深加工产业;以皮革产加销、乳品产加销两个链条组成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白瓜籽产加销、山野菜产加销、烤烟产销、甜菜产销四个链条组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可年加工转化粮食、牛奶、白瓜籽和甜菜等40万吨,加工牛原皮18万张,年实现产值13.8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黑龙江瓜瓜叫、黑龙江龙兴制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8 万亩,畜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达7307头,肉牛养殖基地达10万头,绵山羊养殖基地达11.8万只,带动农户2.4万户。
1、产业规模偏小。我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粮、油、养殖等,发展都不错,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产业规模偏小。如畜禽养殖业,农民还普遍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意识形态;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每家每户几分自留地的面积,没有形成商品蔬菜基地,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市虽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市)、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市),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而目前我市农产品经营的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经营和品牌带动意识,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少资金、信息和科技服务。由于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有限,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普遍受资金“瓶颈”制约,更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缺失,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能力较弱,比如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全程的配套服务。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规划部门和科研单位,认真研究全市农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1-2个优势农产品,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打造优势产 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如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林果和药材,市城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城市农业”(蔬菜),滨湖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沿路”乡镇结合林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沿线的低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
2、突出重点,做大基地。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果业、水产、蔬菜、药材、畜禽、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的壮大促进龙头企业的扩大发展,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 “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连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与一体化经营的有效对接,达到“农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效果。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申报、基地设施改造上,重点倾斜基地和种养大户。
3、抓住关键,做强品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申报注册力度,尤其是加大原产地商标的注 册力度,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三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主动对接农业发达地区、科研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
5、通力协作,搞好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意识,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平台。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信贷政策上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科技、水产、林业等部门,建立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的定点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落实各部门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监督约束和服务等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摘 要:对于电力企业这样的传统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垄断的经营模式,所以进行信息化建设并非易事,势必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随着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与经济的全球化,开始出现了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那么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呢?回答只有一个,只有把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争取早日实现“数字化电力”的目标,形成先进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中求胜。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问题电力信息标准化建设制约了信息化发展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并留存有大量的历史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编码体系,给系统整合以及各类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此之外,编码体系的不一致也加剧了电力行业管理软件形成通用产品的难啡。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秒、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这就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标准体系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我们相信,只有把标准化建设搞上去,才有资格谈信息化建设的纵向延伸发展。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各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度不一样,同时建立的管理机制也不尽相同,电力企业组织管理架构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取向,使现有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相互磨合、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坚持信息化建设为现有管理模式服务这一前提,用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并以管理机制变革推动信息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化和规范化
企业的管理方式亟需规范化和流程化。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垄断体制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模式,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全行业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又由于电力企业将安全生产当作第一要务,即使有心改造流程,其力度也有限。企业缺乏规范直接导致IT厂商项目实施时困难重重,需要不断的与客户沟通并对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软件产品化很难实现,加大了经验积累的难度,给电力行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滞后于信息化建设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长期作为国家垄断行业存在与运营,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电力企业曾一度在计划性指令下进行生产,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在长期的计划经营模式下形成的电力企业条块分割、信息闭塞、效率低下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启动一轮企业管理革新,从企业战略出发,实行业务调整、流程梳理与优化,引入信息技术的支持。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力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硬件与软件投入上存在重硬轻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部分电力企业认为搞信息化主要就是买机器、建网络。前几年,电力企业虽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将资金主要用在了硬件设备的购置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投入却明显不够,认为硬件设施是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软件却是无形的,价值不容易度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硬轻软情结。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件设施脱离了软件系统,从而硬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没有太大的成效。
这里的基础不仅是指硬、软件方面的设施等,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员工的计算机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这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目前电力行业员工的计算机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基础培训,同时员工也容易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给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此外,如果企业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往往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项目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模式与观念是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性经营导致了其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安全生产、轻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分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意识深深植入电力企业的领导、职工的观念中。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机制正在逐渐建立,电力企业面对竞争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正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途径。而信息化建设又依赖于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电力企业管理革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推进难度较大,包括:思想意识的转变;体制的创新和管理的变革;竞争、服务和成本意识的觉醒等,还有企业的服务、品牌、人力资源等更高层次的文化范畴。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只能是原有业务在信息系统的电子化而已,不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水平质的提升。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推进模式,以及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观念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的电力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所以从领导到普通员工一定要接受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的业务流程、新的管理体制有一个接受、适应和深化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改革企业管理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因而必然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可能会带来企业资源和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肯定会存在阻力。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守规程,这正是企业加强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力信息中心.电力信息化.[2] 徐明琴.电力企业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3] 内蒙古电力信息化建设管理文件汇编.
第五篇:电力企业如何利用团青工作提高企业凝聚力
电力企业如何利用团青工作提高企业凝聚力
摘 要: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电力企业的团青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广大青年员工成为了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也成为了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此,加大对青年员工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团员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成为了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步骤。该文从电力企业团员青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电力企业如何利用团青工作来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措施,以期为广大电力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 团青工作 企业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170-01
企业的凝聚力在企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衡量企业内部员工关系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枢纽。企业的竞争其实质在于人才的竞争。青年员工是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激发青年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让青年员工发挥做大的作用,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电力企业作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员工的专业性和协作性关系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提高电力企业团员青年的凝聚力,是保证企业内部关系和谐,形成爱岗敬业氛围的保障,也是切实发挥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前提。电力企业团员青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开始在青年中蔓延。电力企业团员青年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团员青年思想状况出现了明显波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工作散漫,重物质、轻精神的状态也慢慢成为一些青年员工的常态,青年员工要求企业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自身却没有奉献精神。二是缺乏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的热情。由于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得大多青年员工缺乏竞争意识,甚至一些青年员工存在消极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追求,看待问题不够全面,没有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动力。三是组织开展的活动相对单调,不符合青年员工性情活泼的特点。目前,团员青年组织开展的活动缺乏新意,无法吸引到青年员工的注意力,导致有的团员无法真正意识到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认同企业文化,长此以往,必会造成人心涣散,企业凝聚力不够。
据此,电力企业团青工作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青年员工在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准则等方面不断完善,使青年员工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利用团青工作加强思想宣传正确引导青年
在电力企业一线,工作性质单调,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安全生产责任大,这与青年员工价值观中理想主义色彩有较大偏差,青年员工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思维较为敏感,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打击或领导批评,易产生烦躁、压抑的情绪。但由于青年员工年龄较轻,可塑性强,只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就可以很好的帮助青年员工肩负起自身责任,树立起乐于奉献的思想。在电力企业的团青工作中,要大胆尝试新型宣传载体,运用符合团员青年知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宣传途径,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团员青年政治理论和思想水平,引导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团青工作要注重培养造就青年
在电力企业中,团青工作要注重对青年员工的培养造就。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石,青年员工仍然存在着缺少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等问题。而作为专业能力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的老员工,由于职位变更等原因,常常会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这就造成职位空缺的现象,这样,不仅浪费了老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也影响到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因此,团青工作应注重老员工和青年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专业技能过硬的老员工对青年员工的指导,实现经验教训和专业技能的传承,同时,更是使得青年员工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专业技能。同时,应定期检验青年员工的学习成果,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老员工和青年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员工满意度,想员工之所想,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团青工作要注意为青年搭建一个积极的竞争平台
团青工作应充分把握青年员工的心理特点,为青年搭建一个积极竞争的平台。电力企业应为青年员工建立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良性竞争体系,使得青年员工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去,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竞争意识,激发竞争活力。在竞争活动中,青年员工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能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激发学习热情和技能训练热情。电力企业还应组织创先评优活动,树立积极向上的典型形象,发掘、选拔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为团员青年树立榜样,做到“以点带面”,激励青年员工在工作中拼搏进取,引导和激发青年员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同时,建立良好的晋升机制,给青年员工实现自我的平台,让青年员工在工作认同自我,认同集体。通过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来凝聚青年
电力企业工作内容繁杂艰辛,工作内容的单调性易引起青年员工的烦躁压抑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疏导和缓解员工的不良情绪,通过丰富的活动提高和凝聚青年员工,创造出适合青年员工性格特点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在活动及时了解青年员工的现实情况和需求,引导青年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满足青年员工自我实现、自我教育的需要。并通过文体活动开扩青年员工的视野,提升青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增强青年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电力企业还应积极开展一些技术交流活动和公益活动等,提升青年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使得青年更好的认知自我和社会,认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凝聚力。结语
综上所述,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企业凝聚力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电力企业团员青年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电力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开拓创新,切实做好团员青年工作。通过宣传与引导,使得青年员工对企业凝聚力高度认同,团青组织在青年员工培养方面,也应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使得青年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大价值,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提升企业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牛卉.电力企业如何提高企业凝聚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9):116-117.[2] 程帆.试论团青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144-145.[3] 莫志辉.浅论电力企业团青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青春岁月,2010(2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