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声《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
甲:我们俩从小就是同学 乙:对,小学我们俩就同班
甲:那时候老师总让我们说自己的理想 乙:对,老师总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甲:我的梦想是当警察叔叔 乙:小男孩都羡慕警察
甲:通过我多年的努力,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一半…… 乙:怎么是一半呢? 甲:有人管我叫叔叔了……
乙:哦,这么个一半啊。再努力,还有人管你叫大爷呢,管什么用啊 甲:我们俩从小就是兄弟,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宿敌 乙:宿敌
甲:对,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 乙:别人家的孩子?
甲:对,我小时候一调皮,我妈就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多听话 乙:对,我一考试不及格,我妈就说,你看看,别人家总考一百 甲:这个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从来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 甲:这个别人家孩子,有个漂亮的女朋友,乙:这个别人家孩子,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 甲:一个月工资上万
乙: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
甲: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生活费还嫌多 乙:说了半天,这别人家孩子到底长什么样啊 甲:是啊,这么完美的孩子得长什么样啊 乙:从来就没见过,那只是一个传说
甲:后来,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还是一个宿舍的 乙:要不说关系这么瓷实呢
甲:有一天,学校广场上号召同学们献血,说是200CC送一盒巧克力,400CC送个手表。
我想那我捐400,献了爱心,还有手表戴,我的搭档不一样 乙:我怎么了?
甲:我的搭档听说了,跑过去问护士:“一万CC送什么?” 乙:霍,一万CC 甲:护士淡定的说:“骨灰盒。。” 乙:连骨髓都抽没了 甲:我这搭档很有爱心
乙:爱心什么啊爱心,我这不是财迷转窍么 甲:还有一次,我和搭档去看电影,演的是哈利波特 乙:对,我们都喜欢这个
甲:进场的时候,一小女孩和她妈妈在我们背后,是个小粉丝,穿着斗篷,拿着一个玩具的魔杖玩。
乙:哈利波特的小影迷
甲:她举起魔杖指着我搭档的后背:我要把你变成丑八怪!这也搁别人,可能就生气了,我的搭档,他很有度量,他听完,笑了 乙:小孩啊,咱不能和他一般见识
甲:他转身过去,“小朋友,你也来看电影啊”,就听到一声惊叫:妈妈!妈妈!魔法显灵了。
乙:唉哟,去你的吧
第二篇:别人家的孩子演讲稿
别人家的孩子演讲稿 篇1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七岁来到美国。父亲是非法偷渡出去的,在外居住了十多年,终于拿到绿卡。
母亲先得到允许,出国去与父亲团聚。她在国内等着母亲带她出去的消息,却等来母亲在电话里欢快地告诉她:你马上就要有个小弟弟了。
新生命的诞生,让所有人忽略了她的到来。
等到一年多后,她转入国外学习,摸着崭新的家具,看着素未谋面的父亲,才发现自己成了这个家唯一生疏的客人。
语言关更是一个问题。她在国内没有上过任何语言学校,只是一个国内普通七岁孩子的英语水平。连自我介绍都尚且磕磕巴巴,更别谈是否能听懂上课内容。
幸亏老师温和,对于教育这样的小移民也颇有经验,给了她一支笔,让她尽情涂涂画画。
可能是因为太寂寞吧,她画着画着竟然渐渐画出些端倪来。起笔落笔之间,已然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
她顿时觉得人生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寂寥,夜半无人时,也有画儿在和她对语。
别人家的孩子演讲稿 篇2
一个小镇少女,梦想着要写书。
20xx年的时候,她十六岁,是个被所有人说成“没有前途”的中专生。
她拿着每天的餐费泡网吧,几乎在所有的文学站都更新了作品。
一时出书无门,她又在论坛里持续写帖子,只要有网编愿意推荐,从家庭琐事、学习心得、八卦杂谈到鬼神怪谈她都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北京的出版社联系她签约。
一本,版税不高,却终于可以如愿变成铅字。
在十六岁那年,她第一次来了北京。
在北京的第一顿饭是在桥头吃的麻辣烫,在北京睡的第一觉是在肯德基。
姑娘特别绝望地想要回家:北京的夜还真是热闹,有这么多无处可居的人们,一定也不是什么好混的地方呐!
大深夜里,她枕着一个行李袋,朦朦胧胧中觉得别人伸手想要掏她的包就伸过手拽了他一把。
结果一睁眼,发现是一个肯德基的店员。店员看上去很年轻,也就二十来岁左右,递给她一杯可乐,问她要不要喝。
大概可乐不是按件计费的,所以偶尔多倒一点点也不要紧。
那男孩长得不好看,甚至姑娘早已回想不起他的样子,千思万念,不过是在平凡世界遇到的一个好心的普通人。
但那时候,姑娘就这么酸了鼻头,觉得未来的日子突然有了盼头。
第一个姑娘和我同龄,现在在五百强的金融公司工作。
当然说不上月薪上万,作为一个亚裔小职员,已经算是很好的起点。上次她回国时,发了个小视频。她带着一波老外同事谈笑风生,说着流利的英语,纤腰翘臀,全身都透露着优异“ABC”的.质感。
我们约在家里见面。我爸妈做了些普通的家常菜,她用无障碍的中文直夸着“好吃”。就算用最苛责的中国传统观念来评价,也是明理得体、落落大方。说实话,我都真的有一瞬间,不想带着这个回头率超百分之两百的朋友一起出街。
第二个姑娘后来成了自媒体红人,这阵子流行“让男朋友猜化妆品的价格”,她还录了个小视频,下面的很多人说“女神用得就是不一样”“女神你的化妆品都好贵啊,你一定是出生在很好的家庭”。
那天夜里,姑娘发朋友圈感慨:你看,美好的事情都在我身上发生了,就像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别人会说我的化妆品很贵,有人会说我出身于很好的家庭。
别人家的孩子演讲稿 篇3
这个世界有太多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人,耀眼到我们甚至都不相信他们也有自己的辛苦。可是你并不知道的是这是她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们相遇太晚,所以你并不知道,这或许是千难万险后的“守得云开见月明”,抑或是洪流急湍后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活得容易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没有亲眼目睹他们的成长,才会妄图揣测他们的成功背后有那么多“贵人相助”。
其实哪有那么多容易活着的人啊,不都是哭过痛过眉头一皱熬过来的普通人吗?
正是以为他们是有距离的“别人家的孩子”,才会有人把他们的成长断章取义。
就像那个深夜里抹干眼泪对着磁带学英语的女孩,终于在入睡后的美梦中声声呓语。就像那个在肯德基里睡了一天起床的姑娘,终于看见半边太阳从云上升起。
没有一本自传不是由苦难写起,熬过的辛苦,都是人生的勋章,是一笔一划写就踏实的成功路。
运气是风调雨顺的天气,有人屡遭旱灾,有人连年雨水,但总有四季相和的一日。但愿那时,你已有拔地而起的枝干,可以任由清风细雨在你的枝上挂果。
第三篇:家长们,别再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孩子
家长们,别再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孩子
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从小到大,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叫做“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虽然从来没有见过他,但是常常听说他,因为我们的父母总是将他挂在嘴边。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只喜欢学习,每次考试都拿年级第一,他乖巧懂事,会帮父母做家务,零用钱用得特别少„„”的确,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父母总是用他来教育我们,让我们的自信心倍受打击。
俗话说“孩子总是自己的好”,但是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话如今变得未必正确了,现在的情况是,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总是别人的好。家长们信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名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使用神尔天才之类的早教机、国学机努力学习时,就赶紧给自己的孩子也买早教机、国学机,督促孩子拼命学习,唯恐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当孩子做某件事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家长们也总是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孩子,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见贤思齐”。
“别人家的孩子”被家长们频频搬出来教育孩子,折射出的是家长们越来越功利化的攀比式教育心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纷纷将孩子送去早教机构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在家里也会使用神尔天才国学机等学习工具让孩子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们的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常常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这种激励孩子的方式,不仅难以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而且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长期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的儿童,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逐渐失去自我,做任何事情都会畏畏缩缩。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家长,不应该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而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长处和短处,进而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第四篇: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有感
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有感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不玩游戏,从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红遍大江南北的热帖,大多数关注它的人都是一些孩子,它说出了孩子的心声„„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于是天天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差,每当孩子说让父母去当那个好孩子的父母时,总少不了父母的打骂„„
也许那些好孩子并不完美,但他拥有你没有的优点,所以在父母的眼里,他是完美的。
父母从来不会说自己的孩子好,每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父母总是觉得,那个人只是在说客套话而已。因为父母总是说这样的话,所以孩子对于好孩子渐渐地产生了抵触,父母说一次这样的话,那自己的孩子对好孩子的抵触就会更深一层。
不只是家长,老师也会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相比较,虽然老师都说会对好学生和差学生一视同仁,但真的做到了吗?没有。不管如何,在老师的心里,好学生和坏学生还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比如说好学生和差学生。好学生学习很优异,深得老师家长的喜爱,但他也失去了该有的童真,过早地进入到了成人的世界,变得虚伪;差学生虽然学习不好,但他拥有了童真,也享受到了童年应有的乐趣„„
中国浙江温州龙港镇龙港实验中学初一六班六年级:叶心怡
第五篇:做妈妈眼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杂文随笔
在妈妈眼里有一“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到大,我记忆最深的是妈妈的一句口头禅:“瞧人家的孩子”。显然我不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我在家排行老二,上边有一个姐姐,可能是妈妈希望有一个男孩,显然我的出生没有达到妈妈的期许。所以,自打记事起,妈妈对我是“各种嫌弃”:“瞧人家的孩子,多懂礼貌;瞧人家的孩子,长得文文静静,瞧人家的孩子,多勤快……”。
面对妈妈的挑剔,我总是努力地做到最好:因为从小身体弱,从很小的时候,在妈妈面前表现很坚强,摔倒了,即使膝盖磕出血,也会自己爬起来,生病打针强忍住疼痛,从不哭;约莫十岁开始,就会用搓板洗衣服、床单等;我会向别人家的男孩一样担水,挖地、卖粮;我从六岁时,就整天哄着妹妹,给妹妹喂饭;因为妈妈喜欢文静的女孩,我自知长相没有达到妈妈喜欢的样子,却像个“大家闺秀”那样,从不和伙伴疯跑,而是守着窗,读各种书,把自己修饰成“淑女”。后来,听马未都说:“人丑多读书”时,便很有感同身受的亲切感。
小时候,为了让妈妈满意,所有的事都力争做得最好,希望被妈妈自豪的说她家也有一个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好的女儿。在妈妈的严苛要求下,我一天天的长大。
上高中后,和所有的青春期孩子一样,充满着叛逆。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知识难度的增加,身体有些不给力,学习成绩也开始一路下滑。这些肯定是妈妈不满意的,对于妈妈的唠叨开始反叛。
在一次吃饭时,刚刚端起饭碗,妈妈问起期中考试的情况,妹妹们兴奋地汇报成绩,我自顾自地埋头吃饭,也不答话。妈妈见此情况,便开始数落:“每天早起晚归,都去干什么了,看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努力的,都是上学,怎么会差距这样大?”
妈妈的话,让原本委屈的我一下爆发:“人家的孩子!人家的孩子!人家的孩子好坏跟你有一丁点关系吗?我是不是你用废铜烂铁换碗时人家搭送的呀!”说完推掉饭碗跑出院子。
身后传来妈妈声嘶力竭喊话:“要翻天了,你看人家的孩子,谁和爸妈这么说话!”还是别人家的孩子,我的心就更是难以抑制的委屈。
晚上回家,我是满肚子委屈,躺在床上睡不着,隔壁妈妈似乎也是满腹委屈,她和爸爸的对话很清晰:
“孩子大了,说话要讲求方式,我一直就反对在饭桌上数落孩子,吃不言,睡不语的规矩不能光要求孩子。”爸爸言语平和。
“平时上学一走一天,摸不着人影,晚上要学习,怕耽误时间,也就是吃饭时这点时间。再有,成绩好还怕说?人大了,脾气也见长。”妈妈余怒未消。
“知足吧!我觉得几个孩子都挺好的,别一天到晚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嘴边,人家好坏跟咱没关系,在别人家眼里,我们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爸爸的话总是富于哲理性,而且很乐观。
在妈妈的各种“嫌弃”和爸爸的宽容中我迅速的长大,长大后的我,逐渐成了家里的主导,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后,生活能力突显,这时,突然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其实妈妈并非是真的嫌弃,而是因为从小身体较弱,爸爸和奶奶是百般的溺爱,妈妈为了不让我在溺爱中丧失自强、自立,应对生活的能力,便狠下心来做出各种严苛的“挑剔”,各种“嫌弃”的姿态,正是这种“嫌弃”,练就了我坚强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的心,为人随和,心态平和,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做事认真,虽然不够聪明,但是勤奋。
这种好品质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下一代。特别是近几年,退休闲置的我,有更多的时间守在爸妈身边,而爸爸妈妈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我更是异乎寻常的依赖。妈妈虽然嘴上仍是“嫌弃”,但她的眼神泄露了内心的秘密:这个女儿已经是她眼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妈妈用各种“嫌弃”,成就了我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而我想对妈妈说:“你的满意,就是我的奋斗目标!”
做妈妈眼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