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0:1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丁文贞

(通联地址:南京市玄武区营苑南路3号 邮编:210028)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原则和初中化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践,以及实施的成效和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提高广大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正确理解探究教学,掌握操作的策略,并对探究教学进行深入实践的研究,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

实践与思考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并应用新知,形成积极主动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和谐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以知识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展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一、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变教师单边的演示性实验为师生双边的合作探究性活动

当前演示实验的通常做法是:教师先按照教材把问题简单抛出来,然后按照规定步骤操作实验,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果是: 学生或许记住了实验现象,但是却不能独立完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为了取得好的实验效果,可以让师生共同探究,同时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例如:在学习化学的基本操作中,老师完全没必要演示,可以让学生按照书本练习,在操作中体会要领;再请学生上台演示,下面的学生找错误。能演示正确的学生会了,能找出演示错误的学生也会了,学习效果很好,而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促进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变学生单一的验证分组性实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

当前的学生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实验:全班同学按照规定的的程序步骤,使用相同的实验器材,采取同一种实验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同一个实验,验 证同一个结论。30多组学生实验只有1位老师指导,错误操作不可能全部得到纠正;有的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意图还不太了解,导致实验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在做实验时把学生每两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同组学生自行分工,一位同学负责操作,另一位同学在协助实验的同时,主要察看实验操作有无错误,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帮助改正。老师要始终强调互相合作,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较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降低了老师的工作难度。

3、用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开展学生探究活动

初中化学教材设计编写了许多家庭小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好素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很多教师对此并不重视。这些小实验看似比较简单,往往是那些成绩较差但动手能力却很强的所谓“差生”们得以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自制简易净水器”实验中,有位学生发现按教材做出来的净水器容易倾斜而将里面的东西撒出来,还考虑到拿着方便,给净水器加了拎绳和盖子。这小小的改进,让那些按照书本图复制的学生相形见绌,也让其他同学对他刮目相看。因为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该生也逐渐有了学习的兴趣,后来学习成绩也进步明显。

4、用实验性开放试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目前教材上有许多很好的实验性素材,它们可以作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这将极大丰富学生探究内容,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前,可让学生对住家周围的水质进行调查:看看有哪些污染源,目前有没有采用任何防止污染的措施,如果没有,请你针对这些污染源提出合理化的防治措施等。

二、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要不断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2、实践性原则。新课程教学观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和体验,经过自己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3、民主性原则。在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非逻辑性、求异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需要民主的环境。只有在民主的教育环境中,才能保持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既尊敬又无顾虑,心理轻松,各抒已见。

4、多样性原则。探究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同一模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活动设计、资料的收集、调查、访问、实验分析、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这样既让学生 活动丰富多彩,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在初中化学中精选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在初中阶段精选课题实施探究教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到,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的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掌握知识是探索不是被动接收。

在讲解原子的构成时,我就用了探究教学法。原子的构成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虽然告诉学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一句简单的话就能完成。但是,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学生并不理解。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谈忘,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原子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接受。

设计过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请解释以上现象。(师)请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什么?(生)说明原子之间有空隙。

一学生一讲,其他学生深感有道理。前面在讲分子的性质时曾经讲到分子间有空隙,而且此性质原子也有。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老师展示了金箔的结构简图。

(师)如果只考虑原子之间的空隙,能否让大多数的原子通过而不改变方向?(生)说明原子内部也有较大的空隙。

(师)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为什么?(生1)运动方向的改变,说明原子受到力的作用。

(生2)α粒子带正电,说明原子中有一个也带正电的东西,让α粒子受到斥力的作用。

(师)大家分析得很对,那么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又是为什么?(生)物质被反弹,可能是它撞到了一个东西上面。(师)篮球撞乒乓球和乒乓球撞篮球有没区别?

(生)物质被反弹,可能是它撞到了一个质量比它大许多的东西上,且其也带正电荷。从而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比α粒子大许多的东西,而且它带的电荷与α粒子相同。

(师)确实如我们学生分析: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只占了原子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 核虽然占据体积小,但它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本课题虽是化学内容,但在讲到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时,却需要用到物理知识,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理解到学好每一门课程的重要性。采用探究教学,原子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在理解原子不是实心球体上毫无问题。书上原子的构成示意图(见左图)看不出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四、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乐”就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各类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发光点,从而改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厌倦情绪,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探究式学习”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化学课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其它各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3、密切了师生情感。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4、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探究教学中,因为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展现自己,就会首先自学。不断的锻炼,不断的强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具有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

5、锻炼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主,时间相对好把握;探究教学,学生自主时间多了,课堂时间较难把握。而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能出乎意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设想周到。一个好的老师,能对学生的探究问题作出很好的思考,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作出很好的引导;能对学生将给出的答案有很好的把握,能对学生探究的时间也有很好把握。

五、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1、探究的目标要明确。探究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探究活动若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进取感,这将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若缺乏清晰 的目标,整个探究活动就会变得盲目。

2、对探究的内容要吃透。因为是探究,所以将会有许多意外,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探究以及教学任务,对部分问题置若罔闻,也会出现急于告知答案的现象。所以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经验,不要偏难,否则学生的主动性将不能很好发挥,还会让学生产生挫伤感。

3、对探究过程要非常了解。在探究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很勉强,不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无法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的探究,最终是竹篮打水—场空。

4、注意探究式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相辅相成。探究式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两者应该互相促进。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也没必要所有的知识都通过探究获得。教师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毕竟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

5、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和能力,首先教师应富于开拓创新的意识。只有老师的眼界开阔了,才能通过自己去影响学生。首先在对探究的理解上,我们不要因为偶然的尝试,偶然的达不到要求就说它不好,从而剥夺学生探究的机会;在对待学生的能力时,想到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对象,不要因为一节探究课的感觉就全盘否定学生;在对待探究活动这教学模式上,不要因为别人都不执行,我也不执行。我们要将目光放远一点。

新课改没有为教育教学提供现成的固定模式,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恩堂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探究式教学[J].林区教学,2008(1):102 [2]赫文阁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教学研究,2007(3):42 [3]刘春英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初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7):16-17. [4]俞捷 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教育,2007(5):28-29.

第二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铁岭市实验学校

崔学深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探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面向全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方式来完成学习,可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近些年来美国在化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考虑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强调科学为大众的思想。美国的《教育周刊》报道:“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理科课堂中使用身边实验的学生和参加问题解决小组的学生,比那些通过讲授和阅读教材的方式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态度。年龄在10-17岁的中学生中,60%的学生说,如果他们能做更多的实验,并且和同学极其他人进行交流,就会觉得科学更加直观。有54%使用以探究为基础方法的学生说理科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相对而言,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这样认为的比率为45%。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接近25%的学生认为理科是他们比较难学的学科,而经历探究教学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仅占18%。”

2、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可有利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可以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加深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可以对科学在环境、能源、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的两面性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历史,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间的配合,更注意组际的合作,相互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艰辛,承受探索失败的挫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Waslow)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自我价值。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此时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根据观察的现象学生马上就可以马上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 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内涵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麽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直接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构建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主体构建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的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联系,从而他们面队实际问题时,能更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例如,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时,让学生从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时常会看到气泡”这一知识,在探究实验时从金属和大理石分别与酸反应放出气泡,探究出酸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物等会造成腐蚀。第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五、重视收集实证资料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重要区别。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开展“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的探究时,除了部分同学的资料介绍,教师还可以准备好用“酸雨”浸泡时间较长的植物叶子,让同学们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真实了。

二、探究式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一切化学知识对于他们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但是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的实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实验时,先出示给学生一束白颜色的绢花,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先给它喷上一点“水”(无色的酚酞试液)然后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白花变成了红色,带着悬念继续上喷稀盐酸,红花又奇妙地变成了白色,这一反一复的颜色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酸碱反应的欲望。

(二)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条件。例如,第一个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教材中的做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掌握倾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研究出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案:(1)将蜡烛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2)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另放在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个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创造,但学生的探究应该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在这里,学生能学习和理解核心内容。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走动和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来积极的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在多样化的学习的前提下,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合作,教师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并选择保证他们积极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查找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完成任务,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和转化新的问题,保证课堂进程向学习目标前进。

(四)通过教师对话,鼓励学生探究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的听和说同等重要,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重要,教师真诚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即使教师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的意义原远远不是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带给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宽容,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 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对话要善于等待,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对学生要说“你能行”,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用另一种方式再试试。

所以,我们在实施化学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培训资料 [3]《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10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概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六个层次,以及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最近发展区 科学素养 教育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二、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通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并且交流探究成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1

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学生的探究可以分成六个层次:

1、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师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4、学生提问、教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5、学生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6、学生提问、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到知识的过程。

四、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化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精神。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探究教学的开展。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下面就我参与由市教研室曹发根主任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典型课例实验》的一些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在一定量的基础上(量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质变)。

5、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探究式教学已经在我省全面铺开,并且不断深入,相信在所有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四篇: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关键词:化学概念 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72-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2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冶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一一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 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 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IO3,)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共同点:(1)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 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 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质的变生成新物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 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他们对概念接受的难以程度,变换教学手段,突破化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不同的概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四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普遍用到,各有特点,并且有时还可将几种方法一起连用,达到最佳效果。易混的重要的化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再现与升华。

参文考献

[1] 曹安乐.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0(2):43-44.[2] 李志辉.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2(6):44-45.[3] 杨云昌.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之所见[J].化学教育,1997(11):7.

第五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王 盈

我们都知道,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标准关键在课堂。新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以探究式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则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下面就结合个人的实践来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四种基本课型:

1、新授课教学。

2、复习课教学。

3、实验课教学。

4、综合实践课教学。每一种课型的有效教学设计都有它自己独到的方法。这里着重探讨新授课探究式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新课的引入设计。

新课引入的设计方式有很多,这里初步小结了12种:

1、观察和实验引入新课

2、实例引入新课

3、小故事引入新课

4、物理史料引入新课程

5、导言引入新课

6、巧编笑话引入新课

7、错误经验引入新课

8、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9、引申扩展引入新课

10、描述情景引入新课

11、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12、提问、质疑引入新课。这么多种引入方式,在具体应用时当然是灵活的加以选择,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为例进行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不多,连两幅较大的插图在内共一页纸,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在前面第八章第1节“力,弹力”中已经研究过。要研究的就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个方面是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书上只是用举例推理的方法,讲述了物体受平衡力和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情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有效的引入新课呢?请看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故事引入,将自己乘车去某地时,车子行驶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拐弯等情况,编成故事,再配合动画展示,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二:复习导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问:物体受到力时将怎样运动呢?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三:实验导入,首先教师出示一只排球,并把它放在讲台上,接着从讲台上将排球水平推出,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看到了什么?然后请学生参与,谁愿意轻轻将排球抛给老师,并问:你抛球时用力了吗?老师推球时也施力了,说明力与运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四:魔术导入,教师先展示一只乒乓球,并请学生检查没有问题,然后播放音乐,同时快速将一根很细的透明细线用透明胶带一头贴在乒乓球上,一头贴在教师手掌心,然后配合音乐表演乒乓球听着教师的口令上升,下降,向左,向右等运动,学生观察到乒乓球好像浮在空中听从老师的指挥。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激趣导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经过实践及操作反思,不难发现1、2两种引入太过平淡,不能立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第3种引入设计是学生参与式实验,一定程度上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个实验虽然有学生参与,但本身过于平常,没有新奇性,不能起到震憾效果,第4种方案,将魔术引入物理课堂,有很好的激趣效果,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魔术本身对教师的要求太高,其次这个魔术与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有联系,但学生往往会将探究的注意点集中在老师是用什么特殊方法不接触球就使其运动起来的,其引入新课的有效性不高。

方案五:放礼花弹引入。

第5种方案,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激趣作用效果显著,学生得以迅速进入课堂情境,其次,礼花弹施放的过程紧扣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同时,教师提问引发学生自觉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了课前设计的预设效果。

新课引入的有效性分析:分析以上几种方案,新课引入的有效设计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启迪学生的思维。

2、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3、能否引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动机,4、能否促进新旧知的转化,5、能否增强课堂的诗意,6、能否活跃课堂的气氛等等。

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开拓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需借助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创设物理学习情景,使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问题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心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动机,才能自觉地启动思维,迫切而主动地将矛盾转化为问题提出,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发现有待于学习和探索的新知识。同时,教师应把“幽默”、“诗意”、“发散”的课堂教学艺术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习过程变得快乐起来。

二、进行新课设计

初中物理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等等。

(一)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教学有如下几点要求:

1、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不过分强调概念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重视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4、多样化的概念教学形式和途径

具体来说,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降低了对概念应用的定量计算的难度,增加了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要求 ;

2、多处对概念的定性说明不再给出统一严格的定义,而是要求学生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和理解概念的含义;

3、增加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内容;

4、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

为此,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转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般而言,物理概念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以体验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

2、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

I、以体验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力?

(2)提出体验要求,学生进行体验并观察记录现象。

1:学生体验实验手推小球,手压海绵,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或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海绵变形。

2:学生体验实验钩码拉弹簧,棒击乒乓球,弹簧伸长,乒乓球同用手推的小球发生一样的现象。教师举例:机器代替手也起到提、推、拉、压的作用,物体对物体也能起到这一作用。

3:学生体验笔脱手。学生分组实验:磁铁靠近大头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纸屑能吸引纸屑。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一个物体能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巩固应用,加深理解,师生分析上述结论,再根据生活经验“一只巴掌拍不响”,进一步理解发生力的作用要有两个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课堂现场氛围,比如上公开课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听课老师的到来,然后再次热烈的鼓掌,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一只巴掌拍得响吗?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要有两个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体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强调启发式教学——变教为诱和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实现。强调体验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以体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设计适用于现象鲜明的实验概括出的概念教学。如:压力、压强、浮力、熔化和凝固、杠杆、功等概念。

II、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密度”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由如何分辨不同物质的体验游戏引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进而进行大胆猜想,在猜想的基础设计并进行实验: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之间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推理得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自然的引入密度的概念,进一步教学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出示密度表,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拓展应用。

由于

1、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问题性。

2、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3、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所以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实践了课标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的要求,使学生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可以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科学的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关于物理规律的教学

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规律主要是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包括观察与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很适合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讨论探究式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设计策略。

探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Ⅰ、提出问题环节的有效设计。

★一般而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以下几种:运用观察,引导比较,指导推理,实验体验等。

下面我们分别用案例加以说明。

★第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提出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案例是这样设计的。

1、用灯光隧道引入新课后,组织学生活动:大家的桌上也有镜子,照一照,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过渡:结合生活中照镜子的经验,想一想,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出问题:我觉得„„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提出问题,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之间关系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体验:请学生分别靠近正常工作的电熨斗和其导线

2、教师过渡:你感受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提问:感受到„„,我想到了„„。

再如:探究“速度”时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举高到相同高度,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将放手,你想知道什么?

★第三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实验体验提出问题,比如,探究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的。

1、体验活动:叉鱼比赛

2、活动中你有哪些疑问?

3、学生提问。

再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射击比赛。先用激光灯直接射向靶心,再用激光灯对着平面镜照,看谁还能准确的击中靶心,结果老师胜出,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些什么?

★还可以根据旧知提出问题。比如,“力与运动的关系”中,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在已知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情况下,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探究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时,在已经得出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变的基础上,问学生你有哪些疑惑?

Ⅱ、猜想与假设环节的有效设计:

★一般而言,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环节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要为学生猜想创设必要情境。

2、指导学生猜想要有根据。

3、要引导学生对实质相同的不同猜想进行归类。★猜想与假设环节实施步骤:

1、搜寻事实、经验、直觉

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探寻与之相关的现象、事实、经验、资料、仍至学生的直觉等等。

2、归纳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找出共性内容或特点。

3、形成假设。

根据分析,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

★猜想与假设环节的组织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独立思考。

△比如,学生猜想大小纸锥谁先着地?学生猜大的先着地,教师可以提出:能说说你的依据吗?

△再如,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用桌上的镜子照一照,再结合生活中照镜子的经验进行猜想。当然学生的猜想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可以把学生的猜想一一板书出来,如果太多可以进行整合,或有选择的验证其中的部分猜想。

Ⅲ、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明确研究对象包含的物理量

2、弄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明确研究的方式:定量、定性、比较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步骤:

1、指导学生明确所研究的物理量

2、确定实验器材

3、设计实验步骤

4、设计实验数据、现象记录表格

△比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猜想时,首先学生小组讨论,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像距和物距,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关键点及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一是如何确定虚像的位置。用玻璃做这个实验,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教师也可以在揭示虚像概念时,有意识的演示确定虚象位置的实验从而降低学生在设计时的难度。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二是如何消除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小组交流确定方法,做三次,收集三组数据。这样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也就水到渠成。再如,探究光的反射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猜想时,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反射角与入射角,然后小组交流确定最佳方案。

Ⅳ、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明确实验交流要求

2、合理分组,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3、注重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及时指导

4、实验时间要保证

5、指导收集数据的有效方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步骤:

1、提出交流要求

2、根据实验设计步骤进行充分实验

3、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

本环节应尽可能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特别是指导帮助实验有困难的小组,并抓住典型类型为交流作准备。

Ⅴ、分析与论证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分析与论证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要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2、教给学生必要的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策略。

归纳法:分析证据或数据找出共同点提炼结论;

推理法:分析数据或现象找出其趋势推广趋势至理想化;

比较法:根据表格对比直接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常见结论的形式:

△案例分析:比如分析与论证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时,指导学生分析三组数据,不难看出每一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从而归纳得出结论。再如分析与论证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首先指导学生看电压的变化情况,再看电流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电压增大时电流也增大,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有没有进一步的发现,小组讨论后会发现,存在正比关系。

Ⅵ、评估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评估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要指导学生检验过程是否合理

2、要指导学生评估结论的可信度

3、要指导学生改进探究实验方案

4、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估及教师评估的方式。

其实科学探究的评估是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应该特别注意及时性原则。如,当学生提出探究方案时,应及时作出评估,这样可以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适当的修正;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应及时的给以评估,及时反馈和指导修正探究方案,以利于探究的顺利进行;当探究的结论得出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精神以及探究方法、技能甚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在探究活动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太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等。

Ⅶ、交流与合作环节的有效设计:

★交流与合作环节的有效策略:

1、要指导学生展示探究过程。

2、要指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探究过程进行质疑。

3、要指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探究方案。

4、要指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推广与应用。

交流与合作实际上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原则,也应将它运用于探究过程的始终,从而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且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这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及素养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当然也不是每一个科学探究的设计都要完整的包含这七个环节。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实践

★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

1、必须紧扣并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

2、必须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有趣

3、必须难易适度

4、必须具有变化性、多样性

5、必须具有促进学生进步的特性

6、作业必须适当,学生能够完成。

△比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故事的形式出示一幅画,大师的失误,学生很感兴趣,讨论很热烈。

2、虽是一个常见题,但却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速度”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动物王国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海洋里游得最快的动物旗鱼,天空中飞的最快的动物雨燕,碰到了一起,它们都说自己是速度之王,并为此争论不休,如果你是裁判,你打算怎样裁决?谁愿意试试,为了快速裁决出结果,你可以升格为裁判长,需要几名助理裁判及他们的任务由你决定,开始!这道题改编自3W的第2题,其实质就是3题计算题,如果不加以改编,直接呈现给学生,导致重复计算,有效性不高,换一种设计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更体现了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力与运动关系”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传气球”游戏做完后,问学生游戏过程中气球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练习的有效性很高。

四、课堂总结的设计实践:

★课堂总结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学生是课堂总结的主体

2、要指导学生从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总结

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

4、教师要把握全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的首席,应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才是有效。

五、课堂拓展延伸的设计实践:

★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充分认识STS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所选的STS内容描述的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渗透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的主要内容。

2、对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和整合

充分利用好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材料。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STS及科学世界的内容。充分挖掘物理史、科技史的相关素材。

3、根据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方式

4、注意学科知识的整合△比如:“平面镜”的拓展设计:设计实验,将两块平面镜互成90度放置,将一物体放置在靠近夹角的某一适当位置,观察成像情况。然后逐渐减小两块平面镜之间的夹角,观察像的变化情况,最后两块平面镜平行放置,观察成像情况。再将其中的一块平面镜换成玻璃,观察成像情况,说明这就是灯光隧道的工作原理,再问为什么老师制作的灯光隧道展示的效果比你的好呢?想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吗?课后继续探究。

△“速度”的拓展设计:在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同时激发兴趣,课后查资料,了解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们的速度之最。下节课交流。

下载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式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探究式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学科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内提高效率,如何最大限度地焕发课堂生命活力,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如何实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体会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体会 王天秀 (重庆市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

    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曾卉妍 (浙江省诸暨中学,浙江绍兴311800)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赣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二〇一四年 班级:11级生化系一班 姓名 : 钟丽 1 一、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探究......

    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各种理念纷繁出新的当下,我们冷静审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仍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①目标不明。从内容到内容,过度关注人文性,片......

    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汉寿县沧港中心学校 廖翠国 探究式教学是指依据恰当、合适的教学目标,先取适当的教学法资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课......

    高中物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高中物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科学探究精......