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建设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建设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发表日期:2012年10月25日 【编辑录入:办公室】
江西联创通信有限公司
江西联创通信有限公司自2001年由国营第八三四厂改制成立以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通过狠抓科技创新和科技核心能力建设,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的蜕变,企业科研生产捷报频传,产品已从单一的通信终端、传输交换产品扩展到各种指控通信分系统及总体项目,同时逐步介入武器平台检测维修等新兴领域,形成了“指控通信、检测维修、模拟训练、指控软件和民用专网”五个产品方向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稳步上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及净利润连续多年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由最初的3163万元增加至2011年30174万元,利润总额由最初的546万元增至2011年2647万元,资产总额增加至4.77亿元。
一、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做法
企业改制成立初期基础薄弱,技术能力低,产品单一(仅有指挥机和军用电话机两个产品),市场面窄,地处江西,人才资源贫乏。为摆脱困境,求生存谋发展,十余年来,公司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狠抓项目研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技改投入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保持了稳健的发展势头,科研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1.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企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公司始终坚持“军工品质、立世之本”的企业宗旨,全面贯彻落实“责任是力量之源、创新是发展之路、细节是成败关键”的工作指导思想,优化公司科技创新管理流程,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科研项目管理,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机制保障。
重视企业标准化建设。随着研制项目范围的扩展和层次的提高,公司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实施计划,不断推广应用新标准,并积极参与新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先后制定了两项国家标准和多项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化水平日益提高,被南昌市高新区列为第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
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专业人才负责知识产权管理,通过认真落实跟踪科研项目过程,确保公司知识产权能得到相应保护,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目前,公司拥有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江西省重点新产品”、“江西省优秀科技新产品”、“江西省自主创新产品”80余项荣誉称号。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公司建立了以技术管理责任体系和项目管理责任体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体系,前者以科技管理部、研发部、专业室、技术专项为主线,后者以产品分线负责人、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为主线。公司的科研项目、预研项目、技术专项预研由科研管理体系统一规划,经企业决策以后统一列入年度新产品计划,明确项目负责人,并严格依照项目节点要求落实好研制工作。
2.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公司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核心技术、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提高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制造、试验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公司科技制造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指控通信领域
公司在“XXX工程”、XXX指挥系统、XXX一体化改进等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前期,派出项目组常驻北京技术研发中心,与部队机关院所积极主动沟通交流,深入了解项目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核心技术研制。这些项目的顺利开展与落实,标志着公司实现了从武器系统配套单位向系统总体单位的转变。
检测维修领域
公司积极主动协助参与炮研所检测维修项目的研制,学习院所先进的检测维修技术,在初步掌握信号隔离、调理,基于PXL总线的检测系统开发等技术后,通过三种型号电子检测维修车转产项目的研制生产,不断消化、吸收并改进已有的检测维修技术,逐渐形成检测维修流程开发以及装车设计等先进技术。公司现已独立承担“XXX工程”多型号装车研制生产任务,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
模拟训练领域
为紧跟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满足部队演练需求,2005年公司以合作研制的方式,主动参与郑州防空兵指挥学院XXX雷达模拟训练项目的研制,在学习掌握了雷达性能、雷达操作技巧后,不断完善改进模拟训练技术,逐渐拥有了独立自主的科研生产能力,并陆续介入XXX防空导弹、光纤制导导弹系统、红外假目标等领域,有效地提升了企业自身综合能力,初步具备了成为我军专业化模拟训练系统重要研发制造基地的条件。
3.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
公司通过广泛吸纳、重点引进社会各类人才资源,逐步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梯队;通过专业业务技能集中培训,联办在职工程硕士班等方式,使研发人员快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通过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公司综合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造就了一支稳定高效、结构合理、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公司充分利用北京技术研发中心平台,开展各种技术合作,广泛吸收容纳各类人才和多种社会资源,逐步建立一个以共同价值为纽带,以共同事业为核心,以各自专长为载体,以共存共荣、共同发展为目标,内外结合、虚实相融的多元化人力资源体系。
4.以合作交流为手段,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08年,公司设立北京技术研发中心,并把其作为推进产学研联合和对外合作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深厚的创新资源优势,探索“产业创新联盟”新模式,为打造新型军工企业提供了人才、技术资源支撑。
同时,公司全面深化固化野战部队、院校及研究所的技术合作交流,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网络体系,及时了解部队发展的最新需求,推进新型武器装备的合作研制,形成公司长期发展的科技支撑网络体系,保持企业发展原动力。
5.加大技改投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为有效提升科研设计手段和科研生产试验条件,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综合技术实力,公司自2008年首个技改项目获批以来逐年加大技改力度,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多个项目获国家军工研保/批生产专项资金支持,新建电子装配大楼和装车厂房共27000平方米,购置数批生产试验设备和测试仪器、开发软件;目前正有序推进涉密信息系统、物料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管理系统(PDM/PLM)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项目和物联网等新技改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公司科研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生产经营业绩逐年增长,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实力稍显薄弱;核心人才短缺;重点项目、产品研究等方面的技改投入,需要上级机关大力支持。
在下一阶段,公司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坚持以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旨,以“产品市场架构、人力资源体系、资产资本结构”三大体系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统筹规划,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和谐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打造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市场,全面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下大气力夯实科技创新管理基础,提炼形成指控通信、检测维修、模拟训练等领域核心技术,努力提升总体设计与总装集成能力,形成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稳固军用、民用产品核心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以培养、引进创新型核心人才为重点,全力构筑完善的人才资源体系。
公司将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拓展主体创新人员比例,提升人员层次和整体素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员激励机制,通过自主培养和对外交流的方式着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支善谋实干的创新型核心人才队伍,不断完善公司人力资源体系。
3.以企业文化为引领,全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公司将积极探索企业创新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软力量作用,将科技创新理念逐步渗透到科研生产的各个角落,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4.优化资产资本结构,全面融入武器装备体系发展大格局。
公司将通过对外合作、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整合相关行业具有增长潜力优良资源等方式,优化资产资本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融入武器装备体系发展大潮提供体制保障。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公司十一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后续我们将继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建设,不断充实产品市场架构,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全面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争取快速进入军工主流队伍行列,为国防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点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景扬
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年第12期
摘 要:我国企业为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文化的凝聚力,塑造企业的精魂,努力实现企业的观念转变、学习借鉴先进模式、强化企业领导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为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努力。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竞争力
0、引言:
文化的价值和取向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选择了先进文化,也就选择了企业的先进程度。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支撑。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靠文化和人才的竞争,而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为企业凝本固基,积累丰富资源。企业的文化建设对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强大的动力。在文化的建设同时,企业无形之中培育了企业的建设目标和管理理念、创新企业员工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精心策划,争创一流文化建设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应从国内外的企业大环境下对自身的发展有清晰的定位,要精心策划,创建一流文化企业。要把本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的产品形成企业的文化名片,把企业的文化建设纳入企业重要管理体系,纳入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务必以战略的高度,来统摄企业的文化建设。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以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使企业员工形成爱企为企、真抓实干的奋斗理念。把企业的近期规划目标和中长期规范目标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力度,争取每个完成本规划的130%,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断扩大范围,每完成至少三个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把企业的文化注入企业的这些目标里,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所有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一分力。激发企业员工迈上更高台
阶,引领业内前沿。在本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中,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行业发展前景,争创一流文化建设。
2、创新理念,培育新型企业文化
企业要在文化建设上至始至终贯彻落实创新理念,以积极、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先进文化。企业要从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出发,有主次、有阶段地稳步推进企业的新型文化建设。要把企业主打产品和优质服务突出到文化内涵里,培育现代化新型企业文化。文化的建设在吸收
企业的管理特点、企业产品的工艺特点、企业的服务理念等充分融入文化理念当中。创造性地继承企业的文化理念,对企业过去经营生产中的文化理念进行改革,继承并发扬现代化的文化理念,培养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当前我国经济大环境中,正是转型中深化改革浪潮,企业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创新理念,实现企业自身成功转型,华丽转身。企业要通过创新的管理体制,优化自身强势资源,推动企业多元化发展。
3、高屋建瓴,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激烈市场经济面前,企业要积极实践、开拓创新,要与时俱进,在文化建设上,站在业内的高度,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企业要从多个方面统筹规划,从强化制度建设、打造王牌产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强化制度方面,运用成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条例约束企业。首先要在制度上高瞻远瞩,强化规范流程和操作要求。实行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章程,是企业胜利前进的方向。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两者不可偏废,好的制度是保证执行力顺利完成的前提。在强化制度建设方面,企业要努力针对企业日常重要生产生活和经营的规范管理入手,强化科学、可行管用的制度。王牌产品对企业的核心价值非常重要,品牌的价值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对企业的文件建设意义重大。打造王牌产品的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注重品牌价
值的塑造。企业对关键领域的技术要攻坚克难,发挥优势,打造强势的王牌产品,以核心产品的价值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又添上竞争的砝码。
要做大做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要推行优秀人才引用机制,聘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企业的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出谋划策。企业要放手让青年人才大胆工作,抛开传统思维、充分展示其创新头脑和卓越的市场眼光,实现人才的利用最大化,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启用。使企业上下,显现出一片人才济济的繁荣现象,为企业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
4、结语:
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很多方面的统筹兼顾,企业文化的最大力量是实现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自觉有意识地维护、加强本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现代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志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5):42-43 [2]杜勇.试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91-92 [3]薛向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西三建南宁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纪实.[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7(18):66-67 [4]侯晓芹,王国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6(1):13-14
第三篇:依托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版]
依托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企业规范、生存环境的总和。它涵盖了企业范围内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企业战略、人才、制度、生产、营销、品牌、公共宣传和形象企划等诸多方面。企业文化不仅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且,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力的竞争。
写过《追求卓越》一书的美国经济学家华特曼,在考察和分析美国许多家大公司后发现,所有美国杰出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一家杰出公司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种杰出的企业文化力培养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所以说,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最重要的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都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经营者文化,从根本上说企业文化更是全员文化,它需要有全体员工广泛的参与和认同,这样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就是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因此,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源自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在不断适应变化的发展环境,摒弃落后的管理思想,吸纳先进的文化精髓过程中形成的,它是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发展方向的文化,才是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典型经验,注意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着眼未来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用企业共同的目标和远大愿景来凝聚全体员工的团队合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应用在各项经营活动中,催生着企业的活力,也激发了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企业文化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它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建设最具活力、渗透力和个性化的特色企业文化将是企业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
1匙。
二、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生产力,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全球性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对着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的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重视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用文化力来激活生产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实质上也是一种竞争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企业的信誉、形象、品牌和知名度已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今天的企业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文化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是产品竞争,也是文化竞争。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文化战略,以文化决胜于市场,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关键性的竞争要素,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制胜的重要法宝。
三、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战略的核心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全体企业人员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理论。认真学习、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当前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应着手抓好以下几点。
1、抓好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竞争的决定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就是要提高人员的全面素质。因此,现代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的最大作用。
2、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职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企业价值观为企业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而核心能力的获得,需要企业精心制定创新战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一条纽带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应大力倡导创新精神。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激烈,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创新也就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也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4、建设学习型的组织
核心竞争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企业要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家要成为学习型领导,领导干部要不断的学习,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激活自身的资源,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结构,这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转化为经营优势的制度性保证。
现代企业应该是个不断学习、完善的组织,这样才能善于创造,同时根据新的知识和领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创新的起点就是学习,环境的适应,应变的能力也依赖于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所以,现代企业已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5、实施文化制胜战略
实施文化制胜策略,是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制胜必须有效地同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
而企业的经营理念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所以,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也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6、实行有效科学的管理
有效的决策机制,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决策机制其关键就是要实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主要包括:
(1)制度管理
就是要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规范制度。
(2)文化管理
能够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3)创新管理
建立激励创新机制,包含技术和工作创新等。
(4)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
引入国外最先进的HSE(健康、安全、环保)管理模式,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HSE管理模式。
7、培育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
企业要打造自己的核心主业,来集中配置资源,以摆脱在低层市场上和众多对手角逐的被动局面,努力在主业技术研究上有所积累和突破。企业的核心技术,就是要注重取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的领先优势前提下,使企业保持高于行业水准的同时,建立和确保企业核心技术的持久优势。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努力建设有特色有灵魂有品位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一种创新和创造性的精神追求,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应该不失时机的提升企业自己的文化能力,虚心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开拓创新,迎接挑战。
第四篇:如何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应以人力资源开发为起点
企业人力资源亦称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质量。人力资源的质量开发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改善劳动力的素质和活力,达到人力资源的完分利用,得到预期的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激发员工的活力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定格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上。要转变观念,尤其是企业主管,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走出误区,将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定格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上,这一点对搞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非常重要。
1.将人力资源开发上升到战略高度
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理清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关系,将学习上升到组织的层次,而不仅仅强调个体层次的学习,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也应从传统的技术与技能的培训等项目上升到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将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和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2.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当是系统的要把对员工的培养、使用和政策性开发当作一个系统共同实施,并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有组织目标指导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才可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素质,才能有效地为企业服务,才能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当是“动态的”
由于现代企业处于高流动的环境中,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是动态的。为了实现员工和组织的能力与变化的竞争优势相适应,“动态”是必要的,应该将不稳定环境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看成是动态的过程,经常检查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使其能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适应环境变化的人力资源。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智力
西方一些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第一年的可用知识占70%,第二年占30%,第三年占10%,到第四年,这个学生如果不继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那么他原来掌握的知识已基本过时了。这就提醒我们,进行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要对现有员工不断进行培训和教育。在培训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制订培训计划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定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保证有效实施。
2.选择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专业知识培训,内部培训,外出培训等。
3.确定员工培训对象
在培训对象的确定上要注意多层次,全方位,不能仅限于少数主管人员和准备提拔的人,而应该包括企业从高层到最低层的所有员工。
4.丰富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技能培训与观念培养双管齐下。重要培训除了技术和业务方面外,还要对员工思想观念、思维能力等进行培养。对技能的培训是调整、开发员工行为的外在表现过程;而观念的培养则是整合员工思想与价值观的内在过程。企业员工做到技能培训与观念培养双管齐下,才能既提高员工的智力,又激发他们的活力,促进员工实干与创新,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5.注重培训效果评估
目前,人们较为重视的是对培训资金的投入及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而没有认识到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程中,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真正掌握所培训的内容,而仅仅是为了应付培训后的考试,从而使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没能得到相应回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学员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培训过后更要深入到员工所在班组了解其工作态度是否改变,工作能力是否提高,是否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对表现好的学员要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学员要严厉处罚,从而激发员工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真正使培训起到提高员工智力素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尊重、保护现有人才,激发人才活力
我国目前已成为人力争夺的核心地带,如何尊重、保护好企业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
1.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岗位竞争机制等。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应作为员工加薪、晋升的考评依据。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加薪制度,晋升程序消除论资排辈,拉关系现象,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为员工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内在动力。建立岗位竞争机制,岗位能上能下,竞争上岗,使员工有危机感,不满足现状,为员工追求上进,自觉成才提供了外在压力,在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作用下,员工就有了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企业要根据条件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使其有足够的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的机会。为了满足人才的自我实现需要,企业可以给人才委以重任,坚持权责相称。
3.重视员工的存在当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理解、关心、尊重的沟通。企业领导作为企业的舵手,应尊重员工的人格,宽容、信任地对待人才。要具有民主意识,善于倾听员工意见,让员工有主人翁地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据
统计,世界500强的技术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至10%,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2001年当国内各彩电品牌在大打价格战时,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国市场仅50万台高端彩电销售量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所有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技术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技术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转换过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比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比武,科技成果展览,QC活动评比,技术革新及合理建议成果发布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技术人才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帮助企业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铝公司山西企业的电器开关、水泥、金属钾电解铝等等,相对过去单一的产品就是一种进步。中铝公司山西企业的创新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当面对同行业几十甚至几百个高附加值产品走向市场的时候,中铝山西企业在铝电联营项目上迈出大大的一步,这个突破可以视为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更是巨大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联想集团实现信息化以后,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周转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帐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此它不惜花巨资来“优”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动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信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
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和企业自我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法、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二)恰当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三)注重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础,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四)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
在国际市场上,不少工程项目工的招标,主要物资的采购和贸易洽淡,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为前提条件。因此,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1992年,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率率先通过了ISO9000认证。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O14000环保认证。在过去的近20年中,海尔先后通过美国DL、德国VC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盛TVV和GE,日本S—Mark等十多次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中铝公司山西企业也一一通过了三大认证,这将是新企业、新理念、新思路的又一次尝试。
(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
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势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例如,摩托罗拉“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
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硬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五、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员工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规范功能: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目前,人们对 “零缺陷”、“真诚到永远”、“赛马不相马”、“客户满意”等海尔文化已耳熟能详。海尔文化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其质量宗旨为高标,精细化,零缺陷;售后服务永远坚持“用户是衣食父母”、“用户永远是对的”、“海尔真诚到永远”、“国际星级服务”等原则,科研开发以“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题”为宗旨。看过这些海尔的原则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海尔为什么能为单身人士设计出“小小五子”,为什么能为不同的客户单独定做“整体厨房”,为什么能让用户只是为了海尔的售后服务也要购买海尔的产品,同时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海尔能在16年的时间中保持平均82.8%的增长速度。“海尔文化”是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企业文化这把利剑指挥着海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终保持着竞争优势。山西企业坚持在生产生活中用适合企业建设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坚持提倡严肃的工作纪律,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强烈的奉献精神,优秀的工作质量,较高的工作效率,密切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学习风气,明明确确地把企业文化融入于企业建设的全过程,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我们的企业更具有竞争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加强管理,以人力资源为起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市场变化,积极应对,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第五篇:以人为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人为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企业的运作归根到底是人在运作,企业的收获,归根到底也是人的收获。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生产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企业中,落实以人为本,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样一来,便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益。反向而言,企业要想获得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人力资源管理为重心。而以人为本,则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最佳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企业运行发展,实际上就是整合运用各种要素、资源并创造出经济价值的过程。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人才竞争成了企业竞争的重中之重,因而在各种要素资源中,优化配置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新兴发展趋向
(一)从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到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现代企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源于西方,而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科学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和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1.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20 世纪初,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推动企业进入科学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学者奉行“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都是为钱而工作。所以企业管理上盛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工人被当成机器一样对待,其心理感受完全得不到重视,不满情绪严重,罢工、怠工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弄清影响工人生产率的因素,哈佛商学院的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现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对工人生产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由此,“社会人”假设成了管理学中的一种重要前提,对人的单层次式的物理意义上的管理上升到丰富的社会层面上,注重人的需要、本性、行为动机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回归到社会环境里。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科技革命步入崭新阶段。管理学界也在“企业文化”等新概念提出的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文化人”假设伴随知识经济产生。“文化人”把人定位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一方面尊重科学,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管理中;另一方面把人类从高技术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克服高新技术带来的价值失落与消极情绪,树立起个人自信和个人价值,找回精神支柱与文化归属。“文化人”的实质是对“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辩证整合,是一种升华。
2.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上,则是严谨、自律、精确的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向关注人本、推崇文化的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演变的过程。从人的感情出发,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团队气氛,让每一个成员的才华都得到充分发挥。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新思路,避免传统的科层领导制,主张扁平化管理结构。例如一般员工以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资本参股,这样便出现了三个人性化的变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变为事实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员工从自身拥有劳动力或智力的个人所有者,变为企业资产所有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外部激励,变为因为能与企业分享利润而自
我激励,由他律变为自律。这样,就从产权上肯定了员工的主人翁身份,真正实现人性化管理。
(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代角色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1978年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科学化与人性化并举,逐步探索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总体上讲,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企业还处于落后状态。中国企业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加以新的角色定位。
1.战略伙伴角色。时代主题的变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由操作层向战略层转移,把人力资源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
2.职能专家角色。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在企业角色变换中认识自身价值,发挥其最大潜能为企业服务。
3.员工支持者角色。在现代新型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管理者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与员工一道,打造和谐企业氛围。
4.变革的推动者角色。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转变员工心态,促使其具备为未来竞争而奋斗的观念与行为。
二、管理文化与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适应时代潮流不断向人性化发展,而基于对“人”的关怀,优秀企业往往会在运行实战中营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进而形成管理文化。所谓企业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它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
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企业在计划、安排、组织、监督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人进行人性化、知识化的管理,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企业管理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现代企业越来越突出人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力量。
2.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人为本能有效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让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以人为本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扩大职工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员工与企业捆绑成一个整体,在竞争中一路领先。
(二)中国选择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的必然性
首先,中国古代社会以民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我们选择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观的深层依据。历经千年发展,我们在世界大潮的引导下,从我国传统的“仁者,爱人”思想中汲取力量,以人为本管理企业。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我们选择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观的直接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的主体,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决定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目标,因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我国企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体现。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我们选择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观的实践依据。随着时代发展,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不仅是显在性资源,更是潜在的战略资源,可以进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要全面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最佳途径。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当前企业面对的问题。我们的人力资源素质与我国的大国地位还是很不相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国际竞争的胜利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胜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功有极大的关系,而现在追求发展,就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他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要素,因此,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目前,许多企业还延续着过去那种“人事管理”的模式,通过企业的人事制度,硬性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员工,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方式恰恰与传统人事管理相反,它对员工的管理是柔性的,基于员工的立场,发现员工的需求,致力于建立一种把人的因素同企业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的机制。透过这种机制,力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力求在员工和员工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达成双赢的协作关系,例:一些新企业会对办公室的摆设进行布置,如:
摆放一些花和植物和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这样员工会感确不到办公室的刻板气氛,令员工更有在家的感觉,还有每月举行员工生日祝贺活动,集合办公室员工对每月生日的员工给予赠送礼品哪怕是一张贺卡,都代表作关心与关怀,这是与传统企业人事管理有所不同,从这细微的小事看这更显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具人性化更易员工接受。因此,我们应该跳出传统人事管理的旧观念和旧框框,与时俱进,树立适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理念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原因分析。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在世界46 个主要国家中仅列在第41 位,能胜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在倒数第一位。这样的企业家队伍是根本不可能带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的。
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将帅和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对他们的开发管理较之对一般员工的开发管理,应当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当务之急,首先是让他们补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一课,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其次,采用科学的测评技术和方法,评估其综合素质,发现和挖掘其潜能;第三,引进竞争机制,考核其绩效,优胜劣汰;第四,按照人才市场的价值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确定其应当享受的工薪报酬和福利待遇。做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开发管理工作应当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的希望所在。陷入上述误区的根本原因是受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走出误区,必须深刻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同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和联系;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必须加大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改革一切阻碍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旧规章、旧制度、旧运行机制和旧运行方式;加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员工队伍; 加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队伍。走出误区,才能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促使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综合以上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主要取决于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从以财、物为中心回归到今天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而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依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来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包括市场预测、研究与开发、资源整合、生产制造、产品营销、经营管理、资金投入、企业文化氛围、战略决策、价值增长、组织学习等多种具体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集合性、价值优越性、难以替代性与路径依赖性决定了它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将企业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博弈,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其次,它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地位,避免单一市场上的成败得失,对企业增长值尤为重要。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不会受产品周期缩短的影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重心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网状结构,而这种网状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上人力资源能力、效用的发挥大小,并且这种能力的有机性决定了各环节能力的匹配和整合。企业在各个环节上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各环节人力资源利用开发的状况水平,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扩展和应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聪明才智的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企业员工的各种能力的匹配、整合过程,即是现存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把短缺的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弥补起来。因此,企业为了使自己比竞争对手拥有更优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中心。
(三)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资很少,有资料表明,我国30%以上的国有企业的教育培训年费人均只有10 元,20%左右的企业为10~30 元,大多数亏损企业已基本停止了人力资本投资。而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却占到了人力资源成本的2%~4%。针对这一状况,我国企业必须以人为本,围绕员工进行一系列优化:
(1)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科学、民主、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招聘、使用、考评、待遇、晋升、培训、奖惩等一系列制度,使员工拥有合理的职业发展生涯。(3)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2.以人为本,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1)内部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因来自于内部,企业必须独立开发一些核心项目,这便要求管理者有长远的战略目光,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勇于冒险的精神。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精神。
(2)外部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拥有知识能力资源的企业进行收购或合并,从而建立起某种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我国企业整体水平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企业以产权交易等形式整合外部资源,可以迅速有效地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3)联合开发,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具有某种能力和资源的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甚至建立合资企业,互相取长补短,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促进内部人、财、物的流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趋势下,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但是,要将人力资源从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个企业只要将人力资源数量调节、合理配置、教育培训、人员激励、等手段有效配合起来,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2]王东升。加入WTO 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