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化学组:李德光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办法。
2、能力方法目标:⑴通过对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方法的讨论,掌握证明二氧化硫 性质的实验方法;⑵通过实验、查阅、讨论、探究方法等学习过程,初步学会搜索、自学,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3))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目标: ⑴认识二氧化硫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⑵通过防治酸雨和环境污染的学习和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形成牢固的“可持续发展”观。
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
(4)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 难点 】二氧化硫还原性和漂白性的教学。【实验准备】
药品:SO2气体、氢氧化钠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品红溶液、BaCl2溶液、碘酒、淀粉、3%的H2O2溶液、盐酸溶液,新、旧报纸各一张、火柴
仪器:试管(带有气球)、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单孔橡皮塞。SO2与碘水的反应:
取一只小的锥形瓶,注入5-10ml水和两滴碘酒,得到茶色的碘溶液。滴入一滴淀粉溶液后,溶液由茶色即变成深蓝色。取2-3根火柴,火柴头靠在一排,划燃其中一根后迅速将它们插进锥形瓶内,等火柴燃尽后取出火柴,塞上瓶塞后震荡锥形瓶,锥形瓶内的溶液即变为无色。【教学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由经历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3)在充实“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教学思路】:以“酸雨”为背景,“探究酸雨形成的原因”为线 设计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学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以及二氧化硫漂白食品,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节课研究对象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你能大体了解到此物质的可能有哪些性质和作用?
通过观看素材:①,学生将了解SO2到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②通过观看素材,使学生知道“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参照前面的教师播放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教师提供:SO2水溶液 NaOH溶液 HCl溶液 大理石 NaHCO3溶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pH试纸
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可以用pH试纸,也可用石蕊试液,还可以用大理石,NaHCO3溶液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2、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请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以及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验证。提供的用品为:NaOH溶液 Ba(OH)2溶液 HCl溶液 BaCl2溶液 大理石 NaHCO3溶液
通过回忆以及实验,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②与碱反应、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④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问题三: SO2对所有的有色物质都有漂白作用?产物是否稳定?
提供的试剂有:SO2水溶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品红溶液 pH试纸 月季花
在前面播放的材料中同学们知道SO2有漂白作用,通过不同的有色物质的实验对比,学生可得出 “二氧化硫漂白性是暂时的,而且漂白范围不广”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归纳的能力。问题四: NaOH酚酞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有何现象?是漂白的结果?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引导学生应用前面的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对新情景知识进行解剖,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问题五:橙色的 Br2水中加入SO2水溶液,褪色了,是漂白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通过此实验的探究,既回顾了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又引出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学生将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的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检出SO4后推出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六: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褪色了,是漂白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问题七:空气中也有强氧化剂,SO2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内容上起到
2—了与情景引入相呼应的效果,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八:根据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对烟花、爆竹引爆后的气体产物中二氧化硫进行检测?
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增加环保意识,并筛选出检验二氧化硫的最佳方案
通过以上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以“酸雨”为背景,“探究酸雨形成的原因”为主线,设计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提炼方法——再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这些知识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加以媒体的辅助和精彩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关二氧化硫的性质,加强了实验教学。并结合本节课环保的主题,对实验进行改进,防止二氧化硫外泄污染环境。让丰富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针对各个实验现象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用以致用。
2、验
探讨SO2与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混合后颜色的变化、通过与HCLO、Na2O2漂白性的比较,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利用趣味性实验(二氧化硫与碘水反应),充分运用已有的氧化还原知识,在讨论中学生自主地把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是+4价,是中间价既可以被氧化又可以被还原等化学性质内化。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是在讨论的组织和落实,讨论是建立在对讨论对象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才能形成和开展,为此在讨论之前,让学生网络查找、阅读自学、教师归纳小结教材上的知识,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就能 充分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并且形象深刻。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实 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2)漂白性:(3)还原性:(4)氧化性:
3、二氧化硫的用途
4、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第二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教材以硫酸型酸雨为背景,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为主线,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本节课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它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学生建立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也是学生学习了氯、溴、碘、钠、镁、铝、铁、硅、铜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硫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因此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对硫酸型酸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建立“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且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学习者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学生的思维仍不够严谨,虽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SO2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并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和发现事物。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并且将三维目标溶合于探究的过程中,以期达到有机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②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获取信息,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②通过实验探究得到SO2的性质,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知道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②知道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关于欧洲的一个火山爆发向高空喷发了大量硫化物,形成了酸性极强的酸雨的新闻,引出酸雨的危害,并用多媒体展示被酸雨腐蚀前后的森林、花草、建筑等的对比图,让同学思考:什么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如何认识二氧化硫?
使学生了解酸雨对我们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展示]事先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硫气体,让学生观察颜色、闻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得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板书]
一、SO2的物理性质
问题1:二氧化硫能否溶于水?如果能溶于水,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具体又如何?让同学设计实验来证明。
通过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将会做出自己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结合学生设计的实验做两个演示实验①教材中观察与思考的【实验1】②水加入到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矿泉水瓶中,矿泉水瓶憋了。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并解释现象。继续追问:SO2溶于水仅仅只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
二、SO2的化学性质
联系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CO3,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测SO2水溶液的酸碱性,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生成的是亚硫酸,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于此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板书]
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H2O反应:SO2+H2O
H2SO3
然后通过让学生加热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得出结论:H2SO3不稳定会分解,所以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问题2: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让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以及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验证。通过回忆以及实验,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 ②与碱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然后一一进行实验验证,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板书]②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③与盐反应
问题3:SO2除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之外还具有其它性质吗?
演示SO2使品红褪色的实验,使同学们认识到SO2有漂白作用,通过与Cl2的漂白实验对比,学生可得出 “二氧化硫漂白性是暂时的,而且漂白范围不广”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板书]
2、漂白性:不稳定、范围不广
问题4:橙色的 Br2水中加入SO2水溶液,褪色了,是漂白吗?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通过此实验的探究,既回顾了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又引出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在探究过 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学生将很容易推测出SO2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被氧化为SO24。教师进一步给出氯化钡、过氧化氢、稀盐酸等药品,让同学们自行操作实验进行SO2被H2O2氧化的实验,并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重难点的突破。
[板书]
3、还原性和氧化性 【知识回应,联系生活】
问题5:空气中也有强氧化剂,SO2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我再对同学的发言点评,通过SO2 的还原性解释其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上与引课时设计的情景相呼应,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板书]
三、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1、形成
问题6:既然酸雨有如此大的危害,如何防止酸雨呢?
将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环境学家、化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防治酸雨的方法。采取这样的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同学们在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的同时,感受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板书]
2、防治
【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一、SO2的物理性质
二、SO2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H2O反应:SO2+H2O②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③与盐反应
2、漂白性:不稳定、范围不广
3、还原性和氧化性
Br2+SO2+2H2O=2HBr+H2SO4 SO2+H2O2=H2SO4
三、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1、形成SO2+H2O
H2SO3
H2SO3
2H2SO3+O2=2H2SO4
2、防治
第三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方法。
2、通过对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方法的讨论,掌握证明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查阅、讨论、探究方法等学习过程,初步学会搜索、自学;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防治酸雨和环境污染的学习和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形成牢固的“可持续发展”观。通过与同学共同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倾听、欣赏、分享,增强团队精神。
[自主学习] [知识准备] 复习有关概念:酸性氧化物、pH、酸性溶液,催化剂等。
[网络搜索] 有关环保网站:中国环境保护网(http://www.xiexiebang.com/),美国环保署少年环保(http://www.epa.gov/kids)。
[我的问题]
1、2、[探究学习] 问题1:什么是酸雨? 问题解决设想:
1、网上搜索。
2、实验:⑴向蒸馏水中不断吹入二氧化碳(人体呼出气),用pH试纸测定;
⑵在充有二氧化硫的针筒里吸入蒸馏水,用pH试纸测定;
结论:
问题2:硫酸型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解决设想:
1、阅读教材或资料查阅。
2、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SO2溶液,再分别滴加BaCl2溶液;再在其中一支中滴加0.5mL3%的过氧化氢溶液,振荡,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结论: 问题3:酸雨有哪些危害?
问题解决设想:
1、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或社会调查。
2、实验:⑴在SO2溶液中放入一片树叶;⑵在稀硫酸中放入一块混凝土或铁制品。结论:
问题4:酸雨如何防治? 问题解决设想:
1、网上搜索。
2、实验:⑴在SO2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⑵在SO2溶液中加入浓氨水,并分别测定加入前后溶液的pH;⑶在SO2溶液中加入氧化镁。结论:1、2、3、4、5、问题5:酸雨的检测:
问题解决设想:实验:⑴在SO2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振荡,然后加热试管,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⑵测定SO2溶液的pH,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振荡后再测定溶液的pH。结论:
[合作学习] [知识整理] SO2的性质
一、SO2的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填写有关化学方程式)⑴与水反应: ;
⑵与氧化钙反应: ; ⑶与石灰水反应: ; ⑷与少量氨水反应:。
二、SO2的氧化还原性:(填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SO2主要以还原性为主,可还原卤素单质、强氧化性酸、某些氧化性强的金属阳离子。⑴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 ; ⑵与氯水反应: ;
⑶与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 ;
类似亚硫酸及其盐在酸性条件下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为什么?并举例说明)。SO2遇强还原剂才显示氧化性。
⑷与硫化氢反应:。
三、SO2的漂白性:
与 等有机色素会形成 而使之褪色,但 又会恢复颜色。
[自我检测](课堂练习)
A、B两种气体都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国家《环境保护法》严禁未经处理就把它们排放到空气中。A是一种单质,其水溶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B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请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⑴A用于工业上制取漂白精: ; ⑵B的水溶液露置在空气中酸性增强: ;⑶A、B都能分别使品红试液褪色,但两者水溶液混合后却不能使品红褪色且溶液酸性增强: ;
[课题研究](课后可分组选做)
课题1: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向有关部门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课题2:最近有科学家提议:将报废的混凝土(即拆掉的旧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抛入酸化的湖中,来治理酸雨污染的湖水。这一治理方案你认为是否可行?
课题3:上网查阅下列有关知识:环境污染及类型,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周报,水中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以及总有机碳(TOC)等。
第四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
一、专题
四、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一节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展开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高一年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二、教法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相关知识,领略实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精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化学本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结实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即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充分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
2、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2、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将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但要了解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就必须的先了解SO2的化学性质,从而点出本节课的主题:SO2的性质和作用。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
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猜想是科学认识上的一种“智慧的火花”,猜想不是无根据的臆想,是从以前获得的知识中产生的一种“直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2、教师讲解演示教材P88实验1,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教师从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通过回忆,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同性:①、与水反应 ②、与碱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思考问题三: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是否具有其他的性质?
学生将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的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教材P88实验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与情景引入相呼应的效果,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四:SO2的任意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等危害;那么是否说明SO2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呢?
教师播放食物“化妆品”—SO2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使用情况,学生通过视频中的解说,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归纳出SO2的特殊性质:漂白性(只能漂白部分有色物质)、消毒性、毒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P88实验2,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视频的观看和结论的归纳,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以上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氧化性:
3、还原性:
4、漂白性: 三、二氧化硫的用途 四、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第五篇:二氧化硫性质实验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设计
汉寿一中
帅博旺
一、实验目的
二氧化硫的性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包括其水溶性、与水反应产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行、漂白性等。在实验室演示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往往分步进行,显得十分繁琐。另外由于二氧化硫具有污染性,将涉及二氧化硫的实验分步进行也不利于环境保护。本实验将二氧化硫的制备以及性质实验联合进行,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装置简单,略去了二氧化硫气体的收集,最后将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用碱液吸收,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带支管锥形瓶1个,双孔橡胶塞2个,10ml注射器2个,试管1根,玻璃管1根,棉花,胶囊药片底板1个,烧杯1个,漏斗1个,导管若干,止水夹3个,酒精灯,铁架台1个。
试剂:浓硫酸,亚硫酸钠,紫色石蕊溶液,品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硫化氢溶液。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以及仪器组装说明
由于实验仪器的限制,实验装置I用磨口试剂瓶代替。加入浓硫酸用的注射器铁质 针头改用细玻璃管代替。
四、实验操作 将装置导管连通,打开滴液漏斗活塞,缓慢滴加浓硫酸至亚硫酸钠中,生成的二氧化硫沿导管进入装置II,充满装置II后进入装置III,观察现象。装置III中的沾有品红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的棉花开始褪色,装有H2S溶液的容器内部的出现淡黄色的浑浊物。通入SO2片刻,观察到两个棉球的颜色均已经褪去。沾有品红溶液的棉球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沾有高锰酸钾溶液的棉球褪色证明了SO2的还原性,硫化氢水溶液变浑浊证明的是SO2的氧化性。用酒精灯加热已经褪色的棉球,可以观察到品红溶液的棉球受热恢复红色,而高锰酸钾棉球不恢复红色。
关闭装置II两端的止水夹,将上部的紫色石蕊溶液少量的加入到装置中,可以观察到注射器可以不用借助外力,自动将溶液推入下部试管中,进入到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成了红色。这一部分说明的是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其水溶液显酸性。
五、改进的意义
二氧化硫的性质的实验在平常的教学中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教材上面设计的水溶性实验是将装有SO2的试管倒置于水中,然后观察水溶液的液面上升,再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徒手进行这个实验操作必然会出现不变的地方,比如SO2气体的泄露、弄湿手部,浪费时间等问题。改进之后,课前将需要的试剂预先装好,演示起来也十分的方便,整个实验只需要几分钟。首先,水溶性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直观。注射器自动注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充分的说明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和其水溶液显酸性的这一性质。其次,使用沾有品红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的棉花来进行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实验。SO2可以使品红褪色,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是很多学生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这个实验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SO2的漂白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区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另外,选用胶囊底板的小盒子用来盛装硫化氢溶液,让反应装置微型化,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比较明显。一套实验装置可以将SO2的常见的性质全部体现,同时将SO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联合进行,减少了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