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2018.6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第一、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经常处于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第二、培养教师的语言素养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第三、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第一个汉语拼音“a”时;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劳动时;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马卡连柯说:“你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若我们不愿意表扬学生,缺乏欣赏学生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会表场,就会使学生变得令我们无法赞美。
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舒畅,回归课堂,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成功,还给学生,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关爱的心桥。
第二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 作为老师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那就是怎么样去教班里那些学习最差的孩子。众所周知,高新区的学校每年转入的孩子应该是比较多的。这部分孩子当中的大多数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老师相对关注。但是因为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又会面临着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不会是幸福的体验。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的时候我重点阅读了这部分内容,发现这位前辈的的确确给我们阐释过他的研究心得,也给了我们许多中肯的建议。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里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在分析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外来务工子女。当然,这当中不乏优秀的同学,但是我想说因为各个方面的差别,外来务工子女在转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比较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成长的经历和接受教育的环境与城市里的孩子所经历的完全不同,因此他们之间肯定会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比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言语交流、外表打扮等等。城市里的孩子会用略显“高傲”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从一开始他们就很难真正融入到一起。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工作也很艰辛,他们或许只会顾及到孩子的吃穿用,而无心去顾及孩子的学习问题,当然也就不会主动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的想法。我想这种忽视并不全是父母的责任,毕竟他们受到了诸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文化水平低、生活压力大、收入水平低、住房条件差等等。而学校这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这些孩子在学校内接受教育的效果一般,不能确切地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我们班在三年级的时候转过来一个东北的孩子,因为姐姐在潍坊学院读书,妈妈就过来山东打工,孩子也跟过来就读小学,但是爸爸还在老家。根据我的了解,这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管教上姐姐都是在扮演主要较色,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放松。这位同学在我们学校就读了一年半了,学习情况是每次考试都垫底,雷打不动的三十多分,上学期有了进步考了60多,但也是班里的最后一名。平常很调皮,上课听讲不能专注,每次写作业本都是最后一个写完的,且错误不断。
对老师也不想其他同学那样有敬畏心。据他姐姐讲,在老家上小学的时候校长室亲戚,所以不怕老师。拿到我们学校来讲,有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言行可以说是对老师没有礼貌。对于这样的孩子,他的学习怎么来应对呢?首先,我们不能像要求当地已经在学校就读了三年半的同学一样去要求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用教所有的孩子那样的办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的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我们尽一切努力发展能力差的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同时我们始终不让他想到:对他的成绩是根据他记忆住了多少功课来评定的。他回答对了问题,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打分数。”具体到我平时的做法就是,如果大部分孩子我要求他记忆某部分知识,那么在学习最末尾的同学只要他读熟我就认为很好了。默写10个单词,哪怕他写对一个我都去肯定他,哪怕他写对的是汉语意思。写课堂作业,哪怕他是最后一个写完的,我就算会抱怨,也会去表扬他字写得好。我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是你总要有一个地方要让我能表扬你。接四年级这一届第二年下学期了,于美旺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张子豪和杨宇航就算一个单词也记不住但是每次都会把孩子排序号写在默写本上,上学期结束的时候张钟鹤终于考了60分以上,还有几位同学在我不分场次的表扬下课本永远背的比我上得快。尽管我总是抱怨我们的孩子多么多么淘,多么多么让我上火,但是我还是要说,孩子们不光是长个子的,长进的地方也是许多许多。
再一个我要提的,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辈也在书中着重指出了,“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落后的原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总共只有200、300个词汇。我很痛心地发现,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话、歌谣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茫然无知”“有一些5、6岁的儿童,从来没有对任何事物表现过惊奇、赞叹和欢乐。他们也没有幽默感,不理解喜剧性的场面和情境,很少放声地欢笑,而对别人开的玩笑则报以病态的反应”。在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到了一年级的一个孩子,我喜欢叫他小蔡,因为他姓蔡。我在接班伊始就对小蔡有了比较深的印象。第一个他坐不住,回头,歪着身子,正确的上课姿势维持不了几分钟。第二个,这个孩子没有表情,眼睛里没有一年级孩子该有的色彩。我从教以来基本上每年都有一学期或者半学期会带一年级的孩子,我喜欢刚入校门没有被学习生活禁锢还满怀童真的小同学。但是在小菜的身上,我得不到惯常的反应。他拒绝我的示好,甚至对我的话没有反应。我喜欢揉小孩子的脸蛋,逗他们玩,有时候抱抱也是有的。但是小蔡拒绝我。他回避我。我在跟班主任老师交流的时候特意说了他的事情,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小蔡的妈妈精神上有问题,经常住院,爸爸要工作还要照顾妈妈。当然了,孩子肯定相对的就会忽略了。后来一年级合班,学校安排家长会的时候我见过小蔡的爸爸。一位圆润的男士,长得一看就是亲父子。看着多动的孩子(他坐不住,爸爸来之前是我坐在他旁边的,第一排,小腿晃得椅字噔噔地响),看着连飞信都不会加的胖爸爸安抚着儿子,我突然觉得我应该多骚扰一下小蔡。以后凡是我去一年级上课都会逗他,抓住了聊天,提问问题的时候挑他能回答的叫他,同学合作的时候先去他们小组问问小蔡会读单词了吗,能不能给老师展示一下。班主任老师也把孩子安排在前排坐,挨老师近一些。这样半学期下来,小蔡同学相对刚入学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虽然上课还是会玩,小组合作的时候经常默默的发呆,但是回答问题有了明显地进步,小手时常会举起来,甚至经常“不能自控”地抢答,下课了也能在楼道里疯跑了„„ 这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过多的去在乎他的成绩。年后开学,我的办公室在二班隔壁。站队上操的时候,看着小蔡又漠视了眼神,我说磊磊你是不是应该问我老师过年好,小蔡同志波澜不惊的和我擦身而过,留下身后其他孩子热情的“英语老师好”“ 王老师过年好”。我想,这个孩子缺失的是我作为老师无法弥补的了。
我在立题的时候说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但是文章到了末尾,还是抒发性的东西多一些。因为我觉得,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同学负面的东西多一些,而我认为,在情感上去感化,去肯定,去鼓励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成绩。
第三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张徐
2009年夏
2009年暑假,拜读了《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作者的教育理念深深地震撼了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优秀教师的理念,然后是为之奉献身心。作为教师,看了此书,我有很多的收获。这本书对于一个新教师,如同干旱已久后的一场雨露,调解了我们心中诸多的困惑,滋养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信心。教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百宝箱,是人类塑造灵魂的雕刻家,因此,教师自身的内涵和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拥有的知识应该是我们要传授给别人的知识的万倍之多,我们的思想要务实、要与时俱进,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书籍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带领我们走出平庸、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每天读书,那些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们思想的江河,读经典的书就如同是在与大师面对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困难,可以使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读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责任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告诫“每天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博览群书、厚积薄法是激活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感悟教育真谛,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学领域,进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职业生涯,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满意地实现教师明天的人生梦想。
首先,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研究和学习,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一到六年级所有的教参书都重新学习一遍,一方面,了解现在的学生已经掌握或者应该掌握了哪些知识,另一方面,知道他们还需要掌握哪些东西,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思想问题,这些都对他们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地学习。我们还可以去读一些心理学的书,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东西。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看清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坚持作战,胜利与成功就会接踵而来。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学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学。应该让他们有这种感觉,我已经拥有了很多知识,明天我还要多学点
知识,知识是越学越多、越学越容易的。那么如何让他们有这种感觉呢?一方面,教师自身的魅力。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吸引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学科,从而促进他们对这本学科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要求。真正理解已经学了的,将书本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拥有的;知道自己不明白的,并能主动寻求解决的,古人云,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有勤思考才能学好书;有欲望主动自学的,这点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但并不意味着无法做到。在奥运战场上搏斗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下一个目标,越练越起劲。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第四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作者:yangyanh… 时间:2007-11-8 15:05:47 来源:本站原创
最近又一次静下心来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后,受益匪浅、深受启发。下面就以其中印象最深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告诫“每天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博览群书、厚积薄法是激活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感悟教育真谛,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学领域,进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职业生涯,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满意地实现教师明天的人生梦想。
文中写道“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的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越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想想在教学中,我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很辛苦!你看,学生每天要上一天的课,还要完成各科的课堂作业,回家后还要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这哪有他们的自由时间呢!再想想我那时的童年学习跟现在的学生学习完全是两码事,我那时的童年生活是非常快乐的,每天在学校的学习很轻松,作业也不多。在那样的环境中得到成长,得到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美好生活体验,也就有了现在美好的童年回忆。再看现在的学生,似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没有他们的自由时间,但他们的成绩也不见得好,反而失去了好多童年的乐趣,童年该有的快乐,等他们长大了能回忆的也就是学习的辛苦或者是网吧、游戏机房的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
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第五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感想一
这是一条多么重要的建议。要盖好房子,必须要打好地基!今年突然接手六年级的一个班,接触短短一个星期就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的读写能力出现断层。为了每一个学生将前面五年所学的知识补回来。我们不得不在别人开展活动的时候,练习生字书写,为的是把字体变得更漂亮些,记住更多以前忽略的词语。我们不得不在别人都在背诵的课文的时候,还在逐字逐句的读书,为的是把课文读的再流利些,再优美些。我们不得不在别人放声高歌的时候,认真的阅读课文,为的是能更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现在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依然离六年级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相差较远,我们仍旧需要坚持努力的走下去。毕竟我们的地基已经出现了裂缝,虽然补救有些晚,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自己的知识圣殿能够建的更高。
经历这些,也对我以后进行教学提了个醒,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应该注意基本能力读写能力的提升,读准拼音,书写拼音正确,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做好了,才能让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另外,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论是课堂上的还是课下的,都应该充满艺术色彩,如果枯燥无味的抄写生字作业变成了有挑战性的书写作业,更利于孩子们对生字的记忆。
一位班主任工作多年以后,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班级的方法和技技巧,而这些方法和技巧凭着模仿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它是老师综合素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