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园林绿化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园林绿化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坚持生态适生原则,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统领园林绿化工作,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一、理性的系统认真审视我县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县的园林绿化工作而言,当前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绿量缺口仍然很大,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二是管理力量及技术力量薄弱;三是绿化建设档次不高;四是绿化管理力度不大,管理措施、处罚力度还不到位;五是全民绿化意识有待提高。这些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关键的是体现在观念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园林绿化当成“附属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绿化建设仍然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毁绿、占绿事件经常发生,“绿化让路”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旦出现投入收益与空间布局等矛盾时,多数情况下是以牺牲绿地作为代价,导致绿地分布不均、中心区绿地少、服务半径达不到要求、空气质量不好、热岛效应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把责任意识始终贯穿于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以制度建设来强化约束,努力打造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创建园林城市,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范建设,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实现花草树木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从我们区域环境和气候特点实际出发,应确立以种植树木尤其是当地的适生树种为主的园林绿化建设思想。树木是我们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之宝,要鼓励和提倡多种树,突出在“林”上下功夫,在“园艺”上做文章。要坚持规划先行,依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高标准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活绿地、风景区绿地和城市道路绿化。
三是把责任意识全过程贯穿于绿化管理养护过程中,在改革创新上积极寻求突破。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提高现有人员业务水平。坚持每周一课,从绿化管理条例到建设导则到工程技术规范到养护标准,进行系统学习培训。
二是大胆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以企业养人,为事业用人,突破地方现行工资水平,提高福利待遇,确保引得进留得住。
三是针对问题有的放矢,系统抓好十大工程推进。为了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改善绿化面貌,近期拟开展以下十大工程:
1、树木扶正工程
2、垃圾清理工程
3、裸露地面覆盖工程
4、人行踩踏恢复工程
5、树池美化工程
6、破损设施(路牙)修复工程
7、缺株少苗补植工程
8、枯死苗更换工程
9、坑洼填平补齐工程
10、边角补齐工程
四是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做到职责分明奖惩到位。一是出台进泗绿化企业备案准入制度,加强对外来企业的管理;
二是出台绿化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加强对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十不准”制度;
三是根据绿线管理制度出台操作办法,特别是要从严规范破绿损绿行为,坚持必须与补偿的原则,严格审批程序;
三是参照建设工程出台绿化工程质量监督办法; 四是完善绿化工程完工验收移交制度。
第二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一是一些工作部署,缺乏相应的落实措施,督导调度不及时,抓落实的力度不够。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深入,下基层联系群众少,到田间地头少,一般性指导多,点对点、面对面、对下面着实有益的具体指导不多的问题。
三是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精品化建设上尚有很多难点问题需要破解,工作中仍旧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的问题。
四是新技术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特色农业产业没有广泛形成。
二、解决措施:
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进一步健全组织、优化队伍、夯实阵地、完善制度、保障落实,着力解决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淡化、服务本领弱化、服务内容浅化、服务手段虚化等内容。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统筹兼顾,有的放矢的建设好守信念、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组织带头人,以提升群众满意度。
1.强化举措。全面落实小春田间管理、大春备耕、春育春播和农资市场管理工作。
2.重政策宣传。切实增强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紧紧围绕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地落实。
3.听群众心声。用心倾听基层干部对当前农村形势的看法,对中央农村政策和工作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在抓农抓粮方面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操心什么、担忧什么;认真倾听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农村政策的看法和期盼、对农业技术服务的要求,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方面关心什么、盼望什么、需要什么。
4.重科技支撑。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广泛开展服务和指导,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先进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里,应用到田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5.突出中心工作。一是稳步粮食生产。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生产示范基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确保粮食丰收。力争全县总播面积稳定在72万亩,总产达到**万吨以上。二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为纽带,大力发展乌兰布和沙产业,推进葡萄、山药、红枣等产业发展为磴口县特色产业。
第三篇:当前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福利国家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一、存在问题
1、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自2000年以来,欧洲国家原先引以为豪的福利制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负。如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在60年代为81亿英镑左右,到1980年上升为221.5亿英镑,1999年更高达1000亿英镑。又如瑞典,自1991年开始连续3年经济衰退,退休金还要照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也不能减少,这使得福利体制捉襟见肘。为了维持高额福利开支,政府只得大举借债,从而导致财政出现大量赤字。目前,瑞典政府的债务共有1.43 万亿瑞典克朗, 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价的84%。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是西方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原因。
2、福利收益水平偏低。虽说西方国家公共开支比重大,但社会福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福利收益水平却偏低,突出表现在西方国家贫困化现象相对严重。如英国是世界福利国家的典范,但目前英国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和略高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估计接近1700万,约占其总人口的30%。在欧盟组织的其他国家中,贫困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3、福利依赖严重,造成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充分就业政策难以实现。由于劳动者过于依赖高福利的保障体系,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机,调动不起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福利依赖现象的产生。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对失业者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一些失业者不再积极地寻求新的就业岗位,而长期依赖社会福利的救助。福利国家制定普遍的高标准的福利待遇的初衷是为了稳固执政党的政权以及战后社会的稳定,但带有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福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北欧一些国家,劳动者与不劳动者之间所获得的福利补贴没有太大差别,而劳动者甚至还要缴纳较高的税额,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依靠政府补贴喝下午茶的“懒汉们”却越来越多。
4、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不会对政府造成财政负担的前提是福利国家的经济要保持快速的发展,但是,当社会保障水平以“刚性”不断上升,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越经济增长速度,并伴随着经济衰退与失业危机时,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大量发行货币所带来的货币贬值以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各国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借债来弥补国内的财政赤字。为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得以维持,欧洲各国不得不消耗巨额的财政用于公共开支,而政府财政支出的过分增长造成了巨额财政赤字,这成了福利国家的通病。为弥补高福利所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得不大举借债,同时不断扩大货币发行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劳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恶性连锁反应。此外,高税收导致民众逃税现象严重。高税收客观上导致了国民对福利制度的普遍不满和严重的逃税倾向。
5、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下降。福利国家主要通过对企业高额的税收来实现对公民普遍的高福利,这无疑会使企业肩上的负担变重。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过多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的产品成本不断攀升,继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政府将税收的绝大部分用于福利支出的同时用于投资那部分的比例就会减弱,最终导致福利国家内部经济产业持续低迷,生产力水平在国际环境来说相对下降。
6、人民不满与日俱增。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解除失业给工人生活带来的困苦。通常,欧洲福利国家的失业保险津贴不到工人原工资的一半,而且实际上大多数失业工人领不到失业津贴,不少失业者只得依靠社会救济和领取施舍度日。此外,欧洲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仍以过去的产业工人为主,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措施
1、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在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方面,北欧各国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其目的是要减轻中央政府社会福利支付的负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实施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瑞典,他们按照“贴近居民生活和了解居民需要”的程度,建立了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职能划分:第一级是中央政府,主要是负责全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法规建设和发展的规划。第二级是郡政府,负责国家福利和社会服务政策方针在本地区范围内的细则和补充,并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管理。第三级是市镇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和郡政府上述方针政策在本辖区范围内的补充,以及负责各类社会服务、金融支持等事务。挪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也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收入再分配和其他集体性服务。一般情况下,大约70%的劳动者福利以及75%的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由地方政府支出;行政管理、国防、养老金等,中央政府支出占绝大多数。因此,福利政策的实施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丹麦和芬兰,中央政府只负责制定政策、标准、计划和实施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方面的任务,大多数职责都下放给地方政府承担,包括老年人的照顾和服务、婴儿家庭补贴、残疾人康复和照料、失业救济(没有交纳社保费的失业人员)、生病津贴以及社会养老金分配等,地方政府也被称为“全能政府”,有充分的权力进行具体的福利立法,担负着完成社会政策的任务。
2、医疗服务方面的改革。北欧国家在医疗服务方面改革的目标是控制健康医疗费用支出,防止医疗费用需求无限扩大。其主要措施:一是改变医疗预算体制和方法,将原有的固定医院预算制改为浮动制,对医院的预算拨款与医院的实际医疗效果挂钩。二是“个人自由选择医院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公民个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一个城市内)选择任何一家医院就医。由于医院的医疗效率直接影响到其预算拨款额,这一措施促进了医院间的竞争,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在医疗服务领域引进私人投资。1992年,瑞典政府颁布法令,提出有效合理利用各种老年社会服务资源,提高老年社会服务实际效果,强调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个人选择机会。当年,瑞典建立270个私营老年护理机构,占瑞典全国老年护理机构的1/3,71个地方政府和6个郡政府已经就老年和儿童照顾与私营社会福利机构签定了协议。芬兰在老人护理和儿童日间照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由私营机构经营。
3、就业政策的改革。
北欧福利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就业”,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对“工作权利”的确认与确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开始引入强调“工作义务”的新的就业政策。例如,瑞典政府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服务范围从教育扶助一直延伸到社区工作,受益者可以获得一份培训津贴,数额与失业救济金相等。在失业保险方面,1988—1993年期间,2
不存在等候期,并且补偿水平为以前收入的90%,最高限额略低于蓝领平均工资水平。从1993年7月起,政府重新设立了为期5天的等待期,补偿水平也降低到以前收入的80%(有一段时间为75%)。1995年挪威政府在“福利白皮书”中明确宣布将“收入扶持”政策中“消极的扶持”改为“积极的联系”,鼓励津贴领取者“自立”,强调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联系,强调每个公民既享有给付的权利,又要有工作的义务。丹麦在“1997年劳动力市场改革”法案中将“灵活化”(即或接受给予的工作,或失去任何津贴)与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失业的最大权利减少到7年,规定头4年是有“权利与义务”的,而后3年则是永久“灵活化”的。1997年颁发的“社会救助法案”进一步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接受公共津贴,而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
4、养老金改革。
在养老金改革方面,北欧各国主要侧重结构调整,其改革的目标是使养老金制度更加灵活机动,使领取养老金的人和在业人员来共同分担和分散风险,以改变目前的养老金集中使用,投资收益与个人无关,风险完全由在业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1994年瑞典议会通过了新的退休制度,一是改变了过去实行的养老金一视同仁,所有人退休后都拿工资的60%的做法,规定养老金额要按照个人年龄、国家经济情况计算,因人而异;而且实行退休越晚,养老金越高的办法;二是对养老金从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制相结合。其主要内容是将18.5%的总缴费一分为二:16%被划入到现收现付型的养老金制度,2.5%被划入到一个强制性的基金账户,进行投资增值,以减轻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在芬兰,1996年对国民养老金进行了改革。在原体制下,任何公民达到法定年龄都可以得到国民养老金津贴。这项制度已于1996年被取消,代之以“以收入为基础的基本养老金”,即根据其他社会福利待遇领取情况确定公民是否仍然享有国民养老金资格。近年来,丹麦的养老金制度也开始从完全由国家提供向部分由私人自付转变。
5、税制改革。
在税制方面,北欧各国深感多年推行的所得税及工资税等起点太高,严重影响了公司投资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并且阻碍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减税就成为北欧各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瑞典政府在1989—1990年的“世纪的税收改革”中,将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1989年的72%降低到68%.公司所得税也从50%降低到30%.1993年丹麦宣布在今后5年内将所得税率的上下限分别由68%和57%下调到58%和38%.1998年丹麦政府也通过税收改革逐步降低低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免税限额和降低公司税,同时提高能源税和改变年金基金的纳税制度。挪威在1992年的税制改革中将普通劳动者、个体经营者和公司的所得税从57.8%、62.7%、50.8%分别降到48.8%、51.7%、28%,并进一步扩大了税基。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挪威和瑞典还引进了双重所得税系统,双重所得税系统(DIT)的主要指导原则在于将对劳动收入的累进税率与对公司和资本收入的不变税率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广阔的税基和相对低的税率。
6、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使社会福利切实流向最需要的人群。莫雷托教授曾把20世纪80年代各国普遍使用的反贫困方法归纳为,“传统的救助制度”是“使一定的资源就像经过漏斗一样进行分配”的制度。认为这种制度针对的是所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但是最贫困的穷人却无法从中受益。正因如此,西方国家为了削减福利开支,提高社会福利的效率,大多采取了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的办法,让社会福利真正发挥帮助穷人的作用,而不是平均分配的。
7、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为了达到反福利依赖的目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并制定了有关的制度。“以工作替代福利”项目的实施,在1985年一年,就使13万原来依靠社会福利生活的人找到了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来社会福利领取者的工作收入,抑制了美国公共财政开支增长的势头。由此看来,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在反福利依赖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8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公共开支。为了减少公共开支,西方国家通过扩大家庭服务,培养家庭护理员,建立保健医疗和社区服务体系等途径来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个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为同学的成长服务,越具体越好。培训对个人今后生活观念与学习有什么影响。个人的其他感受和最突出的体会是什么等内容以总结的形式上交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籍此检验学员的个人成长与进步。
三、对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评价和启示
(一)对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评价
1、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实质是进一步调整福利国家的组织模式,改变国家行为和加强社会的政治自我调节,意在保持福利国家对整个社会机体积极作用,同时修正其消极的一面。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建立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彼此协调负责、良性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福利国家。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重点是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2、从改革的力度上看,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较为稳健和谨慎。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高福利已成为北欧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得到了各政治派别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任何改革的举措都要考虑到广大民众和利益集团的反应。因此,它们都不愿在此问题上有任何过激的举动,而在选举政治中失去选民的信任和支持。
3、从特点上看,北欧福利国家改革既体现出与其他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一致性,如实行社会福利支出紧缩政策,也有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独特性,例如社会福利地方化改革成为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重要政策措施,北欧各国政府也没有像英、美那样将社会福利私营化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是通过在社会福利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实现提高福利国家制度效果的目标,这使得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具有鲜明的国别特色。
4、从改革的效果看,20世纪90年代北欧国家的福利改革初显成效,基本上控制住了公共开支不断增长的势头,例如,从1995年到2003年,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的社会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分别从34.6%、32.2%、27.3%、31.7%降到了33.5%、31.1%、25.6%、27.0%.而失业率也分别从7.7%、7.0%、4.9%、15.5%降到了4.9%、5.5%、4.5%、9.1%.尽管数据变化幅度不大,但毕竟福利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北欧福利国家制度若要发生根本的改观,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4
我们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社会保障政策,从而真正发挥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的作用。
1、要建立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北欧福利国家建设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果随意提高福利支出比例,就会导致经济下滑,引起通货膨胀,最终使提高社会福利的期望落空。同时,由于社会福利特有的刚性,只能上升难于下降。因此在界定社会保障的分配标准、程度和水平时,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切不可与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与现有福利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北欧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资金来源尚要靠社会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巨大,资金来源更需要社会化。我们应在推进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继续发挥并巩固城乡居民的家庭保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社会慈善公益团体的替代功能,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制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应该说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3、要把实现劳动者的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可以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这是因为社会保障的财政基础是纳税人的税收。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努力扩大就业总量。二是改善就业环境、支持自主创业、鼓励广辟就业门路。三是统筹改革改组,努力减少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推进再就业工程。四是根据市场需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努力提升就业能力。五是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的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
4、明确划分事权,实行分级负责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权一直未能明确划分,统放不分的局面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方面,北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可考虑在统一决策、统放结合的原则下,建立中央与地方各级负责体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善社会保障的法规,加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及配套法规,确保社会保障的各项规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社会保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注意处理好社会保障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而且这种调整会触及到现有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因此必须谨慎和稳妥。国际经验也表明,社会保障方面的体制变动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还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当前特别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按照“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相对降低支付起点,相应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确保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第四篇:当前各驾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各驾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创:粟辉烈驾校经营管理俱乐部今天
驾校经营管理
实用 ♩ 新鲜 ♩ 好看
【摘要】8月29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公司车辆处,闫剑宇处长带领驾培行业专家组到四川省自贡开展调研时指出,新政实施后,各地存在不少的问题,驾培行业要发展壮大,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信得过品牌,切实让学员少受伤害,少出事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为加强和创新驾培行业指明了方向。驾校是安全管理源头,如何做好新训驾驶员的安全管理,使教练员和新训学员牢固树立安全驾驶意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理念。驾培行业培训新训汽车驾驶员的工作显得愈发重要。驾驶培训学校如果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质量与办学档次的提高,培养优秀新训驾驶人才。就我市各驾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驾校同仁进行交流,探讨存在于安全管理培训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训驾驶员 培训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当前我国车辆保有量剧增,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繁。
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几年先后出台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整顿驾培行业,已经有明显的成效。但驾驶员培训市场能否得以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但综观整体:在新训驾驶员中存在着《道路交安全法》及地方法律法规、法律意识还是淡漠,新训驾驶员出去后在外行车,违法现象特别严重,交通事故频繁,给国家及人民生命财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其关键因素在于驾校。尤其是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是影响整体培训质量、影响新训驾驶员素质,影响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的的决定性因素。那么究竟驾校机动车驾驶教练员如何向专业化发展,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需要我们驾校领导者的思考,因为教练员是道路驾驶的引路人,如何加强安全预防教学安全事故,提升教练员安全责任意识,抓好驾校安全管理源头是每一位校长的职责及义务。提升教练员的安全意识、增强教练员安全责任意识、有了安全责任意识,就能集中精力,就能防范教学事故发生,并能全身心投入到为学员服务中去,形成一心一意为新训驾驶员的服务意识和品格,就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创造出第一流的成绩。机动车驾驶教练员在这个特定的岗位中,就能尽职尽责地完成社会赋予的安全源头管理责任及义务。因此作为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是一名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的精神灵魂。既要形成个人的成熟的安全责任意识,又要建立新训驾驶人的安全责任意识。一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二是对学员的安全和社会的公共安全负责。对自己负责不只满足个人的需求,不仅是安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安全意识、思想能够融入到新训驾驶员当中去。对新训驾驶员负责、对未来的道路交通参与者负责,是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精神境界的具体表现。
二、新时期驾校教练员对新训汽车驾驶员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新训驾驶员服务。
教练员教学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必须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前提。尤其是合成的、复杂的驾驶操作,更是以掌握必要的理论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理论知识作支撑,仅凭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驾驶技能练习,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所以,教练员必须刻苦钻研业务,理解每项驾驶操作步骤的原理。特别是在理论教学方面,新训驾驶员培训的目标是确保新训学员大体了解车辆结构、养成规范操作与遵章守法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驾驶道德、掌握安全驾驶知识与交通法律法规。在实践教学方面,培训目标是确保学员了解有关车辆使用的知识与规定,掌握实地操作要领与车辆移动方法,行驶车辆时能准确控制路线、速度与位置,注意行车礼让等安全问题。总而言之,整体的培训管理目标就是使驾驶员在掌握驾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形成较高的安全意识与驾驶道德,不影响他人的正常驾驶,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汽车教练员不只是一项仅动动口,动动手的简单传教,而是一项集知识、技术与经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学行为。
汽车驾驶教练员是处在教师的岗位上,只有找准岗位意识,研究教学艺术,科学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成为称职,合格的驾驶教练员。大都凭经验教学,教练职业能力参差不齐。新时期如何提高驾校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每一位教练员思考。机动车驾驶教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员在有限时间内掌握驾驶技能。教练员作为公民驾驶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对于传播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驾驶防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驾驶教练员教学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有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知难奋进,刻苦努力,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驾驶教学中要认真组织,精心施教,刻苦训练,严格要求,并根据教学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新训驾驶员树立安全意识和驾驶道德意识,提高在实际驾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独立规范的驾驶能力,承担起安全驾驶、保护生命的社会责任是每个机动车驾驶培训从业者当前所应明确的方向。重视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员安全意识汽车驾驶教学涉及人、车、路及道路交通,教学环境复杂,安全问题突出,安全教育是汽车驾驶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安全第一的原则要贯穿整个驾驶技能教学过程中。在组织驾驶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树立新训驾驶员安全意识,必须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高度的安全责任感,把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始终放在首位。
三、当前各驾校目前存在的问题,行业监管不到位、计时培训如中国足球,永远在路上。
驾校目前缺少监管制约机制,行政监管不到位,在驾校中,教练与驾校是挂靠关系,教练员为了多招生,就多头挂靠,有的教练员车在一个驾校,报名在另一个驾校,才能达到收的管理费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当前这种混乱局面,这是驾校管理不到位和教练员对学员不负责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监控平台监管不力,开发商不负责,自己的软件系统又自己破解,高价出卖跑马机,学时造假,造成无法监控管理,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教练员经常不在教学区域教学,存在安全隐患,有了违法行为也无法及时制止。在由于教练车是教学工具,驾校又没有办法去扣留教练车的权利,这样导致了教练员不规范教学,新训驾驶员学车期间无法得到安全保证。反映出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和法规的严重漏洞,现实是计时监控平台名存实忘,就成了计时培训叫好,不叫坐,“学时对接”。一石激起千层浪,饱受低价竞争之苦、恶性竞争之害的国内驾培市场沸腾起来,期盼着有之,怀疑者有之,困惑者有之,观望着有之盼来盼来去是给人一种透心凉的希望,但愿是黎明前的一粒火种,希望是驾培行业重获新生的星星之火吧。
而当今的驾培市场如闫处长所说的缺少诚信、品牌的规范驾校,我市驾校虽多、其规模与档次较低,培训过程不够专业,教练员不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考试合格率,采取应试教学的方法,考什么练什么,个别教练员还要减少培训学时,造成培训质量下降,给新训驾驶员造成安全隐患,有的驾校缺失国家相关规定中对教练员门槛设置过低,有的学员今年在驾校毕业,明天就去卖一车旧教练车当起了教练员,驾校只图多一辆挂靠车,教练员多收点学员,增加挂靠费。而对教练员资格没有严格的把关,加之个别教练员文化程度不高,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也制约着培训质量的提升,教练员的职业水平不高,职业素质低下,教学过程中态度不严谨,影响新训驾驶员的专业水平。驾驶培训是一种体验式教育,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不仅是帮助学员掌握安全文明驾驶的技能导师,还应该是帮助学员克服紧张战胜自我的心理导师。然而,个别教练员自己就是这种水平,还能帮助学员克服紧张战胜自我,顺利度过考试关哪?培训成全格的安全文明的新训驾驶员嘛?
四、缺少诚信品牌、规范服务经营行为。
当今驾培市场是非常混乱,可以说是军阀割据,烽烟四起,有生员必争,恶性竞争遍布城市乡村。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层出还穷,各村、乡、镇各自为阵,小、黑不规范的驾校篇地开花,真是百花齐放,妙不可言,为竞争生源是以死相争,临市两驾校发生的为争生源大打出手,酿成治安事件。当然生源是驾校的源泉,没有生源就没有生存空间,也就没有驾校这个平台。有了生源驾校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驾培市场的价格战大多都不是一对一的,如果是单打独斗,每一个驾校一定要视死如归血战到底,不分出你死我活决不收兵;驾培市场的价格战大都是一对多的群打乱斗,你本意打击的是一个“敌人”,伤害的却是众多友人,开打容易收拳难。我市驾培市场的价格战持续时间够长的了,战法花样够多的了,战斗的纵深幅度够大的了,造成的伤害够深的了,再不鸣金收兵只能说明我们没有理性和智慧,只能被他人当做笑料,没人同情你,也没人拯救你。为扩展生源,各类驾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自采取了相关措施,一些驾校甚至要求教练员包干,自主寻找生源,并对工作人员作出硬性招生指标,教员如果每年招收的学员数目未达到标准,就可能遭到解聘。驾校在教学时也没有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列出的教学内容,不是以培训安全驾驶员为已任,而是为社会制造更多的马路杀手而不感到愧疚,为了使新训驾驶员拿到驾驶证,考什么?练什么,学员也只是熟练了考试路段,考试流程,跟本没有学到想学的驾驶基本技能。有的毕业后的新训驾驶员,上路吓得不敢动方向盘,更不要说维修方面的知识,有的开了车连如何打开引擎盖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对车辆的日常检查保养了如果在行驶中遇自驾车自燃怎么处置,或者方向、轮胎、雨刮、安全装置有故障,更是无从下手,这些新训驾驶员,怎么让人放心,又怎么能确保交通安全。多数驾校经营管理从与教练员的关系上分为三种模式:一类是直营式,一类是挂靠式,还有一类是二者的兼容式,—部分直营一部分挂靠。以前个别驾校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是教练员的人数少于教练车数,许多驾校存在着一个教练员看两台车甚至三台车的现象。上有政策下有结对策,为了达到恶性竞争达不到的目地,只有节约油气,降低成本,私自将培训学时缩短,从而降低收费,导致培训质量也随之降低。新训驾驶员得不到严格的培训管理,学不到应有的驾驶技能,又怎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行业主管部门敢于担当,承担职责为民服务、加强学时监管,及时进行学时对接,让驾校这个安全管理源头得到更好发挥,起到驾校是安全管理基石的作用。实行学时对接后,学车的场地必须符合规范,驾驶培训车辆会配以电子围挡管理,凡超出围栏的驾驶培训行为,学员无法通过车载终端进行有效学时记录,驾校能全面落实学时对接后,依托电子围栏、动态人脸识别等技术,驾驶培训必须在电子围栏的范围内开展,黑驾校、黑培训点等非法驾培就失去了生存空间,整个驾培市场风气焕然一新,正规驾培机构的利益得到保障。驾校希望运管机构要以行业现状与社会需要为依据,加强执法力度确保驾校培训合格驾驶员作出保障:在放管服、权、利的基础上更好的加强为民服务的理念。请严格执行两个国标,对驾校准入条件进行严格规定,规定资质标准,制定符合培训规模的教学用具、教学设施、训练场地等基础建设标准,注重教学机构的规范设置,将教员的配备标准与任职条件提高。限制开业条件,并对市场准入制度加以完善,根据相关法律管理驾校,提高培训水平。交通部门应当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动态规律驾培机构,考核其信誉,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供驾培机构展开竞争。运管机构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促使培训行业管理自身质量,综合考核、评价诚信服务、安全管理、招生与学籍管理、经营行为、查课和评教、规范教学、结业考核、交通违法违章行为、交通责任事故记录、驾驶证考试合格率等,全程监督训练质量,设置排行榜,公布培训质量,及时整改排名在最后的驾校,若驾校连续几次均排名最后,应根据法律条例要求其退出驾培市场,使市场机制可进可退。
五、驾校未来的希望就是学校,更进一步提高教练员专业技能,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让驾校成为新训驾驶员享受快乐学车,使之成为道路交通的基石。
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分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15]88号)其中提出“推行大型客货车专业驾驶培训,试点开展大型客货驾驶人职业教育”。面对交通事故 频频发生的现实,国家决心“加强守法文明驾驶意识的培养,提升大型客货车驾驶人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但至少向这个趋势发展。所以我们未来的机动车驾驶人是通过驾校最早最全最严且持续接受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人群,交通秩序的形成不是靠部分人,是靠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驾校进一步增强实力,形成驾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树立驾校形象,着重注意实力的增强,在硬件和软件上正确解决自己的定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把硬件和软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品牌形象。
1各驾校要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以新训驾驶员为本,注重道路交通法律和法规的讲解,使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尤其要加强培训驾驶员有效处理突发紧急情况与临危处置危险路段、复杂道路、异常气候、雨雾雪天等的技巧。2驾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年龄分布、学习能力等的差异,重点教练接受能力慢的学员,留出足够时间教授此类学生,保证其驾驶技能合格,提高考核达标率,将优秀驾驶人才提供给社会。3驾校要与公安、运管部门相协调,加强考证和培训工作。现阶段我国是由交通与公安部门分别负责培训与考核驾驶员。当学员达到课时要求并学完规定内容后,驾校应认真填写培训记录卡,为其安排考试时间,将学员的驾驶员档案等资料提供给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对于没有提供结业证与培训记录卡的学员,公安车辆管理部门不可给予其报考资格。公安与交通部门应保持高度责任感,致力于培养合格驾驶员,协调管理,加强秩序管理,促使驾培行业健康、持续发展。4学时对接后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驾校以前的多人一车变成了一人一车,随到随学变成了提前预约,一次交费变成了每次交费,这些变化对驾校的训练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驾校的客服人员要耐心的教会学员下载使用约车计时平台APP,甚至要帮助学员约车,帮助学员付费,工作量增加了很多。教练员过去是一对多教学,学员之间有相互的讨论切磋,轮流训练,互帮互学,现在一对一教学,不仅大量增加了讲解纠错的次数,还要想方设法克服学员的训练疲劳,提高课时训练效率。精细化个性化的训练与服务将成为未来驾校竞争比拼的重点。5
教练的行为操守,职业规范:需要从国学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需要从灵魂时时自检中来提高自己的品德。需要以正统朴素的服务来提高自己的尊严,需要以去除穿金戴银的无知来提高自己的形象。需要在精益求精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需要在精彩的教学演说中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领导魅力。需要在先行者的正确指导下来明确自己的志向,需要在薄积厚发中来达到自己的远大目标。6
教练员首先应掌握转向技能与知识,能够利用理论对操作要领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将操作技能生动明了、简练确切、科学严密地传授给学生。其次,应根据交通部颁布的考试标准与考试大纲对教员的操作水平与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专项培训是以教学需要为依据展开的专项能力培训,其目的是提高及补充教员的教学水平及能力。具体项目包括使用先进教学设备与设施、训练驾驶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专业理论、培训项目等。7 驾校应当制定教学信誉与质量考核制度,将教练员信息公布给社会,对于存在严重作风问题与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者采取取消资格的处理措施。8
开展现代化教学,发挥协会职能,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科技手段也愈发先进,驾校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使培训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目前在培训中可用的现代化设备以模拟训练设备、理论磁板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主。新的学员可通过实物教学、电话视听教学等方式迅速了解与适应交通环境。利用驾驶模拟器教学,能够用动态操作代替单纯、死板的静态教学,培养与训练学员的安全意识、应变能力、反应能力与观察能力,甚至可以获得实车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技能训练目标,将学员的错误操作习惯纠正过程,使试车训练质量与效果提高。对教练场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打造与技能训练特点、规律相适合的交通环境和现代道路。积极改造教练场地,科学化、规范化培训,达到高效培训的目标。行业管理机构太图培训类别、驾校发展规模为依据,对培训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确保教练场的规模负荷训练规模,教练场的功能和种类适应培训的目的和类别。当前行业管理机构在管理方面并未做足工作,而且专注于技术性工作,为改变这一局面,应建立行业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协会充当着驾校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培训行业在接受政府宏观管理的同时,可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律经营。
六、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驾校在驾驶员的培训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少完善的培训机构、缺少规范的经营行为、缺乏正确经营理念和缺乏扎实的基础工作。为实现规范化管理,驾校管理者应转变培训观念,坚持“学员至上”,以学员为中心,从其角度上出发思考问题,保障学员的权益。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严格管理驾培市场准入制度,健全行业考核机制,相关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积极与公安和运管部门相协调及时完成计时培训系统的管理监管,加强教练员的管理与教学质量信誉考核评比,使用获得国家资质教练员作用,使其任职资格提高,开展现代化教学,发挥行业协会职能,提高驾驶员的培训质量与管理水平,保障交通安全,让驾校安全源头管理起到基石及预防交通事故的屏障的作用。
第五篇:党支部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党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党支部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党支部活动有“重形式、轻实效、重传统、轻创新”的倾向。以往党支部也开展过各种提高党员素质,丰富党组织生活的活动但大部分都流于表面形式,很少得到切实的落实。大部分活动也是针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临时组织,急于赶交材料等,以致活动存在急功近利的表现,实效较小。同时活动局限于开会、看电影、听讲座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活动的枯燥乏味,不仅不能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效果不大。
第二,支部组织生活缺乏规范,支部成员没有归属感。支部成员间分工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支部活动较少,并且没有定期的组织活动,平时让大家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活动较少,相对的大家的沟通和交流就少,这样组织生活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中,很难给大家一个组织大家庭的氛围。
第三,党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未能充分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党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党员应该是先进的代表,所以必须要求党员具有很高的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积极带头作用。在各项活动中,党员还不能完全做到带头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很少有人在活动中能够铭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及其应该履行的职责。
第四,党员发展标准存在改进之处,缺乏可调节性。党员发展考核有明确的标准,如班级排名,四级通过等。但是也存在个别优秀同学由于客观原因不能通过考核。如,某同学各方面都很优秀,但由于四级考试失误未通过,进而不能继续发展党员。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但是却很可惜,这位同学也是优秀人才,但却因为客观原因不能被组织接收。
针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组织生活的形式化,主要原因还是活动的单一化,不能调动大家的参与度。活动的创新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通过头脑风暴等挖掘大家的创新能力,增强活动的多样化、开放性。例如,上党课,可以采取全体党员轮流上党课的活动方式,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变书记讲党员听,为大家讲大家听。党支部和基层党支部之间可以组织联谊活动,开展一些融唱歌、跳舞、游戏、知识问答于一体的支部活动,既增进支部党员间往来,又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热情。总之,通过不同的活动方法,起到对党员教育的综合效果。无论是什么活动,都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党员的思想、工作情况,党员素质,心理需要及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活动的作用。
第二,规范党组织生活,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让大家对近期组织生活进行汇报,并共同商讨制定下一期的组织生活。在各项组织活动中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预期目标。组织生活不要一味的迎合上级布置的任务,注重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各项贴近大学生的活动。活动中注重各项材料的保留,这样在上级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只要把材料整合就可以了,无需为了活动而活动,不仅实效不好,而且材料难以组织。
第三,提高党员素质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党组织增加大家共同学习的次数,另一方面党员自身注重素质的提高。党组织组织大家共同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时事探讨等。党员自身则加强自身先进性,牢记党的宗旨,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让党员学会从我做起,学习生活中刻苦努力,文化活动中身先士卒,提高自己的同时就是提高别人。时刻铭记自己党员的身份,为集体、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第四,改善党员考核标准,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存在硬性标准的同时,也应该给更多的人一些机会,杜绝“一竿子打死人”的现象,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以特殊考虑。组织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的考核对象,进行特殊考核。存在特殊考核并不代表就是放宽党员的考核机制,他是党员考核更加人性化的表现,他将更加有利于党组织吸收各种优秀人才,促进党组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