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山水画》教材解析
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山水画》教材解析
第一题【教学实施】
结合学科,谈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向学生提问?提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提问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在运用提问法时需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层次性、有效性。
提问是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主要的目的是引发学习动机、引导思维方向和深度,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要注意启发性。
美术程中缺少不了欣赏的环节,根据费德门的美术鉴赏流程可以将问题分为描述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解释性问题、评价类问题几大层次。
最后,提问还需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在堂上的提问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在堂上的提问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能提问过于困难或过于容易的问题。
第二题【专业知识】
山水画的皴法有哪些种类?
【参考答案】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
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从荆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
第二篇:五年级美术下册《色彩的纯度》教材解析
五年级美术下册《色彩的纯度》教材解
析
第一题【教学实施】
你是如何结合学情讲授新的?
【参考答案】
孩子们对风这种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因此,这节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而且在设计中“隐藏”了一部分创作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思考的空间,能够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达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在备上我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通过积极主动地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整完善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美术素养求知的快乐。
第二题【结构化】
你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
【参考答案】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兴趣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创设情境,我就采用了这两种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观看他们熟知的动画片、以及历史名画等,使他们初步感知对色彩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色彩,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色彩的兴趣。
第三篇: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山水画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山水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中国山水画中有近景、中景、远景的作品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
问题:
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欣赏比较后回答问题。彩照再现了生活中的景色。中国山水画用中国人传统的工具和材料——生宣纸、毛笔、墨、水、色表现了生活中的景色,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欣赏评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三、授新课
欣赏教材中画家的作品,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沈周的作品描绘的是冬天的景色,齐白石的作品表现的是春天。
相同点:
两幅作品都是中国山水画,都有近景、中景、远景,都画有树、山、桥、房屋和人。
不同点:
沈周的作品是水墨表现,齐白石的作品是用墨表现后又着色。沈周作品用淡墨画水和天空,齐白石作品的水和天空是留白处理。沈周作品除近景有树,中景也有树,房屋也有7间之多,齐白石作品中景没有画树,房屋只有1间。沈周的作品有点苔,齐白石作品没有。
(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两幅作品中的树、房、桥、船、及沈周作品的远山都是用中锋表现的。山石的擦染及齐白石的近景土坡,远山,染墨、色用侧锋表现。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喜欢沈周作品的古朴典雅,喜欢齐白石作品的生动鲜活。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五、继续在实践中创新,绘中景: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七、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课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要让学生了解近实远虚、近浓远淡,再分析墨汁的成分中有骨胶,浓墨时不洇,稀释后要特别控制水分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由于班级的孩子比较多,中国画所需的工具又很多,生宣纸又不能太小,因此,桌子显得不够大。学生作画时显得非常局促。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参考教材中的作品或学生作业临摹、组合。教师也要多加强示范。
第四篇:五年级美术下册 山水画1教案 人美版
山水画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学生了解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和绘画的主要特点,初步体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树、石、山、建筑、点景人物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生宣纸在干湿浓淡墨色的变化中产生的不同效果,体验和感受用笔变化与所要表现内容的完美统一。同时在创作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用毛笔与墨、色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能力。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通过山水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了解。情意:提高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决笔墨结构意识。
难点: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笔墨被动作为传摹物象的技巧,而要着重体会笔墨自身的表现性。学习材料:
教具: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一、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2.讲授新课:
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意图:通过欣赏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学生了解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
二、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中国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特点 笔法 笔势
墨法一笔浓淡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 笔形
教学意图: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领悟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根本所在,从整体上分析笔墨技法笔墨符号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具体表现方法 树木法 山石法 云水法
人物 建筑 舟车 构图法 设色法
教学意图: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技法
四、创作
1.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2.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3.实践: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教学意图:解决笔墨结构意识
五、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六、小结
第五篇: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山水画》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册《美术》
第十四课
《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三】教学难点
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山水画中国画、中国画的工具与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
2、学具:中国画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着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书画的一体。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2、揭题:山水画
二、讲授新课:
1、新授
山水画是中国画科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刘朝,逐渐发展。但仍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创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画面,思考:
A造型特点 B技巧运用 C表现手法 D感受 E 如何表现 F 绘画步骤
2、山水画作品欣赏。
《游春图》展子虔
这幅画是我国现存着名画作中最古老的一件山水画卷。这幅作品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已开始注意客观物体之间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和深度层次,把山水画发展成较为合乎比例关系的新格局,历来被评论家视为“开青山绿水之源”的重要作品,在山水画发展史上
具有奠基的意义。
3、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4、讲授示范表现山水画技法
A 皴法B 披麻皴 C 斧劈皴 D点苔。
讲解示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等等。
5、画山石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勾。用墨勾出山石的外形和主要轮廓。
(2)皴。用墨皴出山石的脉络纹理。
(3)染。用淡膜一次或多次染出石形的凹凸。
(4)点。最后着色点苔。
三、引导创作
1、欣赏课本范图及其他学生的优秀山水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交流练习过程中的一点成功之处,集思广益。
3、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师及时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及笔墨的用法。水墨的焦浓重淡轻干湿等等。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1、以线为主的方法,也可以用大块面墨色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
2、巡视。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注意构图,处理远
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
五、作业展评
生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五、课后拓展
1、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现创造的乐趣。
2、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中国画名作,了解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运用所学到的课程改革理念,尝试来上这一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山水画》课,希望收效良好。
画家亨利曾说,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绘画和玩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水墨之间尽情玩耍,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美。学生用水墨的点线表现人物、动植物和场景,表现实在的事物和想象的事物,表现愉快的事和烦恼的事。无论学生的水墨尝试是什么样的效果,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体验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涂抹的喜悦,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中国山水画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制作古诗词与画相结合的课件,供学生学习欣赏,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同时,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祖国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本节课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课堂输入量大,难于把握教学的时间;学生自由创作意犹未尽,就到了“作业展评”的环节。因此,今后将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感悟和创作,可能会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